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滄海》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觀滄海表達了作者宏偉的抱負,擁有海納百川般寬廣的胸襟,一攬天下入手的豪邁自信的思想感情。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1)觀滄海用什麼方法表達情感擴展閱讀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
寫景部分准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觀滄海
㈡ 觀滄海描繪了了什麼景象表達了什麼感情運用了什麼手法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㈢ 觀滄海,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觀滄海》借景抒情,通過描寫茫茫滄海波瀾壯闊,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抱負,擁有海納百川般寬廣的胸襟,一攬天下入手的豪邁自信的思想感情。
詩文:《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海浪滔滔,山島聳立,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雖然是秋風蕭瑟,草木搖落、波濤洶涌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背景: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賞析:
詩人通過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表達了自己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曹操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
㈣ 觀滄海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以景托志,通過描寫茫茫滄海波瀾壯闊,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抱負,擁有海納百川般寬廣的胸襟,一攬天下入手的豪邁自信的思想感情。
觀滄海
【作者】曹操【朝代】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4)觀滄海用什麼方法表達情感擴展閱讀: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作品鑒賞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實寫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是虛寫,作者運用想像,寫出了自己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說明這是樂府唱過的。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寫景部分准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
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㈤ 曹操的《觀滄海》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㈥ 觀滄海通過描寫什麼,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觀滄海這首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茫茫滄海波瀾壯闊,,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抱負,寬廣的胸襟,表現了詩人豪邁自信的思想感情。
㈦ 觀滄海和龜雖壽各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抒發了作者的何種思想感情
《觀滄海》採用借景抒情,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表現了作者開闊的胸襟,抒發了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龜雖壽》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了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出自:《觀滄海》和《龜雖壽》都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詩。
原文:
1、《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2、《龜雖壽》
兩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神龜雖然十分長壽,但生命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
騰蛇盡管能騰雲乘霧飛行,但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
壯志凌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決定;
調養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7)觀滄海用什麼方法表達情感擴展閱讀:
1、《觀滄海》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2、《龜雖壽》創作背景: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
曹操為擺脫被動局面,採用了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207)夏率師北征,五月至七月皆無果,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
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曹操寫了《步出夏門行》這一組詩。此篇為組詩的第四首,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即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後,南下征討荊、吳之前。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無限感慨而有此篇。
3、背景故事:
曹操為消滅袁氏殘余勢力,鞏固北方,於建安十一年(206)開鑿溝通呼沱河、鮑丘水的平虜、泉州二渠(今天津市南北),以輸送軍需。
次年夏,曹操統軍出無終(今天津薊縣),東攻烏桓。時雨澇道路阻塞,烏桓軍扼守要道,曹軍受阻。曹操採納當地名士田疇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備的建議,乃回師,詐稱待秋冬進軍。
烏桓軍因此戒備鬆弛。曹操以田疇率部曲為向導,上徐無山(今河北遵化東),輕騎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帶),於崇山峻嶺中疾行數百里。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兩軍相遇於白狼山(今凌源東南)。烏桓軍隊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
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後續部隊,並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等待後方的重兵,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
立刻進行交戰,勸戰氣勢壯氣奮發。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鬥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斗陣形,於是,曹操採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
下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於是,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於蹋頓。蹋頓及名王多人死於陣前。胡、漢降者20餘萬口。
㈧ 觀滄海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白話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觀滄海》
【作者】曹操【朝代】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8)觀滄海用什麼方法表達情感擴展閱讀:
作品解析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
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像,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
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
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㈨ 觀滄海通過描寫什麼,表達作者什麼情感急!急!
通過對於滄海的壯闊景象的描寫表達詩人廣闊的胸襟和雄偉的氣度,以及傲視天下的氣魄。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心志和理想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就這樣回答老師會酌情給分的
記得採納
㈩ 觀滄海 寫作手法
東漢末年詩人曹操的《觀滄海》,使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詩人巧妙地賦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渾、它的沉穩、它的動盪不安,這些無不是詩人自身真實的寫照。詩文表面句句是在寫景,實則時時又在抒情。
結尾「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釋義: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一句,詩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滄海的雄偉融合在一起,不僅表現了滄海的宏偉,還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
原詩:
《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釋義: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10)觀滄海用什麼方法表達情感擴展閱讀:
1、全詩實景描寫在前四句,具體包括:碣石山、平靜的海水、小島、島上林木,島上花草、風吹湧起的海浪。
實景的特點是由近及遠,由靜到動。這樣的描寫特點,更好的突出了全詩後四句中詩人無窮的想像力,帶給讀者更加震撼的思想沖擊。
2、全詩虛景描寫在後兩句,具體包括:日月和星辰。虛景的特點是波濤洶涌、吞吐日月。
3、全詩寫景之中,能夠讓詩人情感真正得以噴發的正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釋義: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