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有效開展跨文化溝通。
1、培養跨文化意識。具體來說就是導入要進行跨文化溝通對象的文化要素,樹立文化差異的意識。在有了這個意識的基礎上,要主動地學習對方的語言、句式、文化,聯系聽說能力,以便更好地與對方進行溝通。有了語言的基礎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比較溝通對象的文化與自己母文化的差異,提高對異文化差異的察覺。
2、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模擬真實情景(通常可以與熟悉目標文化的人員進行拍檔),加強語言實踐,強化文化差異性的適應能力。
3、正確對待文化差異,這其中包含了兩個認知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正確地意識承認有文化差異的存在。第二個層次是正確地對待文化的差異,積極的學習、適應、包容它。這一個過程要注意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既不能有霸權文化意識,也不可以有自卑意識。文化與國家或者地區的強弱並沒有必要的聯系。
4、熟悉掌握溝通的技巧。在語言溝通中,要注意口語交流和書面溝通的不同層面的不同作用。在與對方進行語言溝通的時候,要給足夠停頓的時間給對方和自己進行語言交換。此外還有注意在溝通時,不能先假設對方已經理解,反而應該先假設對方不能理解你的意思,通過不斷的檢查來估計對方對你的話語的理解能力。
5、培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在進行跨文化溝通的時候應該要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我們可以藉助觀察對方的手勢,面部表情等身體語言來了解他的意圖;另外我們也要熟悉地使用身體語言,一方面可以運用身體語言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意思彌補語言溝通的障礙,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有歧義的身體語言的出現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例如手勢。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跨文化溝通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經濟一體化」、「地球村」等概念也在逐漸的實現。在未來我們將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因此成功的跨文化溝通有著非凡的意義。通過學習跨文化溝通的技巧我們可以培養自身對不同文化保持積極的態度,提高我們的包容能力,改善以自我主義文化意識和霸權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提高我們在進行跨文化接觸的時候的適應能力,避免有情緒化障礙的出現,阻礙了進一步溝通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們跨文化的交際能力,通過順利的跨文化溝通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創造一個新的局面。在當今社會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已經作為一種新型綜合能力的表現。
跨文化溝通的培養途徑具有多樣性,並不只是上述幾種,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會被注入不同的新元素。有效的進行跨文化溝通的關鍵在於:1、對異文化的尊重、包容。2、不斷地學習異文化,加深對其了解。3、通過不斷的實踐,進行改進、積累。加深對異文化的沉澱積累。
B. 研究者通常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表情的跨文化研究(心理學方面)
跨文化研究是在一項研究中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試進行研究,從而了解文化因素(廣義的環境因素之一種)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在研究時通常選取文化差異較大的被試進行比較。
C. 簡述如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1.培養跨文化意識。具體來說就是導入要進行跨文化溝通對象的文化要素,樹立文化差異的意識。在有了這個意識的基礎上,要主動地學習對方的語言、句式、文化,聯系聽說能力,以便更好地與對方進行溝通。有了語言的基礎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比較溝通對象的文化與自己母文化的差異,提高對異文化差異的察覺。
2.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模擬真實情景(通常可以與熟悉目標文化的人員進行拍檔),加強語言實踐,強化文化差異性的適應能力。
3.正確對待文化差異,這其中包含了兩個認知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正確地意識承認有文化差異的存在。第二個層次是正確地對待文化的差異,積極的學習、適應、包容它。這一個過程要注意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既不能有霸權文化意識,也不可以有自卑意識。文化與國家或者地區的強弱並沒有必要的聯系。
4.熟悉掌握溝通的技巧。在語言溝通中,要注意口語交流和書面溝通的不同層面的不同作用。在與對方進行語言溝通的時候,要給足夠停頓的時間給對方和自己進行語言交換。此外還有注意在溝通時,不能先假設對方已經理解,反而應該先假設對方不能理解你的意思,通過不斷的檢查來估計對方對你的話語的理解能力。
5.培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在進行跨文化溝通的時候應該要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我們可以藉助觀察對方的手勢,面部表情等身體語言來了解他的意圖;另外我們也要熟悉地使用身體語言,一方面可以運用身體語言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意思彌補語言溝通的障礙,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有歧義的身體語言的出現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例如手勢。
D. 兒童心理學概述題什麼是跨文化研究法
指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揭示在不同社會條件下,人們的社會行為和心理特徵及其發展規律的異同,從而為把握社會心理現象中的普遍性提供認識依據的一種方法和活動。社會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中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指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或群體為對象的研究 。
年齡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有兩層意義,一是代際文化與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徵的比較研究,一是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城鄉文化與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徵的比較研究。關於前者,我國研究很少,多數屬於社會學、青年學研究。
心理學家做的研究汗牛充棟,基本都是後者。比較不同民族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階段,不僅是國際跨文化心理學得其始時髦,也是國內20世紀90年代的熱點。
這些研究的最初目的都是為了驗證西方心理學理論比如皮亞傑智力理論的跨文化適應性,比如佛洛伊德理論的民族文化檢驗等。後來才發展到國內漢族主流文化與民族亞文化中的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比較研究,為民族教育提供心理學理論支撐。
(4)研究表情跨文化的方法擴展閱讀
我國的跨文化心理學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一批留學歸國的心理學者將西方的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方法介紹到國內,引起了國內心理學的極大興趣,以致於20世紀90年代初,大陸一度形成跨文化心理學熱潮。
除了介紹探索性的論文之外,有些心理學中如張世富、萬明鋼等還帶領研究生開始了西北西南漢族和少數民族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甚至遠在上海的心理學家都積極鼓勵研究生開展跨文化研究。
在這種背景下出版的王宏印著的《跨文化心理學導論》、鄭雪著的《跨文化智力心理學研究》、萬明鋼著的《文化視野中的人類行為——跨文化心理學導論》等三本著作就是代表作。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跨文化心理學在我國心理學界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發表了許多不同領域、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包括筆者的科研團隊開展的一系列城鄉和區域跨文化心理學研究。
E. 人類的表情為何能夠跨文化傳遞相通的信息
人類表情語言和語言本身都是帶有明顯表外特徵的有別於肢體類別表達之一。是否能通過表情及語言萊判斷某一個事物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會因人而異,不帶有普遍性。此種研究的復雜程度也更趨於特定性。
F. 跨文化溝通包括哪些方面
不同文化間的溝通的話,需要是全方位之間的溝通,因為跨文化的溝通,我們要了解對方的語言,行為習慣,風俗。以及一些節假日吃喝,衣食住行等等,比如說我們不同的民族之間,是有不同的衣服,服飾,頭型,發型以及注意事項等各方面的不同的。嗯,對於飲食習慣和傳統文化這一塊兒的話,基本上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因為有一些of民族文化的話,是有一些忌諱的,所以說這個地方要遵守一下
G. 以下哪些表情有較高的跨文化一致性
一、微表情與人的溝通
人的溝通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言語的溝通,比如面對面的談話,發信息等;另一種是非言語的溝通,主要通過人的表情、姿態、語氣語調等進行。有人做過統計,在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中,表情的作用佔了55%。可見表情對於我們表達自身情感信息的對非言語性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可視為人類心理活動的晴雨表。關於人類表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進化論之父達爾文,除了《物種起源》之外,他還寫過一本書《人與動物的表情》。時至今日,我們對表情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比如確定了人類的六大基本表情,高興、厭惡、憤怒、恐懼、悲傷、驚訝。之所以稱之為人類基本表情,是因為這幾種表情具有跨種族的一致性,甚至在我們的近親黑猩猩身上也能看到。而近些年來,關於表情最驚喜的發現莫過於心理學家們發現微表情的存在。
H. 如何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加強英漢文化差異的比較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們的思維表達方式也隨之不同。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 、婚姻 、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到個人隱私。英漢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雙方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 the Dragon Festival , Mid-Autumn Day 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 , Easter , April Fool』s Day , Christmas Day等。
二、 分析肢體語言的文化意義
「肢體語言」同常規語言一樣,都屬於文化的范疇。我們同別人談話時,交際的手段不限於語句,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都向周圍的人傳遞著信息。皺眉表示不滿,揮手錶示再見,這些動作都是交際手段的一部分。
因此,要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說話時就得了解對方的手勢,動作,表情舉止等這些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如:食指與拇指構成圓圈,表示「OK」;伸開食指和中指表示「勝利」,聳動雙肩表示無可奈何等。
但由於中外很多肢體語言的含義存在著差別,因而對某種動作理解錯了,也會自然而然引起一些意外的反應。如「跺腳」,漢語意義是氣憤、灰心、悔恨。而英語意義表示為「不耐煩」。
在實際教學中當我們涉及到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對人物肢體語言的刻畫進行專門的講解,以便使學生更准確地體會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加深對英文作品的理解。
(8)研究表情跨文化的方法擴展閱讀
跨文化交際能力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徵,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
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I. 如何測量和評估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能力的評估首先要解決概念化的問題(Fantini 2009)。准確地界定跨文化能力的意義、辨析其構成要素之後,研究者才能確切地知道要評估什麼。其次,研究者需要確定評估的對象與目標,找到與之匹配的方法和合適的工具,然後再組織人員進行測量與分析。由於跨文化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任何單一的視角、方法與工具都有局限性,因此研究者應該盡量從多種角度、運用多種方法與工具對其進行評估(Deardorff 2015)。
除了評估的基本原則,評估方法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過去的近五十年中,學者們不斷發展各種有效的評估方法,建立嚴謹科學的探索程序。常見的評估方法包括:訪談(interview)、問卷(questionnaire)、個案研究(case study)、觀察(observation)、前測/後測實驗法(pre-/post-test)、敘事日記分析(analysis of narrative dairies)和文件夾(portfolio)等(Deardorff 2006;Fantini 2009)。
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定性與定量兩種性質的評估。定性評估是指用語言而非數字來描述信息、判斷事實的方法;定量評估是指以數字統計來顯示信息、判斷事實的方法。訪談是典型的定性評估方法,問卷與實驗法是典型的定量評估方法。從跨文化能力研究的現有文獻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大多數學者採用定量評估方法,其後定性評估方法的使用有所增加,但現在前者仍居多數(Takai 2015)。理論上講,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於跨文化能力評估,但不同的方法各有所長,使用時應該與評估的目標相匹配。例如,評估比較容易量化的文化知識或交際行為可以採用問卷,但評估比較復雜的批判思維或解釋能力時,訪談、個案研究或文件夾則更為合適。一般而言,為了獲得全面、准確的信息,需要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的評估方法(Byram 1997;Deardorff 2009,2015;Fantini 2009)。
目前,跨文化能力評估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西方實證主義的主導性。實證主義認為,客觀世界中的事物獨立於認知它的人;對世界的理解應該建立在對可觀察現象的研究之上;對事物最小單元的觀察是最有意義的研究目標;局部研究的總和等於整個研究過程(Smith 1988)。在跨文化能力評估中,實證主義要求研究者通過嚴格的科學程序,排除個人主觀的見解,對可觀察的交際行為做客觀的描述與分析,獲得普遍適用的評價與判斷。對於那些通過個人體察、感悟、思辨等非實證的方法得到的觀點,西方學界一般不接受或不承認。
實證主義的力量在於它能夠用客觀的事實和量化的數據評價跨文化能力的發展水平,評估的結果可以推而廣之,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其局限性是人為地分解事物,評估的系統性較差,對於評估一些難以量化的跨文化能力要素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刻意地迴避。但這些不足並沒有撼動它的主導地位,至今大多數跨文化能力的評估,無論是定量的還是定性的,仍然傾向於採用實證的方法。在2000年之前,中國學者較少使用實證的方法研究跨文化能力。近十幾年來,它逐漸被中國學者接受,並開始流行起來。這種趨勢要求我們系統地學習與掌握各種實證研究方法與統計原理,按照科學的規范評估跨文化能力;與此同時,不斷探索新的方案,努力消除實證研究的偏差,更准確地評估跨文化能力。
目前,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的分布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其一,以自評工具為主;其二,評估行為與知識的工具居多;其三,非西方學者開發的工具較少。學者們建構的一百多個跨文化能力評估工具大多數是自評問卷量表(Kealey 2015;Takai 2015)。自評工具能夠較好地評估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性,但其缺陷是人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評估的結果不太准確(Hinner 2014)。他評工具更客觀一些,但他人有時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受測者,評估結果也會產生偏差。鑒於跨文化能力的復雜性,使用一種評估工具一般無法做到全面、深入的測評,需要通過多種工具的綜合評估才能得到准確的信息。
J. 跨文化溝通存在的問題
首先跨文化溝通要考慮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社會背景差異等等問題,同時人們對同一事物理解的差異也是一個問題,具體分析如下,僅供參考!
1、語言障礙
由於各個國家地區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認知,所以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時,難免會遇到各種個樣尷尬的問題
2、非語言障礙
在非語言障礙中,艾伯特·梅拉賓博士的經典研究發現其中非言語的面部表情、手勢、身體的姿勢等佔55%,跨文化溝通,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觀念沖突,這因為不同成員意識、外在和內在動機取向以及不同文化之間道德觀的不同,在進行互相的溝通交往中,會產生激烈的碰撞,有時可能產生摩擦;
制度沖突,每一個國家和團體或者組織有其自己的規章制度,以此來約束團體成員,這些制度會深深印在該成員的腦海里,其行為都受制度支配,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會因此難以互相融入;
行為方式沖突,每個人生活成長的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都會有所差異,因為每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跟人交往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我們從自己身邊都能看得到,你跟這個人相處很好不一定代表能跟另外一個也能很好相處,甚至會產生沖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有可能難以相處。
最後解釋以下什麼是跨文化溝通,具體如下:
跨文化溝通通常是指國際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發生的溝通行為。具體表現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如通過經商、婚姻、遣使、求學、傳教等方式,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發生互相碰撞、相互接觸,從中互相學習,彼此融合,從而不斷發展的一種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