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教十以內的分成法
鏈接:https://pan..com/s/10bpsNMDA4O1ipLCE1Zus4g
《巧虎快樂數學》是利用伊索寓言故事來教小朋友們學習數學的,當然還是由我們熟悉的主人公—巧虎、琪琪來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個人感覺《巧虎快樂數學》利用伊索寓言的方法是非常贊的,讓小朋友們在寓言故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數學知識,在學習這方面,巧虎的好點子確實值得贊揚。不管是《巧虎英語學習版》還是《巧虎拼音城堡》或者《巧虎學漢字》,這些學習的資源都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的學習壓力,相反,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或許這就是巧虎的神奇之處吧。
❷ 幼小銜接主要有哪些課程
一般來說,這些幼小銜接班的學習內容包括思維數學、觀察力,思維力的訓練,漢字、拼音的學習等,也會教一些應付小學入學面談的方法。開設諸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內容包括拼音讀寫、20以內的加減法、陶藝、跆拳道、美術、音樂等。
幼小銜接主要是幫助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主要會幫孩子從綜合能力、專注力、抗干擾能力等方面提高,目前市面上不同的幼小銜接班的幼小銜接課程也不盡相同。
可以看看下圖:
❸ 幼兒園的小孩子怎麼教數學十以上的加減乘法的加減法
大班或者幼小銜接班才學加減法,學早了再好的方法孩子也學不會。要麼就死記硬背。 幼兒減法分為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 不管是那種,可以先教師示範,用教具操作。然後幼兒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明白數的組成。 教學中,可以用編應用題的方式,設計情景,豐富教學。
❹ 如何做好幼小數學的銜接
學前班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在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我國,幼兒園的教育(包括學前班)是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學校教育則以正規的課業學習為主要形式,並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 從兒童身心發展上看,從學前進入小學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兒童保留了幼兒的某些特徵,又擁有學齡期剛剛出現的某些特徵。因此,如何使學前班的兒童入小學而能較快地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習,使之過渡銜接的合理、科學,確實是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通過調查、實驗,僅在教材方面如何搞好幼小銜接談一點認識。 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內容中包括:l~20以內的基數、序數、鄰數、單雙數、數的組成;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100以內數的認識、加法、減法、乘法的初步認識;應用題教學等。學前班教學內容包括分類、排序、量的比較;l~20數的認識;鄰數、序數、單雙數;10以內數的組成;加減運算,2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口頭應用題教學;認識幾何形體;時鍾;等分;認識人民幣等等。從教材內容來看,幼小教材存在著數學知識重復,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兒童對知識失去了新鮮感,使小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為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小學數學的能力發展和初入學時的數學能力水平有密切關系。初入學時,對數學概念,對數的關系進行合理的運算,那麼他們入小學後對整數中的多位數,對小數和分數,對於自覺地運用數的關系和運演算法則進行計算,都表現出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須搞好兩個方面的過渡。 1.直觀的圖示運算向抽象的數學運算的過渡。 在分類與計算教學中,先教師引導,後兒童獨立操作,先易後難;通過分類訓練,幫助兒童構建一個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分與合的思維結構。掌握分類關系的同時,初步滲透連續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邏輯排除的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兒童進行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初步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實物分類操作、圖示分類操作、數的分解組成操作。數的計算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建立數的分解組成與相應的計算之間雙向聯系。 2.從圖畫表示的應用題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過渡。 在應用題教學中,幫助幼兒在教師的實物演示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說出計算式和解答結果,按照教師演示實例,口頭仿編相似題材內容的應用題,進一步仿編不同題材內容的應用題,培養幼兒從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編應用題的能力。訓練一式多題的口編應用題,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圖畫表示的應用題發展到有圖有文字的應用題,再發展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的過渡。 為了幫助兒童入學以後掃除學習新知識的障礙,較好的過渡和適應對小學數學的學習,應給他們做好「搭橋」、「鋪路」的工作。在幼兒園數學的基礎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學,突出銜接。因此,切切實實地做好數學教學的幼小銜接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❺ 幼小銜接加減法怎麼教
一、弄清幼小銜接的習慣養成。
家長既要更新對孩子的成長要求,又要督促與指導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
(一)與孩子一起「步入」小學。
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園從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的具體教育內容與要求,主要以語言行為、益智活動、游戲活動、操練活動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對於孩子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只是「告知」 與「提醒」的作用。當孩子升上小學後,就要對孩子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作些「硬性」規定,違反規定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指責,嚴重的話還會受到參與打掃衛生或德育操行扣分的懲罰,在心理方面要承受一定的壓力。因此,家長需與孩子一起「步入」小學,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對孩子的習慣養成的標准。
(二)與孩子一起提高標准。
孩子在讀幼兒園時對於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不作「硬性」要求,當孩子「步入」小學,就要根據小學的課程標准,規范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的標准,從而促進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因而,家長在開學前也應與孩子展開一次幼小銜接的溝通會話,與孩子一起提高標准。
1、要使孩子做到姿勢標准。
(1)坐姿標准。孩子應坐在桌子偏右一些,腰背要挺拔,胸離桌一拳,眼睛離書本或作業本一尺。正確的坐姿可以延長孩子的坐端正的持久時間,也就增強孩子的學習精力。
(2)執筆標准。孩子的握筆姿勢也要標准,握筆的拇指和食指應離筆尖一寸距離,其餘三指並攏墊筆即可,作業本應放在前面偏左一點,這樣有利於看到書寫的筆順和結構情況。
2、要使孩子做到書寫標准。
孩子寫字的時候要按照課本或老師所教的筆順標准來寫字,一般是先撇後捺、先橫後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里(半包圍)、先外後里在封口、先中間後兩邊等規則,具體以教材(近期各版本的筆順有所變動)為准。並且要邊寫邊念讀,這樣家長就可以在一旁做點家務也能聽清楚,當然最好是在一旁看著孩子寫規範字了。
(三)與孩子一起學有激情。
家長與孩子一起做到學有激情,也就是能較長時間專於完成學習任務,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從而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1、先溫習。孩子在做家庭作業前,家長要讓孩子先把老師當天所教的重點或例題回憶一遍,也可以去翻閱課本例題解題方法,引導孩子如何獲得想要的資料,做到明確重點,掌握方法,不要代替孩子而完成任務。
2、再運用。家長讓孩子把老師布置的作業按照剛才梳理的方法抓緊落實,去做作業、做練習、做測試,從而再次鞏固應用。
3、接糾錯。當孩子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家長發現孩子完成的作業有錯時,可以讓孩子做完此題後,再引導孩子去檢查或檢驗,實在發現不了就指出其方法上的漏洞,啟發孩子發現問題,並及時糾錯。
4、後查驗。當孩子完成作業後,一定要讓孩子再次查閱或變練檢驗,無誤後才能去完成下一題或另一科。
(四)與孩子一起學要得法。
家長與孩子一起做到學要得法,就要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
(1)學習使用工具書。當遇到學習問題,可以通過自己去查閱學習工具書來解決的,家長盡量指導孩子去查找和搜索答案。比如:查字典、新華成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學習工具書。
(2)培養閱讀方法。家長告訴孩子對應的閱讀方法即可,一些題目還要由家長讀給孩子聽才行,孩子的識字畢竟還少。閱讀的方法教給常用的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等就行。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學習需要選擇讀法,並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閱讀,邊讀邊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感悟和方法要領,並能向家長分享和完整地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孩子通過周而復始的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並逐漸提高完成作業的正確率,縮小時間差,就能讓孩子有學習激情,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二、上小學之前需要准備工作。
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准備自帶的學慣用具和生活用具以及防控工具。
(一)購買學慣用具。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去購買可心的書包,以備裝下課本、教輔、作業本等發放的學慣用書資料;還要購買文具盒,裝上數支鉛筆(一般買一打)、橡皮擦一隻、直尺一把(另一邊有波浪線的最好)、改錯筆或貼、卷筆器或卷筆刀。其中家長要為孩子削好或卷好最少兩支的鉛筆,以備對換使用。
(二)購買生活用具。家長還要買好水壺以防口渴,購好雨傘或雨衣以備下雨天防淋雨。
(三)購買防控工具。家長還要讓孩子帶上兩個一次性口罩,其中一個進校園時就帶上,另一個備用;有條件的還可以帶上免洗消毒液,可供孩子洗手消毒。
這些日常生活的用具,家長可以讓孩子再逐一準備與裝袋,一些生活起居常識就要從中貫穿,讓孩子能自行整理與准備學習與生活的必需品。
三、上小學之後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確保營養補給。孩子升上小學,從消耗能量上來說,就要比幼兒園大得多,家長應注意加強營養的均衡補給。特別是孩子從午飯到放學回家,體能消耗已經差不多了,一般家庭做作業前,最好能吃點麵包或糕點,喝熱牛奶,但不宜過飽,20分鍾後就可以「開工」了。
(二)調整作息時間。孩子上小學後不再是幼兒園時的時間散漫的節奏,而應嚴格按照學校提供的上下學時間去調整好在家的作息時間,確保每天至少9小時的睡眠時間。特別是上學到校時間的准時,如果遲到,教師會進行詢問與批評的。
(三)做好接送工作。孩子畢竟還小,家長應每天再學校規定的上學時間後5分鍾左右送到校即可,避免擁擠;接回的就應在學校規定的放學時間提前5分鍾到校門口,最好與孩子約定相對固定的地方站立等待,以便孩子尋找,無需都擠在校門口等待。
(四)做好心理撫慰。孩子畢竟從幼兒園升上小學,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強或自卑心強的話,很容易受到老師或同學的「打擊」,或因為學習問題而心理受挫。因此,家長每天應察言觀色與細心關愛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及時梳理期間所遇到的「障礙」,讓孩子能高高興興上學,開開心心回家。
總之,開學在即,家長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由幼兒園升上小學,也是由衷地感到歡喜,同時又會感到有一種莫名的壓力與責任,老師和孩子們都面臨新學期的教與學的新任務,希望同學們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專心聽講、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家長的關愛與輔導下,按時完成課外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在新學期取得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和家長匯報。
❻ 大班小朋友十以上加減法老師怎麼教的
第一步: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要求是: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第二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數,往後數,從
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例如:7與8哪個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讓孩子學會念題.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的方式,
卻不知道讀法.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到「加」時,就是
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孩子進行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
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
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
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
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
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
❼ 幼小銜接10以內加減法有什麼好方法
幼小銜接是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這段過程的一個過程,金色雨林幼小銜接堅持根據孩子的自身特色進行教學,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不一樣,所採用的方法也就不盡相同。
❽ 幼小銜接數學20以內加減法怎麼教
第一步: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
要求是: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 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 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 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 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第二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 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例如:7與8哪個 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讓孩子學會念題。
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 -」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
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 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 教孩子進行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 是14, 倒數2個
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2、個、十位相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 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
20以內的數的分成及加減法,是幼兒對數與量的基本認識。是幼兒園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如何教好「20以內的加法」呢?我在這里談幾點學習20以內的加法」的心得。
(1) 點數。注意要點:手、口、眼一致,開始是自問自答,如數完問「一共有幾個?」「3個」,一定要再讓他看一遍,即你要給復習一遍,實際上是在告訴他為什麼是「3個」,這就叫「3個」,繼而可以先問他有幾個,然後要看他的反應,家長快速判斷,以便用哪種輔助的方法。在教點數的同時,我教了於澤傑十個指頭表示「幾」的方法,所以到後來就可以用手指表示法輔助他,教具最初選擇同樣的物品,注意經常更換,我們那時筆帽、瓜子、栗子、積木、塑料片、花生仁,總在換,後來發現他對我們寫字畫畫有興趣,在做這些同時,又加進了畫的東西,如畫o、r、□,然後在旁邊寫上數字,數字一定在數完後再寫,因為這個數字是輔助他理解的。點數從3以內開始,突破以後泛化到5以內,到6以上時,因傑傑在說話節奏上出現問題,最初我並未意識到是節奏問題,只是覺得6到10之間的點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所以表現很不穩定,直到去「星星雨」反饋才發現是說話沒有節奏,導致手、口、眼不一致,結果不穩定,但我那時知道他有數的概念。點數突破又保持很穩定大約用了一個月時間,對於我們這樣的孩子,可以說是奇跡。點數穩定以後,目標又提高了,即點數的「內化」,就是你幾個東西,孩子能用目測的方法告訴你是「幾個」,最初這個方法我是看王老師這樣做的,但是對於太多就不適用了,她用二個小盤一個盤里放「1個」,一個盤里放「3個」,告訴他這是1個,這是3個,我們是採用按住他手的方法不讓他手動,只能用眼、口,最初是5以內的目測,最多到20以內,其實到10就可以了,主要讓他明白的是方法,只要掌握了就可以了,逐漸地他可以不出聲只用眼睛和心數,最後說出得數,目的就完全達到了。我感覺內化的過程也是孩子長時間注意力培養的過程,如果你的孩子現在還坐不住,不要說學點數,可能連最基本的東西也學不了。內化的東西在後來做加減法時,還會大有用處。
(7)數的組成和分解。正常情況下,應先教數的組成、分解,再教加減法,這也是孩子的數學發育過程,我們是在教會加減法後才教分解、組成的,由於是顛倒了,所以感覺很容易。還是舉例5,先拿出5個物品,你告訴他5可以分成3和2、1和4,反之組成也是這樣。
(8)比較數的大小,是我們近期才解決的問題,以前只是在加減法之前教過他多、少的比較,未教大、小,學前班的內容就有了大、小比較的內容,1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你隨便出2個數,他能很快知道哪個大,哪個小,但是用「>」「<」他就聯系不到一起,總是出錯,我們就讓他寫出漢字大、小寫在數字的下面,結果仍然不奏效,直到我們只要求他把前1個數是大還是小寫出來,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相鄰數的內容在這里又用上了。比如1和3比較,他知道3大1小,我們就不讓他在3下面寫上大,只在1的下面寫上小,前面是小就寫<,如果前面數大就寫>,從這可以看出這種孩子的不靈活性,正常孩子很快就能分辨出來用>或<,在教這個時,我們輔助方法是將1-10排列,他一旦錯了,一看1-10數字,他就知道哪個在前就是小,哪個在後就是大。
❾ 想讓幼小銜接班的孩子學好算術,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答:學前孩子數學教育是學前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想讓濰坊市的孩子學好算術,要從這些方面入手:1、讓他們理解數的概念,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要從認知結構的發展來看,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只是孩子大腦一般認知能力的一個方面,而認知結構的行程和發展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舉個例子貝爾安親在給孩子上課的時候,不是採用直接教的方式,而是以娛樂和學習相互結合,讓孩子在雙師模式的帶領下去進行趣味學習,這樣孩子就可以在觀看動畫的時候,就了解數是什麼。2、構建數的概念,促進孩子的感知覺發展,同樣的,孩子在觀看算術課程的時候,就把數的概念都傳遞給孩子,讓他們知道生活當中也是有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