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箭炮射擊時操作手是在車上嗎
導彈發射分隊叫一號手、二號手。除留下最基本的操作人員外,其餘人員要撤到安全的地方,包括駕駛員。自行火箭炮除戰時應急發射外,炮手都會離開炮車到安全區域發射火箭彈。
火箭炮發射具體由誰操控
現在部隊列裝的火箭炮型號比較多,像82式130,11式輪式122自行火箭炮,遠火300等,各炮班配備的人數從3人至8人不等。總體來說,信息化程度越高的裝備,需要的人數就越少,裝備越簡化的的平台需要的人力也越少。每個炮班規定的人數都是根據「最優最快最佳組合」的原則而來。
一是炮班人員要「各負其責」。炮長負責全班協調動作,主要實施口令信號的接收、下達,火箭彈的發射以及任務完成情況的報告。炮長一般由士官擔任。其餘分別是一炮手(瞄準手)、二炮手(引信手)、三炮手(裝填手)、四炮手(裝填手)、五炮手(駕駛員)等。現在新型火箭炮基本配有裝填車,那手炮職責也相應增加或改變。
二是炮班人員要「戰時互補」。在平時訓練中,都會故設「遭炮火襲擊」「敵空偵察」「敵特襲擾」等突發事件背景,引導炮班人員實施「戰時互補」。具體說,瞄準手犧牲後,炮長或另一個炮手能自動接替,炮長犧牲後,瞄準手自動接替,炮手之間更要專業互學互通。特殊情況下,必須實現一人身兼數職。原來部隊配備的85加農炮,甚至實現一人操控,其火炮大架重量較輕,對於一個有相當體力的戰士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另外,現在要求普學駕駛技術,就是源於戰時需要。因為很多部隊為了安全,不允許非駕駛專業人員學駕駛,這導致駕駛員出問題,整車癱瘓。不學不行,這是實戰需要。
三是炮班人員要「密切配合」。這非常重要,就拿130火箭炮來說,有的炮班收用炮只需要十幾秒,配合不好的炮班要一分鍾。部隊進入專業訓練後,這方面訓練的比較多,6、7個人就像一架機械,在快速運動中按部就班完成每一個步驟,誰先誰後、中間不能阻滯;做到什麼程度,必須合乎標准。有時部隊進行收用炮比賽,場面相當壯觀,氣勢如虹。
所有的炮兵動作都是為了最後發射。其技術核心在於瞄準手操作和炮長檢查。炮長和瞄準手掌握著火箭炮射擊方向、射擊諸元以及檢查規正的權力,也是承擔發射任務的第一、第二責任人,因此,慎之又慎。
其一般指揮順序可概括如下:
炮長接受陣地指揮員射擊命令(包括諸元、修正、目標等),炮長在《口令記錄》紙上邊記錄邊復誦(作用是備查,特殊情況下以此追究責任)。
炮長經過一定計算,將射擊裝定數值傳達給瞄準手。
瞄準手把數值裝定在瞄準鏡上並操作定向管指向正確方向。
炮長命令引信手改裝引信、裝填手裝彈。
最後所有人員隱蔽,炮長進駕駛室按指示的發數發射。
相比線膛炮發射,實戰演習中對火箭炮發射更為謹慎,一般要經過檢驗射擊,然後再決定是幾發發射或者齊射,是排齊射還是連齊射,彈葯消耗具備非常明顯的規律。
原因有二:
一是裝填速度較慢,在沒有裝填車的情況下,一發火箭彈甚至需要2至4人協力裝填,裝滿整個定向管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即使有裝填車也需要幾分鍾;
二是威力較大,覆蓋面積比榴彈炮大幾十倍。所謂「好刀用在刀刃上」,就是這個道理。要用在戰斗的關鍵時節,用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候;
三是附帶損傷多。有的火箭彈不易控制,容易發生偏彈、流彈。因避免誤傷誤炸,所以在選擇射擊區域以及在執行射擊過程中,非常注意區域以外人畜活動情況。
2. 特種兵訓練方法
入伍後最基本的共同科目有:
隊列 槍械操作 手榴彈投擲 戰備常識 戰術基礎 防護基礎 衛生救護 體能以及軍事理論
一般是這些,各個部隊各個兵種也有一些差異
一般部隊在新兵連主要訓練:隊列、擒敵、戰術、體能
隊列:包括單兵隊列、班隊列、三班四哨
擒敵:包括姿勢與步伐、拳法、腿法、防擊打技術、還有擒敵拳
戰術:主要訓練的是單兵戰術,其中包括:卧倒:持槍卧倒、端槍卧到;運動姿勢:低姿匍伏、高姿匍伏、側身匍伏,、高姿側身匍伏、滾進(停止間滾進和行進間滾進)
體能:包括五公里越野、100米沖刺、蛙跳、俯卧撐、單腿伸登、組合體能練習等
新兵訓練一般2個多月,主要是隊列訓練、體能訓練,大部分時間是用來隊列訓練,主要包括稍息、立正、原地間轉法、齊步正步跑步等等,一般部隊下午4點以後開始體能訓練,主要包括單雙桿、5000米跑等等,當然也會輔助一些其他的訓練,例如軍體拳、俯卧撐之類。另外對於新兵來說,疊好軍被也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新兵連的第一道難關,這也是訓練內容之一;白天充實的訓練累得夠嗆,但夜間緊急集合短促的哨音常常會打攪到新兵同志的好夢,為了訓練應急能力,這也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雙休日還是會安排一定的休息時間的)呵呵!看起來是不是太嚴格?不過新兵連真的很有意思!讓人懷念一輩子,當然不同的部隊會不太一樣,可能還有針對專業的訓練,不過越是「苦難」的新兵連就越能給你最深刻美好的回憶!最後祝你快樂!軍旅快樂!
中國特種兵部隊訓練項目:
1:早晨5:30起床,在每人身上加上20公斤的重物跑5000米。
2:8:00訓練掛勾梯上下300回。穿越30米鐵絲網來回300趟。
3:10:00上健身房:15公斤啞鈴舉150下,拉力器100下,臂力棒100下。
4:13:30抗暴曬形體訓練:平舉著ak47,槍口用繩子吊著一塊磚頭,一動不動曬2個小時。
5:16:00訓練射靶1個小時,之後練倒功《高高向後躍起1。5米,用背重重的砸向水泥地》散打,硬氣功等。
6:飯後半個小時,繼續負重20公斤跑5000米《相當於正規400米跑道的12。5圈》
7:3天一次游泳訓練:穿著厚厚的軍裝,和解放鞋一口氣游完5000米《相當於100米正規游泳道的50個來回》
8:5天一次中國式鐵人三項:負重跑步2000米,游泳2000米,騎自行車2000米。
9:7天一次25公里負重30公斤越野行軍訓練。
10:15天一次跳傘訓練:從8000米高空一躍而下。
12:30天一次野外生存訓練,帶上3天的食物在野外生存7天,行軍一千餘公里,還要背上****和生存用品,途中還要執行上級准備的突圍,反突圍,偵察敵情,攀登懸崖等演習任務。
13:平時訓練增加全能訓練方案。如:從手槍到筒式火箭炮,從摩托車到坦克車,陸軍中的大部份裝備都得一一掌握。
負重長跑25分鍾內跑完5公里;
做單雙杠一二練習各200個以上;
400米障礙不超過1分45秒;
投擲手榴彈數百次,每次須超過50米;
一分鍾內,俯卧撐100個或70斤杠鈴手推60下。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僅僅是剛跨進特種兵門坎,要想成為真正的特種兵,還有進行下面的專業訓練。
特種兵,由於執行的任務各異,在日常訓練上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科目都體現了一個「嚴酷性」。其內容包括:
(一)戰鬥技能訓練。要求每一個特種兵熟練掌握本軍和外軍的各種武器,包括各種槍械、手榴彈、槍榴彈、小口徑火炮和反坦克武器,徒手格鬥更須技藝超群。每個特種兵都能適應巷戰、夜戰,並能搜捕、脫險逃生。
(二)機動技能訓練。各種車輛的駕駛固然不在話下,熟練地排除故障和使用機動工具上的設備及武器更是基本要求。
(三)滲透技能訓練。跳傘、攀登、穿越雷區、識圖標圖及遠距離越野行軍,這方面優秀的特種兵與同職業的運動員相比,其能力當不相上下。
(四)偵察諜報技能訓練。主要有觀察潛伏、竊聽、捕俘、審俘、照相等多種獲取情報的手段,必要時還須使用密碼通信聯絡
海軍陸戰隊訓練:
海練:海練通常選擇在偏遠的海島、海岸地帶進行。吃、住和訓練的條件都異常艱苦。高強度的海練,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溫訓練。海軍陸戰隊員擔負的任務是全方位的,士兵的身體素質不行,就不能適應作戰要求,因此,每年海練抗高溫訓練,適應訓練,是海軍陸戰隊員們的主要訓練科目,其標準是在烈日下能頂住三到四個小時的暴曬。海軍陸戰隊的隊員有從地方直接徵召的,有從陸軍選調的,還有來自海軍其他部隊的。無論兵員來自哪裡,都必須先過這一關。
泅渡訓練:陸戰隊是個兩棲作戰部隊,除了陸上的一些科目以外,海上的也要具備。要到島上作戰,海上作戰,必須了解海,泅渡訓練是最基礎的科目。在泅渡訓練中,新兵要達到三千米,老兵要達到五千米,全副武裝負重二十公斤要游三百米。
海軍陸戰隊的新兵還必須經過各種形式的嚴格訓練,比如耐高溫、耐嚴寒、抗眩暈等。耐高溫訓練的標準是在烈日下能頂住3到4個小時的暴曬;耐嚴寒訓練是在零下30攝氏度的野外,僅靠一床棉被一件軍大衣過一夜。在泅渡訓練中,每人要游3000米到5000米,全副武裝負重20公斤要游500米。在越野訓練中,每人全副武裝負重20公斤奔走5公里不超過20分鍾。
不過要注意的是,參加訓練的新兵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陸戰隊員,還要層層選拔。
3. 可以去部隊體驗軍旅生活嗎
如果後悔沒當兵,你可以參加一座由多兵種退伍軍人組建而成的模擬軍營,泰山鍛劍特訓營,只要你身體健康,無需政審,只要你接受軍營正能量,無論是否紋身,是否近視,都可以報名參訓。是兩年真實部隊生活壓縮版,讓你體驗到從新兵入伍到老兵退伍的全過程。
訓練內容包括軍訓,隊列、軍事體能、戰術、生活內務管理,擒敵,戰場救護。軍營文化生活熏陶,軍人綜合訓練等團隊合作與個人意志訓練!
訓練視頻點擊這里
隊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參訓天數,十五天,一月營 ,三月營.泰山鍛劍訓練營主要是為了鍛煉參訓人員的體能和紀律培養以及良好的軍人儀表和生活習慣
模擬軍營目的讓軍迷體驗軍旅生活,而非去戰斗,所以射擊槍彈,刺殺爆不在體驗范圍之列.訓練營隨到隨訓,隨退伍,真正體現鐵打的營盤的流的兵 。
4. 軍營里有什麼趣事
在軍營燦爛的日子裡,我們心情享受軍旅生涯的絢麗美好。 當脫下軍裝走出軍營,我們不禁懷想當兵時那錄動的舞姿。 軍人都能永遠駐守軍營,那該多好!可是,哪個當兵的又己能不知:「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旅生涯只不過是漫長人生歲月里短暫的一暮。我們不可能阻擋歲月的流逝,更無法阻擋流水的兵。與其站在那兒排徊、彷徨、等待、感嘆、懷想,倒不如放開手腳,敞開心靈,激情滿懷地投入歲月的畫卷,為軍旅生涯增添一些繽紛的顏色。 是的,軍旅生涯是短暫的,但是,軍旅生涯卻又是永恆的,只要我們的心與軍人同行,將軍人的信念,一直寫在臉上,揚在眉梢,印在心裡,短暫也就成了永恆。 軍人的內涵是什麼?難道僅僅只是貢獻嗎?我覺得,軍人的要義更應該是活力、是熱忱、是創造、是大膽、是理想。是的,可能在我們的軍旅生涯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險阻;要面對很多的失敗和打擊。然而,也正是因為擁有軍旅生涯,我們就多了一份生長希望的綠洲、多了一份奮斗抗爭的勇氣、多了一份追求成功的自信。 也許,我們的軍旅生涯是那麼的平凡那麼的簡單,但平凡不是平庸,簡單不等於單調。在當兵的起跑線上每位軍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信心有毅力,肯吃苦能耐勞,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親愛的戰友,不管你是正當年輕,還是曾經年輕,讓我們一起憑著軍人的信念一路走下去吧?你夢想的彼岸就在不遠的前方。 當兵是件苦差事,離家千里不說,訓練十分艱苦,生活條件也比較差。但在艱苦樸素的軍營生活中,卻有許多樂趣,讓我離開軍營後依然忍不住常常回憶。
新兵時候。新兵訓練三個月,是最難熬的一段時間。看過電視劇《還珠格格》的人,一定忘不了小燕子進宮後,皇後叫她學規矩的情形,其實新兵到部隊也一樣,什麼也不懂,三個月內得學會部隊的全部「規矩」。
部隊抓新兵訓練很嚴格,包括吃喝拉睡全有一套規矩,其中就有一些趣事。首先說吃飯,吃飯前必須唱歌,這是部隊鐵定的規矩,唱歌必須洪亮,如果唱得聲音低了一點,對不起,全班甚至全連上操場跑兩圈再唱,直到聲音洪亮才能進食堂。
新兵吃飯規矩最多,不能亂走動,坐姿得端正,我們那時伙食標准還不高,吃不上大塊的肉,只在每個菜里加幾片肉片,就是葷菜了。因此新兵夾菜的時候,如果夾到肉片,不能往嘴裡塞,得先向班長報告:「報告班長,有肉片。」然後班長說:「吃吧。」你才能吃,要不班長非處分你不可。
再說上廁所吧。現在部隊基本上都有衛生間了,我們那時還沒有,廁所是集中的,離連隊有老長一段距離,為了充分利用好這段距離,我們新兵班的班長們規定:上廁所必須走正步,否則受罰。於是,連隊到廁所的路上,啪啪的正步聲一天到晚不停,煞是有趣。
老兵時段。當兵第二年,就算老兵了。老兵的日子就比新兵好多了,活動自由了些,還能常常在休息日結伴外出。我們那時在保定城東白洋淀邊上駐防過一段時間,那裡的野生動植物很多,休息日出去捉刺猥、逮野兔、挖野薑……真是一件快樂的事。
不過那些玩意捉的機會畢竟很少,所以會動腦筋的人開始打田裡到處亂飛的螞蚱和蟋蟀的注意了,那些東西一是數量多,二是捉了對莊稼也有好處。於是一個星期天,我們分成兩組,一組捉螞蚱,一組逮蟋蟀。半天功夫,兩組都帶有不少戰利品回來了。但是,哪些會飛的東西怎麼能吃?我表示懷疑。可有個陝西的戰友有主意,他把蟋蟀去腳後扔進油鍋,一炒,那個香啊,炒好後大家忙著往嘴裡塞,一咬,嘎吱,比花生還脆,那味道更是別提有多鮮了。
蟋蟀能炸著吃,螞蚱怎麼吃啊?還是那個陝西的傢伙會動腦子,只見他打了一個草把,放地上用火一點,然後抓了一把活蹦亂跳的螞蚱,往火把上一扔,撲啦撲啦,燒焦了翅膀的螞蚱全掉在了火熱的草把上,等草把火滅了,陝西兵撿了兩螞蚱,往嘴裡一咬,連聲說:好吃,好吃。戰友們在他的誘惑下,紛紛撿螞蚱吃了起來,哈哈,那東西也是香脆可口。
軍營里的趣事多得說不完,所以軍營生活雖苦了點,但其中的樂趣是不當兵的人無法享受到的。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有一段軍旅生涯,會讓你一生都享受不完。
5. 軍旅電視打槍的時候彈殼堵耳朵里有什麼用
槍子彈從槍裡面打出去幾百米外都能聽見聲音,更別說打槍的了,對於剛入伍的新兵打槍肯定不適應,都會出現耳鳴,有的晚上睡不著覺,把彈殼堵耳朵里能減少打槍時的聲音
6. 軍隊里訓練項目有什麼
新兵的訓練有以下項目:
1、隊列訓練:這其中包括單個軍人隊列動作和班隊列。單個軍人隊列動作有很多,包括立正稍息、蹲下起立、跨立立正、敬禮禮畢、停止間轉法、齊步、跑步、正步等;班隊列就是在單個軍人隊列動作的基礎上,以班為單位的隊列訓練。
2、體能訓練:包括5千米、100米、單雙杠一練習、俯卧撐、仰卧起坐、跳遠、軍體拳或者擒拿術等。
3、戰術訓練:持槍卧倒、端槍卧到;低姿匍伏、高姿匍伏、側身匍伏,、高姿側身匍伏、滾進(停止間滾進和行進間滾進)。
4、射擊訓練:這其中包括槍支的分解結合、瞄準練習和實彈打靶。
5、緊急集合訓練:這個相對比較少,主要是打背包、攜帶裝具。
(6)軍旅打槍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新兵入伍注意事項:
新兵入伍後需要了解部隊規矩,千萬不要輕易打破規矩,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少說話多辦事,這樣也能夠得到上級的喜歡,要對自己的職位上有一個清楚的目標定位,千萬不要把在外面的性子帶到部隊中來。
其次,新兵入伍後必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很多人剛開始接受新兵訓練的時候常常會抱怨部隊的苦與累,實際上抱怨是沒有用的,要嘗試著去接受當兵的苦與累。
最後要熟讀部隊的規定和管理上的注意事項,在規定允許的范圍內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每天嚴格按照部隊規章制度行事,自己早知道在哪個時間做什麼事,像是部隊訓練時間,部隊睡覺熄燈時間等等,自己在當兵階段都要把控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訓練項目
7. 如果讓沒有摸過槍的普通人給他5天時間讓他學會精準射擊可不可能
我認為對普通人來說,5天的時間完全足夠學會射擊。
1.為什麼這么說?因為我有實踐的經歷。從軍校畢業後我被分到了基層連隊當排長,到年底時連隊讓我去帶我們連隊的新兵。說真的,當時感覺壓力還挺大的,因為剛當排長沒有多長時間,而且聽說新兵不好帶,要是發生跑兵等事,對個人的成長進步影響還是挺大的。但是反過來一想,這件事確實很有意義,相當於在一張張白紙上作畫,你畫成什麼樣,他就會變成什麼樣,至少會影響他對部隊的認知和以後的軍旅道路。
4.加之,隨著部隊裝備的更新換代,步槍越來越好操作、精度也越來越高,只要認真訓練,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就一定能打出好成績。
8. 田徑與射擊兩項項目最早起源資料
田徑是體育運動中最古老的運動項目,公元前776年,在古希臘奧林匹克村舉行了第一屆古奧運會,從那時起,田徑運動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1894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了現代奧運會組織。1896年在希臘舉行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這屆奧運會上田徑的走、跑、跳躍、投擲的這些項目,被列為大會的主要項目。至今已舉行的各屆運動會上,田徑運動都是主要比賽項目之一。
本世紀初外國傳教士將現代田徑運動帶進中國。1932年中國首次參加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當時中國短跑運動員劉長春參加了100米預賽,僅以11秒1的成績名列小組第5名,未能進入下一輪比賽。在200米比賽中,劉長春跑出了22秒1的好成績,雖獲小組第4名,也未能進入復賽。比賽結束後劉長春沒有回國的路費,在當地華僑的捐助下才得以返回祖國。
在本次十運會比賽中,田徑項目仍然是本次比賽的一個重頭戲,包含了競走、短距離跑、中長距離跑、跨欄跑、障礙跑、撐竿跳高、跳遠、三級跳遠、推鉛球、擲標槍、擲鐵餅、擲鏈球等多個項目,運動員們能否沖破自身極限,刷新新的紀錄成為觀眾期待的焦點。
http://syh.jschina.com.cn/s/06/userobject1ai1037671.shtml
射擊(shooting)是用槍支對准目標打靶的競技項目。國際比賽有男女個人項目。也有團體項目,使用槍支射擊的人叫射手(射擊運動員)或叫神槍手。射擊運動員的技術叫射擊術。
最初槍支用於狩獵和軍事目的。現在,射擊被當作是一種娛樂活動。射擊首次列入現代奧運會在1896年雅典奧運會。1897年舉行了首屆世界射擊錦標賽。1907年世界射擊聯盟成立。
射擊項目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的國家有美國,中國,俄國和德國。射擊運動要求(運動員)具有平衡,注意力集中,協調,視力精確,心理穩定和時間感覺等項素質。
[編輯本段]【射擊歷史】
射擊的起源、沿革
據史料記載,射擊運動最早起源於狩獵和軍事活動。15世紀,瑞士就曾經舉辦過火繩槍射擊比賽。500多年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就興起了跑鹿射擊的游戲活動。19世紀初期,歐洲一些國家還舉行過對活鴿子射擊的游戲,這些都是現代射擊比賽的雛形。
1896年第1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前,歐洲不少國家已經成立了射擊協會等組織,並相繼舉行過射擊比賽。1897年舉行了首屆世界射擊錦標賽。國際射擊運動聯合會建立於1907年,原名為"國家射擊聯合會和協會的國際聯盟",期間數次更名。1998年7月15日正式命名為"國際射擊運動聯合會"(International Shooting Sport Federation),簡稱為"ISSF"。國際射聯是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的國際業余射擊運動在國際和世界水平比賽中唯一的管理機構。
奧運會射擊發展史
在現代奧運史上,除了1904年第3屆奧運會和1928年第8屆奧運會外,射擊在其餘各屆奧運會中都是正式比賽項目。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1屆奧運會上,射擊比賽設5個項目。1920年第7屆奧運會上增加到21個項目,也是迄今為止歷屆奧運會中射擊設項最多的一次。2008年北京奧運會,射擊項目將設置15個比賽項目。
從1968年起,允許女子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射擊比賽,但當時並沒有設專門的女子項目,她們可與男子同場競技。從1984年奧運會起,開始設立部分女子項目,1996年奧運會開始將男、女射擊比賽完全分開。
射擊項目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的國家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和德國等國家。我國射擊健兒在奧運會上成績斐然,在已參加的奧運會中一共獲得了14枚金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冠軍,取得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
中國奧運射擊冠軍
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許海峰 射 擊 男子自選手槍慢射個人566環
李玉偉 射 擊 男子50米移動靶標准速587環
吳小旋 射 擊 女子小口徑標准步槍581環
第2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王義夫 射 擊 男子氣手槍684.8環
張 山 射 擊 雙向飛碟223靶
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李對紅 射 擊 女子25米運動手槍687.9環
楊 凌 射 擊 男子10米移動靶685.8環
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陶璐娜 射 擊 女子10米氣手槍
蔡亞林 射 擊 男子10米氣步槍
楊 凌 射 擊 男子10米移動靶
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杜 麗 射擊 女子10米氣步槍,成績是502環
王義夫 射擊 男子10米氣手槍,成績是690.0環
朱啟南 射擊 男子10米氣步槍,成績是702.7環
賈占波 射擊 男子步槍3×40,成績是1264.5環
2008北京奧運會(第29屆)運動會
龐偉 射擊 男子10米氣手槍,成績是688.2環
郭文珺 射擊 女子10米氣手槍,成績是492.3環,破奧運會紀錄並獲得冠軍
陳穎 射擊 女子25米手槍,成績是585環
杜麗 射擊 女子50米步槍3 x20,成績是690.3 環,打破決賽奧運會記錄
邱健 射擊 男子50米步槍3*40,成績是1272.5環
[編輯本段]【殘奧射擊簡介】
1976年,在多倫多舉行的第7屆殘奧會上射擊項目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其特點是按照肢體殘疾的部位不同程度分為SH1、SH2兩個級別,其中SH1級為下肢殘疾運動員,SH2級為上肢有永久性殘疾的運動員。每個級別根據殘疾運動員的功能程度不同又分為若干個亞級。
鐵餅起源於公元前12~前8世紀三希臘人投擲石片的活動,英文discus。公元前708年第18屆三代奧運會列為五項全能項目之一。鐵餅最初為盤形石塊,後逐漸採用銅、鐵等金屬製作。現代奧運會史上,曾有過雙手擲鐵餅的比賽項目(左手+右手)。擲鐵餅技術經歷過原地投、側向原地投、側向旋轉投、背向旋轉投幾個發展過程。鐵餅可用木料或其他適宜材料製作如橡膠,男子鐵餅重2公斤,直徑22厘米;女子鐵餅重1.5公斤,直徑18.1厘米,中心用水填滿。比賽時,運動員應該在直徑2.50米的圈內將餅擲出,鐵餅必須落在40度的角度線內方為有效。男、女鐵餅分別於1896年和192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鐵餅運動是在投擲圈內通過旋轉,用單手將鐵餅擲出,比賽投擲距離的比賽項目.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776--前393年的古希臘五項運動中,就有投擲鐵餅比賽.希臘雕刻家米隆於公元前5世紀創作的"擲鐵餅者"雕像,成為鐵餅運動早期發展的歷史見證。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男子鐵餅即被列為比賽項目;1897年首次出現了旋轉擲法;1912年國際田聯統一了鐵餅的重量和規格;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上,女子鐵餅也被列為比賽項目。現代鐵餅運動於20世紀初傳入中國,中國選手在世界大賽上率創佳績,但仍與歐美等強國有一定差距。
擲鐵餅是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已被列為比賽項目。當時的餅是用石頭和青銅製作的,在石頭台座上正面站立進行投擲。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器械、場地、規則等方面的改變以及科學的不斷發展,投擲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由過去的正面站立、側向站立和換步旋轉投擲等方式,發展成為背向旋轉投擲的技術,現在又出現了寬站立、低姿勢、背向大幅度旋轉投擲的技術。
世界上第一個男子擲鐵餅的正式成績是一八九六年在第一屆奧運會上創造的,成績是29.13米(鐵餅重量不詳)。以後,年年都有提高,現在的世界男子擲鐵餅紀錄已提高到74.08米。
女子擲鐵餅在一九二八年第九屆奧運會上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時的成績是39.62米。一九五二年有人用新的背向旋轉投擲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以57.04米的成績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引起了世界各國擲鐵餅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重視。事物在不斷發展,運動成績在不斷提高,一九八零年女子擲鐵餅的世界紀錄已提高到71.50米。
正式比賽中鐵餅的重量男子為兩公斤,女子為一公斤。內圈直徑為2.50米,有效區角度為40度。
擲鐵餅的技術動作分為握法、預備姿勢和預擺、旋轉、最後用力和維持身體平衡四個技術環節。
後,加勒特還在鉛球比賽中奪得冠軍,並在跳遠和跳高項目上獲得亞軍,成為首屆奧運會獲獎牌最多的田徑選手。
項目,全稱應該是:擲標槍 (英文:javelin 、javelin throw)。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格言和不斷追求。而在標槍的運動中,人們一邊設法提高標槍的「滑翔性」,一邊卻通過精密的計算來降低擲標槍運動成績,應該說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有所謂的:標槍分米級理論。
擲標槍運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人們就用類似標槍的器具作武器去獵取野獸,後來成為戰爭的武器。我們可以把它稱作:投槍。 投擲標槍作為古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是在公元前708年的第18屆古代奧運會,而且屬於古代「五項競技」之一。1792年瑞典的法隆開始舉行標槍比賽。到了1886年,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芬蘭、瑞典)的運動會上,瑞典運動員以35.81米的成績首創男子擲標槍記錄。男子標槍和女子標槍分別於1908年和1932年被列為現代奧運會比賽項目。1960年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標槍的形狀與材質:最初運動員使用的木製標槍前後一樣粗,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標槍運動員赫爾德 (Franklin Held)研究出兩端細、中間粗的木製標槍,延長了標槍在空中飛行的時間,因而被稱為「滑翔標槍」。20世紀60年代,鋁合金標槍問世,它比木製標槍硬度大,減少了顫動,標槍的外形有利於飛行。
前交叉步技術:標槍早期的木竹過期後,越來越多的科技含量融入其中,加上標槍運動員「前交叉步」技術的逐步提高,越來越精湛的水平,標槍的世界紀錄被定格在了104米。然而,這個成績已經威脅到了現場觀眾的生命安全。國際標槍聯合會於是做出了一項改革,一項簡單而有效的改革。將標槍的重心配置向後移動了一厘米。正是這一厘米導致標槍在飛行過程中更快下落,也限制了標槍成績的一味猛升。可以說,標槍運動是科技與奧運的完美產物。
現代標槍的規格是,男子標槍重800克,長260—270厘米,女子標槍重600克,長220—230厘米。
[編輯本段]簡單的歷史
標槍是人類歷史上有據可靠的最早的遠程兵器之一。從原始社會開始,它就被用作重要的狩獵工具。標槍一般由有鏢頭和槍桿組成,有些裝有起平衡作用的尾翼。鏢頭由金屬打制而成,一般有錐形和長水滴形等形式,套裝在槍桿上。槍桿通常用硬木、竹竿或金屬製成的。在戰場上,標槍常常與盾牌配合使用,以彌補近身武器的不足。隨著弓弩的出現,標槍的使用開始減少,但是直到13世紀,標槍仍然是世界許多國家軍隊的制式裝備。
古希臘時代,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中,人們就已經開始將標槍助跑投遠和原地投准作為競技項目。在完全退出軍事舞台之後,標槍成為了一個純粹的田徑運動項目。1792年,瑞典舉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現代標槍比賽。男子標槍和女子標槍分別於1908年和1932年被列為現代奧運會比賽項目。體育運動中的標槍一般用金屬材料或碳素纖維製成,兩端尖利,男子標槍重800克,長260到270厘米;女子標槍重600克,長220到230厘米。
[編輯本段]古代人類用長矛獵取野獸
起源於古代人類用長矛獵取野獸的活動,後長矛又發展成為作戰的兵器。公元前708年被列為第18屆古代奧運會五項全能之一。現代標槍運動始於19世紀的瑞典、希臘、匈牙利和芬蘭等歐洲國家。1792年瑞典的法隆開始舉行標槍比賽。最初運動員使用的木製標槍前後一樣粗,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標槍運動員赫爾德(Franklin Held)研究出兩端細、中間粗的木製標槍,延長了標槍在空中飛行的時間,因而被稱為"滑翔標槍"。60年代瑞典製造出金屬標槍,使標槍的滑翔性能更強,大幅度提高了運動成績。1984年民主德國運動員霍恩(Uwe Hohn)以104.80米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國際田聯為保證看台觀眾的安全,1986年將男子標槍重心向槍尖方向前移4厘米,以降低飛行性能,1999年又將女子標槍重心向槍尖方向前移3厘米。標槍可用金屬或其他適宜的類似材料製作。男子標槍重800克,長260~270厘米;女子標槍重600克,長220~230厘米。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單手將標槍從肩上方擲出,槍尖必須落在投擲區角度線內方為有效。男、女標槍分別於1908年和1932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編輯本段]石器時代的石矛
考古研究發現,從舊石器晚期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製造復合工具,其中石矛是出現較早的武器。如果將石制的尖狀器裝置在木棍上,即可製成刺擊用的矛或投擲用的標槍。但是,有些石矛首與矛形石簇很難分辨,因為安長柄以刺者為矛,安半長之柄以投者為標槍,安短柄以射擊者則為箭。然而,歷史的遺跡則表明,自遠古以迄商周,標槍確為我國勞動人民狩獵的勞動工具和作戰的遠射兵器之一。
[編輯本段]中國標槍的使用沒有發展成為一項競技運動
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或民族普遍將標槍作為生產勞動的工具和自衛作戰的武器。雲南、貴州等西南各省少數民族所用的標槍,大都體質輕小而鐵鏃極為尖銳,槍桿用竹者多,用木者少,而不以鐵制。有的槍鏃即以竹木削尖為之,甚為便利節省,而殺敵功效不減。苗族和瑤族有時敷毒於槍尖,凡中標者性命難保。即使標槍上不敷毒,其射程之遠,射力之猛,投擲之准,亦能洞胸穿首。羌族標槍形似無羽之箭,鏃體細長,安鏃之端尤細,非精於此道者難於有效地運用。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一》記其旅途所遇之事雲:「忽有四人持鏢負弩,懸劍橐矢,自後奔突而至。」福建一帶的人民自古擅用標槍,且善於水戰。《明史·兵志三》載:「閩漳、泉習鏢牌,水戰為最。」明方以智《通雅·器用》:「今滇兵皆用標槍空擲,謂之標子。」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記》:「獠童兵器,每洞各習一種,其習標槍者鐵刃重二斤。」以上事例充分說明我國南方地區自古以來不僅擅用標槍,而且不同民族各具特色。
東北邊疆各族所用的標槍,形制較為笨重,鏃刃較為寬大,既不類西南地區,也不似西北蒙古族及回族之具。如生活在松花江一帶的赫哲族等部落所用的標槍,通常近1米,鐵刃長約40厘米,桿為木製。雙形首如三角平體箭鏃,腰細而尾復寬,如蜂腰形,腰有一小銅箍,尾亦有一較大的銅箍,另有三鐵片,刃尾接桿處綴有紅布。此種標槍近於矛形或長槍形,其刃鏃頗長,可兼作刺兵之用。這或許是因為東北人身高力大,善於馬上作戰,或為擲敵之具,平地使用則須經過較長時間的練習適應。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常年生活在深山叢林之中,製作和使用標槍的技藝世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在周代的戰術中,雙方激戰往往先發矢射遠,繼以標槍互擲,然後沖鋒陷陣,短兵相接。但是,周代以至唐代的史籍中極少提及標槍,可能與這段歷史時期軍旅作戰過於依賴弓弩有關。然而,用以投擊的矛或可視之為標槍。《史記·匈奴列傳》:「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 。」裴 集解引三國吳韋昭曰:「 形似矛,鐵柄。」這種鐵柄短矛,近戰中可用之以刺,亦可投擊。又《晉書·蘇峻傳》記載:「(蘇峻)與數騎北下突陣,不得入,將迥旋白木陂,牙門彭世、李牽等投之以矛,墜馬,斬首。」《宋文鑒》卷七周邦彥《汴都賦》記載北宋開封禁軍「於是訓以鸛鵝魚麗之形,格敵擊刺之法;剖微中虱,貫牢徹札;揮鉈擲 ,舉無虛發」。鉈是一種短矛, 是一種鐵槍,都是用於投擲的兵器,在北宋軍隊中極為流行。另外,北朝時還出現過一種火 ,是在短矛上纏綁燃燒物,點著後擲向敵方,用以破壞敵人的戰具。《周書·王思政傳》記載,西魏王思政守穎川時,東魏高岳率十萬大軍圍攻,高岳「隨地勢高處,築土山以臨城中。飛梯火車,晝夜攻之。思政亦作火 ,因迅風便投之土山。又以火箭射之,燒其攻具」。這些短矛的靈活運用,豐富和發展了標槍的使用技法。
宋代以後,標槍被列為軍中的常規作戰兵器。宋高承《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會要》曰:太宗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為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軍士之用標牌,此其始也。」宋王應麟《玉海·兵制四·咸平廣捷兵》亦雲:「先是帝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為兵器,命有司制之。」宋代的標槍又稱「梭槍」,長數尺,原為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兵器,步戰時為旁牌手並用。《水滸傳》59回中號稱「八臂哪吒」的李袞能使一面團牌,手中仗一條鐵標槍沖鋒陷陣,立體地再現了標牌的使用方法。並且標槍也為騎戰者所用,稱為「飛槍」。《水滸傳》70回中的花項虎龔旺,就會馬上使「飛槍」。
元代蒙古騎兵善用標槍,風格獨特而技藝尤精。他們使用的標槍既可兩頭刺敵,又能投擲殺敵,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所用的標槍有三種:其一名「欺胡大」(Tschehonta),其體甚長,向前之刃作三角形,桿尾之刃作花瓣形,兩頭均可刺敵,亦可投擲殺敵。其二名「巴爾恰」(Barchah),體亦長,向前之刃近於斜方形,桿尾之刃作圓頭釘形,兩頭可刺,亦可擲殺敵人。其三名「三尾擲槍」,向前之刃作圓頭釘形,桿尾有三尖刃,不在尾端,而裝置於尾旁,似有箭羽的作用。此種標槍之體較短,雖亦可在馬上刺敵,但其作用純為拋擲殺敵之遠刺器,故稱「三尾擲槍」。
明代軍隊中使用的標槍,槍桿以纏軟的稠木或細竹製成,長約7尺,前粗後細,鐵鋒重大,因重心在前,所以投得遠,一般以30步為基本要求,准而有力。雖有一種兩頭帶刃的標槍,長68厘米,槍刃長23.5厘米,尖尾長7厘米,兩頭尖,中間粗,如長箭,兩端均可刺人,便於投擲。明代沿襲宋代遺制,軍隊非常重視標槍,而且強調步戰使用必與藤牌相配。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器械三》:「梭槍長數尺,本出南方蠻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 以制人,數十步內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擲,故雲梭槍,亦雲飛槍。」為鼓勵士卒平時刻苦習練標牌技術,軍中還設立了明確的測試規定和獎懲辦法。戚繼光《紀效新書·比較武藝賞罰》:「試標槍,立銀錢三個,小三十步內命中,或上、或中、或下,不差為熟。」練習和測試的辦法除單獨投擲標槍外,還須持藤牌投擲。故文中又曰:「試藤牌……令持標一枝,近敵打去,乘敵顧搖,便抽刀殺進,使人不及反手為精。」何良臣《陣記》卷二《技用》還說:「……標中銀錢者,以銀錢賞之。三限不中者,罰而復責。惟三標百試不差者為奇異。」標槍在明代也曾用於水戰,並從作戰實踐中總結出「標槍非船相逼不可用,往下打更難准」的經驗教訓(《三才圖會·器用》卷六)。
清代軍中使用的標槍形式多樣,而多以木竹為柄,上加鐵鏃,略如明制。還有一種衛體用的標槍,槍桿較短,鏃長6寸,木柄桿長1.8~1.9尺,重不到2斤。純鐵打造的標槍更短,全長不到2尺,重不過4斤,技藝精熟者可於50步內投中敵人。清王 《兵仗記》:「執牌人所用者為標槍,若梭槍。搗馬突槍、犁頭標、紫金標則其類也。」清代綠營裝備有手鏢、犁頭鏢、鐵斗鏢等標槍,形制較明代為短,多系水師用之。
以上大量事實充分說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自古以來就會製作和使用標槍,而且各個民族和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特色。與西方社會不同的是,它沒有發展成為一項競技運動,而是作為一種武技延續至今。當然,現在中原一帶已難覓其蹤影,但在一些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著它的原始風貌。
[編輯本段]標槍的訓練方法
握法:握槍方法是將標槍斜放在掌心上,大拇指和中指握在標槍把手末端第一圈上沿,食指自然彎曲斜握在標槍上,無名指和小指握在把手上。也可將拇指和食指握在標槍把手末端第一圈上沿,其餘手指按順序握在把手上。
持槍:持槍的方法是屈臂舉槍於肩上,大小臂夾角約為90度,稍高於頭,槍尖稍低於槍尾。
助跑:助跑的距離應根據投擲者發揮速度的快慢而定,一般在25-35米之間,助跑分為兩個階段。
預跑階段:預跑階段主要是加速,在跑進中上體稍前傾,用前腳掌著地,大腿抬得較高,後蹬力量強,動作輕快而富有彈性,持槍臂隨著跑的節奏與左臂配合,自然前後擺動,並與下肢動作協調一致,在加速中進入投擲步。
投擲步階段:五步投擲步的前四步一般步長是:第一步大,第二步小,第三步大,第四步小。
第一步:左腳踏上第二標志線,右腳積極前邁,同時,右肩後撤並開始向後引槍,左肩逐漸向標槍靠近,左臂自然擺至胸前,眼向前看,髖部正對投擲方向,持槍臂尚未伸直
第二步:當右腳落地,左腳離地前邁開始了投擲步的第二步。左腳前邁時,髖稍向右轉,右肩繼續後撤並完成引槍動作,右手接近於肩的高度,槍身與前臂夾角較小,槍尖靠近右眉,保證標槍縱軸和投擲方向一致。
第三步:是由左腳落地開始的,左腳一落地,右腿膝關節自然彎曲,大腿帶動小腿積極有力地向前擺出,當右腿靠近左腿時,左腿快速有力地蹬伸,促使右腿加快前邁。此時髖軸轉向投擲方向,並與肩軸形成交叉狀態。左臂自然擺至胸前,有助於左肩繼續向右轉動,加大軀乾的向右扭轉。右腳尖外轉用腳跟外側先落地,然後過渡到全腳掌,與投擲方向成45度角左右。軀乾和右腿成一條直線,整個身體向後傾斜與地面形成一定的夾角。
第四步:在交叉步右腳尚未落地之前,左腿就要積極前邁。右腿落地,體重落地彎曲的右腿上,接著,右腿積極蹬地,加快髖部向水平方向移動,同時也加快了左腿的前邁。左腿前邁時,大腿不宜抬得過高,左腳用內側或腳跟先著地,做出強有力的制動和支撐,左腳落地的位置應在右腳落地前投擲方向線的左側約20-30厘米處。
最後用力:投擲步的第三步右腳著地後,由於慣性,髖部迅速向前運動,在超越了右腿支撐點之後(左腳未著地),右腳就開始最後用力。當左腳著地,便形成了以左腳到左肩的左側支撐,為右腿繼續蹬地轉髖創造條件。右腿有繼續蹬地,推動右髖加速向投擲方向運動,使髖軸超過肩軸,同時髖部牽引著肩軸向投擲方向轉動,在肩軸向投擲方向轉動的同時,投擲臂向上轉動,帶動前臂、手腕向上翻轉,當上體轉為正對投擲方向時,形成了「滿弓」姿勢。此時投擲臂處於身後,約與肩高,與軀干幾乎成直角。彎曲的左腿做迅速有彈性的蹬伸,同時胸部盡量前送,並帶動小臂向前做爆發性「鞭打」動作,使全身的力量通過手臂和手指作用於標槍縱軸。標槍離手一剎那,手腕和手指的積極動作,能使標槍沿著縱軸按順時針方向自轉,這可以保持標槍在空中飛行的穩定性,提高標槍的滑翔效果。標槍出手的適宜角度約30-35度。
[編輯本段]標槍科技
標槍早期的木竹過期後,越來越多的科技含量融入其中,加上標槍運動員越來越精湛的水平。標槍的世界紀錄被定格在了104米。然而,這個成績已經威脅到了現場觀眾的生命安全。國際標槍聯合會於是做出了一項改革,一項簡單而有效的改革。將標槍的重心配置向後移動了一厘米。正是這一厘米導致標槍在飛行過程中更快下落,也限制了標槍成績的一味猛升。
可以說,標槍運動是科技與奧運的完美產物。
[編輯本段]最倒霉的標槍裁判
「中了!痛。」
2006年9月24日,巴西國家田徑賽上,疾飛的標槍不偏不倚地扎進了裁判 Lourenco 的腳里,她馬上尖叫著倒在地上。 巴西媒體 Agencia Estado 的記者Jonne Roriz,記錄了這個瞬間。並獲得運動瞬間特寫組第二名。題目就是 「中了!痛。」
當然,倒霉的更有運動員。2007年國際田聯黃金聯賽羅馬站發生慘劇,法國跳遠運動員薩·斯迪里被芬蘭運動員皮特卡瑪基投出的標槍嚴重刺傷。當晚,黃金聯賽各項比賽在羅馬的奧林匹克體育場進行。芬蘭標槍名將皮特卡瑪基在投擲時出現重大失誤,標槍出手後並未飛向有效區域,而是直奔左側的跳遠區。當時跳遠比賽也正在進行,飛馳而來的標槍扎到了准備參加比賽的斯迪里的後背,斯迪里隨後倒地不起。
[編輯本段]標槍分米級理論
奧林匹克運動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一直都是奧林匹克賽場上的不斷追求。可是,在標槍的運動中,人們卻通過精密的計算來降低運動成績,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標槍運動中,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發生在 20世紀70年代。人們經過多年的實踐後發現,標槍的飛行距離與標槍的重心位置和外形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重心位置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標槍的外形,可以減少標槍與空氣的摩擦,大大提高標槍的飛行距離。後來,在此基礎上,人們又開始為不同水平的運動員製造不同米級的標槍。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為投擲成績50米的運動員設計製造出50米級的標槍,為投擲成績90米的運動員設計製造出90米級的標槍,那麼,運動員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原因很簡單,按照這種方式設計出的標槍,與運動員的水平相適應,可以使運動員更好地利用器械。標槍分米級理論的創立是田徑投擲器材製造歷史上的一大創舉,它為運動員投擲成績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男子標槍運動員霍恩擲出了104.8米的成績,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突破了100米的大關。
就在人們為世界紀錄一次次被打破而歡呼雀躍時,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當霍恩擲出104.8米的成績時,田徑投擲場地的長度不夠用了,從場地一端飛出的標槍已經威脅到另一端的工作人員,甚至對看台上觀眾的人身安全形成了威脅。
在這種形勢下,國際田聯希望通過修改標槍的規則以減少標槍的飛行距離。當時,國際田聯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增加標槍的重量,二是改變標槍有關的設計參數。前者受到教練和運動員的反對,因為如果增加標槍的重量,就會對運動員水平的發揮帶來不良影響,而後者需要通過實驗拿出可靠的數據才可以實施。
國際田聯在進行了大量實驗後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數據:不改變標槍的重量,僅僅將標搶的重心前移4厘米,同時縮小標槍前段的直徑,加大標槍後段的直徑,這樣可增大空氣的阻力,從而降低了標槍飛行的性能,使成績下降 10%左右。多年的實踐證明,有關標搶規格的修改,不僅達到了減少飛行距離的目的,而且有效地規范了標槍落地的角度,減少了裁判員的工作難度。
9. 士兵射擊訓練為何要收集彈殼
有一些國家為了能夠更好的收集彈殼,還在槍械上面安裝了收集彈殼的裝置,當槍械在射擊的時候,彈殼就會自動掉進裝置裡面。也有一些國家直接在槍械上面掛一個袋子,雖然看起來不太美觀,但是射擊的時候彈殼都會掉進袋子里,實用性很好。
10. 除了參軍有什麼方法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
.由山東泰安不同軍兵種的戰友組建的模擬軍營體驗營,以陸軍訓練大綱進行隊列訓練,戰術訓練,四百米障礙,格鬥訓練和體能訓練為主,全年招收16歲以上軍營迷來營地做體驗式訓練,把兩年的真實部隊生活壓縮到一個月,讓你體驗到從新兵入伍到老兵退伍的全過程,
參訓隊員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訓兩天,七天,十五天,一月營 ,三月營,如果有英雄情結可以特種兵戰俘訓練,屆時會有入伍體檢、隊列訓練、軍姿訓練、軍體拳、體能訓練、內務管理、生活作息管理、軍事障礙、緊急集合、野外生存、器械訓練、泅渡訓練、站崗執勤、授銜儀式、戰俘訓練、捕俘訓練、、軍歌、拉歌競賽、野外拉練、軍事項目體驗、閱兵式、分列式、軍人意志力訓練、軍事攀岩、三千米拉練等團隊合作與個人意志訓練!
鍛劍訓練營主要是為了鍛煉參訓人員的體能和紀律培養以及良好的軍人儀表和生活習慣,模擬軍營目的讓軍迷體驗軍旅生活,而非去戰斗,所以射擊槍彈,刺殺爆破不在體驗范圍之列.訓練營隨到隨訓,隨退伍,真正體現鐵打的營盤的流水的兵
加群 泰山鍛劍軍旅體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