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列舉說說我們中國人怎麼上天入海的
神舟七號,我為你感到驕傲
「神舟七號神舟七號
心臟的中國國家連在一起
神舟七號神舟七號
你讓中國人世界各地的興高采烈
神舟七號,你的驕傲
神舟七號,我為你感到驕傲
為你歡呼,我祝福你
你的名字比我更重要的是,的生活,「
宣布成功發射了神舟七號」,當我聽到窗外傳來這已經適應,聽起來盪氣回腸的歌曲,我幾乎感動得哭了,熱血沸騰...... ...
神舟七號勝利的活動空間,翟志剛,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完成任務的艙外活動,將上演中國的飛天夢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下一步對中國人民的月亮。一年後,神八,九神,神十(正俗話說,「八九不離十」)將揭開序幕推出,即外國媒體預測,在未來的國際空間站。
從那時起坐穩第三把椅子空間的權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
山姆大叔隨著世界高精密設備,高端技術,高品質的人才,花巨資,而且還損兵折將,歷經曲折前前對手蘇聯人留下的足跡月亮,時間跨度近50年來,在競選月亮,休息休息。
以來的崩潰,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的內部和外部問題的情況下,也難以弘揚偉大成就的蘇聯共產黨執政期間的大部分。
印度,日本宇宙航空俱樂部的第二類成員開發了許多宏偉的計劃,劃出一道美麗的海市蜃樓,但不可以想像的成功或失敗。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我的高聳的中國!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嚴密封鎖的西方國家的最先進的技術,吸引國際高科技人才和許多其他條件。落後國外幾十年的追趕,逐漸拉近距離坐在椅子上的航天俱樂部,我們的航空航天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完全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自力更生,幾代領導集體的英明決策和團結一浪高過一浪,團結奮斗的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員,是一個強大的擁護和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而犧牲的所有的中國人,中國人的團結,和世界各地的熱心參與!神舟載入的夢想和願望的中國人,自豪!
「神舟七號」,你是我的驕傲!
神舟七號,我為你感到驕傲!「 ......
參考:學習網路
神七發射
倒計時一分一秒過去,我的心再一次激起了波浪。
「10,9,8,7,6,5,4,3,2,1,著火了!」在一個時刻,13億中國人民的歡呼聲發射的神舟七號雀悅。神舟七號發射,標志著中國的航天工業到一個新的水平!
胡錦濤來問的航天員公寓天閣,親切看望三個任務並加強宇航員的航天員是負責這個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在這個空間飛行的宇航員將進行太空行走,這是第一次在太空中飛行的真實飛行的中國人喜歡。
,敦煌同一緯度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飛在夜空中,紅色的尾焰紅燦燦的秋天戈壁沙漠,構成了壯觀景象。
21 33點,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常萬全宣布:飛船進入預定軌道,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
109家中國長征火箭的飛行 - 在解除7個神舟飛船任務完成之後,傳統的長征二號F火箭將發射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的任務傳遞給下一個新開發的火箭。
敦煌壁畫上的形象,從傳說中的月亮曼妙的飛行,中國人始終不曾忘記實現自己的夢想空間 - 早在600年前,明10000自製火箭乘坐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嘗試飛行空間。但是,直到2003年10月,「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首飛成功,中國人真的敲訪問空間。 2005年10月,費俊龍,聶海勝兩個多天的太空飛行,
航天員活動范圍從飛船返回艙擴大到軌道艙。
根據該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飛行,三名航天員將穿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航天服,步出太空飛船,印度第一次向中國人的足跡空間。在另一個宇航員將身著艙外航天服,「海鷹」在俄羅斯,與出艙航天員執行任務,在同樣暴露在真空的軌道艙,共同完成太空行走任務。
「我們考慮了很多名字,但最終決定命名的國內太空服'飛'。」周建平說,「我們希望,在未來,我們可以像敦煌壁畫的飛行,在太空中自由飛廣袤的空間。
」迎接遊客,三個「馬」巡邏「九州。張劍氣,副首席指揮官,中國的載人空間項目用詩一般的語言來描述的太空飛行。三名航天員是42歲 - 被考慮的馬三個宇航員楊立偉和其他以前登上了空間的同時選擇的獨家采訪新華社記者的宇航員的中國人民解放陸軍旅。他們說,已接受了系統的的出艙技術的學習和培訓,並有完整的信心在中國的第一個時間空間出艙行走任務的。
a>
如果順利出艙,俄羅斯,美國之後,中國將成為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第三個國家。
神舟七號飛行還將進行飛行衛星,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風險測試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固體潤滑材料空間。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戰略任務階段的首次載人航天的第二個步驟飛行「。張建啟說,它的順利實施,未來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② 千年夢圓在今朝,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是怎麼實現的
1.課文簡說。
課文敘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文章熱情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簡要敘述了炎黃子孫為了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千年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重點描述了明代的萬戶所嘗試的人類首次火箭飛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呈現的勃勃生機,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第三部分(第10段),簡要描繪了炎黃子孫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臨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更深更遠的太空。
課文重點敘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經過。具體敘述了載人航天工程的艱巨和困難;廣大科技工作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成功返回及其偉大意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千年夢圓的經過,從中體會中國航天人所體現的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學習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在事實的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盡管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卻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這句話一方面承接上文,用萬戶的火箭飛行失敗說明中華民族在追求遨遊太空的夢想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遭遇了很多的失敗和挫折;另一方面開啟下文,說明中華民族並沒有因為失敗放棄飛天的夢想,而始終堅定執著,不斷努力。
②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
句子中的三個「最」字,充分說明了載人航天工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充分說明了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顯示出的巨大的勇氣和決心,也充分說明了中國航天工作者將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的勞動。
③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這句話充分肯定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的偉大意義,是幾千年的夢想變成現實,是幾代人數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奮斗的結果,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勇於挑戰的精神。
(2)對詞語的理解。
九天攬月:攬:採摘。到天的最高處去摘月。常形容壯志豪情。
絢爛:光彩炫目。
先驅:在前面開路引導,也指引導的人。
積勞成疾:積勞:長期勞累過度;疾:病。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
風華正茂: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堅持不懈:懈:鬆懈。堅持到底,一點不鬆懈。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瑰麗、嘗試、火箭、捆綁、探索、慘重、穿越、振奮、規模、協作、精細、宛若、概括、評價、魄力、嫦娥奔月、炎黃子孫、積勞成疾、風華正茂」等詞語。
2.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千年夢圓的經過,激發民族自豪感。
3.學習在具體的事實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體會中國航天人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關於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資料,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概況,豐富背景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課中,這些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引入到課堂教學,補充、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課後,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和搜集的資料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比如,編小報、辦牆報、搞展覽。
2.出示課題,可以讓學生先說說課題字面的意思,特別要理解「圓」的意思,「圓」就是使完滿,使周全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並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歸類梳理,大致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問題:千年的「夢」是指什麼?千年「夢」是怎麼圓的?為什麼千年的「夢」今朝圓了?這些問題可以成為研讀課文的主要線索。
3.這篇課文比較長,是略讀課文,要培養學生在快速默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可以簡單寬泛地提示學生「你讀懂了什麼」;也可以抓住「夢」和「圓」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提示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麼夢?怎麼圓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默讀課文,在課文中尋找答案。默讀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4.課文不僅敘述了千年飛天夢今朝得以圓的結果,而且用大量的事實來說明「夢圓」背後的精神和力量,這應該成為課文研讀重點。研讀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過程方面,千年的尋夢過程中,中國人民充分表現了炎黃子孫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二是探索方面,「神舟五號」的研製過程,充分表現了中國的航天工作人員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的精神。
5.千年夢圓在今朝,是中國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值得全體炎黃子孫自豪的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有關句段,比如,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課文後面「閱讀鏈接」《炎黃飛天夢》也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案例
片段:
細讀文本,尋根溯源
師:千年夢圓在今朝。「神舟五號」能順利升天,你認為應該歸功於誰?請你仔細讀讀課文,在有感觸的地方圈圈畫畫,特別有感觸的地方可以有感而發,寫上批註。
(學生認真地讀課文。)
生:我認為楊利偉是一個功不可沒的功臣。
生:我也有同感,作為太空飛行第一人,他對祖國忠誠的愛,對航天事業無限的執著,都令我們敬佩。
師:是啊,隨著「神舟五號」的飛天,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
(出示一組身穿太空服的楊利偉圖片,師生共同回憶2003年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師:楊利偉用三句話概括了他21個小時的太空旅行,這三句話找到了嗎?
生:「飛船飛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驕傲。」
師:讀了課文,你怎樣理解楊利偉的這三句話?
生:我認為這三句話是楊利偉對飛船的評價,也是對研製飛船的航天人的贊揚。
生:我認為這三句話說明「神舟五號」飛船是很安全、很穩定的,也說明我國的航天工作人員的水平很高。
生:我從課文第5、6自然段看出,楊利偉說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對航天工作者的崇高評價,他們是默默的無名英雄。
師:能說具體點嗎?
生:從「一百一十多個單位」「多達三千多個」可以看出參加研製、建設、發射的單位及工作人員之多。
師:這么多的單位和工作人員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麼精神?
生:同心協力。
生:團結合作。
師:對,只有團結合作,同心協力,才能完成「神舟五號」這樣大的系統工程。
生:「夜以繼日」這個詞語彷彿讓我看到了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苦戰情景。
師:從中你看到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生:默默奉獻的精神。
師:是啊,為了「神舟五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獻,他們付出的是時間,是智慧,甚至——生命。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有的人……」這個句段。
(學生朗讀。)
師:同學們,一個英雄的背後往往還站著無數的無名英雄。你知道嗎?——(出示課件)為了保證「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科學家們共設計20種救生方案保證航天員安全,針對飛船系統的故障對策有139個;8位科學家未見飛天身先死,這些科學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車上,有的犧牲在實驗室,他們努力了數十年卻沒能看到飛天成功的壯麗場景。
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這段話,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學生朗讀。)
師:正是成千上萬人的不懈努力、團結合作、默默奉獻、才換來了這個美麗的輝煌的結果,才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
五、相關鏈接
1.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1號」衛星由「長征1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始了中國進軍太空的萬里長征。
「東方紅1號」衛星進入軌道以後,運行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衛星上的短波無線電發訊機,循環播送《東方紅》樂曲和遙測訊號,樂曲聲音清晰嘹亮。每分鍾循環一次,首先以40秒的時間連續播送兩次《東方紅》樂曲,間隔5秒鍾後,播發遙測信號10秒鍾,又間隔5秒鍾,進入另一個循環。人造地球衛星上的遙測儀器不斷地發回各種數據。人們從廣播和報紙上獲知衛星什麼時候經過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這個時間一臨近,人們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興奮地觀看自己國家的衛星。
「東方紅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是我國航天技術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航天器的國家。
2.中國為何要發展載人航天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載人航天,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被關注的問題。載人航天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工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對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國防和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載人航天,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當今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載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科研能力,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勁的經濟能力,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因此,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可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顯示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載人航天,對科技發展具有強大的牽引作用。載人航天技術,集中了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是多種學科、多種技術領域尖端技術的集大成者,載人航天在應用這些已有的技術成果的同時,為促進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和載人航天的實現,又對這些科學技術領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實現這些目標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術成果,客觀上促進了這些學科的向前發展。因此,載人航天,對於科技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載人航天,對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雖然載人航天直接經濟效益還不明顯,但是,載人航天活動開發的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已經在帶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環境進行一系列的試驗,這些試驗將不僅可以獲得在地面條件下無法生產加工的新材料,還可以獲得新工藝和方法。這些工藝和方法將為促進經濟建設,提高效率和經濟效益,產生積極的影響。
載人航天,可以促進科學研究工作的深入。載人飛船為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載體。從太空觀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構造,探明地球的資源、預測地震、洪水、颶風、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可以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美國航天員在太空實驗室里進行了146項地球觀察,其中包括農作物的長勢、病蟲害的蔓延、森林火災、積雪的覆蓋融化情況等。將觀察到的資料提供給有關部門的專家,就可以對地質、地理、農業、生物、水文、環境污染和礦藏等進行研究和評估。
3.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劃,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三步來實施。
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於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第一步任務已經完成。
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在突破這些技術的基礎上,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系統。「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即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開始啟動,下一步中國載人航天的目標將是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於地球與空間站,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
③ 長綢舞的學習方法
長綢舞即中國京劇中傳統的水袖舞。
「水袖」是指綴在戲曲服裝袖上的一段白色綢子,一般的「水袖」長約一尺三寸左右,現根據表演的需要,已發展到三尺、五尺、七尺甚至更長。
指、腕、肘、肩四者的協調和統一,就是舞好水袖的關鍵所在。這就是協調好「三節」、「六合」的關鍵所在。
水袖舞也歸納成十個字,即勾、挑、撐、沖、撥、揚、撣、甩,打、抖、這十個字裡面,每一個動作的技巧都是不相同的。
十字動作的運用
1、勾:使水袖疊起來露出手,就要用'勾'。伸出大拇指,對准水袖的摺痕往上勾,立馬就能勾起來!
2、挑:以食指為主(用力),將水袖朝上方扔出去,多用於要水袖向上飛舞的時候。
3、撐:主要以中指用力,同時兩臂撐出去。如果沒有這個'撐',轉身蹲下時,只能很早就擺好了兩臂伸出的姿勢,這樣整個身段就顯得呆板了,這叫做:'有姿無勢'。
4、沖:兩手托住水袖,兩臂一先一後向上伸。這個身段多用於表現感情激動的'下場'時候。如果不用'沖',就成為無規律的亂耍袖子了。
5、揚:翻袖,抬臂。
6、撥:揚袖後要將水袖放下,還原時'撥'。主要以小指用勁,好象撥東西一樣。
7、撣:揚袖後的還原動作。不過動作比'撥'要大一些, 好似要撣去身上的灰塵一樣。
8、甩:先翻袖,後甩出去,這個動作比'撣'又要大一些多用於生氣的時候。
9、打:略同於'甩',不過更直來直往一些,用勁也更猛一些。
10、抖:即一般常用的'抖袖',動作比'撣'、'撥'都要小,只用腕子稍動一下就可以了。
水袖舞的特點介紹:
我們今天的中國古典舞借鑒和繼承了戲曲舞蹈獨特、鮮明的風格和形態。水袖也是繼承和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談的兩個「力」——用力及表現力,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如果不經過正確的「用力方法」來訓練,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兩條不聽使的 布條,收不回,出不去,演員和觀眾都捏一把汗,毫無美感可言,更無法談及「表現力」了。
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卻沒有通過身體的表現力去體現水袖那如「行雲流水」般的美感,那麼水袖僅僅只是一種技能而已,不但不能體現出舞蹈中的韻律美,反覺多餘、牽強。我認為這兩個「力」之間的關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也可將二者合而為一,理解為同一個「力」的兩個階段:始於「用力方法」,即用身體的協調力和表現來帶動水袖正確的用力技巧;成於「表現力」,運用水袖的修長、多變來表現人體形態和思想感情。
名垂藝史的程硯秋先生曾將武術技法融入戲中,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舞步和風姿卓越的水袖舞,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④ 什麼能上天入海
水珠,因為水會變成水蒸氣,再掉入海中
⑤ 劉伯明的飛天成功
從「神五」落選後,劉伯明觸動很大。為彌補差距,他把相關專業書籍都找了出來,進行重新梳理。3個月內,他整理出筆記、資料70多萬字。
針對「神七」任務,劉伯明還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比如,他從不死記硬背,而是總結出心理表象記憶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把白天訓練的操作程序在腦海里放電影。
「神七」於2008年9月25日升空,3個正選太空人已然確定了,分別是翟志剛、劉伯明與景海鵬,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志剛。當晚,「神七」搭載3名宇航員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訓練艱辛。
⑥ 航天員要想上天之前,必先學會入海,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在宇航員進入太空之前的訓練都是十分辛苦的,完全屬於「魔鬼訓練」。航天員要每天都要在地面上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不僅要求航天員有一個好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其具備「上天」後的技能。
⑦ 新中國幾代人為圓「飛天夢」還經歷了那些磨難,做了那些努力
據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中國將於10月15日至17日擇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電波飛向四面八方,從東海之濱到帕米爾高原,從北疆漠河到浩淼南沙,從祖國寬廣遼闊的家園故土,到遍布全球的華人社區,多少炎黃子孫在凝神期待,盼望「神舟」。
「神舟」,承載著中華民族執著的飛天夢。回望歷史煙波,我們這艘櫛風沐雨的古國方舟之上,曾經醞釀過多少浪漫的飛天暢想、上演了多少雄渾的探索壯劇。
在這里,請讀者跟隨記者的筆觸,走進中華民族飛天之路的歷史長廊……沿著北緯40度線,從托舉「神舟」升空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向西不遠,就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
走進大大小小的洞窟,「飛天」彩塑和壁畫比比皆是,有的展臂翱翔,有的俯首低旋,有的揚手撒花,有的翩然飛舞,個個神采飛揚、栩栩如生。盡管西方古代藝術形象中也有長著羽翼的天使形象,但是「飛天」的造型卻迥然不同,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沒有翅膀。中國的古老先民,彷彿很早就洞悉了現代宇航的 「失重」概念,把人在太空自由飄浮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神舟」———飛天。第一個走向太空的中國航天員,正從書寫著飛天暢想的黃土地上走來,去實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一個悠悠長夢。
回望眼,飛天之路多浪漫。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起源可以上溯到上古時代。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中國上古先民憑想像創造的這種可以騰雲駕霧的神靈之物,高居於雲霄之上,逍遙於九重天外。在我們的祖先心中,很早就產生了像龍那樣凌雲御風、翱翔天宇的渴望,中華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古代傳說中,以一對夫妻為主人公的神話耐人尋味: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後羿引弓射日,一連射下九個太陽,他手中的強弓利箭,現代火箭都望塵莫及。說到嫦娥奔月,盡管現代人類已經實現登月的夢想,但是建設像廣寒宮那樣的「月球基地」,直到今天依然遙不可及。
漫翻中國古代神話史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中國先民飛天浪漫設想的智慧火花不絕於篇,令多少後人心醉神馳。
中國古代文學,更是文人墨客抒發飛天暢想的百花園。屈原的《天問》一口氣向湛藍蒼天質問172個「為什麼」;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 的躍躍欲試,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惴惴不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朗朗太空的好奇、嚮往和揣測。至於說到《西遊記》里一個「筋斗雲」 十萬八千里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更是把人類飛天的浪漫設想發揮到了極致。
在中國古代,飛天不只是空想,還有很多偉大的實踐先驅。據《墨子·魯問》中記載,春秋時期的著名工匠魯班已能「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後漢書·張衡傳》中說,東漢著名的科學家張衡也曾製造出了能夠飛翔的木鳥。在50 0多年前的我國明代,一個叫萬戶的人萌發了用火箭作動力載人飛行的想法。他坐在捆綁著49支「起火」(土火箭)的椅子上,手持兩個大風箏試圖一飛升天,表現了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了紀念這位世界上「火箭載人」飛行的先驅,世界科學家們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說起火箭,中國人更是為之自豪。火箭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據古籍《魏略輯本》記載:「諸葛亮進兵攻都昭,起雲梯,銜車以臨城,昭以火箭逆射其雲梯。」這是「火箭」一詞第一次文字記載。公元581年隋煬帝時,人們用火箭製做「刺花」,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玩具,一直流傳至今。「神火箭屏」始於宋代,一尺見方的鐵屏里裝滿了100多支古代火箭,箭桿的頂端裝有箭頭,起殺傷作用;尾端裝有箭羽,起穩定飛行作用。這種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與現代火箭多麼酷似。
「神火飛鴉」、「飛空沙筒」、「震天雷」……中國古人運用火箭的實例不勝枚舉。我們偉大的祖先,在人類古老的飛天路上,書寫了燦爛的科技篇章。
●從中國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馮如墜機犧牲,到「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登上歸國的航程,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在凄風苦雨中醞釀
近代篇:飛天之路多滄桑
2002年11月4日,珠海。中國第四屆航空航天博覽會上,「神舟」飛船實物模型和返回艙實物首次展出,成為博覽會上最耀眼的明星。
盤馬彎弓,蓄勢待發。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世人面前的一次充滿自信的亮相,預示著中國航天員走向太空的日子為期不遠。
夢圓飛天,指日可待。然而,有誰能夠想到,就在這塊偎倚著珠江的南粵土地上,90年前曾經上演了中國人走向天空的悲壯一幕———1912年8月25日,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在廣州燕塘作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時年29歲。臨終前,馮如囑咐他的助手們:「吾死之後,爾等勿因是而失其進取之心!」
這是第一位中國近代飛天先驅留給炎黃子孫的殷殷囑托。然而,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啊!山河破碎、主權淪落、積貧積弱、國將不國。科技落後、腐朽衰敗的舊中國,扼殺了多少中國飛天志士的進取精神。
中國的近代航空事業始見於清朝末年。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國門洞開,西方的科技知識湧入閉關自守的千年古國,現代航空知識也隨之傳入,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摸索中國自己的飛天道路。
1887年,天津武備學堂數學教習華蘅芳自行設計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個氫氣球。1910年,留日歸來的李寶、劉佐成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飛機製造廠棚,並於次年 4月造出了一架飛機,在試飛時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
繼馮如之後,中國其他著名的航空先驅者,還有創造了水上飛機世界飛行高度紀錄、後回國籌建廣東航空學校的譚根以及造出了由宋慶齡隨機試飛成功的「 樂士文」號的楊仙逸等。
在眾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舊中國陸續成立了一些飛機修理廠、飛機製造廠,開始仿製國外飛機,但許多重要部件則完全依賴於進口國外成品,當時中國使用的絕大部分飛機都是從國外購買的。在連年戰亂中,這些星星點點的航空工業也幾乎毀於戰火,盪然無存。
迎著凄風苦雨,中國的飛天之翼在艱難地揮動。國內成立了一些航空學校和飛行訓練機構,更有少數留學生負笈海外,錢學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935年,24歲的錢學森遠渡重洋,赴美國求學,在世界力學大師馮·卡門的指導和合作下,錢學森開始了高速飛機的氣動力學、固體力學、火箭和導彈的研究,成為與馮·卡門齊名的著名科學家。
然而,錢學森清楚地知道,美國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驛站,遙遠的祖國才是他永遠的家園。在美國,他將風洞原理應用於風車發電的實例計算中,選取的高度是從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這正是他的祖國———中國的自然條件。
腐敗的國民黨政府讓他痛感報國無門。1948年新中國成立在即,錢學森欣喜若狂,開始了緊張的歸國准備。然而,美國當局動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無論如何不讓錢學森回國,因為「他太有價值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至5個師的兵力」。
1950年9月7日,美國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錢學森逮捕。面對檢察官的無理指責,錢學森擲地有聲地回答:「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我有權給誰就給誰!」
在錢學森的長期抗議和祖國外交斗爭的巨大壓力下,美國當局不得不同意錢學森回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登上了歸國的航船。
●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飛天,中華民族邁著雄健的腳步,在浩瀚的天宇上趟出一條條令世人景仰的「飛天之路」
現代篇:飛天之路多壯麗
雄雞一唱天下白,飛天一夢逾千年。新中國的成立,炎黃子孫決心實現飛天夢。
1956年,錢學森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事業的建立與發展上書中央領導人。後來,錢學森又首次提到了「航天 」這個新名詞。他建議,人類在大氣層以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而在大氣層以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他還說,他提出「航天」這個名詞,是受到毛主席的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的啟發。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離莫斯科兩千多公里的哈薩克大荒原上,隨著一聲沉悶的轟鳴,一枚頂上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從這一天起,人類開始了挺進太空的歷程。
這一消息,震動了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揮動著扭轉乾坤的大手:「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70年4月24日,隨著西北戈壁灘的一聲巨響,「東方紅」一號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徐徐升空……
這是中華民族向太空進軍的第一聲禮炮。此後,我國又掌握了衛星回收、一箭多星、同步定點等新技術,測繪型返回衛星、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傳輸型對地遙感資源衛星、導航衛星、海洋衛星等相繼翱翔太空。
在舉國歡慶「東方紅」的時候,中國的科學家們又提出一鼓作氣載人飛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載人飛天夢想最終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
1986年3月,由鄧小平同志倡導制定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把載人航天技術的預先研究工作列為重點發展項目。
1992年對於中國航天事業來說,是值得永遠記住的一年。這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發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短短10年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科研人員相繼攻克了環境控制、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尖端核心技術。飛船有效載荷應用中心、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航天測控網、飛船著陸場相繼建成。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托舉著中國的「神舟」 一號騰空而起,奔向太空,留下了中國載人試驗飛船的第一條航跡。經過21小時 11分鍾的太空飛行,「神舟」一號順利返回地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7天、環繞地球108圈後返回。這是新世紀全世界第一次航天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4月1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艘完全處於載人狀態的正樣無人飛船,表明中國載人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起航,10多分鍾後成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無人狀態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
歷史的時鍾,終於執著而堅定地走到了2003年的金秋,中國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蓄勢待發。
●從載人航天,到建立空間站,到登上月球……中華民族的飛天之路未有窮期,浩瀚深邃的宇宙間必將留下中華兒女更輝煌的足跡
未來篇:飛天之路多漫長
仰望「神舟」,中國航天人的耳畔回響著一個外國人的聲音。1988年5月份,人類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訪問中國,他在演講時,有兩句自問自答式的開場白:「人類第一位嚮往飛向月球的是誰?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美麗姑娘。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誰?是一位美國人。那個美麗的中國姑娘就是嫦娥,那個美國人就是我。我向月球跨了一小步,人類向前跨了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講的是事實,但中國航天科學家們聽了別有一番滋味。在中華民族向太空挺進的日日夜夜,世界先進國家比我們走得更快、更遠……
2000年11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宣布中國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次年,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航天「十五」發展綱要》,披露了部分即將上馬的重大航天項目,向世人展現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國飛天遠景寫意圖。
載人航天計劃宏偉。根據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計劃,航天員飛天將經歷「三部曲」。「神舟」五號僅僅是第一步,意義在於實現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第二步除繼續進行對地觀測和空間試驗外,要重點完成出艙活動、交會與對接試驗和發射長期自主飛行、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盡早建成我國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大系統,解決我國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新型火箭即將長征。曾將遐邇聞名的「東方紅」衛星、「澳星」、「神舟」 號飛船發射升空的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對中國航天事業勞苦功高。「十五」期間,乃至今後20年內,重量大於4噸甚至5噸的大型衛星將佔到國內外衛星發射市場的62%,我國新型火箭的研製已經啟動。我國新一代火箭系列由3個模塊加上現有技術組成,通過模塊間的組合,可像搭積木一樣形成一個火箭新家族。無論是發射大衛星還是小衛星,無論是一箭單星還是一箭多星,只要輕松地挪動一下「積木」,便可將各種重量級的衛星送入不同軌道,可靠性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構成系列化型譜,使其躋身於國際一流行列。
月球探測揚帆起航。在1997年,楊嘉墀、王大珩、陳芳允3位院士就以「863 」計劃的名義發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展的建議》,1998年專家組通過了「 月球探測機器人總體方案設計及關鍵技術分解」的立項研究,拉開了我國月球車研究的序幕。
展望當今世界,一個新的月球探測熱潮已經到來。美國不久前提出「重返月球」,宣布了「新前鋒月球探測計劃」,明確今後的深空探測以月球為主;歐洲空間局則計劃在2020年之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最後將完成月球基地建設,航天員進駐永久性月球基地,年內將發射首顆月球探測器。此外,日本、印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計劃,甚至連美國的一些私人公司也加入了探月熱潮,計劃發射探測器……面對激烈的空間科技競爭,中國人的腳步不僅不能停下,還要快馬加鞭,迎頭趕上。
天路無極,中華民族的飛天之路未有窮期……
⑧ 5圓夢飛天(蘇教版)
姓 名: 楊利偉
民 族:漢
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 貫: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
身 高:168厘米
體 重:65公斤
家庭成員: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
楊利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大學文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他是中國的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編輯本段]【簡歷】
1983年,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4年後畢業。
1996年,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1998年01月,他和其它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由於航天員大隊隸屬總裝,在當時改為陸軍。
2003年07月,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時為中校軍銜。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晉升上校軍銜。
2004年春節前後,晉升大校軍銜。
2004年12月0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小行星21064是以楊利偉來命名的。
2005年,楊利偉出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2008年07月22日,晉升少將軍銜。
2003年10月15日5時2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員公寓問天閣廣場。
身著乳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邁著從容而穩健的步伐,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走去。
「總指揮同志,我奉命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准備完畢,待命出征,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楊利偉。」
「出發!」隨著總指揮莊重下達的命令,楊利偉大聲答:「是!」一個標準的軍禮,定格在共和國的航天史冊上。
這是一次英雄出征。這是一次偉大出征。這是楊利偉歷經磨練征服太空之旅。
43歲的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育了楊利偉,同時也塑造了他剛毅質朴、沉靜溫雅的性格。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於成了空軍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實。
從此,他盡情地飛翔在藍天。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在祖國的萬里藍天上,處處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的飛翔藍天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他說:「航天員是個非常神聖的職業,自己特別希望能走進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我當時心裡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說:『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說:「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並不是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航天生理功能檢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特檢」: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的臨床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2003年7月,楊利偉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
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著億萬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楊利偉進入飛船,按照規定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發射前的各項檢查。
8時59分,0號指揮員下達了「1分鍾准備」的口令。火箭即將點火。指揮大廳里充滿緊張氣氛,許多觀看飛船發射的人,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間彷彿凝固了。
楊利偉在飛船內安穩地目視著前方,靜靜地等待著那輝煌一刻的到來。醫學監視儀器顯示,楊利偉的心率:76次/分。據國外有關資料顯示,發射前航天員因為激動或緊張,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達到140次/分。
指揮大廳里傳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這時,屏幕上出現楊利偉向大家敬了一個標准軍禮的畫面。全場頓時掌聲雷動。一位老專家激動得滿眼淚花,不住地說:「楊利偉,好樣的!」
事後,這位老專家向記者說,在這樣的特殊時刻,楊利偉敬禮向大家致意告別,心裡想的是大家,惟獨沒有他自己。這不僅體現了楊利偉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展現了楊利偉的人格魅力。
那還是1992年的夏天。楊利偉所在部隊來到新疆某機場執行訓練任務。那天,他駕駛著戰鷹在吐魯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飛行。突然,飛機發出一聲巨響,霎時間儀表顯示汽缸溫度驟然升高,發動機轉速急劇下降!
楊利偉明白,自己碰上了嚴重的「空中停車」故障,飛機的一個發動機不工作了!緊急關頭,楊利偉異常冷靜。他一邊向地面報告,一邊按平時訓練的要領作出一系列動作,進行妥善處置。他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飛機開回去!
他穩穩地握住操縱桿,慢慢地收油門,駕駛著只剩一個發動機的戰機一點點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飛機越過天山山脈,向著機場飛去,穩穩降落在跑道上。
飛船起飛了。飛向了太空。從飛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楊利偉看到了深邃而美麗的太空。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看到美麗的太空了。」
這時,大家想起了一個故事。發射前,楊利偉參加飛船模擬發射演練。按照飛行程序,飛船起飛後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艙外的「整流罩」將被拋除,航天員在此時可以看見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練時,這只能是一種想像中的景況,不會實際發生。因此,指揮大廳里的老總們誰也沒料到航天員在此時會有什麼反應。
演練在進行,飛船座艙內的楊利偉在一絲不苟、忙而不亂地做著各種規定動作。程序剛剛走到3分20秒,指揮中心大廳里傳來楊利偉響亮的報告聲:「整流罩拋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專家們驚訝地問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宿雙寧:「你們的航天員訓練得這么好,連這都知道?」宿雙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開玩笑,你都知道,他還能不知道?!」
為了這個「都知道」,楊利偉付出了太多的艱辛和巨大的努力。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准備階段,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楊利偉以其優秀的訓練成績和綜合素質,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並被確定為首席人選。
楊利偉全身心地投入了「強化訓練」。「飛船模擬器」成了楊利偉的「家」。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到進入軌道,再調姿返回地球,持續時間幾十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有100多個。艙內的儀表盤紅藍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星羅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復演練。
於是,楊利偉把能找到的艙內設備圖和電門圖都找來,貼在宿舍牆上,隨時默記。他還用小型攝像機把座艙內部設備和結構拍錄下來,輸入電腦,刻制了一個光碟,業余時間有空就放來看。
他自信地告訴記者:「現在我一閉上眼睛,座艙里所有儀表、電門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隨便說出艙里的一個設備名稱,我馬上可以想到它的顏色、位置、作用;操作時要求看的操作手冊,我都能背誦下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不看手冊,也完全能處理好。」
後來,在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他取得了2個99分、3個100分的好成績,專業技術綜合考評排名第一。
正因為楊利偉對飛船飛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爛熟於心,在21小時23分鍾的飛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沒有出現一次失誤。
飛船進入了太空軌道。這時,楊利偉突然感覺到身體似乎要飄了起來,他清醒地意識到,飛船已經脫離地球引力,來到了太空。在他還來不及體驗失重的奇妙感受時,就覺得好像頭朝下腳朝上,十分難受。他意識到這是在太空失重狀態下出現的一種錯覺,如果不及時克服,就很可能誘發「空間運動病」,影響任務的完成。他用平時訓練的方法,憑著頑強的意志,強迫自己在意識上去對抗和戰勝這種錯覺,很快就調整過來,恢復了正常。
飛船在飛行。舷窗外,陽光把飛船太陽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邊就是人類的美麗家園。蔚藍色的地球披著淡淡的雲層,長長的海岸線在大陸和海洋間清晰可辨。
飛船繞著地球90分鍾一圈高速飛行。一會兒白天,一會兒黑夜。黑白交替之間,地球邊緣彷彿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景色十分迷人。楊利偉拿起攝像機,趕緊把這壯觀的景色拍攝下來。他不由得從心裡騰升起從未有過的強烈自豪感,為中國人飛上太空感到驕傲。他鄭重地在飛行手冊上寫下了「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飛船飛行到第七圈時,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表達了中國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美好願望。
飛船總設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
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
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傑出表現,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⑨ 什麼讓你能在影院有上天入海感覺
要想讓你在影院有上天入海的感覺,影院要設置5D的觀看模式,有動感聲音全方位的刺激,這樣你就有上天入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