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唯物論的三個原理及其方法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承認世界本源是物質,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3、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1)用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生態主義擴展閱讀:
唯物論的現實意義:
(1)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不同的意
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中國而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對中國而言,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Ⅱ 唯物論原理和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方法論】: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
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黨的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之間的關系,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於基本國情;說明社會主義既是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3.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方法論】: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各項工程、宏觀調控等工作中,要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說明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根本點,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
4.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消滅病蟲害、防治SARS、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
Ⅲ 唯物論和辯證法
論唯物辯證法的局限性
雲谷川
【內容提要】唯物辯證法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為實質與核心的思想體系,是用兩極對立和主客二分的辯證思維模式來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只強調事物的兩極、兩端和兩個方面,而忽略和否認了事物中點和中間部分的存在。這種認識方法是不全面的,只能反映客觀事物的部分規律性。它適用於解決兩極對立和矛盾斗爭的問題,而不適用於解決系統和諧問題。在唯物辯證法所說的對立面或矛盾中間都能找到中點和中間部分的存在;在對立統一中都能找到和諧統一的情況。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是有局限性的。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局限性、和諧統一規律。
唯物辯證法是以對立統一規律為實質與核心的思想體系,是用兩極對立和主客二分的辯證思維模式來看事物的方法,它適用於解決兩極對立和矛盾斗爭的問題。例如,階級斗爭和武裝斗爭是兩極對立和矛盾斗爭問題,所以,用唯物辯證法做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就能成功,前蘇聯「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的成功就是證明。然而,客觀事物都是以系統方式存在的,除兩極、兩端和兩個方面以外還有中點和中間部分存在,單獨看兩極、兩端和兩個方面符合對立統一的情況,但要全面系統看兩極、兩端、兩個方面和中點及中間部分就構成了和諧統一的情況。面對系統的和諧統一情況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就不適用了,顯露出很大的局限性。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關於事物的矛盾運動規律,亦稱矛盾規律。所謂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對立和同一的哲學范疇,這里所說的矛盾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辯證矛盾,既對立又統一。……矛盾著的每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一方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如果矛盾雙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例如,一塊磁鐵,南極和北極總是具有同一性,相互依賴,同生共死。……其它如正和負、大和小、上和下、化合與分解、民主與集中、教師與學生等等,這些對立面之間都是相互依存、同生共死的。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無不如此,它們都是作為這樣的矛盾統一體而存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戴曉儀等主編,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第1版,第128-129頁)從這段引文中不難看出,唯物辯證法只強調了事物的兩極、兩端或兩個方面,而忽略和否認了其中點和中間部分。下面我們就在唯物辯證法認為是對立統一的事物中尋找中點和中間部分,以及它們構成的和諧統一情況。
一、磁鐵是由兩極與中間部分構成的和諧統一體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證明對立統一規律的第一個例子就是磁鐵的兩極對立和統一。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磁鐵的情況:磁鐵有兩極:一個是南極、另一個是北極。然而,除南北兩極以外磁鐵還有中間部分存在,如果磁鐵沒有中間部分存在並與兩極相聯,南、北兩極就不可能成為一體。所以,磁鐵的南、北兩極和中間部分是同時存在的,它們缺一不可。如果單從兩極看它們構成對立統一。如果從整體和全面來看從南極到北極就是一個系統過程,必然經過中點和中間部分。磁鐵中間部分沒有磁性或呈中性。中性的中間部分就不符合對立統一規律,它符合和諧統一規律。如果磁鐵沒有中點或中間部分的話,那麼南極和北極也只能合為一點,從而失去極性成為中性的粒子。唯物辯證法只強調了磁鐵的南極和北極構成的對立統一,而否認了磁鐵南極、中間部分和北極構成的和諧統一,這不符合事實,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二、正數、零和負數構成了和諧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證明對立統一規律的第二個例子就是數學中的正和負構成的對立統一。數學中有正數、零和負數。如果單獨看正和負是對立的統一。如果從整體全面來看從正到負就是一個系統過程,其中間還有無限個正數、零和負數。零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唯一的中性數,零沒有正和負的對立情況、也不符合對立統一規律。具有中學數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從零到任意一個正數之間有無限個正數,它們沒有正和負的對立、也不符合對立統一、而是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系統。從零到任意一個負數之間有無限個負數,它們也沒有正和負的對立、也不符合對立統一、同樣是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系統。如果沒有零這個數,只有正數和負數,那麼還能夠進行數學運算嗎?還是完整的數學嗎?唯物辯證法只強調了數學中的正和負構成的對立統一,而否認了正數、零和負數構成的和諧統一,這不符合事實,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三、大、中、小構成了和諧系統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證明對立統一規律的第三個例子就是大和小構成的對立統一。現實中的空間形式有大、中、小之分。如果單獨看大和小是對立的統一。如果從整體全面來看大、中、小就是一個系統過程,其中間還有無限個大和小的存在。例如,任意一個大和中之間還有無限個比中還大而比大還小的空間形式存在,它們都是比中大、沒有比中小的空間形式,大和大里就沒有大和小的對立問題,它們不是對立統一而是和諧統一。同樣道理,任意一個小和中之間還有無限個比中還小、比小還大的空間形式存在,它們同樣是小和小之間的關系,不存在大和小的對立問題,它們不是對立統一而是和諧統一。換句話說,從大到小不光是大和小而是包括中間在內的一個系統存在,甚至是無限系統存在。唯物辯證法只強調大和小構成的對立統一,而否認了大、中、小構成的和諧統一,這不符合事實,也不是科學的態度。上和下與大和小的情況相同,不在贅述。
四、原子的化合、常態、分解是同時存在的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證明對立統一規律的第四個例子就是化合與分解構成的對立統一。化學中有原子的化合與分解過程,還有大量存在的不化合也不分解的常態原子。如果單獨看化合與分解是對立的統一。如果從整體全面來看有原子的化合過程,有不化合也不分解的常態原子,有原子的分解過程。但是,原子通過化合過程後形成了新的原子或分子,原子通過分解過程也形成了新的原子或分子。所以,原子的化合、原子的分解、原子的常態都同時存在著,常態原子就是一個和諧的系統。原子從常態到化合,化合的結果還是常態,然後再從常態到分解,分解的結果仍然是常態,這一系列過程的本身就是和諧的系統過程。唯物辯證法只強調了化合與分解構成的對立統一,而否認了化合、常態和分解構成的和諧統一,這不符合事實,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五、民主、協商和集中是和諧的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證明對立統一規律的第五個例子就是民主與集中構成的對立統一。在黨的政治生活中有民主與集中的制度----民主集中制。在現實中從民主到集中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可能從民主一下子就到了集中的程度,特別是民主過程要反復徵求意見和反復交換意見才行。即便是集中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或者一下子拍板定案,也是需要領導班子進行討論的,這又是一個過程。所以,在民主和集中之間還有多個既不是民主也不是集中的協商過程存在。正是民主、協商、集中構成了和諧的決策過程,使黨群、干群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如果沒有中間的協商過程,就不可能有和諧的民主集中制。唯物辯證法只強調了民主與集中構成的對立統一,而否認了民主、協商和集中構成的和諧統一,這不符合事實,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六、教師、教育資源、學生等構成了和諧統一的教育體系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證明對立統一規律的第六個例子就是教師與學生構成的對立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師與學生、其中間還存在著教育管理機關、其它教務人員、學生家長及其整個社會,還存在著教學設施、教學用具、教學材料等等。如果單獨看教師與學生是對立的統一。如果從整體全面來看教師、教務人員、學生、學生家長、教育管理機關、教學設施、教學用具、教學材料等等就是一個系統過程。他(它)們構成了和諧統一的教育體系。唯物辯證法只強調了教師與學生構成的對立統一,而否認了教師、教務人員、學生、學生家長、教育管理機關、教學設施、教學用具、教學材料等等構成的和諧統一,這不符合事實,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七、地球是由兩極和中間部分構成的和諧統一體
地球有兩極,周圍被大氣層包圍,表面是陸地和海洋。如果單從兩極來看一個是南極另一個是北極呈現兩極對立,符合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但是,如果從整體和全面來看,地球就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不但有兩極而且還有大氣層、陸地和海洋,被多條緯度線分割,其中點緯度線就是赤道。絕大多數生物就生活在南極和北極之間的陸地上或海洋里,我們人類也生活在南極和北極之間的陸地上。從南極經過南半球的陸地和海洋到達赤道,然後再從赤道經過北半球的陸地和海洋最後到達北極,這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過程。也正是在南極和北極之間形成了自然界的物質、生物、人類、社會、思維等多個系統構成的地球生態系統。如果地球除南北兩極以外沒有中點或中間部分的話,那麼地球也就只能縮成一個點了。整個生態系統和我們人類也就無從談起。如果只用主客二分、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看到地球的兩極對立,而看不到兩極與中間的陸地和海洋構成的生態系統,這種思維和認知模式豈能正確和全面?
八、生物體都是和諧的統一體
生物體同樣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比如一個人的肉體就是和諧的統一體。人體有上(前、左)和下(後、右)兩個方面,有左右手、左右臂、左右腿、左右腳、左右身,單獨看左手和右手、左臂和右臂、左腿和右腿、左腳和右腳、左身和右身等等,它們都呈現對立統一。但是,從上(前、左)再到下(後、右)、從左手再到右手、從左臂再到右臂、從左腿再到右腿、從左腳再到右腳、從左身再到右身等等,它們都必須通過身體中間部分,它們都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或系統過程。如果沒有中點或中間部分的話,那麼人也只能是一個點了。其它生物體也是一樣。
綜上所述,在唯物辯證法所說的兩極、兩端和兩個對立面(矛盾)中間,都能找到中點和中間部分的存在。任何客觀事物都是和諧的統一體,兩端和兩極之間必有中點和中間部分。無機自然界、生物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無不如此,它們都是作為這樣的和諧統一體而存在著。兩極、兩端和兩個方面的對立只是客觀事物系統中的特殊情況,對立統一規律只是和諧統一規律的特殊情況。唯物辯證法只強調事物兩極、兩端和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而否認了與其中點和中間部分構成的和諧統一,這是不全面的認知模式和思想方法。唯物辯證法體系沒有反映客觀事物的全部情況,只是說明了事物的部分情況,所以,唯物辯證法是有局限性的。
Ⅳ 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我國環境問題
(1)聯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生活,關乎民族未來。(2)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單兵作戰」難以有效掌握空氣污染狀況,需要建立多個區域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3)聯系具有多樣性。造成霧霾天氣的污染源是多樣性的,需要多個區域、部門聯合治理。4)系統具有整體性,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加強聯防聯控有利於提高治理環境污染的有效性。
Ⅳ 什麼叫唯物主義歷史觀
1、歷史唯物主義:
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2、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5)用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生態主義擴展閱讀:
1、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
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2、歷史唯心主義:
是把社會現象及其發展的終極原因歸結為精神因素的社會歷史觀。又稱唯心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歷史觀。
歷史唯心主義是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的基本點出發,把人們的思想動機、傑出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否認階級斗爭規律,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
歷史唯心主義掩蓋歷史發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剝削階級的利益。在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以前,歷史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占統治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由於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而生產規模的狹小又限制著人們的眼界,使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認識只能限於片面的了解。
只有到了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才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才第一次把社會歷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Ⅵ 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對生態學專業的意義
內容:主要以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為研究內容,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方法論是自然辯
證法的基石,自然辯證法仍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織部分。
范圍:它的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圍涉及如下廣泛的領域:自然界—科學—技術—社會。
體系:自然辯證法的體系和主要內容是: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科學技術與社會。
研究和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意義
我們的時代,正處於一個偉大的轉變時期。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學自身也在轉變之中」,
並且正是科學的轉變深刻地影響著時代的轉變進程,所以人們都把科學看作一種希望。科學
家們也更加自覺地「追隨我們時代的主要潮流,並把時代的發展、變比和向前的趨勢反映到
科學之中。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
經典力學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
已經突破廠它幾百年來所
遵循的古典決定論的、
精確的和解析的傳統。
如果說在19世紀以進化論的創立為標志,
生物學首先發展為一門演化的科學的話,
那麼20世紀尤其是近幾十年的科學進展——關於基本粒子的復雜性的發現,關於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學的建立,關於非平衡的、相乾的、一致的結
構的研究——使物理學和化學也已發展成為演化的科學。科學本身的發展正在改變著我們對
自然界的看法,也改變著科學關於平衡與非平衡、有序與無序、可逆與不可逆、對稱與非對
稱、進化與退化、漸變與突變、簡單性與復雜性、精確性與模糊性、系統與要素、結構與功
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觀念。
在這一過程小,
自然科學的發展不但沒有遠離哲學,
而且在自然
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部提出廠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在哲學認識層次上加以認真的研究。
處於科學前沿的理論自然科學家們,也不能不對這些問題進行嚴肅的哲學思考。這樣,對自
然辯證法的研究,就個是游離與科學發展之外,更不是強加於科學研究之上的什麼多餘的東
西。而是自然科學本身發展的一種需要。
「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完全證實廠
這一論斷。在當今世界上,新的科學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術革命,新的技術革命正在引起社
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劇烈變革。以致生活環境、職業性質、文化教養迥然
不同的人們都同樣深切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和價值;不管西方學者還是東方學者都同樣
把科學技術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同樣在
它們所面臨的戰略選擇中把科學技術的發展置於首要地位,與此同時,科學技術本身也已發
展成為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建制,它又與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種社會要素發生和發展
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它的發展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會為它提供的條件和環境的
制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更加自覺地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並通過它的發展來推動經濟
發展與社會進步。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而
且必須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會小發展的規律、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何轉化為經濟、社會
發展的機制。因而,自然辯證法關於科學技術觀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別突出的意義。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
一方面導致了許多積極結果,
實現著人們利用
科學造福於社會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少未曾預料的消極後果,引起了諸如在環境、
生態、資源、人口、糧食等方面所產生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被科學技術不斷擴大著的人對
自然界的影響,已 經超過作為一個自然系統的地球的自我調節和所能承載的界限。人類把越
來越強大的科學技術手段用於社會,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更難以為人們所預料。於是,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人們所尊崇的理性與自然的和諧似乎已經破裂,代之而起的是兩種對立
的思潮:一種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個用計劃和控制的世界來掃除習俗和無知的世界的有
益過程;一種認為科學技術使人間自然,並同自己的本質相分離,它以對人本身的侵犯代價
去征服自然,以內部的精神的喪失為代價去換取外部的物質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
能不認真地進行反思:人類在自然界和社會面前,以及在科學技術發展畫前,到底獲得了多大自由?
而為了擴大人類活動的自由度,
我們就得更多地認識必然。
為了更充分地理解自己行
動的意義和後果,理解由於這種行動將給周圍世界帶來的變化,我們就得更深刻地把握和更
自覺地遵循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自然辯證發的研究、對於真正實現人和自然的協調
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都是絕對必需的。
研究自然辯證法,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辯證唯物主義作為適用於自然界、
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的發展規律的科學。是在自然科學對自然界的認識、社會科學對社
會的認識和思維科學對思維的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它必須隨著這些科學的發展
不斷豐富、更新自己的內容改變自己的形式。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充分
體現時代的精神,就必須從當代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中吸取營養,也就必須發展自然辯證法
的研究,這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自然辯證法的研究被冷落,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系科學技術的
紐帶被阻斷,哲學的發展就會失去其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也就難以擺脫陷於貧困的危機。
當代中國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科學技術現代化無疑是整個現代化的關
鍵。
恩格斯早就指出:
「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在科學革命的過程中,哲學對科學的促進作用就巫為明顯。它可以啟迪科學家的思維,開闊科
學家的思路。如果說用唯物辯證法武裝我們科學家的頭腦,使之變得更加高明,對廠推動我
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十分重些的;那麼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真正在切實掌握科學技術發展
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和政策就更為重要、因為對一個國家來說,這種
方針、政策的指導是否正確將從根本上決定科學家個人努力的成敗。自然辯證法對科學技術
觀的研究,可以為科學技術方針和政策的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劃、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
和管理提供科學基礎,其重要性正日益突出。
自然辯證法只有被科學技術認識與實踐的主體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存在價值。對
於科學技術工作者來說、學習和研究自然辯證法、行助於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進一步樹立
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用正確觀點去分析科學技術發展,提出的各種問題,並分析科學技術
領域中的各種哲學、社會思潮以增強自身的鑒別能力;有助於增進辯證思維能力,掌握和運
用科學的思維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增強自身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自
覺性;有助於加深對黨和國家的科學技術方針、政策的理解,並密切結合自身的科學技術工
作實際,更自覺地貫徹、執行這些方針、政策。
Ⅶ 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知識分析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的嚴峻形勢,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2)意識對具有能動作用,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有利於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Ⅷ 求發政治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社會觀,人生價值觀)原理及方法論
一、 辯證唯物論(第一課、第二課)
1、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促進作用。
方法論:①一切從實際出發②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
2、 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
原理:規律是客觀的,它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
方法論: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變害為利。
二、 唯物辯證法(第二、三、四課)
(一)聯系的觀點
1、 聯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
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2、 因果聯系
原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既是先行後續的關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原因總是伴隨一定的結果,結果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的連接之中,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①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②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3、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原理:整體處於統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於整體,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狀態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①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二)發展的觀點
4、 發展的觀點
原理: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①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②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③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④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5、 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系
原理: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用內因和外因辨證關系的觀點看問題,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因。
6、 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
原理: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都是在量變和質變的兩種狀態中不斷發展的。
方法論:①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②要堅持適度原則③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④要重視量的積累⑤學會優化結構
7、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原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堅持用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備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觀點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每一事物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於承認和揭露矛盾;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雙方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0、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
原理: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聯結;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學會正確認識事物,掌握認識秩序②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關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則處於從屬地位,不起決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善於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關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則是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1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關系原理
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五課、第八課)
14、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理論),認識(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 法 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15、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推移
原理內容:從深度上說,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說,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說,認識必須向前推移。
方 法 論:反對思想僵化、認識固定化的觀點,反對一切停止、悲觀、無所作為的觀點。
16、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17實踐決定認識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檢驗標准,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於實踐。
方法論:從實踐中獲得認識、發展認識、檢驗認識,並用認識去指導實踐
四、人生觀、價值觀(第六、七、八課)
17、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作用。
18、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
原理內容: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導向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9、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方法論:要求我們①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②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③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20、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21、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辨證關系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當個人活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推動作用;反之,起阻礙或破壞作用。社會條件和社會規律又制約著個人的活動。
2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價值首先在於對社會的貢獻,①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③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
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為祖國繁榮、民族振興中,不斷實現和提高人生價值。
23、崇高的理想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促進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們把個人志向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將自己的一切同祖國、同人民、同人類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24、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應做到①相信群眾②依靠群眾③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25、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辨證關系
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
要求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②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③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Ⅸ 唯物主義的觀點及方法論有哪些
一、辯證唯物論
1、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內容: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推動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破壞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另一方面要重視精神的力量。
4、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途;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方法論: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二、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觀點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沒有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同時,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
2、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響,整體處於統率的決定地位,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整體,有時關鍵部分的性能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樹立全局觀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3、發展的觀點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
4、規律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方法論: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
5、對立統一的觀點
原理內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肯定事物對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統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反對一點論。
7、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9、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
10、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觀點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11、內外因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12、量變和質變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堅持適度的原則;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
13、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
原理內容: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充滿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理論),認識(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2、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推移
原理內容:從深度上說,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說,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說,認識必須向前推移。
方法論:反對思想僵化、認識固定化的觀點,反對一切停止、悲觀、無所作為的觀點。
3、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四、人生觀、價值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作用。
2、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
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3、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要求我們①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②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③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4、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5、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辨證關系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當個人活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推動作用;反之,起阻礙或破壞作用。社會條件和社會規律又制約著個人的活動。
6、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價值首先在於對社會的貢獻,①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③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
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為祖國繁榮、民族振興中,不斷實現和提高人生價值。
7、崇高的理想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促進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們把個人志向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將自己的一切同祖國、同人民、同人類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8、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應做到①相信群眾②依靠群眾③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9.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辨證關系
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
要求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②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③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