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遺傳因素最好的方法是

研究遺傳因素最好的方法是

發布時間:2022-05-10 15:36:45

『壹』 人類遺傳病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A、人類基因組計劃測定的是24條染色體上DNA的鹼基序列,A正確;
B、推算後代遺傳病的再發風險率屬於遺傳咨詢范疇,B正確;
C、家系分析法是人類遺傳病研究最基本的方法,C正確;
D、21三體綜合征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未分開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單體未分離到兩個子細胞,D錯誤.
故選:D.

『貳』 人格的影響因素

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關系與作用。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並發展的。 由於人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特徵,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遺傳因素的作用。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作出遺傳對人格作用的簡要歸納如下:
1. 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在胚胎狀態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下去。後天環境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極為重要。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徵,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每個人能穩固的「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里。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還表現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這里的「勤勞勇敢」的品質便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徵。 在人的素質結構中,人格近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培養健全的人格非常必要。
一,自立意識
二,有自信心
三,保持自尊
四,有自製力
五,樂觀向上
人格因素在團隊績效作用中的路徑分析
一、人格在團隊績效研究中的概況
隨著工業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團體協作成為社會生產活動中的主要方式,個體人格和團體人格特徵與團體績效的關系開始成為研究的熱點。組織管理中常常強調員工之間的合作和相互依存,在完成組織任務時重視團隊的力量而不是個人的獨立表現。由全體員工構成的組織團隊是被認可的,是核心所在。團隊提供的服務滿足了員工的社會需求,培養了員工的參與感和情感捲入,那些需要彈性和一定難度的決策工作,尤其需要在團隊組織的背景下完成。
用人格特質來預測職務績效,長期以來一直是工業組織心理學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但其預測效度卻因缺乏一個統一的可以接受的人格分類框架而受到很大爭議。研究人格與職務績效的關系需要一個能全面反映正常人群人格特徵的人格模型在這個基礎上對各種影響團隊績效的人格因素進行分析。
二、人格因素影響團隊績效作用的三種路徑
(一)個體人格因素層次對團隊績效的影響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最早提出了人格特質詞彙學假設理論,卡特爾在其基礎上,通過對大量描述人格的詞彙進行因素分析,找到了16種人類普遍存在的特質。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通過臨床研究和大量的實驗,發現了3個獨立存在的人格維度。後繼的研究者圍繞這些人格特質進行廣泛的研究,在人格對績效的預測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自大五人格理論提出後,一個比較統一的人格分類框架逐漸形成,大量研究圍繞大五人格因素和績效的關系全面展開。Barrick&Mount( 1991)元分析發現大五人格對績效有一定的預測力。其中責任感是個體績效穩定而有效的預測源,其他四個維度的預測力局限於特定職業群體或績效指標,或者兩者相關系數較小。
在這之前,我國學者劉玉凡、王二平對國外的一些研究進行綜述,發現比較一致的結論是:「大五」可以較好地預測工作績效,特別是周邊績效。而在人格五因素里,責任感又是最為有效的預測因子。新近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以上結論,該研究還考慮了不同工作類型和多種績效效標,結果發現宜人性對服務類工作有較好的預測效度,外向性對管理類工作有較好的預測效度,責任感可以最有效的預測不同工作類型和不同績效標准。而Tett&Burnett提出了人格和績效關系的模型,認為人格特質通過影響個體的工作行為進而影響績效,而作業特徵、個體所屬群體和組織的因素是人格特質和工作行為之間,以及工作行為和作業績效之間的調節變數。隨著團隊研究的開展與深入,大五人格與績效的研究由個體水平上升到團隊水平,團隊人格特徵與團隊績效的關系受到關注。
(二)團隊人格特徵層次對績效的影響
1、團隊人格特徵對作業績效的影響
Hofman(1959)注意到團隊成員的人格特徵與團隊績效的關系。他發現,異質性群體能採用更有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案,其問題解決質量優於同質性群體。概括相關研究,發現有三種基本的研究模式:
第一種模式用得分高(T>55)的成員所佔團隊人數比例來定義團隊人格特徵。Barry&Stewart用此法考察了責任感和外向性與團隊績效的關系,發現責任感和團隊過程變數以及團隊績效不存在顯著相關。但是,外向性和團隊對任務的專注程度呈線性負相關,即外向的成員越多,團隊就越難集中精力於團隊任務;兩者還存在非線性的U型關系,具體而言,外向成員所佔比例中等的團隊,共任務專注程度不如低比例或高比例的團隊。外向性與團隊績效的關系呈倒U型,即外向成員所佔比例中等的團隊,其團隊績效高於低比例或高比例的團隊。
第二種模式用得分最低的成員的分值作為團隊人格特徵。Barirck&Stewart發現,團隊平均的能力、外向性和神經質得分與團隊生命力呈正相關;外向性和團隊生命力成正相關;團隊能力、責任感、宜人性、神經質的平均得分與團隊績效呈正相關,責任感、宜人性和外向性的最低得分和團隊績效正相關,責任感得分的方差和團隊績效負相關。此外,團隊凝聚力是外向性的平均得分與團隊生命力、神經質的平均得分與團隊生命力之間的中介變數。Neuman和Wright驗證了人格對團隊績效有額外預測力。 他們把團隊特徵定義為得分最低成員的工作技能、認知能力和人格的得分。
第三種模式為控制其它變數後團隊人格對團對績效的影響。LePine發現,控制了認知能力的影響後,團隊的人格特徵仍能有效預測團隊在新環境下的績效。[7]開放性和成就動機與團隊績效呈正相關,而可依賴性與團隊績效則呈負相關。團隊成員角色轉換能力在團隊的人格特徵和認知能力與團隊的適應能力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2、團隊人格特徵對關系績效的影響
LePine認為團隊人格特徵和團隊的關系績效可能存在關系。他對團隊溝通進行定性分析,結果發現:比較成員能力最低和責任感最低各自三個團隊的溝通過程,發現前者克服不便進行溝通的數量是後者的一倍;隊友對低能力者的需求的關注比對低責任感者的關注多一半。在2001年他提出了團隊成員對低績效者的反應模型,並在2003年擴展並實證檢驗該模型,結果發現:低績效者的特徵如能力,動機水平和遵從性會影響到隊友對他的歸因,進而影響到隊友對他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
後援行為被認為是關系績效的一種表現。Poter和Hollenbeck等人直接證明了團隊人格特徵和團隊內的後援行為的關系[3].他們發現,後援需求合理性越高,隊友間的後援行為越多。研究還發現後援行為的接受者和提供者的人格特徵與需求合理性存在交互作用。提供者的神經質得分也有類似影響,當提供者的神經質得分較高,高的合理性導致較多的後援行為,但若提供者的神經質得分低,合理性高低對後援行為沒有影響。
(三)團隊人格的特徵的整合模式
研究水平從個體擴展到團隊,需解決的核心問之一是如何將個休特質表現整合為團隊特徵。Barrick等首次系統論述了團隊特徵的整合方法及其依據。他認為,常用的整合方法有三種:一是均值法,用所有成員特質表現的均值作為團隊特徵。該方法含義明確,操作簡單,但有時總體不等於部分之和,簡單相加可能會掩蓋某些重要信息。二是方差法,將團隊特徵定義為所有成員特質表現的方差。這種方法常常用於研究團隊的同質或異質性對團隊的影響。三是極值法,分為最優表現和最差表現兩種形式。前者把表現最優的成員的特質當作團隊特徵,後者則採用表現最差的成員的特質作為團隊人格特徵。
團隊成員對團隊資源的支配能力會制約本人對團隊的影響程度。比如團隊正式領導或團隊的精神領袖,對團隊資源的支配能力高於其他成員,所以他們的表現對團隊的影響較其他成員大。Lim發展了均值法的一種變式,適用於有層級關系的團隊。結果表明,應用這種方法操作的團隊人格特徵對團隊績效的預測力強於均值法和最高得分法。方差法的變式是比例法,即計算擁有某種特質的成員人數所佔的百分比。

『叄』 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雜交是遺傳學研究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所以生活周期的長短和體形的大小是選擇遺傳學研究材料常要考慮的因素。昆蟲中的果蠅、哺乳動物中的小鼠和種子植物中的擬南芥,便是由於生活周期短和體形小而常被用作遺傳學研究的材料。大腸桿菌和它的噬菌體更是分子遺傳學研究中的常用材料。
生物化學方法幾乎為任何遺傳學分支學科的研究所普遍採用,更為分子遺傳學所必需。分子遺傳學中的重組DNA技術或遺傳工程技術已逐漸成為遺傳學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系統科學理論(systems theory)、組學生物技術、計算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是系統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肆』 研究人類遺傳學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系譜法
2、雙生子法
3、跟蹤調查法
4、數據統計法
5、錫細胞遺傳學方法
6、生物化學方法
7、種族差異
比較法
8、關聯分析法
9、免疫學法
10、DNA分析法

『伍』 研究遺傳病的發病率與遺傳方式的方法是什麼

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並計算發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調查研究遺傳方式。

遺傳病是父母的遺傳物質(基因)在親代和子代之間,按照一定的方式垂直傳遞而引起的疾病,缺少這種遺傳基因就不會發病。

遺傳病的特點為患病是終生性的,有家族性。通常,它在孩子出生時就會表現出來,如先天愚型、多指等,但也有一些是在生後生長發育到某一階段才表現出來,比如肌營養不良症到兒童期才發病,禿發症也是在30歲後才發病。

有些遺傳病與環境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比如人的身高是由遺傳基因所決定,但如果在出生後加強營養和鍛煉,孩子就有可能比父母高。

(5)研究遺傳因素最好的方法是擴展閱讀: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這類是常染色體遺傳病,常表現為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黑朦性痴呆病、糖原代謝病Ι型、粘多糖病Ι型、肝豆狀核變性等,遺傳方式特點為:

1、患者的雙親往往無病,但都是致病基因攜帶者。

2、不是連續傳代,即不代代傳,是散發的。

3、如果是近親婚配,子女中隱性遺傳病的發病率比非近親高出許多。遺傳風險預測:如果患者是純合子,其父母往往表面正常,但再生一個孩子可能有25%的復發風險。

如果夫妻一方患病而另一方完全正常,子女雖不會發病但卻是致病基因攜帶者;如果夫妻一方患病而另一方是致病基因攜帶者,子女中有1/2發病,有1/2是致病基因攜帶者。

X連鎖顯性遺傳病這類是性染色體遺傳病,較為少見,表現為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性腎炎、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等,遺傳方式特點為:

1、患者雙親中必有一方為患者。

2、女性患者往往多於男性患者。

3、可以代代連續傳遞。遺傳風險預測:如果患者是父親而母親是正常人,所生的女兒全部患病,所生的兒子全部正常;如果父親是正常人而母親是患者,所生的孩子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患病概率都是1/2。

X連鎖隱性遺傳病這類是性染色體遺傳病,較為多見,常表現為紅綠色盲、血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尿崩症等,遺傳方式特點為:

1、往往只見到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少。

2、表現為交叉遺傳,即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來自於母親,將來只能傳給女兒;女性患者的兒子都是患者。

3、由於交叉遺傳,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孫等都可能發病。

4、女性患者的父親肯定是患者。遺傳風險預測:如果父母無病,所生的兒子可能發病,女兒均不發病;如果父親患病而母親正常,子女都不發病,但女兒是致病基因攜帶者;如果母親患病而父親正常,兒子均為患者,女兒不患病。

如果母親是雜合子而父親正常,兒子有1/2患病,女兒有1/2是致病基因攜帶者;如果母親是雜合子而父親患病,兒子有1/2患病,女兒有1/2患病,另外的1/2女兒為致病基因攜帶者。

多基因遺傳病這類遺傳病是指多個致病基因決定的遺傳病,發病率遠低於以上提到的4種單基因遺傳病(由單個基因發生突變所引起)。

發病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外,環境因素在這類疾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精神分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唇裂、齶裂、脊柱裂等先天畸形,都屬於多基因遺傳病,遺傳方式特點為:

1、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一個人是否患病。

2、一群人中的大部分人患病可能性接近於平均水平,但當某個人的患病可能性接近或高於發病所需的最低致病基因的數量,這個人就會患病。遺傳風險預測:一個人是否容易患病,受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遺傳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大小程度稱為遺傳率,一般用百分率(%)來表示。各種多基因遺傳病的遺傳率是有差別的,如果遺傳率是70%-80%,則遺傳基因在患病的可能性上起決定作用,環境因素較少。如果剛好相反,則環境因素對患病可能性有重要作用,遺傳作用較小,只30%-40%。

『陸』 心理學家研究人類行為的遺傳因素通常使用什麼方法

如果想確定是環境因素還是遺傳因素,可以用雙生子研究。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基因型基本一樣,不一樣的只有環境,這種情況下的的任何實驗變異都可以歸結為環境變數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雙生子研究並不是標準的真實驗設計,因為有多額外變數沒有控制。

如果合適的話,應該也可以做新生兒研究,新生兒的行為基本沒有什麼環境的影響,可以視作只有遺傳因素的作用,比如對人基本表情的研究就是用的新生兒研究,發現喜怒哀懼是人類的基本表情,是天生的。
不過這些都不是真實驗設計

『柒』 研究基因遺傳規律的主要方法

研究基因遺傳規律的主要方法是[
]

A.由基因表達出的性狀推知的
B.僅從理論分析總結出的
C.用顯微鏡觀測染色體的變化規律總結出來的
D.通過測交實驗總結的
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進而控制生物性狀,所以基因和性狀之間有對應關系。研究性狀的遺傳規律可以推測基因的傳遞規律。
考點名稱:生物的性狀
1、生物性狀:生理方面的特徵,形態方面的特徵和行為方式的特徵。
2、性狀類型:
(1)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2)性狀分離:雜種後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如在DD×dd雜交實驗中,雜合F1代自交後形成的F2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DD及Dd)和隱性性狀(dd)的現象。
(3)顯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表現出來的性狀;
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現出高莖,即高莖為顯性。決定顯性性狀的為顯性遺傳因子(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如高莖用D表示。
(4)隱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未顯現出來的性狀;
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現出矮莖,即矮莖為隱性。決定隱性性狀的為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如矮莖用d表示。等位基因: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5)顯性相對性:具有相同性狀的親本雜交,雜種子一代中不分顯隱性,表現出兩者的中間性狀(不完全顯性)或者是同事表現出兩個親本的性狀(共顯性)。
知識點撥:
1、生物的性狀表現是基因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2、生物性狀的鑒定:
①鑒定一隻白羊是否純合——測交
②在一對相對性狀中區分顯隱性——雜交
③不斷提高小麥抗病品種的純合度——自交
④檢驗雜種F1的基因型——測交

『捌』 行為遺傳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人類的行為遺傳研究
在人的行為遺傳研究中,雙生兒法佔有重要的位置。暈車、暈船、夢游、便秘、夜尿、睡眠中磨牙等行為在一卵雙生兒中有很高的一致性,說明它們有遺傳基礎,不過對這些行為的遺傳分析不容易進行。關於智力的遺傳方面,一卵雙生兒研究、智商測定和系譜調查結果也都說明了遺傳因素的重要性。可是由於智力的發展與社會環境、個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系,而且智力測定又不象其他性狀的測定那樣客觀,所以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

人類中也有一些由於單個基因發生突變或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而造成的行為異常。例如嚴重的苯丙酮尿症(見先天性代謝缺陷)患者智能低下,腦電波異常,步行困難,這是單個基因突變的結果。自毀容貌綜合征患者也表現為智力發展遲緩,全身運動發生障礙,是伴性隱性突變所致。克氏綜合征、特納氏綜合征(見染色體病)患者的智力也都明顯下降。有人認為染色體組型為XYY的男人進入青春期後性格易變得凶暴,犯罪率高。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說持有異議。

生命活動是一系列行為的總合。一定的行為既是為了維持個體的生命,也是繁衍種族的需要。動物具有求偶交配及照料後代的行為,說明自然選擇不但保留了對個體生存有利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而且還保留了保證種族繁衍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英國行為遺傳學家N.廷伯根研究刺魚(Gasterosteus sp.)的精細求偶行為和雄魚為撫育幼魚而犧牲自己的行為就是著名的例證。[2]

其他研究對象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對於多種化合物具有趨向或趨避行為,這一行為過程涉及化合物識別、信號輸入和鞭毛運動三個環節。通過對失去趨向或趨避行為的大腸桿菌突變型的研究得知每一環節的生理活動和一系列基因有關,這些基因的位置已經測定。此外,大腸桿菌對於冷熱也有趨向或趨避行為。在同時存在使大腸桿菌趨向的化合物和使它趨避的溫差的情況下,大腸桿菌能對這些信號進行分析並做出趨向或趨避的反應。

草履蟲

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的真核生物,當它碰到障礙物時能逆轉纖毛擺動的方向而後退,然後再游向新的方向,這種行為稱為迴避行為。已經分離得到的突變型包括不能後退的直進突變型、超後退型、旋轉型、緩慢型等,涉及的基因也有若干個。草履蟲的鞭毛擺動方向的改變與體內外鈣離子濃度的改變和膜電位的改變有關,而這些改變又和高等動物的神經、肌肉動作電位的改變極其相似。

『玖』 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方法

PCR特異擴增ITS序列
這是目前鑒定物種和做分子分類研究的最主流的方法.原理是:ITS序列是中度重復序列,廣泛分布於基因組並且是同步進化的,而且不同物種間進化差異很大,它的鹼基序列同源性的程度決定生物之間的親源關系遠近,並可以以此來作為分類依據劃分物種.另外對於未知物種,可以通過與GENEBANK提供的序列比對來確定該物種的分類歸屬,達到鑒定的目的.ITS序列在核糖體大小亞基的rRNA之間,核糖體大小亞基的rRNA序列非常保守,便於設計PCR過程所需的兩端特異性引物,進行典型的錨定PCR.
差異顯示PCR
可以用來研究同一個體不同生長時段和不同組織(或分化結構)或者不同個體之間基因表達差異.原理是:根據中心法則,每一個閱讀框要表達必須先轉錄成mRNA.那麼在不同細胞內只要存在基因差異表達現象,肯定就會存在不同的mRNA.我們可以提取細胞的mRNA,然後將其反轉錄為cDNA,並以此來作為PCR模板.由於mRNA的3端具有polyA特殊結構,因此可以這樣設計引物:引物1與cDNA的polyT互補,引物2隨機合成大約10bp左右.PCR產物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這樣通過PCR就可以顯示並放大出mRNA的差異,從而找到差異表達的基因.
RFLP(擴增片段長度多樣性)
基於RFLP(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樣性) 和PCR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研究分類的技術.原理是:不同物種的DNA序列不同,那麼用同種限制性內切酶酶切會得到不同的片段,這些不同的片段中,有很多長度也會有不同.通過同樣兩種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後,根據酶切位點序列設計互補序列並額外添加一段特異性序列,用T4連接酶補平,經過兩次PCR擴增(預擴增和二次擴增),產物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檢測,銀染色後用專門的分析軟體分析,根據條帶分布差異的程度來劃分物種間的親緣關系.

『拾』 研究人類遺傳學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人類遺傳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①系譜分析。用於研究決定人類性狀或疾病的基因的傳遞規律。
②數理統計。通過群體的調查和系譜分析並將獲得的資料經過數學處理,可以測定人類某些性狀或疾病基因的分布頻率,了解其傳遞規律及與種族、群體、環境、遷移、婚配方式之間的關系。
③細胞遺傳學方法。染色體技術和人類性染色質(X染色質和Y染色質)的研究結果可廣泛應用於染色體異常疾病的診斷、性別鑒定、產前診斷和遺傳咨詢等。醫學細胞遺傳學的研究為人類遺傳學積累了大量的資料(見核型)。
④體細胞遺傳學方法。在人類基因定位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也常應用於腫瘤遺傳學的研究。
⑤生物化學方法。層析、電泳、色譜分析 、同位素示蹤等被廣泛應用於先天性代謝缺陷、血紅蛋白異常和各種綜合征的研究。這些方法非但可應用於出生後成長過程中的個體,也可以應用於孕婦羊水及其脫屑細胞的產前診斷,以便在孕期中就去除先天性代謝異常的胎兒,這對預防遺傳疾病有重要意義。
⑥免疫學方法。人類體細胞免疫學特性的研究是人類遺傳學的重要內容。它為同種異體臟器的移植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可揭示它與某些遺傳性疾病發生的關聯。並為闡明免疫球蛋白的多樣性來源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
⑦雙生兒法。通過雙生兒之間的異同對比研究遺傳和環境對個體表型的相對效應的方法,它是人類遺傳學研究中的經典方法。

閱讀全文

與研究遺傳因素最好的方法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米蕎的食用方法是什麼 瀏覽:647
論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瀏覽:90
前列腺癌治療新方法上海 瀏覽:755
怎麼股癬治療方法 瀏覽:97
化學消毒劑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0
越南蒸雞肉的正確方法 瀏覽:488
自動水管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74
仁和雪蓮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75
降血糖的方法圖片 瀏覽:568
色漿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245
治療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瀏覽:752
三星手機恢復出廠設置的方法 瀏覽: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瀏覽:203
地球計算方法最新2012 瀏覽:491
兒童游泳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637
如何用卡紙做燈籠手工製作方法 瀏覽:346
滅蟻靈分析方法 瀏覽:953
接觸器連接方法和圖例 瀏覽:105
多元回歸分析方法的選擇 瀏覽:230
狐臭治療方法手術 瀏覽: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