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表達效果分析的方法

表達效果分析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0 16:05:32

① 賞析散文句段的表達效果可以從什麼,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的角度切入

賞析散文句段的表達效果,可以根據散文句段的特有突出特徵,分析的手法有:從結構形式方面分析,如段內結構的遞進式、總分式、並列式等的作用效果;從表現手法方面分析,如對比、正側相映、抑揚結合、象徵等等的作用效果;從表達方式方面分析看,如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角度品析。
總之,要根據文段的突出特徵結合文章的中心找好最准確的切入點去分析。

② 閱讀題中常有「分析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如何回答好,有什麼技巧嗎

初中語文課後練習中有許多這樣的習題:「下列加點詞語有什麼表達作用?」「下列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麼?」「下列加點詞語能否與括弧中的詞語調換,為什麼?」諸如此類習題,其實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解詞語的表達作用,而這也正是廣大師生長期為之困感的老大難題。筆者通過對初中語文新舊教材中340多例此類習題的搜集、整理、分析,初步總結出了一種分析加點詞語表達作用的自認為較有效的方法,供師生參考。

首先,加點詞語總是處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是為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或行為狀態而服務的,所以要想准確的理解這些詞語的表達作用,就得先大概的理解詞語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那麼,如何去理解呢?我認為,讀是必需的,而朗讀最為湊效。朗讀能產生語感,語感能使人對某種意念或表達作用心領神會。如「聽說,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論雷峰塔的倒掉》)。誦讀幾遍後,作者對雷峰塔那種深深的惡感,以及還只是「聽說而已」便情不自禁發文議論的快感自會感染我們,同時,我們也分明感覺到「聽說」與「聽說而已」為句子表情達意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定位。一般的說,加點詞語常常歸屬於以下幾種類型:運用某種修辭手法;以定語或狀語的形式起修飾或限製作用;近義詞辨析;詞語帶感情色彩;生動傳神的動詞……還有一些意味深遠的短語或句子。要想分析詞語的表達作用,首先得認准它屬於以上哪種類別,能做到這一點,就等於給「問題」定了位,找到了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然後是分析。這一環節需要我們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資源或查閱工具書,對已「定位」的加點詞語進行類別屬性的分析。如修辭類別中,比喻是為了形象化的表現事物的某種特點,反問可增強肯定語氣。修飾限制類別中副詞出現的最多,表達效果最明顯,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時間、狀態還是范圍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類別中,褒義詞有有褒揚、贊譽之意,貶義詞有貶低、指斥之意。近義詞辨析關鍵在於找詞語間的細微差別,有一絲之差,表達效果往往大相徑庭。還有給動詞、形容詞、關聯詞等加點的,也都有它一般性的表達作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最後是揉合。經過以上幾個環節,詞語所屬的類別辨清了,各類詞語又有其特殊的表達作用,再結合閱讀過程中對句意、段意或文意的理解和朗讀中的語感,這時,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就不難說出。如「大自然,已到處發出緊急警號」,「到處」是副詞,表示範圍廣,再結合上下文內容分析:這里運用「到處」說明野生動物銳減和生態環境遭破壞的范圍相當廣,問題相當嚴重,已到了非重視解決不可的時候。又如「山坡上卧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著點雪。」兩個「卧」都有擬人色彩,賦予了小村莊和雪以人的情態,形象地表達出了濟南的冬天那種暖和、安適、平靜的氣氛。在對這幾乎個加點詞語的解析中,朗讀詞語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內容是基礎,確定「到處」是副詞、「卧」運用了擬人手法是關鍵,分析運用副詞和擬人手法的一般作用很必要,最後的揉合及語言表述才是我們的終結目的。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人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不盡一致,所以表述結果也會各式各樣,但只要能夠按照這個思路,認真做好每一環節的工作,我們就不至於面對題目無從下手或無話可說。

漢語語言豐富多彩,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往往因一個詞語的換用,而使表達效果千差萬別,所以能掌握一種分析詞語表達作用的方法,不僅便於平時的作業、練習、考試,更有益於理解漢語言本身及其運用的奧妙

③ 分析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和方法。現在用於各種文章或應用文的寫作方面上.修辭手法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辭手法有以下: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又名對仗
、排偶)、反復、借代、比擬(又名比體)、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引用、呼告、反問、頂真(又名聯珠、)
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它的作用⑴化平淡為生動;⑵化深奧為淺顯;⑶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它的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動。將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某特徵,表達作者某情感。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誇張,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誇張。它的作用是鮮明地表達作者對事物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語言生動性。
排比,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它的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它可以增強語勢,突出某事物某特徵,表達作者某情感。
反復,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它的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它的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強烈情感。它的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使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反問,又稱激問、反詰、詰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它的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它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來的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對比,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將什麼與什麼比較,突出了什麼。
聯想,也同想像.
作用:使事物生動化,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通感,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它的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雙關,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頂針,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回環,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回環就是把前後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往復的形式,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聯系。回環可使語句整齊勻稱,能揭示事物的辯證關系,使語意精闢警策。
移情,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拈連,指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手法就叫拈連,又叫「順拈」。運用拈連,可以使上下文聯系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④ 怎樣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關於句子的含義,要注意以下幾點(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從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其次要注意分析對本句的語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幹與枝葉成分,尤其要注意枝葉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與上下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句子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復指)、總分(分總)、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比較、呼應等。如果是復句,其一般強調的重點是後半部分,那麼就應該在此處著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義有時比較深奧,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採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者某種表現手法(如果是比喻,則應該找到本句中的本體,是說明生動形象的本體的什麼特點呢,還是化抽象為具體來說明什麼道理;如果是象徵,則應先找出其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其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對象的什麼特點)。「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結構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啟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語句,有時受文章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制約,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這時僅*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容加以理解。 二、關於句子的表達作用 關於句子的作用,應該注意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思考:思想內容上與結構上。 第一個方面:思想內容上:①聯系本句的含義。②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徵)與作者的態度、感情。④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 例如: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創造宣言 (節錄) 陶行知[注] 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 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別人創造的現成之神來崇拜。戀愛無上主義者造出愛人來崇拜。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苦創造出醜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敗,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敗。倘苦活人之塑像是由於集體的創造,而不是個人的創造,那麼這成功失敗也是屬於集體,而不是僅僅屬於個人。在一個集體當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倘使刀法不合於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以成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刀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於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平凡也無過於一塊石頭,到了米開朗基羅的手裡,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產歌》。單調又無過於沙漠了,而雷賽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可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惠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呢!可見,無能也是借口。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選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22第四自然段中說「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萬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才。」 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 2.擬人 :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襯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麼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之分) 痛哭和珍 石評梅 慘淡庄嚴的禮堂,供滿了鮮花,掛滿了素聯,這裡面也充滿了冷森,充滿了凄傷,充滿了同情,充滿了激昂:多少不相識的朋友們都掬著眼淚,來到這里吊你,哭你!看那滲透了鮮血的血衣。 四圍都是哀聲,似乎有萬斤重閘壓著不能呼吸,燭光照看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和珍!誰都稱你作烈士,誰都贊揚你死的光榮,然而我只痛恨,只傷心,這黑暗崎嶇的旅途誰來導領?多少偉大的工程憑誰來完成?況且家中尚有未終養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養。 不幸,這些願望都毀滅在砰然一聲的衛士手中! 當偕行社同學公祭你時,她們的哀號,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這樣輕易撒手離開了她們,在這虎威抖擻,豺狼得意的時候。一直是同患難,同甘苦,同受驚恐,同遭摧殘,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駙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請願,同在搶林彈雨中扎掙,同在血泊屍堆上逃命;然而她們都負傷生還,只有你,只有你是慘被屠殺!她們跟著活潑微笑的你出校,她們迎著血跡模糊的你歸來,她們怎能不痛哭戰線上倒斃的勇士,她們怎能不痛哭戰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領!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現在夜已深了,你的靈前大概也綠燈慘慘,陰氣沉沉的靜寂無人,這是你的屍骸在女師大最後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靜的睡吧!不要再聽了她們的哭聲而傷心!明天她們送靈到善果寺時,我不去執紼了,我怕那悲涼的軍樂,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剎,我更怕街市上灰塵中那些蠕動的東西。他們比什麼都蠢,他們比什麼都可憐,他們比什麼都殘忍,他們整個都充滿了奴氣。當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經過他們面前,觸入他們眼簾時,他們一面瞧著熱鬧,一面悄悄地低聲咒罵你「活該」!他們說:「本來女學生起什麼哄,請什麼願,亡國有什麼相干?」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竟究去了哪裡。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門走到石駙馬大街時,你記得不要回頭。你一直向前去吧,披著你的散發,滴著你的鮮血,忍痛離開這充滿殘殺、充滿恐怖、充滿豺狼的人間吧!和珍,夢!噩夢!想不到最短時期中,匆匆草草了結了你的一生!然而我們不幸的生存者,連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蟲豸殘殺,還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誰來痛哭憑吊齒殘下的我們? 三月甘五赴和珍追悼會歸來之夜中寫。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答: 本題考的是對作品的鑒賞,體會對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為作者寫了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用什麼與什麼相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麼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 痛哭和珍 石評梅 慘淡庄嚴的禮堂,供滿了鮮花,掛滿了素聯,這裡面也充滿了冷森,充滿了凄傷,充滿了同情,充滿了激昂:多少不相識的朋友們都掬著眼淚,來到這里吊你,哭你!看那滲透了鮮血的血衣。 四圍都是哀聲,似乎有萬斤重閘壓著不能呼吸,燭光照看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和珍!誰都稱你作烈士,誰都贊揚你死的光榮,然而我只痛恨,只傷心,這黑暗崎嶇的旅途誰來導領?多少偉大的工程憑誰來完成?況且家中尚有未終養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養。 不幸,這些願望都毀滅在砰然一聲的衛士手中! 當偕行社同學公祭你時,她們的哀號,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這樣輕易撒手離開了她們,在這虎威抖擻,豺狼得意的時候。一直是同患難,同甘苦,同受驚恐,同遭摧殘,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駙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請願,同在搶林彈雨中扎掙,同在血泊屍堆上逃命;然而她們都負傷生還,只有你,只有你是慘被屠殺!她們跟著活潑微笑的你出校,她們迎著血跡模糊的你歸來,她們怎能不痛哭戰線上倒斃的勇士,她們怎能不痛哭戰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領!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現在夜已深了,你的靈前大概也綠燈慘慘,陰氣沉沉的靜寂無人,這是你的屍骸在女師大最後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靜的睡吧!不要再聽了她們的哭聲而傷心!明天她們送靈到善果寺時,我不去執紼了,我怕那悲涼的軍樂,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剎,我更怕街市上灰塵中那些蠕動的東西。他們比什麼都蠢,他們比什麼都可憐,他們比什麼都殘忍,他們整個都充滿了奴氣。當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經過他們面前,觸入他們眼簾時,他們一面瞧著熱鬧,一面悄悄地低聲咒罵你「活該」!他們說:「本來女學生起什麼哄,請什麼願,亡國有什麼相干?」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竟究去了哪裡。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門走到石駙馬大街時,你記得不要回頭。你一直向前去吧,披著你的散發,滴著你的鮮血,忍痛離開這充滿殘殺、充滿恐怖、充滿豺狼的人間吧!和珍,夢!噩夢!想不到最短時期中,匆匆草草了結了你的一生!然而我們不幸的生存者,連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蟲豸殘殺,還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誰來痛哭憑吊齒殘下的我們? 三月甘五赴和珍追悼會歸來之夜中寫。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答: 本題考的是對作品的鑒賞,體會對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為作者寫了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5.反復 :「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什麼感情,升華主題。 報 秋 宗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干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葯。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閑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後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緻。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著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干凈的。可能因氣味的原故,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采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里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裡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余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復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8分)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不超過26個字) 【答案】(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分析】 第29題考查對文章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能力層級為E級。 「便」字和「領取」一詞的分別連用,從修辭手法上講都是反復,但它們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卻有所不同。 「便」字的連用,造成的是一種動感。副詞「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又可以表示前後事情緊接著。文章連用「便」字,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中間連標點符號都省略了,讀起來一氣貫通,好像一個個節氣從眼前飛速掠過,給人以時光飛逝的真切感受。這幾個「便」字確實用得巧妙。但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只是初步的鑒賞能力,只要求能回答「緊湊地銜接」和「強調時光快」這兩點,意思對即可。 「領取」一詞的連用,造成的是一種氣勢,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從秋冬到四季,從四季到生活,對點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強化作用。「領取」表明作者一種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領取」而不是「索取」。只「領取自己那一份」,「只在心中領取」,便悠然自得,因為每時每刻,生活展示給我們的總有美好的一面,也總有自己應得的一分,只須及時領取就是了。而「索取」則不同,有追求不屬於自己那一份的意味,當追求不到時難免情緒波動,便不得逍遙。對於「領取」的詮釋,可能是見仁見智,當然不要學生作答。學生只要答出「鋪開擴大」和「強化主旨」兩點,意思對即可。 本文「便」字和「領取」的連用,正當文章緊要處,一個突出了時光的飛逝,與玉簪花報秋的警示作用密切相關;一個強化了主旨,讓人感悟「領取」的深義。確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徵對象的什麼特點。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 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 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 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 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後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什麼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 照應:即後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加深或者前文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時間預作暗示。作用是前後(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 三、明確句子所處的位置,把握其表達作用 (一)位於文章的開頭 1、點明主旨,領起下文。例如:吳唅《談骨氣》一文,第一段即獨句段:「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再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為:「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勵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2、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文章往往採用倒敘形式,以達到此目的。例如:魯迅的《祝福》一文,先寫祥林嫂死了,然後追憶祥林嫂生前的事。 楊崇德的《打工仔》先寫阿貴從深圳打工回來,變得闊綽,再一步步地揭開他致富的原因。學生們寫作文也往往先聲奪人,「叮鈴鈴……」急促的上課鈴響了,小王急急忙忙沖進教室。為何這樣匆忙,製造了懸念,吸引讀者讀下去,急於知道原因。 3、蓄勢(張本,鋪墊),奠定感情基調。 不直接點明觀點,而是為觀點的出現服務,引出觀點,或者為下文的敘事與抒情奠定感情基調。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為下文游荷塘做鋪墊,並為下文抒發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感情奠定基調。 再如:葉笛《星期日的公園》前一段是這樣的: 在一切煩躁之中,期待是最難忍受的東西了,在生活羈束之中,人們時常帶著一種煩躁,期待著星期天。 從愛情的呆板的愛撫和痴語,從同一生活滯澀,從一切精神抑壓的痛苦中,人們期待著一天的最後解脫。 你曾踽行於公園么? 星期天的公園是人類的生活的縮影。 …… 第一二自然段雖沒有寫到「星期日的公園」,但卻不可或缺,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為後文寫「星期日的公園」作鋪墊(蓄墊、張本)。 4、點明思想感情變化的線索。 例如:楊朔《荔枝蜜》從「被蜜蜂蟄了一下,從小怕蜜蜂」到對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變化過程。 再如:金馬《螻蟻壯歌》從「曾長期瞧它們不起」到「不由得生了憐愛之情」到「生出敬慕的情感來」,表現了情感變化。文章的開頭就點明了情感變化的線索。 (二)位於文章的中間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這一點在恩格斯寫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格外突出。例如: 上一段講了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下一段的段首寫道:「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 再如:上一段講了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下一段的段首寫道:「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還有:「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愛誣蔑的人。」 2、襯托作用。 在行文中,為了使敘述主體彰顯而談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襯托作用。 例如宗璞的《報秋》一文: 敘述的文體是玉簪花,但作者卻用了一大段來寫種太陽花的經歷,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我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這樣寫,正是為了反襯玉簪花生命力的頑強。 再如《生機勃勃的太陽花》一文: 主體是太陽花。但在太陽的炙烤下,寫到了其他花的形態「牽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無力,富貴的牡丹失去神采」,用這些花的萎靡不振,反襯太陽花的生機勃勃。 3、渲染,烘托氣氛。 在行文中,為了使主體更加突出而對環境等加以描寫,為人物的出場營造氣氛。例如袁建華的小說《嚴重問題》中的一段: 「會議進行到兩個小時,卡了殼了,偌大一個會議室煙霧騰騰,暖氣『噝兒噝兒』地叫得煩人。」 這段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會議室里的沉悶氣氛,為下方有人打破這種僵局作鋪墊。再如魯迅《葯》中的一段景物描寫: 「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 這段景物描寫,有力地渲染出墳場凄涼的氣氛。 (三)位於文章末尾 1、總結上文。議論文中往往在結尾部分。 2、呼應上文。前後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3、點明主旨。升華感情,深化主題。 4、含蓄地表達主旨。往往是藉助象徵性的景物描寫。

⑤ 語文中的分析詞語的表達效果

、賞析詞語的表達效果答題技巧
1、如果是分析加點字詞,分三步走。
1.把字詞原意解釋出來。
2.解釋字詞在句中或文中的含義。
3.整體分析字詞包含的作者情感。
二、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
1、判斷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辭手法,或者其他的表達手法(如描寫方法、說明方法等)。
2、說出此種寫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什麼什麼)。
3、還是要分析句子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三、從詞語角度賞析句子技巧
第一步:閱讀句子,這個句子中運用了哪些詞語。
第二步:寫出這些詞語的特點作用。
第三步:寫了什麼(文本的主要內容)。
第四步:表達了誰的什麼感情(賞析句子前一定要整體感知)。
四、初中語文學習技巧
語文成績提高也是需要做題的,平時不能只是一味的記憶背誦,防止眼高手低。學習壓力變大: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只需要學語文、數學、外語(有些地區並不注重外語),可孩子上了初中後,除了語數外之外。還要學習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物理,課業負擔加重,學習壓力變大,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⑥ 加點詞表達效果的解題步驟

加點詞表達效果的解題步驟:1、解釋詞語本意。2、觀察修辭手法。3、表達效果。4、組織語言解答。

例:「黑雲壓城城欲摧」中「壓」字的表達效果。步驟如下:

1、解釋詞語本意,解釋加點詞的意思。「壓」為從上面用力的意思。

2、觀察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壓」運用了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

3、結合整段句子或者文章,分析這句話體現了作者什麼感情或者文章主題。從側面描繪出敵軍瀕臨城下的危機感,和戰事的緊張氣氛。

格式:「運用---修辭手法或者使用---描寫,----地寫出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升華了文章主題。」

4、組織語言解答:「壓」字是從上面用力的感覺,烏黑的雲朵緊緊壓著城牆然而城牆好像要承受不住了。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雙方交戰力量懸殊,守衛將軍處境困難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表達了將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6)表達效果分析的方法擴展閱讀:

表達效果是指文章的語言,在介紹對象中所產生的影響、作用和心中的想法。具有理想表達效果的言語可以是明白流暢、生動活潑、形象而富於表現力的。適當的表達效果可以使句子變得生動出彩。

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觸景生情法: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嘆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

詠物寓情法:詠物寓情,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於「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徵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詠物言志法:詠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

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藉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洩;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

⑦ 怎樣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摘要 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句子,主要是看這句話用了什麼表達方式,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及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或者分析某些詞語用得好,用的准確,比如動詞、副詞、形容詞等用得好,用的准確。

⑧ 如何分析詩歌情感表達效果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抓住詩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詩中展現的畫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達,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贊美之情.仰慕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之情等。

閱讀全文

與表達效果分析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米蕎的食用方法是什麼 瀏覽:647
論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瀏覽:90
前列腺癌治療新方法上海 瀏覽:755
怎麼股癬治療方法 瀏覽:97
化學消毒劑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0
越南蒸雞肉的正確方法 瀏覽:488
自動水管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74
仁和雪蓮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75
降血糖的方法圖片 瀏覽:568
色漿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245
治療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瀏覽:752
三星手機恢復出廠設置的方法 瀏覽: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瀏覽:203
地球計算方法最新2012 瀏覽:491
兒童游泳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637
如何用卡紙做燈籠手工製作方法 瀏覽:346
滅蟻靈分析方法 瀏覽:953
接觸器連接方法和圖例 瀏覽:105
多元回歸分析方法的選擇 瀏覽:230
狐臭治療方法手術 瀏覽: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