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伽利略給出了科學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包含對現象的一般觀察和什麼,什麼,什麼,
伽利略給出了科學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包含對現象的一般觀察和實驗方法,具體如下:
伽利略強調觀察和實驗方法在科學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自然科學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對於物體的運動規律,伽利略認為,:只有首先通過觀察和實驗所得的結果,盡可能地弄清自己的哪些結論無誤,之後才設法加以證明.
B. 伽利略在研究擺的問題的過程中採用了哪些科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
C. 伽利略的科學方法
伽利略的科學方法-----實驗法。
伽利略·伽利萊(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現代物理學之父」 、「科學之父」 及「現代科學之父」。
伽利略是第一個把實驗引進力學的科學家,他利用實驗和數學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學定律。
D. 伽利略開創的科學研究方法
觀察現象→發現(問題 )→提出(假象或假設 )→運用邏輯包括數學(計算 )→通過( 實驗)對推論進行(驗證 )→對( 結論)進行修正和推廣。
E. 伽利略對自然科學有哪些貢獻
伽利略奧.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 1642)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和哲學家,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立新說的巨人之一」。
一.伽利略生平
伽利略於1564年2月15日出生於義大利西部海岸的此薩城,他原籍佛羅倫薩,出身沒落的名門貴族家庭。伽利略的父親是一位不得志的音樂家,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對數學也頗有造詣。因此,伽利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歲時,進入佛羅倫薩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薩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歲時,他進入比薩大學學醫,同時潛心鑽研物理學和數學。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伽利略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便離開了比薩大學。在艱苦的環境下,他仍堅持科學研究,攻讀了歐幾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許多著作,做了許多實驗,並發表了許多有影響的論文,從而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當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歲時被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兩年後,伽利略因為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觸怒了教會,失去這份工作。伽利略離開比薩大學後,於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學任教,一直到1610年。這一段時期是伽利略從事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在這里,他在力學、天文學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碩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讀物的形式發表出來,取名為《星空信使》,這本書在威尼斯出版,轟動了當時的歐洲,也為伽利略贏得了崇高的榮譽。伽利略被聘為「宮廷哲學家」和「宮廷首席數學家」,從此他又回到了故鄉佛羅倫薩。
伽利略在佛羅倫薩的宮廷里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學發現以及他的天文學著作明顯的體現出了哥白尼日心說的觀點。因此,伽利略開始受到教會的注意。1616年開始,伽利略開始受到羅馬宗教裁判所長達二十多年的殘酷迫害。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極其悲慘,照料他的女兒賽麗斯特竟然先於他離開人世。失去愛女的過分悲傷,使伽利略雙目失明。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時,偉大的伽利略——為科學、為真理奮斗一生的戰士,科學巨人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在他離開人世的前夕,他還重復著這樣一句話:「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氣。」
二.伽利略和他的科學發現
古希臘在物理學說方面有兩大學派,一派以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為代表,另一派則以自然科學家阿基米德為代表。兩人皆是古代希臘蓍名的學者,但由於兩人的觀點和方法不同,其科學結論也就各異,並形成了鮮明的對立。亞里士多德學派的觀點基本是唯心的,他是憑主觀思考和純推理方法作結論的,所以是充斥著謬誤。而阿基米德學派的觀點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學實踐方法得出結論。
然而從11世紀起,在基督教會的扶持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得到了經院哲學家的重視,他們排斥阿基米德的物理學,把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奉為經典,凡違反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學者均被視為「異端邪說」。但伽利略卻對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抱懷疑態度,相反他特別重視對阿基米德物理學的研究,他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注意觀察各種自然現象,思考各種問題。在伽俐略十八歲那年,一次到比薩教堂去做禮拜,他注意到教堂里懸掛的那些長明燈被風吹得一左一右有規律地擺動,他按自己脈博的跳動來計時,發現它們往復運動的時間總是相等的。就這樣他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後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掛擺時鍾,人們稱之為"伽利略鍾"。
伽利略根據阿基米德的學說,作了迅速確定合金成分的流體靜力天平的研究,發明了可以測定物質密度的"小天平",寫出了名為《小天平》的論文。後來他又潛心研究了物體重心的幾何學,於1588年發表了《固體的重心》的論文,引起學術界的注意。第二年,在友人的推薦下,被比薩大學聘任為數學教授。
亞里士多德認為兩個物體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輕的先著地。但伽利略經過反復的研究與實驗後,得出了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物體下落的快慢與重量無關。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公開作了落體實驗,驗證了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使統治人們思想長達2000多年的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第一次發生動搖。而應邀前來觀看的一些著名學者卻否認自己親眼見到的一切,他們群起攻擊伽利略。1591年,伽利略被比薩解聘。
從科學史上看,伽利略並不是落體實驗的首創者,其首創者是比利時的斯台文。但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所造成的影響卻是更為深遠的。
1592年,伽利略來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學任教,開始了他科學活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學問題,如斜面運動、力的合成、拋射體運動等。他還對液體與熱學作了研究,發明了溫度計。1609年,伽利略製成了天文望遠鏡,並用這台望遠鏡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他發現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顆衛星圍繞它旋轉,金星和月亮一樣有盈有虧;土星有光環;太陽有黑子,能自轉。銀河是由於千千萬萬顆暗淡的星星所組成。這些發現為哥白尼、布魯諾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對教會的信條進行了嚴厲的打擊。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際使者》,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他觀察到的天空現象,宣傳了他的觀點。這部著作在歐洲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伽利略因此被稱為「天空的哥倫布」。1613年,他在羅馬發表了《論太陽黑子》。該書以書信形式明確指出了哥白尼學說是正確的,托勒密學說是錯誤的。由此伽利略觸怒了教會,開始受到宗教裁製所的審訊。
在教廷的壓制下,伽利略仍繼續科學研究,在長期觀察和研究天體運動的實踐中,他更加堅信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羅倫薩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他在書中用三位學者對話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談話。討論了三個問題:1、證明地球在運動;2、充實哥白尼學說;3、地球的潮汐。《對話》總結了伽利略長期科研實踐中的各種科學發現,宣告了托勒密地心說理論的破產,從根本上動搖了教會的最高權威,從而推動了唯物論思想的發展。這部著作一經出版便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但卻遭到了羅馬教會的反對。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長期的監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監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偉大的著作《關於兩種新科學的對話》。該書於1638年在荷蘭出版。這部偉大著作同樣是以三人對話形式寫的。「第一天」是關於固體材料強度的問題,反駁了亞里士多德關於落體的速度依賴於其重量的觀點;「第二天」是關於內聚作用的原因,討論了杠桿原理的證明及梁的強度問題;「第三天」討論了勻速運動和自然加速運動;"第四天"是關於拋射體運動的討論。這一巨著從根本上否定的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學說。
三.伽利略的科學研究方法
伽利略對物理規律的論證非常嚴格。他創立了對物理理象進行實驗研究並把實驗的方法與數學方法、邏輯論證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例如,為了說明慣性,他曾設計一個無摩擦的理想實驗:在一定點O懸掛一單擺,將擺球拉到離豎直位置一定距離的左側A點,釋放小球,小球將擺到豎直位置的右側B點,此時A點與B點處於同一高度。若在O的正下方C用釘子改變單擺的運動路線,小球將擺到與A、B兩點同樣高度的D。伽利略指出,對於斜面會得出同樣的結論。他將兩個斜面對接起來,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斜面。如果無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他推論說,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距離。繼續使第二個斜面的傾角越來越小,小球將合滾得越來越遠。如果第二個斜面改成水平面,小球就永遠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要沿水平面以恆定速度持續運動下去。伽利略設計的實驗雖是想像中的,但卻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的基礎上。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就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化繁為簡,易於認識其規律。伽利略的這一自然科學新方法,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他因此被譽為是「經典物理學的奠基人」。
四.伽利略在科學史上的地位
伽利略的科學發現,不僅在物理學史上而且在整個科學中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不僅糾正了統治歐洲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更創立了研究自然科學的新方法。
伽利略在總結自己的科學研究方法時說過,「這是第一次為新的方法打開了大門,這種將帶來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來的年代裡,會博得許多人的重視。」後來,惠更斯繼續了伽利略的研究工作,他導出了單擺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數學表達式。牛頓在系統地總結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後,得到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伽利略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寶貴的。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的開端!」。
F. 伽利略是怎樣研究拋體運動的
書中涉及到許多力學問題,其中以「第二天」的述敘最為突出,在「第二天」中,為了批判地球不動的謬論,證明地球在繞軸自旋,為此伽利略廣泛地運用了他在力學領域里的研究成果,如落體運動、拋體運動,擺的振動、慣性運動以及運動的合成和相對性原理等。
本文主要介紹伽利略對拋體地運動的分析和研究,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並非由伽利略開始,在伽利略以前就有許多科學家進行過探討。
在歐洲中世紀時代,由於火器的發展,搞清拋射體運動的力學性質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了。古希臘人過去只能說明上在同一直線上的不同的力或者不同運動的合並,如杠桿的平衡力或者運動。拋射體的運動一直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這類運動是射力和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兩種力又很少是直線的或平行的,中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學派認為,拋射體先是沿一根傾科的直線上升直到射力耗盡為止。然後在引力作用下垂直下落,所以他們並不民射力和引力合並起來,而是認為這兩種力一先一後。另一些學者,根據炮彈射出軌道的最高點並不形成一個尖角,而是帶有一定園形這一事實出發,則認為引力可能在拋射體的沖力未耗盡之前就開始起少許作用。文藝復興時代的著名學者列奧納多·達·芬奇採用了這種見解,他覺得一個拋射體的射出軌道有三部分:一、在沖力作用下的直線運動;二、在引力和沖力混合作用下的一種曲線運動;三、在引力作用下的鉛直墜落。繼列奧納多·達·芬奇之後,達塔格里亞於1546年出版了一本《論兵法、火葯和射擊學》的書,在書中明確指出拋射體的沖力和引力在拋射體的軌道從頭到尾都是曲線。原因是總有某些部分的引力在把射彈拉離它的運動路線。達塔格里亞還發現一條把大炮射程和傾斜角度聯系起來的經驗法則。達塔格里亞說,炮身的傾角在四十五度時射程最遠,而且隨著傾角的增大或減小,射程就會縮短,開頭較慢,後來就縮得非常之快。伽利略繼承了達塔格里亞的觀點,從理論和實驗方面分析了拋體運動形成的原因、運動的軌道、飛行的時間和射程等問題,同時還對亞里士多德學派的一些錯誤論點進行了批判,具體內容可概括如下:
一、拋體運動中的受力問題
物體一旦拋出,是否還受力作用呢?按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只要是運動的物體,一定受到一個持續作用力。拋射體的運動不是由於加上去的力,而是由於介質的帶動」。這一論點流傳甚廣,影響極深,到中世紀仍有人認為,拋射體是由介質帶動的,而這介質就是空氣。他們還說:「運動的原因必須歸之於介質,不僅對拋射體來說是如此,而且對所有其它不是天然的運動來說都是如此。」拋者把石子握在手中,迅速而有力地揮動手臂拋出去,這就不僅使石,而且使周圍的空氣都開始運動,所以石子一脫手就處於被沖力推動的空氣之中,並被空氣帶動,如果空氣不起作用,石子就會從拋者手中落到他的腳旁。總之,按這種觀點,被拋出的物體總是靠空氣的推力而使之運動的。伽利略充分認識到上述觀點的錯誤性。他說:由於拋者所給予的力而保持運動,介質對拋射體的繼續運動不起作用。為此他採用了巧妙的方法批駁了亞里士多德學派的觀點。他以輕重兩個不同物體被風颳走的距離與用力拋出的距離截然不同的事實為例說,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放在桌子上的兩個物體,一個輕物與另一個重物,被大風吹離桌面時,輕物飛出遠,重物飛出近,這是由於介質的作用。但當拋出兩個物體時,重物飛出遠,輕物飛出近,這又怎樣解釋呢?顯然這正否定了介質的作用。伽利略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又以射箭為例進一步指出,如果用同一隻弓射出兩支箭,一支照慣常方式射,而另一支橫射,即就是把箭身橫過來沿著弓弦發射出來,那麼橫射的箭連照常規射擊的另一支箭的射程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因為就經驗而論,如果我們在桌子上放著兩支箭,當一股強風吹過來時,一支順風向,另一支橫著風向,風會很快帶走後者而留下前者,假如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正確,那未弓射出的兩支箭也該產生同樣的結果,因為橫射的箭會被弓弦推動的與箭的全長相應的大量空氣帶走,而另一支箭只是從箭粗細相應的一個小圈空氣獲得沖力,但人們知識按常規射出的箭遠比將箭橫射時射程要遠得多得多。不然的話人們為什麼不將箭橫射呢?通過上述兩個例子說明,「介質給予拋射體以運動是錯誤的,而介質阻礙了它的運動則正確的。」這也正是我們現在物理學中通常將採用的觀點。
二、拋射運動是一種合成運動
拋射運動是一種合成運動,在中學物理中也往往是以運動合成的例子出現的,這已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實了。但在伽利略以前,要想確立這一認識,確實是十分困難的。亞里士多德學派,根本否定同一物體能參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動這一客觀事實,他主觀地從感覺出發,以高塔上的物體或桅桿上的物體必垂直落於塔底或桿底,以及「向上拋出或射出的物體沿著原路線垂直地回到它們被拋出或射出的同一地點」為例,不僅維護了地心說,反對了地動說,而且強調了運動的單一性。
與此相反,伽利略從相對運動的觀點出發,認定從塔頂落下石頭的運動應當由兩部分組成,即有從塔頂降落到塔底的運動,同時又應當有跟著這個塔一起的運動。「由此可見,石頭所描出的軌跡不再會是那條簡單垂直線,而是一條橫線,也許它不直了。」當然這種不直的現象是站在地球上的觀察者所觀察不到的。因為我們預先假定圓周運動是自然賦予整個地球的,而石頭、塔和人都是它的一部分,對此伽利略曾明確指出:「如果地球是不動的,則石子是脫離靜止狀態而垂直下墜;但如果地球是運動的,由於石子也以與地球相等的速度在運動,它不是脫離靜止狀態,而是脫離與地球的運動相等的運動狀態。它把這一運動與附加的向下運動混合起來,結果形成一種斜線運動。」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伽利略已經說明了石頭參與兩種運動(即向地球表面的運動和隨地球一起的運動)的客觀事實。為了進一步論證拋物體確實參與兩種運動,他從運動時間入手,深刻而正確的指出:「在同一高度物體豎起下落的時間與同一點任意平拋物體所用的時間是等同的。」那麼是否真的如此呢?他又以桅桿上的石子下落為例做了詳細的說明,他說:「假定船停著不動,石子從桅頂落下需要脈搏跳動二次的時間,然後使船運動,使同一石子從同一地方落下,石子落到甲板上,仍然需要脈搏跳動二次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比如說船航行了二十碼,石子的實際運動是一條斜線,比第一條只有桅桿那麼長的線要長得多,然而,石子通過兩段線所需要的時間則是相等的。至於在塔頂上平射的大炮,如以不同的沖力射出炮彈,可以肯定其射程一定不等。那麼,這些炮彈在空氣中飛行所需的時間是否相同呢?伽利略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如除去空氣阻力,我認為,當一顆炮彈從大炮中射出,同時讓另一顆炮彈從同一高度垂直落下,這兩顆炮彈肯定會在同一瞬間到達地面。由這一分析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伽利略分析問題的巧妙性和邏輯思維的准確性,他沒有使用任何運動迭加公式,而是通過合成運動所經歷的時間與某一分運動所經歷的時間是等同的這一客觀事實就說明了合成運動的存在,而且這種等同性又是從他切身實踐所獲得的,我們認為講清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考慮問題的思想,對提高同學的思維能力,幫助同學學好物理學將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三、對拋體運動的進一步研究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的出版,引起了宗教法庭的不安和恐懼,於是給伽利略加上種種罪名,使他受到宗教法庭的嚴酷審訊。雖然,此時的伽利略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雙目幾乎失明,但他仍繼續堅持真理,鑽研科學,在他去世前的九年中又以力學為研究對象,於1638年出版了《兩種新科學對話》一書。該書對他以及他以前人們對力學的研究進行了實驗和理論的總結,其中「第四天」是研究拋射運動的。
伽利略從慣性原理和由他自己總結的自由落體公式出發,使用迭加原理,即運動合成原理;並藉助於實驗全面而系統地研究了拋體運動。他分析了一個小球以勻速滾過桌面,再從桌邊沿一根曲線軌道落到地板上的運動過程指出在這條墜落軌道上的任何一點,球都具有兩種速度。一個是沿平面的速度,根據慣性原理始終保持勻速,另一個是垂直的速度,受引力的影響而隨著時間加快,方向與地面垂直,球下落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這樣的關系決定了球所走軌跡應是一條半拋物線,一個從大炮發出的拋射體,其軌跡則應是一條全拋物線,當炮身的角度抬高到45o時,射程就最遠。這樣以來,上述達塔格里亞從觀察中所發現的仰角為45o時射程最遠的事實,就由伽利略通過實驗加以驗證並由理論推算出來了。同時他還給出了當兩個拋射角互余時,其射程相等的著名結論。所有這些推導都已被現行教材所採用,這里就不重述了。
通過伽利略對拋體運動的研究,不難看出他所關心的不是物體為什麼運動,而是物體怎樣運動,即是依照怎樣的數學關系而運動,這是科學方法上的一大發展。其次,我們還可以發現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把實驗方法和歸納方法與數學的演繹方法結合起來,從而獲得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這正是發展並建立物理學的一種科學方法,也是伽利略整個研究活動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科學方法。這種科學方法後來被牛頓所接受,也被一切有創見的科學家所接受。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正是伽利略創建的這種科學方法為近代科學在經過漫長的黑暗的中世紀之後,在十七世紀時,又得以起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G. 簡述由伽利略創立的科學方法。(求精)
首先,他對運動進行科學的定量描述。亞里士多德物理學是依賴於直觀推理、偏重於理性思辯的物理學。它的興趣在於從哲學上去探討運動的極終原理,而不是去定量地科學地研究物體運動和描述運動。伽利略在《兩門新科學的談話》中說:"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門研究古老問題的嶄新學科。實№上,也許沒有什堋比運動更加古老的問題了,關於它,哲學家已撰寫了不少洋洋巨著;盡管如此,通過實驗,我還是發現了關於運動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然而至今還沒有被觀察、也沒有被驗證的特性。"他拋棄了亞里士多德把運動區分為天然運動和強迫運動的觀點,採用數學方法來定量地分析運動,對位置、距離和時間的概念給予確切的數學表達形式,運用笛卡兒創立的坐標系來定量地描述運動,把運動分為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兩種,並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他曾受沖力說學派的影響,試圖用速度變化與通過的距離之比Δv/Δs來定義加速度,發現不妥。後改為速度變化與時間之比Δv/Δt來定義加速度。他還比較早地引人動量的初步概念。其次,建立了正確的落體定律。伽利略發現落體定律的過程,在前面已作較詳細的敘述。從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伽利略的巨大的創造性和高度的才能。第三,奠定了單擺運動的理論基礎並應用於實№。維維安尼在《伽利略》中,詳細地記敘了伽利略發現單擺規律的經過。對於這一點有人普提出疑問,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伽利略在著作中和書信中的確提出了有關單擺的理論。1602年末他在給吉多鮑多侯爵的信中,第一次闡述了擺動現象,試圖把單擺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聯系起來。從此對加速運動的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導致他發現正確的落體定律。他通過實驗得出擺的周期與擺錘的輕重和擺動的幅度無關、僅與擺長有關的結論。他通過斜面實驗,研究了單擺理論。通過著名的伽利略擺的理想實驗,證實了從某一高度下落的物體,不計摩擦的情況下,可以回到原來的高度,與所經歷的路徑無關。
H.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採用過哪些方法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採用的是實驗和邏輯推理相結合的方法,將實際實驗和理想化的實驗結合在了一起。
伽利略。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伽利略倡導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學上取得偉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對近代科學的最重要貢獻 。
伽利略的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分三個步驟:
①先提取出從現象中獲得的直觀認識的主要部分,用最簡單的數學形式表示出來,以建立量的概念;
②再由此式用數學方法導出另一易於實驗證實的數量關系;
③然後通過實驗來證實這種數量關系。
他對落體勻加速運動規律的研究便是最好的說明。
I. 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套科學方法,給出了科學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包含以下幾點,
這是依據思維程序排序的問題,這一套科學研究方法,要符合邏輯順序,即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假設,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理,然後對自己的邏輯推理進行實驗檢驗,緊接著要對實驗結論進行修正推廣.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