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血小板分離純化技術的方法比較
早期的血小板分離技術主要是根據血小板的物理屬性如密度等進行分離的,用2010年的標准看,其分離的靈敏度及解析度都不高,以離心為主要手段的分離方法僅能除去70%-95%的白細胞,且血小板損失量較大,一般血小板回收率為70%。而且,上述方法分離的血小板仍然存在一定量的血漿蛋白,當進行熒光分析或其它分析時,血漿蛋白的存在對實驗產生一定的干擾作用。另外,Bogdan Walkowiak等人用流式法對經上述三種方法分離的血小板表面P選擇素的表達進行檢測,發現經上述方法分離的血小板P選擇素的表達量與全血中血小板的表達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洗滌法與梯度密度離心法分離的血小板的表達量是全血中的2倍多。結果表明,上述方法分離血小板過程對血小板存在影響,使部分血小板在分離過程中活化了。活化的血小板可以影響以後的實驗信息數據,甚至改變結果。由此可見,早期的分離方法存在著若干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由於上述方法簡便易行,不需要繁復的設備儀器,使其至今在眾多實驗室內仍然被廣泛應用著。如果僅作為初步血小板分選或血小板富集的手段來說,上述技術方法還是十分有效的。
㈡ 血小板測定影響因素是什麼
目的 探討影響血液細胞分析儀測定血小板(PLT)的因素,排除假性增高和假性降低情況,及時准確地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治依據。 方法 使用血液細胞分析儀(Sysmex Kx-21)及目視顯微鏡法同時對160餘例血小板數與直方圖不符標本進行計數,對比分析。 結果 血小板聚集、小紅細胞數量、試劑的質量、抗凝劑的種類及比例、標本放置時間和反復混勻次數、血小板體積異常等均可影響血細胞分析儀准確計數PLT。 結論 血液細胞分析儀並不能完全代替顯微鏡計數,對PLT計數與直方圖不符標本,應分析原因,用顯微鏡計數或重新采血。
【關鍵詞】 血液細胞分析儀;血小板;直方圖
血小板(PLT)檢測是研究止血與凝血障礙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其他血小板參數可靠性的基礎,其檢測結果的可靠性至關重要。血小板由於體積小,特別是容易發生粘附、聚集和變性破壞,故常難以准確計數。血液細胞分析儀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對血小板檢測,其結果往往不很穩定。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的影響因素很多,現探討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
血液細胞分析儀(Sysmex Kx-21),為日本Sysmex公司產品。
1.2 試劑
全部配套試劑和質控液。
1.3 檢測方法
對日常標本進行分析,並對其中160餘例血小板數量與直方圖不符標本同時進行目視顯微鏡計數。
2 結果
2.1 正常與異常圖形PLT鏡檢結果
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正常圖形的標本,兩種方法檢測血小板的結果,在統計學上,差異無顯著性。而異常圖形的標本,兩種方法檢測血小板的結果,差異有顯著性。表1 正常與異常圖形PLT鏡檢結果(略)
2.2 不同MCV值血細胞分析儀與鏡檢法PLT結果比較
見表2。在MCV>70fl時,血細胞分析儀法與顯微鏡法相比,差異無顯著性。在MCV<70fl時,血細胞分析儀法與顯微鏡法相比差異有顯著性。表2 不同MCV值血細胞分析儀與鏡檢法PLT結果的比較(略)
3 討論
采血過程中因操作緩慢、穿刺不順、組織液混入,混勻不及時等均可促成血小板(PLT)聚集,導致計數結果偏低。在PLT直方圖上提示有大顆粒存在,PLT聚集是影響PLT計數的主要原因。對此種情況進行了顯微鏡鏡檢,並與正常圖形進行對比,由表1可看出,此種異常圖形的出現,絕大部分是由PLT聚集所引起,結果極不可靠,須重新采血。
由於血小板(PLT)和紅細胞(RBC)是在同一個檢測系統中通過顆粒大小來加以鑒別的,大量小紅細胞的存在可引起PLT上限區域的改變。在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大於70fl時,儀器一般無PLT上限區域干擾報警,血細胞分析儀法與顯微鏡法相比,差異無顯著性。在MCV小於70fl時,儀器往往提示上限區域有干擾,紅細胞直方圖上顯示有小紅細胞存在,如表2所示。研究發現,MCV值越小,小紅細胞數量越多,被記錄的PLT數就越多,血小板計數值就越高,儀器法與鏡檢法相比差異越顯著。此種現象可用流式細胞技術或二維激光散射技術避免[1]。實際工作中採用手工法亦可獲得可靠的血小板計數值。
血細胞的檢測結果,尤其是血小板(PLT)的結果,直接反映試劑的質量。原則上強調使用與儀器檢測原理相匹配的試劑[2]。溶血劑是血細胞分析儀試劑中的主要試劑,能將紅細胞溶解,並能使白細胞的體積發生規律性變化。理論上講PLT計數時的脈沖大小隻與稀釋液的性能和儀器的設置有關,與溶血劑的性能無關。但實際工作發現,若溶血不完全,由於紅細胞碎片沖洗不徹底將引起PLT假性增高。此外,稀釋液的滲透壓、離子強度等亦可影響檢測結果。特別注意的事,試劑應避免污染,否則,雜質微粒會使本底增高,導致最後計數結果偏高。
抗凝劑的種類對檢測結果影響較大,國際化學標准化委員會(ICSH)推薦用EDTA二鉀抗凝。另外,血液和抗凝劑比例也會影響檢測質量。血液比例過高時,由於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血塊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塊可能堵塞儀器影響檢測結果。如果血少,抗凝劑的濃度增高,血小板會腫脹、崩解、產生正常PLT大小的碎片,從而無法得出正確的結果[3]。
齊天蕊等[4]的研究表明,標本放置時間太長,易產生巨大血小板,這種巨大血小板分布於紅細胞直方圖的100~250fl處,引起血小板計數偏低,平均紅細胞容積偏高。此外,全血標本需不斷混勻,2h內完成測定。
在正常情況下,血細胞分析儀對血細胞體積的識別有明顯的體積界限:PLT2~30fl。根據Coulter原理,儀器只識別顆粒大小而不能識別顆粒的性質。當其體積異常超過該儀器設定的閾值,往往會造成誤判。從表1來看,大PLT引起儀器計數結果偏低。一般來說,PLT體積異常小的情況極少見,故不作討論。
此外,在血小板(PLT)體積分布圖上,2~3fl粒子過高時,圖形左移甚至縮窄呈「尖峰」樣,此種情況除血小板體積偏小外,常有紅細胞碎片、冷凝球蛋白、紅細胞夾雜物等引起,一起致計數結果增高[5]。有報道認為,白血病細胞、皮下脂肪滴污染及標本的細菌污染等,亦能引起PLT測定值偏高,有待進一步探討。由此可見,PLT計數是否准確,應結合直方圖進行判斷,必要時進行顯微鏡計數或重新采血。
【參考文獻】
1 朱忠勇.准確計數血小板方法學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2,23(3):131-132.
2 朱芸.不同血液分析儀試劑使用的比較.河北醫葯,2000,22(11):854-855.
3 劉健.抗凝劑對血小板及其參數檢測結果的影響分析.國際醫葯衛生導報,2004;10(8):64-65.
4 齊天蕊.血小板計數誤差與標本放置時間關系的探討.醫學文選,2003,22(4):532.
5 李興武.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計數血小板影響因素分析及糾正.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3):387-389.
作者單位: 201318 上海,上海市南匯區周浦醫院檢驗科
㈢ 新的血小板功能診斷的方法是什麼
在人體組織內,血小板的病變能產生眾多不良影響。血小板機能亢進時,會出現血凝結塊突發的危險,這將導致血管梗塞;血小板機能不全時,不能在極短的時間里使傷口閉合,以致有流血致死的危險。目前已有許多測定血小板功能的診斷方法,所有這些方法或不夠可靠,或十分費時。此外,由於采血和血小板功能診斷之間經常存在很長的時差,因此,所有傳統的方法實際上都是在「不真實」的條件下進行的。
在漢諾威醫科大學誕生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解決了上述一些棘手問題。他們採用的是從牛皮結締組織中提取的固態骨膠原來「模擬」測試,這是一種尚未公開的方法。
新的血小板功能診斷的方法是:通過機械吸入活塞將靜脈血吸入測試盒,測試盒內有一塊骨膠原做成的測試平片,平片上有一深4毫米直徑0.4毫米的孔。當血液以約每秒5厘米的速度流經該孔時,血小板就沉積在孔的內壁。這種沉積漸漸使孔的直徑不斷減小,即骨膠原平片上孔內壁增厚。這種增厚可由壓力計測知,壓力計記錄了測試盒後面上升的負壓。模擬記錄儀記錄負壓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在計時表所確定的時間間隔內,曲線的斜度就是血小板功能的量度。
要經濟地採用上述診斷方法,就要解決在骨膠原上打出一定尺寸、可重復的、經濟的、無熱損傷的孔。因為測試盒和骨膠原都是需要量很大的一次性使用的產品。可重復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能讓操作者對每一測試盒都進行校準。經過反復試驗,漢諾威激光中心,採用拉姆達物理公司的EMG150MSC型準分子激光器所打出的孔,可以達到令人十分滿意的要求。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利用激光在醫學診斷中發揮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則是間接的、而其他方法又無法替代的。
㈣ 醫院中如何檢測血小板數量
在醫院檢測血小板數量非常簡單,因為現在檢測設備先進了。
醫院、血站最普遍的是血小板聚集測試儀,只需一兩滴血,幾分鍾就能測試出血小板計數。
現在還有家用小型血小板的檢測儀器,方便居家使用。
㈤ 血小板試驗
一:血細胞分離機制備的濃縮血小板與洗滌血小板的體外實驗對照
目的 對比研究體外採集洗滌對血小板功能與形態的影響。方法 採用血細胞分析儀、經典玻球法、經典比濁法及流式細胞技術檢測CS 30 0 0 plus血細胞分離機制備的單個供者濃縮血小板和洗滌血小板 ,採集前後及相互間血小板的有關形態學指標、粘附聚集性、血小板活化依賴性顆粒外膜蛋白 (GMP 14 0 )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復合物的表達。結果 兩組製品的血小板PDW、PCT、MPV均比採集前顯著降低 ,但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兩組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率、CD62p+ 及CD41a+ CD62p+ 陽性表達率採集前後及組間比較 ,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兩組製品的血小板CD41a+ 陽性表達率顯著高於採集前 ,但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結論 血小板在體外的採集過程中可能受到輕微激活損傷 ;採用CS 30 0 0 plus血細胞分離機制備的濃縮血小板和洗滌血小板質量可靠、臨床適用性強 ;用流式細胞技術檢測血小板CD41a+ 、CD62p+ ,評價體外血小板功能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二:中文名稱: 血小板聚集試驗
英文名稱: 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
簡介
【參考值】
玻片定性法大多數在++~+++
比濁法:為均值±ISD
濃度6×10-6M的ADP可引起最大的可逆性聚集,此時,最大聚集率為35.23±13.52%,坡度為63.91±22.17度。
濃度4.5×10-6M的腎上腺素可引起雙相聚集曲線,此時第1相的最大聚集率為20.25±4.82%,坡度為61.92±32.90度。
【生物學變異】
使用某些葯物後,如阿司匹林,右旋糖苷、保泰松等,可使聚集性減低,故在本試驗前應停用有關葯物。
【臨床意義】
血小板聚集系指血小板之間相互粘著的能力。血小板膜上存在著ADP特殊受體,ADP可使血小板聚集。ADP主要來源於血管損傷部位發生血小板粘附後的損傷組織及紅細胞釋放的ADP,但主要是由血小板釋放內源性ADP可使血小板聚集,如果血小板釋放內源性ADP量不足或不能釋放,血小板就會解聚而恢復正常形態。
除ADP外,膠原纖維、凝血酶、腎上腺素等也可使血小板發生聚集並誘發血小板釋放內源性ADP。
1.血小板聚集性增加 見於手術後,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靜脈血栓形成: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肺炎、高β-脂蛋白血症,抗體-抗原復合物反應,腎移植的排異反應,人工心臟瓣膜移植術,多發性硬化症。口服避孕葯,高脂肪食譜、吸煙。
2.血小板聚集性降低 血小板無力症(Glanzmann病)原發及繼發血小板疾病Bernard-soulier綜合症,釋放反應異常(貯藏池疾患),血管性假性血友病,May-Hegglin異常,Swisscheese病,先天性低纖維蛋白原血症。
遷延性及嚴重肝病,Wilson病、腎病(尿毒症)維生素B12缺乏、細菌性心內膜炎、抗血小板抗體、術後低纖維蛋白原血症。在有血小板缺陷患者中,血小板加入腎上腺素後第二波可以不出現,這是由於血小板內源性ADP釋放不佳所致。
希望你會喜歡哦O(∩_∩)O~
㈥ ab型血血小板如何提取
第一種方法:AB型獻血者在血站獻血200ml或400ml後,每袋血由血站進行血細胞離心後分離,采出血小板,這叫手工分血小板。
第二種方法:有需要AB型血小板情況下,預約AB型獻血者到血站,在獻血者身上連接通路,把獻血者血液引到血細胞分離機中進行血小板單采,採集後剩下的血液回輸到獻血者體內,如此循環往復,約循環進行3000ml左右血液的單采,采出血小板叫機采血小板,這種方法每袋血小板含量高。
㈦ 血小板計數的檢查方法
血小板計數,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數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板由於體積小,特別是容易發生粘附、聚集和變性破壞,故常難以准確計數,常藉助於高科技血液分析儀。血小板計數方法主要有兩大類:血細胞分析儀法和目視顯微鏡計數法。目視顯微鏡技術法有普通光學顯微鏡計數法(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但後者已被淘汰)和相差顯微鏡法。
普通光鏡直接計數法:
因稀釋液成分,有多種計數方法。具體分為兩類:
破壞紅細胞的溶血法:例如草酸銨稀釋液法對紅細胞破壞力強,血小板計數發生困難,也有用赤血鹽血小板稀釋者,此劑穩定,可在室溫下長期保存而不變質,但如稀釋20倍或40倍,則紅細胞破壞不完全。
不破壞紅細胞的方法:有復方碘稀釋液。因紅細胞未被破壞,可能掩蓋血小板,且易導致生長微生物而干擾計數,現已被淘汰。
相差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用草酸銨作稀釋液,在明顯的顯微鏡下進行計數,並可於照相後核對計數。此法准確性高,血小板易於識別。
血細胞分析儀法
此法由於重復性好,在保證最高級別的結果准確性的同時,盡可能大地消除手工樣本預分類對檢測過程的影響,適於臨床應用。血液細胞分析儀逐步普及,一般均發全血作為標本,比用富含血小板漿測定簡便可靠。但由於血細胞分析儀技術法不能完全將血小板與其他類似大小的物質(如紅細胞或白細胞碎片、灰法等雜物)區別開來,
因此計數結果有時仍需目視顯微鏡計數作校正,因而國內外仍將目視顯微鏡計數(特別是相差異顯微鏡技術法)作為參考方法。
在各種稀釋液中,無論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法或顯微鏡計數法,多以草酸銨溶血法作為參考,全國臨檢方法學學術會議推薦草酸銨溶解計數方法為首選方法。
3.血細胞分析儀法:此法由於重復性好,適於臨床應用,血液細胞分析儀逐步普及,一般均發全血作為標本,比用富含血小板漿測定簡便。但由於血細胞分析儀計數法不能完全將血小板與其它類似大小的物質(如紅細胞或白細胞碎片、灰法等雜物)區別開來,因此計數結果有時仍需目視顯微鏡計數作校正,因而國內外仍將目視顯微鏡計數(特別是相差異顯微鏡計數法)作為參考方法。
㈧ 血細胞分析的血小板
血小板為圓盤形,直徑1~4微米到7一8微米不等,且個體差異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運動和變形,故用一般方法觀察時表現為多形態。血小板結構復雜,簡言之,由外向內為3層結構,即由外膜、單元膜及膜下微絲結構組成的外圍為第1層;第2層為凝膠層,電鏡下見到與周圍平行的微絲及微管構造;第3層為微器官層,有線粒體、緻密小體、殘核等結構。
血小板正常值:(100到30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