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產品方法論中癢點是什麼

產品方法論中癢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5 01:00:54

『壹』 什麼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做什麼?

產品分析

一、需要通過用戶痛點,研究用戶行為的本質,比如:為什麼用戶要發抖音?為什麼用戶會刷抖音?

二、需要根據用戶群體,確定市場規模的大小以及未來的增量空間,比如:抖音用戶目前多少人?快手目前用戶多少?短視頻可以覆蓋年齡段大概是什麼區間?5G 的到來會給短視頻帶來什麼影響?為什麼視頻帶貨會火?短視頻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產品規劃

一、當我們了解完用戶、市場、行業之後,可以確定一規劃,我們要做什麼?市場有多大?競品有哪些?我們這時候就需要根據規劃去研究自己的產品。我們主要打什麼客戶?這類客戶的需求什麼?我們的需求有哪些?哪些需求是痛點、哪些是癢點?哪些事爽點?版本規劃應該先做那些後做哪些?

二、我們確定好版本後,產品經理就需要根據版本規劃制定單個版本的 PRD、MRD、流程圖等等文檔。

產品設計

一、產品完成各種文檔後,內部確認無誤後,就需要找設計研發評審需求 PRD。

二、UI設計師根據產品調研的用戶畫像、產品特性等等選取產品的主要設計特定以及主題,進入設計流程。

三、UI設計的同時 UE 設計師需要設計各個頁面的交互邏輯,確保用戶使用的流暢性。

項目管理

一、找研發評審的時候,設計還沒開始工作,這時候評審主要是需要開發指導工作內容是什麼?需求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技術難題?從而進入技術方案的選型階段。

二、UI、UE設計圖出來以後,設計會同產品經理一塊評審設計稿,看設計的主題是否合理,功能邏輯是否正確。

三、設計稿確認無誤後,設計需要切圖給到技術,同時技術拿到設計圖後,首先需要評估研發時間,給到一個確定的提測時間、測試時間、上線時間。

四、研發開發的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開發進度,防止研發因為技術難題,或者需求問題影響上線進度

五、同時在研發開發的過程中,測試工程師需要給到產品測試用例,測試的流程,產品核驗無誤後,測試需要按照測試用例進行測試,保障每一個功能,每一個頁面都沒有問題

六、研發提測後,產品經理、設計師、測試工程師三方都需要進入測試,產品經理更多的是看功能是否正確;設計師主要看研發功能是做的產品是否與設計稿一致;

七、測試工程師測試更多的是單元測試、白盒測試、崩潰測試、以往功能測試等等,測試按照測試用例測試沒問題後,需要讓各部門簽字(產品部、設計部、研發部、測試部),保障責任到人,確保每個部門對產品功能的確認。

八、各部門簽字後,運維與研發、產品需要同時在場,進行項目的上線,上線後還需要時刻注意線上的反饋情況,以免聲場環境與測試環境的沖突

產品運營

一、產品規劃初期,產品以及運營就應該想明白產品的從0-1的冷啟動應該怎麼做?比如大家可以看看知乎的冷啟動(對外開放沒有內容,內容應該怎麼產生)

二、運營時刻應該時刻注意線上功能的反饋,時刻反饋給產品,做好產品的優化工作的收集

三、運營分為很多種,有內容運營、用戶運營、增長運營、社群運營等等,因此不同的崗位的運營工作內容也不一樣,因此產品與運營對接過程中,工作內容也不太一樣。

團地管理

一、 團地管理很多入門的產品經理接觸不到,團隊管理首先必須能夠帶新人,讓信任能夠更快的熟悉業務,這時候產品經理必須有自己的方法論,讓新手產品經理也能夠根據方法論及時的成長

二、績效考核,產品經理有沒有完成目標,怎麼量化,按照上線量化還是按照使用效果量化,根據不同的階段的產品經理,需要制定不同的規則。

三、流程化管理,需要嚴格按照產品-設計-研發-上線-運營的流程做項目,把控每一件事情,防止因為流程導致的項目失誤,比如產品還沒定稿,產品已經給到研發;研發還沒完成提測,就著急上線;測試沒測試完成,就說沒問題了,這些流程都會對產品造成很大的傷害。

『貳』 產品五要素

戰略層
整個產品設計、研發周期很長,戰略層可以理解為產品設計的主要目的,通常來自於用戶需求或是企業的產品目標。

用戶需求: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況下產生了特定的問題,並且這種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就可以把它叫做需求。此外,需求通常來自於痛點、癢點,旨在幫助用戶解決某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品目標:產品目標可以理解為商業目標,包括產品的預期利潤、用戶數等

用戶需求決定了產品的原則,而產品目標則更傾向於產品的定位。

范圍層
戰略決定范圍,功能承載產品價值,范圍層是為了實現戰略層意圖。
在范圍層,從討論戰略層面的抽象問題——「為什麼要開發這個產品」——轉而變為「我們要開發的是什麼」——功能和需求的收集篩選。進行需求採集、分析工作,明確產品應該具體提供哪些內容及功能,以及提供內容、功能的先後順序,從而落實成具體的需求文檔。

結構層
在結構層,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交互設計」和「信息架構」。

交互設計:根據用戶的操作,產品給予用戶何種反饋

信息架構:所要表達信息的呈現、組織方式

交互設計關注那些影響用戶執行和完成任務的元素。也就是交互設計關注與「可能的用戶行為」,同時定義「系統如何配合與響應」這些用戶行為。信息架構研究的是人們如何認知信息的過程,對產品而言,信息架構關注的就是呈現給用戶的信息是否合理並具有意義。

此外,好的交互設計與信息架構的設計,更是為了降低用戶的認知、學習成本,盡可能的讓用戶直接地體驗核心的功能。

框架層
經過了上面的結構層,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只是對產品的交互方式和內容組織方式進行了一個大概的設計。那麼在框架層,就需要進一步地進行設計了。框架層包含了:界面設計、導航設計以及信息設計。

界面設計:選擇合適的界面交互控制項,幫助用戶易於理解其含義,又能夠讓用戶藉助於此來實現具體功能

導航設計:讓用戶明確當前的位置、狀態,提供用戶訪問其他功能(頁面)的路徑

信息設計:信息設計將各種設計元素粘合在一起,並呈現出來,讓用戶很好地理解和使用它們。

在產品設計中,經常用到線框圖。線框圖可以將上述的界面設計、導航設計、信息設計的三者有效結合,並通過草圖的形式展現出來,是產品的雛形和大體形態。需要注意的是,線框圖與產品原型不同,原型是對線框圖的更細致描述的產品體現,包括了一定的交互及高精度的藝術設計,而線框圖則是靜態的,更傾向於表現各部分之間的連接。

表現層
表現層是用戶真真切切地可以感受到的產品外在,也用戶直接可視的一層。在這里先前的內容、功能和美學匯集到一起來產生一個最終設計,從而滿足其他層面的所有目標。可以充分研究和利用用戶的感知方式,通過設計產品的配色、排版、風格等,將產品的風格完整呈現給用戶。並且能夠帶給用戶流暢的使用路徑,並且為用戶提供有效的、可選擇的「引導」。

『叄』 如果要走互聯網運營,該具備怎麼的思維和能力

應該具備5種思維方式

1.超越預期

假設一種情況,一家公司同時來了5個能力、天賦、背景都一模一樣的實習生,經過半年的時間,他們的能力都會差不多嗎?

不會!

一定會拉開很大的差距。

這些人最開始不是都差不多嗎?為什麼會被拉開很大的差距?

我們來具體看下,5個人在6個月里會怎麼過:

剛開始由於每個人的經驗尚淺,所以被分配的工作都是比較簡單、基礎的執行工作。

一段時間後,總會有個難一點的工作,交給誰呢?

應該是交給一個稍微更信任的一點的人來做,因為TA能做好的概率會稍微大一點。

這個人因為接手了一個更有難度的工作,比起還在做簡單重復工作的同事相比,TA能力提升的速度也會更快些。

那麼到了下次,還有一個比較有含金量的挑戰型任務,會交給誰呢?

肯定還是這個人嘛!

所以最開始的一個小小的差距,就會帶來後續巨大的改變。

那麼,如何獲得最開始的一個小小差距呢?

那就是不斷超越領導的預期。

不斷超越領導的預期,從而獲得更多的信任。

得到更多的信任之後就能獲得更大的許可權,從而幫助自己更快的成長,達成正向循環

2.差異化意識

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做到的人有很多,那這件事情的價值幾乎為零,人們只會為這種工作付很少的錢。

比如說洗衣服、打掃衛生、掃大街這類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這種工作的工資會非常低。

如果一個工作只有少量的人能夠做到,那麼這個人就會很有價值,這個社會也會為他的工作付出很多的報酬。

比如那些頂尖的程序員、設計師、運營之所以工資這么高,就是因為他們能做到很多其他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培養自己的差異化優勢。

那麼,如何培養自己的差異化呢?

互聯網里有一個思維,叫紫牛效應。

如果你開車到草原上,路旁龐大的牛群吸引了你的目光,一大群黑白相間的奶牛在高速公路旁綿延數十公里。你驚訝的贊嘆:「好美呀!此景只應天上有。」

二十分鍾後,牛群已經引不起你的興趣,反正每隻黑白相間的牛都一樣。剛才還覺得新鮮趣味的牛群,現在卻已索然無味。

突然,你的視線中出現了一隻紫色的奶牛,你會大吃一驚,「怎麼會有紫色的牛,居然世界上會有紫色的牛,太不可思議了!!」

3.及時反饋

在《精益創業》一書中,有個概念叫「MVP」模型,這個概念被廣泛應用在創業的過程中。

因為有時候創業者都不知道自己的設想不知道能不能最終達到終點,可能有時候我們做的產品不一定是用戶真正想要的。

有些企業半年才推出一款產品,要麼風口已經過了,要麼競爭對手已經把市場佔領完了。

所以,有一個辦法能盡快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我們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先做出一個功能不那麼完善的雛形,然後把產品盡快推到市場里驗證效果。

4.結果導向

先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結果。

養成結果導向的思維,目標即是燈塔,能照亮你的前進方向,並且還讓你不會被各式各樣的因素打擾,從而更好的達成最終目標。

假如沒有結果導向的思維,就容易把精力放在花拳綉腿的無關緊要事情上,而忽視了最終的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舉個例子,有一天上司讓小明去寫一篇商品的文案,小明根本沒搞清楚這篇文案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就直接去寫了。加班加點認真寫了幾天,但卻自嗨得認為把文筆文筆寫得非常優美、辭藻非常華麗,就能達成好的效果。

結果這篇文案投放到市場上一點效果都沒有,小明的努力和認真完全白費。

為什麼?

5.全局意識

回顧前面的5個意識,之前我們有說到要超越預期,差異化意識,優化意識,其實這些都是建立在擁有全局意識的基礎上。

什麼是全局意識?

就是在做執行工作的時候可以把層面上升至項目負責人的角度,從項目負責人角度思考項目整體的規劃、協調。

不斷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看問題會更加全面,並且增強對這個項目的理解。

『肆』 史上最全的互聯網思維精髓總結

互聯網思維精髓大總結:1、用戶思維;2、簡約思維;3、極致思維;4、迭代思維;5、流量思維;6、社會化思維;7、大數據思維;8、平台思維;9、跨界思維。

課前秀:三個段子

第一個段子:一個毫無餐飲行業經驗的人開了一家餐館,僅兩個月時間,就實現了所在商場餐廳坪效第一名;VC投資6000萬,估值4億元人民幣。

這家餐廳是雕爺牛腩。

只有12道菜,花了500萬元買斷香港食神戴龍牛腩配方;每雙筷子都是定製、全新的,吃完飯還可以帶回家;老闆每天花大量時間盯著針對菜品和服務不滿的聲音;開業前燒掉1000萬搞了半年封測,期間邀請各路明星、達人、微博大號們免費試吃……

雕爺牛腩為什麼這樣安排?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我們再看第二個段子:這是一個淘品牌,2012年6月在天貓上線,65天後成為中國網路堅果銷售第一;2012年「雙十一」創造了日銷售766萬的奇跡,名列中國電商食品類第一名;2013年1月單月銷售額超過2200萬;至今一年多時間,累計銷售過億,並再次獲得IDG公司600萬美元投資。

這個品牌是三隻松鼠。

三隻松鼠帶有品牌卡通形象的包裹、開箱器、快遞大哥寄語、堅果包裝袋、封口夾、垃圾袋、傳遞品牌理念的微雜志、卡通鑰匙鏈,還有濕巾。

一個淘品牌,為什麼要煞費苦心地做這些呢?

再看第三個段子:這是一家創業僅三年的企業。2011年銷售額5億元;2012年,銷售額達到126億元;2013上半年銷售額達到132.7億元,預計全年銷售可能突破300億元;在新一輪融資中,估值達100億美元,位列國內互聯網公司第四名。

這家企業是小米。

雷軍說,參與感是小米成功的最大秘密。怎樣理解參與感?

這三個企業雖然分屬不同的行業,但又驚人地相似,我們都稱之為互聯網品牌。

它們背後的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麼?

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

我給互聯網思維下了個定義: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獨孤九劍」是華山派劍宗風清揚的武林絕學,強調「無招勝有招」,重在劍意,與互聯網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意味著互聯網思維將像「獨孤九劍」破解天下各派武功一樣,去重塑及顛覆各類傳統行業。

我講一下我所理解的互聯網思維體系。

1、用戶思維

「獨孤九劍」第一招是總訣式,第一招學不會,後面的招數就很難領悟。互聯網思維也一樣。互聯網思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
作為廠商,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只有深度理解用戶才能生存。沒有認同,就沒有合同。

這裡面有幾個法則:
法則1:得「屌絲」者得天下。

成功的互聯網產品多抓住了「屌絲群體」、「草根一族」的需求。這是一個人人自稱「屌絲」而骨子裡認為自己是「高富帥」和「白富美」的時代。當你的產品不 能讓用戶成為產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們連接在一起,你的產品必然是失敗的。QQ、網路、淘寶、微信、YY、小米,無一不是攜「屌絲」以成霸業。

法則2:兜售參與感。

一種情況是按需定製,廠商提供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即可,如海爾的定製化冰箱;另一種情況是在用戶的參與中去優化產品,如淘品牌「七格格」,每次的 新品上市,都會把設計的款式放到其管理的粉絲群組里,讓粉絲投票,這些粉絲決定了最終的潮流趨勢,自然也會為這些產品買單。

讓用戶參與品牌傳播,便是粉絲經濟。我們的品牌需要的是粉絲,而不只是用戶,因為用戶遠沒有粉絲那麼忠誠。粉絲是最優質的目標消費者,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產品也會被接受。未來,沒有粉絲的品牌都會消亡。

電影《小時代》豆瓣評分不到5分,但這個電影觀影人群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這些粉絲正是郭敬明的富礦。正因為有大量的粉絲「護法」,《小時代1》《小時代2》才創造出累計超過7億的票房神話。

法則3:體驗至上

好的用戶體驗應該從細節開始,並貫穿於每一個細節,能夠讓用戶有所感知,並且這種感知要超出用戶預期,給用戶帶來驚喜,貫穿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整個鏈條,說白了,就是讓消費者一直爽。微信新版本對公眾賬號的折疊處理,就是很典型的「用戶體驗至上」的選擇。

用戶思維體系涵蓋了最經典的品牌營銷的Who-What-How模型,Who,目標消費者——「屌絲」;What,消費者需求——兜售參與感;How,怎樣實現——全程用戶體驗至上。

2、簡約思維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用戶的耐心越來越不足,所以,必須在短時間內抓住他!

法則4:專注,少即是多

蘋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蘋果接近破產,喬幫主回歸,砍掉了70%產品線,重點開發4款產品,使得蘋果扭虧為盈,起死回生。即使到了5S,iPhone也只有5款。

品牌定位也要專注,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的理由,一個就足夠。

最近很火的一個網路鮮花品牌RoseOnly,它的品牌定位是高端人群,買花者需要與收花者身份證號綁定,且每人只能綁定一次,意味著「一生只愛一人」。2013年2月上線,8月份做到了月銷售額近1000萬元。

大道至簡,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傳播,越難做。專注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極致。尤其在創業時期,做不到專注,就沒有可能生存下去。
法則5:簡約即是美
在產品設計方面,要做減法。外觀要簡潔,內在的操作流程要簡化。Google首頁永遠都是清爽的界面,蘋果的外觀、特斯拉汽車的外觀,都是這樣的設計。

3、極致思維

極致思維,就是把產品、服務和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超越用戶預期。什麼叫極致?極致就是把命都搭上。

法則6:打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

用極限思維打造極致的產品。
方法論有三條: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點,癢點或興奮點);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緊」(得產品經理得天下)。一切產業皆媒體,在這個社會化媒體時代,好產品自然會形成口碑傳播。

尖叫,意味著必須把產品做到極致;極致,就是超越用戶想像!

法則7:服務即營銷

阿芙精油是知名的淘寶品牌,有兩個小細節可以看出其對服務體驗的極致追求:1)客服24小時輪流上班,使用Thinkpad小紅帽筆記本工作,因為使用這種電腦切換窗口更加便捷,可以讓消費者少等幾秒鍾;2)設有「CSO」,即首席驚喜官,每天在用戶留言中尋找潛在的推銷員或專家,找到之後會給對方寄出包裹,為這個可能的「意見領袖」製造驚喜。

海底撈的服務理念受到很多人推崇,但是在互聯網思維席捲整個傳統行業的浪潮之下,如果海底撈不能用互聯網思維重構企業的話,學不會的,可能是海底撈了。

4、迭代思維

「敏捷開發」是互聯網產品開發的典型方法論,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允許有所不足,不斷試錯,在持續迭代中完善產品。

這裡面有兩個點,一個「微」,一個「快」。

法則8:小處著眼,微創新

「微」,要從細微的用戶需求入手,貼近用戶心理,在用戶參與和反饋中逐步改進。「可能你覺得是一個不起眼的點,但是用戶可能覺得很重要」。360安全衛士當年只是一個安全防護產品,後來也成了新興的互聯網巨頭。

法則9:精益創業,快速迭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反應,產品才更容易貼近消費者。Zynga游戲公司每周對游戲進行數次更新,小米MIUI系統堅持每周迭代,就連雕爺牛腩的菜單也是每月更新。

這里的迭代思維,對傳統企業而言,更側重在迭代的意識,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及時乃至實時關注消費者需求,把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5、流量思維

流量意味著體量,體量意味著分量。「目光聚集之處,金錢必將追隨」,流量即金錢,流量即入口,流量的價值不必多言。

法則10:免費是為了更好地收費

互聯網產品大多用免費策略極力爭取用戶、鎖定用戶。當年的360安全衛士,用免費殺毒入侵殺毒市場,一時間攪的天翻地覆,回頭再看看,卡巴斯基、瑞星等殺毒軟體,估計沒有幾台電腦還會裝著了。

「免費是最昂貴的」,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選擇免費策略,因產品、資源、時機而定。

法則11:堅持到質變的「臨界點」

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活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質變,從而帶來商機或價值。QQ若沒有當年的堅持,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企業帝國。注意力經濟時代,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機會思考後面的問題,否則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6、社會化思維

社會化商業的核心是網,公司面對的客戶以網的形式存在,這將改變企業生產、銷售、營銷等整個形態。

法則12:利用好社會化媒體

有一個做智能手錶的品牌,通過10條微信,近100個微信群討論,3千多人轉發,11小時預訂售出18698隻T-Watch智能手錶,訂單金額900多萬元。

這就是微信朋友圈社會化營銷的魅力。有一點要記住,口碑營銷不是自說自話,一定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以用戶的方式和用戶溝通。

法則13:眾包協作

眾包是以「蜂群思維」和層級架構為核心的互聯網協作模式,維基網路就是典型的眾包產品。傳統企業要思考如何利用外腦,不用招募,便可「天下賢才入吾彀中」。

InnoCentive網站創立於2001年,已經成為化學和生物領域的重要研發供求網路平台。該公司引入「創新中心」的模式,把公司外部的創新比例從原來的15%提高到50%,研發能力提高了60%。

小米手機在研發中讓用戶深度參與,實際上也是一種眾包模式。

7、大數據思維

大數據思維,是指對大數據的認識,對企業資產、關鍵競爭要素的理解。

法則14:小企業也要有大數據

用戶在網路上一般會產生信息、行為、關系三個層面的數據,這些數據的沉澱,有助於企業進行預測和決策。一切皆可被數據化,企業必須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台,小企業,也要有大數據。

法則15:你的用戶是每個人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企業的營銷策略應該針對個性化用戶做精準營銷。

銀泰網上線後,打通了線下實體店和線上的會員賬號,在百貨和購物中心鋪設免費wifi。當一位已注冊賬號的客人進入實體店,他的手機連接上wifi,他 與銀泰的所有互動記錄會一一在後台呈現,銀泰就能據此判別消費者的購物喜好。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商品和庫存的可視化,並達到與用戶之間的溝通。

8、平台思維

互聯網的平台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產業巨頭。全球最大的100家企業里,有60家企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平台商業模式,包括蘋果、谷歌等。

法則16:打造多方共贏的生態圈

平台模式的精髓,在於打造一個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

將來的平台之爭,一定是生態圈之間的競爭。網路、阿里、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圍繞搜索、電商、社交各自構築了強大的產業生態,所以後來者如360其實是很難撼動的。

法則17:善用現有平台

當你不具備構建生態型平台實力的時候,那就要思考怎樣利用現有的平台。

馬雲說:「假設我是90後重新創業,前面有個阿里巴巴,有個騰訊,我不會跟它挑戰,心不能太大。」

法則18:讓企業成為員工的平台

互聯網巨頭的組織變革,都是圍繞著如何打造內部「平台型組織」。

包括阿里巴巴25個事業部的分拆、騰訊6大事業群的調整,都旨在發揮內部組織的平台化作用。海爾將8萬多人分為2000個自主經營體,讓員工成為真正的「創業者」,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內部平台化就是要變成自組織而不是他組織。他組織永遠聽命於別人,自組織是自己來創新。

9、跨界思維

(隨著)互聯網和新科技的發展,很多產業的邊界變得模糊,互聯網企業的觸角已無孔不入,(如)零售、圖書、金融、電信、娛樂、交通、媒體等等。

法則19:攜「用戶」以令諸侯

這些互聯網企業,為什麼能夠參與乃至贏得跨界競爭?答案就是:用戶!

他們掌握著一方面掌握用戶數據,另一方面又具備用戶思維,自然能夠攜「用戶」以令諸侯。阿里巴巴、騰訊相繼申辦銀行,小米做手機、做電視,都是這樣的道理。

未來十年,是中國商業領域大規模打劫的時代,一旦用戶的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來不及變革的企業,必定遭遇劫數!

所以,最後一個法則:用互聯網思維,大膽顛覆式創新。

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個跨界的人,能夠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一個真正厲害的企業,一定是手握用戶和數據資源,敢於跨界創新的組織。

李彥宏指出:「互聯網產業最大的機會在於發揮自身的網路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等,去提升、改造線下的傳統產業,改變原有的產業發展節奏、建立起新的游戲規則。

以上便是我總結的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

今天看一個產業有沒有潛力,就看它離互聯網有多遠。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的企業,才可能真正贏得未來。

美圖秀秀蔡文勝說:未來屬於那些傳統產業里懂互聯網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聯網但不懂傳統產業的人。

金山網路傅盛說:產業機會屬於敢於用互聯網向傳統行業發起進攻的互聯網人。

我們認為,未來一定是屬於既能深刻理解傳統商業的本質,也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不管你是來自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領域。未來一定屬於這種O2O「兩棲人才」。

『伍』 如何理解互聯網營銷中的痛點,癢點,賣點

全網營銷是全網整合營銷的簡稱,即從產品規劃、產品開發、產品定位、網站建設、網站運營、品牌推廣、產品營銷等於一體的營銷模式。整合互聯網渠道(包括移動互聯網、PC互聯網)進行營銷。其實全網營銷的推廣的優勢就在於集合的多種推廣方式,相輔相成,從而使營銷的目的得到最佳的效果。傳統的網路推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在各大平台上發帖子,比較繁瑣,所以現在很多的網路推廣都選擇用軟體去推廣,可以群發,效果也不錯,節省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比較低,所以現在很多網路推都用軟體去做,效果也好很多!
據我了解武漢簡圖電商做網路推廣還是比較到位的,有興趣可以了解下!望採納!

『陸』 產品經理都需要掌握什麼

洞察力:指從多維度觀察事物,把握事物核心的能力。它迫使你去抓住問題的實質,而不只是看到外表現象。既要看樹木,也要看森林。既能看個體,又能看群體,這是產品經理並不可少的技能。
同理心:也叫換位思考、共情等,就是站在用戶角度來思考問題。人們都有這樣一個重要特點:即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假如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寬容感受用戶的感受,體驗到他對產品的情緒,不僅僅是思維上的,還包含身體感受。
學習能力:面臨的問題可能隨時變化,如何解決用戶特殊需求、項目管理等,互聯網和產品日新月異,舊的知識和經驗能以支撐太長時間。學習能力不只是要學習,而要掌握獨立學習、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
專業力:是需要靠自我學習和實際經驗打磨一起塑造的。產品經理要對產品設計有熱情,願意去學習和鑽研產品設計或業務邏輯本身;另一方面,真的是要有這個機會去參與項目,甚至是重點項 目、核心項目,在時間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反思,不斷和自己的鑽研結果相結合,繼續鑽研。
邏輯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執行力、項目推進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對產品從業人員最基本的要求,特性的話應該是敏銳的嗅覺,包括對市場、對行業發展等等,這樣才能把控對產品的發展方向,時代、市場、行業、政策等都是影響產品發展的因素,並且這些因數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要有敏銳的嗅覺,發現一切對產品影響的變化,把控產品的發展方向,讓產品順應市場、時代的發展,這樣產品才能成功的活下來。
獨立思考能力: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獨立思考,質疑一切,通過調查研究,實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的本質。能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說服他人。
邏輯能力:身為一個PM所處的環境、面對的情況和接觸的人群復雜多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會層出不窮,而思考分析問題的方式及快速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都離不開邏輯思維能力。
總結:做PM做重要的就是要明確需要的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迅速准確定位到自己的短板,並採用系統化的方式快速彌補短板,因為隨著時間的積淀和能力的提升,產品經理在不同維度會碰到各種瓶頸,只有努力並且正確的克服它,才能推動產品做得更好,走向更正確的道路!
產品經理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線上的所謂幾周的學習課程都不適合初學者,而創享學院就是只做線下教育的,全程實戰項目,所學即所用。

『柒』 產品中所謂的痛點,癢點,爽點,分別是指什麼

1.什麼叫痛點?
消費者在生活當中所擔心的,糾結的,不方便的,身心健康的問題,就叫痛點。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某個問題,然後解決某個問題,最後堂而皇之、義正詞嚴、毫不客氣的提出來,告訴消費者:我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有這個問題,就選擇我!
痛點對應的就是解決消費者的問題;
2.什麼叫癢點?
即給人一種在情感和心理上更好的滿足感,就叫癢點。
癢點就是滿足消費者的慾望!
3.什麼叫賣點(也稱興奮點)?
賣點是站在賣家本身角度說的!指我們自身的特色,但這個特色在消費者的顯意識里不一定能發現得了,只有等商家一說出來,如果消費者突然對你產品的特色有砰然心動之感,如此,你所塑造的賣點就成功了,真正有殺傷力的賣點,能在瞬間打動人。
總結以上三點,就是我對痛點,癢點,賣點的簡單詮釋,這三點也是任何一個商業形式的根本立足點,是一切營銷活動的誘因,是一切成功產品的商業基因,缺少任何一點,就很難成功。

閱讀全文

與產品方法論中癢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分析問題可以應用的方法 瀏覽:51
喇叭阻抗測量方法 瀏覽:428
會計常用的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711
教案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695
兒童食用蜂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07
中國勇士訓練方法 瀏覽:960
貧血的類型和治療方法 瀏覽:280
白芷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瀏覽:814
888x25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93
美的暖風機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717
大學論文食品選出最佳配方方法 瀏覽:315
中期舌癌的治療方法 瀏覽:544
隱形防護網報警器安裝方法 瀏覽:733
紅胎記治療方法 瀏覽:442
殺鮑魚方法圖片 瀏覽:914
cpk過程能力分析報告方法 瀏覽:286
變頻率計測量方法 瀏覽:496
電梯平層精準度檢測方法 瀏覽:147
治療淋病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24
奶牛乳房炎治療方法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