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病理學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病理學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2 20:50:25

Ⅰ 學習病理學的主要方法是

一. 空白到入門
第一步:病理技術、組織學、病理解剖學

方法:先實踐後理論,再實踐再理論反復循環。
先理論後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反復循環。

一般而言,前者的效果好於後者。就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學習多數其它的知識都是運用先理論,後實踐方法。唯有病理我發現先理論後實踐效果的不好。

進入病理科後,一般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學習病理技術。這三個月對你非常重要。你會遇到你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儀器、名詞、規范、試劑、工作流程等,當然還有各色各樣的病理人。這時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溶入病理科,病理科開展的項目、工作流程、科內的人員,各種儀器的名稱及用途,顯微鏡的使用(學會用雙目顯微鏡閱片可能需要半天時間甚至更長)等等。這些都需要在一周時間內了解。通過用心觀察、向不同的人請教、看病理技術人員的操作,最好是在醫、技師指導下親自地去動手操作,這一周一般不難渡過。
三個月中餘下的時間就要付出一點努力了,你要學會組織處理原理、病理常規切片、冰凍切片、免疫組化、特殊染色、病理檔案的整理和歸檔、病理科的各項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規、復習組織學、病理學教科書、掌握電腦的使用(包括電腦打字)等。
請有經驗的老師訂一個計劃會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病理科主任都能給一個病理新兵制訂一個科學合理的計劃。沒關系,以下是我們科里畢業生新入病理科前二個月的學習計劃(附後),大家可以拿回去參考,再根據自身的特點加以修改。不同的醫院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計劃,自己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計劃,有了計劃就要按照計劃去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允許進行微調。

按計劃實施的方法:
五多:多看,這里的看不是(watch而是observation),前者是不動腦子的隨便看看,在看過以後不會有多少收獲。而後者是用心地去觀察;多動腦(如何?為什麼?這樣是不是行?)這些「?」要始終伴隨著你,試著自己去消滅這些「?」,消滅一個問號就進了一步,你應該感到高興;多提問,在病理科,對不懂或不明白的事要多問有經驗的技師或醫師,不提問有些問題你可能永遠也不會明白,或者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明白;多動手,親自去設置一下脫水機的程序,再把它回復到以前的狀態、親自去切片、做冰凍、更換染色液、配製蘇木素、在指導下做一次免疫組化、對著書配製特殊染色染液,並做出幾種常用的特殊染色片等等。只有親手操作過才會有深刻的體驗。病理技術靠讀書或者是看別人操作是學不會的。在學病理技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規范,養成按規范操作的好習慣。你所在的病理科的操作可能並不規范(據我的了解,目前至少有一半的病理科的組織處理方法是不規范的,如省略組織水洗、用硬脂酸石蠟透明、用酸性福爾馬林固定等),當然你學到的操作也是不規范的。你是新兵,你不知道也不可能去要求你們的主任改變目前的操作方法。但你應知道什麼樣的操作是規范的。如果真是這樣,你也不用著急地「一步到位」,只要你是一個有心人,在以後的工作或學習中你會逐步了解什麼是正確規范的操作;多讀書,這期間所需讀的書為病理技術書、《組織學》和《病理解剖學》。病理技術書不需要通讀,應結合科室內開展的項目有目的地查閱,每當你學習了某種操作後,可以查閱書上的相關章節,以印證你所做的操作是否規范。組織學同樣不需要通讀,而應對照教學切片,識別和消化切片中各種器官組織的形態。病理解剖學是病理醫生的必讀書,要求通讀。這本書主要利用業余時間來讀,讀這本書同樣有技巧,有些年輕人可以把這本書背熟,但會背書的人不一定能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所背的理論。這本書的重點是緒論和總論,緒論部分介紹的病理學的定義、病理學的內容和和任務、病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病理學的研究方法、病理學的歷史等。總論部分介紹了細胞和組織的損傷、損傷的修復、炎症、腫瘤、血液循環障礙、免疫病理、遺傳性疾病等,這一部分介紹了各種疾病(腫瘤)的普遍規律。各論部分講述的是各系統器官的特殊規律,這些特殊規律也同樣遵循普遍規律。學習時先掌握普遍的規律,再了解各系統的特殊規律,並從中強化總論的普遍規律。例如從總論中學到炎症主要有變質、滲出和增生三種變化,在各論中你可能會學到肺結核,那麼回憶一下,結核是否也具備上述三種變化。在以後病理學的學習中如果能從普遍(一般)――特殊這樣的方式來思考,你將會事半功倍。學習《病理解剖學》,每一種疾病或腫瘤,其形態特點當然重要,但在讀這本書時應盡量談化形態改變而應理解各種病變的概念、病因、發病機理、發生發展規律、預後及轉歸等。

第二步:巨檢、取材
三個月結束了,終於接觸到了病理診斷。第一關就是活檢標本的固定、巨檢和取材。固定、巨檢描述和取材和同樣需要規范。
固定液一般採用10%的中性福爾馬林,固定液與標本體積之比1:5-10,固定時間16-24小時。胃腸等空腔臟器剪開後釘在木板上,較大的實質性腫瘤和臟器沿最大面剖開,每隔1CM作多個平等切面,脾、腎等實質性臟器從皮質向臟器門部剖開,然後浸入固定液,肺用灌注法或真空抽氣法固定。
巨檢描述要求正確、全面、客觀、測量正確、必要時對腫瘤稱重(如內分泌腫瘤)、禁用診斷性語言,最好攝影留檔,一千字的描述不如一張照片(廣告語)。
巨檢描述方法與技巧:
1、 描述內容和技巧:①標本名稱。②形態、大小(重量)、數量、手感。③表面情況(顏色、包膜、是否光整等)。④切面情況(形態、顏色、境界、質地,空腔臟器和囊性腫塊描寫內表面情況)。⑤病變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系。⑥病變的解剖定位。⑦對病變部位及取材部位應畫圖並標記。
2、 描述的順序:①先表面後切面,先漿膜後粘膜。②有幾個臟器時應先描寫一個臟器,再描寫另一個臟器。③有幾塊組織或腫塊時分別描述。
取材:不同臟器、不同標本和不同的病變組織有不同的取材規范。取材寧多勿少,必要時作補充取材。不同標本的取材規范見《阿克曼外科病量學》書後的附件。

第三步:常見病的病理診斷:
這個過程相對簡單,主要以大量閱片來主,配上一本簡單的外科病理學參考書查閱相關內容,不需要去「啃」大部頭書。最常用的方法是把本院以前發過報告的檔案片和申請單調出來閱片。一台顯微鏡、一抽屜的檔案片、一疊申請單、一本書、一本筆記本,有這幾樣東西就夠了。白天要幹活,可能沒有時間,那就晚上把。一例一例地看過去,先看片,再猜是什麼病,再看申請單底稿上的診斷,對了,PASS;如果不對,自問一下為什麼?再去查書,查書後懂了,又可以PASS;不懂,記下來,明天請教你的上級醫師。這一階段主要培養對形態的感知能力,在查書過程中也主要著重於大體和鏡下形態的改變。同時,在讀申請單底稿時你也同時強化和掌握了巨檢描述、鏡下形態描述和病理報告的格式和規范。更多的理論知識可以放到下一步去學習,如果你刻苦一點,也就需要2-3個月的時間,80%以上的常見病的形態特點和報告格式你就可以掌握了,如闌尾炎、膽囊炎、胃癌、乳腺癌等等都是最常見的疾病和腫瘤。

這一階段過後,你的日常工作就會輕松一點,因為你已經掌握了80%以上的常見病,上級知師復閱你的診斷也很輕松,每天遇到的不會診斷的病只是少數,這少數中一部分還可能是灰色病變(灰色病變的診斷下面會專門講),那麼,實際上你每天要學習的以前未見過的病例可能只有幾例,你可以利用上班的時間爭取當天解決問題。

三個月的技術組,三個月的常見病學習結束了。如此,半年過去了,病理入門了嗎?沒有,還需努力。常見病,典型的病容易掌握,因為太多見了,幾乎天天見到,不會忘記。但相對少見的疾病和腫瘤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有一例,即使這次理解了,幾個月以後又遇到同樣的疾病或腫瘤時,你又忘記了。另外,你會診斷發報告,並不能說明你已掌握了病理,因為病理的任務不僅僅是診斷,你還需要掌握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發生發展的規律、預後、疾病的轉歸、免疫組化的表達情況和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和治療效果。病理醫生,是一個醫生,而不是只會從形態到診斷的看片匠。實際上,在工作中經常會有臨床醫生或病人來問類似病因、預後、治療……等上述提及的問題。你不知道,你如何面對臨床醫生和病人?在以後的工作中,在掌握常見病形態改變的基礎上,著重點應放在常見病的理論學習上。病理形態的改變只是一個表象,為什麼這種病會有這樣的形態改變?疾病發生發展不同時期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形態改變?一般而言,都有其病因學、病理生理等的基礎和機理,了解了這些機理,就能更快地理解和記憶形態的改變。在此期間還應不斷地積累少見病的知識。一年以後,如果你努力,你就可以入門了。

二. 入門到深入
第一步:掌握少見病例,疑難病例的病理診斷
因為少,平時工作中不容易見到,要掌握少見疑難病例的診斷相對困難,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技巧。
1. 遇到一例,吃透一例,記錄一例,絕不放過(因為那是金子啊)。就此還不夠,還應掌握相關疾病和易混淆疾病的鑒別診斷,最好在查閱相關書籍和文獻的基礎上寫一篇讀書筆記或個案報導。這時候,你遇到的少見病或疑難病並非是真真意義上的少見或疑難病,寫個案報導不一定能發表,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寫」的過程,你能完全地掌握該病例的臨床病理知識。這就是「寫」的目的。
2. 閱讀科內教學切片。如果科內有教學切片,先讀完並掌握教學切片的病例。
3. 大量閱讀讀片會的切片。由淺入深地閱讀檔案讀片會切片。有一點歷史的醫院都積累有大量的各級病理讀片會切片材料,一般都有最終的診斷結果。這些檔案對新兵是非常寶貴的財富,一開始可以讀市級或地區級的讀片會切片,這些切片難度較小,以後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省級的讀片會切片。經過大量讀片會切片的訓練,知識面將大大擴展。業務能力也可明顯提高,特別是在工作中遇到了讀片會切片中已閱讀過的病例,而又對此作出了正確的診斷,你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如果真有過這種「成就感」的經歷。恭喜你,你已經對病理產生了興趣,這是你事業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4. 不要放過每天的每一張切片。如果你在大一點的醫院工作,恭喜你! 大醫院往往會有多名醫生,你不可能每天都當班,但無論你是否當班,都應把當天的切片全部「掃」一遍,已掌握的快速PASS,未見過的弄個水落石出。
5. 上網。不多說了,上中國病理學網就不錯。不用怕,有什麼問題就提,有什麼病例就貼。這里的老師都是好人。

如此,又是一年過去了,或許需要二年或更多的時間,你已是一個理論診斷均不錯的病理醫生了。

第二步:進修
又是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進修一般都會選擇省級的大醫院,那裡不但有很多的病例,也有理論水平很好的老師。一般而言,教學片是很多的,會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分系統病理講座,免疫組化、分子病理、電鏡等先進的病理技術都會用於病理診斷,製片操作和報告都比較規范,還有成人屍檢。那就好好學吧!進修的一年,對多數病理醫生來說,一生也只有一次進修的機會,好好把握吧。
進修的技巧:
1、「搞定老師」。這是進修效果好壞的關鍵。不但要「搞定老師」,還要與病理科的其它人員(包括技師和其它進修人員)搞好關系。如何「搞定老師」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方法,這是一個公共關系學的課題。以下是幾條原則①不要只干病理,更要干衛生,干雜活。②老師交辦的事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③取材要規范和到位,盡可能地減少補充取材;描述、報告要規范,減少老師修改的工作量。④工作要注重效率和速度。⑤在工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備。⑥在上級醫師復片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如補充病史,開出免疫組化單等。⑦注意個人儀表。⑧其它(因人而異)。
2、 每天的切片過目一遍。不管是否是你班上的切片,也不管是常規切片,還是冰凍切片,免疫組化片,陽性的細胞學片等,如果有時間,會診片也不要放過。這些都建議在當天消化吸收,不能理解的病例記錄下來找機會請教老師。這里的老師往往理論水平比較高,他們講一個病可能只有幾分鍾,但效果很好,容易記憶。
3、 講課時做好筆記。主要記錄了各種疾病(腫瘤)的要點,還有老師本人的經驗,有時復習筆記比查書更有效。
4、 對教學切片「大掃除」。最初進修的1-2個月,對進修醫院的教學切片通讀一遍,方法同前。
5、 學習正確的技術操作和診斷規范。把上級醫院良好的操作和診斷規范記錄下來,帶回到你的醫院。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6、 拾遺補缺,檔案大搜索。在進修後期,你的水平將會有明顯提高,書本上的大部分腫瘤(或疾病)可能你都遇到過了,但總還有一部分你沒見過的腫瘤(或疾病)。拿一本《外科病理學》,從第一頁一直翻到最後一頁,把沒見過的腫瘤(或疾病)都記錄下來,然後到電腦上去搜這些病例,搜到後調出切片慢慢消化。
7、 學習處理灰色病變和可能引發糾紛病例的技巧。注意二個方面,一為冰凍切片診斷中度的掌握,掌握什麼時候應該延遲診斷;二為灰色病變的處理。

第三步:從大病理到專科病理
如果一切順利,可能也就是5年多的時間吧。當你已基本掌握了大病理以後,可以進入專科病理的深入學習。選擇一個你們醫院的臨床強項專科,深入學習,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總結。專科病理的深入是沒有止境的,需要掌握的內容至少有,該系統腫瘤的各種分類,各種特殊類型、亞型的臨床病理理論(很多的內容),歷史上對它們的認識過程,當前國內國際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你個人對於專科病理范圍內的獨到的見解等。學好專科病理三要點:首先需要積累大量的病例,其次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第三要做大量的研究。

三. 從深入到專家
因為我不是專家,無法談這方面的體會。很想成為專家,但也許終我一生也成不了專家。這個問題最好請JI來作一次專題講座。如果可能,我想以下幾條將有助於你成為專家:
1、 利用一切機會接觸疑難罕見病例
2、 利用一切手段搜索深入的理論
3、 利用一切病理技術進行研究
4、 其它……

臨床病理學習工作中的幾點技巧:
1、 記憶臨床病理要點:每一種疾病都有一系列的臨床病理改變,其中有些是非特異性的,而有些是特有的。那麼記住後者吧。例如,軟組織梭形細胞腫瘤,梭形細胞是非特異性的形態,而波浪狀纖細的梭形細胞是神經來源腫瘤特點,而柵欄狀排列和有完整包膜又是神經鞘瘤的特點。梭形細胞加大量的膠原化浸潤性生長和發生於腹壁這是韌帶樣瘤的特點。在診斷是否是淋巴瘤時,是否有淋巴結結構的破壞是特點,而淋巴細胞是否有異型往往會讓人誤入歧途。在區別是T細胞淋巴瘤還是B細胞淋巴瘤時,是否有血管(上皮樣小靜脈)的增生往往比區分細胞形態更容易。在診斷高分化軟骨肉瘤時臨床的發生部位和腫瘤大小比單純從細胞異型性上判斷更為准確。
2、 縱橫交錯,織成知識網路:知識形成了網路就不容易遺忘,所謂的舉一反三就是織網的方法。如甲狀腺癌的診斷不能以腫瘤細胞異型性的大小來判斷,而應找到包膜、血管的浸潤或遠處轉移為依據。在腎上腺等其它內分泌腫瘤,這個原則同樣適用。唾液腺的腺樣囊性癌有特殊的形態特點,在肺內、乳腺內、膽囊內也可以發生腺樣囊性癌。
3、 通過胚胎發生學幫助記憶:大部分腫瘤都有一定的好發部位,而要記住這些好發部位很困難,如果能夠理解其胚胎發生,機械機憶就變成了理解記憶。如脊索瘤好發於斜坡(40%)和骶骨(45%),其它都沿著脊椎生長……。如果你了解了胚胎的脊索結構位於中線。再也不用死記以上的一套發生部位了。又如脂肪肉瘤的形態多變,有很多亞型,還有各種脂形態的脂母細胞……記憶這些形態改變也很費勁。如果了解成熟的脂肪組織是從原始的間葉組織發生的過程及各階段的形態,記憶這些形態改變就很容易了。
4、 灰色病變的學習和處理:灰色病變很多,灰色病變不僅是指界於良惡性之間的那一類病變,還有很多良性的灰色病變。如形態不典型的結核,結核的誤診將導致不必要的抗結核治療。同樣,是否是子宮內膜增生也是灰色病變,因為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內分泌治療,甚至子宮切除。還有,是否是HPV感染的診斷可能給病人帶上性病的「帽子」。學習灰色病變沒有什麼巧門,也沒有什麼理論(如果真有理論也就是書上寫的那一通形態描述)。掌握灰色病變只有多看多練,培養一種對灰色病變形態的感知力。當你還是一個新手,又不得不面對灰色病變時,處理這類病變的技巧就變得很重要,一是建議臨床再次取材活檢,二是拿出去會診,三是用疑為…、見少量異型細胞…、不除外… 、考慮為…可能性大這樣的描述性述語。有一位資深的病理醫生曾說過「寧可讓臨床醫生說我們笨,也不要往前沖。」
5、 「地雷」的排除:病理工作中有一些公認的「雷區」,事實上很多病理醫生都有過「觸雷」的經歷。找到「雷區」是排除「地雷」的前提,只要能識別出「地雷」,排除就不是難題。常見的「地雷」有:骨肉瘤與骨痂;結節性筯膜炎與肉瘤;高分化軟骨肉瘤與軟骨瘤;乳腺小管癌與乳腺腺病;脂肪瘤與脂肪瘤樣脂肪肉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與淋巴瘤等
6、 減少冰凍風險的技巧:補充病史、多部位取材、做快速石蠟切片、了解作出診斷後臨床是否會擴大切除范圍、與臨床醫生一起面對面地與家屬溝通談話、最終延遲診斷。以上都是減少病理醫生風險的常用手段。延遲診斷過多往往會引起臨床醫生的不滿,對於冰凍延遲診斷的病例,我們往往常規也「延遲」(與臨床醫生說要做免疫組化,或者建議上級醫院會診),這樣可證明這確實是個疑難病例,因為常規也不能明確診斷,冰凍當然要延遲診斷了。
7、 整理好思路:遇到疑難病例,診斷的思路很重要,思路正確往往導致正確的診斷。正確的思路又往往不是第一感,怎麼辦?那就用緩兵之計吧。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下級醫師拿過來一張切片,在鏡下一看,唔!好像不太好嗎?沒好的思路,又不好意思當著下級醫師的面查書(丟不起那個臉啊:))。讓他們先去:再取幾塊看看、或者去問一下有…病史、要不然考慮…建議做免疫組化…先這樣把報告發了…。回到家裡,再慢慢思考,翻翻書或查查文獻。有了思路,有了診斷,第二天就可以對他們1234一大套理論。
8、 病理與概率:好發年齡、好發部位、發病率等這些都是概率。常見病、好發部位、好發年齡總是多數,你不可能總是有「好運氣」,概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因此,當你診斷一個不常見的病或者一個不是好發部位或好發年齡的病時,請一定小心了。只有確定排除了那些常見的疾病或腫瘤以後而又有明確的診斷依據時才以作出罕見病的診斷。還是那句話「你不可能總有好運氣」。掌握概率,可以減少大部分的誤診。病理中「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問題也是一個概率問題。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總是用一元論來解釋病變,而「二元論」的病例往往是很少的。
9、 免疫組化的合理應用:免疫組化不是萬能的,沒有免疫組化是萬萬不能的。一位著名的病理學家曾說過以下幾句話:
沒有任何生物標志物對所有腫瘤和細胞都完全適用。
沒有任何因定液對所有抗體都適合。
切片內所有組織都陽性實際無陽性。
免疫組化不能比使用者對它的認識更高明。

選擇合適的抗體、嚴格規范的操作、對免疫組化結果的正確理解和解釋、同類抗體的聯合應用是免疫組化技術運用成功與否的關鍵。
10、 補充取材,連續切片,補充病史:充分利用這些簡單的手段吧,可以減少相當一部分的會診。
11、 會診尺度的把握:會診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過多,動不動發「建議上級醫院會診」這樣的報告,會讓臨床和院長看低了你。但也不要逞強,畢竟安全第一,這個度只有自己掌握了。
12、 細胞學的學習,找幹細胞老師吧
13、 上網吧,中國病理學網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
14、 積極參加讀片會,並積極參與討論。

附:我科病理醫生技術組培訓計劃(二月)
1. 組織學,常規切片:三周。要求用兔子製作一套組織學教學片,包括2-3種特殊當染色。製作顯微攝影。
2. 記錄、登記、病理檔案,一周:掌握大體記錄,病例登記,病理各種檔案的歸檔。
3. 冰凍切片、大體攝影一周:掌握冰凍製片及大體攝影技術。
4. 細胞學:一周。掌握各種細胞學製片及染色方法。
5. 免疫組化:一周。了解免疫組化原理、在臨床病理學上的應用,了解免疫組化的操作技巧,製作一次免疫組化片。
6. 特殊染色:一周。了解特殊染色的原理及其在病理學中的應用,掌握2-3種特殊染色方法。要求自已配製特殊染色液,自己製片。
7. 學習《病理解剖學》及《組織學》本科教材。鏡下能識別各臟器正常組織結構及細胞形態。
8. 熟練掌握電腦打字技巧。
9. 了解病理科各項制度及操作規程。

Ⅱ 病理生理學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病理生理學是基礎醫學理論學科之一,它同時還肩負著基礎醫學課程到臨床課程之間的橋梁作用。研究方法有: 1.動物實驗 2.臨床觀察 在不損害患者健康、不延誤患者診治的前提下,採用B超、心電圖、CT、磁共振及內鏡等無創性的儀器檢查,或收集患者血、尿、腦脊液及活檢組織等進行測試,配合臨床症狀及體征的觀察,亦可對疾病過程中的功能、代謝、形態改變及其動態變化規律進行探討。 3.流行病學研究

Ⅲ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 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屍體剖驗 (autopsy)、活體組織檢查 (biopsy)、細胞學 (cytology)、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

  2. 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

    1.動物實驗

    利用人工方法在動物身上復制出人類某些疾病的模型及病理過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改變及轉歸,並可施加干預因素,對疾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細胞癌變、腫瘤生長、病毒復制、染色體變異等)可以對培養的組織、細胞施加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觀察對其影響。

Ⅳ 病理學最傳統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病理學最傳統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Ⅳ 病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一)屍體剖檢(二)活體組織檢查(三)動物實驗(四)組織培養與細胞培養(五)病理學的觀察方法 等等

Ⅵ 病理學知識點歸納

病理學(pathology)是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醫學基礎學科,揭示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和轉歸。
一、病理學的內容和任務
病理學教學內容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
總論主要是研究和闡明存在於各種疾病的共同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轉歸等發生、發展規律,屬普通病理學(general pathology),包括組織的損傷和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症和腫瘤等章節。

各論是研究和闡明各系統(器官)的每種疾病病因、發病機制及病變發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屬系統病理學(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淋巴造血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及傳染病等。

二、病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病理學需以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等為學習的基礎,同時又為臨床醫學提供學習疾病的必要理論。因此,病理學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

三、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

1、屍體剖驗(autopsy):簡稱屍檢,即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驗,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即用局部切取、鉗取、細針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術方法,從患者活體獲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活檢是目前研究和診斷疾病廣為採用的方法,特別是對腫瘤良、惡性的診斷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細胞學檢查(cytology):是通過採集病變處脫落的細胞,塗片染色後進行觀察。

(二)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

1、動物實驗: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出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並通過疾病復制過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改變及疾病的轉歸。

2、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可以研究在各種病因作用下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和發展。

四、病理學觀察方法和新技術的應用

1、大體觀察:運用肉眼或輔以放大鏡、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對大體標本及其病變性狀(外形、大小、重量、色澤、質地、表面及切面形態、病變特徵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

2、組織和細胞學觀察:將病變組織製成切片,經不同的方法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通過分析和綜合病變特點,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診斷。

3、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應用某些能與組織細胞化學成分特異性結合的染色試劑,顯示病變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改變,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和代謝改變的了解,特別是對一些代謝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4、免疫組織化學觀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於病因學診斷和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外,更多的是用於腫瘤病理診斷。

5、超微結構觀察:利用電鏡觀察亞細胞結構或大分子水平的變化來了解組織和細胞最細微的病變,並可與機能和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加深對疾病基本病變、病因和發病機制的了解。

6、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FCM):不僅可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參考指標,還可反映腫瘤的惡性程度和生物學行為;亦可用於對不同功能的淋巴細胞進行精確的亞群分析,對臨床免疫學檢測起到重要作用。

7、圖像分析技術(image analysis):主要應用於核形態參數的測定,用以區別腫瘤的良惡性、區別癌前病變和癌、腫瘤的組織病理分級和判斷預後等。

8、分子生物學技術:可應用於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體的檢測及腫瘤的病因學、發病學、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學的發展史

1、器官病理學(organ pathology)

2、細胞病理學(cellular pathology)

3、超微結構病理學(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4、免疫病理學(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學(molecular pathology)、遺傳病理學(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學(quantitative pathology)

第一章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

第一節適應

細胞和其構成的組織、器官能耐受內外環境各種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

活的過程稱為適應。在形態上表現為萎縮、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縮(atrophy):是指已發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組織、器官的體積縮小。

1、生理性萎縮:人體許多組織、器官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地發生生理性萎縮。

2、病理性萎縮:

①營養不良性萎縮:可分為局部營養不良性萎縮和全身性營養不良萎縮,後者如:飢餓和惡性腫瘤的惡病質。

②壓迫性萎縮:如:腎盂積水引起的腎萎縮。

③廢用性萎縮:即長期工作負荷減少所引起的萎縮。

④神經性萎縮:如:神經損傷所致的肌肉萎縮。

⑤內分泌性萎縮:如:垂體腫瘤所引起的腎上腺萎縮。

二、肥大(hypertrophy):細胞、組織和器官體積的增大。

1、代償性肥大:細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償的意義。

2、內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發的肥大稱為內分泌性肥大。

三、增生(hyperplasia):實質細胞的增多,可導致組織器官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條件下發生的增生。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條件下發生的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轉化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細胞的過程。

1、上皮性:胃腺上皮→腸上皮化生

柱狀上皮(氣管、宮頸、膽囊)→鱗狀上皮化生

2、間葉性:纖維結締組織→骨、軟骨

骨骼肌→骨

第二節細胞、組織的損傷

一、原因和發生機制

二、形態學變化

(一)變性(degeneration):是指細胞或細胞間質受損傷後因代謝發生障礙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態學變化。表現為細胞漿內或間質中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異常增多。

1、細胞水腫(cellular swelling):細胞內水分的增多。

肉眼:器官體積腫大,顏色蒼白。

鏡下:依病變輕重,分別呈顆粒變性,疏鬆樣變,氣球樣變。

2、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細胞內甘油三脂的蓄積。

①好發部位:肝細胞、心肌纖維、腎小管上皮。

②病理變化:肝脂肪變性(嚴重時為脂肪肝)

心肌脂肪變性→虎斑心

3、玻璃樣變(hyaline change):又稱透明變性。

①細胞內玻璃樣變:漿細胞中的Russell小體、酒精性肝病時肝細胞內Mallory小體、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玻璃樣小滴。

②纖維結締組織玻璃樣變:膠原纖維增寬融合,呈均質紅染。

③細動脈玻璃樣變:管壁增厚,有紅染蛋白性物質沉積,管腔狹窄。

4、澱粉樣變:組織間質中有澱粉樣物質沉積。

5、粘液樣變性:組織間質中類粘液物質增多。

6、病理性色素沉著:指有色物質(色素)在細胞內外的異常蓄積,其中包括含鐵血黃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膽紅素等。

7、病理性鈣化:指骨和牙齒以外的組織中有固體鈣鹽的沉積,包括轉移性鈣化和營養不良性鈣化。

(二)壞死(necrosis):活體內范圍不等的局部組織細胞死亡。

1、基本病變:細胞核: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

細胞漿:紅染、進而解體。

細胞間質:崩解

2、類型:

(1)凝固性壞死:壞死組織發生凝固,常保持輪廓殘影。

好發部位:心肌、肝、脾、腎。

病理變化:肉眼:組織乾燥,灰白色。

鏡下:細胞結構消失,組織輪廓保存(早期)。

特殊類型:乾酪樣壞死(發生在結核病灶,壞死組織呈灰黃色,細膩。鏡下壞死徹底,不見組織輪廓。)

(2)液化性壞死:壞死組織因酶性分解而變為液態。

好發部位:腦、脊髓等。

病理變化:壞死組織分解液化。

特殊類型:脂肪壞死(分為創傷性、酶解性,分別好發於乳腺、胰腺)。

(3)壞疽(gangrene):大塊組織壞死後繼發***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態改變。

乾性壞疽:好發於四肢末端,壞死組織乾燥,邊界清楚。

濕性壞疽:好發於腸管、膽囊、子宮、肺,壞死組織濕潤、腫脹,邊界欠清。

氣性壞疽:常繼發於深達肌肉的開放性創傷,由產氣莢膜桿菌引起,壞死組織內含氣泡呈蜂窩狀。

(4)纖維素性壞死(fibrinoid necrosis):壞死組織呈細絲、顆粒狀,似紅染的纖維素。

好發部位:結締組織和血管壁。

疾病舉例:急進性高血壓、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3、結局

(1)局部炎症反應:由細胞壞死誘發。

(2)溶解吸收:壞死組織溶解後常由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細胞吞噬清除。

(3)分離排除形成缺損:表現為糜爛、潰瘍、空洞、瘺管、竇道。

(4)機化:肉芽組織取代壞死組織的過程。

(5)包裹、鈣化:前者指纖維組織包繞在壞死組織周圍,後者指壞死組織中鈣鹽的沉積。

(三)凋亡(apoptosis):活體內單個細胞或小團細胞在基因調空下的程序性死亡。死亡細胞的質膜不破裂,不引發死亡細胞的自溶,不引起急性炎症反應。

第二章損傷的修復

一、再生(regeneration):組織損傷後,由損傷周圍的同種細胞來修復稱為再生。

(一)再生的類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細胞完全恢復原有組織、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經纖維組織發生的再生,又稱瘢痕修復。

(二)組織的再生能力

1、不穩定細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細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細胞等。

2、穩定細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種腺體或腺樣器官的實質細胞。

3、永久性細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經細胞、骨骼肌細胞和心肌細胞。

(三)各種組織的再生

1、上皮組織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鱗狀上皮缺損時,由創緣或底部的基底層細胞分裂增生,向缺損中心遷移,先形成單層上皮,後增生分化為鱗狀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況以損傷狀態而異。腺上皮缺損腺體基底膜未破壞,可由殘存細胞分裂補充,可完全恢復原來腺體結構;腺體構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壞時則難以再生。

2、纖維組織的再生:受損處的成纖維細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軟骨組織和骨組織的再生:軟骨起始於軟骨膜增生,骨組織再生能力強,可完全修復。

4、血管的再生:

(1)毛細血管的再生:出芽方式。

(2)大血管修復:大血管離斷需手術吻合,吻合處兩側內皮細胞分裂增生,互相連接,恢復原來內膜結構。離斷的肌層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組織的再生:肌組織再生能力很弱。橫紋肌肌膜存在、肌纖維未完全斷裂時,可恢復其結構;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過纖維瘢痕連接;心肌再生能力極弱,一般是瘢痕修復。

6、神經組織的再生:腦及脊髓內的神經細胞破壞後不能再生。外周神經受損時,若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斷離兩端相隔太遠、兩端之間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時,形成創傷性神經瘤。

(四)再生的調控

1、與再生有關的幾種生長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與接觸抑制(contact inhibition)。抑素具有組織特異性。皮膚創傷,缺損部周圍上皮細胞分裂增生遷移,將創面覆蓋而相互接觸時,細胞停止生長不致堆積的現象稱為接觸抑制。

3、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細胞再生過程中的作用。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膠原蛋白(collagen)、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粘連蛋白(adhesive glycoproteins)。

二、纖維性修復

(一)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細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並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肉眼表現為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形似鮮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結構:新生毛細血管、纖維母細胞、炎細胞

2、作用:

(1)抗感染保護創面

(2)填補創口及其它組織缺損

(3)機化或包裹壞死、血栓、炎性滲出物及其它異物。

(二)瘢痕組織:是由肉芽組織經改建成熟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對機體有利也有弊。

三、創傷癒合

(一)皮膚創傷癒合基本過程

1、傷口早期的變化:傷口局部壞死、出血及炎症反應。早期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3天後轉為巨噬細胞為主。

2、傷口收縮:2-3往後傷口周圍出現新生的肌成纖維細胞

3、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形成:創傷後約莫第3天最先;肉芽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垂曲於創面發展,瘢痕中的膠原纖維(5-7天起由成纖維細胞發生,在局部張力的作用下)最終究皮膚外觀仄止。瘢痕大約在一個月閣下完全形成。

4、表皮和其他組織再生:創傷24小時內,已起頭建復

(二)創傷癒合的類型:按照損傷水平和有沒有感染,可分為一期癒合和二期癒合

一期癒合特點是:缺損小、無感染,炎症輕、少許肉眼組織、傷心縮短不較著,愈應時間短,形成的瘢痕小

二期癒合特點是:缺損大、常伴感染、炎症重、大量肉芽組織、傷口收縮顯著(肌成纖維細胞起重要作用,與膠原無閉)、癒合時候長、形成的瘢痕大。

(三)骨折癒合

1、血腫形成

2、纖維性骨痂形成:骨折後2-3天,血腫入手下手由肉芽組織代替而機化,繼而發生纖維化。肉眼及X線查抄見骨合局部成梭形腫脹。約1周擺布,形成透明軟骨(多見於骨膜的骨痂區)

3、骨性骨痂的形成:纖維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細胞,並形成類骨組織,今後出現鈣化,形成編織骨。纖維性骨痂中的軟骨組織也改變為骨組織。

4、骨痂改建或再塑:在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以及骨母細胞的新骨質形成的調和作用下完成的。

(四)影響癒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青少年、機體含充沛維生素C、含硫氨基酸時,癒合快。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第一節充血

器官或組織內血液含量異常增多稱為充血(hyperemia)。

一、動脈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組織因動脈輸入血量的增多而發生的充血,又稱主動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簡稱充血。

1、原因:生理、病理情況下,血管舒張神經興奮或舒血管活性物質釋放,使細動脈擴張,動脈血流入組織造成。

2、類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減壓後充血。

3、病變:器官、組織腫大,呈鮮紅色,溫度升高。

4、後果:多為暫時性血管反應,對機體無重要影響和不良後果。

二、靜脈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器官、組織由於靜脈迴流受阻,血液淤積在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內,簡稱淤血(congestion)。

1、原因:靜脈受壓、靜脈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變:器官或組織腫脹,暗紅,在體表時可有紫紺,溫度下降。代謝功能低下,鏡下見小靜脈及毛細血管擴張,可伴組織水腫及出血。

3、後果:取決於淤血的范圍、器官、程度、速度及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表現為:淤血性出血、淤血性水腫、實質細胞變性壞死、淤血性硬化及側枝循環的開放。

4、幾個重要臟器的淤血:

(1)慢性肝淤血:大體上表現為「檳榔肝」,鏡下肝小葉中央靜脈擴張淤血,周圍肝細胞脂肪變性。

(2)慢性肺淤血:肺組織腫脹,呈暗紅色,鏡下肺泡壁毛細血管及間質小血管擴張充血。

Ⅶ 病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7)病理學研究的最主要方法擴展閱讀:

病理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明顯地在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上。臨床醫學除運用各種臨床診察、檢驗、治療等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外,往往還必須藉助於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屍體剖檢以及動物實驗等來對疾病進行觀察研究,提高臨床工作的水平。

病理學則除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病理學)外,也必須密切聯系臨床,直接從患病機體去研究疾病,否則也不利於病理學本身的發展。

病理學長期以來被形象地喻為「橋梁學科」,這充分表明了它在醫學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理由主要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Ⅷ 臨床最廣泛應用的病理學研究方法是

A.活檢
理由:
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由患者活體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
這是被廣泛採用的檢查診斷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組織新鮮,能基本保持病變的真像,有利於進行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化學及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等研究。對臨床工作而言,這種檢查方法有助於及時准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和進行療效判斷。特別是對於諸如性質不明的腫瘤等疾患,進行准確而及時的診斷,對治療和預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Ⅸ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研究材料主要來自患病人體(人體病理材料)和實驗動物以及其他實驗材料如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實驗病理材料)。
(一)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一個國家屍檢率的高低往往可以反映其文明進步的程度,世界上不少文明先進國家的屍檢率達到90%以上,有的國家在法律中對屍檢作了明文規定。中國的屍檢率還很低,十分不利於中國病理學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亟待提高。
(二)活體組織檢查
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由患者活體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這是被廣泛採用的檢查診斷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組織新鮮,能基本保持病變的真像,有利於進行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化學及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等研究。對臨床工作而言,這種檢查方法有助於及時准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和進行療效判斷。特別是對於諸如性質不明的腫瘤等疾患,准確而及時的診斷,對治療和預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動物實驗
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據需要,對之進行任何方式的觀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階段地進行連續取材檢查,以了解該疾病或某一病理過程的發生發展經過等。此外,還可利用動物實驗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葯物或其他因素對疾病的療效和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彌補人體觀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動物與人體之間畢竟存在種種差異,不能將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套用於人體,這是必須注意的。
(四)組織培養與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加以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腫瘤的生長、細胞的癌變、病毒的復制、染色體的變異等等。此外,也可以對其施加諸如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以觀察其對細胞、組織的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較方便地在體外觀察研究各種疾病或病變過程,研究加以影響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見效快,可以節省研究時間,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點是孤立的體外環境畢竟與各部分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體內的整體環境不同,故不能將研究結果與體內過程等同看待。
(五)病理學的觀察方法
隨著學科的發展,病理學的研究手段已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經典的形態觀察,而採用了許多新方法、新技術,從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形態學方法(包括改進了的形態學方法)仍不失為基本的研究方法。茲將常用的方法簡述如下:
大體觀察主要運用肉眼或輔之以放大鏡、量尺、各種衡器等輔助工具,對檢材及其病變性狀(大小、形態、色澤、重量、表面及切面狀態、病灶特徵及堅度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有經驗的病理及臨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大體觀察而確定或大致確定診斷或病變性質(如腫瘤的良惡性等)。
組織學觀察將病變組織製成厚約數微米的切片,經不同方法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其細微病變,從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觀察的分辨能力,加深了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是最常用的觀察、研究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時,由於各種疾病和病變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形態特徵,故常可藉助組織學觀察來診斷疾病,如上述的活檢。
細胞學觀察運用採集器採集病變部位脫落的細胞,或用空針穿刺吸取病變部位的組織、細胞,或由體腔積液中分離所含病變細胞,製成細胞學塗片,作顯微鏡檢查,了解其病變特徵。此法常用於某些腫瘤(如肺癌、子宮頸癌、乳腺癌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但限於取材的局限性和准確性,有時使診斷難免受到一定的限制。既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診斷的准確性。
超微結構觀察運用透射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組織、細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內部和表面超微結構進行更細微的觀察(電子顯微鏡較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從亞細胞(細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認識和了解細胞的病變。這是迄今最細致的形態學觀察方法。在超微結構水平上,還常能將形態結構的改變與機能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大大有利於加深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
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運用具有某種特異性的、能反映組織和細胞成分化學特性的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方法,可以了解組織、細胞內各種蛋白質、酶類、核酸、糖原等等化學成分的狀況,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揭示普通形態學方法所不能觀察到的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現形態結構改變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學成分的變化。此外,隨著免疫學技術的進步,還可運用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的方法,了解組織、細胞的免疫學性狀,對於病理學研究和診斷都有很大幫助。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數十年來陸續建立的還有放射自顯影技術、顯微分光技術、形態測量(圖像分析)技術、分析電鏡技術、流式細胞儀(FCM)技術、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以及分子原位雜交技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學技術,從而使常規的病理形態學觀察,發展到將形態結構改變與組織、細胞的的化學變化結合志來進行研究,而且將歷來的定性的研究發展到對病理改變進行形態的和化學成分的定量研究,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這是以往的研究所難以實現的。

Ⅹ 請問病理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麼呢

屍體剖檢,外科病理學和細胞學

閱讀全文

與病理學研究的最主要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xagear模擬器使用方法 瀏覽:994
澄粉涼粉家庭版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258
有步驟有計劃有方法開展 瀏覽:464
熏蒸有哪些方法 瀏覽:281
櫻桃如何施肥方法 瀏覽:698
明月能源利多最佳使用方法 瀏覽:359
盆栽桂花樹保暖的最佳方法 瀏覽:918
汽車充氣泵補胎液連接方法 瀏覽:133
英語閱讀教學方法視頻 瀏覽:989
簡單方法做的豆腐腦 瀏覽:694
蘋果7設置指紋解鎖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5
微信如何收款最新方法 瀏覽:784
攜帶方便的手機支架使用方法 瀏覽:580
平板電腦書本手機支架製作的方法 瀏覽:289
跑鉛跑漂的使用方法 瀏覽:839
iphone旋轉主屏幕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36
優能佳男士精油使用方法 瀏覽:235
孕婦喉嚨咽炎快速方法 瀏覽:846
鑒定石英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203
錨桿托盤安裝方法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