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訓詁方法主要有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㈡ 訓詁學方法有哪些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說文解字》
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靡玻揮靡艙擼�ㄒ玻煌ㄒ艙擼�靡病保�得髡飧觥壩埂弊鍾蒙�凳譴印壩謾弊擲吹模��饉際導適恰暗謾鋇囊饉肌?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㈢ 漢語訓詁學的研究目的
清人研究訓詁的目的,從實用的意義來說,首先是要解釋經傳和其他隋唐以前的古書。他們應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從聲音上推求文字的假借。古書之所以難讀,一是由於有古字古義,二是由於文字上有假借。古字古義當考之《爾雅》、《說文》和其他前代書中的詁訓,文字上的假借當求其本字。王念孫說:「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王引之《經義述聞序》)那麼,假借與本字的關系首先是音同或音近。段玉裁指出:「假借必取諸同部。」(《六書音均表》「古假借必同部說」)所謂「同部」就是屬於古韻的同一部。因此,憑借古韻的知識,按照文字上的同音或音近的關系,再參之以文義來推求本字,就可以解決許多古書中難解的文句和古人所加的訓詁上的問題。這是清人研究訓詁方面的一大發現。
②確定字的本義,根據本義以說明引申義。清人認識到音有古今之異,同時也認識到詞義有古義,有今義;有本義,有引申義。如「曾」作為虛詞用,古義同於「乃」,後世用為「曾經」的意思。「僅」唐以前作「約近於"的意思用,後世用為「但」的意思。這就是古義與今義之分。又如「薈」,《說文》解為「草多貌」,引申為凡物薈萃之義(《說文》段注)。「過」,《說文》訓「度也」,引申為有過之過(段注)。這就是本義與引申義的關系。漢語詞彙中一詞多義是常見的現象。段玉裁說:「凡字有本義焉,有引申假借之餘義焉。守其本義,而棄其餘義者,其失也固;習其餘義,而忘其本義者,其失也蔽。蔽與固皆不可以治經。」(《經韻樓集》卷一「濟盈不濡軌」條)他以歷史發展的眼光說明詞義的發展,對辨析字義極為重要。
③比證文句以考定詞義。採用古書中相同的文句互相比證以考定詞義,宋代人已經這樣做了。在清代尤其重視這種方法。段玉裁注《說文》,劉台拱作《論語駢枝》,都能從實證出發解釋古訓。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尤其善於利用古書的資料,解決從來沒有人解決的問題。例如解《詩經》「終風且暴」,為「既風且暴」;解「邦之司直」 為「主正人過」 (《經義述聞》卷五),都是顛撲不破的。王念孫的《讀書雜志》,勝義環生,尤為人所稱道。王引之作《經傳釋詞》,專門解釋古書的虛詞,綜合各種古書中的用例參互比證,而得其確解,對研究古代文獻有極大的幫助。他的書已經聯繫到語法的范疇了。後來又有人作了補充。
④因聲以求義。研究字義從聲音上來考察,在清代以前雖然也有人注意到,如南唐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宋代王子韶的《字解》,元代戴侗的《六書故》,明代方以智的《通雅》等,但都不曾進行全面有系統的研究,也沒有能總結出具體的規律來。其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古音的知識,清人有了先秦古音的知識,在前人成說的啟發下進一步提出因聲求義的原理,把形、音、義統一起來,因形以知音,由音以求義,為訓詁的研究開辟了新的科學的途徑。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首先提出「聲與義同原,故諧聲之偏旁多與字義相近」(示部「禛」字注),進一步又說 「凡同聲多同義」 (言部「?」字注)。如從「農」聲的字有厚重義,如濃、?、膿,從「辰」聲的字多有動義,如振、震、唇。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同從一個聲符的字不一定只有一義,而不同聲符音同或音近的也可以有同義的關系。段氏指出有這類現象,這就比前人的右文說有了新的認識。王念孫作《 廣雅疏證》,就古音以求古義,而又把古書中有關的聲近義通的字都聯系起來解釋,「引申觸類,不限形體」,著重從語言的角度說明其間的音義相通和聲音相轉的關系。這種作法接近於詞族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王念孫又作《釋大》一篇,從聲母方面觀察聲母相同而意義也相近的現象,又是一種新的嘗試。與王氏同時的程瑤田作《果蠃轉語記》,指出凡物的形狀、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往往用聲母相同的詞來稱謂,但字形不必相同。這又把聲近義近的道理闡發無遺了。清代的訓詁學到王氏父子已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研究的范圍不僅是單音詞,也注意到雙音詞;不僅研究實詞,還研究虛詞,初步進入了語法的范疇,對古書的解釋提出許多新的見解,貢獻極大。
㈣ 訓詁學是怎麼的一門學科
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國傳統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它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 [編輯本段]分類--------------------------------------------------------------------------------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
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語言學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訓詁學》中提出「必須打破小學為經學附庸的舊觀念,然後新訓詁學才真正成為語史學的一個部門。」周大璞在《訓詁學要略》中也說「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詞義和詞義系統,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語義發展演變的規律。」新訓詁學是相對舊有的訓詁學而言的。 [編輯本段]歷史--------------------------------------------------------------------------------
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編輯本段]研究方法--------------------------------------------------------------------------------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靡玻揮靡艙擼�ㄒ玻煌ㄒ艙擼�靡病保�得髡飧觥壩埂弊鍾蒙�凳譴印壩謾弊擲吹模��饉際導適恰暗謾鋇囊饉肌?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㈤ 清代訓詁學的影響
清朝是中國訓詁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清代的訓詁學有理論,有方法,發展為一門語言學科,跟經學、史學的考證和古音學等的成就有密切的關系。
清代訓詁學理論的建立,清代學者受晚明焦竑、楊慎等人提倡古學的影響,極力推崇漢代的經學和小學,重考據,求實證,不尚空談性理之學。
在理論方面,清代學者在訓詁學方面最大的貢獻是溝通語言與文字的關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義必須理解聲音,不理解聲音就無以解決從文字形體上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甚至有時會陷於迷惘而不知所措。因為語言是用聲音來表達意義的,文字只是記錄語音的符號,所以必須了解文字的聲音,從聲音去探求意義。使訓詁學在中國語言學科中成為有系統、有理論、有嚴謹方法的一門學問。
清代訓詁學成就斐然,跟古音學的成就有密切的關系。這些都成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討字義的根據。其中段玉裁的成就值得一提,他將傳統的"以形索義","因聲求義"訓釋方法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形、音、義"三者互求"的訓詁方法,並成功地運用於《說文解字注》中,較好地克服了單獨使用形訓、聲訓的局限,在尋求語源辨析假藉以探求詞的本義,以及詞義系統研究、同源詞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為後人在文字學研究方面提供了主要素材,影響深遠。
㈥ 為什麼清朝是訓詁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清朝末年,章太炎與黃季剛受到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章太炎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一文中說:「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訓詁、聲韻),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確切。此種學問,僅藝文志附入六藝。今日言小學者,皆似以此為經學之附屬品。實則小學之用,非專以通經而已。」章太炎將「小學」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標志著語言文字學學科觀念的產生。太炎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創始者。在學科觀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這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的第一部語源學專著。
基本介紹:
顧名思義,通俗的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叫"詁"。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主要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但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研究對象: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代表人物:
郭璞
東晉訓詁學家。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釋《爾雅》、 《穆天子傳》 、《山海經》 、《楚辭》 等為後世註疏家所推重。
顧野王
(519—581),南朝陳人,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 《玉篇》 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段玉裁
(1735—1815)清代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字若膺,號茂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及《經韻樓集》等書。其中以《說文解字注》影響最大,被列為「《說文》四大家」之首。
㈦ 古代訓詁註明字音主要使用哪些方法
【直音法】
直音法操作相對要簡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煩也因此而來,漢字畢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難識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還想到了一種「讀若」法給字注音,就是用讀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讀若急」,「信,讀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義都相同。還有直音加註聲調的方法,如「退」注「推去聲」。這樣雖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變聲調才能讀出應讀的音。
【反切法】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讀若法】
又作「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歷代沿用。傳注多用「讀如」,其餘則見於《說文解字》。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清代學者對此多持異議。錢大昕認為:「許氏書所雲『讀若』、雲『讀與同』,皆古書假借之例,假其音並假其義,音同而義亦隨之,非後世譬況為音者可同日而語也。」(《潛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說》)王筠《說文釋例》和張行孚《 說文發疑 》都認為,明音、明假借二者兼有,不可一概而論。洪頤煊《說文讀例》則認為「讀若」除釋字音、通假借外,還有訓字義的作用。近代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說文》中「讀若」的基本作用是比況被釋字的讀音;讀若字與被釋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況的字又往往是比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曉的成語方言,因此讀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釋字的假借字,或與被釋字意義相通。
【讀為法】
又作「讀曰」,為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並被後代沿用,主要用於傳注中,意思是改讀為某字。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為變化之詞。」「變化主乎異,字異而義憭然也。」所謂「易字」,即換用本字以釋借字。例如《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 讀為畔。」「泮」本為「諸侯饗射之宮也」(《說文系傳》),在此處為涯岸之義,鄭謂為畔之借字。《禮記·樂記》:「武坐,致右,憲左。」鄭玄註:「憲,讀為軒,聲之誤也。」此謂「憲」為「軒」之借字,假借的緣由是二字聲近誤用。《尚書·舜典》:「播時百穀。」鄭玄註:「時,讀曰蒔。」「時」無種植義,所以以「蒔」讀之則意義瞭然。
【葉音法】
葉音也稱葉韻,葉句。「葉」也作「協」。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葉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㈧ 簡述清代以前訓詁學發展
先秦到兩漢是訓詁學發生發展時期:叔向說《周頌·昊天有成命》一詩,說明早在春秋時代,訓詁已行。漢代訓詁有了很大發展,其原因有二:
一是儒家思想被奉為正宗傳授和解釋儒家經典成了當時學者的首要任務。
二是漢代去古已遠,許多字的古義、古音一般人已不能了解,這就使得解釋古文獻成為迫切需要。
魏晉是訓詁學的擴展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註解的范圍繼續擴大,除了繼續注經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解釋史書、子書與文學作品乃至佛經經典的訓詁著作;
2、義疏形式的出現;
3、出現了一批訓詁專著,其中重要的有張揖的《廣雅》;呂忱的《字林》;顧野王的《玉篇》;
4、出現了一批研究前代訓詁專著的著作。
唐代是訓詁學的保守時期:基本上是保守舊注而無創新。孔穎達等人以六朝和隋的舊疏為底本,撰《五經正義》。正義者,正前人義疏,義歸一宗也。這樣《五經正義》成為官定的五經經義,儒生考試必須以此為准,五經的解釋就固定下來,隨之也就變成了僵死的教條。《五經正義》沒有創新,但保存了許多寶貴資料。
宋代是訓詁學的變革時期:宋代重義理而輕章句訓詁,其中朱熹對訓詁學的影響很大,殷孟倫先生總結朱子對古籍訓釋的見解,計有8條:
(1)重視字書、韻書,名物訓詁;
(2)尊重古注傳疏,兼采近時之說;
(3)主張注文宜平易明了;
(4)不可令注腳成文;
(5)不可以己意解釋古籍;
(6)會通大義,以定訓詁;
(7)不可增字為釋;
(8)於所不知,要當闕疑。
洪誠先生總結這時期的訓詁學成績,說有5件事是新的發展:
(1)字分虛實,半虛半實;
(2)古音學萌芽;
(3)注釋中用彝器銘文說《詩經》成語,開近代研究方法的先例;
(4)強調用語法批評前人造句、句讀、訓詁各方面的錯誤;
(5)文字學發生變化。元明是訓詁學衰落時期,元代訓詁專著的新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盧以緯的《語助》,這是研究虛字的最早專著。
顧炎武說「明人之書,無非盜竊」。這一時期新編的訓詁專專著只有朱謀瑋的《駢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黃扶孟的《字詁》、《義府》,各有特色。這一時期的字書有梅膺祚的《字匯》,張自烈的《正字通》。
《字匯》是我國第一部採用筆劃排列法編纂的字典,它把《說文解字》的540部首合並為214部首,還將部首以「字畫之多寡循序列之」;每一部首中的字也是以筆劃多少排列的,比起《說文》、《玉篇》以音序排列的韻書來,大大地便於讀者檢字,這在當時來說是最進步的檢字法,對後世字典的編纂有很大的影響,後來的《康熙字典》就是完全依照《字匯》的檢字法編排的,《正字通》的部首和排列法都依照《字匯》,但比《字匯》徵引稍博,這兩部字典都是普及性的,直接服務於一般群眾,為當時的民眾所歡迎。
㈨ 清代訓詁學的治學特點是什麼
苗苗vitas:你好。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釋解古文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等書。
㈩ 清代訓詁學特點
論清代訓詁學的成就和特點
摘要:
清朝是中國訓詁學史上的黃金時代。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後實行嚴厲的思想禁制,迭興文字獄,學者們乃不得不躲進故紙堆以求安身立命,這倒給訓詁學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溫床。再者自明末以來,西洋的科技文化漸漸傳入中國,學者們受了科學的熏陶,眼界開闊,方法精密。清代訓詁學來了一個大的飛躍,進入了中國訓詁學史上的黃金時代。
關鍵詞:清代學術 訓詁成就 乾嘉學派 段玉裁
從訓詁學發展的歷史來看,訓詁學的興盛,兩漢是一個高峰,清代是一個高峰。兩漢學者的訓詁著作和經傳的注釋為訓詁學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兩漢訓詁學的興盛跟語言變化的加劇和古文經的傳布有極大的關系。清代的訓詁學有理論,有方法,發展為一門語言學科,跟經學、史學的考證和古音學等的成就有密切的關系。近代以來,學者受語言學、語法學的影響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圍上都有了新的建樹,改變了舊日墨守古訓,拘牽文字形體,和重古略今的風習,開創了新的途徑。
康雍乾時期大興文字獄,造成社會恐慌,摧殘人才。許多人才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清代禁書真是五花八門,令人有望洋興嘆,嘆為觀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歷史,政治,以及民族問題的書籍被禁被毀,當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純粹的科學,技術,經濟方面的書籍也赫然在目,實在不知道統治者打的究竟是什麼算盤了。
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詩集,明代的歷史,明代人物傳記,都在被毀名單之列。再者自明末以來,西洋的科技文化漸漸傳入中國,學者們受了科學的熏陶,眼界開闊,方法精密。加之乾隆時代在音韻學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學的基礎,這對訓詁學的發展實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清代訓詁學來了一個大的飛躍,進入了中國訓詁學史上的黃金時代。
清代訓詁學理論的建立,清代學者受晚明焦竑、楊慎等人提倡古學的影響,極力推崇漢代的經學和小學,重考據,求實證,不尚空談性理之學。到乾嘉時代「漢學」大為昌盛,為經書、子書作註解的人很多。要解釋經傳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韻、訓詁,因此語言文字之學盛極一時。
《說文》、《爾雅》成為人所必讀之書。研究《說文》、《爾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數十種,或刊正文字,或發明古訓,各有述造。訓詁之學有了極大的成就。著名的訓詁學家指不勝數。
在理論方面,清代學者在訓詁學方面最大的貢獻是溝通語言與文字的關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義必須理解聲音,不理解聲音就無以解決從文字形體上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甚至有時會陷於迷惘而不知所措。因為語言是用聲音來表達意義的,文字只是記錄語音的符號,所以必須了解文字的聲音,從聲音去探求意義。戴震說:「訓詁音聲相為表裡。」(《六書音均表序》)這是很重要的見解。後來王念孫在《廣雅疏證自序》里說:「竊以詁訓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段玉裁為王念孫《廣雅疏證》作序,也說:「聖人之制字有義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
」這些話十分精闢,成為清代學者研究訓詁的准繩,從而建立了許多推考字義的理論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識貫串起來,使訓詁學在中國語言學科中成為有系統、有理論、有嚴謹方法的一門學問。
清代乾嘉學術是中國學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作為中國古代學術發展的最後階段,它既是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總結,同時又對近、現代乃至當代學術研究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就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還曾出現過「回到乾嘉」去的學術思潮這足以證明乾嘉學術的內在無窮魅力,當之無愧地承擔著學術發展的橋梁作用。在乾嘉學術諸多成就之中,訓詁學無疑是最璀璨的領域之一從訓詁學的發展史來看,漢宋時期到清代的乾嘉學派,訓詁學的發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乾嘉學派在清代乃至整個學術史上的重要影響,毫無疑問,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乾嘉學者們的不懈努力在乾嘉這一學者社會中,盧文弨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一生著述不斷,視朴學研究為自己的的畢生追求,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訓詁成果,也為清代訓詁學的繁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清代訓詁學成就斐然,跟古音學的成就有密切的關系。這些都成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討字義的根據。其中段玉裁的成就值得一提,他將傳統的"以形索義","因聲求義"訓釋方法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形、音、義"三者互求"的訓詁方法,並成功地運用於《說文解字注》中,較好地克服了單獨使用形訓、聲訓的局限,在尋求語源辨析假藉以探求詞的本義,以及詞義系統研究、同源詞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為後人在文字學研究方面提供了主要素材,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
陳東輝,盧文弨訓詁學乾嘉學派清代學術抱經堂文集訓詁成就,,浙江大學,2007
[2]
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3]
張偉,從《說文解字注》談段玉裁在訓詁學領域的成就,《青春歲月》2010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