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語的語言形態變化
我學過現代漢語,對於你的問題我略通一二.可是因為怕說錯了惹笑話,所以還是翻了翻課本查詢.以下是黃柏榮老師與廖序東老師主編的《現代漢語》中的原文:
(現代漢語)詞的形態可分兩種:一 指構形形態,例如重疊:「研究」重疊為「研究研究」,「老實」重疊為「老老實實」,是動詞、形容詞的形式和語法意義不相同的形態變化;二 指構詞形態,例如就加詞綴,「鑿」這個語素,可單獨構成動詞,加詞綴「子」就構成另一個詞「鑿子」(名詞),這就是構詞形態.
呵呵,和印歐語系的語言很不一樣呢.
2. 漢語形態變化是什麼意思
所謂形態變化,主要指名詞、形容詞、動詞的性數、格、時、人稱的變化.
通過詞的形式變化來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詞的形式在形態上的有語法意義的變化.
3. 現代漢語的特點分別從語法、語音、詞彙方面與英語相比較並舉例
一、語音:
1、 漢語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
漢語每一個音節不僅有母音和輔音,還有聲調,而且聲調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像「bā (八) 「「bá(拔) 、bǎ (靶) 、bà(爸)」聲調不同,意義也不一樣。
2、在漢語普通話里,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基本聲調。這與印歐語系一些非聲調語言相比,確實是漢語一個很大的特點,也正是外國學生一個很大的學習難點。
二、語法:
1、漢語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屬於非形態語。
人們在語言研究中,按照形態分類法,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四大類,即:曲折語、孤立語、膠著語和多式綜合語。
人們認為漢語是沒有內部屈折變化,缺少嚴格意義的構詞形態,屬於孤立語(也有不同看法)。英語屬於形態語,它是通過詞的形態變化,來表現語法意義的比如:
2、英語名詞有數的變化 (table—tables); 人稱代詞有格的變化 (主格I—賓格me);形容詞有比較級的變化 (good—better—best);
數詞有基數詞和序數詞的變化 (one—first, two—second); 動詞有時態的變化 (do,did, done, doing)。漢語的詞沒有這種形態的變化 。
但這並不是說,漢語語法極其簡單。漢語主要是通過詞序和虛詞來展現語法意義的。
三、語序:
我們知道,人類語言中常使用的語法手段有三種:
1、語序或詞序;
2、虛詞;
3、 形態。
漢語是缺少形態變化的,所以語序在語言單位組合中是十分重要的,「狗咬人」和「人咬狗」語序不一樣,意思是完全不一樣的。
漢語語序組合的一般規律是,修飾成分在被修飾的成分前面;支配的用在被支配的前面;狀語用在動詞前面。這與很多國家語言的語序是不一樣的。
另外,從語言類型分類法來看漢語屬於分析語類型。漢語的詞沒有語法范疇的形態變化,詞在句中的語法意義,主要是靠詞序和虛詞來決定的。
現代漢語虛詞的數量不是很多,大約有800多個。但它在漢語中,使用的頻率卻是相當之高。據《現代漢語頻率詞典》的統計,虛詞 「的」和 「了」,在漢語所有詞的使用中,是使用最多的兩個。
虛詞主要以其語法意義左右著句子結構,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表達。我們從下面這個例句中,可以看到虛詞的語法作用。
「李強老師去買報」 這句話,全是實詞,沒有虛詞,由於它按照一定的詞序排列,所以表達了一定的意義。如果我們加上不同的虛詞,它的意義就變了。請看:
李強老師去買報。
李強的老師去買報。
李強和老師去買報。
李強讓老師去買報。
李強為老師去買報。
李強或老師去買報。
四、漢語的量詞極為豐富。
量詞的使用是漢語很突出的一個特點, 漢語量詞很多,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1975年編寫的《現代漢語量詞手冊》中,收錄的量詞有500多條。
中國人說話,在數詞、指示代詞和名詞之間一定要加量詞,如,一本書、兩張報、五輛汽車、這個學生、那盞燈等等而且每個名詞都有固定的量詞與其搭配。
這對於相當多母語量詞沒有漢語這么豐富的學生來說,真是感到很是困難,他們記不住哪個量詞與哪個名詞搭配。
所以在說話時常常出錯,其表現之一是不用量詞,說出來的漢語句子,數詞與名詞連著,沒有量詞。
另外一點是,量詞和名詞搭配得不對,或以「個」蓋全。
5五、漢語是單音節性很強的語言。
有人認為,漢字是一個個方塊字,每個字是一個音節,又有一定的意義,所以說漢語是單音節語。這種說法是不夠確切的。
在現代漢語里,漢語詞彙的發展更加雙音節化,以單音節為基礎,出現了大量雙音節詞。
漢語詞的音節數和其它語言相比,是少的。漢語普通話只有400多個音節,加上四個聲調和兒化韻,也不過1600多個音節左右,這比起有10,000多個音節的英語來說,真是少得多。
當然音節少,必然出現若干個字共為一個音節的現像,也就是說有大量的同音詞。比如,在《現代漢語詞典》里,「x ī」這個音就有「西、希、夕、昔」等77個字。
另外,漢語詞所含的詞素是少的,也就是說,漢語詞比較短。在漢語詞中,大量的詞是單音節或雙音節,如,「人、天、日、走、說、朋友、道路、出發 」等。
三音節詞和四音節詞,數量較少,如,「圖書館、總司令、自由泳、核武器、研究生院、自來水筆、鉛保險絲」等。
六、漢語崇尚簡略,重在會意,保留著古漢語的一些成分。
由於漢語歷史悠久,現代漢語中仍然保留著古漢語的一些文言成分和許多習慣用法。比如,「老年之家」不能說成老年的家,「三分之二」不能說成三分的二。
另外,漢語很早就出現了言、文分家,形成了口語和書面語不同的詞彙和文體特點。
漢語又崇尚簡略,重在會意,能省則省,能略則略,如:「你不去,我去。」(省略「如果」);「昨天他買一電視機。」(省略量詞)這些省略都是有條件,有一定語境的,不能濫用。
(3)漢語形態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並列短語:
由兩個以上的詞並列組成的短語。有的用連詞和、或、並且等連接,有的不用。
1、個人和集體贊成或反對。
2、討論並且通過了。
3、多快好省。
4、偉大、光榮、正確的。
偏正短語:
由中心詞(正)和對中心詞起修飾作用的詞(偏)兩部分組成的短語。「偏」在前,「正」在後,兩者之間有的用助詞「的」、「地」連接,有的不用。
1、精妙的對聯。
2、好孩子。
3、不斷地提高。
4、認真學習。
述賓短語:
由動詞(述)和被動詞支配的詞(賓)兩部分組成的短語。「述」在前,「賓」在後。又稱動賓短語。
1、看書。
2、洗衣服。
3、聯系實際。
4、建設中國。
述補短語:
由動詞或形容詞(述)和對動詞或形容詞補充說明的詞(補)兩部分組成的短語。「述」在前「補」在後,兩者之間有的用助詞「得」連接,有的不用。
1、寫得簡明扼要。
2、好得很。
3、看完。
4、看不完。
5、交代清楚。
主謂短語:
由被陳述的詞(主)和陳述的詞(謂)兩部分組成的短語。「主」在前「謂」在後。
1、(他寫)的對聯。
2、(意義深遠)的大會
3、(我們堅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
介賓短語:
由介詞和賓語組成的短語。「介」在前,「賓」在後。
他(在教室里)看書我(從去年)就開始練習書法了
4. 解釋漢語的形態格局
這位同學是在准備明天的【普通語法學】考試吧......
目前查到的資料如下,僅供參考:
漢語的形態格局
4.3 形態格局及其分類。形態格局的含義。綜合形態格局:異根形態;內部屈折形態;附加形態;重音形態;聲調形態;重疊形態。綜合——分析形態格局:冠詞形態;前置詞和後置詞形態;助動詞形態。分析形態格局:詞序形態;虛詞形態;語調形態;變換形態。
採取綜合形態格局的語言稱為綜合語,如俄語。採取分析形態格局的語言稱為分析語,如漢語。而許多語言則是採取綜合——分析形態格局,稱為綜合——分析語,如英語。
4.4 漢語的形態格局。實詞虛化、詞序、虛詞、語調、變換等為主,其他為輔。漢語形態格局的研究必將豐富普通語法學的內容。
5. 漢語是屬於沒有形態變化的
我學過現代漢語,對於你的問題我略通一二.可是因為怕說錯了惹笑話,所以還是翻了翻課本查詢.以下是黃柏榮老師與廖序東老師主編的《現代漢語》中的原文:
(現代漢語)詞的形態可分兩種:一 指構形形態,例如重疊:「研究」重疊為「研究研究」,「老實」重疊為「老老實實」,是動詞、形容詞的形式和語法意義不相同的形態變化;二 指構詞形態,例如就加詞綴,「鑿」這個語素,可單獨構成動詞,加詞綴「子」就構成另一個詞「鑿子」(名詞),這就是構詞形態.
呵呵,和印歐語系的語言很不一樣呢.
6. 中國話的漢語的形態
和人類其他種類的語言一樣,漢語有古代和現代兩個形態,有口頭與書面兩個體系。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都是漢語,時代上沒有截然的時間界限。
漢語在口頭上分方言與官腔,語音體系龐雜。隨方言流行的地域不同而各具情采,聲韻優美。漢語的官腔,一般隨中央政府駐地的變遷而更換。現代漢語的官腔叫「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準音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
7. 漢語形態變化
「漢語缺乏形態變化」的說法不科學。因為「缺乏」「缺少」是應該有而沒有,我們可以說「這個孩子缺鋅」,但從不說「這個孩子缺乏尾巴」。這個觀點曾經受到一些人的批評。
准確地說,應該是:「漢語沒有豐富的形態變化」。漢語有形態變化,但不豐富。比如漢語中某些動詞和形容詞能夠重疊,這就是形態變化。但這種形態變化是有限的,並不是所有的動詞和形容詞都能重疊。
8. 漢語言的研究方法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韻母都是ang,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里分別代表4個不同的語素,在書面上就寫成4個不同的字。 聲母都是輔音。最復雜的韻母由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 3部分組成。韻尾有的是輔音,有的是母音。北京音的輔音聲母有23個。介音有i、u、ü3個。輔音韻尾有[n]和[ŋ],母音韻尾有i和u。在組成音節的聲母、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 4部分里,只有主要母音不能沒有,其餘 3部分都不是必須出現的。這種情形可以從表 1音節的成分舉的例字里看出來。北京話的聲母見表 2北京話聲母,北京話的韻母見表 3北京話韻母。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母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例如:ㄠ=[au],ㄢ=[an]),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話聲母、表3北京話韻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韻母急速連續拼合並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拼音的要領是:「前音(聲母)輕短後音(韻母)重,兩音相連猛一碰。」拼音時要牢記普通話聲母和韻母的配合規律: 聲母n、l及零聲母與開口呼、齊齒呼、撮口呼都有拼合關系。 聲母f、g、k、h、zh、ch、r、z、c、s只同開口呼、合口呼相拼。 聲母j、x、q只同齊齒呼、撮口呼相拼。 開口呼、合口呼韻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聲母都有拼合關系。 撮口呼韻母只同j、q、x、n、l及零聲母有拼合關系。 拼音時還要注意讀准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音值。要讀聲母本音,不要念呼讀音(教學中,在聲母後面配上不同的母音,而發出的音叫呼讀音);要把韻母作為一個整體來讀,不要把韻頭、韻腹、韻尾分解開再臨時拼合;要看清調號,讀准調值。 常用的拼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聲韻兩拼法——把韻母當作一個整體,拿來跟聲母相拼。如:h-ào→(浩)。 聲母兩拼法——先找准聲母發音部位,擺好發音的架勢,然後一口氣念出韻母,拼成音節。如:拼讀bā(巴),先閉上雙唇,憋住一口氣,擺好發b音的姿勢,然後一口念出a,成為音節。 三拼連讀法——是把帶介音的音節分析成聲、介、韻三個部件,拼音時連讀成一個音節。如:q-i-áng→qiáng(強) 聲介合母和韻母連接法--是把聲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來,構成一個拼音部件,再同隨後的韻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9. 理論聯系實際舉例現代漢語語法的特點
現代漢語語法的特點
(一)形態變化不發達、不普遍。 漢語中,形態變化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詞類雖然具有某種形態上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是所有的同類詞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場合都通用。例如:
1
雙音節動詞的重疊方式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顧照顧;雙音節形容詞的重疊方式一般是ABAB,如:乾乾凈凈、舒舒服服。但是少數雙音節形容詞也有ABAB的重疊方式,如:雪白雪白、通紅通紅。此外,不是所有的雙音節動詞和形容詞都具有ABAB和AABB的重疊方式。如:動詞「擔心」「喜愛」,不能說成「擔心擔心」「喜愛喜愛」;形容詞「美麗」「聰明」,也不能說成「美美麗麗」「聰聰明明」。
2
「們」可以表示復數,但是它太缺乏普遍性。「他們是工人。」其中「他們」雖然是復數,卻不能說成「他們是工人們。」
3
漢語的動詞不隨人稱、性、數、時的變化而變化。如:「是」──「我是學生。」「你是學生」「我們是學生」「他們是學生。」無論第一、第二、第三人稱,還是單數或復數,對動詞「是」沒有任何影響。
4
漢語的動詞、代詞等也不隨句中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如:「研究」──「研究語言」「研究正在進行」「注重研究」「研究的方向」。無論「研究」在句中做主語、謂語、賓語,還是修飾限制詞語,都沒有詞形上的變化。
再如:「我」──「我吃飯」「他來看我」「我朋友」 ,無論是主格、賓格,還是所有格的意義,都沒有詞形上的變化。
(二)漢語十分重視詞序和虛詞
由於漢語形態變化不發達、不普遍,形成詞序和虛詞在漢語中特有的地位。
首先,詞序不同,表達的意義就不同。如:「我喜歡他」「他喜歡我」;「不很好」「很不好」。
其次,用不用虛詞和用不同的虛詞,意思也完全不同。如:「看書」「看的書」;「我把他摔倒了」「我被他摔倒了」。
此外,漢語語法還有一些其他特點。如:繁多的量詞——不同的事物配有不同的量詞;龐雜的補語──動詞除了與表示時態意義的「了」「著」「過」配合外,常常還要跟適當的補語結合起來使用。另外單雙音節對組詞造句也有相當的影響。如:「進行學習」可以說,「進行學」卻不行;「美麗富饒的寶島」「又美又富的寶島」可以說,「美、富的寶島」一般卻不能說。
10.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文獻法
文獻法是一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無論哪一種社會活動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跡都離不開各種文獻。人類活動與認識的無限性和個體生命與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在研究逝去的事實時必須藉助於文獻。
2、比較研究法
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比較研究貫穿於教育研究的全過程。無論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或是在理論研究中,比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該方法。
3、歸納綜合法
歸納綜合法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實例法,藉助於給出的一組輸入/輸出實例逐步導出適於一類問題的程序;另一種是「軌跡」法,通過所給實例的執行軌跡,逐步導出程序。
4、實證研究法
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5、定量分析法
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