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會計工資計演算法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演算法,一般來說有兩種
一種是按實際出勤天數算,一種是往回扣的算數
按勞動法來說,你的應發工資/21.75=每天工資,然後再乘以缺勤天數就是應當的扣款,沒有聽說過周六、日還要扣款的。
2. 財務算工資是按30天計算嗎
財務算工資是按30天計算,但是計算方法有兩種:
1、每月按平均法定工作天數21.75天計算。日工資=月標准工資÷21.7520.83天是按全年365天減去104個公休假日,再除以12個月計算求得。在這種計算方法下,公休日、法定節假日缺勤不計算為缺勤天數。
2、每月按平均日歷天數30天計算。工資=月標准工資÷30,在這種計算方法下,公休日、法定節假日缺勤計算為缺勤天數。
(2)會計工資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一、制度工作時間的計算:
1、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
2、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3、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4、工作小時數的計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時。
二、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1、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2、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3、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3. 怎麼計提工資
計提工資指的是當月會計核算當月的工資。一般是用基本工資+當月加班費+其他調整組成的。
如果每個月沒有其他特殊調整,可以用上個月的工資計提,在發放時再調整即可。
如果每月的工資不是固定的,那麼計提數可以按上月實際數暫提,也可按了解的真實情況暫提,待真正發放以後再作調整,保證應付工資沒余額。
每個企業的工資計提方法不大一樣,有全年均衡提取的,也有按發放要求據實提取的,具體如何在管理成本和生產成本之間分配,由管理人員工資數額和生產人員工資數額決定。
拓展資料:
1.計提就是計算和提取。按規定的比率與規定的基數相乘。計算提取,列入某科目。是指在一個規定的基數上(如支付的合法員工薪酬),乘以規定的比率(如應付福利費全國規定的都是工資的14%),按此方法計算出來的就是應提取的應付福利費過程,計入應付福利費科目就是對後一句話的解釋。
2.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類目。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各有不同,管理要求也有不同。為了全面、系統、分類地核算與監督各項經濟業務的發生情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項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各項損益的增減變動,就有必要按照各項會計對象分別設置會計科目。
3.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的依據,藉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4.其他符合會計制度的預計項目。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應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終了時檢查各項資產,合理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准備。
然而,對於「定期」,會計制度沒有說明,這使企業在操作時有一定的隨意性,同時企業之間缺乏可比性。而新的會計准則對計提時間作了明確說明,規定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對於發生了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准備。
4. 做會計各等級工資大概有多少
出納月薪一般平均在4k左右;會計平均在5.5K左右;但是從出納到會計,你需要一本初級證書,初級證書已經成為會計行業的門檻證書,將來沒有證書從事會計工作很可能違反相關法律。學習之前先來做一個小測試吧點擊測試我合不合適學會計5. 會計人員的一般工資是多少
會計工資由於地區不同,而各不相同。學習之前先來做一個小測試吧點擊測試我合不合適學會計6. 會計一個月工資多少
綜述:一般會計薪資在5000元左右。
從調查數據來看,薪酬佔比最多的是5000-8000/月,月薪8000以上的人員佔46.06%。出納、會計助理薪資一般為3000-5000元/月,財務經理薪資一般為10000-15000元/月。不同地方不同公司薪資政策不一樣,需以實際為准。
會計簡介:
會計工作是根據《會計法》、《預演算法》、《統計法》、各種稅收法規為法律依據來核對記賬憑證、財務賬簿、財務報表,從事經濟核算和監督的過程。
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核算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會計工作人員是進行會計工作的人員,有會計主管、會計監督和核算、財產管理、出納等人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會計
7. 一般會計是怎麼給員工算工資的
在按勞分配的時代,工資是大家辛苦勞作後的見證,也是會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工資是企業給予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包含了基本工資、獎金、津貼及補貼。根據勞動法規定,企業應該嚴格按照國家法定法規將報酬支付給員工,在企業大力支持的前提下,會計對工資的正確核算就顯得尤為重要,正確核算工資,區別工資性支出和非工資性支出。凡屬於工資總額內的工資性支出,不得漏計;凡不屬於工資總額內的非工資性支出(如洗理費、交通費、醫療費、保育補助費、困難補助等),不得計入。
一、工資的結算
1.計時工資的計算計時工資是按考勤記錄登記的職工出勤、缺勤天數和每人的工資標准進行計算的。一般有月薪制和日薪制兩種方式。在月薪制下,不論各月日歷天數多少,只要職工出滿勤,即可得到相同的標准工資,若遇有缺勤,缺勤工資應從標准工資中扣除。計算公式如下:應付計時工資=標准工資-缺勤應扣工資缺勤應扣工資=事假和曠工天數×日工資率+病假天數×日工資率×扣款百分比
日工資率是職工每日應得平均工資,一般有兩種計算方法:按全年平均每月日歷天數30天計算:日工資率=標准工資/30依照這種方法,廠休日、法定節假日照付工資,如缺勤時間跨越廠休日、法定節假日,視為缺勤,照扣工資。按全年平均每月法定工作天數21.75天計算:日工資率:標准工資/21.75依照這種方法,廠休日、法定節假日不付工資,如缺勤時間跨越廠休日、法定節假日,不扣工資。
2.計件工資的計算計件工資是按產量記錄和計件單價進行計算的。產量包括合格品的數量和料廢品數量,料廢品是因加工材料的缺陷而導致的廢品。計件工資的計算公式如下:應付計件工資=(合格品數量+料廢品數量)×計件單價計件工資按計件對象不同分為個人計件工資和集體計件工資,集體計件工資以班組為計件對象,按上述方法計算出的計件工資為小組集體應得工資總額,集體計件工資還應在小組組員之間分配,計算出個人應得工資。3.加班加點工資、經常性獎金、工資性津貼和補貼及特殊情況下工資的計算加班加點工資應按加班時間、工資率及有關規定計算;獎金按企業的獎勵條件和獎勵標准計算;工資性津貼和補貼及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應嚴格遵守國家的規定計算。
二、工資結算憑證企業與職工進行工資結算時,需要編制工資結算憑證,工資結算憑證主要有工資結算單和工資結算匯總表。
1.工資結算單為了反映企業對每個職工的工資結算情況,每月應編制工資結算單。工資結算單通常按部門、車間或班組設置。
2.工資結算匯總表為了總括反映整個企業及各車間、部門的工資結算情況,便於進行工資核算,應根據「工資結算單」編制「工資結算匯總表
8. 一般會計是怎麼給員工算工資的
會計工資由於地區不同,而各不相同。
一般普通會計的工資水平都不會太高,平均工作需要根據所在城市來定,一般一線城市在6000元左右,二三線城市在4000元左右,四五線城市在3000元左右。
出納2500-3500元,也有一些單位比較高,但這部分基本不對外招聘。
會計3500-5000元,會計主管4500-7000元,這些崗位屬於工作可以量化、技能可以評估,所以工資比較透明。
財務經理6000-15000,財務總監10000-30000,這兩個崗位不但涉及個人能力,還需要一定的人脈和豐富的經驗,所以幅度很大。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9. 做會計應該如何計算工資
如何計算問人力資源部門,他們給你計算的方法,你照著算就可以了,另外再算下個稅即可。
因為正規的公司入職、轉正、定級、考勤等均為人力資源部門管轄,因此,人力資源部門才是計算工資的部門,他給你方法你算,或者他算好了,你審核一下,計算個稅即可。
如果沒有人力資源部門或者人力資源部門沒有相關的許可權,那就得看你們公司的工資的制度了,按照你們公司的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結合考勤進行計算工資,並計算個人所得稅即可。
如果是新開的,什麼都沒有,那就麻煩你得和老闆商量商量了,該怎麼算工資。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0. 成本會計中工資核算要怎麼算
薪資明細表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收入元素、扣減元素、社保公積金費用、應付工資、稅前工資、個人所得稅、稅後扣除項目、實際收入。
1、收入元素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計件工資、補貼(常見的有:交通補貼、通訊補貼、餐費補貼、油費補貼、住房補貼、駐外補貼、夜班補貼、出差補貼等)、津貼(常見的有:崗位津貼、技術津貼、職稱津貼等);
帶薪假期工資(帶薪假期一般有:年假、病假、產假、產檢假、陪產假、喪假、工傷假、婚假、哺乳假、流產假)產假工資差額、獎勵金額、優秀員工獎、高溫補貼、防寒補貼、經濟補償金、競業限制補償金、加班工資(平時加班工資、周末加班工資、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工齡工資、補發工資等。
2、扣減元素包括:事假扣除、績效獎金扣除金額、考勤扣除(遲到、早退、曠工、缺卡等)、其他罰款、抵稅額等。
3、應付工資即收入元素加扣減元素的總和。
4、社保公積金費用報告:社保公積金繳費基數、社保公積金繳費比例、社保公積金繳費金額(公司部分和個人部門)。
5、個人所得稅:個人稅前工資超過免稅起征點的部分要按照一定的稅率繳納個稅,一般都由公司代為扣除和申報。稅前工資=應付工資-社保公積金費用(個人部分)-抵稅額。
6、稅後扣除、補發項目:一般為公司特殊的規定項目,如水電費、借支費用等。
7、實際工資:即員工當月實際收到的工資。實發工資=稅前工資-個人所得稅-稅後扣除項目+稅後發放項目。
1、當月實際工作日:某一個月份除周六日以外的天數,包含法定節假日天數。即員工某月應出勤的天數。例如:2016年12月自然日天數為31天,工作日天數為22天,則當月員工應出勤的時數為22天。員工正常出勤的工資應該按照實際出勤天數與該應出勤天數進行折算。
2、月工作日:勞保部門規定的以制度月工作時間,每月固定為20.83天。
月工作日=(365天-104天(每年周末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12月=20.83天。需要明確的是20.83天和工資計算沒有直接關系,只是月出勤天數的基準而已。
3、月計薪天數:勞保部門規定的計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的天數為21.75天,與制度月工作日的區別為該天數包含每年11天的法定節假日天數。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法定假日現在為帶薪假日,平時加班、休息日加班、法定假日加班都是按照21.75天計薪日得出的「日工資」來計算加班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