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肚臍眼作為時下十分流行的一種養生方式,不過自己也要知道基本的操作方式,小心遇到騙子,現在電信詐騙多,庸醫那是更加的多,自己多懂點不是壞處。本期的 中醫養生 ,講講艾灸肚臍眼的正確方法。
艾灸肚臍眼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艾炷直接灸
人平躺著,用艾灸罐又叫艾灸盒直接灸肚臍眼,以增強人的先天之力,也就是免疫力。或者用艾條直接灸,就是將點燃的艾條懸在肚臍的上方約1厘米左右,以覺得有溫熱的感覺為度,不可太熱。每次灸15~30分鍾,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有過敏性鼻炎的,艾灸神闕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功效:對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隔姜灸
取新鮮生薑一塊,將新鮮生薑切成約0.3~0.5cm厚的薄片(大小比肚臍略大)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平放在肚臍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感到灼痛時,可將薑片連同艾炷稍許上提,使之離開皮膚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隨即更換艾炷。每次灸15~20分鍾,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開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溫里通氣的,有人肚子里特別脹,大便老下不來,這樣的人只要不是熱性體質,屬於虛寒無力的,都可以用此法。
主要功效: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症有預防作用。臍,俗稱肚臍眼。以現代醫學的觀點看,「臍」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下的一個瘢痕組織,但中醫認為,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闕」。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隔鹽灸
用食鹽作間隔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只適於臍部。其方法是:也是平躺著,以純凈乾燥的食鹽適量研細或炒熱,填平臍孔,再放上薑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臍部凸出,可用濕面條圍臍如井口,再填鹽於臍中,如隔姜灸樣施灸。加放薑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一般施灸3~9壯,對於急性病症可根據病情多灸,不拘壯數。
主要功效:此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陽、肢冷脈伏之脫症,可用大艾炷連續施灸,不計壯數,直至汗止脈起,體溫回升,症狀改善為度。
肚臍艾灸的操作方法:
步驟1:先按「足叄里」的穴位。
步驟2:利用艾草來熏腳部「叄陰交」的穴位約叄至四分鍾。
步驟3:然後熏肚部中間的「神闕」穴位。
步驟4:邊熏肚臍附近「氣池」的穴位,再一邊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從小腿至大腿位置作推拿,過程為15分鍾。然後再做另一支腳。
步驟5:以拳頭手位從腳側位置向上推,以疏通經絡和去水腫。
步驟6: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按肚和作推脂。
步驟7:雙手按肚部的「劍凸」以下的穴位,避開肚臍位,向下推。
步驟8:再按肚臍右邊的「中樞」穴位。
步驟9:最後進行滅脂動作。
㈡ 艾灸怎麼用
你好 各式各樣的灸具都有,你根據你的選擇;我建議用熱敏灸;效果非常好……
㈢ 艾灸法怎麼操作
操作方法
艾灸療法是使用艾絨製成的艾炷、艾卷,點燃後,在身體相應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一、艾條的製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後在室內放置1年後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
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後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干後,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1.艾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置於平底磁碟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製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圖146。
2. 艾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後將其置於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捲成圓柱形,最後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製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圖147。
3.間隔物的製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葯瓶等。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凈後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並在薑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凈後搗爛成泥。葯瓶則應選出相應葯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後,用黃酒、薑汁或蜂蜜等調和後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後應用。
二、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痴脫落後而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
(2)無瘢痕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間接灸:是用葯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圖148。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圖149。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3.艾卷灸: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葯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圖151。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4.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圖152)。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5. 溫灸器灸:是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葯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禁忌症與注意事項:
㈣ 如何正確艾灸
自己在家艾灸的話,一定要做到關閉空調,避開風扇,千萬不要坐在當風口。這個時候選擇一種比較舒適的方式,比如說做好或者躺好,然後聽點輕音樂,讓自己平靜下來,再專心致志的找到要艾灸的穴位,然後開始艾灸。
要明確艾灸並不是單純的只是正確選擇穴位進行艾灸,還可以結合推拿、泡腳以及熱敷等這樣的方法來一起施治,這樣獲得的針灸效果會更理想。
03
選擇正確的艾灸方式。目前艾灸的方法有多種,比如說直接灸、間接灸、艾條灸、溫針灸以及溫灸器灸等這五種常見的方式。大家要懂得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更合適的艾灸方法。
04
如果想要直接灸的話,要記得選購大小適宜的艾柱,這類艾柱可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就是有的如果將皮膚給燒傷的話,過後會留疤,就叫做瘢痕灸;如無燒傷化膿不留疤的話,叫做無瘢痕灸。
05
如果想要間接灸的話,需要藉助外物或者葯物等,將艾柱跟施灸穴位的皮膚進行隔開,然後才開始施灸。這類辦法可以是用生薑來隔開,或者用鹽,或者用蒜等來隔開,我們分別稱之為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
06
如果是要用到溫針灸的話,這個時候就需要採用到針刺跟艾灸一起結合的辦法來實施了。我們可以用長約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柄上,然後點燃施灸。等到艾條燒完了,灰燼去除了,就可以取出針了。
做完艾灸後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說施灸後要盡量保持飲食清淡,還不能過度操勞,建議一定要避免性生活,同時還要讓心情持續在開朗的狀態。
08
另外,開始艾灸後一般是無不良反應的,若發現有不良反應的話,比如說發熱、疲倦、口乾或者全身不適等,這些情況問題不算嚴重,通常情況下繼續施灸的話會讓症狀消失的。
㈤ 自己在家怎麼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5)艾灸的操作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
㈥ 艾灸的步驟是什麼
艾柱直接灸的操作流程:艾柱引燃,指向穴道或痛疼位置上10-30mm,往返轉動開展薰灼。
實際操作步驟
(1)物品提前准備:艾灸盤、艾絨或艾柱、火柴、攝子、彎盤。
(2)操作流程:
①將艾絨放進艾柱器內,依據病況,做成尺寸適合之艾柱。
②將艾柱放置應灸穴道上,引燃艾柱頂部。
③等艾柱燃至患者感發燙時,即用攝子取出放進彎盤,另換一艾柱,再次引燃。
④一般每一次灸3~5壯(每一艾柱謂一壯)。
什麼樣人適合用艾柱?
1、手和腳冷痛、月經失調、經痛、不耐低溫、畏冷、常拉肚子等虛寒體質群體。
2、艾柱多用以虛症寒症陰症主導的病症。
3、另外也適用免疫力低下、風濕骨病、女性更年期等處於特殊周期的群體。
㈦ 什麼是艾灸,艾灸能幹嘛要怎麼做
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的作用有:
1、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葯物的吸收。
2、調節免疫作用
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3、綜合作用
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葯物,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芳香葯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艾灸的做法:
選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成絨。將適量艾絨捏成圓柱狀製作艾炷。或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再搓捲成圓柱形,製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此外,還需要准備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葯瓶等,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
(7)艾灸的操作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艾灸時的注意事項有:
1、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2、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3、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
㈧ 艾灸條的使用方法教程是什麼
一、使用工具:艾灸盒、艾條
二、使用步驟如下:
1、打開艾灸盒;
艾灸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條
㈨ 怎樣正確進行艾灸
艾灸屬於中醫的一個旁支,艾灸對應人體,有108個穴位,每一種艾灸的穴位都不一樣。
㈩ 艾灸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第一:首先這種那個方法非常的簡單,很多患者都可以在家學習和嘗試,但是記住一定要先灸左方,再灸右方。這個主要是由於人體的各種機能決定的,所以我們應該對其有所了解。要不然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其次艾條點燃以後,需要將燃端插入到溫灸棒裡面,然後用手去接觸然段,感覺起溫度,其中溫度適中的時候才可開始溫灸,要不然由於溫度過高會燙傷皮膚,如果溫度過低又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第三:最後就是治療部位的區分了,腹部需要用精油按摩,然後再溫灸,首先要用溫灸棒在腹部滾動,其次再對穴點進行定點治療,一般要控制好時間,時間不能太長,正常的時間一般要控制在一刻鍾左右,這樣效果最佳。
注意事項
通過對其治療方法的了解以後,我們要知道其中的注意事項,那就是如果感覺身體極度的疲勞的時候,建議不要進行治療。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要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時間短一點,以後再加大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