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烹任中常用的烹調方法有哪些
1、拌
拌菜一般是把生料(如黃瓜、藕等)或涼的熟料(如熟肉、雞肉等)加工成絲、條、片、塊等小料後,再用調味品拌制而成。
2、煎
煎制的菜餚外香酥、里軟嫩。一般是以小火將鍋燒熱後,用少量油遍布鍋底,再放入加工成扁形的原料,用小火先煎一面,將原料翻一個身,繼續煎另一面。至兩面呈金黃色後,放入調味品,再翻幾翻即成。
3、爆
爆菜脆嫩爽口,它是將燙過的或炸過斷生的原料,用旺火熱油,快速急炒,顛翻幾下即出鍋的一種烹調方法。爆又分油爆、醬爆、鹽爆、蔥爆數種。4、炒
炒的特點是脆、嫩、滑。適用於炒的原料,一般是經過刀工處理的小型的丁、絲、條、片等。炒用小油鍋,油量多少視原料而定。炒又有生炒(煸炒)、熟炒、滑炒(軟炒)、干炒4種。
5、炸
炸制的食物香、酥、脆、嫩。炸是用旺火多油烹調的一種方法,一般用油量比原料多數倍。炸的火力要旺,原料入鍋後有爆裂聲。由於原料的質地和口味的要求不同,又分為清炸、軟炸、酥炸、干炸、紙包炸等。6、蒸
它是以蒸汽為傳熱體的烹調方法。不僅可以用於烹制菜餚,也可以用於原材料初加工和菜餚的保溫。
7、燜
燜制的菜餚酥爛、汁濃、味厚。它是將原料用油鍋加工成半成品後,再加少量的湯汁和適量的調味品,蓋緊鍋蓋,用微火燜爛。
8、燉
燉的特點是原汁原味,醇濃可口。它有隔水燉和不隔水燉兩種。不隔水燉是先將原料在沸水內燙去血污和腥味,然後放入砂鍋內,加蔥、姜、料酒等和水(水比原料稍多),加蓋,先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燉至酥爛。隔水燉是將原料放入一容器內,再置沸水鍋內燉熟。
② 烹調的基本方法有哪幾種
1、炒----鍋裹放油燒熱,把食物及調味料倒入,用大火快速翻拌成熟。分清炒、燴炒、爆炒等。
2、燒----煎炒之後加水或高湯以小火燒,味透質爛之方法。有紅燒、白燒、乾燒等。
3、蒸----食物放入蒸鍋內火大水滾,利用水蒸汽的熱力使其成熟的方法。可分清蒸、粉蒸、釀蒸等。
4、炸----將食物放入多量滾油內,利用油熱使食物在短時間內成熟,呈金黃色。
5、爆----食物利用大火熱油或熱醬、熱湯,快速做成菜。可分油爆、醬爆、湯爆等。
6、煎----將食物以少許熱油在鍋中煎熟。可分生煎、乾煎等。
7、烤----食物調好味放在烤網上或烤箱內,加熱使之熟透。可分乾烤、生烤、炭烤等。
8、腌----食物洗凈瀝乾放入容器內,以鹽或醬油把食物腌漬入味之方法。可分鹽腌、醬腌等。
9、鹵----生或熟的食物放入燒滾的鹵汁中,將食物烹煮成特殊香味。
10、熏----食物烹調好,放在下面點燃的茶葉、松枝、紅糖等燃料火上熏成醬黃色。可分生熏、熟熏等。
11、凍----食物煮爛調味加洋菜或果膠粉煮成羹,待其凝結即為凍。
12、拌----將生吃的素食或已煮熟的葷食調味拌勻,待入味即可供食。可分涼拌、熱拌等。
13、燴----數種食物分別做熟或半熟,再回鍋一同混炒、混燒或混煮。
14、汆----食物由鍋邊傾入燒滾的湯裹,待再次大滾時加蔥花薑末連湯帶食物倒入湯碗內。
15、溜----以太白粉勾芡或澆上熱油,使菜上桌時看起來滑嫩可口。可分油溜、醋溜、芡糊溜等。
16、燙----食物放入滾水或滾油中,至半熟撈出瀝乾再回鍋作其他烹調。
17、燉----食物加滿水放入鍋內,或加蔥姜酒調味,以小火慢燉至菜熟爛。
18、煮----食物放入加適當冷水或滾水的鍋裹煮熟或煮爛。
19、燜----食物先炒或燒或煮,加入少量高湯,以小火燜至湯汁收乾使菜餙熟透。
20、焗----將肉類食物調味後以錫紙包好,埋入炒熱的鹽堆內或用紗布包好,埋入炒熱的蔥段內,以小火慢燒而成。
21、涮----食物切薄片放在鍋中滾湯內來回涮熟,沾綜合調味醬吃。
22、泡----蔬果放入裝有鹽、高梁酒、冷開水、冰糖、香料之容器內泡些時候取食。有鹽水泡及糖醋泡兩種。
23、醉----葷菜用好酒浸泡些時,再加以蒸熟或生食謂之醉。如醉雞、醉蝦等。
24、滾----食物放入滾水或滾湯內,使之短時間煮熟。
25、烘----食物調好味放在平底鍋或烤網上,下以小火將食物慢慢烘乾。
26、煨----食物放入鍋內以小火慢燒,燒成熟爛或成濃湯汁。
27、風----食物以鹽、酒、香料腌制陰乾,利用風力把食物的水份完全風乾以便久存。
28、酥----食物以熱油炸熟、取出晾冷卻後,以小火再炸一次,使其酥脆或加香醋慢慢煨酥。
29、糟----乾的魚類或鮮肉以酒糟浸泡入味使之持久不壞,吃時加佐料蒸熟。
30、甜----食物加入適量糖份浸泡或煮成湯、烘成餅。
31、扣----主菜處理好依序裝入碗內不使其散亂,上放佐料及調味品,入蒸籠蒸熟,吃時倒扣在盤上。
32、拼----葷、素菜分別烹制好,切片或塊,有序排在一大盤內。亦稱冷盤或拼盤。
33、羮----又稱糊或濃湯,為材料煮高湯後,勾芡而成之煮湯方法。
34、醬----食物以醬油或豆瓣醬浸泡入味再加熱煮熟。
35、煸----鍋內放少量油,再把食物放入鍋內,不停以鍋鏟翻炒以小火將食物水份煮乾加以調味。
36、色----色拉油,蔥煎靠,去腥提香菜品好。
③ 常見的烹調方法有哪些
烹調是東方飲食文化中所特有的,其技法多樣,只要正確掌握和運用,對於提高家庭飲食質量有很大幫助。
燒
是將油炸或蒸煮過的原料,再放入配料爆鍋添湯的鍋內,湯煮沸手,移到溫火上煨,至干時出鍋即成。燒可分紅燒和白燒,紅燒的調料加醬油和糖炒色,色深至紅。白燒是調料中不加醬油和糖,只入食鹽。
炒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烹調方法,鍋內入少量油,用旺火把油燒至滾熱後,放入原料翻炒至熟,立即出鍋,由於炒菜時間短,火候急,汁水少,可以保持鮮菜的脆嫩和色澤,且營養損失較少,炒可分生炒、熟炒、軟炒等數種。
煮
是將原料放入多量水或湯汁中,先用旺火煮沸,再將溫火煮到熟爛,煮肉時,如將生肉放入沸水中煮,由於肉類表面蛋白質遇熱凝固,肉中浸出物減少,肉湯鮮味濃,而肉味鮮美。
蒸
這是蒸氣加熱、蒸熟食物的烹調方法,這種烹調方法不但能保持食物的鮮嫩,而且也可減少食物養料的損失,食物裝在器皿中加調料和湯(或清水),上蒸籠蒸熟,蒸制間,隨原料的性質和烹調要求而有所不同,蒸菜根據用料不同,可分為清蒸(如清蒸魚)、粉蒸(如粉蒸肉)、包蒸(如荷葉鳳脯)、扣蒸等。
拌
這是一種製作冷盤的方法,拌菜是將生食品或烹調食品切後加上各種調味佐料拌勻,拌菜多以醬油、醋、鹽、香油、味精等作調料,冷盤一般分生拌(如海米拌黃瓜)和熱拌(如拌雞絲、粉絲)等。
爆
爆與炸很相似,要求急為熱油,操作迅速,其方法是:用旺火把油燒熱,立即投入原料,迅速顛翻出鍋,因此,用這種烹調方法的原料都是細、薄的,並預先配好調料,以使迅速加入,爆菜可分油爆(如油爆肚)和醬爆(如醬爆雞丁)等。
煎
是將掛糊或不掛糊的原料,放在帶有少量的熱油鍋內煎成兩面呈金黃色,煎熟即可,這稱為干煎;如果加入適當配料或佐料再進行蒸,燜即成為煎蒸、煎燜等。
炸
是旺水多油的烹調方法,一般是鍋內放多量油,火力要旺,由於油溫很高,食物外層很快形成焦黃層,傳熱性變慢,特別是炸肉類時,若肉塊太大,往往外面已焦黃變脆而裡面還不熟,這是很不衛生的,所以應該把肉切小,可以間隔重復2-3次,使之炸透,由於原料的性質和味道要求不同,炸的方法可分為清炸、干炸、軟炸等多種,炸的食物具有香酥、嫩、脆的味道,但由於含油較多不易消化。
熬
一般用於片、塊、丁、條等小型原料,先在鍋內加少量油,燒熱油後加蔥、姜爆鍋,放進主料稍炒,加湯汁或水和調料,用溫火煮熟即成。此法操作簡單,有湯有菜,多適宜於家庭做菜。
氽
多用於切成片、絲、條或製成丸子的原料,先將湯或水在旺火上煮沸,將已切好製成的原料放入鍋內,加入調料,經短時間滾煮即成,其特點是:食物鮮嫩,湯多,如氽豬肝、氽雞片等。
燴
燴菜多是將數種小型原料摻在一起,用湯和調料製成帶湯菜,一般是先用少量油加蔥、姜爆鍋,再將調料和湯汁製成,這種方法多用於燴制瘦嫩的肉絲、肉片,如燴肉片、燴三鮮等。
蜜汁
是甜菜的製作方法,常用的是將糖用少量油稍炒,再加入水調溶(加蜂蜜更好),再將食物放入熬煮,至食物熟爛,糖汁變濃即成,如蜜汁山葯,也可將食用油炸透,鍋內放少量油,燒熱油後放白糖炒至金黃色並起油泡,加入少量水,再加入白糖和炸好的食物,攪拌均勻後,盛入盤內即成,如蜜汁蘋果。
溜
分炸溜、滑溜等,以炸溜最為多用,炸溜是先將切好的生食品用調料拌漬,再用濕團粉掛糊成沾勻乾麵,放入油鍋內炸熟取出,然後在另一鍋內放少量油加蔥、姜爆鍋,再放入適當調料和湯汁,加濕團粉調濃湯汁,將湯汁淋在剛剛炸好的食物上,攪勻即成,如炸溜裡脊、炸溜排骨等。
拔絲
也是一種甜菜製作方法,將食物切成小塊、片,先用油炸熟(或煮,蒸熟),另鍋內放少量油,加糖炒至金色並能拔出細絲時,取鍋離火,隨即將炸好的食物放入糖汁中,進行顛翻,掛勻糖汁即成,如拔絲山葯。
④ 豆豉 豆瓣醬 黃豆醬 黃醬 有什麼區別
1、原料不一
豆豉:以黑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
豆瓣醬:以蠶豆、黃豆為主要原料。
黃豆醬:以黃豆為主要原料。
黃醬:以大豆、麵粉、食鹽和水為主要原料。
2、製成不一
豆豉:利用毛霉、麴黴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延緩發酵過程而製成。
豆瓣醬:把黃豆川水泡漲,再用高壓鍋或電燉鍋將其煮爛,發酵過程而製成。
黃豆醬:用黃豆炒熟磨碎後發酵而製成。
黃醬:經過制曲和發酵等過程而製成。
3、色澤不一
豆豉:色澤是黑褐色、油潤光亮。
豆瓣醬:色澤是紅褐色。
黃豆醬:色澤是紅黃色。
黃醬:紅褐色而帶有光澤。
豆豉如圖:
4、氣味不一
豆豉:醬香、酯香濃郁,無不良氣味。
豆瓣醬:清淡的醬香和酯香味。
黃豆醬:濃郁的醬香和酯香。
黃醬:醬香及醋香較清淡。
5、用途不一
豆豉:可以調味,也可入葯。
豆瓣醬:可以直接拌飯,可以做湯、炒菜或者當做蘸料。
黃豆醬:用於醮、燜、蒸、炒、拌等各種烹調方式,也可佐餐、凈食等。
黃醬:常用的烹調原料,適用於爆、炒、燒、拌等烹調方法。
⑤ 常見的15種烹調法的概念
1、生炒:生炒的基本特點是主料不論植物性的還是動物性的必須是生的,而且不掛糊和上漿。
2、熟炒:熟炒原料必須先經過水煮等方法制熟,再改刀成片、絲、丁、條等形狀,而後進行炒制。熟炒的調料多用甜面醬、黃醬、醬豆腐、豆瓣辣醬等。熟炒的主料無論是片、絲、丁,其片面厚,絲要粗,丁要大一些。
3、滑炒:滑炒所用的主料是生的,而且必須先經過上漿和油滑處理,然後方能與配料同炒。
4、清炒:清炒與滑炒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不用芡汁,而且通常只用主料而無配料,但也有放配料的。
5、干炒:干炒又稱干煸。就是炒干主料的水分,使主料干香酥脆。干炒和生炒的相似點是原料都是生的,不上漿,但干炒的時間要長些。
6、抓炒:抓炒是抓和炒相結合,快速的炒。將主料掛糊和過油炸透、炸焦後,再與芡汁同炒而成。抓糊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雞蛋液把澱粉調成粥狀糊;一種是用清水把澱粉調成粥狀糊。
7、軟炒:軟炒是將生的主料加工成泥茸,用湯或水澥成液狀(有的主料本身就是液狀),再用適量的熱油拌炒。成菜松軟、色白似雪。
8、油爆:油爆就是用熱油爆炒。油爆有兩種烹制方法,一種是主料不上漿,用沸湯燙一下即刻撈出控水,放入熱油中速炸,炸後再與配料同炒,繼之沖入兌好的芡汁速炒;另一種是主料上漿後,在熱油鍋中速炒,炒散後,控去部分油,下入配料,沖入芡汁速炒。
9、芫爆:芫爆和油爆相似,不同點是芫爆的配料必須是香菜即芫荽,因此得名。
10、醬爆:醬爆就是用炒熟的醬類(甜面醬、黃醬、醬豆腐)爆炒原料。
11、蔥爆:蔥爆就是用蔥和主料一同爆炒。蔥爆的主料既不上漿、滑油,也不用開水燙,而是用調料調好味與蔥爆炒而成。
12、湯爆、水爆:湯爆和水爆很相似。把主料先用開水汆至半熟後,沖入調和味的沸湯,即為湯爆;如果沖入沸水,即為水爆。水爆菜餚在食用時另蘸調味品。
13、干炸:干炸就是炸干原料的水分(或炸去原料部分水分),使原料內外干香酥脆。干炸的原料也是先經調料拌腌,再拍粘適量干澱粉(或玉米粉),放入油鍋炸之。
14、軟炸:軟炸就是原料經過調料拌腌後,掛一層薄雞蛋糊,再下油鍋炸制。
15、酥炸:酥炸有兩種,一是主料掛專用的酥炸糊,炸後糊酥鬆,主料細嫩;二是主料先經蒸,鹵至熟爛,再掛少量雞蛋糊用熱油炸制,炸後糊酥主料爛。
16、麵包渣炸:麵包渣炸的主料一般是加工成較厚(約2分)的片狀,先用調料拌腌,再粘勻麵粉及雞蛋液,較後再滾粘一層麵包渣炸制。
⑥ 烹飪方法有幾種
我國烹飪的歷史悠久,烹飪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就我個人知道的烹飪方式有炒、爆、熘、炸、烹、煎、貼、燒、燜、燉、蒸、汆、煮、燴、熗、拌、腌、烤、鹵、凍、拔絲、蜜汁、熏、卷、滑、焗等。
⑦ 煎炸炒和涼拌菜,用什麼油最健康
哪些油適合做冷盤,哪些油適合做熱菜?煎炸的食物適合用什麼油?
★ 大豆油、亞麻籽油、小麥胚芽油、特級初榨橄欖油比較適合做涼拌菜或沙拉。
適合人群:適合所有人
最佳烹飪方法:適合用來熘、炒、煎、炸或涼拌
挑選和保存:由於大多不標明各種原料油成分比例,建議購買時側重品牌,注意避光保存。
做菜的時候,把幾種油混在一起好,還是不同菜用不同油比較好?
按照溫度分開使用比混著用好一些。
不太建議用調和油,可能性價比高一些,但畢竟成分比例不夠明確。其實一般精煉橄欖油、茶油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日常的煎炒烹炸也可以勝任。
「葷菜配素油,素菜配葷油」有道理嗎?
沒有道理。
從健康角度來說,無論葷菜素菜,都推薦用植物油烹調。葷油(魚油除外)富含飽和脂肪酸,很多人都是攝入過量的,應當盡量減少。
都說油要搭配著吃,那家裡要准備哪些食用油?
理想狀態下,各種油交替使用是挺好的,但實際上,假如你同時買那麼多油搭配吃,按照一個人一天只吃 30 克的量(大約滿滿的白瓷勺 2、3 勺的樣子),消耗的速度會非常慢,20 塊錢的大豆油能用半年。這些油很可能過期了還沒吃完,更不健康。
因此,一般不推薦同時買很多的油,不過可以選擇買小包裝的。
一般家庭中備有山茶油、雙低菜籽油、橄欖油中的一個就可以了,如果實在需要炸東西,可以准備棕櫚油。
四招看清食用油質量
1、看色澤:品質好的豆油為深黃色或淡黃色;菜籽油為黃中帶點綠或金黃色;花生油為淡黃色或淺橙色。
2、聞氣味:蘸一點油抹在手心,搓後聞其氣味,品質好的油,應視品種的不同具有各自的香味,不應有異味。
3、看透明度:透明度高,水分雜質少,質量就好。好的植物油,靜置24小時後,應該是清澈透明、不混濁、無沉澱、無懸浮物的。
4、嘗滋味:用筷子蘸一點油放入嘴裡,不應有苦澀、焦臭、酸敗的異味。
⑧ 常用烹調十法有哪些
烹調方法和食品衛生,是保證飲食質量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家庭還是餐飲業,都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視。有了好的烹調原料,不等於就能吃好。僅僅把菜米洗凈,也不是食品衛生的全部。關鍵是對食品本身的特性要了解,烹調方法也要科學。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食物的營養功能,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佳餚。
「烹」和「調」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如能正確掌握和運用烹調方法,對於提高飲食的感官性狀、引起食慾、促進消化吸收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各個地區對飲食的烹調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烹調方法也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常用食物烹調方法:
拌這是一種製作冷盤的方法。拌菜是將生食品或烹調食品切好後加上各種調味佐料拌勻,拌菜多以醬油、醋、鹽、香油、味精等作調料。冷盤一般分生拌(如海米拌黃瓜)和熱拌(如拌雞絲、粉絲)等。
炒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烹調方法,即在鍋內加入少量油,用旺火把油燒至滾熱後,放入原料翻炒至熟,立即出鍋。由於炒菜時間短、火候急、汁水少,可以保持鮮菜的脆嫩和色澤,且營養損失較少。炒可分為生炒、熟炒、軟炒等。
蒸這是以蒸汽加熱、蒸熱食物的烹調方法。這種烹調方法不但能保持食物的鮮嫩,而且也可減少食物營養的損失。食物裝在器皿中加調料和湯(或清水),上蒸籠蒸熟。蒸制時間隨原料的性質和烹調要求而有所不同。蒸菜根據用料不同,可分為清蒸(如清蒸魚)、粉蒸(如粉蒸肉)、包蒸(如荷葉鳳脯)、扣蒸等。
溜分炸溜、滑溜等,以炸溜最為多用。炸溜是先將切好的生食品用調料拌漬,再用濕團粉掛糊,放入油鍋內炸熟取出,然後在另一鍋內放少量油,加蔥、姜爆鍋,再放入適當調料和湯汁,加濕團粉調濃湯汁,將湯汁淋在剛剛炸好的食物上,攪勻即成,如炸溜裡脊、炸溜排骨等。
煮是將原料放入多量水或湯汁中,先用旺火煮沸,再用溫火煮到熟爛。煮肉時,應將生肉放入沸水中煮,由於肉類表面蛋白質遇熱凝固,肉湯中浸出物減少,肉湯鮮味濃,且肉味鮮美。
煎是將掛糊或不掛糊的原料,放在帶有少量熱油的鍋內煎到兩面呈金黃色,煎熟即可,這稱為干煎;如果加入適當配料或佐料再進行蒸、燜,即成為煎蒸、煎燜等。
炸是旺火多油的烹調方法,一般是鍋內放多量油,火力要旺。由於油溫很高,食物外層很快形成焦黃層,傳熱性變慢,特別是炸肉類時,若肉塊太大,往往外面已焦黃變脆而裡面還不熟,這是很不衛生的。所以應該把肉塊切小,可以間隔重復2~3次,使之炸透。由於原料的性質和味道的要求不同,炸的方法可分為清炸、干炸、軟炸等多種,炸的食物具有香酥、嫩、脆的味道,但由於含油較多而不易消化。
熬一般用於片、塊、丁、條等小型原料。先在鍋內加少量油,燒熱後加蔥、姜爆鍋,放進主料稍炒,加湯汁或水和調料,用溫火煮熟即成。此法操作簡單,有湯有菜,適宜於家庭做菜。
⑨ 烹飪方法有哪些呢
油炸
我一般都建議大家少吃油炸食品,油炸食品往往熱量很高、高溫下可能產生致癌物、常見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植物油在高溫油炸時本身過多氧化聚合也可能對健康不利。
| 優點
油炸會讓食材裹挾更多的油脂,這雖然對控制體重不利,但是對那些消瘦、重體力的人群不失為獲得熱量的快捷方法,另外還可以額外獲得一些脂溶性維生素和脂肪酸。
| 搭配食材
油炸和其他以水作為介質的烹飪相比,因為油會比水溫高一些,所以會使得食物表面更快地脫水、蛋白質凝固,因此油炸肉製品也會更加的美味,口感更加酥脆,這也是油炸食品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在油炸時,蛋白質、礦物質流失的量是很少的,因此肉類製品在油炸時營養價值流失並不多,相比之下油炸時主要是一些不飽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維生素容易被氧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堅果、魚類、水果都不建議油炸。
水煮
水煮對熱敏感性維生素的破壞比急火快炒要多,但是一般炒完的菜也不是立刻就吃,如果再等一會兒,營養素照樣會被余熱破壞,水煮的缺點並不明顯。
| 優點
水煮的溫度最高也就100℃,不會像油炸、高溫焙烤一樣產生丙烯醯胺等有害物質,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不錯的。
另外,水煮可以有效殺死一些細菌,還可以讓蔬菜的色澤更好,包括通過漂燙來破壞蔬菜里的氧化酶的活性,阻止氧化酶對葉綠素進行破壞,也就不容易產生異味了(尤其是西藍花之類的容易產生特殊氣味的)。
還可以加2片維生素C,可以減緩氧化,保護顏色,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
| 搭配食材
含水量高的蔬菜,油麥菜、茼蒿、豌豆苗等綠葉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菇類谷氨酸含量高,同時含有一定的維生素D和膳食纖維,簡單煮煮就很鮮美。
薯類、玉米等富含澱粉的食材煮一煮可以替代主食。
燒烤
燒烤在形成風味物質的同時,還會形成「雜環胺」和「多環芳烴」等可能致癌的物質。大量攝入燒烤等加工肉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 優點
好吃。
燒烤金黃油亮的色澤、撲鼻的油香和外焦里嫩的口感……都與「美拉德反應」有關。
高溫下蛋白水解物和還原糖相互作用,形成了烷基吡嗪類為主的燒烤風味物質。而肉中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物質更是在高溫下生成了一系列揮發性化合物,帶來了迷人的肉香。
| 搭配食材
不管是牛肉、豬肉、禽肉還是魚類,肌肉中的氨基酸和肌酸都會在高溫下產生雜環胺。
但是一般來說,畜禽肉類的脂肪含量往往更高。
非要吃的話,如果能選擇海鮮類的燒烤,比如魷魚之類的,蛋白質多脂肪少,相對來說會健康一些。
不妨吃一些烤豆腐乾之類的食物。
煎炒
大部分國人一般還是更喜歡吃炒菜,這里提醒烹調溫度最好控制在200℃以下,這個溫度既可以保證充分加熱後的食材安全,又不至於使得烹調油大量的過氧化,從而產生很多的致癌物。
| 優點
更符合大家的飲食習慣,容易製作出各種不同風味的菜餚,更好的發揮食材的可塑性。而且蔬菜被炒脫水後體積變小,可以吃得更多。
| 搭配食材
熱油的時候可以放一點蔥、菜葉之類,起泡說明溫度夠高了可以炒了。其他各種蔬菜都適合,哪怕清炒都不錯。
這里要提醒的是,煎炒相比其他烹飪方式,因為一般加工時間短,有的時候食材的生熟程度難以把控,還可能帶來一些風險。
一般雞肉被要求的加熱溫度會比牛肉高,而肉碎加熱的溫度也要比普通的肉塊加熱溫度高。
像牛排的加熱溫度達到63℃即可,但是有些「牛排」是用各種肉末以及經過絞碎的肉組裝而成的,這時候就需要更高的溫度。因為在屠宰動物的過程中,可能被腸道的污染物污染。
更容易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的禽肉類,還有像雞蛋,一般建議中心溫度達到74℃左右。
更不要說一些貝類,更是需要完全熟透。
這就需要我們在煎炒的時候注意觀察食材變化,調整火候,對烹飪技術的要求顯然更高。
微波
| 優點
微波加熱食物不會有明火,所以一般沒有油煙,溫度升得快但並不高,對於很多食材都是更健康的選擇,維生素都會流失的更少。
| 搭配食材
微波爐里有一根叫做磁控管的電子管,可以將電能轉化成微波,當微波輻射到含有水分的食物上時,水分子作為極性分子會開始高速振動,互相摩擦產生巨大熱量,食物就會熱起來。
所以一般來說,水分含量越高的食物,加熱效果會越好。 如果水分過少則很容易導致食物過干變硬。
像包子饅頭之類的都不能用過高的檔位加熱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