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肌肉力量訓練的生理原則
1、大負荷原則:
此原則是肌肉力量訓練的一個基本原則。力量訓練的負荷由負荷強度,負荷量和訓練頻率決定。通常,只要不超出人體的承受能力,運動的負荷越大,肌肉的生理反應也越大,反復的訓練有助於運動員肌肉的適應性。運動負荷越小,生理反應越小,其效果越不明顯。
2、針對性訓練:
專門的項目有專門的訓練內容,不同的項目訓練方法也不同,不能按部就班。在通常情況下,兩類運動中動用的肌群是一樣的,但運動的形式卻是不一同的。短跑運動員,往往不是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反之亦然。
同樣地,訓練中動作的節奏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專門訓練時,練習的動作節奏與速度也要和正式的運動相一致。
3、練習順序原則:
訓練過程中應考慮前後練習動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先練大肌群,後練小肌群;先練多關節,後練單關節;單一肌群訓練時,大強度訓練在前,小強度訓練在後。
4、合理間歇練習:
每一次超量恢復訓練都需要一定的休息時間,充足的休息時間才有利於身體快速恢復,從而進行下一次訓練。不僅僅是超量恢復要有間歇,在訓練環節中要間歇,組間中也要有間歇,通常在環節間歇是90S,組間間歇為5min。
5、系統性原則:
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力量練習應長期系統地安排。研究表明,練習頻率高、肌肉力量增長很快者,停止練習後消退也快;而練習頻率較低、訓練時間較長、肌肉力量緩慢增長者,力量保持的時間則相對較長。
Ⅱ 肱三頭肌肌力檢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縮的力量。肌力評定皆在評估肌力大小,確定肌力障礙程度、制定康復治療方案、評定康復療效,判斷預後。
一、肌肉分類
人類肢體的復雜動作需要靠多組肌肉恰當的合作才能完成,根據這些肌肉參加動作時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為原動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在神經支配下完成復雜的精細動作和運動。
1.原動肌 直接完成動作的肌群稱原動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為主動肌,協助或幫助完成動作或僅在動作的某一階段起作用的稱為副動肌。
2.拮抗肌 與原動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稱為拮抗肌。在原動肌收縮時,拮抗肌可以協調地放鬆或作適當的離心收縮,保持關節活動的穩定性和動作的准確性,防止關節的損傷。
3.固定肌 為了充分發揮原動肌對肢體運動的動力作用,必須將原動肌相對固定的一端(定點)所附著的骨骼或附近的一連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動肌拉力方向能始終朝著關節運動的方向,參與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稱為固定肌。
4.中和肌 在原動肌完成多種動作時,需要另一些肌肉協助完成,這些肌肉的作用為抵消原動肌收縮時所產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動作,使動作更准確、更經濟,這些肌肉的作用稱為中和肌。
副動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動中起協同輔助的作用,又稱為協同肌。
2.拮抗肌 與原動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稱為拮抗肌。在原動肌收縮時,拮抗肌可以協調地放鬆或作適當的離心收縮,保持關節活動的穩定性和動作的准確性,防止關節的損傷。
3.固定肌 為了充分發揮原動肌對肢體運動的動力作用,必須將原動肌相對固定的一端(定點)所附著的骨骼或附近的一連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動肌拉力方向能始終朝著關節運動的方向,參與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稱為固定肌。
4.中和肌 在原動肌完成多種動作時,需要另一些肌肉協助完成,這些肌肉的作用為抵消原動肌收縮時所產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動作,使動作更准確、更經濟,這些肌肉的作用稱為中和肌。副動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動中起協同輔助的作用,又稱為協同肌。
二、肌肉收縮類型
(一)等張收縮
等張收縮也稱為動力性收縮,其特點是在肌肉收縮時肌張力基本保持不變,肌肉的長度發生變化,產生關節運動。
等張收縮分為二種類型:
1.向心性收縮 當肌肉收縮是肌力大於阻力,肌肉的長度縮短,肌肉的止點和起點相互靠近。
2.離心性收縮 當肌肉收縮時肌力小於阻力,使原先縮短的肌肉被動地延長,肌肉的止點和起點相互遠離。
(二)等長收縮
等長收縮也稱為靜力性收縮,其特點是在肌肉收縮時肌肉長度保持不變,肌張力增高,不產生關節活動,此時肌肉收縮力與阻力相等。
三、影響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發達程度 最直接的指標是肌肉的生理橫斷面,肌肉的生理橫斷面越大,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力量越大。
2.肌肉的初長度 在一定的生理范圍內,肌肉的初長度越長,收縮時發揮的力量就越大。當肌肉被牽拉至靜息長度的1.2倍時,肌力最大。
3.運動神經元和肌肉的募集
4.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的協調性
5.杠桿效率
四、6級肌力分級標准
級別 標准
0 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
1 有輕微的收縮,不能引起關節活動
2 在減重狀態下能做全范圍的關節活動
3 能抗重力做全范圍的關節活動,不能抗阻力
4 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的關節活動
5 能抗重力和充分的阻力的關節活動
五、注意事項
1.檢查前應向患者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解釋檢查的目的和方法,如果患者仍不夠明白,給予必要的示範,以取得患者患者配合。
2.熟練掌握肌力檢查的方法和技巧,根據患者全身的功能狀況、關節活動的質量、關節有無異常的病理形態以及患者的配合意識,按照檢查的基本原則,確定肌力檢查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檢查體位和姿勢。
3.減少肌力檢查的干擾因素,患者的疼痛、疲勞、衣服過厚或過緊都會影響肌力檢查的准確性。還應防止其他肌肉的代償出現的假現象。
4.檢查前詳細了解被檢查部位的肌肉、肌腱的解剖位置。
5.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反應,如在肌力檢查中長時間的等長收縮會引起患者的血壓增高,心臟負荷增加,故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
6.充分固定肌肉附著的近端關節。
六、檢查方法
1.頸前屈 主動肌:胸鎖乳突肌
0-1級,仰卧位,肩部放鬆,固定胸廓,當患者試圖屈頸時,0級,不能觸及胸鎖乳突肌收縮
1級,可觸及胸鎖乳突肌收縮,無動作出現
2級,側卧位,托住頭部可做全范圍屈頸
3級,仰卧位,可做全范圍屈頸,但不能抵抗阻力
一、軀干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4-5級, 仰卧位,抬頭屈頸,能抵抗加在前額部中等或較大的阻力
2.頸後伸 主動肌:斜方肌、頸部豎脊肌
3.軀干前屈 腹直肌
4.軀干後伸 豎脊肌、腰方肌
5.軀干旋轉 腹外斜肌
6.上提骨盆 腰方肌
二、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一)肩胛骨
1.肩胛骨外展及上旋 前鋸肌
0-1級 坐位,前部平舉,屈肘,托住上臂,試圖外展、外旋時
0級,未觸及前鋸肌收縮
1級,可觸及前鋸肌收縮
2級,坐位,前部平舉,屈肘,托住上臂,試圖外展、外旋時可見肩胛骨活動
3級,仰卧位,肩關節屈曲90度,肩胛骨置於檢查台上,固定胸廓,患者能使上臂充分向上運動
4-5級,仰卧位,肩關節屈曲90度肩胛骨置於檢查台上,固定胸廓,檢查者握住患者的前臂和肘部向下,向內施加中等或較大的阻力,使上臂充分向上運動
2.肩胛骨上提 斜方肌、肩胛提肌
3.肩胛骨內收 斜方肌中部、菱形肌
(二)肩關節
1.肩關節屈曲 三角肌前部、肱肌
2.肩關節後伸 背闊肌、大圓肌、三角肌後部
3.肩關節外展 三角肌中部、岡上肌
4.肩關節水平後伸 三角肌後部
5.肩關節水平前屈 胸大肌
6.肩關節外旋 岡下肌、小圓肌
7.肩關節內旋 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
(三)肘關節
1肘關節屈曲 肱二頭肌、肱肌、肱橈肌
2.肘關節伸展 肱三頭肌
(四)前臂
1.前臂旋後 肱二頭肌、旋後肌
2.前臂旋前 旋前圓肌、旋前方肌
(五)腕關節
1.腕關節屈曲 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
2.腕關節伸展 橈側腕長伸肌、尺側腕伸肌、橈側腕短伸肌
三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一)髖關節
1.髖關節屈曲 腰大肌、髂肌
2.髖關節伸展 臀大肌、肱二頭肌
3.髖關節外展 臀中肌
4.髖關節內收 內收肌群、恥骨肌
5.髖關節外旋 閉孔內外肌、臀大肌、股方肌、梨狀肌
6.髖關節內旋 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二)膝關節
1.膝關節屈曲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2.膝關節伸展 股四頭肌
(三)踝關節
1.踝關節跖屈 腓腸肌、比目魚肌
2.踝關節背屈合並內翻 脛前肌
3.踝關節外翻 腓骨長、短肌
Ⅲ 肌力是怎樣分級的,有哪些鍛煉的方法
在醫學上,根據肌肉的不同狀態,可將肌力可劃分為五級。鍛煉肌力的方法有很多,重點就在於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力分類0級肌力屬於最差的肌肉狀態。這種情況下,肌肉基本沒有收縮,可以斷定為是完全癱瘓狀態。1級肌力說明肌肉有輕度的肌肉收縮,但不能夠產生關節運動。而2級肌力又能分為三種,主要區別在於是否能夠抗引力,以及在抗引力狀況下能否完全運動。3級肌力同樣分為3種,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抗引力並在抗引力時是否能夠有完全運動幅度。到了4級肌力,說明我們的肌肉在中度抗阻時能有完全運動幅度,到了5級肌力時,說明我們在抗最大阻力時能夠有完全的運動幅度。最後最為重要的一點,鍛煉肌肉需要我們經常保持。只有通過長期系統的訓練,我們才能不斷地增強肌肉的力量與耐力。但是要切記不能夠進行超負荷訓練,導致我們的肌肉纖維流失。
Ⅳ 肌力訓練的基本原則
肌肉力量訓練的一些基本的方法以及各方面的原則,是按照自己身體素質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進行要求性的決定,相關的動作只是一個輔助。
1、拉力器「伐木者」式
側腹肌的鍛煉需要的是阻力訓練,側卷腹雖然動作不錯,但是這種沒有阻力的鍛煉的效果從長期來看並不明顯。
額外的阻力能夠幫助你持續刺激你側腹肌的增長。將拉力器固定在最低的位置,然後往身體的另外一側發力,拉至兩手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
2、懸掛式收腹
一般懸掛的動作相對來說難度都比較大,但是其鍛煉的結果卻是非常令人滿意的。通過將小腿靠近你的胸腔,能夠鍛煉到自己腹肌的下半部分。再加上一點角度上的收腹,更是讓你的側腹肌得到鍛煉。
3,蹬車式收腹
這項動作並不需要你很快地完成,反而你應該是把動作給慢下來。背躺在墊子上,兩手放在腦後,利用手指微微支撐自己。
蹬車動作時,注意在一條腿靠近自己胸部時心裡默數一個數作為停頓,整個過程保持腿離地。嘗試3-4組,每組10-12個。
根據每個人肌肉力量鍛煉的不同都是會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但是大部分的動作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標准進行鍛煉。
Ⅳ 肌力訓練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超負荷原則超負荷運動時肌肉對抗大於平時已經適應的負荷,稱為超負荷。
肌肉或肌群超負荷時,對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能有效地發展肌肉力量。
超負荷可使肌肉得到極大刺激,並產生一定生理適應,使肌肉力量增加。
應當注意的是,超負荷並不是超過本人的最大負荷能力,而是指這種負荷應超過平時的一般負荷阻力。或超過自己過去已經適應的負荷。
(二)、漸增阻力原則超負荷訓練使肌力增加,使原來的超負荷變成了已經適應的負荷,而不是超負荷了。這時如果不增加訓練負荷量,使之達到新的超負荷,就不能使力量繼續增加了。只有逐漸增加負荷量,使負荷重新成為超負荷,訓練效果才能不斷地增進。
在進行力量訓練時,如何確定負荷以及何時增加負荷是人們經常關心的問題。
Fox指出:以8-RM負荷為例,當隨著力量的增加8-RM的負荷逐步變成可重復8次以上,直至受訓練者能使8-RM負荷重復12次,即這一負荷變成12-RM時,就要考慮增加訓練的負荷。使新增加的負荷又成為8-RM。這就是所謂的「負荷到8,訓練到12」。當然,漸增負荷的標准也要區別對待,如在訓練的開始階段,或是力量較弱者,可以採用「負荷到10,訓練到15」,或「負荷到15,訓練到20」等。為了發展絕對肌肉力量,也可採用「負荷到1,訓練到5」的訓練原則。
(三)、由大到小原則所謂由大到小原則是指在負重抗阻訓練中,先進行主要由大肌肉群參與的練習,然後進行小肌肉群的練習。
由大到小原則的生理機制是:
①當一塊肌肉受到訓練而增加力量時,身體其它肌肉的力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因此先練習大肌肉群,這種相互影響會更加明顯;②小肌肉群容易疲勞,一塊肌肉的疲勞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能對其它肌肉的工作能力有所影響。因此,先練習大肌肉群可推遲肌肉疲勞的出現。
(四)、專門性原則力量訓練的專門性原則包括:
①進行力量練習的身體部位的專門性②練習動作的專門性。
即:進行負重抗阻練習時,應包含直接用來完成動作的肌肉群,並盡可能地模擬其實際的動作結構及動作的節奏與速度。身體部位的專門性和動作結構的專門性,有利於神經系統的協調調節能力,以及肌肉內一系列適應性生理、生化變化。
男子投擲鐵餅成績與各肌群的相關系數分別為:肩帶肌r=0。735軀干肌r=0.629腿肌r=0.680根據這一關系,對力量訓練的部位比例按排應為:
肩帶肌力量練習佔45%下肢肌的力量練習佔25%軀干肌的力量練習佔15%全面力量練習佔15%運動技術的專門性有時顯得更為重要。在一些情況下,兩類運動中使用的肌群是相同的,但運動的形式卻是不同的。專門訓練的重要性,甚至在一些參與工作的肌群和動作結構基本一致的同類運動項目中也可以見到。
例如:卓越的短跑運動員,往往不是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反之亦然。短跑和長跑只是跑步的速度不同。顯然,訓練中動作的節奏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進行專門訓練時,練習的動作節奏與速度也要和正式的運動相一致。
Ⅵ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哪幾種方式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徒手肌力檢查和器械檢查。
一、徒手肌力檢查
徒手肌力檢查是檢查者用自己的雙手,憑借自己的技能和判斷力,按照一定標准,通過觀察肢體主動運動的范圍以及感覺肌肉收縮的力量,來判斷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級的一種檢查方法。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代表肌肉收縮的耐力。
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系K.W.Lovett於1916年提出,以後具體操作續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二、器械檢查
在肌力超過3級時,為了進一步做較細致的定量評定,須用專門器械作肌力測試。根據肌肉的不同的收縮方式有不同的測試方式,包括等長肌力檢查、等張肌力檢查及等速肌力檢查。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長肌力檢查
在標准姿位下用測力器測定一個肌肉或肌群的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
2、等張肌力檢查。
即測定肌肉進行等張收縮使關節作全幅度運動時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運動的最大阻力稱1次最大阻力,完成10次連續運動時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測定時對適宜負荷及每次測試負荷的增加量應有所估計。
避免多次反復測試引起肌肉疲勞,影響測試結果。運動負荷可用啞鈴、砂袋、砝碼可定量的負重練習器進行。此法在康復醫學中應用較少。
3、等速肌力檢查
用帶電腦的Cybex型等速測力器進行。測試時肢體帶動儀器的杠桿作大幅度往復運動。運動速度用儀器預先設定,肌肉用力不能使運動加速,只能使肌力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
此力矩的變化由儀器記錄,並同步記錄關節角度的改變,繪成雙導曲線,並自動作數據記錄。這種等速測試法精確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數據,已成為肌肉功能檢查及其力學特性研究的良好手段。
(6)肌力的檢查方法和訓練原則擴展閱讀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產牛張力,導致靜態或動態收縮的能力,也可將其視為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肌力測定是康復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肌肉功能評定的重要方法。
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評定的目的及意義 :
1、肌力評定可以幫助判斷有無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圍與程度。
2、發現導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3、為制定治療、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4、檢驗治療、訓練的效果。
Ⅶ 肌力的檢查方法
檢查時令患者作肢體伸縮動作,檢查者從相反方向給予阻力,測試患者對阻力的克服力量,並注意兩側比較。根據肌力的情況,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