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煙氣脫硫方法有哪些
煙氣脫硫 指從煙道氣或其他工業廢氣中除去硫氧化物(SO2和SO3)。
目錄
1工藝簡介
2基本原理
3工藝方法
▪ 方法簡介
▪ 乾式脫硫
▪ 噴霧脫硫
▪ 煤灰脫硫
▪ 濕法脫硫
4工藝歷史
5脫硫的防腐保護
1工藝簡介編輯
煙氣脫硫(Flue gas desulfurization,簡稱FGD),[1]在FGD技術中,按脫硫劑的種類劃分,可分為以下五種方法:以CaCO3(石灰石)為基礎的鈣法,以MgO為基礎的鎂法,以Na2SO3為基礎的鈉法,以NH3為基礎的氨法,以有機鹼為基礎的有機鹼法。[1]
2基本原理編輯
化學原理:煙氣中的SO2 實質上是酸性的,[2]可以通過與適當的鹼性物質反應從煙氣中脫除SO2。煙道氣脫最常用的鹼性物質是石灰石(碳酸鈣)、生石灰(氧化鈣,Cao)和熟石灰(氫氧化鈣)。石灰石產量豐富,因而相對便宜,生石灰和熟石灰都是由石灰石通過加熱來製取。有時也用碳酸納(純鹼)、碳酸鎂和氨等其它鹼性物質。所用的鹼性物質與煙道氣中的SO2發生反應,產生了一種亞硫酸鹽和硫酸鹽的混合物(根據所用的鹼性物質不同,這些鹽可能是鈣鹽、鈉鹽、鎂鹽或銨鹽)。亞硫酸鹽和硫酸鹽間的比率取決於工藝條件,在某些工藝中,所有亞硫酸鹽都轉化成了硫酸鹽。SO2與鹼性物質間的反應或在鹼溶液中發生(濕法煙道氣脫硫技術),或在固體鹼性物質的濕潤表面發生(干法或半干法煙道氣脫硫技術)。
在濕法煙氣脫硫系統中,鹼性物質(通常是鹼溶液,更多情況是鹼的漿液)與煙道氣在噴霧塔中相遇。煙道氣中SO2溶解在水中,形成一種稀酸溶液,然後與溶解在水中的鹼性物質發生中和反應。反應生成的亞硫酸鹽和硫酸鹽從水溶液中析出,析出情況取決於溶液中存在的不同鹽的相對溶解性。例如,硫酸鈣的溶解性相對較差,因而易於析出。硫酸納和硫酸銨的溶解性則好得多。SO2在干法和半干法煙道氣脫硫系統中,固體鹼性吸收劑或使煙氣穿過鹼性吸收劑床噴入煙道氣流中,使其與煙道氣相接觸。無論哪種情況,SO2都是與固體鹼性物質直接反應,生成相應的亞硫酸鹽和硫酸鹽。為了使這種反應能夠進行,固體鹼性物質必須是十分疏鬆或相當細碎。在半干法煙道氣脫硫系統中,水被加入到煙道氣中,以在鹼性物質顆粒物表面形成一層液膜,SO2溶入液膜,加速了與固體鹼性物質的反應。
3工藝方法編輯
方法簡介
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商業化技術是鈣法,所佔比例在90%以上。按吸收劑及脫硫產物在脫硫過程中的干濕狀態又可將脫硫技術分為濕法、干法和半干(半濕)法。濕法FGD技術是用含有吸收劑的溶液或漿液在濕狀態下脫硫和處理脫硫產物,該法具有脫硫反應速度快、設備簡單、脫硫效率高等優點,但普遍存在腐蝕嚴重、運行維護費用高及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問題。干法FGD技術的脫硫吸收和產物處理均在干狀態下進行,該法具有無污水廢酸排出、設備腐蝕程度較輕,煙氣在凈化過程中無明顯降溫、凈化後煙溫高、利於煙囪排氣擴散、二次污染少等優點,但存在脫硫效率低,反應速度較慢、設備龐大等問題。半干法FGD技術是指脫硫劑在乾燥狀態下脫硫、在濕狀態下再生(如水洗活性炭再生流程),或者在濕狀態下脫硫、在干狀態下處理脫硫產物(如噴霧乾燥法)的煙氣脫硫技術。特別是在濕狀態下脫硫、在干狀態下處理脫硫產物的半干法,以其既有濕法脫硫反應速度快、脫硫效率高的優點,又有干法無污水廢酸排出、脫硫後產物易於處理的優勢而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按脫硫產物的用途,可分為拋棄法和回收法兩種。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煙氣脫硫方法按其工藝大致可分為三類:濕式拋棄工藝、濕式回收工藝和干法工藝。其中變頻器在設備中的應用為節約能源做出了巨大貢獻。[3]
乾式脫硫
乾式煙氣脫硫工藝
該工藝用於電廠煙氣脫硫始於80年代初,與常規的濕式洗滌工藝相比有以下優點:投資費用較低;脫硫產物呈干態,並和飛灰相混;無需裝設除霧器及再熱器;設備不易腐蝕,不易發生結垢及堵塞。其缺點是:吸收劑的利用率低於濕式煙氣脫硫工藝;用於高硫煤時經濟性差;飛灰與脫硫產物相混可能影響綜合利用;對乾燥過程式控制制要求很高。
噴霧脫硫
噴霧乾式煙氣脫硫工藝
噴霧乾式煙氣脫硫(簡稱干法FGD),最先由美國JOY公司和丹麥NiroAtomier公司共同開發的脫硫工藝,70年代中期得到發展,並在電力工業迅速推廣應用。該工藝用霧化的石灰漿液在噴霧乾燥塔中與煙氣接觸,石灰漿液與SO2反應後生成一種乾燥的固體反應物,最後連同飛灰一起被除塵器收集。我國曾在四川省白馬電廠進行了旋轉噴霧干法煙氣脫硫的中間試驗,取得了一些經驗,為在200~300MW機組上採用旋轉噴霧干法煙氣脫硫優化參數的設計提供了依據。
煤灰脫硫
粉煤灰乾式煙氣脫硫技術
日本從1985年起,研究利用粉煤灰作為脫硫劑的乾式煙氣脫硫技術,到1988年底完成工業實用化試驗,1991年初投運了首台粉煤灰乾式脫硫設備,處理煙氣量644000Nm3/h。其特點:脫硫率高達60%以上,性能穩定,達到了一般濕式法脫硫性能水平;脫硫劑成本低;用水量少,無需排水處理和排煙再加熱,設備總費用比濕式法脫硫低1/4;煤灰脫硫劑可以復用;沒有漿料,維護容易,設備系統簡單可靠。
濕法脫硫
FGD工藝
世界各國的濕法煙氣脫硫工藝流程、形式和機理大同小異,主要是使用石灰石(CaCO3)、石灰(CaO)或碳酸鈉(Na2CO3)等漿液作洗滌劑,在反應塔中對煙氣進行洗滌,從而除去煙氣中的SO2。這種工藝已有50年的歷史,經過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後,技術比較成熟,而且具有脫硫效率高(90%~98%),機組容量大,煤種適應性強,運行費用較低和副產品易回收等優點。據美國環保局(EPA)的統計資料,全美火電廠採用濕式脫硫裝置中,濕式石灰法佔39.6%,石灰石法佔47.4%,兩法共佔87%;雙鹼法佔4.1%,碳酸鈉法佔3.1%。在中國的火電廠鋼廠,90%以上採用濕式石灰/石灰石-石膏法煙氣脫硫工藝流程。但是在中國台灣,日本等脫硫處理較早的國家和地區基本採用鎂法脫硫,佔到95%以上。
濕式鎂法主要的化學反應機理為:
其主要優點是脫硫效率高,同步運行率高,且其吸收劑的資源豐富,副產品可吸收,商業價值高。目前,鎂法脫硫在日本等煙氣控制嚴格的地區引用較多,尤其最早進行脫硫開發的日本地區有100多例應用,台灣電站有95%以上是用的鎂法。對硫煤要求不高,適應性好。無論是高硫煤還是低硫煤都有很好的脫出率,可達到98%以上。
鎂法脫硫主要的問題是吸收劑單價較高,副產品設備復雜。但是優點是高脫除率,高運行率,副產品經濟效益好等。
濕法FGD工藝較為成熟的還有:海水法;氫氧化鈉法;美國DavyMckee公司Wellman-LordFGD工藝;氨法等。
在濕法工藝中,煙氣的再熱問題直接影響整個FGD工藝的投資。因為經過濕法工藝脫硫後的煙氣一般溫度較低(45℃),大都在露點以下,若不經過再加熱而直接排入煙囪,則容易形成酸霧,腐蝕煙囪,也不利於煙氣的擴散。所以濕法FGD裝置一般都配有煙氣再熱系統。目前,應用較多的是技術上成熟的再生(回轉)式煙氣熱交換器(GGH)。GGH價格較貴,占整個FGD工藝投資的比例較高。近年來,日本三菱公司開發出一種可省去無泄漏型的GGH,較好地解決了煙氣泄漏問題,但價格仍然較高。前德國SHU公司開發出一種可省去GGH和煙囪的新工藝,它將整個FGD裝置安裝在電廠的冷卻塔內,利用電廠循環水余熱來加熱煙氣,運行情況良好,是一種十分有前途的方法。
4工藝歷史編輯
1927年英國為了保護倫敦高層建築的需要,在泰吾士河岸的巴特富安和班支賽德兩電廠(共120MW),首先採用石灰石脫硫工藝。
據統計,1984年有SO2控制工藝189種,目前已超過200種。主要可分為四類:(1)燃燒前控制-原煤凈化(2)燃燒中控制-硫化床燃燒(CFB)和爐內噴吸收劑(3)燃燒後控制-煙氣脫硫(4)新工藝(如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液態排渣燃燒器)其中大多數國家採用燃燒後煙氣脫硫工藝。煙氣脫硫則以濕式石灰石/石膏法脫硫工藝作為主流。
自本世紀30年代起已經進行過大量的濕式石灰石/石膏法研究開發,60年代末已有裝置投入商業運行。ABB公司的第一套實用規模的濕法煙氣脫硫系統於1968年在美國投入使用。1977年比曉夫公司製造了歐洲第一台石灰/石灰石石膏法示範裝置。IHI(石川島播磨)的首台大型脫硫裝置1976年在磯子火電廠1、2號機組應用,採用文丘里管2塔的石灰石石膏法混合脫硫法。三菱重工於1964年完成第一套設備,根據其運轉實績,進行煙氣脫硫裝置的開發。
第一代FGD系統:在美國和日本從70年代開始安裝。早期的FGD系統包括以下一些流程:石灰基流質;鈉基溶液;石灰石基流質;鹼性飛灰基流質;雙鹼(石灰和鈉);鎂基流質;Wellman-Lord流程。採用了廣泛的吸收類型,包括通風型、垂直逆流噴射塔、水平噴射塔,並採用了一些內部結構如托盤、填料、玻璃球等來增進反應。
第一代FGD的效率一般為70%~85%
除少數外,副產品無任何商用價值只能作為廢料排放,只有鎂基法和Wellman-Lord法產出有商用價值的硫和硫酸。特徵是初投資不高,但運行維護費高而系統可靠性低。結垢和材料失效是最大的問題。隨著經驗的增長,對流程做了改進,降低了運行維護費提高可靠性。
第二代FGD系統
在80年代早期開始安裝。為了克服第一代系統中的結垢和材料問題,出現了干噴射吸收器,爐膛和煙道噴射石灰和石灰石也接近了商業運行。然而佔主流的FGD技術還是石灰基、石灰石基的濕清洗法,利用填料和玻璃球等的通風清洗法消失了。改進的噴射塔和淋盤塔是最常見的。流程不同其效率也不同。最初的干噴射FGD可達到70%~80%,在某些改進情形下可達到90%,爐膛和煙道噴射法可達到30%~50%,但反應劑消耗量大。隨著對流程的改進和運行經驗的提高,可達到90%的效率。美國所有第二代FGD系統的副產物都作為廢物排走了。然而在日本和德國,在石灰石基濕清洗法中把固態副產品強制氧化,得到在某些工農業領域中有商業價值的石膏。第二代FGD系統在運行維護費用和系統可靠性方面都有所進步。
第三代FGD系統
爐膛和煙道噴射流程得到了改進,而LIFAC和流化床技術也發展起來了。通過廣泛採用強制氧化和鈍化技術,影響石灰、石灰石基系統可靠性的結垢問題基本解決了。隨著對化學過程的進一步了解和使用二基酸(DBA)這樣的添加劑,這些系統的可靠性可以達到95%以上。鈍化技術和DBA都應用於第二代FGD系統以解決存在的問題。許多這些系統的脫硫效率達到了95%或更高。有些系統的固態副產品可以應用於農業和工業。在德國和日本,生產石膏已是電廠的一個常規項目。隨著設備可靠性的提高,設置冗餘設備的必要性減小了,單台反應器的煙氣處理量越來越大。在70年代因投資大、運行費用高和存在腐蝕、結垢、堵塞等問題,在火電廠中聲譽不佳。經過15年實踐和改進,工作性能與可靠性有很大提高,投資和運行費用大幅度降低,使它的下列優點較為突出:(1)有在火電廠長期應用的經驗;(2)脫硫效率和吸收利用率高(有的機組在Ca/S接近於1時,脫硫率超過90%);(3)可用性好(最近安裝的機組,可用性已超過90%)。人們對濕法的觀念,從而發生轉變。
5脫硫的防腐保護編輯
脫硫系統中常見的主要設備為吸收塔、煙道、煙囪、脫硫泵、增壓風機等主要設備,濕法脫硫等工藝具有介質腐蝕性強、處理煙氣溫度高、SO2吸收液固體含量大、磨損性強、設備防腐蝕區域大、施工技術質量要求高、防腐蝕失效維修難等特點。因此,該裝置的腐蝕控制一直是影響裝置長周期安全運行的重點問題之一。脫硫的防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吸收塔、煙囪中的應用
2、雙流式塔盤防腐保護
某電廠在2010年對洗滌器升級時安裝了新型雙流式塔盤。在2011年的檢驗中表明,在塔盤較低表面上形成的沉積物區域下面,基底金屬產生了較深的點蝕。用高壓水將沉積物清洗干凈,改變流量噴嘴試著控制結垢。被腐蝕的區域現在需要進行塗層保護,以防止進一步的破壞。採用阿克-20防腐塗層為塔盤替換下來的陳舊的「碗狀物」進行塗層,效果非常好。
3、煙道脫硫防腐保護
研發新陰極防腐系統,可用於燃燒系統的廢氣處理或者空氣污染控制設施的保護–有效控制(電流控制)高溫/極酸腐蝕環境(150ºC,pH-2)薄塗層解決方案。[4]
㈡ 煙氣脫硫(脫硝)的方法分別包括哪些
脫硫脫硝的六種方法:
1)活性炭法
該工藝主體設備是一個類似於超吸附塔的活性炭流化床吸附器,在吸附器內,煙氣中的SO2被氧化成SO3並溶於水中,產生稀硫酸氣溶膠,隨後由活性炭吸附。向吸附塔內注入氨,氨與NOx在活性炭催化還原作用下生成N2,吸附有SO2的活性炭可進入脫附器中加熱再生。
2)SNOx(WSA-SNOx)法
WSA-SNOx法是濕式洗滌並脫除NOx技術。在該工藝中煙氣首先經過SCR反應器,NOx在催化劑作用下被氨氣還原為N2,隨後煙氣進入改質器中,SO2在此被固相催化劑氧化為SO3,SO3經過煙氣再熱器GGH後進入WSA冷凝器被水吸收轉化為硫酸。
3)NOxSO法
在電除塵器下游設置流化床吸收塔,用硫酸鈉浸漬過的γ-Al2O3圓球作為吸收劑,吸收劑吸收NOx、SO2後,在高溫下用還原性氣體(CO、CH4等)進行還原,生成H2S和N2。
4)高能粒子射線法
高能粒子射線法包括電子束(EBA)工藝和等離子體工藝,原理是利用高能粒子(離子)將煙氣中的部分分子電離,形成活性自由基和自由電子等,氧化煙氣中的NOx。這種技術不僅能去除煙氣中的NOx和SO2,還能同時去除重金屬等物質。
5)濕式FGD加金屬螯合物法
仲兆平等發明了噴射鼓泡法用煙氣脫硫脫硝吸收液,包括石灰或石灰石漿液、占石灰或石灰石漿液0.05%~0.5%(質量分數)的水溶性有機酸和占石灰或石灰石漿液0.03%~0.3%(質量分數)的鐵系或銅系金屬螯合物。
6)氯酸氧化法
由於氯酸的強氧化性,採用含有氯酸的氧化吸收液可以同時脫硫脫硝,脫硫率可達98%,脫硝率達95%以上,還可以脫除有毒的微量金屬元素。除了採用氯酸脫硫脫硝外,採用NaClO3/NaOH同時脫除SO2和NOx也獲得較好的效果。
㈢ 煤氣脫硫的方法及原理
發生爐煤氣中的硫來源於氣化用煤,主要以H2S形式存在,氣化用煤中的硫約有80%轉化成H2S進入煤氣,假如,氣化用煤的含硫量為1%,氣化後轉入煤氣中形成H2S大約2-3g/Nm3左右,而陶瓷、高嶺土等行業對煤氣含硫量要求為20-50mg/Nm3;假如煤氣中的H2S燃燒後全部轉化成SO2為2.6g/m3左右,比國家規定的SO2的高排放濃度指標高出許多。所以,無論從環保達標排放,還是從確定企業終產品質量而言,煤氣中這部分H2S都是必須要脫除的。
一、熱煤氣脫硫和冷煤氣脫硫唐山綠源環保
煤氣的脫硫方法從總體上來分有兩種:熱煤氣脫硫和冷煤氣脫硫。在我國,熱煤氣脫硫現在仍處於試驗研究階段,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而冷煤氣脫硫是比較成熟的技術,其脫硫方法也很多。
冷煤氣脫硫大體上可分為干法脫硫和濕法脫硫兩種方法,干法脫硫以氧化鐵法和活性炭法應用較廣,而濕法脫硫以砷鹼法、ADA、改良ADA和栲膠法頗具代表性。
二、干法脫硫技術
煤氣干法脫硫技術應用較早,早應用於煤氣的干法脫硫技術是以沼鐵礦為脫硫劑的氧化鐵脫硫技術,之後,隨著煤氣脫硫活性炭的研究成功及其生產成本的相對降低,活性炭脫硫技術也開始被廣泛應用。
三、氧化鐵脫硫技術
早使用的氧化鐵脫硫劑為沼鐵礦和人工氧化鐵,為增加其孔隙率,脫硫劑以木屑為填充料,再噴灑適量的水和少量熟石灰,反復翻曬製成,其PH值一般為8-9左右,該種脫硫劑脫硫效率較低,必須塔外再生,再生困難,不久便被其他脫硫劑所取代。現在TF型脫硫劑應用較廣,該種脫硫劑脫硫效率較高,並可以進行塔內再生。
四、活性炭脫硫技術
活性炭脫硫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催化和吸附作用,活性炭的催化活性很強,煤氣中的H2S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與煤氣中少量的O2發生氧化反應,反應生成的單質S吸附於活性炭表面。當活性炭脫硫劑吸附達到飽和時,脫硫效率明顯下降,必須進行再生。活性炭的再生根據所吸附的物質而定,S在常壓下,190℃時開始熔化,440℃左右便升華變為氣態,所以,一般利用450-500℃左右的過熱蒸汽對活性炭脫硫劑進行再生,當脫硫劑溫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單質硫便從活性炭中析出,析出的硫流入硫回收池,水冷後形成固態硫。
㈣ 怎麼對煤進行脫硫
對煤進行脫硫有如下幾種方法:
一、物理法: 通常用重力分離或磁分離法去除煤分中的硫化鐵(黃鐵礦),以此形式存在的硫約占煤中硫分的2/3。
二、化學法:煤經粉碎後與硫酸鐵水溶液混合,在反應器中加熱至100~130℃,硫酸鐵與黃鐵礦反應轉化為硫酸亞鐵和單體硫,前者氧化後循環使用,後者作為副產品回收。
三、氣化法:煤在1000~1300℃高溫下,通過氣化劑,使之發生不完全氧化,而成為煤氣。煤中硫分在氣化時大部分成為硫化氫進入煤氣,再用液體吸收或固體吸附等方法脫除。
四、液化法: 煤的液化有合成法、直接裂解加氫法和熱溶加氫法等。在液化過程中,硫分與氫反應生成硫化氫逸出,因此得到高熱值、低硫、低灰分燃料。
(4)fgd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燃煤後煙氣脫硫技術
燃媒後煙氣脫硫就是媒燃燒後所產生煙氣的股值 (FGD),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脫硫技術。世界各國研究開發的煙氣脫硫技術達200多種,但商業應用的不超過20種。在FGD技術中,按脫破劑的種類劃分
可分為以Ca2SO3為基礎的鈉法、以NH3為基礎的氨法和以有機鹼為基礎的有機鹼法5中,目前普遍使用的商業化技術是鈣法,所佔比例在90%以上,按吸收劑及脫硫產物在脫硫過程中的干濕狀態將脫硫技術分為濕法、干法和半干(半濕)法;按脫硫產物的用途,可分為拋棄法和回收法兩種。
㈤ 石灰/石灰石吸收法煙氣脫硫
我國煙氣脫硫技術與應用
時間:2008-6-16 13:49:00 閱讀: 次
[中國工業管件網BBS] [推薦給朋友] [關閉窗口][]
我國電力部門在七十年代就開始在電廠進行煙氣脫硫的研究工作,先後進行了亞鈉循環法(W-L法)、含碘活性炭吸咐法、石灰石-石膏法等半工業性試驗或現場中間試驗研究工作。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電力工業部門開展了一些較大規模的煙氣脫硫研究開發工作。同時,近年來我國也加大了煙氣脫硫技術的引進力度。
1.2.1試驗研究項目
1.2.1.1湖南省會同發電廠亞鈉循環法半工業性試驗(1978~1981)
亞鈉循環法(W-L法)煙氣脫硫工藝是以亞硫酸鈉為吸收劑,在低溫條件下(<60℃)吸收煙氣中SO2,生成亞硫酸氫納,以實現煙氣脫硫。當溶液中的SO2達到一定飽和程度後,加熱至140℃以上,亞硫酸氫鈉分解,產生SO2。由於水的蒸發而使亞硫酸鈉結晶,亞硫酸鈉結晶經溶解後再用作吸收劑。因亞硫酸鈉循環使用,故稱之為「亞鈉循環法」。將分解蒸發出的SO2與水蒸汽混合物,經冷凝、冷卻、過濾和乾燥,除去水份,從而獲得純SO2,以實現SO2回收。
1.2.1.2上海閘北電廠石灰石—石膏法現場中間試驗(1977~1979)
該工藝採用石灰石作為吸收劑,副產物為石膏。系統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不同pH值進行兩級吸收,在低pH值下向槽中鼓入空氣,把亞硫酸鈣強制氧化成硫酸鈣。
1.2.1.3湖北松木坪電廠活性炭吸咐脫硫中間試驗(1979~1981)
該工藝是採用含碘0.43%的活性炭吸附煙氣中的SO2,在煙氣中過剩氧和水作用下,可催化氧化成硫酸。通過水分充分洗滌可獲得稀硫酸。
1.2.1.4四川豆壩電廠磷銨肥法煙氣脫硫中間試驗(1985~1990)
磷銨肥法(PAFP法)煙氣脫硫工藝採用二級吸收,第一級採用活性炭吸附,脫除煙氣中部分SO2製得30%的稀硫酸。然後,用此硫酸分解磷灰石,用氨中和磷酸,獲得復合肥料。再用復合肥料脫除活性炭中未能吸收的SO2,最終產物為磷酸氫二銨和硫銨。
1.2.1.5四川白馬電廠旋轉噴霧乾燥脫硫試驗工程(1992~1993)
旋轉噴霧乾燥(LSD法)脫硫工藝是利用噴霧乾燥的原理。吸收劑漿液以霧狀形式噴入吸收塔內,吸收劑在與煙氣中SO2發生化學反應過程中,不斷吸收煙氣中的熱量,使吸收劑中水份蒸發,脫硫產物以干態形式排放。
1.2.1.6貴陽電廠文丘里水膜除塵器脫硫中間試驗(1992~1993)
該工藝是利用現有電廠的水膜除塵器,進行必要的改造,增加脫硫吸收劑制備、噴淋及循環氧化等設施,在同一設備中實施除塵脫硫一體化。
該工藝在文丘里水膜除塵器喉部噴入鈣基吸收劑,脫除煙氣中部分二氧化硫和粉塵後進入循環氧化槽,再泵入捕滴器內進一步脫硫、除塵。新鮮吸收劑定量補入循環槽內,脫硫產物經強制氧化後排入原有除塵灰系統。
1.2.2工業示範工藝
近年來,我國電力工業部門在煙氣脫硫技術引進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對目前世界上電廠鍋爐較廣泛採用的脫硫工藝建造了示範工程,這些脫硫工藝主要有:
1)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
2)簡易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
3)旋轉噴霧半干法煙氣脫硫工藝(LSD法)
4)海水煙氣脫硫工藝
5)爐內噴鈣加尾部增濕活化工藝(LIFAC法)
6)電子束煙氣脫硫工藝(EBA)
7)循環流化床鍋爐脫硫工藝(鍋爐CFB)
1.2.2.1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
石灰石(石灰)—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主要是採用廉價易得的石灰石或石灰作為脫硫吸收劑,石灰石經破碎磨細成粉狀與水混合攪拌製成吸收漿液。當採用石灰作為吸收劑時,石灰粉經消化處理後加水攪拌製成吸收漿液。在吸收塔內,吸收漿液與煙氣接觸混合,煙氣中的二氧化硫與漿液中的碳酸鈣以及鼓入的氧化空氣進行化學反應被吸收脫除,最終產物為石膏。脫硫後的煙氣依次經過除霧器除去霧滴,加熱器加熱升溫後,由增壓風機經煙囪排放,脫硫渣石膏可以綜合利用。
該工藝的反應機理為:
(1)吸收劑為石灰
吸收:SO2(g)→SO2(l)+H2O→H++HSO3-→H++SO32-
溶解:Ca(OH)2(s)→Ca2++2OH-
CaSO3(s)→Ca2++SO32-
中和:OH-+H+→H2O
OH-+HSO3-→SO32-+H2O
氧化:HSO3-+1/2O2→SO32-+H
㈥ 什麼叫DCS什麼叫CEMS什麼叫FGD這是電廠脫硫方面的,
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英文縮寫(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在國內自控行業又稱之為集散控制系統。是相對於集中式控制系統而言的一種新型計算機控制系統,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統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
CEMS是英文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的縮寫,是指對大氣污染源排放的氣態污染物和顆粒物進行濃度和排放總量連續監測並將信息實時傳輸到主管部門的裝置,被稱為「煙氣自動監控系統」,亦稱「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或「煙氣在線監測系統」。
FGD,Flash Game Devlopment,Flash游戲開發。此類游戲主要以平面游戲為主。如PC和移動設備上的游戲。
整套FGD裝置(脫硫裝置和輔助系統)的運行是完全自動的。FGD及其附屬系統建成後,控制水平將達到在無需現場人員的配合下,在FGD集中控制室或單元機組集中控制室內完成對FGD及其附屬系統的正常啟、停,正常運行的監視、以及保護切除和緊急事故處理。
控制系統採用分散控制系統。DCS完成對兩台爐FGD裝置的吸收劑漿液制備系統、工藝水系統、煙氣系統、吸收系統、石膏脫水及乾燥系統等以及FGD系統的電氣設備(脫硫變壓器,廠用電)等的統一監視,控制,報警,聯鎖,保護,以及FGD的效率、性能計算等,保證FGD安全,可靠,經濟地運行。其主要功能系統包括:數據採集系統(DAS)、順序控制系統(SCS)、模擬量控制系統(MCS)、電氣控制系統(E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