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特定穴常用配穴方法

特定穴常用配穴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6 06:38:18

❶ 我想知道理療針灸是什麼

毫針療法,又稱"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毫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刺療法的主體。

針灸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針刺的前身是"砭術",砭術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於一萬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針具已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發展成為金屬針。金屬針具發展到現在,經歷了銅、鐵、銀、合金及不銹鋼針具等階段。針具的改革,擴大了針刺治療范圍,提高了治療效果,促進了針灸術的發展。

隨著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逐漸發現很多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為腧"逐漸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斷增加的基礎上,根據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效應和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古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和認識到人體有一個經氣運行的完整結構——經絡系統。通過不斷總結、實踐,將腧穴、經絡從理論上系統化,形成了經絡學說。經絡學說及其他中醫理論的形成使針灸成為中醫一門獨立的學科。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統地闡述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腧穴、診法病機、法療原則、刺灸方法及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等。其中又以《靈樞》所論述的針灸內容尤為詳盡,故有《針經》之稱。《黃帝內經》為針灸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在經絡、腧穴及針灸等方面對《內經》作了補充。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成功地把針灸和針葯結合治療外感病納入了他所創立的辨病辨證論治體系,使針灸臨床治療得以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對針灸醫學的又一次總結,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發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據《唐書·百官志》記載,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國家醫療和教學機構"太醫署"中設有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職,專門從事針灸教學和醫療工作。宋代王惟一編選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鑄成針灸銅人模型兩個,是世界上最早的立體針灸模型,開創經穴模型直觀教學之先河。明代是針灸學發展昌盛時期,針灸著作較多,而《針灸大成》是這些著作中的一顆明珠,它是楊繼洲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的基礎上,匯集經典著作、歷代醫家精華及本人經驗而寫成的。該書是繼《針灸甲乙經》之後又一次總結性的針灸著作,至今仍然是針灸臨床參考書之一。鴉片戰爭以後到民國的100多年間,由於反動統治者和侵華帝國主義者的歧視和扼殺,針灸日趨衰落,只在民間流傳使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促進了針灸醫學的復興和繁榮。針灸教育事業也有了迅速的發展。為了便於開展學術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在臨床方面,針灸對內、外、婦、兒等科100多種病證有較好和很好的療效,尤其對心腦血管疾病、膽道結石、細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58年針刺麻醉開始用於臨床,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內容,推動了針灸醫學的深入研究。由是,針灸學的研究工作也從對臨床的治療經驗的總結發展到開展實驗研究,從觀察針灸對各器官功能的影響而深入至針麻、針刺鎮痛機理的研究,並在經絡現象、經絡實質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近年來對針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績。

針灸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東傳朝鮮、日本等國,13世紀以前,通過"絲綢之路"逐漸西行,對阿拉伯醫學等曾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針灸熱"。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中島宏宣布:"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通行的一門新的醫學學科。"並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於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國舉行了成立大會。傳統的針灸療法已經走向世界,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作者: myco 2005年04月20日, 星期三 16:50 加入博採

目 錄�
總 論�
第1章 針灸處方學概述���
第2章 針灸處方取穴原則��
第一節 近部取穴��
第二節 遠部取穴��
第三節 隨證取穴���
第3章 針灸處方配穴方法��
第一節 按部配穴法��
第二節 按經配穴法��
第三節 特定穴常用配穴法��
各 論�
第4章 內科病證��
第一節 中風��
第二節 頭痛��
第三節 眩暈��
第四節 面癱��
第五節 面痛��
第六節 不寐��
第七節 郁證��
第八節 癲證��
第九節 癇證��
第十節 痿證��
第十一節 痹證��
第十二節 胸痹��
第十三節 心悸��
第十四節 中暑��
第十五節 瘧疾��
第十六節 感冒��
第十七節 肺癆��
第十八節 咳嗽��
第十九節 哮喘��
第二十節 嘔吐��
第二十一節 胃痛��
第二十二節 腹痛��
第二十三節 黃疸��
第二十四節 泄瀉��
第二十五節 痢疾��
第二十六節 便秘��
第二十七節 脫肛��
第二十八節 癃閉��
第二十九節 水腫��
第三十節 遺精��
第三十一節 陽痿���
第5章 婦兒科病證��
第一節 月經不調��
第二節 痛經��
第三節 經閉��
第四節 崩漏��
第五節 帶下病��
第六節 胎位不正��
第七節 滯產��
第八節 乳少��
第九節 陰挺��
第十節 遺尿��
第十一節 小兒驚風��
第十二節 疳積��
第十三節 百日咳��
第十四節 痄腮���
第6章 外科病證��
第一節 風疹��
第二節 疔瘡��
第三節 乳癰��
第四節 乳癖��
第五節 腸癰��
第六節 痔瘡��
第七節 疝氣��
第八節 扭傷��
第九節 落枕��
第十節 丹毒��
第十一節 蛇丹��
第十二節 扁平疣��
第十三節 痤瘡��
第十四節 斑禿��
第十五節 帶狀皰疹��
第十六節 瘰癧��
第十七節 牛皮癬��
第十八節 銀屑病���
第7章 五官科病證��
第一節 目赤腫痛��
第二節 針眼��
第三節 迎風流淚��
第四節 眼瞼下垂��
第五節 斜視��
第六節 青盲��
第七節 目翳��
第八節 近視��
第九節 色盲��
第十節 青風內障��
第十一節 暴盲��
第十二節 耳鳴、耳聾��
第十三節 鼻淵��
第十四節 鼻鼽��
第十五節 鼻衄��
第十六節 咽喉腫痛��
第十七節 喑啞��
第十八節 口瘡��
第十九節 牙痛���
第8章 急證��
第一節 暈厥��
第二節 休克��
第三節 高熱��
第四節 抽搐��
第五節 急痛���
第9章 其它��
第一節 減肥��
第二節 戒煙��
第三節 黃褐斑��
第四節 抗衰老��
附 篇�
附一 合募配穴法文獻研究��
論文1 天樞配上巨虛治療大腸腑病��
論文2 日月配陽陵泉治療膽腑病��
論文3 中脘、足三里相配治療胃腑病��
論文4 委中配中極治療膀胱腑證���
附二 十四經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附三 經穴圖

內 容 簡 介��
針灸療法同其他葯物療法一樣,需知其機理,臨床辨證應用,並根據變化隨證加減。只有科學處方,才能取得最佳療效。為合理選穴處方,了解配穴意旨,提高基層醫生的臨床針灸水平和治療效果,特編寫了《臨床針方》。�
本書由總論、各論和附篇三部分組成。總論包括針灸處方學概念,針灸處方取穴原則,針灸處方配穴方法等。各論則以病為目,重點介紹每一病證的辨證處方,每一處方又介紹其主治、操作、隨證加減、方義。為了使讀者全面了解處方概況,又選輯了古代處方與現代處方。最後列述現代研究,並分別論述臨床研究和機理研究,反映了現代生理、生化、生物、免疫等學科交叉研究的成果。附篇為合募配穴法治療六腑病的文獻研究及十四經穴簡介,以開闊針灸醫生之眼界,啟發治療思路。�
本書主要供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學習和使用,也可供針灸專業人員參考。

❷ 中醫針灸常用的特定穴及臨床應用,背誦口訣總結!一定要看

以下內容是醫學教育網的論壇網友 顏之推敲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中醫執業針灸特定穴運用記憶總結!特別實用!

1.經氣流注特點:「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2.排列特點: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滎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輸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至前臂、脛部;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

3.五行屬性配屬:「陰井木」、「陽井金」。

4.五輸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註:1,【】代表十二經脈。2,按十二經脈流注次序編寫。3.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循序編寫。

1)【金】少商,買魚遠經赤水河。【金】少商,買魚淵經尺水河。(肺——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2)【大】山羊,二三隻,羊稀少,去吃草。【大】商陽,二三隻,陽溪少,曲池草。(大腸——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

3)【胃】痛離內庭,仙姑解說住山裡。【胃】痛厲內庭,陷骨解說足三里。(胃——厲兌、內庭、陷骨、解溪、足三里)

4)隱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隱山林。隱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陰山陵。(脾——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

5)【火】燒沖,燒府中神靈,燒孩子。【火】少沖,少府中神靈,少海子。(心——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

6)【小】火燒著前後養孤和小孩。【小】火少澤前後陽谷和小海。(小腸——少澤、前谷、後溪、陽谷、小海)

7)【防】止痛,速捆胃。【膀】至通,束昆委。(膀胱——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

8)【水】湧泉,浪太稀,留陰谷。【水】湧泉,然太溪,溜陰谷。(腎——湧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

9)中軍沖勞宮,斯大林使人去則【保】護。中軍沖勞宮,斯大陵使人曲澤【包】護。(心包——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

10)心【焦】關夜門,家中住,只看天井。心【焦】關液門,家中渚,支看天井。(三焦——關沖、液門、中渚、支溝、天井)

11)喬大俠降臨,【但】輔楊林。竅大俠降臨,【膽】輔陽陵。(膽——足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

12)拿大盾,行山間,【敢】沖鋒,去泉邊。拿大敦,行山間,【肝】沖封,曲泉邊。(肝——大敦、行間、太沖、中封、曲泉)

5.臨床應用:

(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

①「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是臨**常用的選穴方法之一,指出滎穴、輸穴主要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合穴主要治療內腑病證。

②「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③井穴多用於急救,滎穴主要用於治療熱證。

(2)按五行生剋關系選用

①本經子母補瀉取穴法:例如,肺之虛證取本經的輸穴太淵,是因為肺屬金,太淵屬土,土為金之母,施以針刺補法,即虛則補其母;反之肺之實證,取本經的合穴尺澤,即實則瀉其子。

②他經子母補瀉法: 是指取病變經脈的母經上的母穴或子經上的子穴治療。仍以肺之實證為例,肺屬「金」,腎屬「水」,腎經為肺經的「子經」,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可在子經(腎經)上選取「金」之「子」即屬「水」的合穴陰谷。

1.十二原穴表

2.十二原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心神脾白胃沖陽,肝沖腎溪肺太淵。

膽墟包陵焦陽池,膀京大合小腕原。

3、絡穴

1.十五絡穴表

4.十五絡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絡穴共有十五種,肺缺膀飛心裡通。

任鳩督長脾大包,包內焦外脾孫公。

大偏小正胃豐隆,肝蠡膽光腎大鍾。

5.臨床運用:

(1)原穴有調整臟腑經絡虛實的功能,既可瀉實,又可補虛,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多用於虛證,治療范圍很廣泛,也可以協助診斷。

(2)絡穴可以治療本絡脈的病證;十二絡脈具有加強表裡兩經聯系的作用,故十二經絡穴可以治療表裡兩經脈的病證。如列缺既可治療肺經病證,又可治療大腸經病證。

(3)原絡配穴法:就是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後病的相表裡經脈的絡穴相配合。如肺經先病。取其經的原穴太淵為主,大腸經後病,取其經絡穴偏歷為客;反之,若大腸經先病,則取其經的原穴合谷為主,肺經後病即取其經的絡穴列缺為客。

1.俞募穴表

2.十二募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肺府心巨脾門章,大樞小元心包膻。

肝期腎京焦石募,膽月膀極胃中脘。

3.臨床運用:

(1)俞、募穴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如肺之疾患取肺俞,胃之疾患取胃俞。

(2)治療與對應臟腑經絡相聯屬的組織器官疾患,如目疾、筋病選肝俞,耳疾選腎俞。

(3)臟病多選取背俞穴治療,腑病多選取募穴治療。

(4)俞募配穴法:如胃痛取胃俞、中脘,心悸選心俞、巨闕。

1.八脈交會穴即公孫、內關、足臨泣、外關、後溪、申脈、列缺、照海8個腧穴,均位於腕踝部上下。

2.八脈交會穴表

3.八脈交會穴記憶口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脾——公孫——沖脈——胃,心,胸)

內關陰維下總同。(心包——內關——陰維——同上)

後溪督脈內眥頸,(小腸——後溪——督脈——目內眥,項,耳,肩胛)

申脈陽蹺絡亦通。(膀胱——申脈——陽蹺——同上)

臨泣膽經連帶脈,(膽——足臨泣——帶脈——目外眥,頰,項,耳後)

陽維外眥外關逢。(三焦——外關——陽維——同上)

列缺任脈連肺系,(肺——列缺——任脈——胸,肺,膈,喉嚨)

陰蹺照海膈喉嚨。(腎——照海——陰蹺——同上)

4.臨床運用:

(1)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存在著特殊的交會關系,內關通於陰維,公孫通於沖脈,外關通於陽維,足臨泣通於帶脈,後溪通於督脈,申脈通於陽蹺,列缺通於任脈,照海通於陰蹺。八穴有調節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作用,治療范圍廣,可以主治全身疾病,作用顯著,為臨床所常用。

(2)奇經八脈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病候,當奇經發生病變時,即可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如督脈病證之腰脊強痛,可選後溪。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內關、公孫,外關、足臨泣,後溪、申脈,列缺、照海四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

(3)內關、公孫配合,治療心、胸、胃的疾患;外關、足臨泣配合,治療目外眥、耳後、頰、頸、肩部疾患;後溪、申脈配合,治療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患;列缺、照海配合,治療肺系、咽喉、胸膈疾患。

1.八會穴表

2.八會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氣會膻中血膈俞,臟會章門骨大杼。

筋會陽陵脈太淵,腑會中脘髓絕骨。

3.臨床應用:

(1)對各自所會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如六腑之病可以選中脘;筋病可以選陽陵泉等。

(2)治療熱病。《難經·四十五難》日:「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穴也」。

1.十六郄穴表

2.十六郄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肺孔肝都心陰郄,大溫小養脾地機。

腎水膀金包門郄,胃梁焦宗膽外知。

陽維陽交陰築賓,陽蹺跗陽陰信起。

3.臨床運用:

(1)郄穴有匯聚氣血、調理氣血的作用。臟腑疾患可在相應的郄穴上出現疼痛和壓痛,有助於診斷;

(2)治療本經和相應臟腑病證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療急症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如急性胃痛取梁丘,養老治療急性腰痛,咯血取孔最。

1.下合穴表

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委中膽陽陵,三焦下合屬委陽。

3.臨床運用:

(1)「合治內腑」:與六腑相關的疾患常選用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的疾患選足三里,腸癰選上巨虛。

(2)下合穴還可用於診斷,如膽腑疾患常在陽陵泉有明顯的壓痛。

臨床運用:

治療本經的疾病,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肝、腎經又在此交會,所以能治療足三陰經的病證。大椎是督脈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相交會,既可治療督脈的疾患,又可治療諸陽經的全身性疾患。另如風池、風門、中脘、申脈、照海、關元、中極等都是主治范圍非常廣泛的交會穴。

❸ 膈俞,下巨虛,太溪各屬於什麼特定穴

膈腧是足太陽膀胱經第十七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線旁開1.5寸處,因本穴內應橫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間。該穴療效明顯,刺灸該穴可起到養血和營、理氣止痛作用。
下,相對於上而言。巨,巨大;虛,空虛。本穴原名「巨虛下廉」,指本穴在脛、腓骨間之巨大空隙處,蹺足抬腳,本穴在巨大空隙處之下方,故名。本穴與上巨虛、下巨虛、條口同在一條縫隙之中,上巨虛在縫隙上端,下巨虛在縫隙下端,條口位於正中,三穴主治相似。本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小腸之下合穴,適用於小腸諸疾;根據其近治作用,可用於治療下肢痿痹,根據其遠治作用,可用於治療乳癰等疾患。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足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有脛後動、靜脈分布;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主治腎虛證,陰虛五官病證,肺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內踝腫痛,消渴,小便頻數,便秘。

❹ 特定穴的絡穴

絡脈在由經脈別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稱為絡穴。它具有聯絡表裡兩經的作用。
絡穴名稱首載於《靈樞·經脈》篇。十二經的絡穴皆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之絡穴鳩尾散於腹,督脈之絡穴長強散於頭上,脾之大絡大包穴布於胸脅,共有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表 手三陰經 肺經 列缺 心經 通里 心包經 內關 手三陽經 大腸經 偏歷 小腸經 支正 三焦經 外關 足三陰經 脾經 公孫 腎經 大鍾 肝經 蠡溝 足三陽經 胃經 豐隆 膀胱經 飛揚 膽經 光明 任、督、脾大絡 任脈 鳩尾 督脈 長強 脾大絡 大包 絡穴各主治其絡脈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穴通里來治療。余皆仿此。絡穴又能溝通表裡二經,故有「一絡通二經」之說。因此,絡穴不僅能夠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裡之經的病證,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等疾患。
絡穴在臨床上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裡經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謂之「原絡配穴」。
另外,《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故又有「十六絡」之說。

❺ 針灸臨床

1、 《靈樞》又稱《針經》, 實際《黃帝內徑》各篇所載的穴名大約160穴。

《針灸中乙經》記載經穴349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增加5穴,計354穴。

《針灸大成》譜加5穴,計359穴。

《針灸逢源》計361穴。 目前國家標准記載 362 個穴位 。

2、針灸的治療作用: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

3、針灸治療原則:

(1)補虛瀉實: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2)清熱散寒:熱則疾之,即指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快速進針,快速出針而不留針;

寒則留之,指寒性病症應深刺而久留針。

4、 同病異治 :某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狀雖然相同,但病機不同,所以在治則和治法上也因之而異。

5 異病同治 :有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狀雖然不同,但其病機相同者,可採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6、近部取穴:指在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選取腧穴的方法,是腧穴近治作用的臨床應用。

7、遠部取穴:指臨床選取與病證較遠部位有關穴進行治療的方法。

8、隨證取穴:根據臨床辯證選取治療全身和局部的有效腧穴。

9、本經配穴法:指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循本經選取其局部與遠部的腧穴配成處方。

10、表裡經配穴法:是以臟腑經絡的陰陽表裡為依據,當陰經有病時,陪相表裡的陽經腧穴,陽經有病時,配相表裡的陰經腧穴;臟腑有病,也可配表裡經有關腧穴。

11、上下配穴法:八脈交會穴是前人總結上下配穴法的實踐經驗之一

12、前後配穴法:是將胸腹部與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俞募配穴法為其中的一種

13、左右配穴法是以經脈循行左右對稱,絡脈縱橫交錯的特點為配穴依據的配穴方法。繆刺與巨刺。

14、五腧穴: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在臟者取之井; 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病變於音取之經;經滿而血者, 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瀉。

15、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的一個重要經穴。

絡穴是指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任脈絡穴鳩尾,督脈絡穴長強,脾之大絡大包,合稱十五絡穴。五臟有疾,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

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稱為 原絡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 ,屬表裡(陰陽)配穴法的范疇,以原發疾病經脈的原穴為主,以相表裡的經脈的絡穴為客,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能通達內外、貫徹上下。

16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膀胱經第一側線)的特定穴。募在胸腹部。

募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於胸腹部的特定穴

八脈交會穴是十二正經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通於奇經八脈的八個穴位。

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八穴的相互交匯關系:公孫與沖脈相通;內關與陰維脈相通;外關與陽維脈相通;臨泣與帶脈相通;申脈與陽蹺脈相通;後溪與督脈相通;照海與陰蹺脈相通;列缺與任脈相通。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特定穴。

腑會太倉(中脘),臟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也。

17郄穴一般治療急性病,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中都治崩漏等;

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外丘。

十六郄穴:十二經以及奇經八脈中的陰,陽維脈,陰,陽蹺脈各有一個郄穴

肺病咳血取孔最,胃脘疼痛取梁丘,心胸疼痛取郄門,陰郄

18、下合穴:是指六腑在下肢各有一個合穴,共六個,故稱六腑下合穴。胃合於足三里,膀胱合於委中,膽合於陽陵泉,大腸合於上巨虛,小腸合於下巨虛,三焦合於委陽。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證的主要穴位。

19 、刺手,就是持針的手,臨床醫生多用右手持針。

押手,是指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的手,多以左手。

20、針刺的體位:(1)仰卧位(2)側卧位(3)伏卧位

21、雙手進針法

(1)指切進針法適宜短針或有動脈的地方。(2)夾持進針法適用於長針。

(3)舒張進針法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腧穴。

(4)捏提進針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23、針刺手法:提插法,捻轉法

循法是指在進針後不得氣時,用手指沿經脈上下輕揉拍打,按摩體表,促使氣至的一種方法。

24 、得氣的表現: 一是患者進針後的針刺感覺,施術者根據患者的針感調整手法操作,以達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術者手指對於針刺入皮膚以後的感覺,施術者根據這種感覺去尋找、調整針感,使針感達到治療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影響得氣的因素:角度、行針、深度、取穴不當、久病氣血衰敗。

 催氣即針刺入穴位後,施行提插捻轉,後輕輕地搖動針柄等手法促使經氣速至針下的方法。

25、留針的目的是候氣和調氣,加強針刺感應,延長刺激,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適當延長留針時間就

26影響針刺補瀉效果的因素: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針刺手法的質量不同。

27、基本的補瀉手法:

提插補瀉法,重插輕提為補,提重插輕為瀉。

捻轉補瀉法,在應用補瀉手法時,拇指向前力量增強,食指後退用力稍輕為補。

反之,拇指後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強為瀉。

迎隨補瀉法,迎就是迎著經而來,隨就是隨著經而去。

所以「迎而奪之」為之瀉,「隨而濟之」為之補。

徐疾補瀉法,緩慢地進針,快速地出針,為補發,快速地進針,緩慢地出針為瀉法。

復式補瀉手法:燒火山(補)、透天涼(瀉)。

28 暈針的原因 :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過度勞累,飢餓,或大汗、大瀉、大失血之後,或體位不適,或施術手法過重。處理:將針迅速起出,讓患者平卧,給予熱茶或溫開水飲之。

滯針的原因:患者精神緊張,或疼痛,患者局部肌肉強烈收縮,一方向捻針太過,留針時間長。斷針部位在針根。血腫的處理:冷敷止血,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

29 、灸法的分類:

艾灸類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

間接灸:隔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隔鹽(回陽救逆)、隔蒜(解毒,止癢,殺蟲)、隔附子餅灸(溫腎補陽,陽痿,早泄)。

艾條灸包括懸起灸: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

實按灸:太乙針灸、雷火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

非艾條灸類:燈火灸、黃蠟灸。在施灸處塗以少量蔥、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強黏附和刺激作用。

灸法補瀉: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灸法的作用:1.疏風解表,溫經散寒2.溫通經絡,活血逐痹3.回陽固脫,升陽舉陷

4.消瘀散結,拔毒泄熱5.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隔姜灸: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隔蒜灸:解毒,健胃,殺蟲,止癢

隔鹽灸:回陽救逆

隔附子灸:溫腎補陽

30 、拔罐法古稱角法。罐的吸拔方法:閃火法,投火法,貼棉法,架火法,滴酒法。

拔罐的作用:閃罐法,留罐法(5-15 分鍾),是常用的方法;走罐法。

31、耳穴的選穴原則:(1) 按疾病的相應部位選穴(2)按病變的相應部位選穴

(3)根據中醫學理論辨證選穴(4)根據現代醫學知識選穴(5)根據臨床經驗選穴。

32、三菱針:宛陳則除之。操作方法有點刺法、散刺法、挑刺法、瀉血法(刺絡法)。

適應范圍:急證、熱證、實證、瘀證、痛證。

33、皮膚針法的理論依據是十二皮部。叩刺部位:循經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34、皮內針法:皮內針法又稱埋針法,有顆粒型和撳釘型兩種。皮內針法常用於慢性頑固性疾病,以及經常發作的疼痛性疾病。

35、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伴口眼喎斜,或不經昏仆僅以口喎,半身不遂主症的一種疾病。

中經絡1 )半身不遂  治則: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 

下肢:環跳 陽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侖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還可以取患側井穴,點刺出血,取接續經氣之意,上肢還可取肩髎、陽池、後溪等,下肢還可取風市、懸鍾等;

病程日久,上肢癱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癱可配腰陽關、白環俞等;

如患側經筋屈曲拘攣者,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陽病取陰之意;如語言謇澀,配啞門、廉泉、通里;肌膚不仁,可用皮膚針叩刺患部。

中臟腑1 )閉證:水溝 十二井 太沖 豐隆 勞宮

       2 )脫證:關元 神闕(隔鹽灸)

36 、腰痛 主穴:委中 腎俞 大腸俞 

加減:寒濕腰痛加灸大椎,溫陽散寒;

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

腎虛腰痛加灸命門,益腎壯腰。

37、不寐:因臟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導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疾病,又稱失眠。

主穴:神門內關百會安眠 

加減: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三陰交補益心脾,益氣養血;

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丘墟補心壯膽,安神定志;

肝鬱化火加行間、太沖、風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38、哮喘指突然發作的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性疾患。

     主穴: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豐隆 

加減:寒飲伏肺加風門、太淵疏風宣肺;肺腎陰虛加腎俞、關元、太溪滋腎益肺。

  邵氏五針:主穴是肺俞、大椎和風門。

如咳嗽配尺澤和太淵穴,痰多配足三里和中脘穴,痰壅氣喘配膻中、天突穴,心悸配心俞和內關穴,針刺後需在相應部位拔罐。

39 、胃痛  主穴:中脘 內關 公孫 足三里  

加減:寒邪犯胃加神闕、梁丘散寒止痛;

飲食停滯加梁門、建里消食導滯;

肝氣犯胃加期門、太沖疏肝理氣;

胃陰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陰交滋陰養胃。

40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的病證。

主穴:天樞支溝水道歸來豐隆 

 加減:熱秘者,加合谷、內庭清泄腑熱;

氣秘者,加太沖、中脘疏調氣機;

虛秘者,加脾俞、氣海健運脾氣以助通便。

41 、痛經  主穴:關元 氣海 三陰交 

 加減:寒濕凝滯者加地機可溫通胞脈,祛邪調經;

肝鬱氣滯者加太沖、次髎可疏肝解郁;

氣血不足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氣補血。

42、遺尿  主穴:關元中極膀胱俞三陰交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可以危及生命,或影響疾病的治療;在標病不急迫的情況下,應該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則

❻ 針灸取穴方法總結

針灸治療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證准確,取穴合理,在臨床治療中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而針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種,本文介紹臨床取穴思路十六種,僅供參考。

1、局部取穴與以痛為俞

顧名思義,就是在病變局部取穴,可以取病變局部的經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臨床運用最多、最廣的方法,如巓頂痛取百會,額頭痛取印堂,耳鳴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腎俞等均屬此類。很多人粗學針灸,只會取阿是穴治療,雖亦有效,但終需進一步學習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經取穴

指沿著病變所處的經脈取穴,即所謂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掌握循經取穴必須首先要熟練掌握十四經脈循行及經穴,一般同時取所在經脈的局部及遠端穴位,遠近相配取穴。循經取穴是臨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於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內庭等。

3、五輸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輸穴外,還有原、絡、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等。臨床上這十種特定穴也非常實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種特定穴之間也可以配合應用,如原絡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頭痛針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絡配穴法。《醫宗金鑒》的《針灸心法要訣》非常重視原絡配穴法、八脈交會穴以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後,在理解《針灸心法要訣》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頭痛,取左足臨泣,再如偏癱及面癱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臨床喜歡用此法,即時效果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應用才能維持療效。推而廣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曉其義,臨證靈變,不用拘泥於巨刺之左右交叉。內經的繆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絡,也屬此類取穴法,大家要善於總結。

6、刺絡放血法

刺絡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醒神開竅等治法中應用極廣,本人的導師也經常應用刺絡法。刺絡放血法的穴位選擇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病變局部刺絡放血,如紅眼病、目痛可以太陽穴刺絡放血。二是循經遠端刺絡放血,如面部痤瘡可以在曲池刺絡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繆刺之法,對側刺絡放血,如中風偏癱,可以在對側小腿足陽明部位尋找充血的血絡放血。刺絡放血法適用於久病難治性疾病以及各種急症、神志病、火熱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較快。本人嘗試紅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風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養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絡放血法不要濫用,尤其是血虛氣弱之人,放血不當會導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對應在全身非常多見,臨床應用也五花八門,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層次,一是以肚臍和命門為中心的整體全息對應。如左上肢對應右下肢,肩對應髖,膝對應肘等。二是以肘及膝為中心的各自太極轉換對應,如上臂對應大腿,手對應足等,也可以反向對應,上臂對應小腿,手對應髖。三是以腕與踝為中心的各自太極轉換對應,如手指對應足趾等。一般左右對應仍以臍或命門為中心,如左腰痛,則對應右側腰部。前後對應則病在前取其後、病在後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針下腹等。

現行的各種微針療法則是身體局部的全息對應療法,例如頭皮針、面針、耳針、鼻針、眼針、舌針、背針、腹針、臍針、掌針、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個人體會(僅代表個人觀點勿噴)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長期療效往往難以維系,長效治病還須經穴辨證實治。

8、表裡經取穴法以及上下經取穴法

表裡經取穴法即病在陽經,取與之相表裡的陰經;病在陰經,取與之相表裡的陽經。如腰痛在足太陽經,可取腎經的太溪穴。上下經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針經脈循行順序中上位或下位經脈。如胃痛取胃經下位脾經的公孫穴;腎虛耳鳴取腎經上位膀胱經經的昆侖穴。我們常用的後溪治腰痛,就是小腸經與膀胱經上下位循行關系;外關治偏頭痛,也是膽經位於三焦經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臨床應用也頗多,常常與其他取穴方法結合運用。

9、辨證取穴法

即按照四診八綱辨證方法取穴。總的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瀉則多用針或放血、拔罐,補則或針或灸或針灸並用。如胃火牙痛當瀉胃經滎穴,腎虛牙痛則補腎經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濕取中脘,風證取風池、風府,陽虛補命門之火,寒痹灸腎俞,氣血不足的網球肘取足陽明經原穴沖陽等。

10、奇穴

包括常見的傳統奇穴以及董氏奇穴,《醫宗金鑒》的《針灸心法要訣》中也非常重視奇穴的臨床應用。我在臨床應用中經常十四經取穴與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勝,如安神取印堂,頭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漿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爛眼等都可速效。前幾年董氏奇穴頗為盛行,穴法頗有深意,宗於《內經》而異與傳統針灸,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應用一下。

11、體應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脈治脈。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以骨治腎,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脈治心。本人在應用中非常重視淺刺皮部以治皮膚病,貼骨進針,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臨床上觀察發現,跟不重視深淺刺,一味求深刺求針感的治療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縮短不少。

12、經驗穴法

有不少針灸臨床家都總結有一些臨床經驗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類似奇穴,又不完全屬於奇穴,可以認為是經驗穴。如我的母親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點周圍治療急性咽痛,跟高維斌老師學的供血穴治療延髓麻痹,這些經驗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臨床療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傷,大椎與大杼之中點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學習中可以慢慢積累總結。

13、安神取穴法

理論源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本人導師常常應用,針對各種疼痛,取心經或安神諸穴如內關、神門、大陵、百會、神庭等,往往相較於單純應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應用中推而廣之,針對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諸穴治療,往往效果更佳,大家臨證中也可以嘗試一下。

14、臟腑別通理論取穴法

傳統中醫另有一套臟腑別通理論,認為肺與膀胱相通,肝與大腸相通,心與膽相通,脾與小腸相通,腎與三焦相通,胃與心包相通。按此理論取穴亦有療效。如內關治胃病,中渚止腎痛等,大家仔細體會發現董氏奇穴對此發揮頗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運六氣、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取穴法

這些都屬於時間醫學的范疇,頗有深意,當努力掌握。學時間醫學,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變化規律。其理奧而義微,可緩緩圖之。本人才疏學淺,不敢妄加評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慢慢學習掌握。

16、八字法對應及現代針具針法的發展

八字法包括陰陽、相對、平衡、反應四法,此法由當代名老中醫李柏松先生首創,也非常實用。此法通過「定位」規律和「以針刺為主的反擊方法」,可以瞬間達到消退各種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鎖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對側手背,在四法的指導下,掌握肌體的各種疾病並了解在各個部位所發生的原因與治療的方法。

隨著現代解剖學以及組織外科學與針灸學的結合,近代醫家發明了許多不同的針具和針法,比如小針刀、微針刀、針灸刀、浮針、新九針、刃針、小寬針、鈹針、松針、微型外科手術帶刃針具等,這些針具應用部位多不拘泥於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選擇治療點,在治療一些筋肉關節疾病效果也不錯。近幾年又有水針刀、注射針刀、激光針刀等派生出來,本人沒有應用過,不敢妄加評論,從資料來看也有不錯的臨床療效。上述針法由針變刃變刀,與傳統常規針灸針大有不同,理論也多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感興趣的可以學習應用一下。針灸屬於中醫之大道,扎幾針往往並不難,但全面掌握針灸技法並非易事。

❼ 特定穴的功能有什麼特點

特定穴是指若干類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經穴。它們的主治功能各不相同,各有特定的名稱和含義。

(一)五輸穴

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簡稱「五輸穴」。五輸穴的位置分布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古人把經氣運行的過程用自然界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形容,把五輸穴按照從四肢末端向肘、膝的順序分別命名為井、榮、輸、經、合穴。「井」穴多位於指、趾末端,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像水的源頭;「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喻作水流尚微,縈迂未成大流,是經氣流行的部位;「輸」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經氣漸盛;「經」穴多位於前臂、脛部,如水流變大暢通無阻,經氣盛運;「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匯入湖海,經氣充盛入合於臟腑。

五輸穴是常用要穴,臨床上井穴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滎穴可用於治療熱病;輸穴可用於治療關節痛;經穴可用於治療喘咳;合穴可用於治療六腑病證等。

五輸穴按照五行歸屬分別隸屬於木、火、土、金、水。但陰經和陽經的五行歸屬有所不同,陰經的井、滎、輸、經、合穴分別歸屬於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而陽經的井、滎、輸、經、合穴則分別歸屬於五行的金、水、木、火、土。針刺選穴原則中的「子母補瀉」原則就是以五輸穴的五行歸屬作為理論基礎的(表8-1、表8-2)。

表8-1、表8-2

(五)郄穴郄穴是各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十二經脈及陰、陽蹺,陰、陽維脈各有1個,共16個,多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六)下合穴

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6個腧穴,稱下合穴。分布於下肢膝關節附近。

(七)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8個腧穴,稱八脈交會穴,分布於腕踝部的上下;交會穴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多分布於頭面、軀幹部。

❽ 特定穴: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

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絡穴,郄穴……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即為特定穴。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乾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的交會穴。

五腧穴

十二經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五個重要經穴,分別名為井、滎、輸、經、合,合稱「五腧」。

有關記載首見於《靈樞 ? 九針十二原》:「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但並未指出具體穴名和部位。《靈樞 ? 本輸》則詳細地闡明了各經井、滎、輸、經、合各穴的名稱和具體位置,唯獨沒有手少陰心經,其後《甲乙》才補充完備。

古人把經氣運行過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形容,把五腧穴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即「所出為井」。「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喻作水流尚徽,縈迂未成大流,是經氣流行的部位,即「所溜為滎」。「輸」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淺注深,是經氣漸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為輸」。「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喻作水流變大,暢通無阻,是經氣正盛運行經過的部位,即「所行為經」。「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匯入湖海,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會合於臟腑的部位,即「所入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臨床上如井穴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滎穴可用於治療熱病;輸穴可用於治療關節痛;經穴可用於治療喘咳;合穴可用於治療六腑病證等,就是《難經 ? 六十八難》所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耳泄」的具體應用。

另外,《靈樞 ?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還有根據季節因時而刺的記載,如《難經 ? 七十四難》指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屬五行,《靈樞 ? 本樞》指出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緊的井穴屬金。《難經 ? 六十四難》補全了陰陽各經脈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即「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規律而來。同時,又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關系,將陰井乙木與陽井庚金配合起來,成為子午流注針法按時取穴及合日互用開穴規律的理論基礎。

六陰經五輸穴五行配屬表

六陰經 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合(水)

肺(金)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腎(水)  湧泉  然谷 太溪  復溜 陰谷

肝(木)  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沖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脾(土)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心包(相火) 中沖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六陽經五輸穴五行配屬表

六陽經 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大腸(金) 商陽  二間  三間 陽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陰  通谷  束骨 昆侖  委中

膽(木)  竅陰  俠溪 足臨泣 陽輔 陽陵泉

小腸(火) 少澤  前谷 後溪  陽谷  小海

胃(土)  歷兌  內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關沖 液門 中渚  支溝  天井

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經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又名「十二原」。

十二經原穴表

手三陰經 肺經 太淵 心經 神門 心包經 大陵

手三陽經 大腸經 合谷 小腸經 腕骨 三焦經 陽池

足三陰經 脾經 太白 腎經 太溪 肝經 太沖

足三陽經 胃經 沖陽 膀胱經 京骨 膽經 丘墟

原穴名稱,在《靈樞 ? 九針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臟原穴:肺原出於太淵,心原出於大陵,肝原出於太沖,脾原出於太白,腎原出於太溪。《靈樞 ? 本輸》補充了六腑原穴:大腸原過於合谷,胃原過於沖陽,小腸原過於腕骨,膀胱原過於京骨,三焦原過於陽池,膽原過於丘墟。並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經原穴神門,後由《甲乙》補齊。陰經五臟之原穴,即是五輸穴中的輸穴,所謂「陰經之輸並於原」(《圖翼》),指出就是「以輸為原」。這與陽經六腑輸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別。《難經 ? 六十二難》指出:「三焦行諸陽,故置一輸名曰原」。意思是說 三焦原氣行於外,陽經脈氣盛長,故於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導源於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於臟腑,是十二經的根本。原穴是臟腑原氣所留止之處,因此臟腑發生病變時,就會相應地反映到原穴上來,正如《靈樞 ? 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在治療方面,《靈樞 ? 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說明原穴有調整其臟腑經絡虛實各證的功能。

絡穴

絡脈在由經脈別的出部位各有一個腧穴,稱為絡穴。它具有聯絡表裡兩經的作用。

絡穴名稱首載於《靈樞 ? 經脈》篇。十二經的絡穴皆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之絡穴鳩尾散於腹,督脈之絡穴長強散於頭上,脾之大絡大包穴布於胸脅,共有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表

手三陰經: 肺經 列缺 心經 通里 心包經 內關

手三陽經: 大腸經 偏歷 小腸經 支正 三焦經 外關

足三陰經: 脾經 公孫 腎經 大鍾 肝經 蠡溝

足三陽經: 胃經 豐隆 膀胱經 飛揚 膽經 光明

任、督、脾大絡: 任脈 鳩尾 督脈 長強 脾大絡 大包

絡穴各主治其絡脈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穴通里來治療。余皆仿此。絡穴又能溝通表裡二經,故有「一絡通二經」之說。因此,終穴不僅能夠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裡之經的病證,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等疾患。

絡穴在臨床上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裡經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謂之「原絡配穴」。

另外,《素問 ? 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故又有「十六絡」之說。

郄穴

郄穴是各經經氣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也各有一個郄穴,合而為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表

陰 經 郄穴        陽 經 郄穴

手太陰肺經 孔最  手陽明大腸經 溫溜

手厥陰心包經 郄門 手少陽三焦經 會宗

手少陰心經 陰郄  手太陽小腸經 養老

足太陰脾經 地機  足陽明胃經 梁丘

足厥陰肝經 中都  足少陽膽經 外丘

足少陰腎經 水泉  足太陽膀胱經 金門

陰維脈 築賓      陽維脈 陽交

陰蹻脈 交信      陽蹻脈 跗陽

郄穴的名稱和位置,首載於《甲乙》。

臨床上郄穴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陰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又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可作協助診斷之用。

背俞穴

臟腑經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十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六 臟 背 俞  六 腑 背 俞

肺 肺俞      大腸 大腸俞

腎 腎俞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膽 膽俞

心 心俞      小腸 小腸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陰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首見於《靈樞 ? 背腧》篇,載有五臟背俞穴名稱和位置。《素問 ? 氣府論》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脈經》才明確了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等十個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此後《甲乙》又補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補充了厥陰俞而完備。

《素問 ? 長刺節論》說:「迫藏刺背,背俞也」,《難經 ? 六十七難》說:「陰病行陽,……俞在陽」,《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病治陽」等,均說明背俞穴可治療五藏病證。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病證,也可以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證。如肝俞既能治療肝病,又能治療與肝有關的目疾、筋脈攣急等病;腎俞既能治療腎病,也可治療與腎有關的耳鳴、耳聾、陽萎及骨病等。余仿此。

募穴

臟腑經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六臟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表

兩 側        正 中

臟腑 募穴    募穴 臟腑

肺  中府  膻中 心包

肝  期門  巨闕 心

膽  日月    中脘 胃

脾  章門    石門 三焦

腎  京門    關元 小腸

大腸 天樞    中極 膀胱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經者,有在他經者;有呈雙穴者,有為單穴者。分布於肺經的有本臟募中府;分布於膽經的有本腑募日月,腎臟募京門;分布於肝經的有本臟募期門,脾臟募章門;分布於胃經的有大腸募天樞。以上均為雙穴。其餘都分布於任脈,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闕;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膀胱募中極。均為單穴。 募穴,始見於《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難經?六十七難》有「五藏募在陰而俞在陽」的記載,但無具體穴名。至《脈經》才明確了期門、日月、巨闕、關元、章門、太倉(中脘)、中府、天樞、京門、中極等十個募穴的名稱和位置。《甲乙》又補充了三焦募石門,後人又補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備。

《難經 ? 六十七難》說:「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說明六臟病證多取募穴治療。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腸病多取天樞,膀胱病多取中極等。

滑伯仁《難經本義》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臟腑之氣與俞募穴是相互貫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與背俞穴有共同之處。募穴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謂之「俞募配穴」。同時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診察病證,作為協助診斷的一種方法。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

八會穴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 八會穴首載於《難經?四十五難》:「腑會太倉(中脘),臟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也」。

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系。如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也;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也;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為血之會穴,因其位於心肝俞穴之間,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為骨之會穴,因其近於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陽陵泉為筋之會穴,因其位於膝下,膝為筋之府也;太淵為脈之會穴,因其為手太陰經之原,居於寸口為脈之大會也;絕骨為髓之會穴,因其屬於膽經,膽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療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相關的八會穴來治療。另外,《難經 ? 四十五難》又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八會穴還能治某些熱病。

八會穴表

八會  穴名  經屬

臟會  章門  脾經募穴

腑會  中脘  胃經募穴

氣會  膻中  心包經募穴

血會  膈俞  膀胱經穴

筋會  陽陵泉 膽經合穴

脈會  太淵  肺經輸穴

骨會  大杼  膀胱經穴

髓會  絕骨  膽經穴

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脈交會穴是金元時代竇漢卿得於山人宋子華之手,乃「少室隱者」之所傳。因竇氏善用此法而聲譽倍增,故又稱「竇氏八會」。

八脈交會穴表

經 屬  八 穴  通八脈  會合部位

足太陰 公孫  沖脈    胃、心、胸

足厥陰 內關  陰維脈

手少陽 外關  陽維脈    目外眥、頰、頸、耳後、肩

足少陽 足臨泣 帶脈

手太陽 後溪  督脈    目內眥、項、耳、肩胛

足太陽 申脈  陽蹺脈

手太陰 列缺  任脈    胸、肺、膈、喉嚨 足少陰 照海  陰蹺脈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得八穴相互交會的關系是:

公孫通過足太陰脾經入腹會於關元,與沖脈相通;

內關通過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與陰維脈相通;

外關通過手少陽三焦經上肩循天髎,與陽維脈相通;

臨泣通過足少陽膽經過季脅,與帶脈相通;

申脈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相通;

後溪通過手太陽小腸經交肩會於大椎,與督脈相通;

照海通過足少陰腎經循陰股入腹達胸,與陰蹺脈相通;

列缺通過手太陰肺經循喉嚨,與任脈相通。

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關通陰維脈;內關通陰維脈,故內關既能治手厥陰心包經病,又能治陰維脈病。余同。

八脈交會八穴,臨床上常採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

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症和瘧疾,後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外關配足臨泣治療外眼角、耳、頰、頸、肩部病及寒熱往來證,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陰虛內熱等。

八臟交會穴在臨床上應用甚為廣泛,李櫩《醫學入門》說:「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又說:「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說明八穴之精義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合穴

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據《靈樞 ? 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府」的理論而提出來的。即指「胃合於三里,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因大腸、小腸、三焦三經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為了區別,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論根據首見於《靈樞 ? 本輸》「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因「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所以,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在胃經上;《甲乙》指出:「委陽,三焦下輔俞也,……此足太陽之別絡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謝,故三焦與膀胱關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經上;胃、膽、膀胱三經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稱為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治療六臟病證的主要穴位,《素問 ? 咳論》說:「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療胃脘痛;下巨虛治療泄瀉;上巨虛治療腸癰、痢疾;陽陵泉治療厥;委陽、委中治療三焦氣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閉、遣尿等,都為臨床所慣用。

下合穴表

手 足  三 陽  六 腑  下合穴

手三陽 太陽  小腸  下巨虛

      陽明  大腸  上巨虛

      少陽  三焦  委陽

足三陽 太陽  膀胱  委中

      陽明  胃    足三里

      少陽  膽    陽陵泉

交會穴

交會穴是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經即腧穴所歸屬的一經稱為本經,相交會的經稱為他經。

交會穴的記載,始見於《甲乙》。交會穴的分布多在頭面、軀幹部位。

交會穴不但能治本經的疾病,還能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關元、中極是任脈的經穴,又與足三陰經相交會,這樣既可以治任脈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陰經的疾患;大椎是督脈的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相交會,它既可治督脈的疾患,又可治諸陽經的全身性疾患;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又與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經的經脈相交會,它不但能治脾經病,也能治療肝、腎兩經的疾病。這就是交會穴的特點。

❾ 八會穴詳解

      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

骨會大杼血膈俞,脈會太淵氣膻中。

十二募穴歌

大腸天樞肺中府,小腸關元心巨闕,

膀胱中極腎京門,肝募期門膽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門,焦募石門包膻中。

十六郄穴歌

郄猶孔隙義,本是氣血聚,病證反應點,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逼,胃經是梁丘,脾經地機切,

心經取陰郄,小腸養老名,膀胱求金門,腎向水泉覓,

心包郄門尋,三焦會宗列,膽經在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蹺走跗陽,陰蹺交信必,陽維系陽交,陰維築賓穴。

下合穴歌

手三陽有下合穴,大腸合於上巨虛,

小腸合於下巨虛,三焦合於委陽穴,

膀胱委中膽陽陵,胃合三里治內腑。

八脈交會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連耳肩。

臨泣帶脈外眥頰,外關陽維耳後繞。

列缺任脈行肺系,照海陰蹺膈喉嚨。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

      臟:章門,第十一肋骨末端,側腹部,(後腰身),此穴對胸脅痛、腹痛、嘔吐有功效,長期敲打有減肥的功效,屬帶脈,五臟皆稟於脾,為脾經募穴。

      腑:中脘,臍上4寸,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泄瀉脾胃虛弱,長期按健脾益胃。六腑皆稟於胃,為胃經募穴。

      氣:膻中,兩乳之間連線中點,內為肺,主治胸悶、咳喘、吐逆、心悸,屬任脈,宗氣之所聚,諸氣皆屬肺,為心包經募穴。

      血: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理氣寬胸,活血通絡,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為血會,為膀胱經。

      筋:陽陵泉,小腿外側當腓骨前下方凹陷處,對於下肢筋病、脅肋痛、膽腑之病,經脈通證上的病症,瘀血肋痛,肝鬱脅痛、濕熱脅痛,為膽經合穴,膽合肝,肝主筋,故為筋會,為膽經。

      脈:太淵,在腕骨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凹陷,止咳化痰,通調血脈,肺朝百脈,寸口為脈之大會,故為脈會,屬肺經。

      骨:大杼,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強筋骨,清邪熱,諸骨自此擎架,連接頭身四肢,故為骨會,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膀胱經。

      髓:懸鍾,又名絕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頸項強痛、偏頭痛、咽喉腫痛,足少陽膽經,膽主骨所生病,為膽經。

      附八會穴歌訣:血會膈俞氣膻中,脈會太淵筋陽陵,骨會大杼膸絕骨,臟會章門中脘腑

12經脈之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12經脈之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圖片]

12經脈之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天人合一

它們都是人體12條正經上的精兵強將,是一穴勝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們身體上12條正經所有支脈的穴位 

      井穴, 五俞穴的一種,均位於手指或足趾的末端處.《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所出為井。」也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開始的泉源一樣。全 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故又稱「十二井穴」,其名稱是: 肺 -- 少商 大腸 -- 商陽 心包 -- 中沖 三焦 -- 關沖 心 -- 少沖 小腸 -- 少澤 脾 -- 隱白 胃 -- 厲兌 肝 -- 大敦 膽 --(足)竅陰 腎 -- 湧泉 膀胱 -- 至陰 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仲、少澤等六穴(左、右共十 二穴)說的,為治療中風、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頭的意思。《黃帝內經·靈樞》說:「病在藏者,取之井。」《難經·六十八難》言:「井主心下滿。」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現發熱、胸中煩悶等症狀,那就要在井穴上貼同氣相求的葯物,使其性氣通過井穴進入經脈,最終調治好這些疾病。

【滎穴】是主管人體發熱問題的穴位

        經氣流行的部位,象淺水流,滎迂未深,叫滎穴,五輸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溜為滎。」意為脈氣至此漸大,猶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滎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關節附近,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變於色者,取之滎。」《難經·六十八難》又曰:「滎主身熱。」說明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證。

  所以,將葯物貼在滎穴之上,其性氣就能在它的引導下汩汩流入臟腑中,到達由火引起的各種疾病所在之處。像口腔潰瘍、淋巴結腫大的這樣的問題,當然首先要找滎穴不可。

【 經穴】是主管喘、咳、寒、熱之證的穴位

「經」是人體12條正經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樣。經穴一般在腕踝關節以上。能治人體各個臟腑的病。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行為經。」意為脈氣至此,猶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經過,故名。經穴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及臂、脛部,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變於音者,取之經。」《難經·六十八難》:「經主喘咳寒熱。」

所以,我在處理像咳嗽、便秘、腹瀉等問題的時候都會把葯物敷在上面,讓葯性通過經穴這個大樞紐進入有毛病的臟腑,有寒祛寒,有熱祛熱。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熱之證自然就好。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經絡上是「入海口」的意思,《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合治內府。」內腑就是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當它們出了問題,通常都要通過合穴來治療。比如說胃氣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貼甘草來培補。甘草的艮土之性通過合穴進入同屬艮土的胃,同氣相求,就能讓胃得到補益。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入為合。」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關節附近。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難經·六十八難》又曰:「合主逆氣而泄。」指合穴主要用於六腑病症。

      【 原穴】是正經元氣出入的總開關

12條正經上各有一個原穴,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是人體元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元氣指人的先天之氣,所有的臟腑及經絡都必須要得到元氣的滋養才能發揮各自的功能,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因此,元氣充沛,臟腑的功能才會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臟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應的原穴來治。

比如,頸椎病是肺氣虧虛造成的,那麼治療時必須先補足肺氣,這時我就用白參片貼肺經兩側原穴太淵的方法來大補肺的元氣。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見表)。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稱在《靈樞》提出了11個,並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經原穴神門,後由《難經》補齊。陰經五臟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輸穴,就是以輸為原,陽經六腑則不同,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源於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於五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療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裡經之間的病證。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於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並於原」。陽經之原穴位於五輸穴中的腧穴之後,既另置一原。

【絡穴】是個十字路口

12條正經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絡脈,上面各有一個絡穴。絡穴就好比是兩條經絡的交會點,它的作用是把人體相表裡的經絡溝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兩經問題的毛病,找絡穴來治最好,因為它能同時引導葯性進入兩條經,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脾之大絡出於大包,合稱十五絡穴。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稱「十五絡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絡穴的治療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絡穴各主治其絡脈虛實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六通里治療。②絡穴可溝通表裡兩經 。因此,不僅能治本經病,也能治相表裡的經脈的病證。如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症時,刺絡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絡穴在臨床應用時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裡經的原穴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

絡穴:經穴分類名。指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別出之處的穴位。其中十二經脈的絡穴,有溝通表裡經脈和治療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裡兩經同病的見證;任脈督脈及脾之大絡有通調軀干前、後、側部營衛氣血和治療胸腹、背腰及脅肋部病症的作用

急病找【郄穴】

從古代開始,急病都是通過郄穴來治的,所以,凡是急性發作的小毛病,您盡管去找郄穴,讓它幫您打頭陣,肯定沒錯。

將精選的葯物貼在上面,這樣,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氣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達到了極致

        經脈氣血匯聚之處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亦各有一個郄穴,共有16個郄穴。

郄穴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募穴

經穴分類名。或稱腹募。指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臟、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闕,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膻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元,三焦為石門穴等。募穴多用以診斷和治療本臟腑病證。《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又《太平聖惠方》:「募中府隱隱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臨床上募穴可與背俞穴配合應用,稱「俞募配穴」。

十四經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稱之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們除具有經穴的共同主治特點外,還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療作用。特定穴是針灸臨床最常用的經穴,掌握特定穴的有關知識,對針灸臨床選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特定穴的意義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經穴,稱為特定穴。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將特定穴分為「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十類。

(二)特定穴的分類和特點

1.五輸穴

十二經脈中的每一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腧穴,即「井、滎、輸、經、合」穴,稱「五輸穴」,簡稱「五輸」。古人把十二經脈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認為具有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並將「井、滎、輸、經、合」五個名稱分別冠之於五個特定穴,即組成了五輸穴。五輸穴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頭;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經氣初出。「滎」,意為小水,喻剛出的泉水微流;滎穴分布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為經氣開始流動。「輸」,有輸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漸深;輸穴分布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其經氣漸盛。「經」,意為水流寬大通暢;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之前臂、脛部,其經氣盛大流行。「合」,有匯合之意,喻江河之水匯合入海;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其經氣充盛且入合於臟腑。《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五輸穴與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輸」之稱。

2.原穴、絡穴

十二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的部位,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於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並於原」。陽經之原穴位於五輸穴中的輸穴之後,即另置一原。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一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2.郄穴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稱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個,除胃經的梁丘之外,都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4.背俞穴、募穴

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稱為「背俞穴」,又稱為「俞穴」。「俞」,有轉輸、輸注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個。俞穴均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並分別冠以臟腑之名。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個。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5.下合穴

六臟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腧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於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於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於膀胱經。

5.八會穴

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稱為八會穴。八會穴分散在軀幹部和四肢部,其中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於軀幹部;筋、脈、髓之會穴位於四肢部。

7.八脈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又稱「交經八穴」。八脈交會穴均位於腕踝部的上下。

❿ 經穴中的特定穴……原穴、絡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按特定稱號歸類的腧穴。可分為十類,即主要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在背腰和胸腹部的背腧穴、募穴,在四肢、軀幹部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的交會穴。

原穴、絡穴

原穴是指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原穴多分布於腕踝關節附近。陰經的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腧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並於原」。陽經的原穴位於五輸穴之後,即另置一原。

原穴共12個,即五臟輸穴和膏、肓的原穴。具體指雙側的太淵穴2個(肺臟之原穴)、大陵穴2個(心臟之原穴 實指心包之原穴)、太沖穴2個(肝臟之原穴)、太白穴2個(脾臟之原穴)、太溪穴2個(腎臟之原穴)、鳩尾穴1個(膏之原穴)和脖胦穴(即氣海穴)1個(肓之原穴)。

絡穴是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之處的穴位。十五絡脈各有一穴,合稱十五絡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十五絡穴: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手少陰心經絡穴通里;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手太陽小腸經絡穴支正;手陽明大腸經絡穴偏歷;手少陽三焦絡穴外關;足太陽膀胱經絡穴飛揚;足少陽膽經絡穴光明;足陽明胃經絡穴豐隆;足太陰脾絡穴公孫,足少陰腎經絡穴大鍾;足厥陰肝經絡穴蠡溝;任脈絡穴鳩尾;督脈絡穴長強;脾大絡穴大包。十二經絡穴皆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加鳩尾、長強、大包三穴,均為十二經脈與任,督脈,脾之大絡相別區部位之穴,所以「一絡通二經」。

原穴、絡穴所主治的病候多是所屬經脈的病候及該絡脈本身循行所過之處的病,臨床常用的「原絡配穴」,即取絡穴能通本經及相互為表裡之另一經的作用。根據臟腑經絡先病、後病的順序,運用時一般是先病臟腑為主,取其經的原穴,後病臟腑為客,取其經的絡穴。又有「初病在經,久病在絡」之說,絡穴常在治療各臟腑慢性疾病時選用。

閱讀全文

與特定穴常用配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鴿子怎麼養殖方法 瀏覽:36
簡單的做餡餅方法 瀏覽:182
治療白癜佳方法 瀏覽:430
圓形電連接器取針器使用方法 瀏覽:924
調研目標方法是什麼 瀏覽:805
大龍蝦怎麼腌制方法 瀏覽:772
當孩子犯錯後常用的懲戒方法 瀏覽:980
常用的三個說明方法 瀏覽:289
真空拔罐有水泡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20
土壤分析方法論 瀏覽:412
塞規環規使用方法 瀏覽:35
用心說話應掌握哪些方法 瀏覽:736
啤酒瓶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27
頸椎壓迫神經怎麼康復方法 瀏覽:521
肉串加工計算方法和注意事項 瀏覽:421
之前的方法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89
雙鉤釣雙尾的正確方法 瀏覽:84
萬年青涼拌食用方法 瀏覽:639
用什麼方法英語怎麼說 瀏覽:666
在野外如遇泥石流正確的方法是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