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說法正確嗎理由
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說法不正確,理由是,這句話有矛盾,方法是手段。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情況的具體措施來完善常規教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❷ 關於任務型教學法,下面哪一種說法是對的
一、任務型活動的定位
英語教學中的任務型活動有助於改變學生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英語語言知識並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們在給任務型活動定位時,要從英語教育的角度出發,同時借鑒廣義的任務概念。英語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而且要發展學生包括英語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英語課堂教學不是僅為少數英才服務,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研究語言學家就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有關論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任務型活動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強調學生使用何種語言形式。
第二,任務型活動在現實生活中有發生的可能性,而不純粹是為語言學習編制的「假交際」活動。
第三,任務型活動不僅應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也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重視人文素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第四,對任務型活動評價的標準是是否完成任務,而不僅是所用語言正確與否。
中學英語教學中採用任務型活動旨在創造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以促進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發揮運用的創造性。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
二、任務型活動的設計
(一)任務型活動的結構
任務型活動具有結構性,由目標、輸入、活動、角色、環境、輸出和評估七個部分組成。
目標。任務型活動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和傳輸信息,要求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有意義地運用英語。例如,設置「調查睡覺習慣」的活動,其目的就是交換個人信息。
當然,任務型英語教學不僅僅追求語言活動量和學生的參與程度,也關注語言的准確程度和流利程度。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該項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多少詞彙、短語和語法;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靈活使用這些語言知識以達到交際的目的;採用什麼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流利程度。
2. 輸入。在任務型活動中,輸入是指所用的視覺和聽覺材料。下面這個輸入材料是一個有關「睡覺習慣」的調查問卷,採用選擇填空的方式,內容涉及睡眠時間、睡前活動、睡眠姿勢、應對失眠的方法等方面。學生通過調查了解周圍同學的有關情況,為做後續的數據統計和采訪等積累資料。
What are your sleeping habits?
A short questionaire to discover your sleeping habits
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on bed
making?
.
A. 5 mins a day B. 5 mins every other day C. 5 mins a
week
2. Before you go to bed, do
you ?
A. pull open the downstairs curtains B. read C.
eat
3. After a night's sleep,do you find that the
covers ?
A. are as tidy as when you went to bed B. are all over
the floor C. are in a heap in the middle of the bed
4. If you have trouble getting to sleep, do
you ?
A. count sheep B. toss and turn C. lie still and
concentrate
英語教師不僅要提供豐富的、現成的輸入材料,而且應通過任務型活動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尋找資料,並在搜索信息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篩選信息和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 活動。任務型活動不是基於語言學習的技能訓練,而是基於完成任務的聽說讀寫等活動。例如,(1)閱讀:理解並正音;(2)對子活動:采訪等。
任務型語言教學提倡開放性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在:師生互動,具有挑戰性;生生合作,具有積極性;情境變換,具有真實性;結論多樣,具有創造性。
4. 角色。學生是完成任務的執行者或參與者,有時也充當策劃者或組織者,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學生是自律的學習者,但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他們主動體驗、交流、討論、探究,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發表意見。他們具有冒險精神,不怕犯語言錯誤,但善於反思,並逐步改正錯誤。
為了使活動順利進行,教師可能扮演助學者和監督者,有時也加入到活動中擔當學生的夥伴。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仍然擔當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言語行為的示範者,學習策略的指導者,學習結果的記錄者和評估者。
5. 環境。環境主要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任務完成的方式,也包括課外活動等。任務型課堂教學的環境是動態的,它不僅隨任務的性質、內容、規模而變化,也因教師的個性不同和學生的特點各異而變化;同時,還要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不斷調整。
6. 輸出。在任務型活動中指的是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表達的意見、見解及問題的答案等。任務型活動不提倡千篇一律的答案,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傳遞獨特的信息。
7. 評估。對任務型活動不能簡單地用「好」或「差」的標准來評估。任務型教學的評價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師生目標的一致性;在活動的形式、內容、時間、跨學科等方面學生選擇的自由度;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評價過程與學習過程的相互促進;等。
(二)任務型活動的類型
任務型活動提倡課堂語言學習更接近於自然語言的習得,即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在真實的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使用自然的語言。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和「用」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
列舉。主要活動有:(1)頭腦風暴法;(2)信息搜尋法。例如,教學閱讀課文「Are we
endangered?」時,讓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列舉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完成網路關系圖示。這主要是為理解該閱讀課文及就相關內容展開討論做話題和詞彙方面的准備。
2. 排序與分類。主要活動有:(1)根據時間或邏輯關系排序;(2)根據價值排序;(3)根據某個標准分類;(4)確定分類標准並分類。例如,在教學家庭成員的關系時,設計下面的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對方框中的家庭成員進行分類。
3. 比較。主要活動有:(1)相關內容配對;(2)找出共同點;(3)找出不同點。例如,在教學Travel這個話題時,設計表格讓學生就面積、人口、自治區與省所在地、周邊省市等進行新疆與江蘇的比較。
4. 解決問題。真實世界中的問題解決涉及:(1)表述問題;(2)描述經驗;(3)比較可行性方案;(4)評估方案;(5)確定方案。例如,在分配食物的時候,不同的人可能會採用不同的方法。受過教育的人,會採用數學的方法,通過計算來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可能會嘗試別的方法。下面這個活動,就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取出一定數量的酸凝乳。
5. 分享經歷。敘述一件事,描述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情感等,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例如:What
used to be your favorite and least favorite subjects at elementary school and
why?(你上小學時最喜歡什麼科目?最不喜歡什麼科目?說明原因。)
6. 完成項目。這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其內容廣泛、形式豐富,往往需要他人共同完成。例如:Student
puts himself in the shoes of Peace Corps Volunteer who must first acquaint
himself with the customs and mores of a tribal village. Then without offending
such customs,he must figure
out ways the inhabitants can earn money for their village needs.(作為一個志願者,要想辦法在不冒犯某部落風俗的前提下,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三、任務型活動的實施
(一)任務型活動的特徵
Peter Skehan在綜述Candlin,Nunan和Long等人的觀點的基礎上,較為客觀地提出了任務型活動的五個主要特徵:
意義是首要的;
2. 有某個交際問題要解決;
3. 與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關系;
4. 首先要考慮的是完成任務;
5. 根據任務的結果評估任務的執行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任務中的問題不是語言問題,但需要用語言來解決。學習者使用語言並不是為語言本身,而是利用語言的『潛勢』達到獨立的交際目的。所以問題的設計調和了兩種教語言的途徑:語言的(注重語言形式)和非語言的(注重意義)……使兩者互補……使兩者的互相依賴成為必要。」因此,設計任務型活動時既要考慮語言因素,也要考慮到交際因素。
(二)任務型活動的步驟
Willis從語言教學的角度提出了任務型教學的三個步驟,如下圖所示:
在前任務(Pre-task)階段,教師可與學生一起確定課題,並教學有關詞彙、短語和句型,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內容和要求,做好執行任務的准備工作。前任務活動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尤其是創造真正的信息溝,使學生產生真正交際的需要;教師要向學生呈現類似真實的任務執行過程,以幫助學生理解有關方法和模仿地道的語言;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形式,並把注意力從語言形式轉移到意義上來。
任務階段(Task
cycle)由三個部分組成:任務、計劃、報告。學生或獨立,或結成對子,或以小組的形式執行任務,教師在一旁指導。然後,學生或以口頭形式或以書面形式准備向全班報告任務的執行情況。最後,部分學生或小組報告他們的發現或決定,比較研究成果。任務本身提供了語言運用的機會,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執行任務的能力。計劃過程中,學生為最終的報告進行排演,所用語言經過自己和同伴的推敲、錘煉,語言形式和意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向全班報告任務的執行情況,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在公開場合表現的信心和勇氣。
語言研究(Language
focus)階段,師生共同分析有關語言材料,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進行重點語言結構練習,突破語言難點。這一個階段的重點是學習語言,因此,可以有一些針對語言本身的操練或練習。
任務型教學吸收了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活動量大並具有真實性,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際,有助於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並最終掌握語言。為了完成任務,學生有選擇語言形式的自由,教師不必在詞彙和句型等方面給學生過多的限制。學生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在語言方面犯些錯誤是正常的,教師不要立即糾正,可以採用先觀察後指導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解,學生也可以操練,但所學語言最終必須運用到任務型活動中去。除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活動,教師也要鼓勵和指導學生運用英語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學以致用。
❸ 演示法是小學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的說法是否正確
錯!演示法是從教師的教來說的可能比較簡便,也就是師傅帶徒弟吧。但是從學生的角度,那應該是觀察與發現。人類最早認識自然規律,使用的就是觀察吧。
❹ 關於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的"任務驅動"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我認為應該選B D
❺ 教學方法有哪些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5)關於教學方法說法正確的是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1、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2、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3、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❻ 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哪些
一、教法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二、學習方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觀察法、練習法、比較法、對比歸納法等。
❼ 一、什麼是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法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法的總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和把自己和學生的關系處理好。不可以叫他們看到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見到貓。
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活動狀態,表明教學活動實際呈現的形法,如講授法中的講述、講解、講演練習法中的示範、摹仿等。沒有獨立的教學任務,服務於某一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務。同一教學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可包含於同一教學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師的工作方法形成獨特風格,賦予教學方法以個人特徵,也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個人特點。
❽ 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教學方法分類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❾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這種說法對嗎)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這種說法是對的。因為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不復矣。憤悱者就是想說而說不出,思考了但想不出來,這時就靠老師去啟發引導,應當是有效的。同時從很多的教學實例也說明這種教學方法是有效的。所以說是好的方法。
❿ 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3、直觀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參觀教學法——組織或指導學生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8、自主學習法——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