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泥漿護壁成孔的灌注樁施工工藝
按樁位固定鑽機,調整鑽桿垂直。核對坐標和高程。設置護筒。
開鑽,打開護壁泥漿泵,開導流溝。檢測泥漿比重。
鑽至設計深度,側樁長、樁底沉渣厚度。
下鋼筋籠,下混凝土導管(管內下橡皮球清管)。混凝土灌注,提導管,護筒。記錄灌注量,計算充盈度。樁孔防護。
規范要求泥漿的比重控制在1.15~1.20g/cm3之間(用比重計測,清孔後在距孔底50cm處取樣),泥漿的粘度18~22Pa·s,泥漿的含砂率應不大於4%。鑽孔泥漿質量差將造成以下後果:
(1)無法形成護壁泥膜或形成泥皮粘附力差,易於脫落,導致孔壁穩定性差,易塌孔和縮頸。
(2)泥漿的稠度大,比重大,含砂率高,形成的泥皮質量差,厚度大,降低樁的側摩阻力。
(1)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開孔時應低錘密擊,錘高0.4~0.6m,並及時加石塊或粘土泥漿護壁,使孔壁擠壓密實,直至孔深達護筒下3~4m時,才加快速度,加大沖程,將錘提高到1.5~2m以上,轉入正常連續沖擊,在造孔時要及時將孔內殘渣排出孔外,以免孔內殘渣太多,出現埋鑽現象。
樁機沖進過程中應進行兩次驗收,分別為遇岩深度驗收和入岩深度驗收,根據地質報告的資料與實際沖機施工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岩樣是否一致。
當鋼筋籠過長時可進行分段吊裝,需要焊接時,可先將下段掛在孔內,吊高第二段進行焊接,而後放下。骨架外側應綁扎水泥墊塊或在鋼筋籠主筋上焊有一定數量的加筋環用以確定保護層。
吊放時應垂直放入,避免鋼筋籠末端碰到孔壁造成土塊塌落至孔低。若鋼筋籠在泥漿面以下,應在鋼筋籠頂端焊接標志物,露出泥漿面,以確定鋼筋籠是否到底。吊入後校正位置垂直,勿使扭曲變形。
混凝土面灌到預定高度,一般可用測量繩檢查,檢查時要注意:
1、必須保證測量繩准確,由於使用時間較長或其他原因,測量繩上的標尺數字可能模糊不清或發生滑動,這樣會影響測量精度。
2、測錘必須重些,且體積不能過大,否則會浮在泥漿表面,影響測量精度
3、測量時如泥漿較稠,一定要上下抖動測量繩,使測錘靠自重向下移動,接觸到真正的混凝土面。
⑵ 灌注樁施工技術
灌注樁施工技術
灌注樁:直接在樁位上用機械成孔或人工挖孔,在孔內安放鋼筋、灌注混凝土而成型的樁。
與預制樁相比,灌注樁具有不受地層變化限制,不需要接樁和截樁,節約鋼材、振動小、雜訊小等特點。
灌注樁按成孔方法分為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沉管灌注樁、干作業鑽孔灌注樁、人工挖孔灌注樁等。
1.人工挖孔灌注樁施工技術
大直徑灌注樁是採用人工挖掘方法成孔,放置鋼筋籠,澆築混凝土而成的樁基礎,也稱墩基礎。它由承台、樁身和擴大頭組成(圖2-31),穿過深厚的軟弱土層而直接坐落在堅硬的岩石層上。
優點是樁身直徑大,承載能力高;施工時可在孔內直接檢查成孔質量,觀察地質土質變化情況;樁孔深度由地基土層實際情況控制,樁底清孔除渣徹底、干凈,易保證混凝土澆築質量。
圖2-30 沉管灌注樁施工過程
(a)就位;(b)沉鋼管;(c)開始灌注混凝土;
(d)下鋼筋骨架繼續澆築混凝土;(e)拔管成型
1-樁尖;2-鋼管;3-鋼筋
②錘擊沉管灌注樁施工要點
①樁尖與樁管介面處應墊麻(或草繩)墊圈,以防地下水滲入管內和作緩沖層。沉管時先用低錘錘擊,觀察無偏移後,才正常施打。
②拔管前,應先錘擊或振動套管,在測得混凝土確已流出套管時方可拔管。
③樁管內混凝土盡量填滿,拔管時要均勻,保持連續密錘輕擊,並控制拔管速度,一般土層以不大於1m/min為宜,軟弱土層與軟硬交界處,應控制在0.8m/min以內為宜。
④在管底未拔到樁頂設計標高前,倒打或輕擊不得中斷,注意使管內的混凝土保持略高於地面,並保持到全管拔出為止。
⑤樁的中心距在5倍樁管外徑以內或小於2m時,均應跳打施工;中間空出的樁須待鄰樁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50%以後,方可施打。
(2)振動沉管灌注樁
1)振動沉管灌注樁採用激振器或振動沖擊沉管。
2)其施工過程為:
①樁機就位
②沉管
③上料
④拔管
(3)沉管灌注樁容易出現的質量問題及處理方法
1)頸縮
①頸縮:指樁身的局部直徑小於設計要求的現象。
②當在淤泥和軟土層沉管時,由於受擠壓的土壁產生空隙水壓,拔管後便擠向新灌注的混凝土,樁局部范圍受擠壓形成頸縮。
③當拔管過快或混凝土量少,或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差時,周圍淤泥質土趁機填充過來,也會形成頸縮。
④處理方法:拔管時應保持管內混凝土面高於地面,使之具有足夠的擴散壓力,混凝土坍落度應控制在50~70mm。拔管時應採用復打法,並嚴格控制拔管的速度。
2)斷樁
①斷樁:指樁身局部分離或斷裂,更為嚴重的是一段樁沒有混凝土。
②原因:樁距離太近,相鄰樁施工時混凝土還未具備足夠的強度,已形成的樁受擠壓而斷裂。
③處理方法:施工時,控制中心距離不小於4倍樁徑;確定打樁順序和行車路線,減少對新灌注混凝土樁的影響。採用跳打法或等已成型的樁混凝土達到60%設計強度後,再進行下根樁的施工。
3)吊腳樁
①吊腳樁是指樁底部混凝土隔空或松軟,沒有落實到孔底地基土層上的現象。
②原因:當地下水壓力大時,或預制樁尖被打壞,或樁靴活瓣縫隙大時,水及泥漿進入套筒鋼管內,或由於樁尖活瓣受土壓力,拔管至一定高度才張開,使得混凝土下落,造成樁腳不密實,形成松軟層。
③處理方法:為防止活瓣不張開,開始拔管時,可採用密張慢拔的方法,對樁腳底部進行局部翻插幾次,然後再正常拔管。樁靴與套管介面處使用性能較好的墊襯材料,防止地下水及泥漿的滲入。
4)混凝土灌注過量
如果灌樁時混凝土用量比正常情況下大1倍以上,這可能是由於孔底有洞穴,或者在飽和淤泥中施工時,土體受到擾動,強度大大降低,在混凝土側壓力作用下,樁身擴大而混凝土用量增大所造成的。因此,施工前應詳細了解現場地質情況,對於在飽和淤泥軟土中採用沉管灌注樁時,應先打試樁。若發現混凝土用量過大時,應與設計單位聯系,改用其他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