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2 17:06:05

① 實驗研究法的簡介

實驗研究是一種受控的研究方法,通過一個或多個變數的變化來評估它對一個或多個變數產生的效應。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變數間的因果關系,一般的做法是研究者預先提出一種因果關系的嘗試性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進行檢驗
實驗研究方法涉及的概念主要有:變數、實驗處理與實驗變異、前測與後測、實驗組與對照組、配對與隨機化。
1.什麼是假設
你研究的問題一旦明確被界定後,就應建立研究假設。所謂研究假設,就是根據一定的觀察事實和科學知識,對研究的問題提出假定性的看法和說明。其實,研究假設也就是研究問題的暫時答案。因為你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後,會產生一些疑問,進而對這些疑問進行思考,你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或查閱有關資料,或請教有關人員,然後提出假設,對你的疑問作一種臨時性的回答;假設與定理或結論本沒有很大區別,只不過假設是有待證實的定理或結論,定理或結論是已經證實的假設。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異,沒有性質上的區別。
假設是剛開始研究問題時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猜測性和假定性,但假設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有一定的事實或理論根據,假設不是憑空的瞎想,它和神話、幻想、迷信有原則的區別。一個科學假設,必須能被實驗所驗證的.如當打開開關燈不亮時,可能有幾種假設:①停電;②插座接觸不良;②保險絲燒斷了;④燈泡燒壞了。這些假設的每一種都是可以直接檢驗的。
假設的形成要靠科學知識。在科學發展中,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可以出現兩種甚至多種不同的假設。這是由於假設所依據的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有限或不同,必然會得出不同的假設。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知識,這對於你的研究假設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作為基礎,但有些知識你還需要去查閱一些資料或向教師、專家咨詢才能得到,要知道在查閱資料和請教有關人員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擴大知識面的很好的學習機會呢。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常用實驗驗證某一假設。在實驗過程中,常常需要涉及兩個概念--常量和變數。
2.什麼是常量?
在某一數學或自然科學問題討論過程中(或在某些條件下)保持不變的量就是常量。例如,圓周率3.14l59,自然對數的底e2.71828,它們都是常量。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常量是指研究課題中所有個體都具有的特徵和條件。如比較兩種不同教學方法對五年級學生學習成績效果的研究中,年級水平就是一個常量,因為五年級這一特徵對每一個個體都是相同的,它是研究課程中不變的條件。
3.什麼是變數?
變數是研究設計初期就要考慮的問題。根據變數發揮的不同作用,可以分為自變數與因變數、緩沖變數、中介變數、外源變數等。
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IV)是另一變數變化的原因,因變數(Dependent Variable-DV)是自變數作用的結果,它們是最重要的兩種變數,一般可以直接或間接在實驗中觀察。比如在某典型的辦公室中,我們想研究四日工作周對辦公室的效率產生的影響,可作如下假設: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
在實際研究中,很少有這種簡單的一對一關系,通常還要考慮其他變數。緩沖變數(Moderating Variable-MV)實際上也是一種自變數,它會對原來設定的IV-DV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在上例中,年輕員工可作為一個緩沖變數,從而研究假設可以表述為: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尤其是對年輕員工(MV)。
中介變數(Intervening Variable-IVV)是自變數對因變數產生作用的媒介,它在理論上能對結果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不能被直接觀察、測量或操控,只能通過自變數和緩沖變數和對結果的影響推斷出來。在上例中,工作滿意度可作為中介變數,從而研究假設可進一步表述為: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通過提高工作滿意度來(IVV)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尤其是對年輕員工(MV)。
外源變數(Extraneous Variable-EV)是對研究系統產生影響的變數,它會對系統內部的變數關系產生顯著影響。有些外源變數可作為自變數或緩沖變數來處理,但大多數必須進行假定或設法消除其對研究系統的影響,最常用的思路是在實驗中對其進行控制。比如在上例中,常規辦公室工作可作為外源變數的一個控制狀態,從而研究假設可以表述為:在常規辦公室工作中(EV-control),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通過提高工作滿意度來(IVV)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尤其是對年輕員工(MV)。
在研究設計中,對變數要有嚴格的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即變數可觀察指標的具體陳述。變數操作定義的質量,將直接影響研究的可重復性、結果的可檢驗性以及研究的普遍意義。
變數一般指研究者操縱、控制或觀察的條件或特徵。變數也稱變數。在數學或自然科學問題的討論中,可以取不同數值的量。如物體運動所經過的距離就是一個變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變數指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價值或條件的特徵。如研究兩種不同教學方法對五年級學生成績的影響中,每個學生的分數就是一個變數。
變數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和因變數這兩個名詞是從數學引用過來的。在數學中,y=/(z)這一方程式中的2是自變數,y是變數。因變數是隨著自變數的改變而改變的。例如,指示劑顏色的變化是隨著溶液的酸鹼性的變化而變化當溶液至酸性時,酚酞指示劑呈無色;當溶液呈鹼性時,酚酞指示劑呈紅色;因此溶液的酸鹼性是自變數,而酚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是因變數。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自變數常常是一個分類變數。例如,研究者要研究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必須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然後再測量比較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改變。在此例中,不同的教學法是自變數,而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是因變數。這里,自量是居於因的地位,因變數是居於果的地位。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甲、乙兩名學生所進行的工作。
甲、乙兩名學生為了回楓樹的葉子為什麼在秋會變色?這個問題而分別進行了下列工作。
分析季節變化會使楓樹的外環境發生哪些方面的變化。結論是:溫度、日照時間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天溫度最高,冬天溫度最低;夏天日照時間最長,冬天日照時間最短。
提出假設:
A:楓葉變色可能與溫度有關。
B:楓葉變色可能與日照時間有關。
C:楓葉變色可能與溫度和日照時間這兩個因素都有關。
甲學生的工作:
全年觀察楓葉的顏色變化,可以選定一棵樹,也可以選定許多樹。每天收集一片楓葉,然後記下當天的溫度、白天時間的長短和楓葉的顏色。為了收集一套數據,他必須等一個全年。為了重復這一結果,他又必須等一個全年。
他的結論只能是:楓葉在秋天這個季節顏色轉紅,此時溫度范圍在10一14℃,日照時間平均為l0小時。
通過這種觀察,他不能分清究竟是溫度還是日照時間在起作用,或二者均在起作用。因為溫度和日照時間這兩個影響因素同時在發生變化。
如果能控制日照時間,而僅僅讓溫度變化;或控制溫度,僅僅讓日照時間變化,進而觀察結果,那麼,你就能斷定究竟是溫度影響了楓葉的顏色,還是日照時間影響了楓葉的顏色;或者溫度和日照時間都對楓葉顏色有影響,還是二者均沒有影響。
那麼,如何來控制溫度呢?這就是乙學生接下來進行的工作。
乙學生的工作:
設計將溫度調節到秋天的溫度。
把一棵小楓樹種在一個花盆裡並放入生長溫室。盡管是夏天,室外溫度很高,仍舊可以把生長溫室調節到秋天的溫度,白天約14℃,夜晚約3℃。
設計對比實驗:
如果確實看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就能確定僅靠溫度的變化便能使葉子發生變化嗎?畢竟實驗室中的樹和外界的樹還是有差別的,實驗中的楓樹葉子的變紅是不是因為它生長在小的花盆中所引起的呢?是不是因為自然光和溫室中的光不一樣而引起的呢?
這種不確定性表明必須設計一些更復雜些的實驗,至少應該種兩棵樹。應該選擇相似的樹,且花盆的大小應該保持一致,把它們放置在相同的溫室中,在同一時間澆水。然後,再做這樣一個實驗,一個保持在正常的夏季溫度(22℃),而另一個的溫度調節到秋天的溫度(14℃)。
乙學生的工作與甲學生的工作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注重對影響因素的控制。他所有的實驗設計都圍繞著這樣一個中心進行:控制其他影響因素,只讓一個影響因素變化,從而確定是否是該影響因素在起作用。這種實驗我們就把它稱為受控實驗。
乙學生的受控實驗設計就是溫室A和溫室B的設計。
受控實驗是自然科學研究中廣泛採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正是因為有了受控實驗,科學才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
受控實驗的優點在於影響因素是可以被嚴格控制的,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去改變條件,探索事物的發展規律。這種控制使得實驗可以重復進行、反復驗證,從而保證了實驗結果不是出於某種巧合而得。
結論:低溫不是顏色變化的唯一影響因素,因為在高溫情況下,樹葉仍舊變色。
這個結論證明甲、乙兩學生先前的假設是錯誤的,這時候必須重新建立新的假設。在科學上否定原先假設,建立新的假設是常有的事,因為許多有關自然界的猜想都被證明是不正確的。但這同時也是科學向前發展的一種方法,因為它指出了進一步實驗的方向。例如,如果兩種樹上的葉子都沒有改變顏色的話,那就可能說明溫度與樹葉的顏色是無關的。或許楓葉變紅與白天的時間長短有關,或許與降雨量有關,或許與風的強度有關……這種新的假設又引發了進一步的另一方面的受控實驗。經過研究,科學家現在知道,低溫和白天時間的長短這兩個因素同時影響著楓葉顏色的變化。除此以外,許多科學家認為,楓樹本身的生物鍾也影響著楓葉顏色的變化。但是生物鍾是如何影響楓葉顏色的?是什麼樣的化學物質觸發了生物鍾的工作?至今人們還無法給予解答。如果你把生物作為你今後的專業方向,或許你將再一次考慮這一問題。
觀察研究法和實驗研究法經常合在一起使用,有人稱它們為科學研究法。首先是先進行觀察,形成假設後,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最後得出結論。 實驗處理(experimental treatment)又稱實驗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它是指研究者為了弄清自變數的變化對因變數的產生的效應,對自變數施加的控制行為。
研究者關心實驗處理所引起的因變數的變異,這種變異稱為實驗變異(experimental variability)。問題在於因變數的變異不只是來自實驗處理,測量誤差的隨機干擾以及未接受實驗處理的其他自變數也是引起變異的因素。由於實驗處理之外的因素引起的因變數的變異稱為外部變異(experimental variability)。實驗的難點往往就在於如何消除外部變異而凸顯實驗變異,或者區分因變數的哪些變異屬於實驗變異,哪些屬於外部變異。這需要引入下面要提到的控制變數和控制組來實現。 分別是指在實驗處理之前和之後對實驗對象所作的觀察或測量,它們可以使我們比較實驗處理前後發生的情況,找出因變數發生的變異。但僅有前測和後測還不足以讓我判斷出實驗變異有多大,因為因變數的變異可能包含部分外部變異。這就需要引入控制組。
在實驗研究中,接受實驗處理的一組研究對象稱為實驗組(實驗組可能有多個),不接受實驗處理的一組研究對象稱為控制組(控制組也可能有多個)。實驗結束時,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便可看出實驗處理產生的差異,控制組提供了測量實驗變異的參考點。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實驗過程中,全都處於同一條件下,只是實驗組研究變數接受了實驗處理。因變數在實驗前後的變化應完全來自研究變數接受實驗處理的結果,然而,要判斷這種差異是否只來自實驗處理,還必須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結束時的狀態。
與控制組有關的一個概念是控制變數(control variable)。控制變數是指實驗過程中其值保持不變的自變數,它不同於控制組。採用控制變數的目的是使非研究變數產生的影響最小,而控制組的目的是用於排除各種外部變異源包括研究者未發現的因素對因變數的影響。 為了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狀態並確定研究變數產生的影響,兩組的組成要素必須盡可能類似,否則,實驗結果將是一種混合效應,無法說明問題。為了避免這類問題,使使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組成要素(樣本)具有相同的條件,可以採用配對和隨機化兩種方式。
配對(matching)是指對研究對象分組時,先找出具有相同屬性的兩個研究對象,將其中一個分派到實驗組,另一個分派到控制組,然後以同樣的方法一對一對地分派,直至形成兩個組。這樣形成的兩個組在理論上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實踐中卻很難做到,因為世界不可能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研究對象。為了克服這種困難,可採用不太嚴格的配對法,是兩個組在各種特徵上的比例大致相同;或者在某一主要影響變數的分布和方差上大致相同。但是,它們不能消除其他未控制因素的影響。配對法在實施中還面臨著另外兩個困難:一是所考慮的因素不能過多,否則往往難以實施;二是實驗前並不知道研究對象的何種變數將影響實驗結果。
隨機化(randomization)是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將實驗對象分派到實驗組和控制組(或各個不同的實驗組)。這樣,在大樣本情況下,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各個組的實驗對象的構成、條件基本相同,外部因素的對其影響也是等同的。即使會出現一些誤差,也只可能是抽樣誤差,而不是系統誤差,從而使實驗結果凸顯出實驗處理的效果。隨機化無須對研究對象的各種屬性進行研究,應用方便,成為最常用的方法。
但在小樣本情況下,隨機化分配樣本也會出現實驗組和控制組研究對象不對稱的情況。這時可採用配對和隨機化相結合的方法即分塊法(blocking),樣本先按某關鍵變數配對,然後隨機分配。分塊後,盡管比隨機化分配的情況要好,但是否要分塊,取決於分塊的復雜程度即其成本。 分類是對事物的一種分析方法。用不同的標准對實驗進行分類,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實驗進行分析,多角度的分析可以使我們對實驗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入。
根據對變數的控製程度以及實驗設計的嚴格程度,可以將實驗分為純實驗(experiment)與准實驗(quasi-experiment and semi-experiment)。純實驗是指實驗研究人員能夠隨機地把實驗對象分派到實驗組或控制組,也可以對實驗誤差來源加以控制,使得實驗結果能夠完全歸因於自變數改變的實驗。准實驗是指實驗研究人員無法隨機分派實驗對象到實驗組或控制組,也不能完全控制實驗誤差來源的實驗。由於管理問題的復雜性和難控制性以及傳統實驗的局限性,准實驗在管理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根據實驗的實施場所不同,可以將實驗分為實驗室實驗與實地實驗。實驗室實驗是指在有專門設備的實驗室中進行,並對實驗的條件、控制以及實驗設計都有嚴格規定的實驗。實地實驗是指在實際情境中進行的實驗,也稱現場實驗。由於人們對管理研究結果的現實意義或外部效度越來越重視,因而管理研究中的實驗越來越傾向於實地實驗。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的劃分與純實驗和准實驗的劃分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此外,還可以根據研究的深度把實驗分為試探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根據實驗的深度或進程將實驗劃分為預實驗與真實驗等等。

②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系統的方法。

1、觀察描述法

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的生物歸並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於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於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一的、規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並制定規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

2、比較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於有了結果。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3、實驗法

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學科,大多數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4、系統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C.貝爾納與W.B.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維納與艾什比的控制論到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香農資訊理論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

(2)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目的在於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中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葯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展。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 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最上層的界,由懷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較多人接受;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從最上層的「界」開始到「種」,愈往下層則被歸屬的生物之間特徵愈相近。共有七大類,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③ 運動生物力學三種主要實驗研究方法是什麼

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力學

biomechanics

應用力學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體的外在機械運動的生物力學分支。狹義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體育運動中人體的運動規律。按照力學觀點,人體或一般生物體的運動是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和骨骼系統協同工作的結果。神經系統控制肌肉系統,產生對骨骼系統的作用力以完成各種機械動作。運動生物力學的任務是研究人體或一般生物體在外界力和內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機械運動規律,它不討論神經、肌肉和骨骼系統的內部機制,後者屬於神經生理學、軟組織力學和骨力學的研究范疇(生物固體力學)。在運動生物力學中,神經系統的控制和反饋過程以簡明的控制規律代替 , 肌肉活動簡化為受控的力矩發生器,作為研究對象的人體模型可忽略肌肉變形對質量分布的影響,簡化為由多個剛性環節組成的多剛體系統。相鄰環節之間以關節相連接,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產生圍繞關節的相對轉動,並影響系統的整體運動。

對於人體運動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達·芬奇在力學和解剖學基礎上對人體運動器官的形態和機能的解釋。18世紀已出現對貓在空中轉體現象的實驗和理論研究。運動生物力學作為一門學科是20世紀60年代在體育運動、計算技術和實驗技術蓬勃發展的推動下形成的。70年代中H.哈茲將人體的神經-肌肉-骨骼大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復雜的數學模型進行數值計算,以解釋最基本的實驗現象。T.R.凱恩將描述人體運動的坐標區分為內變數和外變數,前者描述肢體的相對運動,為可控變數;後者描述人體的整體運動,由動力學方程確定。這種簡化的研究方法有可能將力學原理直接用於人體實際運動的模擬和理論分析。由於生物體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實驗研究在運動生物力學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實驗運動生物力學利用高速攝影和計算機解析、光電計時器、加速度計、關節角變化、肌電儀和測力台等工具量測人體運動過程中各環節的運動學參數以及外力和內力的變化規律。

在實踐中,運動生物力學主要用於確定各專項體育運動的技術原理,作為運動員的技術診斷和改進訓練方法的理論依據。此外,運動生物力學在運動創傷的防治,運動和康復器械的改進,仿生機械如步行機器人的設計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同時還為運動員選材提供了依據.

④ 科學探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通過化學實驗,創設科學探究。

實驗是化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透過實驗展示化學現象,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是化學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的。

2、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創設科學探究。

教師應該精於設計,巧於結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產生活經驗創設科學探究,激發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現象的興趣。

3、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創設科學探究。

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新舊知識都有一定的邏輯結構,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探究點,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學探究的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問題。也就是探究什麼,針對什麼現象設問。

第二要素是猜想與假設。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

第三要素是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一環節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理解實驗研究方案,積極投入探索學習.

第四要素是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在實驗中加強實驗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導,實驗數據及時填入記錄表中。第五要素是分析與論證。實質就是對探究的數據進行描述,對探究現象歸納總結的過程。

第六要素是評估。評估的實質是對探究的反思過程,討論科學探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現和改進建議等。評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養成對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結果有評估的意識。

第七要素是交流與合作。全班或同一組內圍繞得到什麼結論,如何得出結論,有什麼體會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探究實驗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個環節還要求學生能對探究過程做出簡單報告。

⑤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研究通常採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通常這兩種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1、 觀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狀來描述生物的狀況。通常是先對其外形及行為進行觀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藉助光學儀器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觀察是多種多樣的,有個體的觀察也有群體的觀察;有靜態的觀察也有動態的觀察;有相同種類的觀察也有不同種類的對比觀察。

2、 實驗是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來觀測生物的變化和反應,以探究生命內在的因果關系,是認識生命活動的方法。

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揚·巴普蒂斯塔·范·海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系統的方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克洛德·貝爾納與沃爾特·布拉福德·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諾伯特·維納與威廉·羅斯·艾什比的控制論到卡爾·路德維希·馮·貝塔郎非的一般系統論。

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

從克勞德·香農的資訊理論到伊利亞·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超循環(化學)理論。

(5)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研究領域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1、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2、 面向細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3、 面向多細胞: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組織學。

4、 面向宏觀:生態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

由此,為了解讀巨大數量的基因信息,促成了基因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交互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信息和積累海量研究數據則需要新的電腦演算法來處理。

⑥ 生物實驗的研究方法,步驟。謝謝

生物實驗步驟可以有好多不規限於一種,普遍例子:
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設計實驗
4、進行試驗
5、得出結論

⑦ 生物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三種

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
(1)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2)實驗法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一般步驟:①發現並提出問題;②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③作出假設;④設計實驗方案;⑤實施實驗並記錄;⑥分析實驗現象;⑦得出結論.
(3)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4)收集和分析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資料的途徑有多種.去圖書管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收索.其中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答案和探究線索.

⑧ 物理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那些

1、控制變數法:就是把一個多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的問題,通過控制某幾個因素不變,只讓其中一個因素改變,從而轉化為單一因素影響某一物理量問題的研究方法。

2、轉換法(放大法):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容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等效法):在研究物理問題時,有時為了使問題簡化,常用一個物理量來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會改變物理效果。

4、理想模型法(抽象法、描述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物理現象用簡單易懂的具體模型表示。

5、實驗推理法(科學推理法、理想實驗法):有一些物理現象,由於受實驗條件所限,無法直接驗證,需要我們先進行實驗,再進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確結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

(8)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物理學中對於多因素(多變數)的問題,常常採用控制因素(變數)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餘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後再綜合解決。

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1、獨立變數,即一個量改變不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的改變。只有將某物理量由獨立變數來表達,由它給出的函數關系才是正確的。

2、非獨立變數,一個量改變會引起除因變數以外的其他量改變。把非獨立變數看做是獨立變數,是確定物理量間關系的一大忌。

正確確定物理表達式中的物理量是常量還是變數,是獨立變數還是非獨立變數,不但是正確解答有關問題的前提和保障,而且還可以簡化解答過程。

⑨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調查法。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二、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三、實驗法。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四、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五、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七、跨學科研究法。跨科學研究法是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個案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數量研究法。數量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十一、模擬法。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9)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關系全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應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影響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可以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

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

閱讀全文

與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求質因數的方法 瀏覽:700
項目管理涉及哪些工具技術和方法 瀏覽:652
牙根腫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15
葉輪出口面積的計算方法 瀏覽:18
082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35
特戊酸水分的檢測方法 瀏覽:153
美容如何提高顧客進店的方法 瀏覽:955
電纜壓銅鼻子有哪些方法 瀏覽:536
exagear模擬器使用方法 瀏覽:994
澄粉涼粉家庭版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258
有步驟有計劃有方法開展 瀏覽:464
熏蒸有哪些方法 瀏覽:281
櫻桃如何施肥方法 瀏覽:698
明月能源利多最佳使用方法 瀏覽:359
盆栽桂花樹保暖的最佳方法 瀏覽:918
汽車充氣泵補胎液連接方法 瀏覽:133
英語閱讀教學方法視頻 瀏覽:989
簡單方法做的豆腐腦 瀏覽:694
蘋果7設置指紋解鎖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5
微信如何收款最新方法 瀏覽: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