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島戰爭後,英國守島軍人是怎樣服役的
馬島上的英國軍人過著一種非常愜意的生活,他們不必為糧草軍火擔憂,他們只需要照顧好島上的一草一木,不讓他們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就可以了,因此在馬島上的這些英國軍人他們可以說是非常幸福的了,在戰場上沒有任何的敵人可以來攻打他們。閑暇的時候,他們還可以進行一番野炊來犒勞自己。
於是英國的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抓住了這一點機會,順應了民意,他果斷做出了決定,馬上派遣部隊同阿根廷人交戰,英國以前作為日不落帝國,他有擁有著強大的實力,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強大了,但是好歹他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基礎力量的。因此最後大敗阿根廷人全國上下一片歡呼,撒切爾夫人的民意支持又重新高漲,阿根廷的此番舉動真可謂是丟了夫人又折兵呀。不僅沒有得到馬島的歸屬權,還讓馬島上的英國軍人過著這么幸福的生活。
B. 拿破崙的軍隊的訓練方法
步兵(一)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復槍兵(rifleman)。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准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製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盡管准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法軍主要裝備的「1777款」滑膛槍身管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全槍長59.5英寸(151cm),比英國槍略輕(重約10磅=4.54kg)。強化了扳機,採用黃銅材質的擊發槽(priming pan),槍管用扣環固定以便於更換。法國革命期間,對1777款滑膛槍只進行了輕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槍還有多種變型,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型在長度和裝飾上區別於步兵型,但是口徑和擊發部分均保持不變。法國槍上還有固定槍管的扣環,便於更換。
其他國的滑膛槍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奧軍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葯這段時間里,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准確性。黑火葯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斗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游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圍內。游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考慮到戰場環境,(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裡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激烈的戰斗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葯沒有引然主裝葯;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網友對拿破崙時期的戰斗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鍾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沖擊。(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談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拿破崙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葯袋裡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葯。一次戰斗平均消耗20發左右。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戰斗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葯350萬發。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葯很快得到了補充。在馬倫哥,法軍上尉Coignet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葯,千鈞一發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葯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數軍隊里,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盡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1800年,貝爾第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葯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到此講的都是滑膛槍,而當時有膛線的更為准確的來復槍其實已經在各國軍隊中出現。法軍對來復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驗,但到1807年拿破崙命令禁用來復槍,而其他國家都有小規模的輕步兵或獵兵裝備來復槍。來復槍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線的作戰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點是裝填時間較長、容易阻塞。再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訓練所需的時間,來復槍就明顯不如滑膛槍適於裝備大兵團了。所以,連較為接受來復槍的英軍也僅有兩個輕步兵團裝備來復槍——60和95步兵團。
無論滑膛槍還是來復槍,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開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濕的天氣里進行,乾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整形。英國出產質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給歐洲大陸上的盟友們。法國的香檳省和皮卡第地區也出產火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上的另一火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就缺乏火石資源,在沒得到英國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體是什麼?)由於火石的重要性,士兵們基本上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部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戰斗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崙親自提醒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另一項必檢的項目是彈葯。一個硬紙包里裝有大概150格令(約為10克)黑火葯和一顆鉛彈,在兵工廠製成後,以每箱1000包出場,配給部隊。連里的軍官負責每天早晨檢查士兵的彈葯情況。
步兵(二):基本隊形
由於原書的英國作者對於隊形的看法太過於偏向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當時的隊形戰術(個人覺得,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那麼神奇,以後還想專門和大家討論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創」一部分。其實,拿破崙時期軍隊的陣型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在基本隊形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變體。一千多字的短文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紹營級單位的基本攻擊、防禦隊形。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講到了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正是這些缺點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持,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台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沖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大家幫忙看看!)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英軍一個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一個擲彈連和一個獵兵連,軍官士兵共計640人左右。下圖為英軍營防禦進攻通用隊形——兩列橫隊。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圖例與法軍基本一致,黑色圓點為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縱隊,每連兩列,10個連前後依次排開。
騎兵的存在對步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展開的步兵隊列可以應付正面的騎兵沖擊,但是薄弱的側翼和後部卻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陣」——四面向外的「刺刀叢」。形成方陣涉及一系列復雜的部隊調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在情況復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形成方陣而遭受重大的損失。英軍在西班牙與法軍作戰期間,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蔽了視線,雨停後才發現側翼有兩個法軍輕騎兵團正准備攻擊。匆忙間,有三個營沒來得及形成方陣。結果,短短的五分鍾內,這三個營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傷亡了1248人。
下圖為一個英軍營由行軍縱隊轉為方陣的過程。如果,營已經展開為橫隊,則需要先變為縱隊。也就是說最左邊的獵兵連要跑一個相當長的距離到縱隊最後。法軍形成方陣的過程與英軍類似,中間兩個連分別轉向兩側展開。
下圖為方陣里步兵的姿態,前排步兵半跪,槍托著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後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對迫近的騎兵射擊。
方陣雖然能有效的對付騎兵,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的正面被大大縮小了,無法發揮原有的火力。如果敵方的騎兵與步兵協同得當,就會利用暫時的步兵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方陣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隊形正是炮兵的極佳射擊對象。根據一名英軍的回憶,在滑鐵盧,兩個布倫瑞克方陣在法軍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潰,根本沒有堅持到法軍騎兵的沖擊。最後,如果在騎兵沖鋒的強大心裡壓力下,方陣的一部分動搖了甚或崩潰了,餘下的步兵必然會徹底暴露給敵方的騎兵。有經驗的騎兵往往會把握甚至創造這樣的機會。瓦格拉姆會戰期間,法軍騎兵上校Castex的第20獵騎兵團放棄了應該攻擊的那一營奧軍,轉而對臨近一個剛剛開過火的奧軍方陣沖鋒。還沒來得及重新裝填的奧軍步兵被突然的變化驚呆了,頃刻之間整個方陣陣腳大亂。
前面介紹的只是營級的基本戰術隊形。戰場上,更高級的指揮官,會跟據情況靈活使用上述隊形。 另外,以營隊形為基礎,各國軍隊都創造了一些團、師級的隊形。比如,有三個營的法軍「團」會展開中間的營,而保持兩邊的營縱隊。再如,法軍的「師」縱隊——師里每個營均展開成橫隊,以一個營為正面形成縱隊。這些隊形在游戲《滑鐵盧—拿破崙的最後一戰》中均有體現,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來玩玩。
步兵(三):刺刀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
由於來復槍的槍長較短,為了彌補不足,英軍來復槍的刺刀長達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狀為「劍」型。下圖為英軍來復槍及其刺刀。與滑膛槍常備刺刀的情況不同,為了方便,來復槍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時候才被裝到槍上.
革命時期,法國軍隊十分強調刺刀的運用。卡爾諾(Carnot督朝廷的一員)在1794年2月簽署命令:「法軍士兵必須隨時准備運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崙也同樣重視這種冷兵器。法軍上尉Blaze回憶到:「皇帝陛下似乎對刺刀殺人的方式情有獨鍾」。當時的軍事理論更是認為:「只有第一次的齊射是有效的,後面的戰斗要靠刺刀和劍來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為如此,奧軍和普軍也同樣強調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認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認為刺刀是最好的近戰武器。 至於更為冷兵器化的俄軍,派到俄國考察的英國將軍Wilson在1810年的報告中寫道:「刺刀簡直就是為俄國人設計的武器……他們更善於密集縱隊的刺刀沖鋒」。
然而,實戰中刺刀見紅的搏殺並不常見。在奧斯特利茨,俄國近衛軍進行了一次典型俄國式的300碼刺刀沖鋒,可是在突破了法軍第一道防線後便被後續的法軍火力擊退了。拿破崙『大軍團』的醫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經對法軍的傷亡進行過一些統計,結果發現:相比119例槍傷,一次戰斗中刺刀造成的傷亡只有5例。因此,他認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遠大於實際效果。同樣,惠靈頓的一個高級醫官Guthrie也認為:刺刀沖鋒很難達到預期的手腳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結果。不是沖鋒的一方被火力擊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壓力落荒而逃。醫生們的觀點,被前線的指揮官進一步證實。約米尼聲稱:我從未在通常的戰斗中見過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這段的結論是:刺刀肉搏並不能對戰斗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心理作用的結果難道就不是結果了嗎?戰爭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顯。歷史上,一支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的部隊精神上卻已經被打敗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我認為,上面的論據只能總結為肉搏不常發生。)
盡管不常見,某些情況下刺刀肉搏還是必須的,比如攻入堡壘後的戰斗,再比如雨天彈葯無法擊發的情況。在卡地茲(KATZBACH)的瓢潑大雨中,普軍用刺刀和槍托與法軍進行了激烈的肉搏並使法軍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正像前面討論過得那樣,對抗騎兵的沖擊是刺刀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從這點上看,面對隨時可能的騎兵攻擊,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國革命初期,為了彌補火槍刺刀的不足,長矛這種過時已久的武器,作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過。1792年早些時候,法國的幾個城市相繼生產了為數不少的,10到15英尺長(3~4.5米)的長矛。1792年8月,立法會(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軍中分發使用長矛。從這時起到1793年夏天,許多新徵召的部隊都是帶著這種簡陋的武器開赴前線的。當時,北方軍團的Custine將軍曾經對下屬說:全法國缺槍的部隊不只我們一個,我們只有用這些長矛來彌補滑膛槍的不足才行。盡管在近戰中的效果不錯,也不能改變其沒有火力的弱點。隨著步槍產量的提高,長矛也就漸漸從法軍的武器庫中消失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前面步兵方陣里提到英軍在西班牙遭遇法軍騎兵的戰例,上圖即為後人根據當時情況創作的水彩畫。遠處背景是排好的英軍方陣,近處可看到倒斃的英軍。畫中揮刀者為法國第二驃騎兵團的騎手,持長矛者為第七波蘭槍騎兵團騎手。
(一)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崙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里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佔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崙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佔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所以我不知這么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拿破崙軍隊編制
1.步兵
在拿破崙設立軍之後:
軍團(方面軍)-軍-師-旅-半旅團或常備團(聯隊)-營-連
軍團通常由2個或者2個以上的軍組建,只有1807年歐洲的萊因軍團下轄6個司令部.
軍通常由1-4個步兵師,2個騎兵團-2個輕騎兵師組成,軍長一名
(1)轄1個步兵師 1800年預備軍團拉納軍轄華亭師
(2)轄1個步兵師,2個騎兵團 1805年大軍團近衛軍
(3)轄2個步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七軍
(4)轄2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一軍
(5)轄3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二軍
(6)轄3個步兵師,1個半輕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
(7)轄4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
(8)轄4個步兵師,2個輕騎兵師 1809德意志軍團第三軍
師轄2-5個旅 師長一名
一般的師都是轄2個或者3個旅.但是根據記載,1805年的師中存在第五個團隊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有旅指揮,或者是師直屬.
(1)2個旅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聖西爾師
(2)3個旅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
(3)4個旅 1795年義大利軍團馬塞納師
(4)5個旅 1795年義大利軍團奧熱羅師
旅轄2個半旅團或者團(聯隊),一名旅長
半旅團
他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自國民自衛軍,一種說法是改編自山區子弟組成的獵兵營.
裝備訓練與常備團一致.似乎也有說法他們就是輕裝步兵團.
常備團(聯隊)
通常轄3個營,每個營9個連.
2.騎兵
騎兵編制相對復雜一些,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弄清楚。已知如下:
一般遵循軍-師-旅-團-連(中隊)的編制(好象團直接就轄連了。營的名稱雖然出現,但是不詳)
騎兵軍,通常由3-5個師組成(還可能編制預備役騎兵師,但是暫時不計入)
(1)3個騎兵師 1812年征俄的騎兵軍
(2)4個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2輕/2重)
(3)5個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騎兵軍
騎兵師分輕騎兵師,重騎兵師和龍騎兵師
輕騎兵師通常由2個旅組成,每個步兵軍一般也配備1-2個,用於偵察警戒
而有些編制說正副師長各一名,助理師長兩名(尚還沒有證實是否全部都這樣)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輕騎兵師
輕騎兵旅通常是3個團。
重騎兵師通常由2個旅組成。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重騎兵師
重騎兵旅由1-2個團組成
龍騎兵師通常由3個旅組成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的預備龍騎兵師
龍騎兵旅由2個團組成
特殊時間的騎兵師
1800年的預備軍團騎兵師,轄4個旅,具體屬性不詳。
騎兵團的編制還在查證中,但是可以舉一個例子來窺視:
1809年拿破崙要求編成一個獵騎兵團,隸屬總參謀長。他從3個獵騎兵團,抽調4個騎兵連而成。
3.炮兵
炮兵就更比騎兵復雜了.因為鄙人資料不足,無法解釋清楚,只能提供如下:
1.法國將領格里包法爾給法軍制訂的制度為:
1營(1000人)4門,1師(9000人)36門,1軍團(40000人)160門
2.拿破崙改為:
1個步兵師2個炮兵連,1個輕騎兵師/龍騎兵師1個炮兵連,1個甲騎兵師2個炮兵連
通常1個軍含4個步兵師,輕騎兵師,龍騎兵師,甲騎兵師各一,軍團直轄3個炮兵連,總共15個炮兵連.120門火炮.
其中72門6磅炮,18門12磅炮,30門榴彈炮
平均每門炮30匹馬,35個人
拿破崙近衛軍的騎兵師在1811年曾經1個師配備24門火炮,而3個近衛軍師總共配備128門野戰炮.這應該被認為是加強的.
1815年滑鐵盧的12磅炮兵連,確實是8門火炮編成1連
因為根據拿破崙的命令記載,1,2,6軍的3個12磅炮兵連投入作戰,共24門.
實際由於各軍編制不同,作戰中使用繳獲火炮等多種因素,上述編制並沒能完全遵照
如: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所轄部隊為例:
由6個半旅團組成的師,每師18門火炮
聖*伊列爾師由6個常備團(聯隊)組成,有15門火炮
艾斯帕尼亞輕騎兵師4個騎兵團組成,有6門火炮
而: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所轄4常備團(聯隊)組成的步兵師有12門火炮
此外,龍騎兵師和重騎兵師都是每師6門火炮(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
拿破崙取消了4,8磅炮,因為戰斗時,軍官通常隨意使用4或者8磅炮.用6磅炮代替.
根據上述數據的推算:
騎兵師是不會拉12磅炮的,所以6門炮的連不是使用榴彈炮就是6磅炮.(因為無法查證)
所以就推理:
1.如果是榴彈炮,那麼各炮兵連編制應該是每榴彈炮連6門,每6磅炮和12磅炮連9門.
(這里一個軍就有了2個12磅炮連,與其他資料矛盾)
2,如果是6磅炮,除非騎兵炮連的編制與步兵不同,否則就會得出光6磅炮就有12個炮兵連.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關於炮兵連的編制有待查證
4.工兵和輜重部隊
工兵部隊通常是營-連編制,隸屬炮兵部隊
包括工兵營,先鋒工兵營,架橋工兵營三種
工兵營是工兵連與地雷工兵連的混編部隊,每營推測通常為6個連
先鋒工兵營由先鋒工兵連組成,通常為4個
架橋工兵營由架橋工兵連組成,通常為3個
除先鋒工兵連編制150人外,其他工兵連編制均100人
作戰時,所有上述工兵營統歸一個工兵少校指揮
此外,通常工兵部隊還編入海軍的工作營。
至於各軍所配屬工兵連究竟是直接來自工兵部隊還是事先獨立編制,待考
輜重部隊
營-連編制。每營210人,轄3連,每連40輛馬車。
按照編制,每師都轄1個輜重營。但似乎實戰中並非如此。從1809年戰爭的記錄來看,似乎也只有保證1個軍1個營,(1809年作戰,根據皇帝的命令,集結和成立的為5個輜重營,600輛馬車)究竟如何,待考。
C. 排槍時代,英國和普魯士的步兵在訓練和運用上側重點有什麼不同,刺刀,射擊精度,射速,紀律,意志怎麼比
這個不能說哪個國家側重哪一點。
例如列兵是軍隊主力,就是排隊槍斃的主演;散兵類似現代狙擊手和游擊隊;也有身體素質過人,近戰特別強悍的擲彈兵;還有特別精銳的近衛軍或者某某軍團這些的。
那個時期的軍隊訓練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普魯士應該比較出色一些。有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雖然並不是軍隊訓練手冊),還有普魯士也率先為軍隊裝列了後膛槍,創立了參謀本部,大規模鋪設鐵路等等都綜合的提高了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
刺刀這個東西,近現代的軍隊里可能只有近代日本才會側重訓練它。畢竟功夫再好一槍撂倒,刺刀最初的發明就是為了防禦騎兵。
射擊精度的話涉及到了軍隊工業水平,這個英普差距應該都不大。
紀律我個人感覺還是普魯士更好一點,英國紳士一般都是處於榮譽感吧。。
意志的話我個人同樣認為是普魯士更強,看看之前的條頓騎士團和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吧。
D. 英國如何修訂《步兵訓練教範》
1920年,英國官方重新修訂《步兵訓練教範》時,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陸軍軍官,即以戰時所見的滲透戰術為基礎,提出了「洪水泛濫式」的進攻方法;以後,積極參加了英國軍隊的機械化運動,提倡集中使用裝甲坦克和機械化部隊,並強調加強空中力量。
E. 誰知道希特勒青年團團規,還有怎樣訓練
武裝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軍中一支特殊的部隊,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團」志願者組成。第12裝甲師標志說明:帶缺口的盾牌表示是裝甲師,閃電形標志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徽記以此代表構成部隊主力的希特勒青年團團員,鑰匙徽記是「元首衛隊」師的標志,代表大多來自「元首衛隊」師的第12裝甲師軍官。
建立
一隊佩帶12SS標志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根據一些該團前成員戰後的回憶,他們並非都是志願加入,有許多是被逼加入的。希特勒青年師是黨衛隊最後編成的裝甲師,也是最特別的部隊。編制為SS第12裝甲師。士兵平均年齡只有17、18歲,他們均穿潛艇成員的黑皮製服,並且別具一格地將女朋友的名字漆在坦克上。隊員年齡雖輕,但狂熱勇猛的作戰精神卻勝過其他武裝黨衛隊士兵。該師於1943年7月正式成立,結訓後於1944年4月被調到法國。1943年初,SS開始籌建其第十二個師。與其前頭的諾德、諾德蘭等師不同的是,這個師沒有徵用一個外國人。仗打了三年,人員早已短缺,黨衛軍瘋狂地從年輕人中挖掘兵員,這就SS12師的由來——納粹童子軍!徵兵工作始於1943年春。入夏後,新兵被集中到比利時的訓練基地Beverlo。這些志願兵大多出生於1926年,即到1943年止都僅有16/17歲。這個新師的軍官主要來自SS第一師LAH和SS的其他師。另還有50餘名軍官來自國防軍。但軍官在數量仍然不夠。於是有一些志願者被破例送到設在勞恩堡的SS軍官訓練學校,或者索性在部隊里學習指揮課程,學成後直接擔任指揮官。1943年6月第12裝甲師組建之初本來是裝甲擲彈師,後於同年10月才升格為裝甲師。第12裝甲師的軍官和士官大多抽調自「元首衛隊師」,他們都有在東線作戰的經歷,還有的則來自海軍和空軍。由於有許多「希特勒青年團」成員自願加入這支菁英部隊,使得全師編制人數大大超額,記有軍官520名(缺額144名)、士官2383名(缺額2192名)、士兵17637名(超編2360名)和外籍志願者1103名,總人數達20540人。
2戰斗
編輯
12SS裝甲師的年輕士兵們在Caen及周圍地區戰斗中贏得了二級鐵十字勛章後,在相機前擺好姿勢照相首任師長為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少將,他對新兵堅持進行真實環境下的實彈訓練。優秀的教官再加上嚴格的訓練使第12裝甲師很快就成為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部隊,古德里安在視察該師時也對其贊賞有加。1944年4月初,完成組訓的第12裝甲師駐防法國。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第12裝甲師由預備隊劃歸第7集團軍(第21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也屬該集團軍)建制,奉命向登陸盟軍發動反擊。6月7日凌晨,第12裝甲師第一個趕到戰場並進行了反擊。由於盟軍擁有絕對優勢,第12裝甲師被迫在卡昂地區轉入防禦。6月14日,由於指揮所遭盟軍艦炮襲擊師長威特少將陣亡,第25裝甲擲彈團團長庫爾特.梅耶上校(Kurt Meyer)繼任師長。面對盟軍的強大攻勢,第12裝甲師在卡昂堅守了33天之後,於7月9日撤退。7月20日,第12裝甲師再次將英國和加拿大聯軍阻止於韋蒙特(Vimont),並在此又堅守了兩個星期之久。8月初,盟軍在佛雷斯(Falaise)地區對德軍形成包圍之勢,第12裝甲師臨危授命守住袋口兩側,掩護主力跳出包圍圈。此戰打得異常慘烈,第12裝甲師以僅余的60輛抗擊盟軍600輛坦克,許多擲彈兵身系炸葯跳上盟軍坦克與其同歸於盡,即使在盟軍突入佛雷斯市內的第二天,仍有50-60名第12裝甲師士兵頑強戰斗到最後一人。在諾曼第戰役中,第12裝甲師在戰斗中表現出的狂熱和訓練有素給盟軍留下了深刻影響。戰後一位英軍士兵回憶道:此後我們開始走霉運了。我們遇上了一支第12裝甲師的部隊,他們瘋狂戰斗到最後一人也不投降,我們不得不殺死他們每一個人,真是太可怕了。諾曼第戰役中,第12裝甲師共陣亡官兵403人,受傷847人,失蹤63人,損失大部分重裝備。1944年在法國的一輛12SS的4號坦克(J型),在炮塔上寫有其乘員女朋友的名字1944年9月6日師長梅耶率部由法國進入比利時與美軍遭遇並被俘,第12裝甲師余部在代理師長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帶領下撤回德國。經補充修整後,第12裝甲師劃歸迪特里希指揮的第6裝甲集團軍,胡歌.克拉斯上校(Hugo Kraas)任師長。1944年12月16日,第12裝甲師隨第6裝甲集團軍參加了阿登戰役,以及圍攻巴斯托涅(Bastogne)的戰斗,戰役失利後又於1月20日趕往東線去解除蘇軍對布達佩斯的圍困。3月中旬,解圍失敗後的第12裝甲師退入奧地利境內。5月8日第12裝甲師在恩斯鎮(Enns)向美軍投降。直到投降時第12裝甲師仍努力保護自身的榮譽和尊嚴,他們斷然拒絕在車輛上懸掛白旗。在諾曼底戰役中被美軍俘獲的12SS士兵
3歷任指揮官
編輯
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准將—————————1943年3月~1944年6月 庫爾特.梅耶(Kurt Meyer)准將—————————1944年6月~9月 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1944年9月~10月 胡歌.克拉斯(Hugo Kraas)准將—————————1944年11月~1945年5月
4戰斗序列
編輯
第12裝甲團 第25裝甲擲彈團 第26裝甲擲彈團 第12裝甲炮兵團
5最後的結局
編輯
1945年5月初SS12成為戰略預備師, 5月8日後,12SS進入美軍設在恩斯的拘留營,共有9870人。 由於指揮官的較高素質,改師接受了很全面的訓練。其訓練尤其強調輕武器的使用和模擬實戰訓練。1944年1月,該師已能進行整合訓練,但苦於缺乏足夠的裝甲車輛,只能用俘獲的法國車輛和義大利次品充數。這些車輛主要是些卡車和摩托。這個問題很快得到重視並被解決。1944年4月初,12師離開了比利時開往位於諾曼底附近的駐地。在法國,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視察了12師並對其狀況表示滿意。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揭開了他們解放歐洲大陸的序幕。在經過了數小時的混亂後,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部於下午三點零五分向SS12師下達命令如下: 全師向北開往卡恩,Alencon-Carrouges-Flers一線,抵達阿弗朗什地區,隸屬於47裝甲軍。行動於21裝甲師左翼攻擊奧納西側之盟軍並摧毀之。 下午4:30分,該師之20540人開始從不同的位置想目的地集結。由於在夜間行軍,全師成功了擺脫敵機的困擾並於7日晨到達前線。除偵察部隊外,首先抵達卡恩的部隊是SS旗隊長庫特.梅耶(裝甲梅耶)的SS第25裝甲擲彈兵團;SS12裝甲團第2營和SS第12裝甲炮兵團第3營。在卡恩西北的阿貝地區,梅耶計劃用他的戰斗團發動一次反擊。此次反擊計劃在7日下午4:00發動,由梅耶的三個摩托化步兵營打主力,同時由5個裝甲連和第3營的炮兵進行火力支援。 然而,由於盟軍向該地區不斷施壓,該反擊計劃不得不修改。加拿大步兵第3師從南面壓來,在通過奧瑟時,其部分機動化部隊和步兵遭到SS12師的猛烈反擊。SS25團第3營和第5,第6裝甲連合力殲滅了由蘇格蘭人的C連,並給該連所在營以沉重打擊。此戰中,SS12師還摧毀了28兩加拿大坦克和其它車輛 下午3:00,25團第2營從聖康斯坦特以南發動進攻,但由於其指揮官SS二級大隊長漢斯.斯坎皮尼的陣亡,這次進攻沒有取得什麼成果。下午4:15分,25團第1營在第8裝甲連的支援下發動進攻,該部在坎布斯村與英第3步兵師的右翼部隊交火,雙方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隨後該營推出了村莊進入防禦陣地。 下午6:00之前,裝甲梅耶的戰斗團成功地凍結了敵軍的攻勢。但由於盟軍艦艇猛烈的炮火和其本身過重的傷亡,結果他不得不取消了進攻,並命令設臨時陣地以守住這一天反攻下取得的地盤。 6月8日早晨,SS一級大隊長威廉.蒙克的SS第26裝甲擲彈團抵達梅耶以西的陣地。他們被授命攻擊Norrey-en-Bassin,Bretteville-l'Orgueilleuse,Putot-en-Bessin和Brouay等村莊。該團在沒有坦克支援的情況下進攻了早就由加拿大第3步兵師第7旅佔領並設防的這些村莊。 6月8日上午3:00,第1營從Cheux向Norrey-en-Bessin發動進攻,但由於加拿大人炮火太猛,他們不得不在沿繆河的高地上設下陣地。西伯肯的第2營在早晨6:00向Putot-en-Bessin發起進攻。在一次猛烈的掃盪後,德國擲彈兵將皇家溫尼伯步兵A,B,C連完全圍住,加拿大人在撤退過程中幾乎被全殲。村子被德國人佔領之後,加拿大人在晚上9:30,由一個步兵營,一支裝甲部隊和幾個機槍連發動反擊。在盟軍數量優勢的壓制之下,SS部隊撤到村子南緣並設立陣地。 第3營在上午8:00投入戰斗,他們沒有與敵人進行猛烈的交火。在向Brouay進攻時他們發現村子並沒有被佔領於是該部在該地區設立陣地。 在西面,SS二級大隊長SS戈哈德.不萊梅的SS第12偵察營負責防守全師的左翼,在盟軍愈來愈大的壓力下,該營被迫退到Cristot-Brouay一線。那裡左有26團第3營,右與裝甲李爾教練師。 全師的主力現在防守在他們在6月7日,8日奪來的領地上。盟軍的計劃遭到了挫敗,他們登陸的首要目標便是卡恩和那裡的Carpiquet機場。事實上,擁有海軍炮火,空中優勢和數量上壓倒性優勢的盟軍直到33天之後才拿下卡恩,狂熱的SS12師使他們吃盡苦頭。 在SS12師的陣地線上,加拿大人掌握的Norrey-en-Bessin村像一根手指一樣伸入德軍的防線。12SS決定拿下該村並建立一條堅實的防線,由不萊梅的偵察營守護左翼,瓦爾特穆勒的第1營防守右翼。為實現這一目的,進攻計劃在6月8日晚發動。將要使用的部隊有:SS25團的偵察連和剛抵達前線的SS12裝甲團第1營的第1和第4連(裝備黑豹坦克)。 庫特.梅耶在他的寶馬車里親自指揮(事先他向他的偵察連保證他會和他們一起進行戰斗)。部隊從Rots向Bretteville推進,在那裡他們大戰了整個夜晚。雖然開始階段進攻很順利,但隨後由於盟軍的堅決抵抗和得不到蒙克的第26團的支援,德國人不得不撤退。 德國人屢次進攻試圖拿下盟軍所掌握的Norrey-en-Bessin但都沒有成功。皇家步兵團的防守異常頑強。進一步的進攻由於盟軍在附近的反攻而被推遲。 6月14日該師師長弗里茲.魏特在指揮部里被盟軍海軍炮火擊斃。SS旗隊長庫特.梅耶隨後接任師長。SS第25團由SS一級大隊長米里烏斯指揮。 在6月餘下的日子裡,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在進攻SS12師把守的防線時遭受了挫折。在盟軍登陸後的4個星期內SS12師都處在卡恩戰斗的焦點位置並成功地擊退了盟軍對這個城市發動的所有進攻,盡管盟軍在各方面占盡優勢。但是,這樣的戰斗大量消耗了SS12師的人力物力,他們缺乏組織一次反擊所需的力量。7月的第1個星期,盟軍在數量上過於懸殊的優勢使SS12師不得不向南撤退以佔領新的據點。在登陸的33天之後,盟軍終於取得了卡恩。 7月19日,12SS又投入了戰斗。英加部隊發動的古德吾德(英國一著名賽馬會)行動把他們拉入了戰斗。7月20日前進攻在Vimont附近被遏止住了,12SS守住了他們的防線並堅持了兩個星期。隨後SS12師被拉出了防線並成了第1SS裝甲軍的預備隊。 作為該地區唯一的機動化預備隊,SS12師充當了消防隊的角色。他們頻繁地奔波於支離破碎的防線並盡力堵住較大的缺口。在8月的第一個星期里,12SS在阻遏加拿大第一軍的兩次攻勢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兩次進攻都被12SS頑強的戰術遏止在卡恩和法萊斯之間的地域。 該師剩餘的60輛坦克要面對的是盟軍600輛坦克!在有些地方裝甲擲彈兵把炸葯綁在自己身上然後與盟軍坦克同歸於盡。Tractible行動是向法萊斯發動的後一次進攻,被12SS在城市前最後一個山頭遏止住了。翌日,加拿大部隊從西部攻入法萊斯,50-60名SS擲彈兵守到最後一人。 向西撤退後,該是位於在Chambois形成的口袋的北側。梅耶接到第7軍的命令堅守住北翼越久越好,以使更多的德國部隊突圍。大約在這個時候SS一級大隊長馬克思.烏舍被英軍俘獲。他剛剛因他的SS第12裝甲團在諾曼底的戰績而被授予橡葉騎士勛章。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他的部隊摧毀了至少250輛敵坦克。8月20日12SS裝甲師離開法萊斯口袋並渡過塞納河,結束了他們在諾曼底的戰斗。 在段期的休整和補充之後,該師又上了前線。這次12SS負責掩護德軍從法國撤退。9月6日,在法比邊境上,當該師准備進入比利時境內時,SS區隊長庫特.梅耶被美軍俘獲 11月,該師回到德國並與其在尼恩伯格的補充營會合。在這一時期SS12師獲得了所需的補給,坦克和其它裝備。多數補充人員來自海軍陸戰隊和空軍。在梅耶被俘之後,全師由SS一級大隊長胡伯特.梅耶臨時指揮直到回到德國境內。11月,SS旗隊長胡哥.卡拉斯接任指揮,全師隸屬塞普.迪特里希的第6裝甲軍。 1944年12月16日,SS12師在阿登反擊中扮演了很活躍的角色。從北翼出發後,該師負責保護全軍的右翼,他們向馬爾梅迪前進。盟軍頑強的防守使12SS迴旋到左翼跟在LAH屁股後。 隨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德軍在阿登的反擊失敗了。曼托非爾無力挽回局勢。包括希特勒青年師在內的德國部隊被迫撤回到他們發動進攻的起點。 期間根本沒有休整的時間,因為在1月20日整個第6裝甲軍受命調往東線。他們的任務是進攻包圍布達佩斯的俄國部隊。月底前,12SS已由鐵路被運到了匈牙利境內。作為南部集群的部隊它是首先到達的。二月初,在總攻發動前,SS12師和LAH的一部分成功地摧毀了俄國人在格蘭河上設立的橋頭堡。3月6日主攻開始。12SS從巴拉頓湖北側前進,在取得了有限的戰果後,進攻被俄軍的抵抗和春季泥濘的地面阻遏住了。 3月中旬,12SS向奧地利撤退。3月13日,該師從維也納以西穿過奧登伯格和希爾登伯格最後抵達了林茨。5月8日全師越過恩斯的分界線進入美軍受降區。為了榮譽和自尊,他們拒絕接受美軍要他們把白旗掛在車輛上的要求。這實在是支頑固到底的部隊。
6點評
編輯
對於這支納粹童子軍筆者也實在沒有什麼話講,他們的戰鬥力於其年齡完全不成比例,傳統的老兵戰鬥力強的理論是否要有所動搖? 從經歷來說該師只能說是寶貝部隊,與其他德軍部隊相比一樣是普通的消耗品,只是這個消耗品的成本很高,金碗裝的米飯還是一碗米飯的作用。
7元首比生父重要大義滅親常發生
編輯
這些手段也被用在為新加入希特勒青年團的男女少年兒童團團員舉行的常規歡迎儀式上。這些重要的標志著兒童期以及個性終結的儀式經常是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天舉行,地點一般選在恢宏的大廳或者裝飾有火炬、橫幅、蠟燭以及德國英雄照片的城堡里。10歲的孩子們在那裡宣誓:「我志願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始終滿懷愛意和忠誠完成職責,協助元首所以上帝保佑我吧!」
這就是希特勒關於新一類的德國超人的設想,從兒童時期起就在納粹嚴酷的熔爐里進行鍛造。「我想再一次在那些年輕人的眼睛裡看到驕傲的光芒和捕食猛獸的獨立性。」他在1933年說,「我的年輕人們必須強壯而英俊。我會讓他們經受體能的全面訓練。我計劃擁有身強力壯的青年人這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主要的事情。由此我將根除人類千百年來的馴化史。然後在我面前我就能擁有純潔、高貴而又自然的材料。有了他們我就能創造新秩序。」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拖垮魏瑪一代的懷疑、軟弱、自我沉淪等等沒有任何立足之地。對希特勒來說,德國的所有年輕人都必須「和皮革一樣堅韌,和獵狗一樣靈活,和克虜伯鋼鐵一樣堅強。」這些詞語被政權中激情的青年擁護者們當作真理來記誦。梅麗塔.瑪舒曼知道「要求我們的「堅強」是「接受懲罰」時表現出的堅強。我認為我們在面對困境、懲罰和苦痛的時候都得學會堅強。」熱愛德國是最重要的,正是在這種熱愛中年輕的納粹分子「希望使自己變得「堅韌,靈活而堅強。」」
瑪舒曼一有可能就離開學校加入了德意志少女聯合會的新聞宣傳部。「我想以政治教化民眾,當然,以清楚的民族社會黨人路線。」她是少數幾個享有特權的人中的一個:在納粹的意識形態里,女性和男性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最理想的是從事家政工作、生孩子以及乾田間地頭的農活。少女團和德意志少女聯合會的結構和活動都很落後。對於女孩來說,沒有任何特殊的或者精英的組織所有的女孩都差不多,就是用來做服務工作和生育下一代的。
希特勒青年團任何分支中的生活都是殘酷的:沒完沒了的警戒滿足了青少年們行動的需求。理想就是充實一天當中的任何一刻。不管是體能訓練、文化作業、社會指導,或者甚至是強制性的在一個非正式的場景中討論政黨目標的「家庭傍晚」,一切都是在競賽。這種無盡比賽的結果就是個人內心生活的減少。馮.席臘赫以每一年的既定項目來命名這一年的政策也增加了控制感:1934年,第一年,稱作「訓練年」。
這個組織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青年人是由青年人來領導的。1932年納粹超過三分之二的青年領導人都只有20來歲。年輕人們在希特勒青年團中每天的生活都是由同齡人而非等級中的長者來領導,這樣他們在這個新政權里就占據了中心的重要地位。他們不僅僅是即將到來的帝國的活力種子,而且是社會系統里的中心支柱。正如馮.席臘赫不厭其煩地一再重復的那樣,民族社會黨是「青年人的政黨」。
代間的關系一舉顛倒了。青年人現在處於支配地位,而且用「一種冷淡的傲慢」來表達他們的優越性。在希特勒奪取政權以後,這種傲慢對新的政權來說是有用的:既然「青年人的時刻」已經來臨,很多希特勒青年大起膽子回敬「自由資本主義的偽善」。他們以一種「啤酒瓶戰役」的方式擾亂學校生活、打破給他們低分的老師的窗戶、協助初級中級教育中都發生的清洗社會黨人和共產黨人的運動。
由於仇視理性、懷疑知識,納粹教育的方針很簡單。每個年輕人都被反復灌輸對元首的個人崇拜以及「人民共同體」推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政策,認為雅利安人種是「文化的締造者」,而仇恨猶太人,因為他們是「文化的毀滅者」。納粹的意識形態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詮釋右傾思想的詩歌,還是關於猶太人是異族的數學問題。像傳經、藝術以及大部分科學之類的課程被取消,男女之間的區別被無情地強調。
F. 二戰中,英國空降兵部隊的訓練計劃是什麼
空降兵部隊的兵員來自陸軍,滑翔機飛行員由陸軍負責抽調,空軍負責培訓;計劃到1941年春培訓出一支3000人的傘兵部隊,和一次能空運、空降1個旅(3700人)的滑翔機部隊,並建議製造能夠運載坦克或與其相同重量物品的大型滑翔機。會議還討論了空降作戰的各種形式,例如襲擊敵人佔領的土地,然後從海上或空中撤出;以空降部隊作為進攻的先頭部隊;甚至討論了以空降襲擊德國內地的重要目標,以引起其驚恐沮喪局面的出現等大膽的設想。會議之後,空降部隊的一切工作都按決定迅速展開。中央空降學校改名為中央空降部隊,指揮官是空軍上校哈維,在其編成內有發展科和傘降訓練學校、滑翔機訓練中心等。
到1940年9月底,「布爾人」突擊隊共接受了21名軍官和321名士兵,11月完成了第一期跳傘訓練後,改編為第1傘兵營,成為英軍第一支空降部隊。
G. 英國如何訓練空降作戰人員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為了重建英國軍隊的聲譽和英國人的信心,指示英軍組建了一支專業襲擊分隊——第2突擊隊,該分隊曾以「布爾人」之名而馳名於世。丘吉爾急欲使這支富有神秘色彩的部隊在對德作戰中創建功勛。當時英國的其他軍隊正在進行整編,准備迎接可能來臨的德軍入侵本土的戰爭,而對其他作戰行動則盡量迴避。因而「布爾人」突擊隊實際上只是一支人員、裝備和武器都不充足的部隊,它受命執行的也都是得不到任何支援的戰斗任務。「布爾人」突擊隊的司令部稱作聯合作戰指揮部,它從陸、海、空三軍各部隊抽調人員集中訓練和使用。在突擊隊的初期成員中,主要是原來組織起來准備在挪威抗擊德軍用的10個獨立連。1940年6月初開始,突擊隊一直在分小組悄悄地從英國出發,對德國控制的歐洲海岸軍事設施進行襲擊。丘吉爾對這些偷襲行動大加稱贊,他認為「布爾人」突擊隊的作戰行動盡管規模小、機會少,但這總是在英軍遭受一系列失敗後,在戰略防禦階段中取得的某些戰術進攻的勝利。德國在挪威和丹麥、荷蘭、比利時空降突擊的勝利,給丘吉爾以巨大震動,他在下令所有沿南海岸德軍可能著陸的地方都設置障礙物的同時,指示國防部盡快組建一支「至少有5000名傘兵的部隊」。國防部立即給各軍區下令,要每個軍區選送1000名志願者,與此同時迅速組建了訓練機構。在各軍區的志願者到達之前,根據丘吉爾的旨意,「布爾人」突擊隊成了傘兵部隊的首批受訓人員。這些人都希望能及早參加空降戰斗,而且很喜歡突擊隊的特殊生活方式。因為突擊隊不在營區駐扎,每人每天發給6先令8便士英幣,讓其自找住處。訓練地點附近的居民很快便發現,到他們家裡寄宿的不是一般的老百姓。顯然,為了向急於求成的首相表示工作有所進展,國防部必須解決空降部隊的訓練場地和膳宿問題。為了不讓其他的部門插手,他們首先選擇了北部工業城市曼徹斯特的林格威民用機場作為空降訓練試驗中心,該機場位於索爾茲伯里平原陸軍訓練場的最北面。此地氣象條件不利於飛行,因為曼徹斯特是英國著名的多雨區,即使不下雨時,當地的工業煙雲也會籠罩整個天空。1940年6月19日,空降訓練試驗中心改稱中央空降學校。當時學校沒有傘降訓練經驗,管理人員是從陸軍和空軍部隊抽調來的,彼此之間非常陌生,甚至對自己到該校的任務也稀里糊塗。首任校長是空軍少校路易斯·斯特蘭格,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名的飛行員。斯特蘭格少校只有皇家空軍在戰前訓練單個人員跳傘的經驗,即跳傘員爬上「弗吉尼亞」式雙機翼轟炸機的機翼,用手扶住兩翼間的支柱,接到飛行員發出的信號後,打開降落傘,讓張開的降落傘把他們拉入空中。這種方式使跳傘人員感到痛苦和恐懼,而且有不少人在開傘時會把機翼支柱拉彎。該校管理人員中的陸軍最高官員是少校約翰·洛克,他來自皇家工兵部隊,是一個自覺性很強、富有獻身精神的人,盡管毫無空降方面的經驗,但他立即開始了訓練和組織空降部隊的研究工作。訓練中首先遇到的是飛機、降落傘的保障和教員的來源問題。在洛克的奔走下,空軍部很快給該校調撥了6架「惠特利」轟炸機作為傘兵運載機,並配發了1000具訓練用傘。開始使用的傘還不是採用繩拉開傘,首批受訓的學員必須採用類似手扶機翼支柱的方法,從「惠特利」飛機尾部臨時裝上的平台上跳下。好在這種傘沒用幾天,帶有繩拉開傘裝置的背式降落傘就運到了,同時在「惠特利」飛機的肚子下面開了一個便於傘兵跳出的艙門。但不幸的是,剛使用這種降落傘就出現了亡人事故,一名士兵的傘未開就墜地了。這是一次因操作不當造成的不應有的事故。幾年之前,英國降落傘公司便向國防部建議使用他們公司設計的安全可靠的繩拉開傘式降落傘,但被婉言謝絕了。該公司的降落傘與皇家空軍的訓練傘的不同之處是:跳傘員跳離飛機時,利用人本身的重量就可使傘繩拉出,傘隨之張開,這樣就減少了拉繩纏繞的危險。這種新型降落傘,以其較好的可靠性很快被部隊認可,深受傘兵們歡迎。以後的十幾年裡,英國空降部隊一直在使用這種傘,而且不需要備份傘。從8月起,各軍區選送的突擊隊員陸續到達,開始進行傘降訓練,這是組建空降部隊的第一步。這時有人提出滑翔機比降落傘更易於空降,使用滑翔機,士兵可以集體著陸,並能攜帶裝備和重型武器。9月5日,英空軍召開會議,研究未來空降兵的體制編制問題。與會的陸軍和空軍的將領們坐在一起,通過解釋和諒解,從思想上消除了懷疑和隔閡,形成了工作上的夥伴關系。會議所做出的重要決定是:空降兵部隊的兵員來自陸軍,滑翔機飛行員由陸軍負責抽調,空軍負責培訓;計劃到1941年春培訓出一支3000人的傘兵部隊,和一次能空運、空降1個旅(3700人)的滑翔機部隊,並建議製造能夠運載坦克或與其相同重量物品的大型滑翔機。會議還討論了空降作戰的各種形式,例如襲擊敵人佔領的土地,然後從海上或空中撤出;以空降部隊作為進攻的先頭部隊;甚至討論了以空降襲擊德國內地的重要目標,以引起其驚恐沮喪局面的出現等大膽的設想。會議之後,空降部隊的一切工作都按決定迅速展開。中央空降學校改名為中央空降部隊,指揮官是空軍上校哈維,在其編成內有發展科和傘降訓練學校、滑翔機訓練中心等。到1940年9月底,「布爾人」突擊隊共接受了21名軍官和321名士兵,11月完成了第一期跳傘訓練後,改編為第1傘兵營,成為英軍第一支空降部隊。
德國航空兵的襲擊重點是英國的空軍機場, 也不放過交通樞紐。
H. 英國第22特別空勤團的挑選與訓練
沒有軍官或士兵能直接入伍至正規團(22nd SAS Regiment)。而只能是,來自英國陸軍中其它團或軍團的志願者,這有時導致該團被非難為偷獵一些最優秀和最富進取心的年輕軍官和士兵。SAS的所有志願者首先須通過由赫勒福的團本部挑選的課程。這些測試在威爾士的布列根地區舉行,其內容包含一系列的任務設計來發掘出每個人是否有心靈調適、肉體耐力、自律能力和強韌的精神等素質,而這些都是兵團因任務上的需要而必須具備的。
過程開始於10天的適應期,一組2S人的地圖判讀訓練將每個人帶至相同基礎的水準。接著10天是單獨一人的越野行軍,最嚴格時要背25kg的柏根背包於20小時內行軍64km。那些志願者或沒被迫退出的人須繼續接受14周的接續訓練,包括跳傘課程和戰斗求生訓練。在這階段結束時,通過的人獲頒貝雷帽和徽章,將成為SAS的永久性成員,盡管專門化課程訓練仍將繼續進行包括通訊、語言、野戰醫療、爆破、射占、自由落下跳傘和其它戰鬥技巧。一名士兵要得到承認為充分資格的成員,大約需要二年的時間,然後才有一段諸如戰斗突擊隊角色的高強度訓練時間。
不像SAS早期的數年,今日SAS強調於扶助與鼓勵受試者以通過測試和課程,但這並不意味著將以任何方式放鬆其高標准。雖然如此,其錄取率大約只有20% ,但有點要認清,那就是在其它的80%中只有極少數人有感到羞愧的理由,事實是SAS是要找尋一種非常特別的才幹之組合,而這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符合其所需。 SAS團的正規軍官和士官一次正常的勤務時間是3年,接著他們通常會回到他們原先的團或兵團。這確使SAS團不會變得太自我,也可於服役時將那些組成SAS的緊密混合的構想和訓練散播至陸軍的其餘部分。
傳說英國的軍情處里的特工們,相當一部分出自特別空勤團。因為那裡的成員太優秀了!
I. 英國皇家衛隊的士兵要求
英國皇家衛隊的士兵從各地陸軍選拔出來,然後被安排到皇家儀仗隊位於白金漢宮附近的軍營中受訓。
英國皇家衛隊
這些新兵每天除了跑步、射擊訓練之外,還需要學會使用各種攻擊火炮,擅長騎術。身高體重要求「孿生兄弟」一樣整齊劃一,而且長相俊朗,聲音洪亮,充分體現英國的軍人風貌。 衛兵們還有厚重的軍裝鎧甲,以及長長的軍靴,僅僅是這套裝束就重得讓常人走不動路。所以說,想當好一名皇家衛兵,能負重、耐高溫是必須具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