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質的研究方法陳向明

質的研究方法陳向明

發布時間:2022-05-11 11:23:42

Ⅰ 求陳向明《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電子文檔

各區、縣(市)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各直屬單位:

為了提升我市教育科研人員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有效性,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與應用,決定開展教育科研方法培訓活動,現將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訓內容

質的研究:質的研究特點、作用、關鍵技術及研究報告的寫法

二、培訓專家

陳向明(北京大學教授)

三、參加培訓人員

各區、縣(市)教師進修學校主管校長及專職科研人員,各中小學主管校長、主任,積極參加一線教師課題研究活動的骨幹。(名額分配:市內五區每區12人;郊區四區每區8人;郊縣及渾南新區、棋盤山開發區每區縣5人;市直單位每單位2人)

請各區縣科研部於11月23日將參會人員的姓名、單位、性別、前往方式(註明自行或統一乘車)等信息發至科研部信箱。

四、培訓地點

棋盤山風景區玉龍山莊

五、培訓時間

11月27日-29日(報到時間為11月27日下午2:30)

請各區、縣(市)教師進修學校相關部門組織好本區域參加培訓人員准時到場。

註:請提前預習陳向明教授所著《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一書,或在網上學習相關資料。培訓安排有現場互動交流,參會人員事先准備好提問的問題,積極參與互動。

Ⅱ 傳播學研究方法的陳向明談質化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

在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領域,一個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勞斯(Str auss )提出的「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1967)。紮根理論是一種作質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 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 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後上升到理論。這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後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建構相關的社會理論。扎 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於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學思想上,紮根理論方法基於的是後實證主義的範式,強調已經建構的理論進行證偽。
紮根理論的方法起源於格拉斯和斯特勞斯兩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醫院里對醫務人員處理即將去 世的病人的一項實地觀察。這個方面的形成與兩方面的理論思想有關,分別來自哲學和社會學:一是美國的實用主義,特別是杜威、G.米德和皮爾士的思想,他們強調行動的重要性,注重對有問題的情境進行處理,在問 題解決中產生方法;另外一個影響來自芝加哥社會學派,該學派廣泛使用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法收集資料,強調從行動者的角度理解社會互動、社會過程和社會變化。
一、紮根理論的基本思路
紮根理論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從資料中產生理論
紮根理論特別強調從資料中提升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對資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論框架。這是一 個歸納的過程,從下往上將資料不斷地進行濃縮。與一般的宏大理論不同的是,紮根理論不對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進行邏輯推演,而是從資料入手進行歸納分析。理論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產生的原始資料,一定要 有經驗事實作為依據。這是因為紮根理論者認為,只有從資料中產生的理論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論與資料相吻合,理論便具有了實際的用途,可以被用來指導人們具體的生活實踐。
紮根理論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介於宏大理論和微觀操作性假設之間的實質理論(即適用於特定時空的理論) ,但也不排除對具有普適性的形式理論的建構。然而,形式理論必須建立在實質理論的基礎之上,只有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起實質理論以後,形式理論才可能在各類相關實質理論之上建立起來。這是因為,紮根理論認為 知識是積累而成的,是一個不斷地從事實到實質理論,然後到形式理論演進的過程。建構形式理論需要大量的資料來源,需要實質理論的中介。如果從一個資料來源直接建構形式理論,這其中的跳躍性太大,有可能產生 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論不必只有一個單一的構成形式,可以涵蓋許多不同的實質性理論,將許多不同的概念和觀點整合、濃縮、生成為一個整體。這種密集型的形式理論比那些單一的形式理論,其內蘊更加豐富,可 以為一個更為廣泛的現象領域提供意義解釋。
2.對理論保持敏感
由於紮根理論的主要宗旨是建構理論,因此它特別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論是在設計階段 ,還是在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時候,研究者都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理論、前人的理論以及資料中呈現的理論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構理論的線索。保持理論敏感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收集資料時有一定的焦點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資料時注意尋找那些可以比較集中、濃縮地表達資料內容的概念,特別是當資料內容本身比較鬆散時。
通常,質的研究者比較擅長對研究的現象進行細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對理論建構不是特別敏感,也不是特 別有興趣。紮根理論出於自己的特殊關懷,認為理論比純粹的描述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度,因此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敏感。
3.不斷比較的方法
紮根理論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較,在資料和資料之間、理論和理論之間不斷進行對比,然後根據資料與理 論之間的相關關系提煉出有關的類屬(category)及其屬性。比較通常有四個步驟:1 )根據概念的類別對資 料進行比較:對資料進行編碼並將資料歸到盡可能多的概念類屬下面以後,將編碼過的資料在同樣和不同的概念類屬中進行對比,為每一個概念類屬找到屬性。2)將有關概念類屬與它們的屬性進行整合,對這些概念類屬 進行比較,考慮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將這些關系用某種方式聯系起來。3)勾勒出初步呈現的理論, 確定該 理論的內涵和外延,將初步理論返回到原始資料進行驗證,同時不斷地優化現有理論,使之變得更加精細。4) 對理論進行陳述,將所掌握的資料、 概念類屬、類屬的特性以及概念類屬之間的關系一層層地描述出來,作為 對研究問題的回答。
4.理論抽樣的方法
在對資料進行分析時,研究者可以將從資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論作為下一步資料抽樣的標准。這些理論可以 指導下一步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選擇資料、設碼、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當下呈現的每一個理論都對研究者具有導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該往哪裡走、怎麼走。因此,資料分析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機械的 語言編碼上,而是應該進行理論編碼。研究者應該不斷地就資料的內容建立假設,通過資料和假設之間的輪回比較產生理論,然後使用這些理論對資料進行編碼。
5.靈活運用文獻
使用有關的文獻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為資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 不要過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論。否則,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縛我們的思路,使我們有意無意地將別人的理論往自己的資料上套,或者換一句話說,把自己的資料往別人的理論里套,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削足適履」,而不是「 量體裁衣」。
在適當使用前人理論的同時,紮根理論認為研究者的個人解釋在建構理論時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資料是因為研究者帶入了自己的經驗性知識,從資料中生成的理論實際上是資料與研究者個人解釋之間不斷互動和整合的結果。原始資料、研究者個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間實際上是一 個三角互動關系,研究者在運用文獻時必須結合原始資料和自己個人的判斷。研究者本人應該養成詢問自己和被詢問的習慣,傾聽文本中的多重聲音,了解自己與原始資料和文獻之間的互動關系。
6.理論性評價
紮根理論對理論的檢核與評價有自己的標准,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如下四條:1)概念必須來源於原始資料, 理論建立起來以後應該可以隨時回到原始資料,可以找到豐富的資料內容作為論證的依據。2 )理論中的概 念本身應該得到充分的發展,密度應該比較大,即理論內部有很多復雜的概念及其意義關系,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論性情境之中。與格爾茨(Geertz,1973)所說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紮根理論更加重視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層面對研究現象進行密集的描繪。3 )理論中的每一個概念應該與其他概念 之間具有系統的聯系,「理論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間的合理的聯系」(Strauss &Corbin,1994:278), 各個概念之間應該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形成一個統一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4 )由成套概念聯系起來的理論應該具有較強的運用價值,應該適用於比較廣闊的范圍,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對當事人行為中的微妙之處具 有理論敏感性,可以就這些現象提出相關的理論性問題。
二、紮根理論的操作程序
紮根理論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1)從資料中產生概念, 對資料進行逐級登錄:2)不斷地對資料和概念進 行比較, 系統地詢問與概念有關的生成性理論問題;3)發展理論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4) 理論性抽樣,系統地對資料進行編碼;5)建構理論,力求獲得理論概念的密度、變異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是紮根理論中最重要的一環,其中包括三個級別的編碼。
1.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
在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盡量「懸置」個人的「偏見」和研究界的 「定見」,將所有的資料按其本身所呈現的狀態進行登錄。這是一個將收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然後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的操作化過程。登錄的目的是從資料中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確定類屬的屬 性和維度,然後對研究的現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開放式登錄的過程類似一個漏斗,開始時登錄的范圍比較寬,隨後不斷地縮小范圍,直至碼號出現了飽和。在對資料進行登錄時,研究者應該就資料的內容詢問一些具體 的、概念上有一定聯系的問題。提問的時候要牢記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時留有餘地讓那些事先沒有預想到的目標從資料中冒出來。在這個階段研究者應該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既什麼都相信, 又什麼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斷深入,研究者在對資料進行開放式登錄的同時應該經常停下來寫分析型備忘錄。這 是一種對資料進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對資料中出現的理論性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寫作的方式逐步深化自己已經建構起來的初步理論。這一輪登錄的主要目的是開放對資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釋都是初步的、 未定的。研究者主要關心的不是手頭這個文本里有什麼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進行。
在進行開放式登錄時,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則:1 )對資料進行仔細的登錄,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登錄越細致越好,直到飽和;如果發現了新的碼號,應該在下一輪進一步收集原始資料。2 )注意尋找 當事人使用的詞語,特別是那些能夠作為碼號的原話。3 )給每一個碼號進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當事 人的原話,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語言,不要擔心這個命名是否合適。4 )在對資料進行逐行分析時,就 有關的詞語、短語、句子、行動、意義和事件等詢問具體的問題,如:這些資料與研究有什麼關系?這個事件可以產生什麼類屬?這些資料具體提供了什麼情況?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5 )迅速地對一些與資料有關的 概念的維度進行分析,這些維度應該可以喚起進行比較的案例;如果沒有產生案例,應該馬上尋找。6 )注意 列出來的登錄範式中的有關條目。
2.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錄)
二級編碼(又稱關聯式登錄或軸心登錄)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以表現資料 中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關聯。這些聯系可以是因果關系、時間先後關系、語義關系、情境關系、相似關系、差異關系、對等關系、類型關系、結構關系、功能關系、過程關系、策略關系等。在軸心登錄中,研究者每一次 只對一個類屬進行深度分析,圍繞著這一個類屬尋找相關關系,因此稱之為「軸心」。隨著分析的不斷深入,有關各個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應該變得越來越具體。在對概念類屬進行關聯性分析時,研究者不僅要考慮到這 些概念類屬本身之間的關聯,而且要探尋表達這些概念類屬的被研究者的意圖和動機,將他們的言語放到當時的語境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慮。
每一組概念類屬之間的關系建立起來以後,研究者還需要分辨其中什麼是主要類屬,什麼是次要類屬。這 些不同級別的類屬被辨別出來以後,研究者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把它們之間的關系連結起來。當所有的主從類屬關系都建立起來之後,研究者還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對原始資料進行重新組合。為了發現這些分析方式是 否具有實踐意義,研究者還可以在對各種類屬關系進行探討以後,建立一個以行動取向或互動取向為指導的理論建構雛形。這種理論雛形將分析的重點放在處理現實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上面,其理論基礎是當事人的實踐 理性。
3.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錄)
三級編碼(又稱核心式登錄或選擇式登錄)指的是: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的分析以後選擇 一個「核心類屬」,分析不斷地集中到那些與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面。核心類屬必須在與其他類屬的比較中一再被證明具有統領性,能夠將最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囊括在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范圍之內。就像是一個魚網的 拉線,核心類屬可以把所有其他的類屬患成一個整體拎起來,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歸納起來,核心類屬應該具有如下特徵:1 )核心類屬必須在所有類屬中占據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的類屬都更加集中,與最大數 量的類屬之間存在意義關聯,最有實力成為資料的核心。2 )核心類屬必須頻繁地出現在資料中,或者說那些 表現這個類屬的指標必須最大頻度地出現在資料中;它應該表現的是一個在資料中反復出現的、比較穩定的現象。3 )核心類屬應該很容易地與其他類屬發生關聯,這些關聯不應該是強迫的,應該是很快就可以建立起來 的,而且相互之間的關聯內容非常豐富。 4)在實質性理論中一個核心類屬很容易發展成為一個更具概括性的 理論;在發展成為一個形式理論之前,需要對有關資料進行仔細的審查,在盡可能多的實質理論領域進行檢測。5)隨著核心類屬被分析出來, 理論便自然而然地往前發展出來了。6)由於不斷地對核心類屬在維度、屬性、條件、後果和策略等進行登錄,因此其下屬類屬可能變得十分豐富和復雜,尋找內部變異是紮根理論的一個 特點。
在核心登錄階段,研究者應該經常問:「這個(些)概念類屬可以在什麼概括層面上屬於一個更大的社會 分析類屬?在這些概念類屬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個比較重要的核心?我如何將這些概念類屬串起來,組成一個系統的理論構架?」這個時期研究者寫的備忘錄應該更加集中,針對核心類屬的理論整合密度進行分析,目的 是對理論進行整合,直至取得理論的飽和和完整性。核心類屬被找到以後,可以為下一步進行理論抽樣和資料收集提供方向。
核心式登錄的具體步驟是:1)明確資料的故事線;2)對主類屬、次類屬及其屬性和維度進行描述;3)檢 驗已經建立的初步假設,填充需要補充或發展的概念類屬;4)挑選出核心概念類屬;5)在核心類屬與其他類屬之間建立起系統的聯系。如果我們在分析伊始找到了一個以上的核心類屬,可以通過不斷比較的方法,將相 關的類屬連接起來,剔除關聯不夠緊密的類屬。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上述三級編碼的過程。在我對一些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的跨文化人際交往活動及 其意義解釋進行研究時(1998),我對資料進行了逐級的登錄。首先,在開放式登錄中,我找到了很多受訪者 使用的「本土概念」,如「興趣、願望、有來有往、有準備、經常、深入、關心別人、照顧別人、管、留面子、丟面子、含蓄、體諒、容忍、公事公辦、情感交流、熱情、溫暖、鐵哥們、親密、回報、游離在外、圈子、 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然後,在關聯式登錄中,我在上述概念之間找到了一些聯系,在七個主要類屬下面將這些概念連接起來:「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 人、自尊、變化」。在每一個主要類屬下面又分別有相關的分類屬,比如在「人情」下面有「關心和照顧別人、體諒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離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 獨、想家、自由和自在」等。最後,在所有的類屬和類屬關系都建立起來以後,我在核心式登錄的過程中將核心類屬定為「文化對自我和人我關系的建構」。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對原始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後,我建立 了兩個紮根理論:1 )文化對個體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際交往行為具有定向作用;2 )跨文化人際交往對 個體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構的功能。
4.一個分析實例
下面, 讓我借用斯特勞斯在《為社會科學家提供的質的分析》(1987:12—7 )一書中提供的一個實例 來展示紮根理論方法分析資料的過程。
假設研究的問題是:「在醫院里使用機器設備是否會(以及如何)影響醫務人員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我 們在病房裡看到很多機器設備被連接在病人身上,我們可以形成一個初步的類屬——「機器-身體連接」 ——來表示這個現象。根據觀察的結果,我們初步決定將機器分成兩大類:連接病人身體外部(如皮膚)的機 器;連接病人身體內部(如鼻子、嘴巴)的機器。這個區分引出了「機器-身體」這一類屬的兩個維度:內部的連接、外部的連接。然後,我們可以對這些維度進一步細分,比如有關「內部的連接」,我們 可以繼續問:「這些機器是否給病人帶來疼痛?它們對病人是否安全?是否舒服?是否可怕?」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可以使用兩分法:「是」或「不是」,也可以使用一個連續體,從「強」到「弱」。當然如此分類不 只是來自我們在實地收集的原始資料,而且也來自我們自己的經驗性資料(比如,人的這些內部器官非常敏感,機器連接可能使這些部位感到疼痛;那個從病人肚子里伸出來的管道看起來很可怕,所以這個管道可能不安 全)。
上述問題涉及到行為或事物的後果:「如果這個東西看起來如此,那麼它可能會帶來危害生命的後果嗎? 」此時,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具體條件,如:如果病人移動得太快,或者他晚上睡覺的時候翻身,或者這個管子掉出來了,他的身體發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生命會受到威脅。我們也可以就醫務人員使用的策 略發問:「為什麼他們把管子這么插著,而不那麼插著?」或者就病人使用的策略發問:「他是否與護士協商使用另外一種方式?」我們還可以就雙方之間的互動發問:「當機器連到他身上時,他和護士之間發生了什麼 事情?他們是否事先告訴他了,是否給了他一些警告呢?他們是不是沒有告訴他就這么做了,結果他感到很驚恐呢?」(最後這個問題也是涉及到雙方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這些問題被給予初步的回答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形成一些假設了。有的假設還需要進一步通過觀察或訪 談進行檢驗,但是我們可以比較有針對性地進行觀察和訪談了。我們也許會發現一個連接病人鼻子的管道雖然不舒服,但是很安全。因此,我們可以就這一點進行訪談。如果我們希望對「導致不安全的條件」 繼續進行探詢,我們可以問護士:「在什麼時候這些連接對病人來說不安全?」我們也可以注意觀察當病人的鼻子被機器連接變得不安全時,有什麼條件出現,比如連接突然斷了,或者連接的方式出了問題。
這一思考線索可以進一步導引我們對維度進行細分,提出更多的問題,形成更多初步的假設。比如,對那 些比較容易脫落的機器連接,我們可以問:「它們是如何脫落的?是因為事故、疏忽,還是故意的(比如病人感到惱怒、不舒服或害怕時自己拉掉的)?護士使用了什麼策略和技巧盡可能避免或預防脫落?給予特殊照顧 ?警告病人不要亂動?強調個人的安全取決於不論多麼疼都不要動或者不要拉斷連接?或者通過『合作』的方式,保證只連接幾個小時?或者定期地移走機器,使他們放鬆一下?」上述這些問題、假設和區分不一定「屬 實」,但是如果「屬實」,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就此進行探究,找到「是—不是—可能」和「為什麼」。顯然,我們最終總是要問更多的有關條件和後果的問題的,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病人本人,而且還有病人的親屬、護 士、不同的工作人員、病房的功能,可能還會問到對某些機器部位的重新設計。
上述比較有針對性的探究會自然地引導我們追問:「我可以在哪裡找到『X』或『Y』的證據?」這個問題 提出的是「理論抽樣」的問題。通過前面的調查,我們開始為自己初步出現的(也許是十分原始的)理論 尋找有關的人群、事件和行動作為抽樣的依據。對於研究新手來說,這個抽樣通常是隱蔽地在比較的活動中進行的,主要是對不同的子維度進行對比。
受到上述理論的導引,我們還可以更加廣泛地進行抽樣。比如,就其他機器的安全和舒適程度進行抽樣, 看這些機器是否與人的身體相連,如X光設備、飛機、烤麵包機、 鋤草機或那些受雇在街上打破水泥路面的工 人手中的機器震動時對身體的震盪。這么比較不是為了對所有的機器或安全的/危險的機器形成一個概括性的理論,而是為了給在醫院環境下使用醫療設備的有關理論提供理論敏感性。我們的外部抽樣是與內部抽樣緊密 相聯系的。當然,這些比較也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其他經驗資料中獲得(即所謂的「逸事比較」),比如我們自己與機器有關的個人經歷、觀看別人使用機器、自己閱讀有關機器的小說、自傳或報告文學等。
本文著重介紹了質的研究中紮根理論的方法,特別是其基本思路和操作程序。在質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其他 不同的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者個人所受訓練的流派不同、看問題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採取一種不同的對待和處理理論的方式。因此,讀者在考慮理論建構的問題時,需要採取一種開放、靈活的態度。
陳向明(1998):《旅居者和「外國人」——中國留美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Geertz,C.(E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York: Basic Books.
Glaser,B.(1978).Theoretical Sensitivity. Mill Valleyociology Press.
Glaser,B.(1982).Generating Formal Theory. In R. G.Burgess (Ed.), Field Research: A So urce Book and Field Manual.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Publishers) Ltd.
Glaser,B.& Strauss,A.(1965).Awareness of Dying. Chicago: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Theory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Glaser,B.& Strauss,A.(1968). Time for Dying. Chicago:Aldine. Strauss, A. (1987). Qualita tive Analysis for Social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 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Theory Proce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Ⅲ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怎麼樣

金兼斌老師曾經向我們隆重推薦過這本書。我當時不以為然,現在重新看看,發現能學到很多東西。 陳向明老師在質的研究方面有很多研究,她在哈佛大學學習教育學,後來長期做教育研究工作。她寫的這本《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已經是這個方面的一個經典了。 她對質的研究方法的概念解釋在國內可謂是最值得研究者學習的。 比如她說:「一般來說,量的研究方法比較適合在宏觀層面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預測;而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致、動態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證實的是有關社會現象的平均情況,因而對抽樣總體具有代表性;而質的研究擅長於對特殊現象進行探討,以求發現問題或者提出新的看問題的視角。量的研究將事物在某一時刻凝固起來,然後進行數量上的計算;而質的研究使用語言和圖像作為表述的手段,在時間的流動中追蹤事件的變化過程。量的研究從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出發,收集數據對其進行驗證 ;而質的研究十分重視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 同時,他也強調不要認為誇大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間的關系。並解釋到,其實即使在量的研究中也不可能排除主體間性的成分,如選擇研究的問題、設定理論假設、設計統計變數等,所以質的和量的研究與其說是相互對立的一種方法,倒不如說是一個連續統一體。 陳向明老師講到了:社會科學探究範式的基本觀點 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和建構主義。 陳向明老師認為,質的研究因其自身特點,與量的研究具有十分不同的理論範式。一般認為,質的研究主要基於實證主義外的另外三種「另類範式」,這三種範式是對科學理性主義的一種反動,提出研究討論的過程是一個知者和被知者的相互參與的過程,知者本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探究時的自然情景、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系都會影響到研究的進程和結果。 陳向明老師認為,後實證主義是一種「批判的現實主義」。他認為客觀實體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實性不可能被窮盡。客觀真理雖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們所證實。我們所了解的「真實」永遠只是客觀實體的一部分或者一種表象,所謂「研究」就是通過一系列細致、嚴謹的手段對不盡精確的表象進行「證偽」而逐漸接近客觀真實。根據波普的觀點,證實與證偽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不論多少次都可以被一次證偽所推翻。因此,我們無法通過對經驗的歸納來證明某種理論,而只能對理論進行證偽。理性批判是知識增長的唯一途徑,必須通過不斷地「猜想與反駁」,才可能逐步接近真理。 陳老師個人把後實證主義分為了「唯物的後實證主義」和「唯心的實證主義」兩種。前者把事物當作客觀存在,不以人主觀意志為改變;他們會採取「文化客位」的路線,從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出發,通過量或質的方法進行研究。後者認為客觀事實(特別是被研究者的意義建構)客觀地存在於被研究者那裡,如果採取」文化主位」的方法便能找到事實。他們大都採用質的方法,到實地自然情境下了解被研究者的觀點和思維方式,然後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紮根理論」。 第二個是批判理論。陳老師認為批判理論是一種「歷史現實主義」。在本體論上,它也承認客觀現實的存在,但在認識論上,這種範式認為所謂的「現實」是歷史的產物,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被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種族和性別等因素塑造而成的。因此,研究者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對話和互動來超越被研究者對「現實」的無知與誤解,喚醒他們在歷史過程中被壓抑的真實意識,逐步解除哪些給他們帶來痛苦與掙扎的偏見,提出新的問題和看問題的角度。這是一種行動型的、帶有強烈政治和道德傾向的研究。在這里,「不講道德就是不道德」。 和以上的範式不同,建構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在本體論上持相對主義的態度。在建構主義者看來,所謂的「事實」是多元的,因歷史、地域、情境、個人經驗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用這種方式建構起來的的「事實」不存在「真實」與否,而只存在「合適」與否的問題;因為我們只可能判斷某一個行為或一種想法是否達到;惡自己的預期,而無法知道他們是否「真實」。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是一個互為主體的關系,研究結果是由不同主體通過互動達成的共識。正如伽達默爾所指出的,「領會」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而是不同主體之間「視域的融合」。意義並不是客觀地存在於被研究的對象那裡,而是存在於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關系之中。「一切認識只有作為再認識才叫認識「(柏拉圖語)。每一次理解和解釋都是對原有詮釋的再詮釋,這是一個詮釋的螺旋,可以永無止境地詮釋下去。因此,研究者要做的不是進入被研究者的頭腦(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通過反思 「客 觀地」審視和領會互為主體的「主觀」。 陳向明認為,中國學者目前從事的大部分「定性研究」基本上沒有系統收集和分析原始資料的要求,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習慣性和自發性,發揮的主要是一種議論和輿論的功能。他更多的是一種研究者對個人觀點和感受的闡發,通常結合社會當下的時弊和需要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說或提供建議。 陳向明老師說,她個人雖然尚未對中國的「定性研究」進行系統的研究,但據她所知,她寫作本書的時候,尚無學者對其進行明確、系統的定義和梳理。通過她個人平時的觀察和與學者交談,她感覺「定性研究」的所指似乎比較寬泛,幾乎所有非定量的東西均可納入「定性」范疇,如哲學思辨、個人見解、政策宣傳和解釋,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之前對問題的界定以及之後對數據的分析。「定性是定量的基礎,定量是定性的精確化」(陳波等語)。 隨之,陳老師在這本書裡面闡釋了質化研究所經歷的幾個階段:傳統時期、現代主義時期、領域模糊期、表述危機期和後現代主義期幾個階段。 她還講到,對於意義類問題,比如了解生活經歷的本質,一般情況下是用現象學的策略來解決;對於描述類問題,比如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念、信念和行為進行描述,一般情況下是用民族志的策略來解決;對於「過程」類問題,比如了解時間維度上事情發生的變化,研究問題可以呈現階段性和不同的層面,一般是用紮根理論的策略來解決;對於口語互動和對話類問題,一般使用常人方法學:話語分析來解決;對於行為類問題,宏觀的使用參與觀察法解決,微觀的使用質的生態學來解決。這對我們這樣的初學者的研究,有著指導作用。

Ⅳ 哪裡教育學導師最牛

中國教育學九大牛校名導師介紹=====

王英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北師的比較教育學全國最牛,和此人在此坐鎮有很大關系。此人曾師從顧明遠教授,並於1991—1992年獲福布來特獎學金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講學。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兼漢語教育學院院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北師大外國教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審組召集人、聯合國教科文教育研究所(漢堡)管理理事會候補理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比較教育組成員、中華美國學會理事、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教育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近十年來主持了十餘項課題,出版專著10餘部,在國內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若能跟著此師攻讀三年,不論在學術方面或是其他方面,收獲肯定不一般。
張斌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主要專業特長是: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政治學、現代西方大學學術體制、學術職業研究。自1986年以來,先後擔任本科教學課程:外國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現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國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學,等;擔任研究生課程:教育史專題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先後主持過十餘項國家科研項目,並有十餘部專著出版和20餘篇學術論文在國內權威期刊上公開發表。
裴娣娜,北京師大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兼)。國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方向的頂級權威。現任: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評審專家,第五、六屆國家圖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國家教育圖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全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華東師大基礎教育研究所、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等文科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師大價值與文化研究所文科基地專職研究員,北京師大比較教育研究所文科基地兼職研究員,曲阜師大、哈爾濱師大兼職教授,北京市海淀區、西城區顧問專家組成員,等。其科研成果在國內獲獎無數。其1999年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一書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社科圖書類優秀暢銷書獎。已經完成了十八項國家級重點課題。在裴教授主持下正在進行中的課題還有七項。已出版的專著有十五部,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
王炳照先生,國內教育史方面的頂級權威。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院長,連任第三、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和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史學科組組長,人事部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此外還擔任《教育學報》主編,《高等師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中國教師》等雜志編委會成員等職。先後協助陳元暉先生完成《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協助毛禮銳、沈灌群先生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六卷本)以及《中國教育家評傳》(三卷本)等。此後,教育史界的老前輩們相繼辭世,先生勇挑重擔,組織全國各地教育史研究隊伍,完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通史性質的重大項目,主編了《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國書院史》、《中國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歷代教育論著選評》、《中國私學?私立學校?民辦教育研究》等著作。如今先生雖已年過古稀,但壯心不已,仍堅持在教育史理論研究與教學第一線。不僅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教育大網路全書」教育史分卷的主編、教育部「211」第二期重點項目「中國社會教育通史研究」項目負責人和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校史編撰工作等多項國家及教育部重大課題的負責人,而且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教育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先生一直親自指導研究生,為教育史學科隊伍建設盡心盡責,至今已培養了十餘屆博士研究生,已獲博士學位者30多人華東師范大學
葉瀾,也是中國教育界的重量級人物,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論,基礎教育改革研究等。曾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師課程與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兼教育學原理學科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出版論文數十部,所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多數都成為後人學術研究的權威參考資料。
丁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學會心理學分學位委員會主任、教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站長、"紫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教育、中國文化與教育、教育文化與哲學、中外教育關系研究、教育敘事研究,以及師范教育、課程與教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先後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和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如:「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全球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的研究"、"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比較探索"、"教育目標與社會需要相契合的指標體系研究"等,以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如:"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和發展研究"、"上海市基礎教育的行動策略研究」等。並且參加與擔任子課題負責多項國際研究合作項目。著、編有《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書院與中國文化》、《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等專著多部,在海內外用中英文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為《中國文化與教育研究叢書》(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編,國際性中國教育研究集刊《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主編。
倪文錦,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權威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多部語文教學方面的專著出版。主持教育部課題「九五」課題「港台與大陸語文教育比較」,職業高中語文課程開發,1999年全國中考語文試題評估等,目前正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語文學科能力結構及其測評的研究。
北京大學
陳向明,教授,博導。是國內質的研究方法方面的權威專家。影響比較大的學術論文有《關於參與式教師培訓的若干問題》、《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聲音——教師和學生對大學本科課程的看法 》、《文化主位的限度與研究結果的「真實」》等。獲獎科研成果有《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研究中質的研究方法》等。
陳洪捷,研究領域主要是高等教育知識論、研究生教育、德國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史、中德學術交流史。北大的高等教育學在全國排名第二,估計此人功不可沒。獲獎科研成果有《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等。
南京師范大學
馮建軍,是南師大教育哲學方面比較牛的老師。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自1993年上研究生以來,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80餘篇,出版了《現代教育原理》(2001年,南京師大出版社),《當代主體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4年修訂版),《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學術專著,主持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1項,省教育科學重點項目1項,省高校人文社科資助項目2項。
許卓婭,南師大學前教育專業排名全國第一,許卓婭先生又是南師大學前教育研究方面的NO.1。所以想考南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不可不關注她。
許卓婭先生現任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兼學前教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省級以上課題《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心理學研究》等4項,出版《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等專著、教材近20種,發表論文《再論音樂與音樂的人本價值》等近200篇。教學與研究成果獲江蘇省人文社科三等獎、教育部優秀教育改革成果二等獎、江蘇省教育廳優秀教育改革成果樹勛獎一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教育音像製品二等獎。
西南大學
靳玉樂,西南大學的課程與教學論排名全國第三,如果想考這個專業,你一定要去關注靳玉樂教授。因為他手裡科研項目一直不斷,你不必擔心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會虛度。靳玉樂西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市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帶頭人,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教授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委會副主任。2000年到現在主持科研項目七個。出版專著八部,主編學術著作20餘部。
華南師范大學
黃甫全,現任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是課程與教學論。並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近幾年來主持了中小學學習化課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等7項課題,出版了專著7部,公開發表並產生廣泛影響的論文10餘篇。
浙江大學
田正平,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浙江大學中外教育現代化研究所所長。浙大教育史全國排名第三,多虧有此人在此坐鎮。田老師研究方向中國教育現代化史、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國高等教育史、中國留學教育史、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史等。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和主編的學術著作主要有:《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黃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國教育近代化研究》(7 種)、《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卷)》、《近代教育與社會變遷研究》(5種)、《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國小學常識教學史》等多種。在《文史》、《教育研究》、《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集刊》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

Ⅳ 王小剛為什麼不上學了——對質的研究方法的初步認識

《王小剛為什麼不上學了》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陳向明老師1996年在西北某省的河陽縣做的一個個案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研究是預調查。讀罷之後,感覺文章行文流暢,就像看故事一樣就讀完了,讀完之後,我從質的研究這個研究方法的角度進行了簡單地思考,大致如下: 關於質的研究方法的目的。從論文的一開始,作者就告訴讀者,此研究是「對輟學的具體情境和過程進行探討,不是將研究結果推廣到有關人群,而是使有類似經歷的人通過認同而達到推廣。」這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雖然實施過程當中有一些領導的參與而是自然不那麼真實,但是它強調了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的參與性以及與被研究者的交互。這和量的研究是有區別的,研究者在進行量的研究時,是把自己獨立在現象之外的,試圖用客觀的數據和統計分析來描述一種集體的現狀,而質的研究可以在「微觀層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獲得對事實的一種描述性解釋。 關於本研究的數據收集方法。我覺得作者對數據收集過程的描述很有意思,就像講故事一樣,正如作者所說,「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還使研究者有機會介紹自己對研究方法的反省,使讀者更充分地了解研究過程」。如作者在對小剛的訪談中,盡可能還原小剛的本色,第一次「穿著大的西裝」,還有一些面部表情都給予了詳細描述,在領導的陪同下,作者感覺不安,「又礙著面子,不好意思馬上說」等等,把研究的過程描述得很具體,讓人感覺身臨其境。我想這樣做的目的是想還原研究過程,讓讀者和研究者一起去發現可能發現的結論,這恰好體現了質的研究的過程的不可完全預定性,可能會隨著事情的發展更改研究計劃,甚至一些研究設想(有可能是根本沒有設想的)也會發生改變。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介紹過程的時候很少帶有自己的主觀看法,更沒有妄自對某一個答案或者現象進行推論,這也體現了質的研究數據收集的嚴謹性和客觀性。 關於研究的結論。作者在完成此項研究的過程中,她起初是有一些設想的,她問過問題「是什麼事情讓你輟學的?」。說明她認為小剛輟學是有原因的,但是具體什麼原因,作者沒有明確地發現或者通過研究得出確定結論,而只是對小剛的輟學過程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甚至還採用了「偽證法」,似乎在與領導、家長還有小剛在進行博弈。很佩服作者一點的是,她將研究過程的結論以自我反思的方式提出來,實際上也在問我們讀者。這進一步體現了質的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描述性解釋的過程,而不告知讀者如何做。起初在看作者對研究結果的描述時,如小剛輟學是因為學習不好還是因為老師體罰的結論上,還不太明白,是不是質的研究者是「不可知論者」,研究之後,自己也不知道什麼結果。其實並不是那樣的,作者一直在進行研究反思,從作者引導的反思中,我們讀者可以看到作者的建議和期望。 關於質的研究效度。作者在介紹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過程當中,客觀地再現了領導的干預和「雙基」驗收的影響,還有一些因素,如訪談的地點、訪談時間等。其實這些都是對信息的收集有影響的,它會影響資料收集的效度。使研究環境不在完全的「自然狀態」。但是作者在研究中多次對資料的效度進行了檢驗,如在小剛和老師的回答不一致時,再去問馬力同學,還有多次問小剛同一個問題,使他最終回答真相(賣冰棍)等。有人認為,作者在進行效度檢驗時使用了多種方法,如相關檢驗法,證偽法,參與者檢驗法(eg:在第一次訪談中王說他沒有外出打工, 但研究者與其班主任訪談中, 班主任描述了王打工碰到他的情景, 後來研究者在與王的第二次訪談中與王提到了這件事情, 王後來承認了打工的事情, 但否認了打工時碰到過班主任的事)等。說明質的研究中效度檢驗是很重要的。

Ⅵ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哪一年

陳向明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一書是2000年出版的 。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專著

Ⅶ 教育技術領域中量的研究的特點有哪些

在在教育技術學領域中,定量數據分析與質的研究是教育技術研究的兩個主要范疇,其中定量數據分析,受到信息科學進步的影響,數據的處理更為簡易也較為客觀,因而目前多數研究論文仍傾向於量的研究。然而,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各有其適用時機與特色,研究者對其中一種方法不能有偏見,最主要的是根據自己研究所長,研究目的所需,以挑選適合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術研究強調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和探討教育現象及其現律。在教育技術研究中,可採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方法部有其優點、不足及局限性。過去,人們在研究教育技術學領域問題時,常採用單一方法,因而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忽視、遺漏了許多其他有用信息,這樣就難以作出全面、准確的結論。而綜合地運用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方法,可以對不同方法所得的結果進行相互比較和驗證,從而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一)質的研究與定量研究的聯系和區別

關於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之間的區別,很多學者都試圖進行一對一的比較,我國學者陳向明博士根據有關文獻以及她的研究經驗總結出這兩種方法的一些主要差別(陳向明,2000),如表2所列。

表2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比較

比較項目
量的研究
質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
證實普遍情況,預測,尋求共識
解釋性理解,尋求復雜性, 提出新問題

對知識的定義
情境無涉
由社會文化所建構

價值與事實
分離
密不可分

研究的內容
事實,原因,影響,凝固的事物,變數
故事,事件,過程,意義,整體探究

研究的層面
宏觀
微觀

研究的問題
事先確定
在過程中產生

研究的設計
結構性的,事先確定的,比較具體
靈活的,演變的,比較寬泛

研究的手段
數字,計算,統計分析
語言,圖像,描述分析

研究工具
量表,統計軟體,問卷,計算機
研究者本人(身份,前設),錄音機

抽樣方法
隨機抽樣,樣本較大
目的性抽樣,樣本較小

研究的情境
控制性,暫時性,抽象
自然性,整體性,具體

收集資料的方法
封閉式問卷,統計表,實驗,結構性觀察
開放式訪談,參與觀察,實物分析

資料的特點
量化的資料,可操作的變數,統計數據
描述性資料,實地筆記, 當事人引言等

分析框架
事先設定,加以驗證
逐步形成

分析方式
演繹法,量化分析, 歸納法,收集資料之後
歸納法,尋找概念和主題, 貫穿全過程

研究結論
概括性,普適性
獨特性,地域性

結果的解釋
文化客位,主客體對立
文化主位,互為主體

理論假設
在研究之前產生
在研究之後產生

理論來源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理論類型
大理論,普遍性規范理論
紮根理論,解釋性理論,觀點,看法

成文方式
抽象,概括,客觀
描述為主,研究者的個人反省

作品評價
簡潔、明快
雜亂,深描,多重聲音

效度
固定的檢測方法,證實
相關關系,證偽,可信性,嚴謹

信度
可以重復
不能重復

推廣度
可控制,可推廣到抽樣總體
認同推廣,理論推廣,積累推廣

倫理問題
不受重視
非常重視

研究者
客觀的權威
反思的自我,互動的個體

研究者所受訓練
理論的,定量統計的
人文的,人類學的,拼接和多面手的

研究者心態
明確
不確定,含糊,多樣性

研究關系
相對分離,研究者, 獨立於研究對象
密切接觸,相互影響,變化,共情,信任

研究階段
分明,事先設定
演化,變化,重疊交叉

材料引自: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第11頁

這里僅就其中一些比較項目作進一步的說明。

定量研究是引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通過變換來判斷研究對象諸因素的關聯,最後用數值來表示分析研究的結果。它是對於研究對象的屬性進行數量上的分析研究,是對於事物量的關系的研究。

量的研究的資料比較客觀可靠,統計分析比較科學精確,但是難以研究教育過程中復雜模糊的現象。

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研究技術,包括抽樣方法、資料收集方法、數學統計方法等。

量的研究其基本研究程序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設並確定具有因果關系的各種變數,通過概率抽樣的方法選擇樣本,使用經過檢測的標准化工具和程序來採集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建立不同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時還要使用實驗干預手段對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比較,進而檢驗某種關於研究對象發展變化的理論假設。

量的研究的適用范圍主要用於對研究對象各種相關因素的分析,如教師文化水平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家庭經濟文化背景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等。

但與定量研究不同的是,質的研究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人、細致、長期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得出一個比較整體性的解釋性的理解。兩者相比較,主要區別是:

(1)與情境的關系,量的研究是與具體情境相分離,而質的研究是把自然情境作為資料的直接源泉。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花費相當多時間深人到學校、家庭和社會,了解有關問題,離開具體情境就不能理解教育活動的實際內涵及意義。量的研究是不要求研究者直接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而是追求研究資料、研究結論的精確性。

(2)對象范圍,量的研究比較適合於宏觀層面的大規模的調查與預測,而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致、動態的描述和分析。

(3)研究問題的角度,量的研究注重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導意義;質的研究則注重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的個別性、特殊性,以此發現問題或提出發現問題的新的角度。

(4)研究的動態性與靜態性,量的研究是一種靜態研究,它將研究對象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某一時間范圍內固定起來後進行數量上的計算;而質的研究具有動態性,它是對研究對象發生、發展的過程進行研究,並且可以隨時修定研究計劃,變更研究內容。

(5)研究的假設,量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論假設,從假設出發,並通過分析數據來驗證假設;質的研究不一定需要事先設定假設,而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理論假設。

(6)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量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對研究對象的影響,盡量保持價值中立;質的研究則存在著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影響,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行為以及自己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行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兩者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事實上,質的研究也包含實證研究的因素。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反映了客觀事物質與量的辯證關系,任何事物的質與量總是統一而又不可分的。質是一定量的基礎上的質,量是一定質的量。對於事物質的研究,必然導致對於事物量的研究。因此i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

(二)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的聯系和區別

質的研究方法是相對於量的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但它與定性研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定性研究,是關於事物性質的研究,是根據研究者的認識和經驗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某一現象變化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定性研究能夠有意義地處理教育過程中那些難以用定量方法描述的因素,從而從總體上掌握研究對象性質的基本情況。

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有不少相似之處。如都是注重關於教育對象的性質的研究;都是在自然情境中進行研究,研究者需深入到一定的教育環境中;都不只是關心研究對象的結果或結論,更關心研究對象的意義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都傾向於對資料進行歸納分析,然後得出結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過程;都是一種描述性的研究等。但是,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又有著諸多不同之處。這主要是

(1)定性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哲學,其研究傳統是一種形而上、思辨的傳統;而質的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人種學、現象學、解釋學、實證主義理論,具有跨學科、多學科的色彩。

(2)定性研究的方法包括歷史法、個案法、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而質的研究除了上述定性研究方法外,還包含實證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注重哲學思辨、邏輯推理,根據個人主觀經驗,然後用演繹的方法對自己的思考進行驗證。質的研究則注重在互動過程中系統收集、分析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3)對於研究的結果,定性研究偏向結論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質的研究則更加強調研究的過程性、情境性和具體性。定性研究更多地是研究者個人觀點的闡發和個人的建議,質的研究強調在原始資料基礎上建構結論或理論

Ⅷ 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

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隨著心理學界後現代主義思潮與本土化運動的發展,定性研究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後,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潮形成,主張採用自我參照的現實性來代替客觀的現實性;他們引用新物理學派的觀點來否定因果律,認為人們的觀察方式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觀察的結果,提出有必要重新考慮因果決定論的普遍性和預測性;他們重視人的高級心理,提倡用歷史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對人的思維、創造性、人際關系、共存意識等高級心理進行多信息源的綜合性研究,使心理學真正成為指導人發展的實用科學。同時期,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也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創構的理論以及研究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心理學許多問題的研究也必須紮根於本土。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對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發掘和充實,形成了新型的定性研究——質的研究方法。
國內的陳向明將其定義為「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國外學者費舍(Fischer)認為「質化的心理學研究探討的是性質,即人的經驗和行動的獨特的、本質的特徵。質化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的、解釋的和描述性的努力。它從特定情景中的參與者的角度來理解和描繪人的經驗和行為。」
特性:
1、自然性
即強調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質的研究對研究的情境不進行操縱或干預,它運用各種辦法去收集與現場自然發生事件(即研究對象)相關聯的一切資料,然後從其中的關系結構中去發現事件發生的緣由和意義。在研究者的眼中,現場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細節都是重要的,都可能是一條線索,有助於更廣泛地了解所研究的對象。現代錄音、攝像技術的進步又使質的研究較傳統的定性研究更趨於客觀和現實。
2、描述性
即以豐富的資料來描述心理現象和過程。質的研究依靠的是文字或圖片的描述。研究中收集到的資料,諸如現場記錄、訪談記錄、官方文件、私人文件、照片、錄音帶、錄像帶等,都是描述性資料,結果的呈現也是以文字來表述。
3、解釋性
即以了解研究對象自己的觀點為目的。質的研究以解釋為己任,它不期望尋找到普遍規律,而求再現所研究心理現象的實質;努力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不作任何價值判斷。
4、互動性
即正視研究者對研究的主觀影響。質的研究不迴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互動,並且主動地將研究者本人作為重要的研究工具,認為研究者的個人特徵,如研究動機、角色意識、個人經歷、視角等,不僅會對研究產生一定影響,而且可以為其他研究者提供豐富的信息,以對研究的可靠性作出判斷。它強調研究者對這一類的研究背景材料要進行反省,有清醒的認識,並寫入研究報告中。因此,80年代以前的定性研究報告大都採用第三人稱形式,以確保報道角度的客觀性,而近年來用第一人稱撰寫的研究報告越來越多。
5、動態性
即研究過程是開放、變化的。質的研究逐步發展出了一套操作方法和檢驗手段,其研究過程包括:確定研究現象、提出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構建概念框架、抽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結論、建立理論、檢驗效度和推廣度、撰寫報告。這些步驟在形式上與定量研究的相似,但其運行順序、所含內容、操作手段都不盡相同。在質的研究中,以上這些環節是彼此重疊、互相滲透、循環往復的,它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彈性、易適應的人,能根據現場的情況積極調整研究程序,包括研究方向和焦點。因此質的研究方法是不完全規則的,不可標准化的。

Ⅸ 質性研究的方法及怎麼樣去做研究

質性研究又稱質的研究,或稱定性研究,是對某種現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徵、方式、涵義進行觀察、記錄、分析、解釋的過程。對於質性研究尚缺乏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①Denzin和Lincoln把質性研究看成是一種在自然情境下,對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觀察、交流、理解、體會和解釋的過程。②Strauss認為「質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驗證或推論,而是在深奧、抽象的經驗世界之意義。研究過程重視被研究者的參與及觀點之融入;同時對於研究結果,質性研究不重視數學與統計的分析程序,而強調藉由各種資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資料,並對研究結果做深入的詮釋」。③陳向明將質性研究定義為「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主要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構建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閱讀全文

與質的研究方法陳向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麻科學種植方法 瀏覽:608
亞硝酸鹽國標檢測方法 瀏覽:615
交配系統的研究方法 瀏覽:413
高壓消防水泵安裝方法 瀏覽:467
捕兔子最佳方法 瀏覽:419
組合鍵電腦有什麼記憶方法嗎 瀏覽:366
治療肩周炎的土方法 瀏覽:729
文胸正確的折疊方法 瀏覽:746
海姆立克法個人急救方法圖片 瀏覽:419
appleid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38
sumifs的使用方法及實例 瀏覽:883
第三次復婚的最佳方法 瀏覽:144
明星怎麼增肥方法 瀏覽:467
安卓home虛擬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81
燒傷痛癢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985
碧緹福按摩儀使用方法 瀏覽:589
國家隊排球線路專項訓練方法 瀏覽:979
矛盾與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82
排列三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334
正宗的干條燕窩食用方法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