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年級童年的水墨畫
我想(一)
我想把小手,
化作三秋桂子,
飄香宇宙,
連嫦娥也頻頻回望。
我想把腳丫,
化作潺潺流水,
讓母親河
永遠載舟遠航。
我想把眼睛
化作中秋的月亮,
榕樹下的孩子我想把身體
化作肥沃的土地,
讓西北部的不毛之地,
也有小麥的芳香。
我想(二)
我想把耳朵,
高高地懸掛空中,
時時提高警惕,
讓犯罪分子無處躲藏。9、兒童詩兩首
【教材簡析】
《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麼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畫》以跳躍的鏡頭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如「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個快樂場面。
【設計理念】
在兒童的眼睛裡,世界是那麼美麗;在他們的世界裡,生命是那麼自由,所以,在他們看來,夢想可以無限飛翔,快樂可以無限傳達。因此,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朗讀,讓他們讀個夠,讀個透,結合誦讀,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文本,體會詩歌情感,並且鑒賞詩歌寫法,用詩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建議】
1、重視朗讀訓練:
《我想》節奏齊整,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讀材料,教學中,在不同的環節安排朗讀訓練,但要注意層次性,提升朗讀的質量。《童年的水墨畫》則應重在讀出每個活動場景的趣味性。
2、鼓勵大膽想像,如:
《我想》一詩,學生通過想像一個個心願的畫面,感受童年的異想天開,《童年的水墨畫》通過想像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瑰麗多彩。
3、借鑒詩歌寫法:
學生自主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借鑒詩歌的表達方法,詩化自己的表達方式,及時抒於筆端。
【教學目標】
1、藉助拼音讀准生字「丫」「汲」,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像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像力,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願望。
3、背誦喜歡的詩歌,感悟兒童詩的特點,嘗試寫一首兒童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想像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像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比較兩首兒童詩表達方式上的區別,領悟兒童詩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我想》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⑴此時,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幫你實現一個願望,那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呢?
(這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是孩子們,這一環節能令他們暢所欲言,一吐為快。孩子的願望是那麼多,又那麼美好,教師從中更真切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⑵是啊,美好的願望有那麼多,要是都能一一實現那該多好啊!這不,有一個孩子就把自己的願望寫進了詩里,他的願望是什麼呢?趕緊去讀讀吧。
(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詩歌。)
2、初獨詩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節讀詩(注意「丫」、「汲」的讀音)。
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並想一想,孩子的願望是什麼?
交流作者在每一個小節里所表達的美好心願。
(師隨機板書。)
3、精讀詩歌,進入情境:
⑴那麼多願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說理由。
⑵誦讀最神往的願望,品讀這一節詩句,想像畫面。
(讀通詩句,讀好詩句,調動多種感官體驗詩歌描繪的意境,學生大膽想像: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會是怎樣的情景、怎樣的感覺;把眼睛裝在風箏上,還會看到什麼,把自己種在土地上,還會變成什麼……)
⑶想像「我」是在怎樣的情景下產生這些願望?
有感情地朗讀。
4、賞析詩歌,領悟寫法:
⑴生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⑵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每一小節都以「我想……」作為開頭,表達自己的夢想。
每一小節里都有一個疊音詞如「悠呀,悠——」「長呀,——」這樣的語句。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⑶生再次自由讀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⑷全體齊讀。
二、學習《童年的水墨畫》
1、自由讀詩:
生自由朗讀全詩,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指名生讀詩,其餘生邊聽邊試著在每節的標題後加上動詞,概括主要內容。
⑵生個別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
⑶分組讀詩,生概括全詩大意。
⑷學生質疑,釋疑。
3、賞析詩句:
⑴畫出文中精彩的語句,反復誦讀、體會。
⑵欣賞交流佳句,如:
「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戲耍」等語句,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感情朗讀。
4、鑒賞寫法:
⑴默讀兩首詩,比較這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⑵交流感悟。
⑶小結:
第一首,每小節的結構基本相同,並且都圍繞「夢想」這一主題,語言比較跳躍。
第二首,主要通過捕捉鏡頭來記錄童年生活場景,有一種動態的美,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性。
⑷模仿這兩首詩中的其中一首,記錄下自己的童年夢想與童年趣事。
⑸生動筆習作,教師巡視。
⑹交流作品,師生互動點評。
三、總結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請大家課外多閱讀其他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或者仿照課文寫法,記錄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與大家分享。
【練習設計】
1、我的夢想是……
2、仿照課文嘗試寫首詩歌。
【補充資料】
愛之歌
黑塞
〖德國〗
我是一頭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鳥是你,我就是那樹,
太陽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夢。
夜晚,從我入睡的嘴飛出,
一隻黃金鳥,飛向你,
歌聲嘹亮,翅膀斑斕,
它對你唱一支愛之歌,
它唱著我給你的歌。
這或許對你有用。
⑵ 仿寫《童年的水墨畫》
寫作思路:先把整篇文章要表達的結論亮出來,再圍繞這個結論層層展開論述,而不是長篇大論之後再給出結論。比如,對於下面這個例子,多數人的寫法是屬於左邊框框的結構,而使用金字塔原理後,就變成了右邊框框中的結構。
正文:
童年五彩繽紛的,就像海邊漂亮的貝殼;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就像整天嘻鬧的浪娃娃;童年是純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在記憶的心扉中,我童年的鑰匙打開了充滿童年的心。
那天中午,六歲的我在爺爺的農場里玩,掏出口袋裡的糖果邊吃邊欣賞著這田園風光。突然,我的目光轉向了一位老爺爺,他正在埋著什麼東西,我跑了過去,問道:「老爺爺,您在干什麼呀?」
老爺爺抬起頭,慈祥的臉上洋溢著微笑,說:「小妹妹,我在種植啊!秋天以後會收獲許多好吃的東西的!」我聽後,靈機一動,回到家拿著我的玩具鏟子跑到了農場里,在一個空地里挖著土,挖得差不多後,我掏出五顏六色的糖果,剝開糖紙,放到了挖好的土裡,再輕輕地蓋上土,還把糖紙埋在我能看得見的糖果旁邊的土裡。
接著我用玩具鏟子再挖土,再把剝開紙的糖果放了進去,蓋好土,再做了一個糖紙記號。大功告成,我「種」了糖果後,得意洋洋地幻想著:「我以後不愁沒糖吃嘍!等到秋天我就有兩顆糖果樹,然後糖果不用買就可以天天吃嘍!哈哈哈!」我連續幾天都給它澆水施肥。
到了秋天,我又到爺爺的農場去,我興奮地跑到了那個有糖紙的地方,興沖沖地看,結果非常令我失望、根本沒有糖果樹,更沒有發芽,我悶悶不樂地挖開土,結果根本沒有糖果。我哇哇大哭!跑到家後一直連飯都不吃,覺都不睡。
媽媽見我這樣,問我:「怎麼了,小妍,在農場回來後你就一直悶悶不樂的。」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著說:「傻孩子,糖果在泥土裡已經化掉了,糖果也已經是甘蔗的甜質的製成品,怎麼可能會長出來呢?」聽媽媽的話,我傻傻地點了點頭。
童年時的「種糖果」,經過媽媽的教導,我的糖果夢消失了,我的幻想不見了。雖然消失了,但我童年的糖果記憶好似剛剛發生。
⑶ 語文資源與評價三年級下冊第18課童年的水墨畫的思維擴展的第二題怎麼做
這是一幅有靜有動的畫。小溪、垂柳、人影、釣竿、蜻蜓都是靜止不動的,因為它們都在等待水裡魚兒上鉤;當魚兒上鉤後,這種靜被魚的掙扎、人的歡笑打破了,溪邊熱鬧起來了。
這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這里有綠色的柳樹,有綠色的溪水,連人影都被這溪水染綠了,並且有紅色的蜻蜓點綴,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多美的畫面啊!
⑷ 童年的水墨畫教案通過對什麼兒童讀書入迷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像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願望。
2、認識本課生字,背誦喜歡的詩歌,了解兒童詩的特點,嘗試寫一首兒童詩。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朗讀詩歌
1、出示課題《兒童詩兩首》,說說你知道那些兒童詩。可以說說詩歌的題目,也可以背誦其中的一兩句。
2、朗讀課文,能把詩歌流暢的朗讀下來。
二、比較朗讀,理解詩歌
1、反復朗讀兩首兒童詩,比較:這兩首兒童詩有什麼不同?
2、在充分朗讀、思考的基礎上,小組討論。
3、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我想》是一首詩歌,《童年的水墨畫》是組詩。
引導學生注意其中的區別:組詩有小標題;每一節詩歌寫的是不同的內容……
(2)《我想》是押韻的,《童年的水墨畫》不押韻。
引導學生朗讀這兩首詩,體會押韻和不押韻的區別,了解兒童詩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3)《我想》描寫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願望,《童年的水墨畫》描寫的是童年的生活學習場景。
①說說《我想》描寫了「我」的哪些願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
◇「我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
◇「我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
……
②說說《童年的水墨畫》描寫了哪些學習生活場景?
◇在街頭看書
◇在溪邊釣魚
◇在江上游泳
③朗讀詩歌,體會描寫的願望和場景
三、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1、指導學習《我想》
(1)朗讀詩歌,想像體會「我」的願望。
①朗讀詩歌,說說「我」的那麼多願望中,那一個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誦讀最令你神往的願望,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你有什麼感受?比如:「牽著萬縷陽光」是怎樣的感覺?「成為柳絮和蒲公英,飛呀,飛」是怎樣的感覺?
③有感情的朗讀最令你神往的願望。
(2)想像一下,「我」是在怎樣的情景下產生這些美好的願望的?具體說說。
◇春暖花開的時候,坐在綠綠的草地上……
◇在陽光下,春風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指導學習《童年水墨畫》
(1)朗讀詩歌,比上眼睛想像詩歌描寫的畫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①靜靜地在街頭閱讀《水滸傳》。
②魚兒釣上來了,魚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細細朗讀有關的詩句,體會其中的快樂。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誦讀詩歌,感悟語言
1、自由誦讀詩歌,畫出你認為寫得最特別的句子。
(1)「牽著萬縷陽光,/悠啊,悠——/悠出聲聲春的歌唱」
(2)「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
(3)「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也想著『黑旋風』水戰『浪里白條』。」
……
2、說說這些詩句特別在什麼地方?
(1)很有韻味。
(2)語言中有圖畫。
……
3、朗讀或背誦這些詩句。
五、作業
1、選擇背誦詩歌。
2、 寫一首兒童詩。
⑸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童年的水墨畫》精品教案+同步練習
教案: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墨、染」等6個生字,會寫「墨、染、竿」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水墨畫、葫蘆、蘑菇」等詞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背誦喜歡的詩歌,感悟兒童詩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像詩歌描繪的意境。
2、聯繫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兒童豐富的想像力,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願望。
四、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1、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像和憧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童年的水墨畫》。(板書:童年的水墨畫)
2、孩子們回憶童年中的趣事,講給大家聽聽,一起分享快樂。
3、讓我們走入詩歌,感受「我」童年的快樂吧!
五、初讀全文,認識生字:
1、初讀課文:初讀詩歌,我們不僅要讀准確,還要用心去感受。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讀准確,還要把聲音放輕一些。
2、要求: 讀准字音,讀通順句子。 邊讀邊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3、生字,讀生字。 師生共同正音:注意讀准:平舌音「碎」翹舌音「染 爽 」,前鼻音「竿」,後鼻音「騰 浪」等。「蘑菇」在一起時,「菇」讀輕聲。
4、詞語,讀詞語。 水墨畫、染、綠 浪、花 濺、起 清爽、 打碎,自由讀,小組讀,指名讀。
5、注意讀准:前鼻音「濺」,後鼻音「爽」。(開火車讀,齊讀)
6、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這幾首兒童詩(可以獨自讀,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讀),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印象深刻,做做記號,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7、組長匯報,全班交流,師引導學生評價所提出的問題,並解決疑問。(相機進行詞句訓練和朗讀指導)
8、朗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六、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1、抄寫本課生字,小組評比,說一說誰寫得最好,好在哪裡。
2、讀熟《溪邊》。
⑹ 三年級18課童年的水墨畫生字組詞二音二字二詞(手寫)圖片
三年級18課《童年的水墨畫》生字組詞等:一、生字組詞
墨mò(墨水、油墨、筆墨、水墨畫)
染rǎn(染色、染發、染綠、一塵不染)
竿gān(竹竿、釣竿、竿子、百尺竿頭)
騰téng(撲騰、歡騰、奔騰、折騰)
碎suì(破碎、粉碎、零碎、心碎)
撥bō(撥打、撥水、撥動、撥開)
浪làng(浪花、海浪、風浪、浪費)
葫hú(葫蘆、水葫蘆、悶葫蘆、葫蘆絲)
爽shuǎng(清爽、涼爽、爽口、秋高氣爽)
蘑mó(口蘑、白蘑、松蘑、蘑菇雲)
菇gū(蘑菇、香菇、冬菇、金針菇)
二、多音字
扇shàn(扇子)shān(扇風)
三、近義詞
梳妝 ——打扮 平靜 ——安靜 扇動 ——搖動
戲耍——玩耍 抖落——抖動
四、反義詞
平靜——熱鬧 開放——凋零 歡叫——哀號
清清爽爽——混混濁濁
⑺ 18課《童年的水墨畫》人文要素包含哪些內容
那水墨畫應該是非常的漂亮的,然後有呃有韻味的
⑻ 童年的水墨畫,溪邊、江上、林中三首小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別以 「溪邊」、「江上」、「林中」為題,表現了兒童極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源墨畫般美麗, 展現了兒童俏皮的生活場景,靜、動交織,構成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純真童年畫面。
《街頭》──讀《水滸傳》的孩子,那樣的專注,盡管馬路街頭是那樣的喧鬧,卻絲毫不能影響他,對時間的推移也渾然不覺。無邊的喧鬧和一隅的安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溪邊》──釣魚的孩子,那樣的快樂,靜靜的溪水映著愛美的柳樹,映著釣魚孩子的倒影,靜靜的釣魚竿,立著紅蜻蜓,我們彷彿覺得空氣都停止了流動,似乎大家都怕魚受驚,而魚上鉤的一剎那,這種靜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動了,人影碎了,魚躍人歡,寥寥幾句,勾勒出一個現代垂釣兒童的形象。
《江上》──戲水的孩子,那樣的調皮,一群孩子像鴨群一樣跳入水中,在水裡互相你潑我濺地嬉戲,就在這嬉戲中,一個孩子鑽入水中,不見了,突然一陣水花,他出現了,調皮地笑著,露出兩對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戲和一個孩子的特寫,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
(8)18個童年的水墨畫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張繼樓(1926),男,籍貫江蘇宜興,中共黨員,漢族,大專學歷,文學創作一級。重慶市作家協會退休幹部,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曾任四川省作協理事,重慶市作家協會秘書長、副主席,重慶市作家協會榮譽副主席,獲國務院特殊津貼。重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
解放前即開始發表小說、散文。參加革命後,由於工作需要,向民間藝人學習曲藝創作,發表和整理出版了十多本唱詞(包括傳統相聲)。後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兒童文學集(包括兒歌、兒童詩、民間故事等)20多種。
主編兒童文學讀物30多種,有20件作品在全國、省(市)級報刊的兒童文學創作優秀作品評獎中獲獎(全國一等獎1件、三等獎2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⑼ 三年級下冊的第十八課《童年的水墨畫》以教室為題怎麼仿寫
《童年的水墨畫》以教室為題仿寫如下:
1、學校
小燕子停在枝頭,忘記了舞蹈,
仰著頭靜靜的聽著,聽著。
麻雀也不在嘰嘰喳喳,輕輕的聆聽。
原來,教學樓里正在演奏一曲讀書交響樂。
清脆的下課鈴聲,打破了校園的寂靜。
孩子們奔出教室,跑向操場,嬉戲,玩耍。
2、河邊
幾只小腳丫在水裡拍打,
褲子上,衣裙上,滿是濺起的水花。
撲通一聲,濺起的水花。
抓住的魚兒蹦進了河裡。
垂柳的影子和孩子們的笑臉碎了,
留下的是一灘水花花。
3、街頭
聽不見街頭的喧囂,
看不見城市的繁華。
小鳥歡快的歌唱,
蝴蝶盡情的舞蹈。
忽然響起了自豪的歡笑,
知了在我的手中蹦跳。
4、池塘
鴨群在水中玩耍,
梳理自己潔白的毛發。
魚兒在池中嬉戲,
濺起透明的浪花。
孩子們在池塘里游泳,
和蝌蚪青蛙笑哈哈。
5、校園
清晨這美好的時光,
孩子們背著書包上學堂。
操場上活力四放,
教室里書聲琅琅,
小鳥在窗外伴唱,
花兒吐出它的芬芳。
⑽ 童年的水墨畫江上描寫了怎樣的畫面,從中體現出怎樣的感情
《江上》這首詩描寫了孩童們在水中嬉戲打鬧的場景,其中對單獨一個孩子的特寫,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孩童的天真與活潑。表現了童年生活的無拘無束和無限的快樂。
《童年的水墨畫》這首兒童詩通過「溪邊」、「江上」、「林中「三個小標題,攝取了一組兒童生活的鏡頭,展現了兒童俏皮的生活場景,靜、動交織,構成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純真童年畫面。
(10)18個童年的水墨畫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童年的水墨畫》作者是張繼樓,這組兒童詩由六首詩組成,分別是《溪邊》《江上》《林中》《街頭》《花前》《樹下》,其中前三首詩選入了統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下冊中,組成了第18課《童年的水墨畫》。
《溪邊》這首詩中,作者通過巧妙組合幾個躍動的畫面,描繪出了一幅鄉村兒童溪邊垂釣的景觀圖。這是一幅彩墨點染的畫面:染「綠」人影的溪水,以及釣竿上立著的「紅」蜻蜓,這一「紅」一「綠」相互映襯,讓這幅畫充滿情趣。
《林中》這首詩講的是空山新雨後,村裡的娃兒三五成群地去林中采蘑菇、撿蘑菇的歡樂場景。作者藉助「松樹」這一突出的意象,給我們留下了一片遐想的空間。
作者在寫法上,將「蘑菇」和「斗笠」互為比喻,在這樣巧妙的互喻中,無論是雨後的小蘑菇,還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充滿了靈動之感,是一幅「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