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個人所得稅中速算扣除數是怎麼計算的
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
本級速算扣除額=上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超額累進稅率的納稅特徵是將應納稅總額劃分為若干類,每類部分按相應的稅率徵收,所以納稅計算相當復雜。
按其適用的最高稅率計算應納稅總額,然後減去快速扣除,余額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快速計算扣減是全額累進率下的金額與超額累進率下的金額之間的差額。
此外:
1、個人所得稅是採用速算扣除數法計算超額累進稅率的所得稅時的計稅公式是: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年末一次性獎金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方式如下:
對應稅率=獎金收入總額÷12對應的稅率
應納稅額=(應得工資-起征工資)×對應稅率-速算扣除數
(1)速算扣除數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稅率為零不僅納稅人本環節課稅對象不納稅,而且以前各環節轉移過來的稅款亦須退還,才能實現稅率為零。但在實際工作中,稅率為零的含義在不同稅種上的使用,並不嚴格。如所得稅往往對應納稅所得額的免稅金額部分以零稅率表示,當然所得稅並無轉移稅額的問題。
再如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規定稅率為零的投資項目僅指免掉投資項目本身應納稅額,其外購各種商品和勞務,實際上都是含稅的,並不退還其已納增值稅稅額。
真正體現零稅率理論上定義的,是增值稅對出口產品實行零稅率,即納稅人出口產品不僅可以不納本環節增值額的應納稅額,而且可以退還以前各環節增值額的已納稅款。
⑵ 速算扣除數如何計算
速算扣除數其實就是為了你方便計算個人所得稅而給的常數.計算過程為:
<500
速算扣除數=0
500-2000
速算扣除數=500*(10%-5%)=25
2000-5000
速算扣除數=25+2000*(15%-10%)=125
5000-20000
速算扣除數=125+5000*(20%-15%)=375
20000-40000
速算扣除數=375+20000*(25%-20%)=1375
40000-60000
..........
..........
.........
以下你可以自己推導.
⑶ 什麼叫速算扣除數怎麼算
速算扣除數是指為解決超額累進稅率分級計算稅額的復雜技術問題,而預先計算出的一個數據。
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稅特點,是把全部應稅金額分成若乾等級部分,每個等級部分分別按相應的稅率計征,稅額計算比較復雜。
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
本級速算扣除額=上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本級速算扣除數=上一級最高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1、1級速算扣除數=0
2、2級速算扣除數=3000×(10%-3%)=210
3、3級速算扣除數=12000×(20%-10%)+210=1410
4、4級速算扣除數=25000×(25%-20%)+1410=2660
5、5級速算扣除數=35000×(30%-25%)+2660=4410
6、6級速算扣除數=55000×(35%-30%)+4410=7160
7、7級速算扣除數=80000×(45%-35%)+7160=15160
⑷ 速算扣除數怎麼算
採用超額累進稅率計稅時,簡化計算應納稅額的一個數據。速算扣除數實際上是在級距和稅率不變條件下,全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比超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多納的一個常數。因此,在超額累進稅率條件下,用全額累進的計稅方法,只要減掉這個常數,就等於用超額累進方法計算的應納稅額,故稱速算扣除數。採用速算扣除數法計算超額累進稅率的所得稅時的計稅公式是: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
本級速算扣除額=上一級最高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用上述公式求得的速算扣除數,可用直接計演算法驗證其准確性,以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第2級驗證如下:
① 用上述公式計算:
500×(10%-5%)+0=25
② 用直接計演算法計算
全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2000×10%=200
超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500×5%)+(1500×10%)=175
速算扣除數=200-175=25
速算扣除數是指用快捷方法計算稅款時,可以扣除的數額。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可以將應納稅所得額分成不同級距和相應的稅率來計算。如扣除1600元後的余額在500元以內的,按5%稅率計算,500-2000元之間的部分(即1500元),按10%的稅率計算。如某人工資扣除1600元後的余額是1200元,則稅款計算方法為:500*5%+700*10%=95元。個人所得稅的計算,也可以將應納稅所得額直接按對應的稅率來速算,擔要扣除一個速算扣除數,否則會多計算稅款。如某人工資扣除1600元後的余額是1200元,1200元對應的稅率是10%,則稅款速算方法為:1200*10%-25=95元。這里的25就是速算扣除數,
因為1200元中,有500元多計算了5%的稅款,需要減去。其他稅率所對應的速算扣除數分別是:15%:125,20%:375,
25%:1375,30%:3375,35%:6375,40%:10375,45%:15375。
⑸ 速算扣除數是怎麼算出來
你好,用超額累進稅率計稅時,簡化計算應納稅額的一個數據。速算扣除數實際上是在級距和稅率不變條件下,全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比超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多納的一個常數。因此,在超額累進稅率條件下,用全額累進的計稅方法。只要減掉這個常數,就等於用超額累進方法計算的應納稅額,故稱速算扣除數。採用速算扣除數法計算超額累進稅率的所得稅時的計稅公式是: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
本級速算扣除額=上一級最高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用上述公式求得的速算扣除數,可用直接計演算法驗證其准確性。以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第2級驗證如下:
①用上述公式計算:
500×(10%-5%)+0=25
②用直接計演算法計算
全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2000×10%=200
超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500×5%)+(1500×10%)=175
速算扣除數=200-175=25
祝學習愉快!
⑹ 個稅里的速算扣除數是怎麼得出來的
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
本級速算扣除額=上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1、1級速算扣除數=0
2、2級速算扣除數=3000×(10%-3%)=210
3、3級速算扣除數=12000×(20%-10%)+210=1410
4、4級速算扣除數=25000×(25%-20%)+1410=2660
5、5級速算扣除數=35000×(30%-25%)+2660=4410
6、6級速算扣除數=55000×(35%-30%)+4410=7160
7、7級速算扣除數=80000×(45%-35%)+7160=15160
工資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
1、應納稅所得額 = 稅前收入金額 -費用減除額-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項
2、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x 稅率-速算扣除數
速算扣除數是指採用超額累進稅率計稅時,簡化計算應納稅額的一個數據。速算扣除數實際上是在級距和稅率不變條件下,全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比超額累進稅率的應納稅額多納的一個常數。
速算扣除數採用超額累進稅率計稅時,簡化計算應納稅額的一個數據。速算扣除是計算應納稅額的一種用快捷方法。
其好處在於超額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時,不需要分段算出每段的應納稅額,而只要拿累計應納稅所得額乘以本段的適用稅率,再扣除掉相應的速算扣除數即可。快捷,方便就是它的作用。
速算扣除數使用示例:
A個人於2018年12月取得20000元工資收入,在不考慮其他所得及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情況下,假設五險一金為4000元,再減去個稅草案中的費用扣除標准5000元,實際應納稅所得額為20000元-4000元-5000元=11000元,再用11000元去找對應的級數。
由於11000元在3000元和12000元之間,應選擇第二級,即適用10%的稅率和210元的速算扣除數。計算方式如下:
11000元×10%-210元=890元
因此A個人在2018年12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890元。
⑺ 個人所得稅速算扣除數怎麼算
一個檔次一個檔次按法定稅率計算累加後,與直接按該檔次稅率計算的金額相減得出的。
舉兩個檔次的例子吧,先看下稅率:
例如月工資扣除3500元費用和五險一金後的應納稅所得額是5000元。
1、按適用的三個檔次累加計算:
1500*3%=45
3000*10%=300(第二檔中從1500元到4500元,金額幅度為3000元)
500*20%=100(應納稅所得額5000元,是去除已經計算稅收的第一檔1500元、第二檔3000元的余額)
應納個人所得稅=45+300+100=445元
2、直接按5000元適用的這檔稅率計算:
5000*20%=1000
3、直接計算與分檔計算的差額:
1000-445=555
這多出來的555元,就是直接按適用的20%這一檔次稅率與分檔次累加計算的差額,也就是20%這一檔次的速算扣除數。
(7)速算扣除數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速算扣除數是指為解決超額累進稅率分級計算稅額的復雜技術問題,而預先計算出的一個數據。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稅特點,是把全部應稅金額分成若乾等級部分,每個等級部分分別按相應的稅率計征,稅額計算比較復雜。
簡便的計算方法是先將全部應稅金額按其適用的最高稅率計稅,然後再減去速算扣除數,其餘額就為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速算扣除數是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和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相減後的一個差數。
個人所得稅是採用速算扣除數法計算超額累進稅率的所得稅時的計稅公式是: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
本級速算扣除額=上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年末一次性獎金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方式如下:
對應稅率=獎金收入總額÷12對應的稅率
應納稅額=(應得工資-起征工資)×對應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人所得稅
1.
工資、薪金所得部分的個人所得稅額=應稅所得金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金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3.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個人的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金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4.勞動報酬所得(4000元以下)的個人所得稅額=(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
勞動報酬所得(4000元以上)的個人所得稅額=[每次所得收入x(1-20%)]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20000元的,稅率20%,速算扣除數為0;
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稅率30%,速算扣除數為2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超過50000元的部分,稅率40%,速算扣除數為7000元.
5.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1-30%)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1-20%)]×20%×(1-30%)"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800)×20%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超過4000元)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每次所得收入×(1-20%)]×20%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個人所得額=每次所得收入×20%
8.2008年10月9日起,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參考資料:網路-個人所得稅
⑻ 速算扣除數計算公式
法律分析: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本級速算扣除額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年末一次性獎金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方式如下:對應稅率金收入總額÷12對應的稅率應納稅額應得工資-起征工資)x對應稅率-速算扣除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九條 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以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為納稅人識別號;納稅人沒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由稅務機關賦予其納稅人識別號。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時,納稅人應當向扣繳義務人提供納稅人識別號。
⑼ 速算扣除數的計算與適用是怎樣的
速算扣除數,是為簡化計稅程序而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超額累進稅率應納稅額時所使用的扣除數額,是指在採用超額累進稅率征稅的情況下,根據超額累進稅率表中劃分的應納稅所得額級距和稅率,先用全額累進方法計算出稅額,再減去用超額累進方法計算的應征稅額後的差額。當超額累進稅率表中的級距和稅率確定以後,各級速算扣除數也固定不變,成為計算應納稅額時的常數。其計算公式為:
速算扣除數=全額累進稅額-超額累進稅額
例3-12?計算
2019年張先生取得工資、薪金等綜合所得(已扣除費用扣除標准和專項扣除等扣除項目)100000元。
要求:計算應納稅額及速算扣除數。
【解析】
若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為:100000×10%=10000(元);若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為:
36000×3%+(100000-36000)×10%=1080+6400=7480(元)。
速算扣除數是指按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減去按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稅額之後的差額,即速算扣除數=全額累進稅額-超額累進稅額=10000-7480=2520(元)。
綜合所得年稅率錶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如表3-20所示。
表3-23綜合所得年稅率錶速算扣除數的計算
⑽ 個稅速算扣除數怎麼計算出來的
個人所得稅速算扣除數的計算公式是:
本級速算扣除額等於上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乘以(本級稅率減去上一級稅率)加上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1、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2、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3、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十一條
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需要辦理匯算清繳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內辦理匯算清繳。預扣預繳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居民個人向扣繳義務人提供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的,扣繳義務人按月預扣預繳稅款時應當按照規定予以扣除,不得拒絕。
非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繳稅款,不辦理匯算清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