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覺得動物實驗是否可以被替代
在我看來,動物實驗是不可以被代替的。我們在研究出一個東西來的時候要拿生物做一個實驗,才能保證這個東西會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㈡ 沒用的兩種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研究動物的方法主要有實驗法和觀察法.觀察法就是實驗法的第一步,實驗當然也離不開觀察,但與單純的觀察不同的是,實驗是在人為控制研究對象的條件下進行的觀察.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實驗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中,實驗法和觀察法同等重要.
故選:A
㈢ 如何理解實驗動物的代替原則
實驗動物替代原則是實驗動物福利的一部分,而實驗動物福利又是實驗動物倫理中的一部分。隨著科學和人文的發展,動物與人類的倫理問題得到了大家的關注。有人開始認識動物實驗中的某些操作過於殘忍,比如用家兔的角膜進行化妝品的過敏反應試驗等,再如葯理試驗中每次大批量的殺動物的現象,在大眾聽來是殘忍的。
但是為了生物醫學的發展,用實驗動物代替人類進行的實驗又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實驗動物界就提出了實驗動物「3R」,即替代、減少和優化。其中替代是最主要的。比如對某些教學實驗,要是可是放錄像或者用計算機模擬,就盡量替代實驗動物的使用。就是盡量用無生命的、低等動物代替有生命的高等動物。即,盡量去平衡實驗動物倫理與生命科學發展這個天平。
動物學常用的方法有1、觀察法2、調查法3、實驗法4、標本採集與製作,這些方法。
㈤ 應該用動物做實驗,不應該用動物做實驗(辯論)
應不應該作為價值觀的題目,對正方來說可能比較難打一些。反方可以參考「動物解放」——阿爾伯特。史懷哲
或許有這樣的疑問,不用動物做實驗那用什麼做實驗?這個問題是一個事實判斷的問題,所以反方不需要回答,雙方只要探討用動物做實驗應不應該就好了。(這樣理解反方好說些)
作為正方,說應該用動物而不是人做實驗,當然也是一種立論的方式。
㈥ 什麼也是研究動物的一種基本方法
研究動植物的時候以類群來研究比較合適.
生物分類學的概念
生物種類十分豐富,據估計,目前人們已命名的約有200萬種,其中動物約有150萬種,植物約有50萬種.據科學家估計,世界上約有2 000萬~5 000萬種生物還有待發現和命名.為了研究、保護和利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科學家對它們進行比較和梳理,分門別類,逐步建立了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它包括分類、命名和鑒定三個領域.分類是根據生物的相似性和親緣關系,將生物歸入不同的類群(分類單元);命名是根據國際生物命名法給生物分類單元以科學的名稱;鑒定則是確定一種生物屬於已經命名的分類單元的過程.因此,概括來說,生物分類學是對各類生物進行鑒定、分群歸類,按分類學准則排列成分類系統,並對已確定的分類單元進行科學命名的學科.其目的是探索生物的系統發育及其進化歷史,揭示生物的多樣性及其親緣關系,並以此為基礎建立多層次的、能反映生物界親緣關系和進化發展的「自然分類系統」.這樣就有利於人們認識生物,了解各個生物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從而掌握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規律,為更廣泛、更有效地保護和利用自然界豐富的生物資源提供方便.
生物分類的方法
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生物進行過分類.從歷史發展上看,在分類方法上有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兩種,這兩種方法也代表了分類工作發展的兩個階段.
人為分類法 主要是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展的本質聯系,因此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大都屬於人為分類體系.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等.另外,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778)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將生物劃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兩界系統.他還根據雄蕊的有無、數目,把植物界分為一雄蕊綱、二雄蕊綱等24個綱.16世紀我國李時珍(1518—1593)在他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將植物分為五部,即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將動物也分為五部,即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和獸部;人另屬一部,即人部.又如,亞里士多德根據血液的有無,把動物區分為有血液的動物和無血液的動物兩大類,等等.
自然分類法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進化論的確立及生物科學的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現存的生物種類和類群的多樣性乃是由古代的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長期進化而形成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分類學應該反映這種親緣關系,反映生物進化的脈絡.
現代生物分類學研究生物的系統發育,特別強調分類和系統發育的關系.在研究分類的過程中,分類學家追求的是劃分的分類單元應是「自然」的類群,提出的分類系統力求反映客觀實際,也就是說要符合系統發育的原則.因為系統發育的親緣關系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因此,研究各生物類群的分類學家,都把組建該類群的系統發育作為主要目標,以便在此基礎上按照生物系統發育的歷史,編制生物的多層次分類系統,即自然分類系統.
植物的自然分類法是以植物的形態結構作為分類依據,以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作為分類標準的分類方法.從生物進化的理論得知,種類繁多的植物,實際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種之間相似程度的差別,能夠顯示出它們之間親緣關繫上的遠近.判斷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是根據植物之間相同點的多少.例如,菊花和向日葵在形態結構等方面有許多相同點,如它們都具有頭狀花序,花序下有總苞,雄蕊5枚,花葯合生.於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接近;而菊花與大豆相同的地方就比較少,如大豆花是大小和形狀都不相同的蝶形花瓣,二體雄蕊(花絲9枚合生,一枚離生),於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疏遠.
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植物的分類已經不僅以形態結構為依據,而且得到了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古植物學等學科的密切配合.各國植物學家正在這方面繼續展開深入的研究,以便使植物分類的方法更加完善.
動物的自然分類方法更加復雜,主要是根據同源性進行分類.分類學家必須考慮多種多樣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結構、功能、生物化學、行為、營養、胚胎發育、遺傳、細胞和分子組成、進化歷史及生態上的相互作用.特徵越穩定,在確定分類時就越有價值.
生物分類的依據
目前生物分類已從形態學、比較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擴展到多個學科.近幾十年來,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現代分類學家在分類的過程中,廣泛採用了生理、生化、免疫學、生態分布、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技術進行分類學研究,以便獲得更為可靠、更為全面的分類學依據,來確定生物間的親緣關系,使「自然分類」更符合自然的本來面貌.
總之,一切具有種間差異的特徵均可作為分類的依據.隨著各學科的發展,對生物的認識越來越全面,生物學各學科的發展為生物分類的逐步完善提供了條件,人們才有可能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最終建立起一個反映親緣關系的自然分類系統.
㈦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
瞬時取樣、連續取樣、間隔取樣。
㈧ 3R的動物實驗
Replacement代替:倡導應用無知覺材料替代有知覺動物的方法。如利用組織學、胚胎學或計算機方法取代整體動物實驗,以低級動物代替高級動物或電腦模擬等。
Rection減少:指在保證獲取一定數量與精確度的信息前提下,通過選擇優質量動物、改進實驗設計、規范操作程序等,達到動物使用數量的最少化。
Refinement優化:使用動物時盡量減少非人道程序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優化飼養方式和實驗步驟,在動物正常狀態下取得真實可靠的實驗數據。 動物實驗的優化是很有必要的,而大多數實驗並沒有達到甚至沒有考慮到優化的問題。做到實驗動物的優化需要多方面努力,不僅體現在實驗程序的設計上,還要加強動物福利意識的教育,因為對動物的痛苦和不安視而不見優化是無從談起的。在實驗動物學所做的教學實驗中,我們要努力向學生灌輸動物福利意識,杜絕虐待、戲弄動物的現象;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實驗內容,通過觀看教學錄像熟悉實驗技術、優化實驗程序,提高實驗成功率從而減少動物不必要的痛苦;做好實驗前動物喂養工作,妥善運輸動物,注意動物所處環境的舒適性;選擇痛苦較小的方法或安樂死處死動物,禁止空氣栓塞、棍擊、溺死等不人道的方法處死動物。在處死動物的時候避免其他實驗動物在場,以減少動物的緊張不安情緒。隨著我中心SPF實驗動物設施的建成和其他一系列設備的提升,動物的飼養環境和實驗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動物實驗的優化就相對容易達到了。總之,優化的過程是減少實驗動物不必要痛苦的過程,其本身對實驗的科學性和准確性也有幫助,這需要實驗者富有同情心和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術,並能將這種優化的意識養成習慣運用到以後的實驗及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