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嬰幼兒腹瀉脫水時靜脈補液量怎樣計算
靜脈補液適用於中度以上脫水,有明顯腹脹、休克、心腎功能不全或有嚴重並發症者及新生兒。
補液總量:一般需按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計算。
①累積損失量:指病後(急性脫水)減輕之體重數量,這部分液體最主要。這部分液量可根據脫水程度加以估計,例如中度脫水患兒入院體重為9kg,其累積損失量計算如下:
按病前體重為100%,患兒脫水時體重減輕平均為病前體重的8%,故現有體重9kg 代表病前體重的92%(因100%-8%= 92%)。
設病前體重為Xkg,則:
X ∶ 9 = 100% ∶ 92% 即X ∶ 9 = 1 ∶ 0.92
X =(9×1)/0.92 = 9.77
故累積損失量=病前體重- 入院體重
= 9.77-9
= 0.77(即770ml)
累積損失量也可按體表面積計算,輕度脫水為1200ml/m2,中度脫水為2000ml/m2,極重度脫水為3000ml/m2。
② 繼續損失量: 按實際損失補充, 一般在禁食條件下為40ml/(kg·d),電解質包括鈉、氯及碳酸氫離子各40mmol/L。繼續損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補液鹽(ORS)補充。
③生理需要量:急性期一般可按基礎代謝需要量計算,即5% ~ 10%葡萄糖溶液50 ~ 60ml/(kg·d),鈉鉀各1 ~ 2mmol/(kg·d)(氯化鈉溶液10ml 含鈉15mmol,10% 氯化鉀溶液10ml 含鉀13mmol),或按1500ml/m2 體表面積給予糖60 ~ 75g/m2 體表面積,鈉、鉀各50 ~ 70mmol/m2 體表面積。生理需要量也可以用3∶1 溶液補充。高滲脫水時,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促進腎小管遠段的吸水作用,因而有人認為高滲脫水時,生理需要量宜酌減1/4。
上述三部分之和即為第一天輸液總量。為便於臨床應用,一般將上述三項概括為以下數值,可適用於大多數病例。輕度脫水為90 ~ 120ml/kg, 中度脫水約120 ~ 150ml/kg, 重度脫水約150 ~ 180ml/kg。個別病例必要時再作較詳細的計算。
② 臨床上患者脫水時計算補液量通常依據什麼
脫水患者補液量計算方法,高滲性保證液體入量,制訂補液計劃。
(1)補多少:
包括三部分:
1)生理需要量:正常人每日生理需要量為2000~2500ml.
2)累積喪失量:從發病開始到就診時已經損失的液體量。
3)繼續損失量:在治療過程中,繼續損失的液體。
糾正體液紊亂的關鍵在於第1天的處理:
第1天補液量=生理需要量+1/2累積喪失量第2天補液量=生理需要量+前1天繼續喪失量+1/2累積喪失量第3天補液量=生理需要量+前1天繼續喪失量
(2)補什麼:
原則是缺什麼補什麼。對鹽、糖的生理需要量醫學|教育網搜集,正常人氯化鈉5~9g/d,氯化鉀2~3g/d,葡萄糖100~150g/d以上。
高滲性脫水,飲水或輸注5%葡萄糖溶液為首選。低滲性脫水,輕者以等滲鹽水,中度或重度者需要補充高滲鹽水。等滲性脫水,一般以等滲鹽水和5%葡萄糖液各半交替輸入。
(3)如何補:
補液原則是先鹽後糖,先晶後膠,先快後慢,尿暢補鉀。尿暢是指尿量在30ml/h以上。在具體補液時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調整。低滲性、等滲性脫水的計算方法區別。
③ 體內失液總量計算公式
按照中度高滲性缺水的缺水量的比例乘以體重,得出的數據再乘以400-500。
輕度脫水:90-120ml/kg,中度脫水:120-150ml/kg。重度脫水:150- 180ml/kg。
中度高滲性缺水的用戶缺水量為體重的4%-6%,每喪失1%體重的水分應該補液400-500ml,所以該用戶應該大致補液量為1600ml-3000ml左右。
(3)中度脫水補液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補低滲鹽溶液。
2、血鈉雖高,但因缺水血液濃縮,體內總鈉量仍有減少,故同時應適當補鈉。
3、當天僅補計算量的一半,即正常日常需要量,以免發生水中毒。
4、注意糾正酸中毒。
5、如有缺鉀,應在尿量達到40毫升每小時後再予補鉀。
④ 小兒補液怎麼計算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liao393
兒科補液?一、先記住幾個重要的公式:⑴5%NaHCO3(ml)=(22–測得的HCO3ˉ)*0.5*1.7*體重(kg)(有寫0.6)=(22–測得的HCO3ˉ)*體重(kg)(5%SB1ml=0.6mmol)補鹼的mmol數=(-BE)*0.3*W(kg)即5%SB(ml)=(-BE)*0.5*W(kg)先給1/2量估演算法:暫按提高血漿HCO3ˉ5mmol/L,計算給5%SB5ml/kg*次OR.11.2%乳酸鈉3ml/kg。⑵25%鹽酸精氨酸(ml)=[(測得HCO3ˉ-27)mmol/L]*0.5*0.84*W(kg)⑶需補鉀量(mmol)=(4-測得血鉀)*體重(kg)*0.6(1mmolK=0.8mlInj.10%KCl)⑷需補鈉量(mmol)=(140-測得血鈉)*體重(kg)*0.6(女性為0.5)⑸需補水量(ml)=(測得血鈉值-140)*體重*4(kg)⑹二、需要注意和記住的問題1、計算補液總量:輕度脫水:90-120ml/kg;中度脫水:120-150ml/kg;重度脫水:150-180ml/kg.2、補充低滲性脫水累積損失量:用2/3張的4:3:2液(4份鹽:3份糖:2份鹼)3、補充等滲性脫水累積損失量、補充各種脫水繼續損失量與生理需要量:用1/2張的3:2:1液(3份糖:2份鹽:1份鹼)4、記住——鹽:鹼始終為2:1(這里「鹼」指的是1.4%SB)這樣一來才與血漿中的鈉氯之比相近,以免輸注過多使血氯過高。糖為5%-10%的GS,鹽為NS(0.9%NaCl),鹼為5%NaHCO3(稀釋為1.4%NaHCO3方法:5%鹼量除以4,剩下的用糖補足。例如:100ml5%鹼稀釋為1.4%鹼:100/4=25,100-25=75,即為25ml5%鹼+75ml糖)5、補鉀:每100ml液體量中10%KCl總
⑤ 液體療法護理中補液總量的計算
體液療法的具體方法:先自患者體內抽取內液,再分離提取單核細胞,然後進行體外培養發育成樹突狀細胞,再將樹突狀細胞反輸入人體,然後產生具有特異性和靶向性殺傷性淋巴細胞。方法就是這樣。
液體療法的目的是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以恢復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補
液方案應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必要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分析水和電解質紊亂的程
度、性質而定。首先確定補液的總量、組成、步驟和速度。補液總量包括補充累積損失
量、繼續損失量及供給生理需要量三個方面。
1.補充累積損失量
指補充發病後至補液時所損失的水和電解質量。
(1)補液量:根據脫水嚴重程度而定。原則上輕度脫水補50ml/kg,中度脫水補50~
100ml/kg,重度脫水補100~120ml/kg。實際應用時一般先按上述量的2/3量給予。
(2)補液成分:
根據脫水性質而定。一般而論,低滲性脫水補充高滲溶液,等滲性
脫水補充等張溶液,高滲性脫水補充低滲溶液。若臨床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可先按等
滲性脫水處理。有條件者最好測血鈉含量,以確定脫水性質。
(3)補液速度:
累積損失量應在開始輸液的8~12小時內補足,重度脫水或有循環
衰竭者,應首先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入以擴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環及腎功能,一般
用
2:1等張含鈉液(2份生理鹽水加1份1.
4%碳酸氫鈉)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
於30~60分鍾內靜脈推注或快速滴入。
2.補充繼續損失量
指補液開始後,因嘔吐腹瀉等繼續損失的液體量。應按實際損
失量補充,但腹瀉患兒的大便量較難准確計算,一般根據次數和量的多少大致估計,適
當增減。補充繼續損失量的液體種類,一般用l/3張~1/2張含鈉液,於24小時內靜脈
緩慢滴入。
3.供給生理需要量
小兒每日生理需水量約為60~80ml/kg,鈉、鉀、氯各需1~
2mmol/kg。這部分液體應盡量口服補充,口服有困難者,給予生理維持液(1/5張含鈉
液十0.15%氯化鉀),於24小時內均勻滴入。
在實際補液中,要對上述三方面需要綜合分析,混合使用。對腹瀉等丟失液體引起
脫水的補液量:一般輕度脫水約90-120ml/kg;中度脫水約120~150ml/kg;重度脫水
約
150-180ml/kg。補液成分:等滲性脫水補1/2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補2/3張合鈉液;
高滲性脫水補1/3張含鈉液,並補充鉀,再根據治療反應,隨時進行適當調整。參考資料:
http://www.huliw.com/zkhl/erk/er53.htm
⑥ 新生兒補液量計算公式
小兒腹瀉補液量計算公式(考生必背)
1.考點歸屬:
第3章第6節 小兒腹瀉
2.關鍵點:
①補液總量包括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3個方面。
②注意區分輕度、中度和重度缺水的臨床表現。
③注意區分補充累積損失量和補液總量。
3.計算公式:
(1)補充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kg。重度脫水或有周圍循環衰竭者應首先靜脈推注或快速滴入2:1等張含鈉液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 30~60分鍾內靜脈輸入。
(2)補充繼續損失量:是補液後繼續丟失的液體量。一般用1/3~1/2張含鈉液。
(3)供給生理需要量:供給基礎代謝需要的水60~80ml/kg。
在實際補液過程中,補液量為以上三部分合計,一般輕度脫水約90~120ml/kg,中度脫水約120~150ml/kg,重度脫水約150~180ml/kg。
具體參照:
低滲性脫水以缺Na>缺水 血清Na<130mmol/L 補2/3張液體
等滲性脫水 血清Na 130-150mmol/L之間 補1/2張液體
高滲性脫水 血清Na>150mmol/L 補1/3張液體
以250ml,1/2張,3:2:1液舉例
為糖:等滲0.9%Nacl :等滲1.4%NaHCO3,(鉀為細胞內離子,不算張力,糖也不算張力)
1.用等滲液配法為:
5%或10%糖:250ml×1/2(即3/3+2+1)=125ml
0.9%Nacl:250ml×1/3=83ml
1.4%NaHCO3:250ml×1/6=41ml
三者混合就是3:2:1,250ml
算一下,350ml,4:2:1怎麼配製?
2.臨床上我們都用10%Nacl和5%NaHCO3 來配製,10%Nacl為11張,5%NaHCO3為3.5張,為了應用方便,10%Nacl簡記為10張,5%NaHCO3簡記為4張。
250ml,3:2:1的粗略配製:
先定總量:5%或10%糖250ml
內加10%Nacl:250×1/3×1/10=8.3ml
內加5%NaHCO3 :250×1/6×1/4=11ml
混合就是粗略的3:2:1液了。
註:按此簡易演算法,實際溶液總量為250+8.3+11=260ml,而且與精確的配製相比,Nacl略多,NaHCO3略少,但實際應用中,這種差異可以忽略,要追求精確的話,可適當減少10%Nacl或增加5%NaHCO3的量,但實際上都在1ml的范圍內。用得多了,根本不必去死記書本上配製比例
4.樣例題
例1. 共用題干:患兒男,11個月,因嘔吐、腹瀉3天入院,大便10~15次/天,蛋花湯樣,伴嘔吐3~4次,4小時無尿,皮膚彈性差,肢端涼,大便鏡檢偶見白細胞。
題干:根據脫水程度,首選的治療方案是
A. 口服補液
B. 血漿100ml靜脈滴注
C. 2:1等張含鈉液20ml/kg快速滴注
D. 1/3張含鈉液60ml/kg快速滴注
E. 2/3張含鈉液120ml/kg12小時滴注
標准答案:C
例2. 患兒,男,11個月,因嘔吐、腹瀉中度脫水,計算補充累積損失量為:
A.30-50ml/kg
B.50-70 ml/kg
C.50-100 ml/kg
D.100-120 ml/kg
E.120-150 ml/kg
例3. 共用題干:患兒,9個月,嘔吐,腹瀉3d,尿量略少,皮膚彈性稍差,口唇微干,眼窩輕度凹陷。血清鈉濃度為140mmol/L。
題干:給該患兒補充積累損失量用ORS液,按體重計算入量應為
A. 20ml/kg
B. 30ml/kg
C. 40ml/kg
D. 50ml/kg
E. 60ml/kg
標准答案:D
例4. 共用題干:患兒男,9個月。2003年11月就診,腹瀉、嘔吐2天,大便每天10餘次,為水樣便。便常規:少量脂肪滴。
題干:測得該患兒體重為10Kg,24小時補液總量為
A. 900ml~1200ml
B. 1200ml~1500ml
C. 1500ml~1800ml
D. 1800ml~2100ml
E. 2100ml~2500ml
標准答案:B
⑦ 補液公式是什麼
補充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kg。重度脫水或有周圍循環衰竭者應首先靜脈推注或快速滴入2:1等張含鈉液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 30~60分鍾內靜脈輸入。
補充繼續損失量:是補液後繼續丟失的液體量。一般用1/3~1/2張含鈉液。
供給生理需要量:供給基礎代謝需要的水60~80ml/kg,在實際補液過程中,補液量為以上三部分合計,一般輕度脫水約90~120ml/kg,中度脫水約120~150ml/kg,重度脫水約150~180ml/kg。
補液禁忌
出現高滲性缺水之後,需要積極的補液。一般選擇的補液方法,是根據缺水的輕重程度所佔百分比,進行積極的補液。在進行補液的時候,需要使用到相應的公式計算。
在補液的時候,還應當堅持注意事項。比如症狀較為輕微時,選擇補低腎炎溶液,症狀較為嚴重時,需要補充多個不同的液體,避免出現酸中毒的情況。如果患者有缺鉀的情況,還需要及時的給予補鉀治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補液量計算公式
⑧ 1歲患兒,體重9kg,因嘔吐.腹瀉呈中度等滲性脫水,計算第1天補液總量制
這個情況多考慮為消化不良的原因引起的可能性大。 你好、『建議積極進行大便檢查確定情況為好。在必要的時候建議進行用媽咪愛進行調理是可以的。同時間進行少量多餐的進食是可以的。
⑨ 誰能告訴我小兒補液應該怎麼計算謝謝
小兒腹瀉補液計算方法
低滲性脫水以缺Na>缺水 血清Na<130mmol/L 補2/3張液體
等滲性脫水 血清Na 130-150mmol/L之間 補1/2張液體
高滲性脫水 血清Na>150mmol/L 補1/3張液體
以250ml,1/2張,3:2:1液舉例
為糖:等滲0.9%Nacl :等滲1.4%NaHCO3,(鉀為細胞內離子,不算張力,糖也不算張力)
1.用等滲液配法為:
5%或10%糖:250ml×1/2(即3/3+2+1)=125ml
0.9%Nacl:250ml×1/3=83ml
1.4%NaHCO3:250ml×1/6=41ml
三者混合就是3:2:1,250ml
算一下,350ml,4:2:1怎麼配製?
2.臨床上我們都用10%Nacl和5%NaHCO3 來配製,10%Nacl為11張,5%NaHCO3為3.5張,為了應用方便,10%Nacl簡記為10張,5%NaHCO3簡記為4張。
250ml,3:2:1的粗略配製:
先定總量:5%或10%糖250ml
內加10%Nacl:250×1/3×1/10=8.3ml
內加5%NaHCO3 :250×1/6×1/4=11ml
混合就是粗略的3:2:1液了。
註:按此簡易演算法,實際溶液總量為250+8.3+11=260ml,而且與精確的配製相比,Nacl略多,NaHCO3略少,但實際應用中,這種差異可以忽略,要追求精確的話,可適當減少10%Nacl或增加5%NaHCO3的量,但實際上都在1ml的范圍內。用得多了,根本不必去死記書本上配製比例
小兒腹瀉病靜脈補液的原則及方法
常見的靜脈溶液
①等張液:2:I液=0.9%氯化鈉液:1.4%NaHC03(或1/6M乳酸鈉);②2/3張液:4:3:2液=0.9%氯化鈉液:10%葡萄糖:1.4%NaHC03(或1/6M乳酸鈉);l:1加鹼液=0.9%氯化鈉液lOOml+1O%葡萄糖100m1+5%NaHCOa10ml;③1/2張液:2:3:1液二0.9%氯化鈉液:10%葡萄糖:l.4%NaHC03(或1/6M乳酸鈉);④1/3張液:2份0.9%氯化鈉液:6份10%葡萄糖:1份1.4%NaHCO3;⑤維持液:10%葡萄糖100ml+5%NaHC035m1+10%KCl2ml。
補液的用羹及成分
補液應包括3個組成部分:累積損失、繼續損失和生理需要量。補液的關鍵在於第1天24小時,重度脫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嚴重酸中毒,首先要擴容糾酸,繼而繼續補充累積損失、異常及繼續生理丟失量。
待血循環和腎功能恢復後,機體自身就能調節。糾正脫水過程中,注意補鉀。
第1天補液 三定:定量、定性、定時。三見:見酸補鹼、見尿補鉀、見驚補鈣、鎂。
定量:總量包括補充累積損失、繼續損失和生理需要量。嬰幼兒重度脫水約150—180ral/(kg·日),中度脫水約120~150ml/(kg·日),輕度脫水約90—120ml/(kg·日),學齡前兒童各度補液量應少補1/4,學齡兒童則少補1/3。
定性:溶液種類有等滲性脫水用1/2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用2/3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用1/3張含鈉液。若根據臨床表現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時,首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低滲性脫水若血鈉濃度<120mmol/L,可補高張液,常用高張液為3%氯化鈉溶液。
定時:輸液速度主要取決於脫水程度和大便量。補液速度主要分為3個階段:①擴容階段:恢復有效循環量。對重度或中度脫水有明顯周圍循環衰竭者,用2:1等張含鈉液20ml/ks,於30~60分鍾內靜脈推注或快速滴注。②糾正脫水階段:補充累積損失量。在擴容後根據脫水性質選用不同溶液(扣除擴容量)繼續靜滴。對中度脫水無明顯周圍循環障礙者不需要擴容,可直接從本階段開始補液。本階段(8一12小時)滴速宜稍快,一般為每小時8~10ml/kg。⑧維持補液階段:脫水已基本糾正,只需補充生理需要量和繼續損失量。12~16小時把餘量滴完,一般每小時5ml/kg。若吐瀉緩解,可酌情減少補液量或改為口服補液。各度的輸液時間大約分別為24、20、16小時。
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簡稱代酸):①輕度代酸患兒不另加鹼性葯;②重症代酸可靜脈緩慢推入5%NaHCO35ml/kg,必要時可重復1次;③已知C02結合力,可按下式計算;(40-CO2V01%)X 0.5X體重(kg)=所需5%NaHCO3液ml數:④已知血酸鹼度,可按下式計算:(BE絕對值一3)X 0.3X體重(kg)所需鹼性液數(mmol,lmmol含5%NaHCO3液1.7ml)。
鉀和其他電解質的補充;①補鉀:低鉀病人一般採用10%氯化鉀溶液,口服較安全,200~300mg/(Kg·日),最好分6次,每4小時1次,或配成0.15%~0.3%濃度的液體(一般在尚未輸入的液體中每lOOml加10%KCl液2m1)由靜脈均勻輸入,速度切忌過快,患兒有尿則開始補鉀(有低鉀血症的確切依據時,無尿亦可補鉀)。又有報道,補鉀必須待有尿後進行,否則易引起高血鉀。短時快速由靜脈給鉀可致心跳驟停,必須絕對禁忌。體內缺鉀完全糾正常需數日,待患兒能恢復原來飲食的半量時,即可停止補鉀。②補鈣:佝僂病患兒在輸液同時即給口服鈣片或鈣粉,每次0.5g,每日3次。補液過程中出現手足抽搐時,立即給10%葡萄糖酸鈣5~lOml,稀釋後則靜脈緩慢推入,如多次用鈣抽搐並不緩解,則考慮低鎂血症。⑧補鎂:測定血清鎂,如低鎂,可深部肌注25%硫酸鎂液0.2~0.4ml/(Kg·次),1日2次。
第2天及以後的補液 經第1天補液後,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已基本糾正,主要是補充生理需要量和異常的繼續損失量,繼續補鉀,供給熱量。一般可改為口服補液。如果第2天還必須靜脈補液時,一般生理需要量按60~80ml/(kg·日)用1/5張含鈉液補充。異常繼續損失量是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用1/2~1/3張含鈉液補充.
⑩ 三種脫水的補液原則
1、定量:第一天補液總量按照輕度脫水90~120ml/kg,中度脫水120~150ml/kg,重度脫水150~180ml/kg計算。
2、定性:低滲性脫水用2/3張液體,高滲性脫水用1/3張液體,等滲性脫水用1/2張液體,擴容用2:1等張液體,性質不明應1/2張液體。
3、定速:無周圍循環衰竭者,前8小時補液體總量的1/2,後16小時補液體總量的1/2。有周圍循環衰竭需先用2:1等張含鈉液20ml/kg靜脈注射擴容,30~60min輸完,剩餘量按無周圍循環衰竭者者原則補液。
脫水補液注意事項
中度脫水時補液的范圍是要根據人的公斤體重進行計算,每公斤體重補充100mL左右的平衡鹽溶液,或者0.9%的生理鹽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進行補液。
另外還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如果是等滲性的脫水,可以將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水進行結合補液,同時可用碳酸氫鈉,患者如果有尿的情況下可以靜脈注射氯化鉀,要進行血氣分析和生命體征的監護,以免出現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臨床3:6:9補液法則、網路-脫水、人民網-孩子腹瀉脫水,怎麼補液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