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生研學旅行怎麼寫
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對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在項活動結合出、對研學旅行前的學習、研學中的思考和體驗、研學後的成果評價進行了介紹和梳理,並提供了豐富的研學信息和建議供學生選擇和借鑒。希望廣大中小學在研學實踐中,增進對國家、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系統培養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字:研學旅行結題報告
一、選題背景
研學旅行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是「多學科並舉、多專業綜合、多知識貫通、多教法並用。」2018年12月21日,我們將到屯昌縣坡心鎮」豬哈哈農場「開展為期一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有人說研學旅行是一種課程,按往常我們是在課堂中學習己書本知識,這次研學旅行是把課程帶到自然界中,由教官給我們學生上素質拓展課程,培養團隊合作學習的意識。研學旅行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學習課程?將會有什麼收獲?我們帶著疑惑去尋找答案。
二、活動目的
1、走出書本,走進自然,獲得第一手社會實踐知識,讓我們學生更好體會生活。
2、在素質拓展游戲中,培養團隊合作意識,知道一個人的因素影響全局的系統性。
3、通過親手種植辣椒,深度融合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感受體驗性和群體性。
4、培養我們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
三、任務分工
小組長:盤麗榮。 主要負責小組工作安排
記錄員:李慧子、周佳寧。記錄參與人員,與時間地點,並做好研學手冊
拍攝員:劉虔歡、黎麗菲。負責拍攝相關照片,收集資料
小醫生:林曉鳳.負責管理小組安全,小組內有人不舒服及時向老師、校醫反饋。
② 學校組織研學旅行,家長建議怎麼寫
按實際情況寫。
例如:支持學校的工作,家長十分配合。建議學校可以開展這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希望教育局能夠敦促旅行社、學校在進行研學旅行前,向學生宣傳旅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個人細節問題以及旅行中會會出現的特殊項目(如危險項目、自費項目)以及行程中會出現的額外費用等問題,並積極宣傳維權電話、景區內的救護電話、遇到緊急情況的聯系電話還有班主任、帶隊導游、執行班長的聯系方式。
還應該在行程結束後在轄區內隨機班級(盡可能做到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年級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班級)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匿名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在行程中出現的問題,了解旅行社、學校是否按照合同、行程單提供相應的行程、服務。
《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於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
③ 研學過程記錄怎麼寫
摘要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在校領導高度重視下和充分准備後,我校決定組織八年級部分學生於10月19日到楊凌農林博覽園進行研學旅行活動。早上7點,所有的學生早早的來到學校教學樓前集合,登上了開往楊凌農林博覽園的旅遊大巴車。一路上學生歡聲笑語,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懷著好奇的心情,對農博園充滿了嚮往之情。雖然已強調紀律與安全,但第一次帶學生出來,我還是感到責任的重大。
④ 研學旅行活動方法
1.在出行前,指導學生做好准備工作,如閱讀相關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制定學習計劃等;
2.在旅行過程中,組織學生參與教育活動項目,指導學生撰寫研學日記或調查報告;
3.在旅行結束後,組織學生分享心得體會,如組織徵文展示、分享交流會等。
⑤ 研學旅行活動方案
研學活動的方案有很多,我可以給列舉幾個方案類型供大家參考,以下以北京市的研學為例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航空航天科技類
航天員獨家見面互動,航天城,火箭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保密單位參觀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博物館/無人機研學基地參觀,無人機組裝飛行;
中科院航空航天類研究所:國家天文台研究所(DIY月球探測車)、光電研究所(動手製作北斗導航定位儀)。
博物館/景區類:中國航空博物館、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北京北方兵器工業博物館、夢東方航天主題樂園。
--------------------
二、大使館主題
一帶一路國家大使館參觀+深度采訪交流,幾十個駐華大使館深度交流
--------------------
三、軍事主題
軍事訓練拓展、軍事夏令營、國旗護衛隊,三軍儀仗隊等參觀
--------------------
四、高校主題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學校參觀+深度交流
--------------------
五、中科院主題
中國科學研究院(包括物理所、軟體所/博物館、大氣所、空天院、過程所、天文所、動物研究所、力學所微重力實驗中心、情報中心、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兩彈一星」紀念館、數學與系統科 學研究所)課程學
--------------------
六、藝術主題
國家大劇院、紫禁城劇場、星光大道舞台演出、798藝術區寫生、北京陶瓷藝術館、水墨紫禁城繪制中軸線、頤和水墨生花巧做宮廷扇系列
--------------------
七、非遺文化主題
榮寶齋紙墨筆硯、故宮深度研學(八旗甲胄等)、木版水印、剪紙、紙傘、紙扇、風箏、毛猴、臉譜、刺綉、景泰藍、抖空竹、皮影、風車、中國結、兔爺、宮燈、麵塑等
--------------------
八、名企主題
京東物流、聯想公司總部、蒙牛乳業、小米公司、華為公司、人民日報、首鋼總公司、義利工廠(北冰洋)、北京現代汽車、長安汽車等
--------------------
九、愛國教育主題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香山革命紀念地(雙清別墅、來青軒、香山革命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軍事博物館、圓明園遺址公園、北大紅樓、延安精神展覽館、冀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
--------------------
十、博物館主題
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自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戲曲博物館(湖廣會館、安徽會館)鳥巢+奧運博物館、李寧中國青少年青少年培訓基地等
--------------------
十一、勞動教育+農耕體驗+學習中醫葯文化
百草園國醫館小小李時珍活動、廣譽遠的中醫葯館小小中葯師
研學旅行的活動方案呢,主要是側重那個主題,主題不同方案內容不同。
⑥ 提案:推進我校教師研學旅行工作。提案內容怎麼寫對本提案的解決辦法、建議、方案是什麼
摘要 研學時代對教師研學素養提出的要求
⑦ 研學旅行行走的課堂,如何「活」起來
研學旅行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現在孩子眼界更開闊,需要學習和實踐的更多,光學書本上的知識明顯滿足不了孩子們對知識的需求!研學游學對學習書本知識有促進作用,書本知識對研學游學也有促進作用,是相輔相成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孩子把書本上的知識和現實進行結合,去了解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研學旅行必然有重大的意義。
研學旅行途中的觀景和體驗學習密不可分,途中對領隊的要求特別高。較觀光旅遊,研學更注重體驗和學習,除了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外,還要了解祖國各個地區,各個省份較獨特的風土人情,文化體驗!這在學校是學不來的!
總之,研學旅行和學習課程是相關的,構成一個整體才對。研學旅行和課程互相促進,研學旅行通過實踐經驗幫助你更清楚的理解課程,而課程知識也讓你的研學旅行玩得更明白。
⑧ 研學旅行如何更好的開發課程
好的研學旅行課程一定是既有「游」,又有「學」的。即,組織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接觸自然、接觸社會,讓學生們在體驗和實踐中,學習知識、訓練能力、修煉態度、養成習慣,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因此,設計一節好的研學旅行課程,可以通過以下步驟:
1、 充分調研學生需求。由於課程參與的學生年齡段、知識結構、性格特質不同,對課程設計將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課程設計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的需求和想法,學生們希望通過研學獲得什麼,學校和老師希望教會學生什麼,家長對學生參與研學有什麼期許,有可能的話,盡量精準地有針對性地了解課程參與對象。
2、 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分析總結調研獲得的學生需求,根據分析結果,設定合理的課程教學目標,這個教學目標可以是多維度的,可分為知識方面、能力方面、態度方面、習慣方面等。設定教學目標時也要設定考核是否實現該目標的測評方式,測評方式應該靈活,不應採用簡單的分數等級等傳統方式。
3、 對接研學基地、吃住行服務方。對接可能的研學基地,對接吃、住、行服務方,應考察基地能否滿足課程設計的需求,服務方能否滿足服務標准,能否滿足安全標准,如果能夠滿足,可初步確定合作意向。
4、 設計課程。根據教學目標,根據基地情況,設計具體的合理的課程行程,包括哪些環節,每個環節的活動形式,每個活動的負責人,以及每個活動中的細節確定。設計時要考慮活動的可行性,要有安全保障措施,要有臨時突發情況的預案。
5、 撰寫課程文案。課程文案是研學導師團隊自己使用的,相當於教案,要根據課程設計撰寫詳細的課程文案,詳細到能夠實際執行的程度,包括行前准備、研學導師數量及角色安排,每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甚至導師引導的話術,研學輸出成果等,都需要詳細寫出。
6、撰寫研學手冊。研學手冊是給學生在整個研學過程中使用的,相當於教材,但不是以知識展示為主的。應包括行前准備(不是直接給出知識,而是提出問題,給出查詢途徑,讓學生自主查詢),課程每個環節的規則介紹,應留出適當的空白給學生互動,留出學生寫感受、老師寫評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