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青崗岩特性和鑒別方法

青崗岩特性和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4 05:22:02

❶ 請教一下青石和花崗岩有什麼區別謝謝!

1、質地不同

青石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積岩(約占岩石圈的15%),是碳酸鹽岩中最重要的組成岩石。

花崗岩屬於酸性(SiO2>66%)岩漿岩中的侵入岩,這是此類中最常見的一種岩石,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也有一些為斑雜構造、球狀構造、似片麻狀構造等。

2、成分不同

青石主要是豹皮灰岩:淺灰-灰黃色,新鮮面呈棕黃色及灰色,局部褐紅色,基質為灰色,多是細粉徑晶方解石。石灰岩石含CaO一般50%左右,MgO含量在2.5-3.5之間.三角度3.7-3.8,吸水率 ≤0.75%,彎曲強度≥10.0MPa,光澤度60左右,密度2800千克/m3。

花崗岩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次要礦物則為黑雲母、角閃石,有時還有少量輝石。副礦物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磁鐵礦,榍石,鋯石、磷灰石、電氣石,螢石等。

3、適用不同

青石主要用於河卵石、鵝卵石、花崗岩、石灰石、大理石、大青石等多種硬性石料的破碎。廣泛用於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鄉村公路、建築用砂等多種領域,青石是建築行業的理想材料。

花崗岩還可以根據暗色礦物種類進一步命名,如暗色礦物主要是黑雲母,可稱為黑雲母花崗岩,這是常見的一種花崗岩。如為黑雲母和白雲母,其含量接近相等,可稱為二雲母花崗岩,如果暗色礦物以角閃石為主,則稱為角閃花崗岩,如果暗色礦物以輝石為主,則稱為輝石花崗岩,幾乎不含暗色礦物的則可稱為白崗岩。

❷ 發崗岩和大理石有什麼區別

花崗岩構造緻密,強度高,密度大,吸水率極低,質地堅硬,耐磨,為酸性石材,耐酸,抗風化,耐久性好,使用年限長,所含石英在高溫下會發生晶變,體積膨脹而開裂,剝落,所以不耐火,因此適宜做火燒板。大理石質地較密實,抗壓強度較高,吸水率低,質地較軟,屬中硬石材,易拋光,開光性好,常被製成拋光板材。屬鹼性石材。在大氣中受硫化物及水汽形成的酸雨長期作用,易發生腐蝕,造成表面強度降低,變色掉粉,失去光澤,除漢白玉,艾葉青等質純,比較穩定耐久的品種可用於室外,絕大多數大理石品種只宜用於室內。分級為:優等品(A)一等品(B)合格品(C)

❸ 花崗岩的特徵是什麼

花崗岩是應用歷史最久、用途最廣、用量是多的岩石,也是地殼中最常見的岩石。花崗岩一般為淺色,多為灰、灰白、淺灰、紅、肉紅等。化學成分特點是含SiO2 ﹥65%,Fe2O3、FeO、MgO一般﹤2%,CaO﹤3%。礦物成分主要為硅鋁淺色礦物為主,鐵鎂暗色礦物較少。硅鋁礦物主要為鹼性長石(正長石、微斜長石、歪長石)、石英、酸性斜長石約佔85%,其中石英含量大於20%。鐵鎂礦物含量15%以下,一般為3% ~5%,比較常見的為黑雲母、角閃石。副礦物有鋯英石、榍石、磷灰石、獨居石等。當花崗石中斜長石的數量增加時,就逐漸過渡為花崗閃長岩或石英閃長岩;而當石英數量減少時,並保持鹼性長石數量不變,則過渡為正長岩。岩石呈細粒、中粒、粗粒等粒狀結構,或似斑狀結構,一般深色礦物自形程度較好,長石次之,石英自形程度不好。淺成岩多具斑狀結構(平均2.7g/cm3),孔隙度一般為0.3%~0.7%,吸水率一般為0.15%~0.46%。壓縮強度在200MPa左右,細粒花崗岩可高達300MPa以上,抗彎曲強度一般在10~30MPa;花崗岩耐凍性高,成荒率高;板材可拼性好;色率少於20%,一般為10%左右,色調以淡的均勻色和美麗的花色為主。花崗岩節理發育往往有規律,如果節理間距符合開采要求,這不但無害而且有利於開采形狀規則的石料。

花崗岩常常以岩基、岩株、岩塊等形式產出,並受區域大地構造控制,一般規模都比較大,分布也比較廣泛。在我國,花崗岩石材礦床除分布在褶皺帶,地盾和陸台結晶基底地區外,還大量出現在我國東部中生代 ,燕山期陸台活化的廣大地區。如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省都是很有名的花崗岩產地。

❹ 岩漿岩區的野外主要觀察內容

(一)侵入岩體的野外觀察描述要點

1.礦物的鑒定

深成侵入岩的礦物顆粒一般在2m m 以上,用肉眼可以辨認。應注意在岩石新鮮斷口面上仔細觀察礦物的顏色、晶形、解理、斷口、光澤等特徵;同時注意與相似礦物的區別。肉眼只能鑒定到礦物大類。盡量估計各種礦物的含量,如不能估計出其體積百分含量,也要分出主要礦物和次要礦物(附錄I表Ⅰ-3-2)。

2.礦物共生組合的辨識

在辨識礦物共生組合時,首先應注意石英、霞石、橄欖石等指示礦物的存在與否及其含量。石英的出現,表示岩石的SiO2過飽和(富硅);而富含鎂的橄欖石(侵入岩中的橄欖石均為富鎂種屬)的出現,表示岩石的SiO2不飽和且富含M gO(貧硅富鎂);霞石的出現表示岩石的SiO2不飽和且富含鹼(貧硅富鹼)。所以,石英不與富鎂橄欖石、霞石共生。岩石中出現霞石,則所含暗色礦物為鹼性暗色礦物,說明該岩石為過鹼性岩。橄欖石的出現說明岩石是基性或超基性岩,以它作為主要礦物的岩石屬超基性岩。石英的含量隨岩石的酸度增加而增加。

3.色率的辨別

色率即岩石中暗色礦物的總含量,是岩石最直觀的特徵。一般先根據色率初步判斷岩石的基性程度,因色率通常隨基性程度增高而增高。當輝石和角閃石難以區別或難以分別估計含量時,色率就成了鑒定岩石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暗色礦物在花崗岩中很少達到10%,在正長岩中少於20%,在二長岩中約佔25%,在閃長岩中常為30%~35%,在輝長岩中常為40%~50%。當然,也有例外,如基性的斜長岩中,暗色礦物一般少於15%(附錄I表Ⅰ-15、Ⅰ-16)。

4.岩石結構構造的觀察與描述

認清岩石結構構造對於圈定侵入體、建立岩石譜系單位的等級體制、研究深成岩體的就位機制等均具有特殊的意義(附錄Ⅰ表Ⅰ-14)。

(1)岩石結構的觀察與描述

岩石結構:是指礦物的結晶程度、大小、形態、自形程度以及晶粒之間或晶粒與玻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特徵。

一般說,花崗岩類主要為全晶質結構,淺成花崗岩類為半晶質結構,玻璃質結構主要見於噴出(火山)岩(附錄Ⅰ表Ⅰ-14、Ⅰ-17)。

按礦物顆粒大小可以分為:①粗粒結構[礦物顆粒直徑(下同)]> 5mm;②中粒結構(5~2 mm);③細粒結構(2~0.2mm)。

根據礦物相對大小可分為等粒結構、不等粒結構、斑狀結構、似斑狀結構:

等粒結構(亦稱粒狀結構)岩石中同一種主要造岩礦物的粒徑,在同一粒級范圍內近似或大致相等的結構。

不等粒結構 岩石中同一種主要礦物大小不等,但其本身是連續變化的,形成一個連續的系列,所以也稱為連續不等粒結構。

斑狀結構 岩石中的礦物成分由兩類明顯不同的顆粒構成。粗大的顆粒稱為斑晶,它分散在細小顆粒或玻璃質之中;相對細小的顆粒稱為基質,基質是由細晶、微晶、隱晶質或玻璃質組成。一般認為,形成斑狀結構的原因,是與岩石結晶過程中的物理化學條件的顯著變化有關。具體來說,就是深部已經開始從岩漿中析出的晶體構成斑晶,岩漿在上升至地表或近地表迅速冷凝形成細晶、微晶、隱晶,甚至來不及結晶等形式出現,這些細小的晶粒與玻璃質合稱為基質。

斑狀結構根據斑晶大小分為:①粗斑結構[斑晶粒徑(下同)]>5m m;②中斑結構2~5mm;③細斑結構<2 mm。

斑狀結構根據斑晶含量分為:①多斑狀[斑晶含量(下同)]>50%;②斑狀50%~10%;③少斑狀10%~5%;④含斑<5%。

岩石中同種礦物幾個斑晶聚集在一起稱為聚斑結構;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礦物聯合而成的斑狀結構稱為連斑結構。

似斑狀結構 基質通常為顯晶質(細粒、中粒、粗粒),斑晶與基質的成分基本上相同,表明斑晶與基質是在相同或相近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結晶的。

形成似斑狀結構的原因是熔漿中形成斑晶的那種組分的數量大於熔體共結成分的數量,所以它先結晶,隨著斑晶的析出,熔體成分隨著溫度下降到達共結點時,就形成共結成分的基質。有時會出現文象連生現象,它們往往過渡為連續不等顆粒結構。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S」型花崗岩區,由於岩性單調,結構復雜,相類似的岩石類可以劃分三種不同的結構。

原生結構稱為一期結構(主體期)具以下特點:半自形至他形粒狀結構:顆粒邊界相互連接,礦物的結晶是連續的。一般中粗粒或中粗粒似斑狀花崗岩屬於此類,這類結構相當於等粒結構;

次生結構稱為二期結構(補充期)具以下特點:它相當於斑狀結構,斑晶為大小不同的鉀長石、斜長石、黑雲母和石英,基質則由糖粒狀結構組成,斑晶和基質間的礦物顆粒經及結晶程度差異較大,代表結晶作用發生過明顯間斷。典型岩石有:花崗斑岩、石英斑岩等;

微花崗岩結構(末期)具以下特點:細粒、等粒鑲嵌的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典型岩石有:花崗細晶岩、細粒白崗岩等。

一般地,一個花崗雜岩體常具備上述三種結構,且彼此間有較清楚的斜切式接觸關系。上述現象同時揭示了「S」型花崗岩岩漿發展演化過程中順序出現的三種不同結晶條件。

(2)岩石構造的觀察與描述

岩石構造:是指組成岩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排列和空間分布關系。

一般說,花崗岩類岩石中常見有塊狀構造、斑雜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片麻狀構造。

塊狀構造 岩石中礦物排列無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勻塊體,是花崗岩類中最常見的一種構造。

斑雜塊狀構造 岩石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在結構或礦物成分上有差別,特別是暗色礦物呈雜亂的斑點分布。

條帶狀構造 岩石中的不同結構和成分大致呈平行排列的一種構造,常見於火山岩和超基性、基性侵入岩中。

片麻狀構造 在花崗岩類(深成岩體)岩石中,可見暗色礦物相間斷續呈定向排列,或石英、長石定向排列的現象,是區域變質、動力變質作用的產物。

(二)侵入體接觸關系的研究

1.侵入體與圍岩接觸關系研究

研究接觸關系的目的是確定岩體的相對時代、產狀、成因及尋找某些礦床。接觸關系按成因分為侵入(熱)接觸、沉積(冷)接觸、斷層(構造)接觸三類。

(1)侵入(熱)接觸

侵入(熱)接觸是岩漿侵入圍岩而形成的接觸關系,說明岩體時代較圍岩晚。其主要標志:①侵入岩體邊部有邊緣帶和冷凝邊,平行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較發育;②侵入岩體內有圍岩的捕虜體;③在圍岩中有自侵入岩體延伸的岩枝或脈岩;④環繞侵入岩體的圍岩有接觸變質現象,並呈帶狀分布,其變質程度離侵入岩體越遠越弱。這種關系說明岩體的侵入時代晚於圍岩。

就接觸面形態而言,有平直的、波狀的、港灣狀的,鋸齒狀的、枝杈狀的、順層貫入的等。對於平直的和波狀的接觸面,可在露頭上直接測量其產狀。其他形狀的接觸面往往難以直接測量,需要在一定距離內估計其總產狀,或選擇代表性地段進行測量(圖4-16)。

圖4-20 侵入岩體剝蝕程度示意圖

(左剖面圖,右平面圖)

A—剝蝕淺;B—剝蝕中等;C—剝蝕深

(3)剝蝕中等:在一般的情況下,深成岩體中僅出露早、中期侵入體,它們之間的接觸界線大多為涌動型(圖4-20B);在特殊情況下,亦可出露晚期侵入體,與上者的接觸關系為脈動型。

(4)剝蝕深:深成岩體大面積出露,各期侵入體之間大體上均為涌動型接觸(圖4-20C)。

以上所述均是一般正常情況,各種地質因素是復雜的。所以對於深成岩體剝蝕程度的判斷和確定,需要考慮不同的情況和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只單純根據深成岩體的出露來判斷是不準確的。一般地,花崗岩類深成岩體出露面積大,從幾十平方千米到幾百平方千米,甚至更大,而且在結構上又比較粗大則往往是剝蝕程度比較深,這可能是對的;但深成岩體出露面積小時,並不一定都是剝蝕淺的。推斷和確定深成岩體的剝蝕程度,必須綜合考慮以下條件:①圍岩頂垂體或大型捕虜體的分布、數量和大小;②深成岩體內部各期侵入體的出露情況及其特徵;③深成岩體中流動構造和變形構造的分布和產狀及深成岩體的形態特徵;④接觸變質暈的分布、寬窄和變質程度;⑤脈岩的種類、分布和數量;⑥蝕變分帶和礦化分帶的情況。

(七)侵入體侵位機制的研究

侵入岩的侵位通常分兩種類型:強力侵位(穹起、底辟和氣球膨脹)和被動侵位(頂蝕、破火山口沉陷和斷裂擴張)。

1.強力侵位的標志

(1)平面上呈圓形或橢圓形;

(2)與圍岩有規則而清楚的接觸界線;

(3)具有由礦物和暗色包裹體定向排列所顯示的同心環狀構造;

(4)早已存在的區域構造被調整到與岩體構造一致,區域構造走向環繞岩體的接觸帶,並平行岩體的主軸;

(5)在部分情況下,圍岩發育新的片理平行接觸帶;

(6)岩石類型分帶呈同心圓狀,最晚形成的酸性的岩石一般出現在岩體中心;

(7)與側向擠壓有關,近岩體圍岩中出現環狀向斜,發育與就位同時產生的斷裂,後者既出現在岩體內部,也出現在圍岩中,並有同期岩脈填充。

2.被動侵位標志

(1)平面形態不規則;

(2)與圍岩構造不一致,鋸齒狀接觸邊界;

(3)岩體周圍常有岩枝貫入圍岩,後者則有從接觸帶被推開或改變構造走向的跡象;(4)岩體邊部常有稜角狀捕虜體;

(5)圍岩未因岩漿侵位而發生變形,圍岩原有的構造即使靠近接觸帶也未受干擾,所以岩體內部缺乏定向組構。

❺ 幾何學和岩石學特徵

1.幾何學特徵

該區的盆-山耦合類型和配置與變質核雜岩組合頗為相似,巨大的花崗岩體組成了一 系列近東西向展布的高聳山脈,其南北兩側為低窪的盆地,南側為南雄盆地,北側為汝城 盆地。盆地與山體之間以大型韌性拆離斷層為界,拆離斷層上盤發育糜棱岩化岩石,糜棱 面理和拉伸線理指示山體從北向南朝山外下滑。韌性剪切帶、山前的南雄盆地和諸廣岩體(晚期)形成時代相近。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不斷有人對其進行伸展構造的研究(陳躍輝等,1994;1998;潘永正等,1994)。鑒於該區沒有斷失巨厚的地殼剖面,也未 形成大規模的地殼中深層次韌性剪切帶,糜棱岩化動力變質只發生在幾條大斷裂帶附近, 規模較小,主體變形形跡屬於地殼淺層變形域(深度<10km)(孫岩等,2000),不具備 變質核雜岩命名的充分條件,故稱其為岩漿熱隆伸展構造(陳躍輝等,1998)。

圖6-10 南雄—諸廣地區布格重力異常示意圖

野外調查發現,南雄-諸廣岩漿熱隆伸展構造的變質變形具雙層結構,由脆性變形帶 和低綠片岩相變質變形帶(板岩、綠泥絹雲千枚岩和長英質片岩)所組成。脆性變形帶 主要分布在盆地區和遠離諸廣岩體的中-新生代岩層中,低綠片岩相變質變形帶分布在前 泥盆紀的變質基底岩石和盆-山交接帶。主拆離斷層分布在諸廣岩體SE緣盆山交接帶的 南雄—周田一帶,發生在韌性與脆性變形帶之間(圖6-9),為一大型犁式滑脫正斷層, 大多順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薄弱層及花崗岩邊部發育。下拆離盤由糜棱岩化的花崗岩 和下古生界變質岩所組成;上拆離盤是由正斷層和碎裂岩組成的脆性變形帶,廣泛發育在 南雄盆地中。在下拆離盤的岩體軸部塘洞—扶溪一帶,發育走滑型韌性剪切帶;在岩體軸 部SE側,還發育瀾河(N25°13′32″,E114°14′35″)韌性剪切正斷層和百順脆性正斷層。

在諸廣岩體和南雄盆地的盆山結合帶,構造變形分帶性最為明顯。以南雄斷裂為界, 上盤(SE盤)為脆性變形域,寬約2000~3000m,下盤(NW盤)為韌性變形域,寬 1500~2000m。從岩體到盆地,具明顯變形演化規律,可分出似斑狀花崗岩帶→片麻狀花 崗岩帶(1200m)→花崗質片麻岩帶(500m)→眼球狀片麻岩帶(300m)→走滑型長英質 千糜岩帶(約20m左右,下盤頂部)→硅化岩、硅化角礫岩帶(50m,上盤底部)→紅層 的破碎角礫岩帶(100m)→紅層的碳酸鹽化蝕變帶(褪色帶)(0.5~1.0m)→紅色砂礫岩 帶等若干個構造變形帶。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徵研究表明,從中深部到中淺部,從岩體到盆 地的構造變形演化及其產物都受制於熱隆伸展這一地球動力學背景。

2.地層序列

野外調查證實,諸廣山花崗岩體發育在淺變質的華南早古生代褶皺基底之上,基底岩 石主要由板岩化-弱千枚岩化的下古生界(PZ1)和震旦系(Z)所組成,沉積蓋層主要 由古近系(E)、白堊系(K)、中-下侏羅統(J2-J1)和上三疊統(T1)所組成,局部 出露石炭系和泥盆系。

古近系厚500~650m,為灰紫、暗紅色粗碎屑岩系,含石膏層和油頁岩。上白堊統厚 1300~2100m,為磚紅色粉砂岩、泥岩、石膏層,含橄欖玄武岩夾層,產龜鱉、腹足類、 介形類、恐龍、蛋化石等;和下白堊統呈假整合接觸。下白堊統厚1100~1800m,為灰 紫、紫紅色流紋岩、熔結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夾灰綠色玄武岩、安山岩層組合。中-下侏 羅統厚度大於800m,分布零星,為灰紫、深灰、灰白色砂礫岩、石英砂岩、雜砂岩夾碳 質泥岩,中部夾杏仁狀玄武岩和流紋岩薄層;底礫岩層呈角度不整合覆蓋於老地層之上。 上三疊統為礫岩、砂岩夾碳質泥岩,局部見下三疊統泥灰岩、頁岩;缺失中三疊統。上古 生界零星出露,僅見石炭系和泥盆系,為淺海-濱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組合;與下古生 界多呈斷裂接觸。寒武-奧陶系主要為一套板岩化、千枚岩化的泥砂質復理石(寒武系 含碳質泥岩);缺失志留系。震旦系為千枚岩化的泥砂質復理石、硅質岩夾火山碎屑岩、 細碧岩、角斑岩;近年測年數據表明,其中有部分岩石屬於中元古代。

3.岩石學特徵

諸廣岩體南部是華南鈾礦的主要產區之一,上述的古生代和前寒武紀岩石地層構成了 南雄-諸廣岩漿熱隆伸展構造發育和演化的基底,岩體和基底岩石的交接處普遍發育角岩 化帶。諸廣岩體為一個位於粵贛湘邊境近EW向的多期復式岩體,由早古生代(γ3)、早 中生代 、中-晚侏羅世 和白堊紀 花崗岩復合而成,以中生代花崗岩分 布面積最大(圖6-9)。早古生代岩體只出露在扶溪和瀾河一帶,扶溪為似斑狀花崗閃長 岩(主要礦物:Q+Pl+Mc+Bt+Amp),而瀾河則為眼球狀片麻狀花崗岩(主要礦物: Q+Pl+Mc+Bt±Ms)。早中生代岩體由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主要礦物:Q+Mc+Bt± Pl)和二雲母花崗岩(主要礦物:Q+Mc+Bt+Ms)所組成,主要分布在百順、魯溪、 下庄和北山一帶。晚中生代花崗岩在全區廣泛分布,由粗斑狀鉀長花崗岩(主要礦物: Q+Mc+Bt±Pl)、似斑狀花崗岩(主要礦物:Q+Mc+Bt+Pl)、二雲母花崗岩、似斑狀 黑雲母花崗岩和細粒黑雲母花崗岩所組成;白堊紀花崗岩不發育,以石英花崗斑岩為特 征,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西部。

岩體中普遍發育暗色基性岩牆,多屬輝綠岩,具輝綠結構,由細粒狀拉長石、輝石和 少量角閃石所組成。寬2~10m不等,沿NWW向和NE向侵入中生代花崗岩中。中-晚 侏羅世花崗岩中還常見基性岩包體,包體6cm×12cm至45cm×80cm不等,基性岩包體的 邊緣多呈火焰狀,和花崗岩呈漸變接觸。據此推測,研究區晚中生代曾經發生過拉伸背景 下的基性與酸性岩漿的混合作用。

諸廣岩體北緣為殘缺不全的汝城古生代沉積盆地,露頭多沿NNE方向展布,其上疊 加狹長帶狀早-中侏羅世粗碎屑岩盆地,盆內岩層多呈近EW方向展布,缺少白堊紀一古 近紀沉積。諸廣岩體北部和古生代沉積岩層為侵入接觸關系,接觸帶角岩化發育。

南雄盆地發育在諸廣山花崗岩體的南東緣,呈走向NE50°~60°的狹長條狀發育於北 面的諸廣山花崗岩和南面的青嶂山花崗岩兩大山體之間(圖6-9)。長130km,寬15~ 18km,面積1800km2。由晚白堊世和古近紀的紅色泥砂質岩石所組成;兩個時代岩層的分 界線大致位於始興—南雄—信豐公路一線。研究表明,南雄盆地總體上是一個不對稱的寬 緩向斜構造,具「北斷南超」 特徵:盆地北緣;古近紀砂礫岩以上陡下緩的犁式正斷層 與諸廣山花崗岩接觸,斷面朝SE中-陡傾斜;盆地南緣,見晚白堊世礫岩夾砂岩岩層不 整合沉積在青嶂山花崗岩(γ5)之上(圖6-9)。八處露頭獲取的前積層數據指示晚白堊 世古水流從NE朝SW方向運動;沖刷痕和粒序層指示南雄盆地的正常層序為南老北新。 以南雄斷裂為界,沉積和沉降中心均從SE向NW方向遷移,導致地層SE側老而NW側 新,表現出不對稱的伸展斷陷盆地特徵。根據盆地內礫岩、粗砂岩成分與周圍地層、岩體 成分的一致性以及盆內礫石粗大、分選差、稜角狀等特徵分析,推測當時盆區位置離蝕源 區不遠。

南雄盆地晚白堊世地層中多處發育氣孔狀玄武岩,如南雄走馬連、始興吊當排均出露 有厚5~20m的中細粒玄武岩層。岩石中氣孔含量約10%~15%,內充填沸石、石英和蛋 白石等礦物;斑晶成分為拉長石(10%)和橄欖石+輝石(3%~5%)。多分布在上白堊 統底部粗碎屑岩中,和上下地層產狀平行。地球化學數據(表6-4)反映其為亞鹼系列 的拉斑玄武岩,代表拉張環境。

4.岩石地球化學特徵

為了解諸廣熱隆伸展構造中花崗岩和盆地中火山岩的岩漿成分和岩漿源區的性質,采 集了10個代表性的新鮮樣品(8個花崗岩,2個玄武岩)作主元素、稀土元素和不相容 元素的分析,其岩石學和礦物學特徵上文已述。1~8號樣品的主元素分析由江蘇國土資 源廳中心實驗室、9~10號樣品的主元素分析由南京大學現代分析中心張孟群完成、稀土 和微量元素測定工作由南京大學成礦作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劍峰(ICP-MS)和裘麗雯(ICP-AES)完成。稀土元素配分曲線採用球粒隕石數值標准化(Sun et al.,1989), 微量元素配分曲線採用原始地幔數值標准化(Mc Donough et al.,1995)。分析結果見 表6-4。

岩石的SiO2含量和礦物成分表明,諸廣岩體主要存在花崗閃長岩和花崗岩兩種岩石 類型。前者以扶溪岩體為代表;後者分布面積占絕對優勢,按礦物成分可分為黑雲母花崗 岩、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等多種類型。岩石化學數據表明(表6- 4),早古生代花崗岩類(瀾河的二長花崗岩和扶溪的花崗閃長岩,表6-4)以富Als2O3(14.38%~14.96%)和KK2O(4.15%~4.66%),K2O/Na2O=1.18~1.39為特徵。其鹼 質指數(Als2O3+CaO+K2O+Na2O)/(Als2O3+CaO-K2O-Na2O)(質量百分比)為 2.2~2.5,屬於鈣鹼系列岩石。其花崗閃長岩ANKC值Mol Als2O3/(Na2O+K2O+CaO) 為0.87,具Ⅰ形花崗岩之特徵。早中生代和中-晚侏羅世花崗岩類的主量元素含量差別不 大,化學成分上的顯著特點是普遍富硅、鋁、鉀,SiO2=70.32%~74.38%,Als2O3= 13.61%~14.68%,K2O=4.06%~5.92%,K2O/Na2O=1.3~2.3,其鹼質指數從早中生 代到中-晚侏羅世呈升高趨勢(從2.8到3.6),表明一種富鉀的鈣鹼岩系親緣性;其 ANKC值從1.16到1.3,屬於S形花崗岩。南雄盆地中的晚白堊世玄武岩和廣東三水盆地 中的晚白堊世-古近紀玄武岩化學成分相似(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SiO2含量 50.13%~53.43%,Als2O3 14.17%~15.37%,Na2O 2.86% ~2.88%,K2O 0.73%~ 1.14%,鹼含量偏低,鹼質系數1.4,ANKC值0.66~0.73,屬拉斑系列玄武岩類。

表6-4 南雄—諸廣地區部分火成岩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數據

續表

註:測試單位:南京大學成礦作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國土資源廳中心實驗室.樣品1~8用ICP-AES、9~10 用ICP-MS分析。

稀土元素上(表6-4),諸廣岩體所有樣品均顯示出輕稀土富集的特點,La/Yb= 9.1~11.0(但花崗閃長岩則為6.3),銪異常虧損明顯(Eu/Eu*=0.2~0.47),稀土總 量213~282μg/g,球粒隕石標准化配分曲線呈朝右傾斜的輕稀土富集型(圖6-11),表 明輕重稀土分餾明顯,證實該復合岩體的花崗岩主要來源於地殼物質。南雄盆地中的玄武 岩配分曲線與大陸裂谷玄武岩相似(Condie K C,1989),表現為向右傾斜的輕稀土輕度 富集型,La/Yb=8.8~9.1,銪異常不明顯(Eu/Eu*=1.0),稀土總量119~124μg/g, 推測其物質成分主要來源於地幔。

在不相容元素上,諸廣山花崗岩貧Ba、Nb,(表6-4),暗示花崗岩類岩石的成因為 陸殼重熔型;與此相關,較高的Rb、Th含量顯示出岩石具過鋁質侵入體的特徵。在原始 地幔標准化蛛網圖上(圖6-11),以明顯的Ba、Nb、P、Ti負異常和Rb、Th正異常以 及微弱的Ce、Zr、Hf正異常為特徵,和S形花崗岩不相容元素配分樣式(Condie,1989) 很相似,說明該區古老基底的地殼組分影響著諸廣山花崗岩類的岩石成分。相比之下,南 雄盆地玄武岩的不相容元素以貧Rb、Ce、Zr,弱富集Ba、Th、Ta、Nb為特徵。其蛛網 圖總體上呈一上凸型(圖6-11),與大陸裂谷玄武岩的蛛網圖形態(Condie,1989) 相似。

圖6-11 南雄—諸廣地區花崗岩類和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配分曲線

綜上所述,諸廣山花崗岩類具有高的SiO2、Als2O3、K2O含量,鹼質指數大於2.8, ANKC值大於1.1;輕稀土富集、稀土總量高,銪虧損,具明顯Eu負異常;富集Rb、Th, 貧化Ba、Nb等特點,屬富鉀過鋁的鈣鹼系列S形花崗岩類,反映陸內構造-岩漿環境。 南雄盆地玄武岩則以富硅貧鹼,輕稀土輕度富集,銪異常不明顯;貧Rb、Ce、Zr,弱富 集Ba、Th、Ta、Nb為特徵,配分樣式呈上凸型,屬拉斑系列玄武岩類,反映大陸裂谷構 造-岩漿背景。

❻ 主要岩石類型有哪些

主要的岩石類型除上述QAP圖中的英雲閃長岩、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和鹼長花崗岩(圖3-1)外,還包括鹼性花崗岩和紫蘇花崗岩。淺成相的岩石命名一般與深成相岩石名稱相對應,但需在「岩」字前加「斑」字,如花崗閃長斑岩等。除上述基本岩石名稱外,仍按第二章火成岩命名原則進一步命名,如以特殊礦物成分命名的石榴二長花崗岩、白雲母花崗岩、紅柱石花崗岩、堇青石二雲母花崗岩、電氣石化花崗岩等,以及一些具特徵結構構造的斑狀花崗岩、文象花崗岩、更長環斑花崗岩、球狀花崗岩(照片1-9)和晶洞鈉閃花崗岩等。
(一)英雲閃長岩英雲閃長岩(tonalite)灰色或暗灰色,主要成分為石英和斜長石,在IUGS分類的QAP圖中位於5區,過去我國沿用原蘇聯的花崗岩名稱,稱之為「斜長花崗岩(plagiogranite)」,現被國際地科聯廢棄。英雲閃長岩中石英含量佔Q、A、P礦物總量的20%~60%,斜長石比率P′>90,可含少量鹼性長石和暗色礦物。斜長石成分或以中長石為主或以更長石為主(奧長花崗岩),暗色礦物為黑雲母、綠色角閃石,有時見少量輝石,含量約15%。副礦物常見的有磷灰石、榍石、磁鐵礦。岩石主要為細-中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照片3-145)或片麻狀構造。
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斜長花崗岩僅從礦物分類命名看,它們應屬同一種岩石,只是奧長花崗岩(trondhjemite,亦稱更長花崗岩)較英雲閃長岩中的斜長石更富鈉,通常為更長石。奧長花崗岩可視為英雲閃長岩的淺色變種。「斜長花崗岩」雖已被棄用,但它與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常代表某些構造環境或時代特點而仍被部分國內外學者所使用。例如斜長花崗岩一般作為小岩體以脈狀形式產於蛇綠岩中,與輝長岩等基性岩伴生,產於洋脊環境;英雲閃長岩和奧長花崗岩常是太古宙花崗質片麻岩和綠岩帶的主要組成岩石之一。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花崗岩組合被稱為TTG岩。
(二)花崗閃長岩花崗閃長岩(granodiorite)灰綠色、暗灰色,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斜長石(更-中長石)、鹼性長石,在IUGS分類的QAP圖中位於4區,與英雲閃長岩不同的是鹼性長石含量增多,而斜長石含量有所減少,斜長石比率P′=65~90。暗色礦物與英雲閃長岩相近,其含量15%左右,主要為黑雲母、角閃石,有時含少量輝石。副礦物為磷灰石、鋯石、榍石、磁鐵礦等。岩石具花崗結構,以中-細粒為主(照片3-122,146,147,148)。塊狀構造有時見片麻狀構造(照片3-144)。蝕變強烈者,可冠以「蝕變」二字(照片3-143);也可依蝕變礦物命名,如絹雲母長花崗閃長岩等。
(三)花崗岩花崗岩(granite)顏色較淺為灰白色、灰色和肉紅色。在IUGS分類的QAP圖中位於3區,主要礦物有石英、鹼性長石、斜長石(更-中長石)。根據鹼性長石和斜長石含量可進一步劃分為二長花崗岩(monzonitic granite)和正長花崗岩(syenogranite),當兩種長石含量相近,即P′=35~65時,稱二長花崗岩(照片3-120,125,149),當鹼性長石>斜長石且鹼性長石占長石總量的65%~90%即P′=10~35時,稱正長花崗岩(照片3-150~152)。花崗岩中的暗色礦物含量少,一般為5%~10%,常見的有黑雲母、角閃石,有時見少量白雲母、輝石。副礦物有鋯石、磷灰石、榍石、褐簾石、石榴子石(照片3-152)等。常見花崗結構、似斑狀結構,二長花崗岩可見二長結構。一般為塊狀構造,具球狀構造者稱球狀花崗岩(照片1-9)。
(四)鹼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alkali feldspar granite)在IUGS分類的QAP圖中位於2區,主要礦物為石英、鹼性長石,而斜長石含量少,P′<10%,以此可區別於正長花崗岩。它與鹼性花崗岩只一字之差,其區別是後者含鹼性暗色礦物,二者經常共生且為A型花崗岩的主要成分。鹼長花崗岩中的鹼性長石往往為微斜長石、條紋長石,正長石較少見。斜長石以更長石為主。暗色礦物含量少,一般為5%~10%,以黑雲母為主。一般根據鹼性長石變種或特徵結構命名,如微斜長石花崗岩、條紋長石花崗岩(照片3-153)、文象鹼長花崗岩(照片3-155)等。當岩石中幾乎全由鹼性長石和石英組成時,稱為白崗岩(alaskite),是鹼長花崗岩的淺色變種。
(五)鹼性花崗岩鹼性花崗岩(alkali granite)其礦物成分與鈣鹼性花崗岩基本相同,以淺色礦物石英、長石為主,不同的是其中的長石為鹼性長石包括鈉長石(不含其他成分的斜長石)、鈉質歪長石、正長石、微斜長石、微紋長石、條紋長石等,且以條紋長石最常見。暗色礦物除黑雲母(富鐵)外,多以鹼性種屬為特徵,從而區別於鹼長花崗岩。常見的有霓石、霓輝石、鈉閃石、鈉鐵閃石、鈉鐵非石和綠鈉閃石等。它們往往結晶較晚,呈他形填隙狀或包裹淺色礦物(照片3-158)。副礦物為鋯石、磷灰石、褐簾石和星葉石等。由於鹼性花崗岩中常含F、Cl,因此常見螢石和黃玉等含揮發份礦物。根據所含鹼性暗色礦物命名而不必加「鹼性」二字。常見類型有鈉閃石花崗岩(照片3-157)、鈉鐵閃石花崗岩(照片3-158)、霓石花崗岩、綠鈉閃石花崗岩和鐵雲母花崗岩等。
常見花崗結構、似斑狀結構和文象結構,礦物粒徑常為中-粗粒或細-中粒。淺成相岩石多為斑狀結構,基質為顯微晶質結構、顯微文象結構等。鹼性花崗岩除塊狀構造外,常見晶洞構造。
鹼性花崗岩分布較少,出露面積一般不大。常呈小岩株、岩床產出,常與鈣鹼性的鹼長花崗岩構成環狀侵入體。它們多與鹼長花崗岩、鹼性正長岩、更長環斑花崗岩以及斜長岩、輝長岩和鹼性火山熔岩等共生或伴生。鹼性花崗岩是A型花崗岩的主要組成岩石之一。
鹼性花崗岩的淺成相岩石為鹼性花崗斑岩(alkali-granite porphyry),具斑狀結構,基質為顯微晶質結構和顯微文象結構。成分同鹼性花崗岩。根據鹼性暗色礦物進一步命名,如鈉鐵閃石花崗斑岩。
(六)紫蘇花崗岩IUGS分類中將紫蘇花崗岩(charnockite)作為一種特殊岩石類型單獨劃分出來,泛指含紫蘇輝石的、與麻粒岩相變質岩在空間上密切伴生的中—酸性岩石系列。在這里我們只描述成分相當於花崗岩或英雲閃長岩的紫蘇花崗岩,它們的外貌類似粗粒片麻岩,其礦物成分為石英、鹼性長石、酸性斜長石、紫蘇輝石和石榴子石等。鹼性長石中主要為微斜長石和條紋長石,且以條紋長石最常見,其特徵的是條紋不是通常的鈉長石而是更-中長石。此外,還可見反條紋長石和中條紋長石(鉀長石和鈉長石含量相近),我國河北遷安、廣西大容山早前寒武紀地層中可見(照片3-159,160)。
(七)結構分類命名的花崗岩1.斑狀花崗岩斑狀花崗岩(porphyritic granite)一般為肉紅色或灰色。似斑狀結構或交代斑狀結構,斑晶一般為鹼性長石(微斜長石、正長石、條紋長石),有時也見斜長石,而石英很少見。基質為中粗粒或中細粒花崗結構,由石英、鹼性長石、斜長石(更-中長石)和少量黑雲母或角閃石組成(照片3-123,154)。
2.花崗閃長斑岩、花崗斑岩和石英斑岩花崗閃長斑岩(granodiorite porphyry)是花崗閃長岩的淺成相岩石,灰色、暗灰色,具斑狀結構。礦物成分以斜長石和石英為主,少量鹼性長石,暗色礦物為角閃石、黑雲母,有時可見輝石。斑晶以斜長石為主,鹼性長石一般出現於基質中,以此可區別於花崗斑岩。基質具顯微晶質結構(照片3-166,167)、顯微文象結構、隱晶質結構。
花崗斑岩(granite porphyry)是花崗岩的淺成相岩石。具斑狀結構,基質常為顯微晶質結構(照片3-163)、顯微嵌晶結構(照片3-162)、隱晶質結構(照片3-161)和不同特點的球粒結構等。斑晶和基質成分相同,主要有石英、鹼性長石和少量斜長石,暗色礦物含量少,主要為黑雲母、角閃石。但因基質一般細小,有時成分不易完全識別。岩石中的石英、長石斑晶常見熔蝕結構,斑晶周圍有時還可見鹼性長石和石英形成的顯微文象或蠕蟲,構成斑邊顯微文象結構(照片3-165),也可見環斑球粒結構(照片3-161,171)。當斑晶由長石或石英小晶體組成放射狀球粒時,稱為似球粒花崗斑岩(照片3-134)。
石英斑岩(quartz porphyry)是花崗岩的淺成相岩石,與花崗斑岩不同的是石英斑岩肉眼觀察經常為淺灰色,斑晶以石英為主,長石很少見,而花崗斑岩多為肉紅色,斑晶以長石、石英為主。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熔蝕現象更明顯,經常見熔蝕呈各種形態(照片3-168~170),並且常見斑邊顯微文象結構和環斑球粒結構。基質多為顯微嵌晶結構(照片3-168,170)、隱晶質結構或霏細結構。
3.文象花崗岩和花斑岩文象花崗岩(graphic granite)淺肉紅色、灰白色,岩石的主要特徵是具文象結構,即鹼性長石和石英有規律的連生呈象形文字狀產出,構成岩石的總體(照片3-124,155)。與花斑岩不同之處在於文象花崗岩無斑晶和基質之分,粒徑較均勻。
花斑岩(granophyre)是花崗斑岩的一個變種,礦物成分同花崗斑岩。其最大特點是基質中的鹼性長石和石英具顯微文象結構,而且它們往往形成扇形、羽狀或指紋狀外形,被稱之為花斑岩(照片3-164)。
4.更長環斑花崗岩更長環斑花崗岩(rapakivite)亦稱奧長環斑花崗岩或斜長環斑花崗岩,暗灰色、肉紅色。其主要特點是具特徵的環斑結構,即呈卵球狀、橢球狀或不規則狀的鹼性長石(以正長石為主)大斑晶周圍被白色斜長石(多為更長石)環繞(照片3-156),二者接觸界線清楚,但可見斜長石插入鹼性長石中的現象。斑晶可以是單體,也可以是同成分的幾個晶體組合而成,球體粒徑粗大,幾厘米到十幾厘米,例如,北京密雲的更長環斑花崗岩中的鉀長石卵斑平均直徑小者2 cm左右,大者16 cm左右。斑晶內還常見暗色礦物、副礦物包裹體呈同心環狀分布。基質主要由石英、鹼性長石、黑雲母組成,具花崗結構。更長環斑花崗岩一般認為屬A型花崗岩,是元古宙中期大陸裂谷環境下的產物。
(八)花崗偉晶岩和細晶岩細晶岩(aplite)實際是一種與各類深成岩有成因聯系的淺成相脈岩。因此,細晶岩可有花崗細晶岩、閃長細晶岩、正長細晶岩、輝長細晶岩、歪正細晶岩(照片3-118)等。細晶岩具特徵的全晶質他形細粒結構—細晶結構(aplitic texture,照片3-129)。岩石主要特徵是顏色淺,多為灰色、白色、肉紅色。主要由淺色礦物組成,暗色礦物少見,一般<10%。上述細晶岩的不同種屬之間的區別是根據長石、石英的含量和長石的變種(如鹼性長石還是斜長石以及斜長石An分子的數值等)。細晶岩中最常見的是花崗細晶岩,通常被人們簡稱為「細晶岩」,也是本手冊將其放在花崗岩類中的原因。花崗細晶岩主要由石英、鹼性長石和斜長石(更-中長石)組成,少量黑雲母,偏鹼性的岩石可見鹼性暗色礦物(霓石、霓輝石、鈉質角閃石),如霓輝花崗細晶岩(照片3-172)等。副礦物為褐簾石、磁鐵礦、磷灰石等。
偉晶岩(pegmatite)也是一種與各類深成岩有成因聯系的淺成相脈岩。與細晶岩一樣,可見不同成分的偉晶岩,如正長偉晶岩、霞石正長偉晶岩、輝長偉晶岩、花崗偉晶岩等,其中自然界最常見的是花崗偉晶岩簡稱偉晶岩。岩石為肉紅色、灰白色。其特點是具偉晶結構(照片3-173,174),礦物顆粒粗大,粒度不均勻,粒徑一般>5mm(常呈巨晶),礦物間常構成文象結構或似文象結構。多見晶洞構造、晶線構造。岩石主要由淺色礦物組成,即使在輝長偉晶岩中,輝石的含量也較輝長岩中要少。與偉晶岩有關的礦產多為稀土、稀有礦產。各類偉晶岩中,分布最廣且最具經濟意義的當屬花崗偉晶岩。花崗偉晶岩的礦物成分為石英和鹼性長石,有時含白雲母、電氣石等(照片3-173,174)。此外,可見一些含稀有元素的礦物如綠柱石、黃玉、鋰雲母、鋰輝石、褐簾石和鈮鉭鐵礦等。花崗偉晶岩產於花崗岩或其附近的圍岩中。

❼ 什麼是青崗岩

一種深成酸性火成岩。二氧化硅含量多在70%以上。顏色較淺,以灰白色、肉紅色者較常見。主要由石英、長石和少量黑雲母等暗色礦物組成。石英含量為20%~40%,鹼性長石多於斜長石,約占長石總量的2/3以上。鹼性長石為各種鉀長石和鈉長石,斜長石主要為鈉更長石或更長石。暗色礦物以黑雲母為主,含少量角閃石。具花崗結構或似斑狀結構。常見長石化、雲英岩化、電氣石化等自變質作用。

❽ 請問這是什麼岩石

從你砸的新鮮面看 應該是長石石英砂岩

❾ 花崗岩的顏色有哪些

花崗岩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也有一些為斑雜構造、球狀構造、似片麻狀構造等。

作為大陸的標志性岩石,花崗岩構成大陸上部地殼的基礎,且花崗岩的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

花崗岩還可以根據暗色礦物種類進一步命名,如暗色礦物主要是黑雲母,可稱為黑雲母花崗岩,這是常見的一種花崗岩。如為黑雲母和白雲母,其含量接近相等,可稱為二雲母花崗岩;

如果暗色礦物以角閃石為主,則稱為角閃花崗岩,如果暗色礦物以輝石為主,則稱為輝石花崗岩,幾乎不含暗色礦物的則可稱為白崗岩。


(9)青崗岩特性和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花崗岩的來源

花崗岩由地殼中各種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而形成。這一觀點揉合了早期關於花崗岩起源的兩種不同認識:即岩漿論(認為花崗岩來自結晶)和變成論(認為花崗岩是富硅鋁的沉積岩在條件下經花崗岩化作用改造而成)。

提出花崗岩是地殼岩石經超變質(深熔作用)的結果,這對研究地殼的起源和化學分異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與特定時期內地殼的熱狀態和原岩的成分有關;

包括可以產生多少花崗岩漿、花崗岩形成時的溫度和水的數量和來源、構造背景和板塊作用過程等等。

❿ 頁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花崗岩,大理岩,石灰岩,咋個鑒別

首先,你要先懂得三大岩性吧,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在你說的岩石裡面,頁岩、石灰岩是沉積岩,花崗岩石岩漿岩,其餘都是變質岩!!
石灰岩化學成分是CaCO3,是碳酸鹽的沉積岩,一般是灰色的細晶或微晶結構,塊狀構造,你可以用鹽酸試試,有氣泡者。。

板岩片岩片麻岩,變質程度依次加大,發育板狀構造--片麻狀構造,層理還是比較明顯的。。。大理岩是重結晶後的碳酸鹽岩,礦物顆粒比較大,可以見到閃亮的晶體!整體來說就是顆粒大,顏色亮,也多為塊狀!
花崗岩這個,地板見過沒?多數白色-肉紅色的都是!花崗岩有多種,常見的因含有鉀長石所以呈肉紅色,含量少則為白色!塊狀構造,花崗斑狀結構!一般礦物顆粒較大,可以見到有多種礦物的良好晶體!

閱讀全文

與青崗岩特性和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柏使用方法 瀏覽:285
led應急日光燈怎麼接線方法圖 瀏覽:219
快速系蝴蝶結方法圖解 瀏覽:180
涼風的鍛煉方法 瀏覽:605
tcl55f6支架安裝方法 瀏覽:269
常規鋁拉伸網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192
藤當歸的功效與作用食用方法 瀏覽:573
抹灰餅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327
洗衣機不洗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266
消防應急筒燈接線方法圖片 瀏覽:60
中職學情分析方法 瀏覽:14
老式空調使用方法 瀏覽:738
一目十行的鍛煉方法 瀏覽:123
朝陽貨車輪胎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245
如何控制倒流香的方法 瀏覽:729
如何對付拖延自己的方法 瀏覽:389
白細胞免疫標記常用方法 瀏覽:875
枸杞根快速入盆方法 瀏覽:690
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怎麼辦四種方法 瀏覽:637
正確連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