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手足口病的鑒別診斷
散在發生時,須與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1.單純皰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發病,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以散發病例為主。口腔黏膜出現皰疹及潰瘍。但沒有手、足部皰疹疹。
2.皰疹性咽頰炎
主要由柯薩奇病毒引起,患兒發熱、咽痛,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皰疹破潰形成潰瘍。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前部、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黏膜、舌、齦。不典型的患兒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㈡ 手足口病怎樣判斷
你好。手足口病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狀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沒有發燒症狀的孩子病情輕。病程約一周痊癒。
㈢ 家長應如何正確識別兒童手足口病
判斷是不是手足口病,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第一、看孩子的口腔有沒有皰疹,以及手、足、臀部、膝關節等處有沒有皰疹,如果有基本上可以確定有手足口病。第二、做實驗室檢查輔助診斷,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血常規基本上正常,或者是白細胞增高,但是以淋巴細胞增高為主,手足口病病毒學檢測陽性。第三、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燒、食慾降低、流口水,孩子主訴口腔咽喉部疼痛,但是這些症狀並不是特異性症狀,只是輔助診斷。
㈣ 手足口病診斷方法是什麼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孩子出現這種疾病之後,通常因為病菌比較多,給治療帶來很大難度,不過選擇中醫治療效果挺好。康緣熱毒寧治療效果就很顯著,三天退燒,皮疹還好的快。
㈤ 什麼方法自己判斷手足口病
方法/步驟
如果你寶寶突然流好多口水,也不愛吃飯,較大的小孩會說最口裡面痛,你就得注意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第一步:叫寶寶張開嘴。如果有如圖所示的較多米粒大小泡泡,周圍有紅紅的一小圈,那就說明口裡面長了皮疹。
第二步,檢查雙手,有沒有同樣的米粒大小泡泡,或者是一個個小紅點點。
第三步,檢查雙腳,有沒有同樣的米粒大小泡泡,或者是一個個小紅點點。作為家長,檢查到這步,你確定寶寶口裡、手上、足上都有皮疹,而胸部、腹部、背部卻沒有這些皮疹,那你就得高度懷疑你小孩得了手足口病。特別是5、6歲以下的小孩。
第四步,還有些手足口病小孩臀部及膝蓋也有米粒大小泡泡,或者是一個個小紅點點。不過一般家屬看到口、手、足有皮疹,但是身上卻沒有,就可以認為你小孩得了手足口病。有些家長會把手足口病誤認為是過敏,過敏一般是全身性的皮疹,頭部、胸部、腹部、背部、手、腳都有皮疹,而且很癢。手足口病的皮疹一般不癢。
㈥ 手足口病怎樣鑒定
一.什麼是手足口病?
[編輯本段]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是怎樣傳播的?
[編輯本段]
1.接觸病人皮膚。
2.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等物品。
3.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4.飲用污染的水。
三.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編輯本段]
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四.臨床特徵
[編輯本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五.鑒別
[編輯本段]
根據上述臨床特徵,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主要侵犯豬、牛、馬等家畜。對人雖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發生於畜牧區,成人牧民多見,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較大潰瘍,手背及指、趾間有疹子,有癢痛感。
(2)皰疹性口炎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
(3)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㈦ 手足口病的判斷
不是手足口病,下面的資料供你參考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主要5歲以下兒童為主。
臨床表現: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初期可有輕度上感症狀。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現。水泡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伴發無菌性腦膜炎時,其症狀表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本病常易在幼托機構中發生集體感染。院內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區分布極為廣泛,歐美及亞洲等地沒有嚴格的地區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
本病主要診斷依據①好發於夏秋季節。②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③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④病程經過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㈧ 手足口病怎樣確認
昂生
手足口病發生時,病兒常以發熱起病,其熱度不等,也有不發熱者,但以低熱者居多約點半數。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厭食等症狀。臨床以口腔、手足皰疹為主要特徵。口腔皰疹見於舌、頰粘膜、硬齶、口唇、咽及扁桃體,約3mm大小,並迅速破潰形成潰瘍。皮疹多見於手足遠端、手指指間,足跟邊緣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見,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樣皮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疹數目少的僅幾個,多的幾十個。一般病程較輕而短,多於1周左右痊癒,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多。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有的孩子可能有惡心、嘔吐等症狀。以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掉(脫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較堅硬的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同時,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但口腔里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為皰疹液、咽喉分泌物、糞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
㈨ 手足口病的確診方法
密切觀察,建議你帶孩子到當地縣級醫院小兒科診治,國家對手足口病非常重視,一般安排縣級醫院作為定點醫院。 手足口病痊癒後還是會再次感染的。因為是病毒感染,無法產生永久性的抗體,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在當年重新發病,臨床上還沒有遇見過。 排除了手足口你就放心了。 附:手足口病的有關知識如下: 1、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 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口鼻分泌物、皮膚或粘膜泡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而傳播。 2、易感人群: 可在多年齡組一起感染,主要是幼兒傳染病,5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流行特徵:四季均發,5-7(月)高峰。 全球均有,歐亞多見。托幼機構易爆發。 3、感染特徵(四四四四) 「四大部位」: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等四個部位 「四不像」:所出皮疹不像蚊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徵」: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等臨床表現 「四個階段」:疾病發展的一般規律 4、臨床表現 (一)典型病例 -- 潛伏期:2-7天,多無前驅期症狀,可突然起病。 -- 發熱: 2-5d (50%)。 -- 口腔表現:皰疹,潰瘍 -- 手足(臀)表現:斑丘疹,皰疹 -- 病程:7-10天 (二)不典型或散發病例: 出疹單一部位 斑疹,皰疹稀疏不典型 與其它出疹病難鑒別 病原學或血清學鑒定 (注意流行病學史) (三)重症病例(多見於3歲以下) 1.心肌炎或循環衰竭:心肌酶升高,急性心衰.休克等 2.肺水腫,肺出血 3.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 鑒別診斷:(依據臨床特點)「四大部位」: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等四個部位。「四不像」:所出皮疹不像蚊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丘疹性蕁麻疹、病毒疹) 「四不特徵」: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等臨床表現 治療原則 (1)接觸者應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2)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血糖及胸片; (3)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4)注意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及對重要臟器的保護; (5)顱內壓增高者可給予甘露醇等脫水治療,重症病例可酌情給予甲基潑尼松龍、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等葯物; (6)低氧血症、呼吸困難等呼吸衰竭徵象者,宜及早進行機械通氣; (7)維持血壓穩定,必要時適當給予血管活性葯物;其他重症處理:如出現DIC、肺水腫、心力衰竭等,應給予相應處理。 (8).抗病毒治療:無特效,可選用針對核糖核酸類病毒葯如利巴韋林.干擾素等.注意葯物副毒作用 (9).防治繼發細菌感染 6、個人防控措施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到公共場所,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出現症狀及時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注意隔離,患兒衣物及時晾曬或消毒,患兒糞便及時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㈩ 怎麼判斷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 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