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土壤多功能創新研究方法

土壤多功能創新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7 22:11:55

❶ 你用哪些方法研究家鄉的土壤類型

氯酸鹽是生產工業漂白劑二氧化氯的重要原料,也常被用作除草劑和土壤消毒劑,龍眼園施用氯酸鉀不僅對土壤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施用不當還會造成植物損害乃至死亡.為了進一步明確氯酸根(ClO-3)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途徑,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了氯酸鹽在不同類型龍眼園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特性,探討了可能對吸附造成影響的各種因素.結果表明,土壤對氯酸根有較弱的吸附能力,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氯酸根,不同類型的土壤對氯酸根的吸附有顯著性的差異,土壤對氯酸根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溫方程.可參照不同土壤性質了解其降解和吸附氯酸鹽的特性,確定龍眼催花的適宜施葯劑量和採取相應土壤管理技術措施加快其降解,以減少氯酸鹽的負作用.

❷ 土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土壤物理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學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學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調查法,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屆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❸ 古土壤研究方法

古土壤的研究方法與沉積岩的研究方法比較類似,可以分為野外觀察描述和室內分析化驗及微觀結構觀察兩方面。

5.2.4.1野外觀察描述

在野外,古土壤有三個主要特徵有別於其他岩石,這三個方面的特徵是生物痕跡、土壤發生層和土壤結構(Retallack,1988,1990)。古土壤中發現的各種陸生生物痕跡中,化石植物根跡是辨別沉積岩石序列中化石土壤的最好標志。它們是沉積物中曾經有植物生長過的證據,不論還具有其他什麼特徵,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化石土壤。古土壤在形成和埋藏過程中,由於受氧化和壓實,在沉積岩中很難看到形態完整的根跡,一般情況下,可通過以下三方面的特徵來識別植物根跡,以區別於蟲孔和其他土壤特徵。

1)不規則管狀形態,向下逐漸變細;

2)向下分叉或從中間向外分叉;

3)由於側向根系周圍的沉積物受壓實而呈似風琴狀。

土壤層是沉積層序中識別古土壤的附加特徵。在多數情況下,土壤層在結構、顏色或礦物含量方面從被侵蝕的古陸地表面向母質層方向呈漸變變化。這種變化通常比紊流或河流點壩沉積形成的粒序層更復雜。在古土壤或土壤中,一般有幾個土壤層,其中的一些土壤層相對於上覆或下伏層,富含粘土、碳酸鹽或有機質。土壤層反映了成土母質在化學或結構上從上向下被改造程度逐漸減弱的成土過程。

土壤具有一些明顯區別於其他沉積物的復雜構造,這些構造在沉積和成岩過程中是不會形成的。受壓實作用的影響,在現今土壤剖面中觀察到的典型土壤自然結構體(ped structure),在大多數古土壤中卻無法保存。在土壤中,作為一般規律,土壤自然結構體的尺寸會隨深度增加而增大,比如從細粒狀變化為塊狀再到稜柱狀。這種垂向變化的殘余構造在一些古土壤中也能觀察到,尤其是在被埋藏之前就已經岩化了的土壤中,如鈣結層。偽背斜構造在許多古土壤中也可觀察到,這種構造由多組平行線(面)——通常為滑擦面、破裂面(後期一般被方解石充填)——以較寬的、略傾斜的向斜和陡峭的、呈尖頭形的背斜的形式構成。如果在古土壤中出現這種構造,則表明原始成土母質膨脹性粘土(如蒙脫石)含量較高,且多形成於排水不良的濕潤環境中。因此,在現代土壤中出現這種構造,一般將其歸為變性土。除此之外,還有柱狀和稜柱狀構造(垂向拉長構造)以及在鈣結層里出現的結晶構造(早期裂縫晶體充填)、蜂窩狀構造、豆粒、薄蓋層等。另外,在古土壤中還可以見到新月形粘土構造,這種構造是由一些頂面向上彎曲、底面也向上彎曲或為平的低振幅、長波長的構造所組成,厚度可達幾厘米,成分為粘土,與層面相平行。

5.2.4.2室內研究

室內研究主要包括礦物學、地球化學分析和土壤微形態特徵觀察三個方面。礦物學研究主要是粘土礦物含量及其組合特徵的分析(Wright,1992);地球化學分析內容比較豐富,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穩定同位素等的測定,這些化學元素的組成及含量縱向變化蘊涵著大量的古氣候、古環境信息(趙景波,2001;高全洲等,2001)。在土壤演化過程中,當環境發生變化,土壤的一些特徵諸如化學成分和礦物含量等,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或早期形成的構造將被改造。然而,許多微形態學特徵卻保存較好,可以對早期土壤演化階段進行有效的識別(郭正堂等,1996;McCarthy和Martini等,1998)。

(1)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徵

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徵是極其有用的判別標准,尤其是辨別「風化」等級。控制這些等級的基本因素是物質的分解率,通常情況下,上部土壤層分解率較大,隨深度增加而減弱。在風化過程中,各種陽離子被釋放。它們在剖面上的分布可以用來評價風化特性及程度,常用元素有Fe、Al、P、Mn、Na、K、Ca和Si,它們通常以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可以繪制這些陽離子或氧化物與深度的關系圖,也可以用可動元素與不可動元素的比值。在淋洗作用較強的上部土壤剖面中可動元素與不可動元素的比值較低(Smith和Buol,1968)。

在時代較老的土壤中,由於缺乏明顯的生物特徵,這種化學風化差異性成為識別古土壤強有力的工具。這種現象在硅酸鹽母質和碳酸鹽母質中都可以見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痕量元素(Mg、Sr、Na)和穩定同位素(δ8O和δ13C)來識別石灰岩序列的地表暴露面。Mg、Sr和Na是從不穩定的文石(富Sr)和高鎂方解石中析出的,或者高鎂方解石被低鎂方解石所交代也能析出這些元素。在這些變化中,海洋沉積物中的18O被大氣中較輕的160所取代,使得沉積物中的δ18O變輕。當大氣水濾過上覆土壤,來自CO2和土壤酸的同位素較輕的有機碳也被吸收到交代方解石。因此新形成的碳酸鹽具有較輕的δ13C,盡管這種趨勢僅限於土壤剖面比較靠上的部位。

在風化過程中,硅酸鹽被轉變成各種各樣的次級產物,尤其是粘土礦物(Nesbitt和Young,1989)。粘土礦物被廣泛用來鑒別古土壤,尤其是經過高溶濾作用的粘土如高嶺石。蒙脫石在古土壤解釋中是很有用的礦物,但存在由埋藏深度和熱作用導致伊利石化而具有成岩作用特徵的問題。英國威爾士和歐洲大陸的石炭系和侏羅系古土壤的兩項研究表明,伊-矇混層粘土也具有潛在的用途。這些伊-矇混層是由土壤的干-濕交替使得鉀固定下來的成壤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埋藏伊利石化形成的(Robinson和Wright,1987)。這種伊-矇混層粘土形成於發育較好的變性土中。

鐵和錳的化合物也可以用來識別特定的土壤形態。成壤作用形成的礦物富集主要發育在鐵質岩殼中。這些岩殼非常富集鐵和鋁的氧化物、氫氧化物(鐵礬土和鐵鋁礬土)以及硅土、鈣質碳酸鹽(鈣質結礫岩)或石膏。

(2)微形態學特徵

微形態學(土壤岩石學)方法是識別古土壤強有力的手段,也就是地質學家過去常用的岩石薄片觀察。該方法已經被成功地運用到鈣質環境和非鈣質環境古土壤的識別(W right和W ilson,1987)。

微形態學研究方法類似於沉積岩石學中的岩類學分析。通過觀察土壤的微形態特徵,可以建立類似於「成岩作用序列」的成壤作用序列(Kem p,1998)。如法國一些土壤的研究中利用顆粒包膜和孔隙充填特徵來研究土壤的形成,這些研究發現顆粒包膜和孔隙充填特徵存在三個生長階段:第一個生長階段是沿細粒粘土切線方向形態清楚的包殼,其次是「臟化」的粉質粘土,最後是分選較差、成分不純含有碳和有機質的粘土。這三個階段被認為是代表了無擾動林地環境中粘土的淀積作用(干凈粘土)、林地消失和水體的流經(「臟化」粘土)以及耕作和土壤熟化(分選差、孔隙充填)(Macphail,1986)。另外,古土壤的微形態學研究還被應用於古環境、古氣候變化分析(Scarciglia和Terribile等,2003;Yong Woo Lee和YongⅡLee等,2003)。

❹ 土壤改良記錄探究的過程是什麼及發現了什麼

土壤改良是針對土壤的不良質地和結構,採取相應的物理、生物或化學措施,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以及改善人類生存土壤環境的過程。

發現土壤改良工作要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逐步實施,以達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產性狀和環境條件。

❺ 研究土壤質地的方法有那些

土壤質地 主導因子 光補償點 寒害與凍害 生理乾旱 生態幅 種子庫 群落結構 先鋒植物 瀕危植物 附生植物 進展演替與...植物群落與植物種群有什麼區別
求採納

怎麼改良土壤 土壤改良有哪些方法

請輸入您的回1.有計劃地輪作換茬.合理安排不同蔬菜,並盡量考慮不同蔬菜的科屬類型、根系深淺、吸肥特點及分泌物的酸鹼性等.2.定期進行土壤消毒.(1)葯劑法.可用福爾馬林拌土或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殺菌.(2)日光法.夏季閑茬時期,撤掉棚膜,深翻土壤,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菌.(3)高溫法.高溫季節,灌水後悶棚,也可採取給土壤通熱蒸汽的方法殺蟲滅菌.(4)冷凍法.冬季嚴寒,把不能利用的保護地撤膜後深翻土壤,凍死病蟲卵.3.改良土壤質地.(1)蔬菜收獲後,翻土壤,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至層與表土充分混勻.(2)適當增施腐熟的有機肥,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3)對表層土含鹽量過高或pH值過低的土壤,可用肥沃土來替換.(4)經濟技術條件許可者,可進行無土栽培.4.以水排鹽.(1)閑茬時,澆大水,表土積聚的鹽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濃度.(2)夏季蔬菜換茬空隙,撤膜淋雨或大水浸灌.使土壤表層鹽分隨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層.5.科學施肥.(1)根據土壤養分狀況、肥料種類及蔬菜需肥特性,確定合理的施肥量或施肥方式,做到配方施肥,以施用有機肥為主,合理配施氮磷鉀肥,化學肥料做基肥時要深施並與有機肥混合,作追肥要「少量多次」,並避免長期施用同一種肥料,特別是含氮肥料.(2)科學選肥,注意生理酸性肥料與生理鹼性肥料的交替搭配.當土壤已經酸化或必須施用酸性肥料時,可在肥料中摻入生石灰來調節;當土壤酸化嚴重並想迅速增加pH值時,可施加熟石灰,但用量為生石灰的1/3~1/2,且不可對正在生長植物的土壤施用.(3)提倡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會造成土壤破壞.(4)慎施微肥.一般情況下,要用有機肥來提供微量元素,如施用微肥一定不要過量.6.種耐鹽作物.蔬菜收獲後種植吸肥力強的玉米、高粱、甘藍等作物,能有效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和酸性,若土壤有積鹽現象或酸性強,可種植耐鹽性強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等或耐酸性較強的油菜、空心菜、芋頭等,達到吸收土壤鹽分的目的.答

❼ 關於土壤我知道什麼還想研究什麼

土壤位於地球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層。土壤是各種陸地地形條件下的岩石風化物經過生物、氣候諸自然要素的綜合作用以及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而發生發展起來的。土壤是一個復雜而多相的物質系統。它由各種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各種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機殘體、腐殖質及生物活體、各種養分、水分和空氣等組成,各組成物質的容積比例如圖所示。土壤的各種組成物質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在復雜的理化、生物化學的轉化之中,具有復雜的理化、生物學特性。土壤具有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水分、養分、部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土壤肥力。土壤是陸地植物著生的基地,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
土壤有其獨特的物質組成、基本屬性和基本功能,有其自己的發生發展歷史,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自然體,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土壤處在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交接地帶,是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的樞紐,並成為生物圈的組成層次。土壤作為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之中。隨著氣候、生物、地形等條件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相應地形成不同的土壤類型。所以,自然界中的土壤類型復雜多樣,並且在空間上有其地理分布規律,在時間上有其演化規律。不同的土壤類型,其理化性質、肥力狀況和利用方向都不盡相同。
土壤是基本的生產資料之一,是農業的勞動對象。人類採取科學的耕作制度和生產措施,會保持和提高土壤的生產潛力。濫伐森林,濫墾草原,掠奪式的土地經營,會引起土壤侵蝕、土壤沙化、土壤鹽漬化等土壤退化過程的發生與發展。所以,合理開發利用土壤資源,防止土壤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❽ 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有哪些

一、對不同土壤的合理利用

我國地域遼闊,土壤資源十分豐富,在不同的氣候帶和不同的地形,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土壤。各種土壤都有各自的特性,而葯用植物的種類也多,生物學特性各異。因而各地在栽培或引種葯用植物時,應根據各地區土壤和氣候特點及葯用植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葯材生產,建立葯材生產基地,以做到地盡其用。例如:在我國南方氣候較冷涼多雨的高山區,因氣溫低,作物生長緩慢,產量又低,不利於一般農作物的生長,而栽種一些喜冷涼的葯用植物則很適宜,如黃連、當歸、天麻、湖北貝母、川黨參及杜仲、厚朴、黃柏等。南方山地多為紅、黃壤類土壤,有森林植被覆蓋,土壤腐殖質含量高,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多呈酸性反應,很適合這些葯用植物的生長。再者,這些葯用植物經濟價值較高,是開發山區,發展山區經濟的有效途徑。低山區可種植川芎、丹參、何首烏、鬱金等。丘陵地帶可適當安排種植葛根,丘陵坡地土層深厚,利於根的生長,採挖也很方便。

我國西北、華北地區如新疆、內蒙古的鈣質土壤,很適於一些耐旱的葯用植物如甘草、麻黃的種植,特別是近年來由於盲目採挖,甘草野生資源日益枯竭,產量大幅度下降,供應奇缺,急需進行人工栽培,以解決葯源。若能把這些適宜甘草生長的土壤利用起來建立甘草生產基地,將能迅速地解決甘草葯源。

對鹽鹼地,可選種適合於當地氣候條件而又耐鹽的葯用植物,結合改土措施,逐漸降低其鹽分濃度。周曙明曾對濱海鹽漬土地區67種葯用植物的耐鹽程度進行過調查,這里僅摘錄一部分列於表5—2,該地區土壤特點為:土壤鹽分組成與海水基本一致,以氯化鈉為主,約占總鹽量的70—80%,其次為硫酸鹽,重碳酸鹽最少。

表5—2 部分葯用植物耐鹽性調查

註:+表示可以生長。

據調查,葯用植物栽培種類中枸杞和金銀花有較強的耐鹽性。枸杞在土壤含鹽量0.3%,甚至1%和pH10的條件下也能生長,但生長較差,產量低,一般土壤含鹽量在0.2%以下,pH為8—8.5,較肥沃的土壤,管理得當仍可獲得高產。枸杞的適應性強,在內蒙古作為草原造林的優良樹種,因其根系強大,長達150cm,能穿過鈣質層,並能穿透板岩石片,延伸達下層的紅膠土中。不怕旱,又能抗風固砂。金銀花也是較耐鹽的植物,據1985年張同順等的研究報道,山東禹城縣在鹽鹼地上種植金銀花,只要增施有機肥料,加強水肥管理,合理剪枝,5年生金銀花畝產達200kg左右。並對當地種植金銀花壤土的含鹽量進行分析,如表5—3,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在2‰。以上,為硫酸鹽氯化物型鹽鹼土,pH7.5— 8.5,地下水深1.2—1.5m。土壤有機質含量0.5—0.6%,水解氮30—40ppm,速效磷低於5ppm。可見,土壤瘠薄是造成土壤板結,嚴重返鹽的原因之一。

表5—3 後王莊大隊鹽鹼地金銀花土壤化學成分

金銀花對鹽鹼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隨著鹽鹼程度的加重,生長也受到一定影響,當土壤鹽分含量小於0.3%時,生長發育正常;當土壤鹽分含量為0.3—0.5%時,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當土壤鹽分含量大於0.5%時,生長發育則受達抑制(表5—4)。

表5—4 土壤鹽分對金銀花生長發育的影響

從上看出,枸杞和金銀花有較強的耐鹽性,並且適應性也很強,是開發鹽鹼土地區經濟理想的葯用植物。

此外,葯用植物有種類多、需要量少,有些還具有觀賞價值等特點。適於零星種植,田邊、地角及庭院內外都可充分利用,如庭院附近可種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葯用植物像牡丹、芍葯、菊花等,也可種植一些藤本葯材如金銀花、栝樓等,可作為籬牆或搭架作為蔭棚,既美化環境,又增加經濟收入。

二、農田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般農田原屬良好土壤,但對某些葯用植物來說卻屬「不良土壤」,不宜種植。如人參、西洋參、黃連等長期生長在山區的森林土壤上,形成了對這種土壤的適應性。用一般農田種植常生長不良,病害嚴重,產量低,品質差。由於長期的砍林種植,不僅嚴重破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同時還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氣候和生物群落的變化,已引起社會的關注。在廣大葯農和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研究了對農田改造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同時對遮蔭條件也進行相應的改革,從而開辟了農田栽人參、黃連的新路。在新產區,甚至平原地區,也取得顯著的效果。如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原葯物研究所試驗場)於1956年開始在北京引種人參以來,採用農田配土栽參的方法,至今效果都較理想。北京地區土壤為褐潮土,一般有機質含量較低,只有1.6%左右,質地較粘緊,粉砂較多為粉壤土,不適於人參生長,改土後土壤變疏鬆,理化性質得到改善。其配土方法是,用腐熟的豬圈糞和草炭各30%、砂10%及農田耕作層土30%(按體積計),於每年春季堆積成堆,搗碎拌勻,夏季澆水使其濕潤,促進發酵腐爛,8月間再翻開拌搗一次,作畦前篩去雜物,當年秋季或翌年用來栽參,以堆放一年效果較好。近年來逐漸改進,採用摻砂配合施肥改土的方法也取得一定效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於得榮報道,1958年開始在吉林省左家等地,進行農田改土栽參試驗,近年來逐漸推廣也取得顯著效果,大面積平均產量達1.15kg/m2,最高達2.5kg/m2。農田育苗也達到0.92kg/m2的產苗量,都達到林土栽參的水平。方法如下:

1.休閑整地、熟化土壤

栽參前一年種植蘇子、豆類等綠肥作物,當年耕翻壓青,第二年休閑,並進行多次翻耕,9月份作畦,秋季或翌年春栽。採用此法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容重和增加總孔隙度,據分析分別為:5%,1.2%和49%,而不休閑的土壤分別為:3%,1.29%和46%。

2.摻砂改良土壤

農田土質地粘重,可適當摻砂改良,一般摻1/3砂拌勻,可改善土壤三相容積比及機械組成,1mm以上的顆粒比原農田土增加2.4%,透水能力提高2%,並提高人參出苗率18.62%,增產11.7%。

3.增施肥料,改良土壤

施用有機肥料可就地取材,肥料需充分腐熟,每平方米一般施10—20kg。農田土增施有機肥料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從而大幅度提高產量(表5—5、6)。

表5—5 增施有機肥對農田物理性狀的影響

表5—6 增施有機肥對農田栽參產量的影響

三、合理輪作改良土壤

多數葯用植物忌連作,需間隔的時間有短有長,短者1—3年,長者幾十年才能再種。連作常使植物生長不良,病蟲害加重,產量降低。不宜連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某種病原菌的繁殖累積;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或土壤理化性質變壞等等。所以種植某種葯用植物後需進行換茬數年後才能再種這種葯用植物,一般多與禾本科作物或綠肥作物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更好。由於各種葯用植物對前茬作物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注意選擇適宜的作物進行輪作。下面列舉三個例子:

(一)當歸

連作會引起根腐病發病嚴重,生長不良,且連作時間越長,病害越嚴重,植株生長越差(表5—7)。一般種完當歸後可改種小麥、油菜、麻類或綠肥作物等2—3年後才能再種當歸,而不宜與馬鈴薯、豆類作物輪作。

表5—7 不同連作地塊當歸病情比較

(二)黃連

連作普遍出現幼苗發根慢,新根少,甚至不發根,有的死苗缺株,黃連苗生長差,產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物理性狀變壞是主要原因之一。四川楊業修(1983)的調查指出:生荒地土壤物理性狀優良,表層土壤厚一般9—15cm,十分疏鬆,有機質含量達10%,多為團粒結構,表層土壤的孔隙度保持在80%左右,0.5—3mm的團粒占干土重的52.9%,而栽黃連後疏鬆的表土層變薄,一般僅3—4cm,有機質含量降低,若栽黃連,需再翻土整地,將堅實的底土上翻,大塊的生土翻到表層,土壤板結,10mm以上的大塊生土增加到70%左右,而0.5—3mm的團聚體降為13.6%,土壤的通透性極差。採用輪作的結果,使土壤結構逐漸得到改善,也有利黃連幼苗的生長(表5—8、9),連作地栽苗後15天發根還很少,栽苗後20天只有65%發根,新根數目少而短,部分秧苗甚至不發根,引起死苗,而輪作地黃連苗的生長逐漸接近於生荒土栽黃連的生長情況。顯然,合理輪作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黃連產量的有效措施。試驗證明:採用玉米、馬鈴薯或飼料綠肥輪作2年後栽連,連苗的生長也得到很大改善,產量可提高到生荒土栽連的水平,畝產量高達190kg。

表5—8 黃連土壤的物理性狀及其變化

表5—9 不同土地栽黃連與秧苗發根情況

(三)人參

最忌連作,連作地人參常表現「燒須、病多、產量低」,產區都有種參後棄荒還林習慣,一般要還林幾十年以後才能再種人參。老參地再種參問題是長期以來一直沒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原因很復雜,說法不一,如土壤結構破壞、病原菌累積、營養物質缺乏,以及參根分泌物和代謝產物的影響等。但單從改善土壤結構,消滅病菌或增施肥料等方法是無法解決老參地的再利用問題的。許多科學工作者認為:以輪作為主,配合葯劑消毒滅菌、施肥等綜合措施,是解決老參地再利用的有效途徑。王韻秋認為,老參地不能再栽參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如下:

1.老參地不能栽參的原因分析

(1)老參地土壤物理性狀變壞

由原來質地疏鬆透氣變粘重、板結、通透性差。隨著種參年限的延長,土中砂粒減少,而粘粒卻有增加的趨勢。>0.01mm的砂粒:四年生為80.91%,五年生為78.92%,六年生為67.12%;<0.01mm的粘粒:四年生為19.09%,五年生為21.08%,六年生為32.88%。土壤容重變大,孔隙度減少,固、液、氣三相失調(表5—10),所以土壤越來越板結,通氣、透水性能變差,是造成老參地產量低的原因之一。

表5—10 老參地和新林土的比重、容重和總孔隙度測定

(2)老參地化學性狀失調

隨著人參栽培年限的延長,土壤有機質大量被消耗,有機質減少,團粒結構受破壞,質地變粘;營養物質的供應不平衡,磷、鉀減少,C/N比下降,引起土壤增氮;土壤膠體吸收性能變壞,代換性鹽基降低;微量元素硼、銅、鋅、鐵、錳等均有減少的趨勢,而硼的減少最明顯,老參地只佔新林地硼含量的3.8%,削弱了人參的抗病能力。

(3)病原微生物增多

老參地存在最突出的問題是病原菌明顯增多,據調查,老參地的銹腐病危害最嚴重,其次是鐮刀菌、菌核病和疫病。

2.施行輪作,配合施肥、調水、葯劑消毒

老參地經種植綠肥後,積累了有機質,恢復了土壤肥力,人參的出苗率和保苗率都有提高(表5—11)。

表5—11 老參地經綠肥輪作後栽參對人參生育的影響

輪作後的人參產量也大有提高,如輪作6年紫穗槐後,每平方米產參1.5kg,一、二級品占總根重88.4%;輪作6年胡枝子(笤條)後每平方米產參1.6kg,一、二級品占總根重的85.9%。

在輪作的基礎上配合施有機肥、微量元素及葯劑消毒等效果更好,都能提高人參產量,減輕發病率。輪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如林參輪作、糧參輪作與經濟作物、綠肥作物輪作等,其中以綠肥作物輪作效果最好,時間短,經濟效益高。綠肥作物以紫穗槐、胡枝子和蘇子等為好。10年左右即可再種人參。

四、不良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鹽鹼土的改良和利用

鹽鹼土是鹽土類、鹼土類、鹽化鹼土和鹼化鹽土的總稱。鹽土類:含有大量易溶性鹽,土壤中所含易溶性鹽的總量>0.1%(開始輕微地影響作物生長)時,稱鹽漬化土壤,當土壤含鹽量達到作物致死程度(一般>1.0%左右)時稱鹽土;鹼土類:土壤中含鹽量不高,而代換性鈉的含量較高,當代換性鈉>5%時,土壤呈鹼性反應,pH>8.5。當代換性鈉>15%或>20%時,稱強鹼化土或鹼土,鹽類以鹼性鹽Na2CO3和NaHCO3為主。

改良利用措施:

1.排水

田間開排水溝,將土壤中由於灌水、降雨所淋下溶於水中的鹽分,隨水排出。

2.灌水洗鹽

灌水可使土壤中的鹽分溶解在水中,隨之進入下層,或經排水溝排走。

3.平地深翻

地面不平是形成鹽斑的重要原因,平整土地可改變中小地形水鹽運動的狀況,為脫鹽創造條件。合理深耕可疏鬆耕作層,打破原來的犁底層,切斷毛細管,提高土壤透水保水性能,因而有加速淋鹽和防止返鹽的作用。同時可把含鹽鹼多的表土翻到底層,含鹽鹼少的底層翻到表層,改變鹽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狀況。

4.增施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加強淋鹽作用,減少蒸發,抑制返鹽。對重度鹼化土壤應配施石膏,鹼土中的碳酸鈉為石膏置換形成石灰和中性鹽硫酸鈣,消除了土壤的鹼性。同時鈣離子可以代換土壤膠體上的鈉離子,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

5.種植綠肥

種植綠肥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鞏固和提高脫鹽效果,又能培肥土壤。

6.植樹造林

建立護田林網,不僅可以進行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減輕地表鹽分積累,還能防止風沙危害,改善田間小氣候,抑制土壤返鹽。

7.種植耐鹽的葯用植物

根據各鹽鹼地區的氣候情況,選擇相應的耐鹽葯用植物先行種植,邊種邊進行改良。

改良鹽鹼土必須採用綜合措施,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二)砂土和粘土的改良利用砂土質地粗,疏鬆漏水漏肥,養分貧瘠。粘土質地細,板結,透水透氣不好,都不利於葯用植物的生長。改良利用方法:

1.對上砂下粘或上粘下砂的土壤,進行深翻混合,拌成二合土(壤土)。

2.客土法,即往砂土地里摻粘土,往粘土地里摻砂土。

3.種綠肥,增施有機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4.砂土地要植樹造林固砂,引水灌溉,放淤壓沙。粘土地要整修排灌系統,做到能灌能排,降低地下水位,結合深耕曬垡,加速土壤熟化。

5.砂土地可選用較耐旱的、深根系的葯用植物種植。粘土地也可選擇相應的葯用植物種植。

葯用植物與其它農作物一樣,在栽培過程中,為提高產量和品質往往運用施肥這一栽培措施。而植物營養特性是作物施肥的理論依據;土壤施肥是施肥的主要方式,是調節植物營養,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重要手段;土壤是植物的賴以生存的場所。因此,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間總是不停地變化著,相互影響著。本章主要論述葯用植物的營養、葯用植物的土壤營養和葯用植物的施肥。

❾ 土壤資源的優劣評價從研究意義、研究思路、創新點

摘要 親您好:為你查詢相關資料土地是一個綜合自然體,也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料,它的經濟價值取決於它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土地的個體屬性和社會經濟條件等三個方面。進行土地評價工作,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土地生產潛動和最大經濟效益的最佳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評價系統可按生產力單位,生產力亞級,生產力等級三個級別,自下而上的組合評定。土地評價圖要以土壤圖為基礎,參考其它專業圖幅,先在土壤圖上按適種作物,輪作,管理措施及效果等相近似的土壤制圖單元,組合為生產力單位,再按限制因素組合為生產力亞級,最後按各亞級對農、林、牧業的適應能力組合為生產力等級。一般可分為八個等級,1—4級為農業用地,6—7級為林牧業用地,第8級未經重大改良前,不適於農、林、牧業利用。文中提出了生產力亞級和等級的劃分條件。

❿ 研究土壤里有什麼的研究方案

我認為這個題目太廣泛,土壤里不但有重金屬,有機物,也有微生物。我想僅僅調查一類就很多了。我認為,研究方案應該如下。1.確定優先研究那一大類污染物 2.確定采樣的位置 3.確定采樣方法 4.確定土壤保存方法 5.確定土壤物理化學性質 6.通過查閱文獻明白類似土壤中目標污染物含量,種類。 7.確定物質的分析方法 8.進行測定分析

閱讀全文

與土壤多功能創新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7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1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3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6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3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2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0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9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5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1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8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91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8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60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0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