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六中學生合唱送別老師,可見師生情之深厚,老師和學生該如何培養良好師生之情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那麼就可以讓老師的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也可以讓整個班級變得更加具有凝聚力,作為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點就是要走進學生們的內心,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與自己的學生們進行良好的溝通,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非常在乎他的。
『貳』 送別的歌曲鑒賞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瓠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此歌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
另外,「早春二月」也曾選用此曲作影片插曲,彷彿為早年「二月」作者柔石對李叔同先生仰慕卻無緣師從(因李先生出家)的遺憾作了一種遙遙的、或可令逝者的在天之靈略感欣慰的彌補。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學堂樂歌五十餘首。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叄』 如何在音樂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用教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在音樂教育中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音樂教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教師的示範作用以及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感染學生,我們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上課時,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輔導「問題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將師生的感情、融於認知活動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內容,滲透品德教育。
音樂教育內容、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只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貫穿於音樂教學中。傳唱具有正能量的歌曲,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結合教學過程,滲透德育教育。拿教學方法來說,教師可以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要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培養健全人格。
德育工作離不開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在音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人格,不挖苦、諷刺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養成尊重老師,團結同學,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同時要求學生端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有關德育信息,及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召開歌唱祖國、歌唱人民主題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聽到經濟飛速發展的聲音,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不但要靠教材的示範作用,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
『肆』 對《送別》(長亭外,古道邊...) 評論 包括對音樂風格和歌詞的評論哈.字數
李叔同根據美國人J·P·奧特威所作旋律填詞的一首著名的學堂樂歌。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試聽地址:http://www.oldkids.com.cn/site/wxfjj/27019.mp3
『伍』 李叔同《送別》歌的音樂風格賞析
李叔同與《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別》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師范任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一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了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所以,《送別》也就成為中國人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陸』 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音樂教學原則是根據音樂教育理論、教學目標,遵循音樂教學過程及教學活動的規律而制定的對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它是音樂教學客觀規律的反映,是指導音樂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是音樂教學原理的引申和具體化,是音樂教學經驗的提升。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步提高的,因此,人們對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原則在提法、名稱、內容、結構等方面,各流派、各歷史時期都不盡相同。有一些經教學實踐檢驗的教學原則,如科學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直觀性原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原則、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等,這些教學原則對於中小學音樂教學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而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更應該體現出音樂藝術的教學規律,應突出音樂審美教學的特點。一、音樂性原則音樂性原則也稱音樂為本的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中自始至終應將音樂置於音樂教育的本來(中心)位置或其職能位置。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載體的方式來進行實施的、通過音樂來施教而不是其他非音樂性的教育現象。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個體的感性與理性盡可能地和諧統一,它是以音樂本身的規律與特點來展開和實施的。音樂性的原則是音樂教學的根本原則。音樂教育之所以要以音樂為本,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指出:「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如果否定音樂為本的教育理念,就等於否定了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那麼,作為「實施美育主要途徑」的音樂課就會被異化為另類課程,失去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意義。所以說,音樂課要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音樂課中要體現音樂藝術。以音樂為本須注重「聽賞」,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表現力;以音樂為本,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認識音樂知識與技能;以音樂為本,應明確音樂教學目標,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藝術實踐;以音樂為本,應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教學方法和手段恰到好處地為音樂教學服務。總之,以音樂為本就是,我們的音樂教育必須以音樂為載體,必須突出音樂學科的屬性,不可將其他的內容和形式凌駕於音樂內容之上,使音樂成為點綴。二、情感性原則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更強烈、更能深入人的情感世界。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教育的特質就是情感審美。因此,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審美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主體全身心投入情感的體驗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共鳴,激發其情感動力。只有當教師把真情實感傾注到音樂之中,才能感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之中,從而進入學習音樂的最佳狀態。因此,音樂教學要牢牢抓住情感因素,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並不斷提高學生情感外化的表現能力。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應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音樂教師應把感情的紐帶拋向學生,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因此,音樂教學應堅持情感性原則。三、體驗性原則體驗性是音樂學習的突出特點之一。這是因為音樂是體驗的藝術,音樂創作、表現和鑒賞都離不開人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因為如果那樣,就會同學生的自身感受與體驗相悖,這是完全違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的。音樂教學的過程應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參與和體驗,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教學。審美不能依靠灌輸,藝術不能容忍說教,音樂學習的根本機制是學習者自身對音樂的感悟。所以,音樂教學要尊重學生以自己體驗的方式學習音樂,要關注、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盡量要少,而且不要總是試圖詮釋音樂,音樂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應以描述性為主,目的是創設審美情境,渲染藝術氛圍,引導和誘發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體驗。良好的音樂教學過程應體現為各種有利於學生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造活動等,同時在相關的活動中融進音樂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對音樂的整體感受中增強對音樂文化的了解。
『柒』 小學音樂教學遵循什麼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
音樂教學主要應用的方法是練習法、演示法、欣賞法、講述講解法、問答法和復習法。主要的教學原則是:藝術性與思想性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直觀性,自覺性,積極性,循序漸進,鞏固性,量力性以及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等。
專業定義
音樂教育主要研究聲樂方面的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聲樂、鋼琴、舞蹈、器樂表演能力和音樂鑒賞及辨別能力,掌握音樂作品的分析方法、具備一定的音樂創編能力。
具有較強的音樂教學實踐能力及組織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文藝活動和競賽工作的能力,熟悉藝術領域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例如:培養幼兒、中小學生的唱歌技巧,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歌唱及演出比賽。
『捌』 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音樂教學評價原則初探
郭聲健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檢查教師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學習成績,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由於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也由於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水平不高,理論探討不深入,因此,中小學音樂教學評價也相當落後。可以說,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具有統一標準的中小學音樂教學評價制度,以至於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合符中小學音樂教學規律的行為往往被人們認為是錯誤的,而一些違背中小學音樂教學規律、與素質教育目標相背離的行為,則往往又被人們加以肯定並推廣。因此,認真探討並建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評價標准,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建立科學合理的中小學音樂教學評價標准,首先必須確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評價原則。
關於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評價原則,我國至今還沒有現成的研究成果,因此,作為一項探索性的研究,在這里我們也只能依據自身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性質和特點、任務和目標的理解,同時總結我國音樂教學實踐的經驗、特別是在音樂教學評價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來初步地提出幾條基本的評價原則。
1.方向性原則
這是音樂教學評價必須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它要求在對音樂教學進行評價時必須把握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具體說,看音樂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還是面向個別尖子;看音樂教學是否實施的是基本素質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教育或專業技術教育;看音樂教學是否是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還是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方向性原則作為音樂教學評價的一條總的原則,它統領和規定了音樂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以及方式方法,也就是說,整個音樂教學評價的各個方面都必須把握正確的方向,即符合素質教育對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
2.全面性原則
音樂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音樂教學的成果是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因此,評價音樂教學也必須從系統的整體出發,進行盡可能全面的評價。音樂教學貫徹全面性評價原則,要求我們考慮如下方面的因素:反映在教學對象上,教學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即是否真正使每一個教育對象都得到了發展;反映在教學內容上,是否在創作、唱歌、器樂、欣賞、音樂文化知識等各方面取得了成果;反映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是否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正確、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反映在教學途徑上,則要求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全面衡量;反映在學生的音樂發展上,看音樂態度是否積極,興趣是否濃厚,感受、表現、創作音樂的能力等各方面是否都取得了進步;反映在評價信息的來源上,要求不僅從教師、學生方面搜集信息,而且還要從領導、同行以及家長方面搜集信息。
3.鼓勵性原則
音樂教學的一個基本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這既關繫到整個音樂教育的成敗,也是學生在音樂方面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而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首先離不開別人(包括教師、家長、學校等)對他的鼓勵,特別是對他在音樂鑒賞和音樂表現方面所表現出的創造性的鼓勵和欣賞。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學生音樂成就進行評價時,特別要注意無論是評價的方式還是評價結果的描述,都必須是激勵性的而非打擊性的。每個學生所具有的音樂能力是不平衡的,某一方面能力突出而另一方面可能相對薄弱,因此在評價學生學習成就時要多從學生的特長、特點出發,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評價機制的激勵下發展其音樂能力。音樂教學評價應該充分考慮音樂是一門最具創造性的藝術形式這一特點,音樂教學在評價方式上應盡可能地避免答案的唯一性、標准性,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藝術創造空間和氛圍;在對學生音樂成就的評價結果的描述上,可以採用等級分數加評語的形式。評語應盡可能地避免使用權威武斷和使人喪失自信心的語言,而應該多使用贊賞性、激勵性的用語。如果用等級或分數的形式來描述學生的音樂學習成績,則不要出現「不及格」分數。
4.過程結果並重原則
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只注重教學的結果而不考慮教學的過程,這使得那些通過採用死記硬背和機械運動等違背音樂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所獲得的虛有其表的結果,往往得到了較高的評價。但研究表明,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過程比音樂學習所獲得的結果甚至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愉悅和滿足,因此,音樂教學評價不能只限於結果的評價,對音樂教學過程同樣要進行評價。這就要求:在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時,既要看學生的考查成績,又要看教師教的過程,看其教的過程是不是一個符合音樂教學規律、令人賞心悅目的過程;在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時,也既要看最後的成績,又要看其學習的過程,看其是否真正主動參與到了音樂活動之中,並表現出了藝術的創造性。而在評價方式上,應把平時考查與期終考查有機結合,在平時考查的基礎上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
5.感性理性統一原則
掌握理性的知識技能,並不是音樂教學的全部目標和主要目標,因為,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生對它的掌握更主要地還是體現在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上,這是一種感性層面的東西。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表現力,而音樂鑒賞與表現行為顯然是一種感性與理性高度統一的行為。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評價時,應該充分考慮把感性與理性統一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在音樂教學評價的方式設計上,必須從完整意義上的音樂出發,以音響為設計評價方式的基石,通過音樂來考查學生對音樂本身的情感體驗,以及音樂的鑒賞與表現能力,而不能從零散、孤立的音樂知識出發,來考查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此同時,還要探討如何通過理性的評價形式來表現出感性的評價內容。
以上只是提出了音樂教學評價所應遵循的的基本原則。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應該以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為依據,建立音樂學績標准化測驗,並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以便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及教師教學效果。
『玖』 獨唱《送別》 節目 解說詞
甲:尊敬的各位領導
乙:各位嘉賓
丙:親愛的校友、老師、同學
丁:社會各界的朋友們
合:歡迎你們的到來
甲: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到場的各位領導和嘉賓
乙:他們是———(開場前提供)
甲:鏗鏘的鼓樂,雷霆轟鳴,奏響了實驗小學建校百年慶典的序曲
乙:溫暖的陽光,光芒萬丈,激盪著代代學子對母校的感恩情懷。
丙:凝結了百年的日月光華,如今的實驗小學早已是百花爭艷、桃李滿園。
丁:飽嘗了百年的風風雨雨,如今的實驗小學一次次把夢想譜寫成輝煌。
甲:讓美妙的歌聲激揚七色的彩虹,
乙:用嬌艷的鮮花襯托醉人的笑容,
丙:今天,我們把無盡的憧憬和希望鋪滿大地!
丁:今天,我們把所有的輝煌和燦爛塗遍天空!
甲:慶祝尉氏縣實驗小學建校100周年文藝演出
合:現在開始!
乙:此刻讓我們靜下心來聆聽實驗小學的故事,
丙:此刻讓我們拋棄浮躁回眸實驗小學的腳印。
丁:請欣賞由李青校長等表演的配樂詩朗誦《華英百年 激情放歌》
……
甲:多少喜悅,匯成一首百年老校澎湃的歌謠
乙:多少奮斗,凝成一道百年老校亮麗的景觀
甲:多少激情,鍛鑄一幅百年老校詩意的畫卷
乙:多少夢想,成就一個百年老校年輕的追求
合: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們為您祝福 我們為您歌唱
甲:請欣賞大合唱《實驗小學之歌》、《把祖國愛在心窩里》
……
丙:我們是教育教學先進單位,教學質量檢測總是名列前茅
丁:我們還是藝術教育先進單位,《黃河岸邊的小姑娘》、《春蕾爭艷》等精彩節目曾在中央少兒頻道、河
南電視台滾動播放,《辣椒娃》、《》《》等連續 次獲得開封市學校藝術節一等獎
丙:別說了,別說了,咱倆說得可沒有孩子們跳得好
丁:對、對、對,接下來請欣賞學校舞蹈隊為大家帶來的舞蹈《小辣椒》。
……
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乙:讓學生盡情地發揮特長
甲:我們把樂器請進了課堂
乙:請聽豎笛合奏:《送別》、《天地之間的歌》
……
丙: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她看見最初的東西,她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她的一部分……丁:如果是早開的紫丁香,那麼它就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麼它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
丙:讓我們的孩子向著美麗的紫丁香走去,讓我們的孩子向著明亮那方走去……
丁:請欣賞兒童詩朗誦《向著明亮那方》
……
甲:百年實小,實施環境育人,精心構建著校園永恆的風景牆;
乙:百年實小,堅持以人為本,架設出一道道彩虹般的橋梁。
甲:百年實小,精心呵護每一株幼苗茁壯成長,
乙:百年實小,用赤誠的心靈換來了每一個學生成功的希望。
甲:您瞧,我們的孩子來了……
乙:請欣賞歌伴舞《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
丙:帶著青春的活力和時代的氣息,奏響了校園的旋律
丁:請欣賞教師舞蹈《康定情歌》
……
甲:與經典同行,和名著相伴,濃濃的書香浸潤著孩子的心田
乙:晨誦、午讀、暮省,孩子生命的黎明與書共舞
甲:美好的種子已撒下,讓我們靜靜地等待著花開的日子吧
乙:請欣賞快板《快樂讀書歌》
……
丙:哎,你知道我校在每年的小學生才藝展示中,涌現出了多少個小明星嗎?
丁:當然知道了,李楊、岳 婭東、丁楠、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我怎麼能一下子說得完呢!
丙:是啊,一批又一批的,太多了,讓她們一一來給咱表演不可能啊!
丁:那咱就隨便找一個吧!請欣賞岳婭東的獨舞《小白駒》
……
甲:為了迎接這隆重的慶典,多少老校友、老朋友揮毫題詞作畫,送來深深祝福
乙:為了慶祝這美好時刻,多少嘉賓、朋友遠道而來,歡聚一堂,共敘濃濃親情
甲:實小有了你們的參與,增添了愛心與喜悅
乙:實小有了你們的期待,充滿了希望和夢想
合:舞蹈《快樂歡歌》是我們誠摯的歡迎與深深的謝意。請欣賞!
……
丙:母校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與處事
丁:母校練就了我們一雙雄鷹的臂膀
丙:我們是母校一張張亮麗的名片
丁:瞧,我們是英姿颯爽的小警察
……
甲:老校長蔡振華、賈淑卿等一批老教師似春蠶、似紅燭,雖已退休可心系實小
乙:年輕人投身課改,勇探新 路,愛滿天下講奉獻
甲:正是這華英精神代代傳承,才打造了實小品牌
乙:我們要唱支贊歌送給實小人,請聽由老校長蔡振華作詞、呂金玲演唱的豫劇《沁園春.實驗小學贊》
……
丙:我們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
丁:美術、舞蹈、鼓號、英語、攝影、乒乓球等興趣小組讓孩子們快樂而充實
丙:下面就請欣賞英語興趣小組表演的英語短劇《皇帝的新裝》
……
甲:中華文化經典,在這里陶冶稚嫩的心靈
乙:華夏文明精髓,在這里激盪奮飛的翅膀
合:請欣賞學生舞蹈《紅星閃閃》
……
丙:盛世中華,歡樂祥和。
丁:百年名校,歌聲嘹亮。
丙:讓光榮與夢想永遠在我們心中激盪。
丁:請欣賞歌伴舞《在燦爛陽光下》
…… 在尾聲音樂中……
甲:今天,我們相聚,細數尉氏縣實驗小學百年的風雨滄桑
乙:今天,我們相聚,共飲尉氏縣實驗小學的豪情萬丈
丙:回望百年歷史,我們為之榮耀,為之鼓舞!
丁:我們知道,一百年如歌的歲月會隨著歷史的長河不斷流淌
我們經歷風雨獲得的美麗讓實小人永遠奮進和努力!
甲:上一個一百年,我們堅定地走過,創造了輝煌!
乙:下一個一百年,我們堅信,會做得比現在更好!
丙:讓我們在黨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丁:乘百年校慶的東風,揚教學改革的征帆,再創實小的新輝煌。
甲:各位領導
乙:各位嘉賓
丙:親愛的校友們
丁:老師、同學們
甲:「尉氏縣實驗小學百年校慶文藝演出」
合:到此結束。
甲:祝大家
合: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習進步!萬事如意!
『拾』 送別歌曲的歌唱要點有哪些
其實的話,你這首歌肯定要注意節奏,因為這首歌他是c大調,同樣也是四四拍,然後你在唱這首歌的時候肯定不能夠創的太快而且一大架的話他是一個比較平穩的調子她也不會太高所以的話你要注意節奏以及你的音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