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小數單位換算教學方法

小數單位換算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9 00:58:28

Ⅰ 該怎麼給孩子講單位換算,他才能輕松學會呢

首先藉助左手五指記住單位,方法是這樣的:讓學生伸出左手,掌心向上拇指朝前,平放在桌面上,並讓孩子們把五指盡最大可能地張開,然後告訴學生從大拇指到小手指,每個手指依次代表長度單位中的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並用一句自編順口溜「千米分離好」(實際是把每個長度單位中的第一個字連起來)按從高到低的順序記住五個長度單位。
其次藉助五指間的空隙記住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學生盡可能地把左手五指張開,觀察便會發現,五指間的空隙當數拇指和食指間最大,而它們所代表的長度單位分別是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 ,所以拇指和食指間的進率是1000,可以想像成它們之間被三個雞蛋隔開;同樣道理,其它張開的相鄰手指間的空隙差不多均等,進率是10,可以想像成它們之間都是被一個雞蛋隔開。 最後教給學生如何利用五指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Ⅱ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小數與單位換算怎麼講

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也可以說是0.1),表示幾個十分之一(也可以說是表示幾個0.1); 二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也可以說是0.01),表示幾個百分之一(也可以說是表示幾個0.01); 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也可以說是0.001),表示幾個千分之一(也可以說是表示幾個0.001);......

Ⅲ 小學五年級怎麼樣才學好單位換算

單位換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是很多老師和家長感到頭疼的事。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在進行單位換算時不出錯呢?我認為應冷靜地仔細分析一下孩子是如何錯的和為什麼這樣錯?也許能從分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在幫助孩子學習單位換算時,首先是幫助孩子回憶單位間的進率,然後再告訴孩子是用除法換算還是用乘法換算,最後是讓孩子自己計算出結果後寫上得數,如果孩子還不會計算,我們再告訴孩子計算的方法。從我們幫助孩子的過程來看,我們只是跟孩子一起回憶單位間的進率,告訴孩子換算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學習始終是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孩子沒有多少獨立思考的成分,所以讓孩子自己獨立去做時,當然會出錯。
孩子又是如何錯的呢?我歸納了一下,孩子的錯誤有這樣幾種情形:第一,單位間的進率錯誤,導致孩子換算出錯;第二,不知道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導致方法錯誤;第三,進率知道,方法也知道,但計算時出現錯誤。為什麼會這樣錯呢?孩子之所以產生第一種錯誤,可能是孩子單位間的進率記憶不牢固,或是單位間的進率弄混了。我在課堂上也發現,有的孩子不能背誦單位間的進率,還有的孩子是進率弄混了,如把長度單位的進率搞成了面積單位的進率。孩子這所以產生第二種錯誤,可能是孩子沒有理解換算方法,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乘法,什麼時候該用除法。孩子這所以產生第三種錯誤,可能是計算時沒有細心,或是計算方法不熟練。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准確進行單位換算呢?根據以上分析,我歸納了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孩子如果是因為進率不熟練而出錯,那麼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熟練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所謂熟練,就是要做到脫口而出。有些進率只能死記,但有些進率死記效果反而不好,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如長度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等原始概念的進率就只能死記;而對於一些如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等一些二級單位間的進率,就可以讓學生掌握推算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這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孩子是因為把單位間的進率弄混了,我們就要先幫助孩子進行區別。如果孩子是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弄混,或是面積單位與體積單位弄混,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單位的表現形式上進行區別,面積單位一般是有平方的,是二個相同長度單位相乘的結果;體積單位則是三個相同的長度單位相乘的結果。運用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區別這些單位,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這些單位進率的推導方法,知道這些單位進率的來歷。
第二:孩子如果是因為方法不熟練而出錯,那麼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梳理方法,理解並掌握單位換算的方法,然後進行適當的鞏固練習,使孩子熟練掌握方法。我在課堂上跟孩子一起總結得出了「一看二斷三想四算」的四步換演算法,通過應用,效果還不錯。一看:就是看清題目,是屬於哪一類的單位換算;二斷:是要把大單位換算成小單位,還是把小單位換算成大單位;三想:就是要想進率是多少;四算:並要想是乘還是除,從大單位化小單位是乘進率(小數點向右移),從小單位化大單位是除以進率(小數點向左移),注意是已知數除以進率,千萬別弄反了;完成一二步後,才動筆進行換算。
第三:孩子如果是計算不細心,那我們就教會孩子如何進行檢查,自己發現錯誤,幫助孩子養成自己檢查的習慣。孩子如果是計算方法不對,那麼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進行計算。
總之,我們在幫助孩子進行學習時,發現孩子出錯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要著急,不要因為孩子出錯而生氣,更不能因此而訓斥孩子。我們要冷靜下來,跟孩子一起分析出錯的原因,讓孩子認識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如何改錯,怎麼避免以後不再出錯。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學得越來越好。

Ⅳ 孩子在上三年級,不會做數學里的單位換算,有好的方法教他嗎

龐東小學三年級數學期中考試質量分析此次三年級數學期中考試題就總體而言,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試卷難易適中,覆蓋上冊數學前5個單元的內容,知識面廣,科學性與代表性強,強調了數學的適用性與生活化,重視知識理解與過程的考查,試題的呈現形式多樣化,講求方法的滲透與能力的培養。本次考試,我班應考17人,實考17人。平均分分;85分以上有5人,優秀率18%;60分以上有20人,及格率71.4%;40分以下有3人,低分率10%。從考試結果來看,我班雖然大部分學生適應能力較強,解題,分析思路清晰,能聯系實際進行答卷,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能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計算準確率較高。但也有部分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容樂觀,他們數學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欠缺。看到成績不夠理想的同時,我們更要把目光關注到試卷反應的各種問題上來,發現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反思。一、試卷題型和得分情況分析:第一大題:我會填(20分)平均得分15.5分,錯的最多的是第1小題和第4和6小題,分別有17人填錯。從整體上講,大部分學生對於前面學過的知識的基礎部分掌握還是較好的。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學得糊里糊塗的。比如第一小題有10人出錯,「有一種。按理說,這個題,學生只要用圖上距離:實際距離計算就能得到結論。但就是因為考試前一天,我在給學生復習時,講到了一題「一瓶水500克4瓶水重【】克,合【】千克,學的知識死,更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第4小題,好多學生錯誤,這一題是對比例基本性質的考查,應用比例基本性質來解決,是相當容易理解的,但題目換了一種呈現方式,學生就無法做對了。。其他各題都有不同程度的錯誤,但比較零碎,有的粗心,有的分析理解不夠。但大多數還是小范圍的。第二題是判斷題,第三題是選擇題,都有失分現象第四大題:我會算(28分)平均得分21.5分,其中1,計算題(18分),平均得分14.4分,錯的最多的是第3小題,有11人出錯,其次是第1,2題都有8人出錯。2,求各式中x的值題(9分)平均得分7.7分,錯的最多的也是第3小題,有12人出錯。3,求體積填空題(12分)平均得分9.4分,錯的最多的第1,2小題,分別有22,19人填錯。計算題的考試成績比較理想。這是由於我平時教學中把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當作教學的重中之重,以口算為基礎(課前練習口算),培養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以筆算為重點,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從考卷看出,大多數學生不但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而且計算合理、靈活、簡便。這充分說明:加強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經。但是學困生一旦碰到靈活性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例如:,不會用簡便方法計算和驗算。第五大題:我會畫(6分)主要檢測學生對確定位置及圖形的放大縮小掌握情況.平均得分5分,有11人做錯。正確率為90%關鍵錯在角度畫的不準,長度確定不好,還有個別學生將放大畫成了縮小第六大題:解決問題(25分)平均得分18分.正確率是63%,錯的最多的是第3,4,小題,分別有20做錯。這是整個卷面體現老師教學失敗的最明顯的地方.人做錯.主要原因是計算圓錐的體積時沒有乘1/3.第4小題是一道等積變形題,用方程解很容易解決的一道題,有22人做錯,主要原因已知條件,第三是不會求近似值.這個大題的每個小題正確都達不到100%,或多或少有錯,有極個別學生本大題只得了3—6分,真的可以認為是全錯。二、我班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1.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不夠好,如:學生不能認真審題,認真答題。體現在列式計算後不寫單位名稱。還有的在解應用題後不寫答案等;2.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還不夠扎實,解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3.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尤其是學困生的正確率太低,算理不明,不能靈活的運用簡便方法。部分學生能列出應用題的相應的算式,但最後算錯了,比如說應用題的第7題。4.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或訓練的不扎實。5.學生對題型不夠熟悉,在答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信心不夠。6.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還沒有到位,課堂教學缺乏知識拓展一類問題的思維訓練。體現我會畫和解決問題的第4,6,7題的方法上。7、兩極分化嚴重。學生間的兩極分化嚴重,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優差懸殊,學困生很難跟上學習的步伐,給教學和輔導帶來諸多不利。三、今後改進措施1.加強概念教學,特別是概念的推導過程、歸納過程,要讓學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這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重要前提。2.加強數學基本功訓練。例如口算、速算、計算中的巧算,常用數值的強記等。另外就是要經常性的的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科學編制一些簡易又能強化學習結果的材料,給學生解題設置一些障礙,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解答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3.教師要加強學生的日常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細心審題、認真做題和進行檢驗的良好習慣。4.注重拓展提高,強化思維訓練,不能死教教材。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做到「一題多變」,平時多收集資料,特別是要多整理易錯題、靈活題、實踐題,在講解時要講清講透,努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遷移類推、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5.培優補差,讓所有學生都有發展。針對部分學困生,要經常和他們的個別交流,平時要多給他們開小灶,查漏補缺,及時進行輔導,經常進行家訪,不斷與學困生的家長進行電話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和家長達成教育的共識,齊抓共管,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的成績得到提高。同時也要讓那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盡快脫穎而出,使全班的教學成績有更大的提高,6、同校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強化研討,不單打獨斗。龐東小學三年級數學期中考試質量分析此次三年級數學期中考試題就總體而言,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試卷難易適中,覆蓋上冊數學前5個單元的內容,知識面廣,科學性與代表性強,強調了數學的適用性與生活化,重視知識理解與過程的考查,試題的呈現形式多樣化,講求方法的滲透與能力的培養。本次考試,我班應考17人,實考17人。平均分分;85分以上有5人,優秀率18%;60分以上有20人,及格率71.4%;40分以下有3人,低分率10%。從考試結果來看,我班雖然大部分學生適應能力較強,解題,分析思路清晰,能聯系實際進行答卷,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能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計算準確率較高。但也有部分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容樂觀,他們數學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欠缺。看到成績不夠理想的同時,我們更要把目光關注到試卷反應的各種問題上來,發現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反思。一、試卷題型和得分情況分析:第一大題:我會填(20分)平均得分15.5分,錯的最多的是第1小題和第4和6小題,分別有17人填錯。從整體上講,大部分學生對於前面學過的知識的基礎部分掌握還是較好的。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學得糊里糊塗的。比如第一小題有10人出錯,「有一種。按理說,這個題,學生只要用圖上距離:實際距離計算就能得到結論。但就是因為考試前一天,我在給學生復習時,講到了一題「一瓶水500克4瓶水重【】克,合【】千克,學的知識死,更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第4小題,好多學生錯誤,這一題是對比例基本性質的考查,應用比例基本性質來解決,是相當容易理解的,但題目換了一種呈現方式,學生就無法做對了。。其他各題都有不同程度的錯誤,但比較零碎,有的粗心,有的分析理解不夠。但大多數還是小范圍的。第二題是判斷題,第三題是選擇題,都有失分現象第四大題:我會算(28分)平均得分21.5分,其中1,計算題(18分),平均得分14.4分,錯的最多的是第3小題,有11人出錯,其次是第1,2題都有8人出錯。2,求各式中x的值題(9分)平均得分7.7分,錯的最多的也是第3小題,有12人出錯。3,求體積填空題(12分)平均得分9.4分,錯的最多的第1,2小題,分別有22,19人填錯。計算題的考試成績比較理想。這是由於我平時教學中把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當作教學的重中之重,以口算為基礎(課前練習口算),培養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以筆算為重點,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從考卷看出,大多數學生不但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而且計算合理、靈活、簡便。這充分說明:加強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經。但是學困生一旦碰到靈活性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例如:,不會用簡便方法計算和驗算。第五大題:我會畫(6分)主要檢測學生對確定位置及圖形的放大縮小掌握情況.平均得分5分,有11人做錯。正確率為90%關鍵錯在角度畫的不準,長度確定不好,還有個別學生將放大畫成了縮小第六大題:解決問題(25分)平均得分18分.正確率是63%,錯的最多的是第3,4,小題,分別有20做錯。這是整個卷面體現老師教學失敗的最明顯的地方.人做錯.主要原因是計算圓錐的體積時沒有乘1/3.第4小題是一道等積變形題,用方程解很容易解決的一道題,有22人做錯,主要原因已知條件,第三是不會求近似值.這個大題的每個小題正確都達不到100%,或多或少有錯,有極個別學生本大題只得了3—6分,真的可以認為是全錯。二、我班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1.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不夠好,如:學生不能認真審題,認真答題。體現在列式計算後不寫單位名稱。還有的在解應用題後不寫答案等;2.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還不夠扎實,解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3.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尤其是學困生的正確率太低,算理不明,不能靈活的運用簡便方法。部分學生能列出應用題的相應的算式,但最後算錯了,比如說應用題的第7題。4.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或訓練的不扎實。5.學生對題型不夠熟悉,在答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信心不夠。6.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還沒有到位,課堂教學缺乏知識拓展一類問題的思維訓練。體現我會畫和解決問題的第4,6,7題的方法上。7、兩極分化嚴重。學生間的兩極分化嚴重,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優差懸殊,學困生很難跟上學習的步伐,給教學和輔導帶來諸多不利。三、今後改進措施1.加強概念教學,特別是概念的推導過程、歸納過程,要讓學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這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重要前提。2.加強數學基本功訓練。例如口算、速算、計算中的巧算,常用數值的強記等。另外就是要經常性的的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科學編制一些簡易又能強化學習結果的材料,給學生解題設置一些障礙,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解答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3.教師要加強學生的日常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細心審題、認真做題和進行檢驗的良好習慣。4.注重拓展提高,強化思維訓練,不能死教教材。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做到「一題多變」,平時多收集資料,特別是要多整理易錯題、靈活題、實踐題,在講解時要講清講透,努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遷移類推、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5.培優補差,讓所有學生都有發展。針對部分學困生,要經常和他們的個別交流,平時要多給他們開小灶,查漏補缺,及時進行輔導,經常進行家訪,不斷與學困生的家長進行電話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和家長達成教育的共識,齊抓共管,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的成績得到提高。同時也要讓那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盡快脫穎而出,使全班的教學成績有更大的提高,6、同校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強化研討,不單打獨斗。

Ⅳ 米,分米,厘米,毫米單位換算怎麼做

米,分米,厘米,毫米這些長度單位換算屬於小學二年級數學題目。只要掌握了長度單位之間地換算關系就可以輕松換算了。

下面是各種長度單位換算關系:

1m=10dm=100cm=1000mm

1dm=10cm=100mm

1cm=10mm

其中,1m代表1米,1dm代表1分米,1cm代表1厘米,1mm代表1毫米,由此可見,1m是其中最大長度單位,而1mm是其中最小長度單位。

類似的題目多多益善,孩子處於開發智力的初期,一定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啟迪,切不可強求,引起孩子的興趣最好不過。

最後補充一些其他的知識,除了米、分米、厘米、毫米,常用的還有公里,里。1里=500米,1公里=1000米。

Ⅵ 如何讓學生快速理解數學單位換算

數學教學,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數學教學中,我採取如下做法,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一、 創設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因此,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很好地體驗和理解數學。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一課時,我讓學生各備一個空火柴盒,提出問題:火柴盒的表面積是多少?用紙板製作這樣一個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通過兩個問題的對比,學生切實地感悟到表面積含義的內涵。在解決火柴盒製作的問題時,有的學生就發現了火柴盒的長、寬、高與外盒不同,必須再次測量。同時,內、外盒的計算,又為學生提供了關於長方體5個面、4個面等面積計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經歷,我再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案例。通過以上的教學實例,我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教學不是簡單地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具體的事物出發,化抽象為具體,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經驗知識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運用數學,更好地體驗和理解數學。
二、 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我認為簡單地傳遞和灌輸知識,將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創造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啟發引導學生,給學生創設一個質疑情境,讓他們帶著疑問積極主動地在觀察、實驗、討論等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如:在教學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節課時,在學生完成分數化成小數的計算後,讓學生討論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是跟分數的分子還是分母有關?引發學生猜測和爭論。
課堂中,我大膽放手,善於啟發,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爭論、交流、驗證等數學活動,從表面上看,這個質疑情景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由學生提出問題並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創設更好地調動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從而使他們更好地去體驗與理解數學。
三、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去體驗與理解數學。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如:在講扇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我首先通過教具演示,初步幫助學生建立扇形表象,再通過我啟發、引導、點撥和講述,又使學生初步了解扇形面積是它所在圓面積的一部分。又因為圓周角是360°,所以圓心角1°的扇形面積就是整個圓面積的1/360。又如:在講分數的意義時,我既選取了把一個具體實物(一個蘋果、一張紙等)平均分成幾份的例子;又選取了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幾份的例子;還選取了把包含許多元素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把全體隊員分成幾個小組)的例子,然後摒棄了這些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抽取了它們共同的本質屬性單位1,從而逐步引導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樣逐步加以抽象概括,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更好地體驗與理解數學。

Ⅶ 怎麼教孩子學習單位換算

孩子的錯誤有這樣幾種情形:第一,單位間的進率錯誤,導致孩子換算出錯;第二,不知道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導致方法錯誤;第三,進率知道,方法也知道,但計算時出現錯誤。為什麼會這樣錯呢?孩子之所以產生第一種錯誤,可能是孩子單位間的進率記憶不牢固,或是單位間的進率弄混了。我在課堂上也發現,有的孩子不能背誦單位間的進率,還有的孩子是進率弄混了,如把長度單位的進率搞成了面積單位的進率。孩子這所以產生第二種錯誤,可能是孩子沒有理解換算方法,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乘法,什麼時候該用除法。孩子這所以產生第三種錯誤,可能是計算時沒有細心,或是計算方法不熟練。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准確進行單位換算呢?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採用下面三種策略: 第一:孩子如果是因為進率不熟練而出錯,那麼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熟練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所謂熟練,就是要做到脫口而出。有些進率只能死記,但有些進率死記效果反而不好,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如長度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等原始概念的進率就只能死記;而對於一些如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等一些二級單位間的進率,就可以讓學生掌握推算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這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孩子是因為把單位間的進率弄混了,我們就要先幫助孩子進行區別。如果孩子是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弄混,或是面積單位與體積單位弄混,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單位的表現形式上進行區別,面積單位一般是有平方的,是二個相同長度單位相乘的結果;體積單位則是三個相同的長度單位相乘的結果。運用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區別這些單位,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這些單位進率的推導方法,知道這些單位進率的來歷。 第二:孩子如果是因為方法不熟練而出錯,那麼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梳理方法,理解並掌握單位換算的方法,然後進行適當的鞏固練習,使孩子熟練掌握方法。我在課堂上跟孩子一起總結得出了「一看二想三換算的三步換演算法」,通過應用,效果還不錯。一看:就是看清題目,是要把高級單位換算成低級單位,還是把低級單位換算成高級單位;二想:就是一要想進率是多少,二要想是乘還是除,從高級到低級單位是乘進率(小數點向右移),從低級到高級是除以進率(小數點向左移),注意是已知數除以進率,千萬別弄反了;完成一二步後,才動筆進行換算。 第三:孩子如果是計算不細心,那我們就教會孩子如何進行檢查,自己發現錯誤,幫助孩子養成自己檢查的習慣。孩子如果是計算方法不對,那麼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進行計算。 總之,我們在幫助孩子進行學習時,發現孩子出錯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要著急,不要因為孩子出錯而生氣,更不能因此而訓斥孩子。我們要冷靜下來,跟孩子一起分析出錯的原因,讓孩子認識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如何改錯,怎麼避免以後不再出錯。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學得越來越好!

Ⅷ 如何教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數學的單位換算

既然不會小數點就先講小數點,在講換算知識

Ⅸ 小學數學所有單位換算公式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積單位換算
1平方千米=100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體(容)積單位換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單位換算
1噸=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幣單位換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時間單位換算
1世紀=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閏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閏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時 1時=60分
1分=60秒 1時=3600秒

回答完畢
希望對你有幫助
O(∩_∩)O~
不明白的可以網路Hi我哦

Ⅹ 小數與單位換算這課的回顧與反思20字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熟悉了常用的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新教材的使用,很多知識出現了斷層,首先學生對字母表示的計量單位不熟悉,給單位換算帶來了困擾。所以除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外,還要讓學生記住常用的單位的字母表示形式,這樣就給教學增加了難度。第二,由於長時間沒有學習單位換算,學生對一些單位間的進率遺忘了,特別是不常用的單位換算,如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遺忘較嚴重,需要提前復習,熟記。第三,學生前面只認識了單名數,對復名數不了解,還需要介紹單名數、復名數的概念。
通過本節教學,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將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或復名數改寫成用小數表示的高級單位的數。經歷了單位換算的過程,體驗了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思路的多樣化。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較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了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在備課中的預設比較准確,同時對於生成的處理能夠靈活的處理。教師使用了嘗試教學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好的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能動性。學生通過這些經歷進一步體會了自主學習的成就感,收獲了更多學習的快樂。
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學生對單名數之間的換算掌握的還可以,對單名數與復名數之間的換算錯誤較多。特別是如1.2千米=()千米()米錯誤較多,錯誤原因主要是①把小數1.2拆成1千米和2千米,②換算思路不清。需要進行強化訓練。

閱讀全文

與小數單位換算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柳樹種植方法 瀏覽:387
美雄諾龍的檢測方法 瀏覽:267
99乘78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966
用點電荷來代替帶電體的研究方法叫微元法 瀏覽:232
微博主頁皮膚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3
本金罰息計算方法 瀏覽:489
治療肚子疼的最快方法 瀏覽:944
胯打開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73
波菜種植方法和時間 瀏覽:243
憂鬱症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953
雙膠紙張厚度計算方法 瀏覽:439
國外手機截圖方法 瀏覽:701
現實suv側方停車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62
寬容哪些方法 瀏覽:980
中考實心球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531
如何瘦臉練成瓜子臉的四種方法 瀏覽:949
腎陽不足的鍛煉方法 瀏覽:576
新鮮蓮子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807
如何降低敏感度訓練方法 瀏覽:20
三星5的qq紅包鈴聲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