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麥氏理論的介紹
《麥氏理論》開創了嶄新的技術分析方法,將難以預測的未來式行情,通過對數據的統計、歸納分析而做到「事先的評估和判斷」,成功抓住市場的脈絡、變動及高低拐點,可以更簡單、順暢、便利的進行分析和操作。
2. 麥克盧漢為什麼說:媒介即人的延伸
因為麥克盧漢認為的媒介是一種廣義化的媒介(如交通工具),他將媒介視為因改變時空關系而改變人們感知能力(也就是感官)的加強或延展。媒介是人的延伸強調的是媒介代替人的感知器官來認識世界這一功能。
如交通工具是腿的延長,望遠鏡是視覺的延伸,電話是耳朵和嘴的延伸,電視電腦等多媒體是神經中樞的總體延伸,所以這是一個關於媒介的比喻。
媒介與人的關系是相對獨立的,反過來對於人的感知有強烈的影響,不同的媒介對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書面媒介影響視覺,使人的感知成線狀結構;視聽媒介影響觸覺,使人的感知成三維結構。
(2)麥氏理論分析方法1擴展閱讀:
媒介延伸論最早由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1964出版)中提出。
媒介延伸論:
核心思想是一切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即媒介是人的感覺器官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
主要內容包括:
1、每一種媒介都將改變人們的感知方式從而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
2、一切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3、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體部分向公眾領域的延伸
這個理論的提出是說明傳播媒介對人類感覺中樞影響,他認為媒介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統合—分化—再統合」的歷史。
3. 怎樣才能做一個自律的交易者
自律是交易的核心!要做一個自律的交易者,首先是要在生活中形成自律的好習慣。然後再把它運用到市場交易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交易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心態和自律,是決定交易結果的重要因素。因為交易的最終結果是概率事件,所以交易者更需要需要良好的心態和像戰士一樣的無條件執行。
那麼交易者該如何讓自己變得自律呢?匯查查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大部分交易者,都期待進場後賬戶馬上盈利,但這非常難。因此,我們就要正確看待浮虧,延遲滿足感。有時候,我們需要看淡短期浮虧的困擾,堅決按照計劃執行交易,這才是最理智的交易方法。
在面對交易失誤的時候,很多交易者會安慰自己,告訴自己這次失誤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比如行情問題、消息的問題等等,卻沒有發現自身的問題。如果交易者不能及時認清自己在交易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橫亘在我們心中,阻礙交易者能力的提高以及心態的成熟。因此,在交易中面對失敗的時候,需要接受事實,認清自身的問題,才能避免重復犯錯,成為行情波動的犧牲品。
簡單來說,就是要忠於行情趨勢。如果你要追求長久的盈利,就要堅定地跟隨趨勢的方向。實事求是,了解行情的特徵和不同交易品種的差異,不要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想去推測行情的走勢。這需要平時不斷地學習和總結,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當自己的交易策略跟現實行情發生沖突的時候,就需要對自己的交易策略和邏輯進行重新修正。要克服這種重頭再來的痛苦,需要交易者非常自律。
最後,自律的交易還需要交易者把持得當,在交易中保持平衡,既能有效地控制交易風險,又有獲利的可能。這要求我們在決策、進場及持有單子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此外,我們還需要懂得適時放棄,在做錯方向的時候,要果斷止損離場。把持得當的交易,有助於交易者平穩渡過危機,順利進入下一交易階段。
4. 祥解兵家核心的幾點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儒家有一句話很能反映這個哲學。「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根本觀念。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這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人看成社會的最重要的財富有關,那時是以人口的多少來反映國家的強弱。所以在儒家看來,一切的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麼就要對人進行分析。首先是對人性的假設。在中國的古代就有對人性的假設,性善論是孟子的主張。孟子認為,從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為善良人的,至於人的不善不能歸於他的本性,這是由於後天的各種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蓋起來了。另外,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個人對於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去追求善,則善就會丟掉,而表現出來的是惡。至於惡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來源於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結果。如果人能把握住這兩道產生惡的來源,人通過自我的追求就能夠達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叫做「性」,由於人的本性是相調和而產生的,是由於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觸而反映的,經過後天的努力或者社會教化就自然而然是這樣的,這才叫做「性」。荀子的性惡論是直接為儒家的「禮」而服務的,也就是說荀子不是和孟子進行爭論,而是在於為實現國家的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因為人的性是惡的,所以,作為聖人的管理者們,必須對一般的老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化和管理,這樣才能使之從善,才能把國家管理好。 儒家對於人性的假設好象和麥格雷格(1960年)的關於人性的「X」和「Y」理論相似。這里確實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許多不同點,一是社會環境的不同,一個是封建社會,一個是資本主義社會;二是應用條件不同,一個是為社會管理或者說為政治統治而服務,一個是為企業管理服務。從理論的深度來說,X和Y理論偏重於人的行為的研究,基本上是屬於人的行為科學研究的范圍,而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偏重於道德。從管理的對象來說,X、Y理論是著重於被管理者行為的研究,而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著重於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於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論。至於惡的來源,麥氏理論認為是由於管理當局的組織方式和控制方式而引起的,只要改變這些,就可以改變人性。而儒家的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來源於天生的,而改變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對人性的假設方面和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當多的見解,認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來解決,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個人最高的奮斗目標是做聖人,並提出向此目標奮斗的途徑。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和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後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關於人性方面還有馬斯洛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縱上所書,對人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道德修養和行為。儒家學派偏重於道德修養,西方理論偏重於行為研究。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這兩個方面都要兼顧並有所區分,我們的觀點:對於高層管理人員可以稍偏重於道德修養,對於基層人員可以偏重於行為。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人做事的目的無非有兩個「逃離痛苦,追求快樂」,現代社會更趨向於人們的這種心性,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對人的判斷注重以上兩個方面,「價值邏輯」不失為一個比較公平的法則。因為企業存在的價值就是「利潤最大化」 儒家對組織的獨到認識 第二個方面是由誰來管。勞心者治人,勞心者通過什麼來管理呢?荀子認為,就人類而言,論力氣比不上牛,論行走比不上馬,但牛和馬都為人所役使,這是為什麼呢?他的回答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在中國2千年以前就明白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能群——分——義,群是建立組織結構,分是實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組織結構和實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義」。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和諧,使之達到良好的組織運行。 荀子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無窮的要求和慾望,有慾望而不能滿足,則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則不能不引起爭奪,一有爭奪就會引起混亂,一有混亂就會導致貧窮。國家的管理者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局面,就要制定禮和義,劃分等級,以調節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從而使人們的慾望不至於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也不至於因為人的慾望而用盡。這就是儒家對於由誰來管理和通過什麼管理的要旨。 儒家的「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第三個方面是怎樣管理,儒家的回答是「仁」、「德」和「禮」。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對於仁的解釋也是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幾點:首先就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才能稱上仁,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時,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愛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三次則更為具體了:「居恭處,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也就是所謂的仁既是對自己與他人都能誠實相待的生活方式,也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原則。還有「剛毅木吶,近仁」,所指的是人在剛直堅毅而又不欲求表現之間保持一種平衡,這樣便愈來愈接近仁。這就是說,人要有一種為集體的剛毅精神,但是又不去追求個人的表現。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一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干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後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一個集體中活動,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仁。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他認為:凡事以民生安定為第一位,這是實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備「德」,再將「德」推廣,教導每個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說與國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這就像將「德」放在北極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圍繞著它而運轉的。因此在儒家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范,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在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唐朝的魏徵提出的作為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必須要考慮的 10個方面,即《十思疏》,全面地提出了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對以後儒家「德「的管理思想起著重大的作用。這10個方面是:1)領導者一有慾望就要想到應有所克制;2)將有作為,就要想到如何安定百姓;3)位居高位,就要想到謙虛謹慎;4)擔心自滿,就要想到江海容納百川;5)遊玩安樂,就要想到世間事物不可能全部享受;6)擔心鬆懈,就要想到凡事都應有始有終;7)擔心閉塞,就要想到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8)打算賞賜,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喜而濫賞;9)擔心讒言,就要想到修正自身以遠避小人;10)打算懲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怒而濫罰。 孟子還具體說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實力來使人服從,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本身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好象孔子的72位大弟子都誠服孔子一樣。所以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過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這樣,天下無不心服地歸順於王者。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管理的。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是一個國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種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廣大人民迅速地歸附,這種歸附是心悅誠服的,那麼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這是要求管理者通過自身的模範行為,把一定的價值觀念,灌輸到組織成員的頭腦中去,使之轉化為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行為,不是通過外在的而是通過內在的把人性中的最積極的東西調動出來,實行內在的管理自我控制,來達到管理的目標。 但是儒家並不是不講外在的管理規則,他們用的是「禮」,即所謂的「齊之以禮」。所謂的「禮」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指定,目的是為了治理人間的事情。所以,禮一定是來源於天,見效與地,貢獻與鬼神,而表現在喪、祭、射、御、冠、婚姻、朝見、聘問等各種禮儀中,所以聖人按照禮來行事,天下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禮」實際上是社會各種活動的一項規則,是社會的一種控制手段,其本質是在於規范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使得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這樣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這是一種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禮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在《禮記。禮器》中說了一段話。大意是:禮所以以多為貴,在於它是人心之外的規范,人們的道德規范可以施之於萬物,禮儀宏大,萬物廣博,如此怎麼不以多為貴呢?所以君子樂於將禮發揚。禮所以以少為貴,在於它來自人們的心靈深處,人們的道德觀念至精至微,天下萬物都無法與之並駕齊驅,如此怎麼不以少為貴呢?所以君子獨處時十分謹慎。從孔子的話看,禮既以多為貴,又以少為貴,既來自外力,又發自內心,這其中的奧秘全在於禮必須以德為核心,以德為轉移。君子樂於將禮發揚是把內心的道德自覺推廣到外在的行為規范;「君子慎獨」則是把外在的行為規范訴之內心道德規范,這樣,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感化和規范化,內在控制與外在控制就巧妙地結合起來了。 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轉化為誠服的臣民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這整個的儒家的理論體系無處不體現了如何成為管理者(統治者),如何當管理者,管理者又應如何管理,這是一個十足的做官理論體系。它對封建統治者的統治確實提供了有利的管理武器,但是作為一個國家主導文化理論,確實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性的後果。試想,所有的國民,都向仕途這條路上擠,當上統治者的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卻再也沒有出路了,其結果是必然形成了一種中國特有的國民劣根性。另外,儒家的學說,從來沒有提到效率和發展生產,這就給中國幾千年的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作為一個指導全國的文化體系卻不能提高生產力,這不能不說是儒家學說的一個悲劇
5. 中國古代儒家和法家關於「人性」假設與管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儒家有一句話很能反映這個哲學。「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根本觀念。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這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人看成社會的最重要的財富有關,那時是以人口的多少來反映國家的強弱。所以在儒家看來,一切的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麼就要對人進行分析。首先是對人性的假設。在中國的古代就有對人性的假設,性善論是孟子的主張。孟子認為,從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為善良人的,至於人的不善不能歸於他的本性,這是由於後天的各種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蓋起來了。另外,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個人對於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去追求善,則善就會丟掉,而表現出來的是惡。至於惡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來源於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結果。如果人能把握住這兩道產生惡的來源,人通過自我的追求就能夠達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叫做「性」,由於人的本性是相調和而產生的,是由於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觸而反映的,經過後天的努力或者社會教化就自然而然是這樣的,這才叫做「性」。荀子的性惡論是直接為儒家的「禮」而服務的,也就是說荀子不是和孟子進行爭論,而是在於為實現國家的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因為人的性是惡的,所以,作為聖人的管理者們,必須對一般的老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化和管理,這樣才能使之從善,才能把國家管理好。
儒家對於人性的假設好象和麥格雷格(1960年)的關於人性的「X」和「Y」理論相似。這里確實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許多不同點,一是社會環境的不同,一個是封建社會,一個是資本主義社會;二是應用條件不同,一個是為社會管理或者說為政治統治而服務,一個是為企業管理服務。從理論的深度來說,X和Y理論偏重於人的行為的研究,基本上是屬於人的行為科學研究的范圍,而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偏重於道德。從管理的對象來說,X、Y理論是著重於被管理者行為的研究,而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著重於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於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論。至於惡的來源,麥氏理論認為是由於管理當局的組織方式和控制方式而引起的,只要改變這些,就可以改變人性。而儒家的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來源於天生的,而改變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對人性的假設方面和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當多的見解,認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來解決,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個人最高的奮斗目標是做聖人,並提出向此目標奮斗的途徑。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和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後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關於人性方面還有馬斯洛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縱上所書,對人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道德修養和行為。儒家學派偏重於道德修養,西方理論偏重於行為研究。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這兩個方面都要兼顧並有所區分,我們的觀點:對於高層管理人員可以稍偏重於道德修養,對於基層人員可以偏重於行為。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人做事的目的無非有兩個「逃離痛苦,追求快樂」,現代社會更趨向於人們的這種心性,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對人的判斷注重以上兩個方面,「價值邏輯」不失為一個比較公平的法則。因為企業存在的價值就是「利潤最大化」
儒家對組織的獨到認識
第二個方面是由誰來管。勞心者治人,勞心者通過什麼來管理呢?荀子認為,就人類而言,論力氣比不上牛,論行走比不上馬,但牛和馬都為人所役使,這是為什麼呢?他的回答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在中國2千年以前就明白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能群——分——義,群是建立組織結構,分是實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組織結構和實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義」。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和諧,使之達到良好的組織運行。
荀子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無窮的要求和慾望,有慾望而不能滿足,則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則不能不引起爭奪,一有爭奪就會引起混亂,一有混亂就會導致貧窮。國家的管理者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局面,就要制定禮和義,劃分等級,以調節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從而使人們的慾望不至於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也不至於因為人的慾望而用盡。這就是儒家對於由誰來管理和通過什麼管理的要旨。
儒家的「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第三個方面是怎樣管理,儒家的回答是「仁」、「德」和「禮」。
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對於仁的解釋也是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幾點:首先就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才能稱上仁,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時,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愛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三次則更為具體了:「居恭處,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也就是所謂的仁既是對自己與他人都能誠實相待的生活方式,也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原則。還有「剛毅木吶,近仁」,所指的是人在剛直堅毅而又不欲求表現之間保持一種平衡,這樣便愈來愈接近仁。這就是說,人要有一種為集體的剛毅精神,但是又不去追求個人的表現。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一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干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後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一個集體中活動,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仁。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他認為:凡事以民生安定為第一位,這是實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備「德」,再將「德」推廣,教導每個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說與國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這就像將「德」放在北極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圍繞著它而運轉的。因此在儒家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范,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在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唐朝的魏徵提出的作為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必須要考慮的 10個方面,即《十思疏》,全面地提出了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對以後儒家「德「的管理思想起著重大的作用。這10個方面是:1)領導者一有慾望就要想到應有所克制;2)將有作為,就要想到如何安定百姓;3)位居高位,就要想到謙虛謹慎;4)擔心自滿,就要想到江海容納百川;5)遊玩安樂,就要想到世間事物不可能全部享受;6)擔心鬆懈,就要想到凡事都應有始有終;7)擔心閉塞,就要想到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8)打算賞賜,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喜而濫賞;9)擔心讒言,就要想到修正自身以遠避小人;10)打算懲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怒而濫罰。
孟子還具體說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實力來使人服從,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本身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好象孔子的72位大弟子都誠服孔子一樣。所以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過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這樣,天下無不心服地歸順於王者。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管理的。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是一個國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種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廣大人民迅速地歸附,這種歸附是心悅誠服的,那麼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這是要求管理者通過自身的模範行為,把一定的價值觀念,灌輸到組織成員的頭腦中去,使之轉化為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行為,不是通過外在的而是通過內在的把人性中的最積極的東西調動出來,實行內在的管理自我控制,來達到管理的目標。
但是儒家並不是不講外在的管理規則,他們用的是「禮」,即所謂的「齊之以禮」。所謂的「禮」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指定,目的是為了治理人間的事情。所以,禮一定是來源於天,見效與地,貢獻與鬼神,而表現在喪、祭、射、御、冠、婚姻、朝見、聘問等各種禮儀中,所以聖人按照禮來行事,天下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禮」實際上是社會各種活動的一項規則,是社會的一種控制手段,其本質是在於規范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使得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這樣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這是一種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禮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在《禮記。禮器》中說了一段話。大意是:禮所以以多為貴,在於它是人心之外的規范,人們的道德規范可以施之於萬物,禮儀宏大,萬物廣博,如此怎麼不以多為貴呢?所以君子樂於將禮發揚。禮所以以少為貴,在於它來自人們的心靈深處,人們的道德觀念至精至微,天下萬物都無法與之並駕齊驅,如此怎麼不以少為貴呢?所以君子獨處時十分謹慎。從孔子的話看,禮既以多為貴,又以少為貴,既來自外力,又發自內心,這其中的奧秘全在於禮必須以德為核心,以德為轉移。君子樂於將禮發揚是把內心的道德自覺推廣到外在的行為規范;「君子慎獨」則是把外在的行為規范訴之內心道德規范,這樣,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感化和規范化,內在控制與外在控制就巧妙地結合起來了。
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轉化為誠服的臣民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這整個的儒家的理論體系無處不體現了如何成為管理者(統治者),如何當管理者,管理者又應如何管理,這是一個十足的做官理論體系。它對封建統治者的統治確實提供了有利的管理武器,但是作為一個國家主導文化理論,確實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性的後果。試想,所有的國民,都向仕途這條路上擠,當上統治者的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卻再也沒有出路了,其結果是必然形成了一種中國特有的國民劣根性。另外,儒家的學說,從來沒有提到效率和發展生產,這就給中國幾千年的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作為一個指導全國的文化體系卻不能提高生產力,這不能不說是儒家學說的一個悲劇。
法家講的這個駕馭術,就是駕馭領導的技術。以法家的思想制國,這是一個偉大的低級狀態,法家的祖宗怎麼死的?商鞅是被自己製造的世界級賓士車壓死的,他當時定的那個法家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品牌的社會制度,世界級別的賓士制度,讓秦國的生產經濟飛速的發展起來了,最終戰勝了六國。但是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死的,他是被五匹馬拉死的,他製造的那架社會制度的車子太強大了,以至於他沒有一個跑的地方,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後,商君所立的制度象鐵箍一樣繼續在秦國運行,商君在他所立的制度下英雄的去了,但他的制度卻了不變的。所以法家的制度,是變法圖強的基礎。
商君是比西方的尼采理智的一個戰爭論者,商君留下了幾卷《商君書》,也稱《商子》鼓吹好戰,將戰爭抬高到壓倒一切的地位, 以為戰爭可以解決一切。如果將戰爭上升到法的地步,那他是要完蛋的,希特勒也把當時的德國的國家危機以法的形式轉嫁給侵略戰爭。所以法只是一個工具,不是一個目的。
法家也講權術詭道,它所說的法是為是為權術詭道服務的。 他所說的法也就是駕馭術,權術詭道是服務於駕馭術的工具。儒家"吾執御矣"的以術"御"世,他的那個術是最好的術,終於碰到一個偽知音,孔子死後三百多年的漢武時代,董仲舒發現其中的三綱五常可以駕馭人民愚弄人民,這一駕馭愚弄,把個中華帝國愚弄駕馭了二千多年,但是中華還是必須再走到低級境界,再努力進入一個法制國家。
社會的前進也有一個法的原則,螺旋式的法的原則,最基礎的原則就是"法"的原則,這是最低級的管理,沒有了"法"什麼也行不開,大車無輪,小車無軏,行之不遠,因此我們行了兩千年又倒退到找法大哥幫忙。所以當今時代,國家要富強,人民要民主,我們只有再回到二千年前尋找我們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三思,我們該回到那個最低級的狀態,法的狀態了。
恩格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這么一句: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 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我們如今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正在解決很多問題,包括我們要向二千年前尋找我們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認罪,重讀他老人家留下的經典解釋:
法繁則刑省。 民治則亂,亂而治之.又亂。 故治之於其治則治,治之於其亂則亂。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亂故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此謂治之於其治也;
法家的駕馭術是多方面的,這只是其中之一點,供有識者三思。法家對社會的認識和對人的認識以及對人的管理,在許多方面,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和西方的某些管理思想相吻合的。因此,有些學者主認為,如果中國不是以儒家為其正統文化而是以法家為正統文化的話,那麼中國有可能在13世紀就進入了工業革命的時期。
法家的的特點:主張用客觀的、具體的、鐵定的法律,通過鐵面無私的獎懲制度,進一步強化司法的威嚴和檢查的力量,確保每個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都必須達到最高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時對沒有達到甚至是消極怠工、腐敗浪費等現象進行最嚴厲的懲罰。管理的核心:以獎懲賞罰的強制手段來求得公平這一社會理想,賞罰的公正來源於可觀的可靠的資料。法家管理思想存在的問題:遠古時代信息的不發達,難以獲得可靠的資料;在高壓作用下,沒有任何的人情味。長期會對人的心理和身體都可能產生麻木不仁的結果。
法家的管理思想:因此,法家的管理思想在短期內能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但長期實行,或實行得不徹底,反面的效果會逐漸暴露,而且可能是破壞性的。歷史上最著名的商鞅變化可供研究。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法家是有相當地位的,「用儒家的心腸,法家的手段」來進行管理被認為是管理的最優狀態。
6. 中國思想家從人性假設及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儒家有一句話很能反映這個哲學。「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個根本觀念。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這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人看成社會的最重要的財富有關,那時是以人口的多少來反映國家的強弱。所以在儒家看來,一切的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麼就要對人進行分析。首先是對人性的假設。在中國的古代就有對人性的假設,性善論是孟子的主張。孟子認為,從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為善良人的,至於人的不善不能歸於他的本性,這是由於後天的各種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蓋起來了。另外,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個人對於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去追求善,則善就會丟掉,而表現出來的是惡。至於惡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來源於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結果。如果人能把握住這兩道產生惡的來源,人通過自我的追求就能夠達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叫做「性」,由於人的本性是相調和而產生的,是由於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觸而反映的,經過後天的努力或者社會教化就自然而然是這樣的,這才叫做「性」。荀子的性惡論是直接為儒家的「禮」而服務的,也就是說荀子不是和孟子進行爭論,而是在於為實現國家的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因為人的性是惡的,所以,作為聖人的管理者們,必須對一般的老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化和管理,這樣才能使之從善,才能把國家管理好。 儒家對於人性的假設好象和麥格雷格(1960年)的關於人性的「X」和「Y」理論相似。這里確實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許多不同點,一是社會環境的不同,一個是封建社會,一個是資本主義社會;二是應用條件不同,一個是為社會管理或者說為政治統治而服務,一個是為企業管理服務。從理論的深度來說,X和Y理論偏重於人的行為的研究,基本上是屬於人的行為科學研究的范圍,而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偏重於道德。從管理的對象來說,X、Y理論是著重於被管理者行為的研究,而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著重於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於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論。至於惡的來源,麥氏理論認為是由於管理當局的組織方式和控制方式而引起的,只要改變這些,就可以改變人性。而儒家的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來源於天生的,而改變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對人性的假設方面和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當多的見解,認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來解決,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個人最高的奮斗目標是做聖人,並提出向此目標奮斗的途徑。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和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後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關於人性方面還有馬斯洛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縱上所書,對人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道德修養和行為。儒家學派偏重於道德修養,西方理論偏重於行為研究。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這兩個方面都要兼顧並有所區分,我們的觀點:對於高層管理人員可以稍偏重於道德修養,對於基層人員可以偏重於行為。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人做事的目的無非有兩個「逃離痛苦,追求快樂」,現代社會更趨向於人們的這種心性,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對人的判斷注重以上兩個方面,「價值邏輯」不失為一個比較公平的法則。因為企業存在的價值就是「利潤最大化」 儒家對組織的獨到認識 第二個方面是由誰來管。勞心者治人,勞心者通過什麼來管理呢?荀子認為,就人類而言,論力氣比不上牛,論行走比不上馬,但牛和馬都為人所役使,這是為什麼呢?他的回答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在中國2千年以前就明白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能群——分——義,群是建立組織結構,分是實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組織結構和實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義」。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范,用義來和諧,使之達到良好的組織運行。 荀子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無窮的要求和慾望,有慾望而不能滿足,則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則不能不引起爭奪,一有爭奪就會引起混亂,一有混亂就會導致貧窮。國家的管理者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局面,就要制定禮和義,劃分等級,以調節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從而使人們的慾望不至於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也不至於因為人的慾望而用盡。這就是儒家對於由誰來管理和通過什麼管理的要旨。 儒家的「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第三個方面是怎樣管理,儒家的回答是「仁」、「德」和「禮」。 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對於仁的解釋也是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幾點:首先就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才能稱上仁,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時,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愛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三次則更為具體了:「居恭處,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也就是所謂的仁既是對自己與他人都能誠實相待的生活方式,也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原則。還有「剛毅木吶,近仁」,所指的是人在剛直堅毅而又不欲求表現之間保持一種平衡,這樣便愈來愈接近仁。這就是說,人要有一種為集體的剛毅精神,但是又不去追求個人的表現。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一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干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後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一個集體中活動,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仁。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他認為:凡事以民生安定為第一位,這是實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備「德」,再將「德」推廣,教導每個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說與國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這就像將「德」放在北極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圍繞著它而運轉的。因此在儒家看來,要治理一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范,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在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唐朝的魏徵提出的作為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必須要考慮的 10個方面,即《十思疏》,全面地提出了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對以後儒家「德「的管理思想起著重大的作用。這10個方面是:1)領導者一有慾望就要想到應有所克制;2)將有作為,就要想到如何安定百姓;3)位居高位,就要想到謙虛謹慎;4)擔心自滿,就要想到江海容納百川;5)遊玩安樂,就要想到世間事物不可能全部享受;6)擔心鬆懈,就要想到凡事都應有始有終;7)擔心閉塞,就要想到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8)打算賞賜,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喜而濫賞;9)擔心讒言,就要想到修正自身以遠避小人;10)打算懲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之怒而濫罰。
7. 高中化學
1897年,J.J.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的時候,發現了原子中電子的存在。這打破了從古希臘人那裡流傳下來的「原子不可分割」的理念,明確地向人們展示:原子是可以繼續分割的,它有著自己的內部結構。那麼,這個結構是怎麼樣的呢?湯姆遜那時完全缺乏實驗證據,他於是展開自己的想像,勾勒出這樣的圖景:原子呈球狀,帶正電荷。而帶負電荷的電子則一粒粒地「鑲嵌」在這個圓球上。這樣的一幅畫面,也就是史稱的「葡萄乾布丁」模型,電子就像布丁上的葡萄乾一樣。
但是,1910年,盧瑟福和學生們在他的實驗室里進行了一次名留青史的實驗。他們用α粒子(帶正電的氦核)來轟擊一張極薄的金箔,想通過散射來確認那個「葡萄乾布丁」的大小和性質。但是,極為不可思議的情況出現了:有少數α粒子的散射角度是如此之大,以致超過90度。對於這個情況,盧瑟福自己描述得非常形象:「這就像你用十五英寸的炮彈向一張紙轟擊,結果這炮彈卻被反彈了回來,反而擊中了你自己一樣」。
盧瑟福發揚了亞里士多德前輩「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優良品格,決定修改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他認識到,α粒子被反彈回來,必定是因為它們和金箔原子中某種極為堅硬密實的核心發生了碰撞。這個核心應該是帶正電,而且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但是,從α粒子只有很少一部分出現大角度散射這一情況來看,那核心占據的地方是很小的,不到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
於是,盧瑟福在次年(1911)發表了他的這個新模型。在他描述的原子圖象中,有一個占據了絕大部分質量的「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而在這原子核的四周,帶負電的電子則沿著特定的軌道繞著它運行。這很像一個行星系統(比如太陽系),所以這個模型被理所當然地稱為「行星系統」模型。在這里,原子核就像是我們的太陽,而電子則是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們。
但是,這個看來完美的模型卻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嚴重困難。因為物理學家們很快就指出,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運轉,這個體系是不穩定的。兩者之間會放射出強烈的電磁輻射,從而導致電子一點點地失去自己的能量。作為代價,它便不得不逐漸縮小運行半徑,直到最終「墜毀」在原子核上為止,整個過程用時不過一眨眼的工夫。換句話說,就算世界如同盧瑟福描述的那樣,也會在轉瞬之間因為原子自身的坍縮而毀於一旦。原子核和電子將不可避免地放出輻射並互相中和,然後把盧瑟福和他的實驗室,乃至整個英格蘭,整個地球,整個宇宙都變成一團混沌。
不過,當然了,雖然理論家們發出如此陰森恐怖的預言,太陽仍然每天按時升起,大家都活得好好的。電子依然快樂地圍繞原子打轉,沒有一點失去能量的預兆。而丹麥的年輕人尼爾斯.玻爾照樣安安全全地抵達了曼徹斯特,並開始譜寫物理史上屬於他的華彩篇章。
玻爾沒有因為盧瑟福模型的困難而放棄這一理論,畢竟它有著α粒子散射實驗的強力支持。相反,玻爾對電磁理論能否作用於原子這一人們從未涉足過的層面,倒是抱有相當的懷疑成分。曼徹斯特的生活顯然要比劍橋令玻爾舒心許多,雖然他和盧瑟福兩個人的性格是如此不同,後者是個急性子,永遠精力旺盛,而他玻爾則像個害羞的大男孩,說一句話都顯得口齒不清。但他們顯然是絕妙的一個團隊,玻爾的天才在盧瑟福這個老闆的領導下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很快就在歷史上激起壯觀的波瀾。
1912年7月,玻爾完成了他在原子結構方面的第一篇論文,歷史學家們後來常常把它稱作「曼徹斯特備忘錄」。玻爾在其中已經開始試圖把量子的概念結合到盧瑟福模型中去,以解決經典電磁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難題。但是,一切都只不過是剛剛開始而已,在那片還沒有前人涉足的處女地上,玻爾只能一步步地摸索前進。沒有人告訴他方向應該在哪裡,而他的動力也不過是對於盧瑟福模型的堅信和年輕人特有的巨大熱情。玻爾當時對原子光譜的問題一無所知,當然也看不到它後來對於原子研究的決定性意義,不過,革命的方向已經確定,已經沒有什麼能夠改變數子論即將嶄露頭角這個事實了。
在濃雲密布的天空中,出現了一線微光。雖然後來證明,那隻是一顆流星,但是這光芒無疑給已經僵硬而老化的物理世界注入了一種新的生機,一種有著新鮮氣息和希望的活力。這光芒點燃了人們手中的火炬,引導他們去尋找真正的永恆的光明。
終於,7月24日,玻爾完成了他在英國的學習,動身返回祖國丹麥。在那裡,他可愛的未婚妻瑪格麗特正在焦急地等待著他,而物理學的未來也即將要向他敞開心扉。在臨走前,玻爾把他的論文交給盧瑟福過目,並得到了熱切的鼓勵。只是,盧瑟福有沒有想到,這個青年將在怎樣的一個程度上,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終極看法呢?
是的,是的,時機已到。偉大的三部曲即將問世,而真正屬於量子的時代,也終於到來。
*********
飯後閑話:諾貝爾獎得主的幼兒園
盧瑟福本人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這是無需置疑的。但他同時更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導師,他以敏銳的眼光去發現人們的天才,又以偉大的人格去關懷他們,把他們的潛力挖掘出來。在盧瑟福身邊的那些助手和學生們,後來絕大多數都出落得非常出色,其中更包括了為數眾多的科學大師們。
我們熟悉的尼爾斯.玻爾,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量子論的奠基人和象徵。在曼徹斯特跟隨過盧瑟福。
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量子論的創始人之一,同樣偉大的科學家,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他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做出的(那時盧瑟福接替了J.J.湯姆遜成為這個實驗室的主任)。狄拉克獲獎的時候才31歲,他對盧瑟福說他不想領這個獎,因為他討厭在公眾中的名聲。盧瑟福勸道,如果不領獎的話,那麼這個名聲可就更響了。
中子的發現者,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在曼徹斯特花了兩年時間在盧瑟福的實驗室里。他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布萊克特(Patrick M. S. Blackett)在一次大戰後辭去了海軍上尉的職務,進入劍橋跟隨盧瑟福學習物理。他後來改進了威爾遜雲室,並在宇宙線和核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此獲得了194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1932年,沃爾頓(E.T.S Walton)和考克勞夫特(John Cockcroft)在盧瑟福的卡文迪許實驗室里建造了強大的加速器,並以此來研究原子核的內部結構。這兩位盧瑟福的弟子在1951年分享了諾貝爾物理獎金。
這個名單可以繼續開下去,一直到長得令人無法忍受為止:英國人索迪(Frederick Soddy),1921年諾貝爾化學獎。瑞典人赫維西(Georg von Hevesy),1943年諾貝爾化學獎。德國人哈恩(Otto Hahn),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英國人鮑威爾(Cecil Frank Powell),1950年諾貝爾物理獎。美國人貝特(Hans Bethe),1967年諾貝爾物理獎。蘇聯人卡皮查(P.L.Kapitsa),1978年諾貝爾化學獎。
除去一些稍微疏遠一點的case,盧瑟福一生至少培養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還不算他自己本人)。當然,在他的學生中還有一些沒有得到諾獎,但同樣出色的名字,比如漢斯.蓋革(Hans Geiger,他後來以發明了蓋革計數器而著名)、亨利.莫斯里(Henry Mosley,一個被譽為有著無限天才的年輕人,可惜死在了一戰的戰場上)、恩內斯特.馬斯登(Ernest Marsden,他和蓋革一起做了α粒子散射實驗,後來被封為爵士)……等等,等等。
盧瑟福的實驗室被後人稱為「諾貝爾獎得主的幼兒園」。他的頭像出現在紐西蘭貨幣的最大面值——100元上面,作為國家對他最崇高的敬意和紀念。
五
1912年8月1日,玻爾和瑪格麗特在離哥本哈根不遠的一個小鎮上結婚,隨後他們前往英國展開蜜月。當然,有一個人是萬萬不能忘記拜訪的,那就是玻爾家最好的朋友之一,盧瑟福教授。
雖然是在蜜月期,原子和量子的圖景仍然沒有從玻爾的腦海中消失。他和盧瑟福就此再一次認真地交換了看法,並加深了自己的信念。回到丹麥後,他便以百分之二百的熱情投入到這一工作中去。揭開原子內部的奧秘,這一夢想具有太大的誘惑力,令玻爾完全無法抗拒。
為了能使大家跟得上我們史話的步伐,我們還是再次描述一下當時玻爾面臨的處境。盧瑟福的實驗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原子面貌:有一個緻密的核心處在原子的中央,而電子則繞著這個中心運行,像是圍繞著太陽的行星。然而,這個模型面臨著嚴重的理論困難,因為經典電磁理論預言,這樣的體系將會無可避免地釋放出輻射能量,並最終導致體系的崩潰。換句話說,盧瑟福的原子是不可能穩定存在超過1秒鍾的。
玻爾面臨著選擇,要麼放棄盧瑟福模型,要麼放棄麥克斯韋和他的偉大理論。玻爾勇氣十足地選擇了放棄後者。他以一種深刻的洞察力預見到,在原子這樣小的層次上,經典理論將不再成立,新的革命性思想必須被引入,這個思想就是普朗克的量子以及他的h常數。
應當說這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任務。如何推翻麥氏理論還在其次,關鍵是新理論要能夠完美地解釋原子的一切行為。玻爾在哥本哈根埋頭苦乾的那個年頭,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已經被發現了很久,化學鍵理論也已經被牢固地建立。種種跡象都表明在原子內部,有一種潛在的規律支配著它們的行為,並形成某種特定的模式。原子世界像一座蘊藏了無窮財寶的金字塔,但如何找到進入其內部的通道,卻是一個讓人撓頭不已的難題。
然而,像當年的貝爾佐尼一樣,玻爾也有著一個探險家所具備的最寶貴的素質:洞察力和直覺,這使得他能夠抓住那個不起眼,但卻是唯一的,稍縱即逝的線索,從而打開那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1913年初,年輕的丹麥人漢森(Hans Marius Hansen)請教玻爾,在他那量子化的原子模型里如何解釋原子的光譜線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玻爾之前並沒有太多地考慮過,原子光譜對他來說是陌生和復雜的,成千條譜線和種種奇怪的效應在他看來太雜亂無章,似乎不能從中得出什麼有用的信息。然而漢森告訴玻爾,這裡面其實是有規律的,比如巴爾末公式就是。他敦促玻爾關心一下巴爾末的工作。
突然間,就像伊翁(Ion)發現了藏在箱子里的繪著戈耳工的麻布,一切都豁然開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誰也沒有想到的地方,量子得到了決定性的突破。1954年,玻爾回憶道:當我一看見巴爾末的公式,一切就都清楚不過了。
要從頭回顧光譜學的發展,又得從偉大的本生和基爾霍夫說起,而那勢必又是一篇規模宏大的文字。鑒於篇幅,我們只需要簡單地了解一下這方面的背景知識,因為本史話原來也沒有打算把方方面面都事無巨細地描述完全。概括來說,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任何元素在被加熱時都會釋放出含有特定波長的光線,比如我們從中學的焰色實驗中知道,鈉鹽放射出明亮的黃光,鉀鹽則呈紫色,鋰是紅色,銅是綠色……等等。將這些光線通過分光鏡投射到屏幕上,便得到光譜線。各種元素在光譜里一覽無余:鈉總是表現為一對黃線,鋰產生一條明亮的紅線和一條較暗的橙線,鉀則是一條紫線。總而言之,任何元素都產生特定的唯一譜線。
但是,這些譜線呈現什麼規律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規律,卻是一個大難題。拿氫原子的譜線來說吧,這是最簡單的原子譜線了。它就呈現為一組線段,每一條線都代表了一個特定的波長。比如在可見光區間內,氫原子的光譜線依次為:656,484,434,410,397,388,383,380……納米。這些數據無疑不是雜亂無章的,1885年,瑞士的一位數學教師巴爾末(Johann Balmer)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並總結了一個公式來表示這些波長之間的關系,這就是著名的巴爾末公式。將它的原始形式稍微變換一下,用波長的倒數來表示,則顯得更加簡單明了:
ν=R(1/2^2 - 1/n^2)
其中的R是一個常數,稱為里德伯(Rydberg)常數,n是大於2的正整數(3,4,5……等等)。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是一個十分有用的經驗公式。但沒有人可以說明,這個公式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以及如何從基本理論將它推導出來。但是在玻爾眼裡,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它像一個火花,瞬間點燃了玻爾的靈感,所有的疑惑在那一刻變得順理成章了,玻爾知道,隱藏在原子里的秘密,終於向他嫣然展開笑顏。
我們來看一下巴耳末公式,這裡面用到了一個變數n,那是大於2的任何正整數。n可以等於3,可以等於4,但不能等於3.5,這無疑是一種量子化的表述。玻爾深呼了一口氣,他的大腦在急速地運轉,原子只能放射出波長符合某種量子規律的輻射,這說明了什麼呢?我們回憶一下從普朗克引出的那個經典量子公式:E = hν。頻率(波長)是能量的量度,原子只釋放特定波長的輻射,說明在原子內部,它只能以特定的量吸收或發射能量。而原子怎麼會吸收或者釋放能量的呢?這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比如斯塔克(J.Stark)就提出,光譜的譜線是由電子在不同勢能的位置之間移動而放射出來的,英國人尼科爾森(J.W.Nicholson)也有著類似的想法。玻爾對這些工作無疑都是了解的。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玻爾的腦中浮現出來:原子內部只能釋放特定量的能量,說明電子只能在特定的「勢能位置」之間轉換。也就是說,電子只能按照某些「確定的」軌道運行,這些軌道,必須符合一定的勢能條件,從而使得電子在這些軌道間躍遷時,只能釋放出符合巴耳末公式的能量來。
我們可以這樣來打比方。如果你在中學里好好地聽講過物理課,你應該知道勢能的轉化。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從1米高的台階上跳下來,他/她會獲得1000焦耳的能量,當然,這些能量會轉化為落下時的動能。但如果情況是這樣的,我們通過某種方法得知,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跳下了若干級高度相同的台階後,總共釋放出了1000焦耳的能量,那麼我們關於每一級台階的高度可以說些什麼呢?
明顯而直接的計算就是,這個人總共下落了1米,這就為我們台階的高度加上了一個嚴格的限制。如果在平時,我們會承認,一個台階可以有任意的高度,完全看建造者的興趣而已。但如果加上了我們的這個條件,每一級台階的高度就不再是任意的了。我們可以假設,總共只有一級台階,那麼它的高度就是1米。或者這個人總共跳了兩級台階,那麼每級台階的高度是0.5米。如果跳了3次,那麼每級就是1/3米。如果你是間諜片的愛好者,那麼大概你會推測每級台階高1/39米。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可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即每級台階高0.6米。道理是明顯的:高0.6米的台階不符合我們的觀測(總共釋放了1000焦耳能量)。如果只有一級這樣的台階,那麼它帶來的能量就不夠,如果有兩級,那麼總高度就達到了1.2米,導致釋放的能量超過了觀測值。如果要符合我們的觀測,那麼必須假定總共有一又三分之二級台階,而這無疑是荒謬的,因為小孩子都知道,台階只能有整數級。
在這里,台階數「必須」是整數,就是我們的量子化條件。這個條件就限制了每級台階的高度只能是1米,或者1/2米,而不能是這其間的任何一個數字。
原子和電子的故事在道理上基本和這個差不多。我們還記得,在盧瑟福模型里,電子像行星一樣繞著原子核打轉。當電子離核最近的時候,它的能量最低,可以看成是在「平地」上的狀態。但是,一旦電子獲得了特定的能量,它就獲得了動力,向上「攀登」一個或幾個台階,到達一個新的軌道。當然,如果沒有了能量的補充,它又將從那個高處的軌道上掉落下來,一直回到「平地」狀態為止,同時把當初的能量再次以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
關鍵是,我們現在知道,在這一過程中,電子只能釋放或吸收特定的能量(由光譜的巴爾末公式給出),而不是連續不斷的。玻爾做出了合理的推斷:這說明電子所攀登的「台階」,它們必須符合一定的高度條件,而不能像經典理論所假設的那樣,是連續而任意的。連續性被破壞,量子化條件必須成為原子理論的主宰。
我們不得不再一次用到量子公式E = hν,還請各位多多包涵。史蒂芬.霍金在他那暢銷書《時間簡史》的Acknowledgements裡面說,插入任何一個數學公式都會使作品的銷量減半,所以他考慮再三,只用了一個公式E = mc2。我們的史話本是戲作,也不考慮那麼多,但就算列出公式,也不強求各位看客理解其數學意義。唯有這個E = hν,筆者覺得還是有必要清楚它的含義,這對於整部史話的理解也是有好處的,從科學意義上來說,它也決不亞於愛因斯坦的那個E = mc2。所以還是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下這個方程的描述:E代表能量,h是普朗克常數,ν是頻率。
回到正題,玻爾現在清楚了,氫原子的光譜線代表了電子從一個特定的台階跳躍到另外一個台階所釋放的能量。因為觀測到的光譜線是量子化的,所以電子的「台階」(或者軌道)必定也是量子化的,它不能連續而取任意值,而必須分成「底樓」,「一樓」,「二樓」等,在兩層「樓」之間,是電子的禁區,它不可能出現在那裡。正如一個人不能懸在兩級台階之間漂浮一樣。如果現在電子在「三樓」,它的能量用W3表示,那麼當這個電子突發奇想,決定跳到「一樓」(能量W1)的期間,它便釋放出了W3-W1的能量。我們要求大家記住的那個公式再一次發揮作用,W3-W1 = hν。所以這一舉動的直接結果就是,一條頻率為ν的譜線出現在該原子的光譜上。
玻爾所有的這些思想,轉化成理論推導和數學表達,並以三篇論文的形式最終發表。這三篇論文(或者也可以說,一篇大論文的三個部分),分別題名為《論原子和分子的構造》(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單原子核體系》(Systems Containing Only a Single Nucleus)和《多原子核體系》(Systems Containing Several Nuclei),於1913年3月到9月陸續寄給了遠在曼徹斯特的盧瑟福,並由後者推薦發表在《哲學雜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上。這就是在量子物理歷史上劃時代的文獻,亦即偉大的「三部曲」。
這確確實實是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如果把量子力學的發展史分為三部分,1900年的普朗克宣告了量子的誕生,那麼1913年的玻爾則宣告了它進入了青年時代。一個完整的關於量子的理論體系第一次被建造起來,雖然我們將會看到,這個體系還留有濃重的舊世界的痕跡,但它的意義卻是無論如何不能低估的。量子第一次使全世界震驚於它的力量,雖然它的意識還有一半仍在沉睡中,雖然它自己仍然置身於舊的物理大廈之內,但它的怒吼已經無疑地使整個舊世界搖搖欲墜,並動搖了延綿幾百年的經典物理根基。神話中的巨人已經開始蘇醒,那些藏在古老城堡里的貴族們,顫抖吧!
8. 各位朋友,有誰知道關於股票的麥氏理論的書籍有哪些啊可以說說在網上哪裡地方有啊非常感謝!拜託各位
1。先從6周線開始,6周線的反轉點1666,是這次反彈的壓力,所以本周壓回形成上影線,主要的原因就在這里。實際上,從均線的角度看,6周線還是形成接近45度的壓力,這個角度殺傷力是很強的,多頭能在這一刻強力反擊也不簡單,只有一個關鍵可以造成這樣的機會,成交量。是成交量形成主要的上漲。 到下周,1666還是壓力,是多頭不可越過的沉重區域,所以跌破6周線1615點以下是隨時都會發生。 因為量構成上漲,也會在量過度釋放的情況下結束,或是量能無法持續而結束。簡單的說,就是量可以使行情上漲到1666點,也會在過度放量而下跌,或是沒有持續的穩定量進行換手而結束。 所以,本周多頭可以強勢的站上6周線1615點以上,已經算是不錯的了,不過不必要能持續,否則站上去不容易,衰退的時候卻很快,這樣會加重了原來的壓力。即我們談到的,要積累賣壓後才下跌,沒有"烏雲滿天"就不會下大雨。 2。從12周線看,本周12周線在1634點,下周會有波動,不過在周五之前,都可以作為參考。因此,要看的是12周線在形態上扣除K線的影響。 12周線下周扣除的是1574點,是從1512點以後的上漲,下周將往上扣除,而且會有4周持續上移,就算是躲過下周的扣除,下下周壓力更大。 有沒有可能上揚而改變呢?當然有,只要往上拉抬就可以成功,問題就是如何上揚?我們要談的是上揚的機會。 倘若不會上揚,而是下跌呢?這個均線形態就會非常不利多頭,下跌的動作就會擴大與加速。 因此,在設定判斷的時候,不能只設定上漲的條件而已,要看的是機會會向哪邊傾斜,就如天平一樣,是自然的平衡模式,尤其是當未來傾斜的方向不利多,就不能強勢作多。 3。注意6、12周線的死叉。 注意,任何的交叉都一定會出現這個交叉應該有的方向,即使短時間交叉的壓力沒有出現,不代表它不會來,只是延後出現而已,應該注意當它出現時結果會如何? 顯然,6、12周線的死叉在前兩周沒有出現助跌,但是第三周一定會出現,不僅出現,而且會出現原有的下跌幅度與時間,所以從周K線的扣除,6周線下周壓力就出現,12周也一樣在下周出現,不過12周破壞的壓力會在下下周。 所以簡單的說,就算下周沒有嚴重下跌,但是到了下下周,這樣的下跌就會出現,真正的破壞就在這里。 4。從K線形態來看,區域形態累計時間有17周,時間上看,多累計一周對多頭就形成一份壓力,累計越多壓力越大。 五周前的1659點沒有越過後站穩,下周也一樣會有影響。接下來就要注意後續多頭可能的支撐機會。 因此,多頭只能漲不能跌,一跌就會構成加重破壞,所以下周三的下午盤就是進一步展現多頭是否有能力支撐。 倘若在周三前就提早形成壓力,這樣多頭將更脆弱,而且下跌的機會就馬上發生。 從形態上推論,1570點會隨時跌破,1551點、1531點也會跌破,最後跌破1512點。 5。24周線將是最後的支撐。 24周線上推後,1547點的支撐也會上移,這樣的上移也形成支撐,但是這樣的支撐力量會如何持續,將是我們看一年線最後的支撐。 小結: 周線分析,對多頭實在是危機重重,這樣對多方不利的條件,當然還是不要強勢作多比較好。 談過周線的基礎之後,我們來看日線。 因為周線是下跌的模式,所以日線上的任何操作都只能是下跌。 假如日線分析一定要作多操作,一定只能是以搶反彈、操短線為主,最終還是要回到原來的基礎下跌。 因為是「搶反彈、操短線」,所以反彈遇壓就賣出,不必在乎反彈還有多少高點,只要面臨壓力就先出脫為主。 操作的時效作用一定是短線,不管是賺還是賠,或是不賺不賠,還是要賣,因為就是搶短而言,不可以改變為沒有賺錢而久戰。 因為,周線是下跌,所以務必注意周線時間的影響。 應用麥氏均線理論,目前屬60日線影響最大,所以一定要看60日線的扣除關系。 60日線還有4天是往下扣除,之後將會進入拉高扣除。 進入拉高扣除時,對60日線的平衡影響也開始發生,因為扣低就會助漲,但是進入扣高後就形成壓力。 多頭要改變或破除這樣的不利局面,就必須往上拉抬,將壓力化解,同時宣告上揚的決心。 可是這樣的條件不成熟,根本沒有機會,因此這個就不用想了。 要想的是,萬一從扣低進入扣高,對多方的破壞性擴大後,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當然下跌的動作大於上揚,因此根本不能輕易作多。 10日線將會金叉60日線,不過卻是進入最低的扣除,表示周一後每一天的扣除都是往高走,多頭只能上拉,萬一不漲,多空的力量消減就出現立即變化,對多頭影響非常大。 當然,多方還有20日線支撐,20日線也是周一開始進入抵扣,這樣對多方就會推進,但是就不能出現下跌,因為一跌就造成對多頭的傷害。 因此,對多方不利的因素會從周二以後發生。 結論: 多頭還有最多兩天時間,過了下周二,多空的變化立即顯現,我們一定會看到明顯的變化。 請不要不相信,就等待變化出現吧!
9. 為什麼說麥氏理論具有前瞻性
麥氏理論具有前瞻性的原因:
《麥氏理論》以成交量作為分析基礎,是技術分析理論中很少見的一個分析模式,過去少有針對量潮論書的分析方法,多數都是以價格為主導,所以價格是眾多技術分析使用者更為關注的問題。
即使有設定指標分析成交量,但大部份只是點綴而已,不是專注在量潮的波動推導或是計算研判等等,只是極其簡單的一個分析指標設定而已,實用性非常小,只是點到為止。
《麥氏理論》量潮分析中很多分析的論據都是我們自己創立的,因為是獨創,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一般的書籍大致上都不會介紹,所以必須要找到專門的論述才有,所以目前只有本欄如此談論而已。
要創立一套分析模式必須先建立分析的方法,因為有了方法論才訂定了理論的基礎。方法論的理論推導模式有別於其他技術分析的論述方式,是理論的特色。因為是新的,自建的分析模式,難免不容易體會理解,需要更長時間學習。
我們可以很驕傲的告訴大家,這是國人自己創立的分析模式,以方法論的推導模式已經足以跟其他分析理論媲美,絕對在波浪理論與道氏理論之上,也超越江恩理論,更優於K線的酒田戰法,因為每一次的細部規劃與論述都清晰可鑒,不會有模稜兩可的推導。
每一個個人應用理論的同一個方法,得出的結果都一樣,這個才叫科學性的分析模式,所以《麥氏理論》突破了技術分析無法定性,也無法形成標准化的分析模式與方法,這是技術分析最被人詬病的一個致命傷,這個成就可以傲視所有分析領域。
滿意就採納謝謝
10. 什麼是麥氏理論
麥氏理論麥氏理論的兩個要件個股的狀況可以在一日之間轉變,尤其當一個個股出現一日之間的漲停或是跌停,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轉變的模型,再好的漲勢股都無法抵禦一根長黑K線的摜壓破壞,一個長長的黑K線摜壓,往往就是一個轉變的開始。 在日線也許還無法清楚的看出來,但是在周線上就明顯了,尤其在周四或周五的下跌破壞,往往就是預告一個行為模式的轉變,所以這個就是關鍵。一根長紅或是長黑的實體達到10%以上的形態時,就是一個扭轉的模型,所以它可以主導與影響後面至少五周的行情變化,所以麥氏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操作觀念,叫「一根長紅大量周K先撐五周」,相反的就是「一個長黑大量周K線壓五周」,所以只要出現這樣形態就是一個轉變。往往這個K線出現在周線,壓制力產生,在日線上正好又是周四或是周五,這樣的K線影響力最大。一般人用K線時都沒有細化它的影響,僅僅為了談K線而看K線,但是麥氏理論說的是非常細化的模型,一般都無法理解這樣的關系,因為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心理模型,所謂專業不就是在差距一厘之間嗎?所以是差之毫釐、距之千里呀!理解與不理解差別何止千萬里。日量線形成一個統計後的趨勢,這個就是一個主要的趨勢線壓力,所以均量線與均價線其實就是最好的趨勢線,因此麥氏理論一般不必劃趨勢線,因為最好的趨勢就是均線,均線就是最好的平均成本線了,用這個就可以代表一切。當一個長期的趨勢完整出現後,它不是一般短時間內簡單的完成的結構,所以影響也就不是短時間內的因素而已,這個就是長期趨勢的重點。應用麥氏理論中很重要的固定區域的推理,及移動模式的推理,你可以看到人性的心理因素與均量線關系,或是反映在成本關繫上的影響心理,看看到底那條均線在心理上的影響最大?你可以多多觀察,這樣會更輕松的去解讀市場心理,你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