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與創新的關系

研究方法與創新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2-05-27 11:58:42

1. 科學研究過程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科學本事只是一種方法,你的意思應該是科學知識的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吧?每個偉大的創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達成的,當人類社會的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科學知識的進展會達到一個瓶頸,一旦突破了這個瓶頸,知識就能達到跨越性的進步。可以說創新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舊有知識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所具有的這種能力是不能被分析的,因為如果我們去分析這種能力,就是用這種能力去分析這種能力,其結果是不可信的。

2. 學術研究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1.努力繼承,勇於創新要研究屈原、《紅樓夢》,必須了解研究的歷史,各種觀點,有關材料。要探討岳飛《滿江紅》的真偽問題,必須了解前人的考證。
2、思想敏銳,善於多向思考,善於發現問題(質疑),敢於提出問題。有時提出新問題,意味著對政治環境、傳統倫理觀念、權威的挑戰。王安石對「孟嘗君養士」的質疑,對「藺相如」的質疑。沈括根據觀察到的岩石上的鵝卵石、蚌化石,提出海陸變遷問題。
3.以新的理論、觀念、思維方式觀照和評判問題
4、探索創新,提出新的見解常見的情況
(1)綜合,發揮,深入前人的意見
(2)補充前人不足或遺漏之處,闡明自己新的發現
(3)開拓前人未曾涉及的領域,填補空白
(4)糾正前人失誤,推翻錯誤結論,或對某些貌似公正的「通說」進行糾謬
(5)對不同意見進行辨析,參與討論爭鳴
(6)標新立異,提出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

3. 研究方法的作用

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於推進社會進步與社會發展。

2、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於學術規范的形成。

研究方法的具體分類: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3、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4、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5、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

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4. 研究特色與創新

(1)對農用地分等模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吸收了相關專家關於農用地分等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結合研究區實際,提出了分模塊控制的方法、獨立產量數據和統一標准產量核算的檢驗方法,以實現跨區域和跨標准耕作制度間各層次等指數的可比性目標。在評價的起點,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可比性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並對其演算法進行了改進,基於β系數的本質是理論標准糧產量折算系數,將其從產量比演算法調整為能量比演算法;基於氣候相同光溫潛力指數和相當原理,引入光溫潛力協調系數γ,採用產潛比法和參照系法獲取,用於調整不同標准耕作制度間光溫潛力指數和的偏差,顯著改善了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可比性。在評價的終點,進行了獨立的宏觀和微觀檢驗。引入縣域糧食播面單產,建立縣域糧食播面單產-平均等級(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關系模型進行宏觀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提出了優選等的概念,並對優選等為平均自然質量等的縣域,提出對利用系數和利用等指數進行修正的方法,提高了縣域之間利用等級的可比性。通過典型縣樣點糧食產量調查,採用與理論標准產量折算系數β和國家糧食統計習慣基本一致的實際標准產量折算系數進行產量折算,建立了單元全年糧食單產-利用等指數關系模型進行微觀檢驗,並確定了耕地利用等級產能。研究方法不僅對省級農用地分等體系的建立具有直接的意義,而且對全國農用地分等中等指數和等級匯總在方法上具有借鑒意義。

(2)對重慶市進行了大規模的耕地屬性數據提取和基於全部村樣點的糧食產量普查及耕地屬性補充調查、試點縣和典型縣耕作制度和作物產量等的重點抽樣調查,建立了重慶市基於跨指標區、跨縣域、跨地類的耕地質量評價體系,並確定了利用等級全年糧食生產能力,對重慶市進行了基於縣域耕地質量的分類分區。研究藉助GIS強大的空間數據處理、分析和管理功能,提取評價單元並獲得評價單元屬性數據,建立了縣級1:5萬~1:10萬和市級1:50萬耕地質量評價圖,研究成果為實現耕地資源數量質量管護和其他相關研究提供了科學基礎。

(3)採用新興的空間自相關分析和傳統的相關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角度,探討了重慶市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指標的空間耦合關系。研究揭示,縣域耕地質量和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均存在顯著的空間依賴關系(自相關),且二者具有極大的空間耦合性;全市和非都市區縣域耕地質量和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耦合關系。本研究成果有助於耕地質量評價成果的拓展性應用,如推動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

5. 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的創新什麼關系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養綜合性、創新型人才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斷縮短,而在這其中,不論是科學技術的理論發展,還是向生產力轉化的具體技術,都表現出了高度綜合化的特徵,這就對教育提出了培養綜合性人才的現實要求。一,科學理論的發展趨向綜合化和科學與技術趨向一體化預示著當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個學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單科的或局部的知識其應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體的、綜合的知識才具有廣泛的、巨大的應用價值。這就要求基礎教育不能過份地強調對單一學科知識的繼承,而需要基礎教育培養融合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體力學、計算機科學、地理學、生物學、大氣科學等等眾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人才二,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趨向於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論是科學理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還是人類社會生存質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緊密聯系,呼喚著既具有「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又掌握科學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又具有正確的科學價值觀、道德觀」的高科學素質的綜合性人才。三,面對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當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們的基礎教育應在承認教育的繼承功能的同時,強調學生的創新和發展。有創新才有發展,這是當今社會基礎教育的根本目標。所以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的科學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連接教學與科學的橋梁,是創新意識的靈魂。可見,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基礎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綜合性為背景,將自然科學教育視為一個統一的、綜合的整體,適當軟化已有的學科邊界,以大科學觀為出發點,通過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思維的策略與技能,減少對瑣碎知識細節的記憶。只有這樣,我們的基礎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新世紀的創新人才。科學技術發展對基礎教育學科課程設置的影響高等院校各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當代科學技術、經濟的發展向培養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挑戰,這就需要對課程設置的整體結構進行認真的研究。雖然諸多設課程理論各執一端,但都在促使課程設置朝著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要求的方向發展。我們從國外大學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發展趨勢:1、強調理工文學科綜合化教學當前,許多國家都認為:工程科學發展是以社會需要為根據,又為自然、經濟、政治等領域所制約的。因此,在大學課程設置上普遍重視理工文學科綜合化,並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近幾十年來,由於科學的高度分化與綜合,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必須進入社會科學領域,和社會工作者共同解決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這就使人們逐步認識到,只有做好理工文學科綜合化,才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才能擴大工程師的智力界限,從而增強適應性。因此,許多國家都在改變狹窄的專業訓練或單純的工程訓練,在理工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文科課程。從美國高等理工科院校來看,特別是一流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視文科課程的設置。2、強調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早在30、40年代,由於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一些國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偏重於專業技術訓練,比較忽視基礎理論教學。由於五十年代後期的「空間沖擊」,促使這些國家的高等院校意識到:只有掌握了堅實、寬厚的基礎理論,工程師才能有所發明創造。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他們又發現:應用科學比基礎科學變化快,但應用科學又都是在基礎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有牢固的掌握寬厚的基礎理論,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應用科學的需要。基於這種認識,許多國家的高等學校又都普遍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在美國,理工科大學一般都強調基礎寬厚、能適應將來變化的「通才」,整個四年的教學都是圍繞加強基礎進行的。在日本,大學新生必須先進「教養部」讀一般教育科目,然後進入基礎和專業基礎課學習。西德在培養工程師的教育中,頭兩年也用來進行基礎教育,稱為「基礎學習階段」,後兩年為「主課學習階段」。從上述幾所理工科大學的設課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基礎課教學在朝著強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並且具有起點高、基礎厚、課程寬、選修多等特點3、強調實踐性課程教學國外高等理工科院校在加強基礎理論教程的同時,也強調實踐性課程的教學,以便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比如美國許多大學的實驗室和計算機都日夜開放,十分注重實驗課程教學、課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現代科技沖擊的浪潮下,各國高等院校都已經意識到了課程設置的問題,在朝著綜合性、基礎化和實踐性的方向發展。無疑,對於我們培養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挑戰,應該針對目前我國的現狀進行思考。這些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是否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夠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新要求。3、科學技術發展促進基礎教育手段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手段是直接聯系的。原始社會以前,人類是憑借著體態姿勢和咿呀之語來進行信息交流的,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口耳相傳;經過若干年的演變,人類慢慢學會藉助音節來表情達意,口頭語言稱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後,文字的出現,特別是印刷術的出現,出現了書本。書本是以文字來表達、傳遞和儲存教育信息,書本的出現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6. 本科畢業論文研究方法的創新點在哪

↑↑論。,【文。代】。發
所謂論文選題,就是從一個經濟現象出發,試圖對這一現象進行理論解釋。所謂理論解釋,就是試圖尋求這一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而這些因果關系就是論文中的理論假說,也即是該論文的觀點。比如產權結構、投資現金流敏感性與投資效率問題這一選題,想解釋的現象主要是不同的產權結構,比如國有與民營企業,對於投資與現金流之間的敏感性不同,進而導致兩種產權性質的企業,其投資效率也不同。對於這一現象的觀察與解釋最好有一個約束,比如放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來展開討論。另外,還可以將國有企業進一步細分為央企和地方國企,這兩者的產權結構是有區別的,即兩者面臨的約束機制不盡相同。
對於論文研究的創新問題。一篇論文的貢獻與意義來自創新。何謂創新?其實就是與眾不同,你的論文與已有的論文,在選題、觀點或者方法上有不同之處。首先是選題,好的選題讓人耳目一新;其次是觀點,對於已有的選題提出了新觀點;再次是方法,即使用新模型或者新數據。總之,要有一點「新」的東西,「一點」即足夠。尤其是採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對於學術殿堂是一磚一瓦的貢獻。
但是,創新何其難哉!英國諺語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1000篇論文中有「一點」創新的不過寥寥數篇而已。所以我對於碩士畢業論文的要求是規范、規矩。也就是說,不要刻意追求創新,但是,一翻開論文,讓閱讀者感覺你下了功夫,不是倉促寫成。其次,不要有明顯的錯誤,比如不要在假說提出的邏輯推演或者研究設計上面有明顯錯誤。
國內有不少學者,認為創新這東西,就是提出一個「新概念」,搭建一個「新框架」。為求創新而刻意與眾不同,這是國內部分學者的通病。
一篇論文,選好了題目,認真閱讀國內外關於此選題的文獻,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想!想!想!或許會有點新的發現。或許而已,天曉得!
一篇論文的創新,從另一個方面是說,是指這篇論文對於人類的知識倉庫來說,增添了一點關於因果關系的新知識。有因果關系的新知識才有用處,因為只有這種知識才能指導我們在具體情況下採取何種措施。

7. 對創新性思維與研究方法課程提出的建議有哪些

1.獨創性——思維不受傳統習慣和先例的禁錮,超出常規。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定義、定理、公式、法則、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解題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觀點、想法,提出科學的懷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2.求異性——思維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出奇制勝。在學習過程中,對一些知識領域中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別是在解題上不滿足於一種求解方法,謀求一題多解。 3.聯想性——面臨某一種情境時,思維可立即向縱深方向發展;覺察某一現象後,思維立即設想它的反面。這實質上是一種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思維的連貫性和發散性。 4.靈活性——思維突破「定向」、「系統」、「規范」、「模式」的束縛。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於書本所學的、老師所教的,遇到具體問題靈活多變,活學活用活化。 5.綜合性——思維調節局部與整體、直接與間接、簡易與復雜的關系,在諸多的信息中進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內容具體化,繁雜內容簡單化,從中提煉出較系統的經驗,以理解和熟練掌握所學定理、公式、法則及有關解題策略。

8. 研究思路創新

(一)開發並應用了油氣儲量、產量趨勢綜合預測流程和方法

針對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研究方法的不足,開發應用了考慮多方面因素的綜合預測方法,將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方法向前推進了一步。

綜合法首先研究盆地油氣儲量和產量的增長規律,分析地質特徵、理論技術進步、市場、需求、政策因素、勘探投入以及勘探思路的變化對油氣儲量和產量增長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以盆地或預測區的資源潛力為預測基礎,分析其勘探開發歷程,依據目前所處的勘探開發階段,確定其未來儲量、產量可能出現的高峰值及時間,使用多旋模型,採用儲采比控制,對油氣儲量、產量進行預測。

(二)採用了全新的可采系數研究思路

過去的可采系數研究主要採用統計法。針對統計法可采系數研究結果只是體現目前採收率水平,不能充分反應技術進步對採收提高的貢獻的缺點,在本次可采系數研究中制定了全新的以油氣藏解剖為基礎,利用油氣藏具有所在評價單元的地質特徵、同時又是開發對象的特點,通過油氣藏的地質特徵解剖和開發特徵描述,建立各類評價單元地質特徵和可采系數關系,確定各類評價單元可采系數取值標准。

(三)評價系統邊開發邊應用

為克服以往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建設滯後於評價進程,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的缺點,本次採取邊建設邊應用的開發模式。根據資源評價的業務特點,將系統的建設分步進行,首先建設資料庫,提出數據標准,為數據入庫做准備;之後開發可獨立運行的評價軟體,為各單位開展資源評價提供支持;最後是平台開發和系統集成,並開展數據入庫和評價成果匯總。

2004年4月底,項目組建成資料庫,並提供了數據標准。2004年7月前,完成了評價方法軟體開發,7月底~8月初,開展了油氣資源評價系統應用培訓。之後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協助17個單位完成了33個子項目五種資源的評價工作;參與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油砂、油頁岩資源評價所有子項目成果的匯總工作,編製成果圖件,製作成果數據表;將項目所有的基礎資料、成果資料進行整理入庫,實現了通過評價系統對數據和成果進行統一管理的功能。

(四)交叉、整合評價

針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對塔里木盆地資源潛力的認識差別大、意見難以統一的問題,項目辦公室組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配合下開展交叉評價;針對渤海灣盆地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三家石油公司分別評價,評價參數不統一、評價面積有交叉的問題,組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進行整合評價。通過交叉、整合評價,取得了塔里木、渤海灣盆地資源潛力數據,並得到了各石油公司的充分認可。

9. 談談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科學研究中的創新思維

一、重要性
(1)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利於推進社會進步與社會發展。
(2)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於學術規范的形成。
二、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發揮人的自主創新能力,以超越常規的眼界從特異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提出全新方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是科學研究的核心,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工程技術和人類遇到的各類復雜的新問題,都要求科學工作者運用創新思維,並且要有意識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科學研究中創新思維的形式主要有:1,系統思維法;2,發散思維法; 3逆向思維法; 4理性思維法。
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主要要素有:1,充分想像,提出問題;2;敢於質疑,追求真理;3,保持好奇心,勇於探索;4,細心觀察,獲得靈感。

10. 如何進行研究方法創新

Data and Method 」。不要小看這一節,這是一篇文章的關鍵所在。我經常審一些中文的論文 ,但是,許多中文論文中就沒有這一節。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有些國內的學者並不清楚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對於一個創新性的結果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講,沒有創新的方法,就沒有創新的結果。為什麼這樣說?做研究,首先是要有科學問題,但是,如何解決科學問題,研究的方法非常關鍵。有的科學問題之所以解決不了,根本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研究方法。我曾經聽數學家王元講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是發展了一種證明的方法,才導致了他成功證明了「1+2」,至於最後的「1+1」猜想,除非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不然就無法解決。在這里,我們就可以感覺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物理學領域,其重要性則更加突出。可以講許多物質粒子的發現,都是研究方法創新的結果,更正確地講是實驗方法的創新導致許多新的發現。而有些已經被理論預言的現象或結果,至今沒有得到實驗或實踐的證實,很大程度是研究方法的限制。包括宇宙中的反物質存在與否。愛因斯坦用了四十年的時間,試圖把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但是,最終沒有成功。說明這個問題獲得解決的方法尚未發現,時機尚未成熟。 在生物學領域,實驗的方法同樣非常重要。稍微有一些條件不一樣的實驗,會導致許多絕然不同的結果。譬如藍藻水華的培養實驗,我們都知道,在實驗室里很難培養出類似野外的水華。不管你用的培養基氮磷濃度有多高,也不管你是否加入浮游動物的捕食。但是,你用野外湖水來培養,添加氮磷就很容易培養出水華。雖然二者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實際上實驗條件有了很大的不同。用培養基,其中的營養鹽成分是人工配好的,而用天然湖水,裡面成分較人工配製的培養基復雜得多,包括礦物質和微生物。問題的根本還是在實驗的方法上。許多植物生長培養實驗,在我看來實驗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放在開敞的環境下,經過數月的時間,實驗中的底泥、上覆水、營養鹽、微生物、及物理化學環境如氧化還原電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的實驗結果很難說與當初的環境條件有多少聯系。這樣的實驗既不可控,也不可重復。因此,對於這樣的生態學實驗,實驗方法的設計必須非常慎重仔細。但恰恰是生態學本身,對於水生動物和植物與影響其生長的環境條件的關系尚有許多不清楚,這就導致了在生態學層次上來進行這些實驗具有較大的風險。美國在1990』s開展的生物圈(I號和II號)實驗就是一個生態學層次上失敗的實驗。 傳統的地學科學,包括地質學和地理學,都是以考察和調查為主的研究方法。這樣的研究方法,常常是從現實存在的現象中去尋找科學問題,尋找其產生的原因。研究方法的傳統和單一,使得人們往往會忽視其方法論。在面對過程和機理的研究時,這樣的研究方法也常常顯得不足。譬如,風浪過程會導致底泥的懸浮,使得沉積物中的營養鹽得到釋放。雖然研究的方法是抓住風浪過程進行詳細的觀察,沒有脫離傳統的調查方法,但是,已經需要對調查方案作出精細的設計。而進一步需要揭示藍藻水華爆發的機理時,再靠調查的方法已經無法實現了。原因是我們不知道在野外進行調查時,需要調查哪些因子,因為我們不清楚哪些因子對藍藻水華爆發起決定性作用。這時就需要實驗室的實驗來完成,但是前提是實驗必須是可控的,不然,你即使培養出了藍藻水華,你仍然不清楚是什麼原因促使的。現在有許多搞地學背景的學者轉到了濕地、湖泊與海洋等領域,開始接觸植物、動物、營養鹽等與地學交叉的領域,也開始進行一些與生物相關的實驗。這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生態學的發展。因為生態學本質上是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科學。我們現在許多生態學現象的機制解決不了,是因為生物學與環境科學結合得不夠,是與生物環境有關的研究不足所導致的,再典型的例子就是富營養化湖泊中出現的藍藻水華現象。問題的實質是研究方法受限制。譬如濕地生態系統中氮磷的循環過程,微生物的降解礦化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但是,現階段,我們有90%的微生物是無知的,更無法了解其生理特徵和功能特點。你無法拿著顯微鏡去水底原位觀察微生物吧?現階段,至多你只能冷凍後帶回實驗室做做種群的基因分析,至於如何通過改變環境條件來影響微生物種群,最後調控污染物的降解礦化,那就差得更遠了。 從野外調查轉入到實驗室實驗,是研究方法的一種飛躍。可以通過微觀的實驗,解釋宏觀的現象。但一定要明白,實驗的各項環境要素是可控的,結果是可重復的。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與創新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野釣小羅非鬧窩解決方法 瀏覽:284
木扶手與立柱連接方法 瀏覽:532
打伊藤的最佳方法 瀏覽:369
來電顯示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1
單元閥安裝方法 瀏覽:549
一個口腔里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652
魚石脂軟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524
蘋果手機的通知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68
七年級上冊數學練習題計算方法 瀏覽:577
sbs包管子簡單方法 瀏覽:83
魚貝類品質評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837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799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4
醋鵝子做醋方法步驟 瀏覽:53
召喚電腦靈魂的方法 瀏覽:114
馬拉松訓練方法講解 瀏覽:422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6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4
抓羽毛球拍子正確方法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