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會計明細帳結尾怎麼填寫有本月合計、本月累計。還有什麼嗎它們又是怎麼計算出來
本月合計就是本月所有貸方相加後填入本月合計的貸方
本月所有借方相加後填入本月合計的借方
本年累計就是從年初開始所有所有貸方相加後填入本年累計的貸方
從年初開始所有所有借方相加後填入本年累計的借方
再細致一點的還有本日小計,這個的使用視情況而定
㈡ 會計上的計價方法是什麼
會計上的計價方法——存貨計價方法:
實際成本核算方式下,企業可以採用的發出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等。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①個別計價法
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②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銷售或耗用),以此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收入存貨時要逐筆登記每一批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要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計價,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金額。
③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月初結存存貨和本月收入存貨的數量為權數,於月末一次計算存貨平均單價,據以計算當月發出存貨成本和月末結存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平時收入時按數量、單價、金額登記,但每次不確定其結存單價,而是在月末時一次計算其本期的加權平均單價。 加權平均單價=(月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收入存貨數量)
本月發出存貨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月末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月末結存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或:月末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月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實際成本
④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在每次進貨以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作為下次進貨前發出存貨的單位成本一種方法。移動平均法與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原理基本相同,只是要求在每次(批)收入存貨時重新計算加權平均單價
㈢ 會計期初余額和期末余額怎麼算
期初余額=期末余額-本期發生增加額-本期發生減少額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期初余額以上期期末余額為基礎,反映了以前期間的交易和上期採用的會計政策的結果。期初已存在的賬戶余額是由上期結轉至本期的金額,或是上期期末余額調整後的金額。
上式中的四個部分稱為賬戶的四個金額要素。賬戶的基本結構具體包括賬戶名稱(會計科目)、記錄經濟業務的日期、所依據記賬憑證編號、經濟業務摘要、增減金額、余額等。在最後把你該補的全部補回來。
(3)會計本月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會計賬戶的結構分為兩個基本部分,一部分反映增加,另一部分反映減少。其中,登記的本期增加金額,稱為本期增加發生額;
登記的本期減少金額,稱為本期減少發生額;增減相抵後的差額,稱為余額。余額按照表示的時間不同,分為期初余額和期末余額。
期初余額以客觀存在的經濟業務為根據,被審計單位按照上期採用的會計政策對以前會計期間發生的交易和事項處理後的結果。
期初余額與注冊會計師首次接受委託相聯系。廣義地講,注冊會計師無論是首次接受委託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還是執行連續審計業務,都會涉及期初余額審計。
在連續審計業務中,注冊會計師在當期審計中通常只需關注被審計單位經審計的上期期末余額是否已正確結轉至本期,或者是否在適當的情況下已作出調整或重新表述,很少需要再實施其他專門的審計程序。
期末余額試算不平衡有三個原因:本期發生額或期初余額不平衡導致期末余額不平衡,期末余額本身並不存在計算上的差錯;個別賬戶的期末余額計算存在技術差錯;在編制試算平衡表時存在轉記差錯(即將各總賬賬戶余額抄寫於試算表時發生筆誤)。
㈣ 會計 賬戶中的本期發生額怎樣算
會 賬戶中的本期發生額計算方法:賬戶本期借方金額累計,即得本期借方發生額;同理貸方金額合計即為貸方發生額。
借方和貸方是會計借貸記賬法用來記賬的兩個欄目,每一個科目(比如「現金」)都有借方和貸方,來記錄本科目發生的增減變動情況。發生額就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這個科目在借方或貸方所發生的所有往來的總和。
賬戶結構
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的結構是每一個賬戶都分為「借方」和「貸方」,並現成規定賬戶的左方為借方,賬戶的右方為貸方;採用借貸記賬法時,賬戶借貸雙方必須做相反方向的記錄。即對於每一個賬戶來說,如果規定借方用來登記增加額,則貸方就用來登記減少額;反之亦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發生額
㈤ 會計中小計和本月合計的演算法
小計等於上次余額+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
本月合計是等於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
不等於上期余額+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
即本月合計與上期余額無關。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祝早日成功
㈥ 會計核算方法有哪些
會計核算的主要方法
一、設置賬戶;
二、復式記賬 ;
三、填制和審核憑證 ;
四、登記會計賬簿;
五、成本計算;
六、財產清查;
七、編制會計報表;
八、會計資料分析利用。
上述會計核算的專門方法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系統的會計核算方法體系.
拓展資料
會計的基本職能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進行會計核算和實施會計監督兩個方面.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兩項基本職能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
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本,沒有會計核算所提供的各種信息,監督就失去了依據,而會計監督又是會計核算的保障,沒有會計監督就難以保證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法人)並非是對等的既念,法人可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一定是法人.例如,由自然人所創辦的獨資與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這類企業的財產和債務在法律上被視為業主或合夥的財產和債務。
但在會計核算上必須將其作為會計主體;以便將企業的經濟活動與其所有者個人的經濟活動以及其他實體的經濟活動區別開來.企業集團由若干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組成。
各個企業既是獨立的會計主體也是法律主體,但為了反映整個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還應編制該集團的合並會計報表,企業集團是會計主體,但通常不是一個獨立的法人。
㈦ 請問本月成本計算方法
成本核算的方法:
一、品種法
1、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品種法的成本計算對象
產品品種。實際工作中,可以將「品種法」之下的成本對象變通應用為產品類別、產品品種、產品品種規格。
3、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
以「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 以「品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以「品種」為主要對象進行成本分析。
4、適用范圍
品種法適合於大批大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業、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終產品的企業。
二、分批法
1、分批法是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產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種很廣義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批號」、「批次」的定義。產品品種、存貨核算中分批實際計價法下的「批」、生產批次、制葯等企業的產品「批號」、客戶訂單——即按照客戶訂單計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業需要並自定義的「批」。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分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自工期」,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若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分配採用定額法。
4、適用范圍
單件、小批生產企業、按照客戶定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稱「訂單法」。
三、分步法
1、分步法是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樣是廣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有豐富的、靈活多樣的具體內涵和應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定義為下列「步」含義,部門即計算考核「部門成本」、車間、工序、特定的生產、加工階段、工作中心,上述介紹的情況隨意組合。
3、計算方法及要點
按照「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產品、期末在產品,需要採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產費用。
4、適用范圍
大批大量多步驟多階段生產的企業;管理上要求按照生產階段、步驟、車間計算成本;冶金、紡織、造紙企業、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產的企業等。
成本核算的內容:
1、完整地歸集與核算成本計算對象所發生的各種耗費。
2、正確計算生產資料轉移價值和應計入本期成本的費用額。
3、科學地確定成本計算的對象、項目、期間以及成本計算方法和費用分配方法,保證各種產品成本的准確、及時。成本核算的實質是一種數據信息處理加工的轉換過程,即將日常已發生的各種資金的耗費,按一定方法和程序,按照已經確定的成本核算對象或使用范圍進行費用的匯集和分配的過程。正確、及時地進行成本核算,對於企業開展增產節約和實現高產、優質、低消耗、多積累具有重要意義。
㈧ 會計成本核算方法
1、品種法
(1)定義
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品種法的成本計算對象為:產品品種。實際工作中,可以將「品種法」之下的成本對象變通應用為:產品類別、 產品品種、產品品種規格。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 以「品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以「品種」為主要對象進行成本分析。
4) 適用范圍
品種法適合於大批大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業、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終產品的企業。
2、分批法
(1)定義
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產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種很廣義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批號」、「批次」的定義。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確定成本對象:產品品種、存貨核算中分批實際計價法下的「批」、生產批次、制葯等企業的產品「批號」、客戶訂單——即按照客戶訂單計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業需要並自定義的「批」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 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自,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若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分配採用定額法。
(4)適用范圍
? 單件、小批生產企業、按照客戶定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稱「訂單法」
3、分步法
(1)定義
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樣是廣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有豐富的、靈活多樣的具體內涵和應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定義為下列「步」含義:部門——即計算考核「部門成本」、車間、工序、特定的生產、加工階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況的隨意組合
(3)計算方法及要點
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體計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它按照生產加工階段、步驟計算成本所導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計算流程、方法和含義,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點:按照「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產品、期末在產品,需要採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產費用。
(4)適用范圍:大批大量多步驟多階段生產的企業;管理上要求按照生產階段、步驟、車間計算成本;冶金、紡織、造紙企業、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產的企業等。
4、分類法
(1)定義
以「產品類」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類法的成本對象為產品「類」,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定義為:產品自然類別、管理需要的產品類別。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分類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點,可概括如下:以「產品類」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成本計算單;「產品類」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於「品種」;某「類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後,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體品種,以計算品種的成本;類中選定某產品為「標准產品」;定義其他產品與標准產品的換算系統;按照換算系統之比例將「類產品」的成本分解計算到具體品種產品的成本。
(4)適用范圍
分類法適合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的企業。如:鞋廠、軋鋼廠等。
5、ABC成本法
從70年代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家開始研究作業成本法(ABC法),現在,已經被很多國家採用。它是一種將製造費用等間接費用不按傳統的(以車間為費用歸集和分配對象)方法,而是以「作業」為費用歸集和分配的方法,它能夠更加合理地分配間接費用,使成本的計算更加合理。由於它只是間接費用的一種分配方法,因此,企業實際上還要結合其他基本核算方法共同使用。
成本管理系統能夠滿足企業成本核算的各種計算方法的選擇,但是,由於各個企業的成本核算還有許多具體的、特殊的要求,有的企業的隨意性還比較大。再此,建議企業在成本核算中,應該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並規范成本的核算過程,減少隨意性,一旦確定一種成本核算方法之後,不要隨意改變。
㈨ 每個月月底會計成本計算結轉的方法,並且舉例說明一下。(具體到怎麼算的)
摘要 月末怎麼結轉成本費用
㈩ 會計計算公式大全
1、 稅額=銷項稅-進項稅
2、 銷項稅=銷售額*率
3、 視銷征稅無銷額,(1)當月類平均;(2)最近類貨平均,(3)組稅價=成本*(1+成利率)
4、 征增稅及消稅:
組稅價=成本*(1+成潤率)+消稅
組稅價=成本*(1+成潤率)/(1-消率)
4、含稅額換
不含稅銷額=含稅銷額/1+率 (一般)
不含稅銷額=含稅銷額/1+征率(小規模)
5、 購農銷農品,或向小納人購農品:
准扣的進稅=買價*扣率(13%)
6、 一般納人外購貨物付的運費
准扣的進稅=運費*扣除率
@隨運付的裝卸、保費不扣
7、 小納人納額=銷項額*征率(6%或4%)
@不扣進額
8、 小納人不含稅銷額=含額/(1+征率)
9、 自來水公司銷水(6%)
不含稅銷額=發票額*(1+征率)
二、 進口貨
1、 組稅價=關稅完價+關稅+消稅
2、 納額=組稅價*稅率
三、 出口貨物退(免)稅
1、「免、抵、退」計算方法(指生產企自營委外貿代出口自產)
(1)納額=內銷銷稅-(進稅-免抵退稅不免、抵稅)
(2)免抵退稅=FOB*外匯RMB牌價*退率-免抵退稅抵減額
@FOB:出口貨物離岸價。
@免抵退稅抵減額=免稅購原料價*退稅率
免稅購原料=國內購免原料+進料加工免稅進料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組稅價=到岸價+關、消稅
(3)應退稅和免抵稅
A、 如期末留抵稅≤免抵退稅,則
應退稅=期末留抵稅
免抵稅=免抵退稅-應退稅
B、 期末留抵稅>免抵退稅,則:
應退稅=免抵退稅
免抵稅=0
@*期末留抵稅額據《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期末留抵稅額」定。
(4)免抵退稅不得免和抵稅
免抵退稅不免和抵稅=FOB*外匯RMB牌價*(出口征率-出口退率)-免抵退稅不免抵稅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免和抵扣稅抵減額=免稅進原料價*(出口征率-出口貨物退率)
2、 先征後退
(1) 外貿及外貿制度工貿企購貨出口,出口增稅免;出口後按收購成本與退稅率算退稅還外貿,征、退稅差計企業成本
應退稅額=外貿購不含增稅購進金額*退稅率
(2) 外貿企購小納人出貨口增稅退稅規定:
A、從小納人購並持普通發票准退稅的抽紗、工藝品等12類出口貨物,銷售出口貨入免,退還出口貨進稅
退稅=[發票列(含稅)銷額]/(1+征率)*6%或5%
B、 從小納人購代開的增稅發票的出口貨:
退稅=增稅發票金額*6%或5%。
C、 外企托生企加工出口貨的退稅規定:
原輔料退稅=國內原輔料增稅發票進項*原輔料退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