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的問題(初二的) 1
親,特點: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因素:由於我國東部是季風區,降水多、集中,西部受地形影響、水汽難以到達、降水少、氣候差異:西部為溫帶大陸、東部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真希望能幫助你,謝謝。
2. 材積生長量是什麼
(volume increment)
(王松齡)
樹乾材積或林分蓄積隨年齡增加而增長的數量。它關繫到森林收獲量,直接反映林地生產力。因此,提高材積生長量是用材林一切經營措施的最終目的。
單株樹木材積生長量測定方法大多樹木在一年生長過程中,由於春夏季與秋季所長成的木質緊密程度不同而在體內形成了年輪(見生長輪)。通過查數年輪和量測年輪寬度計算直徑生長量,進而計算樹高和材積生長量。根據不同的目的要求可採用樹干解析法和生長錐測定法。
樹干解析法
將樹干鋸成若干段,在每個橫斷面上根據年輪寬度測定各年齡(或齡階)的直徑生長量,根據相鄰兩個斷面上的年齡之差和它們之間的高度,測定各年齡的樹高生長量,從而計算出各年齡的材積及其生長量。(見樹干解析)
生長錐法
用生長錐鑽取出木芯,查定年輪數和測定年輪寬度,計算直徑生長量和推算材積生長量的方法。工作步驟是:①將伐倒木截去n年間生長的梢頭;量測無梢樹干中央處帶皮直徑,並用生長錐取出木芯。②量測木芯上樹皮厚度,加倍後從帶皮直徑中減去即為去皮直徑;量測n個年輪寬度加倍後從去皮直徑中減去,即為n年前的樹干去皮直徑。③用簡單中央斷面積公式計算出現在和n年前的樹乾材積,並求算出材積生長量(Zv)。
式中 ga為無梢樹乾的中央去皮斷面積;ga-n為n年前的樹干斷面積;n為量測年輪數(5或10年);L為無梢樹干長度;V梢為梢頭材積,是n年間由於樹高的生長而增加的生長量。V梢/n的數值甚小,常忽略不計。則計算式可簡化為:
為了更精確地計算生長量,常採用區分段方法,用復合中央斷面積公式計算。
林分蓄積生長量測定方法
林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活立木、自然枯損木或採伐木、進界木三部分構成。由於它們的消長變化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生長量:①毛生長量:又稱粗生長量。是林分中全部林木在調查期內生長的總材積。②純生長量:又稱凈生長量。即毛生長量減去同期內枯損量的總材積。③凈增量:期末與期初兩次調查的材積之差。是通常所用的生長量。④枯損量:調查期間內自然死亡樹木的材積。⑤採伐量:一般指間伐的材積。⑥進界生長量:在期末調查時,新進入檢尺范圍內的樹木材積。它們的關系是:
毛生長量=純生長量+枯損量
純生長量=凈增量+採伐量
不包括進界生長量時,則應從毛生長量或純生長量中減去進界生長量。林分蓄積生長量的測定常採用固定標准地復查法、伐倒標准木一次調查法和簡易測定法。
固定標准地復查法
為了各種研究目的,需在林分內設置具有固定邊界、供長期觀測的標准地。標准地內林木的胸高處用油漆劃一橫線作標記,並按順序為每株樹編寫號碼。每隔一定時期(1、5、10年)調查一次,並記載枯損和採伐材積。設第一次調查檢尺的林木材積為M1;第二次調查檢尺林木的材積為M2;在這一時期枯損和採伐材積為C,進界材積為I,兩次調查相隔期為n年,則可用下列各式計算出不同類型的連年生長量:
伐倒標准木一次調查法為避免進行長期的復雜觀測,可採用臨時標准地一次調查來計算林分生長量。工作步驟為:①標准地設置(見標准地);②標准地每木檢尺;③按徑階選取標准木,伐倒後測定單株樹連年生長量;④計算林分連年生長量。
或 ZM=Z1N1+Z2N2+……+ZnNn
式中 Z1、Z2……Zn為各徑階標准木連年生長量;ΣG為林分斷面積總和;Σg為標准木斷面積總和;N1、N2……Nn為各徑階的株數。採用一次調查法所得生長量是現有活立木生長量的合計,其中不包括枯損和採伐材積,即是凈生長量。
3. 東北平原中部的森林類型
我國森林的地區分布及類型。
東北地區
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
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
主要用材樹種:針葉林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樟子松、沙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有樺、楊、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榆、槭、柞樹等。
東北林區特點是:營林和木材生產集中,國有林業企業規模比較大,機械化水平比較高,採伐率高,林區道路密度大,林區經營水平高。目前,木材生產量仍佔全國林業系統木材產量的一半。
東北林區的資源危機:林業用地面積在縮小,黑龍江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10萬公頃;吉林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4萬公頃;可採伐的成、過熟林蓄積量下降更快。有1/3林業局的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沒有天然原始林可采,靠摘山帽和間伐次生林、人工林生產木材;1/3的林業局勉強能維持生產到2005~2010年;只有1/3的企業能維持正常輪伐生產。林區木材徑級和質量普遍下降。紅松和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等珍貴樹種的比重下降過快。如牡丹江林區的紅松面積比重不足5%,蓄積量不足1%,從而已失去「紅松故鄉」的稱號。
西南地區
這里所指的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西藏。該區的森林資源有如下特點:
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既受太平洋的影響又受印度洋的影響。多數山脈和水系為南北走向,海洋濕潤氣團可以從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較遠的地方,西邊的山坡上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構成了西南地區林業的主體。這里山體在30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在千米以上。地帶性是這里最明顯的特徵。幾個熱量帶、森林帶同處在一座山上,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類型和樹種非常復雜。
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
單位面積蓄積量很高。川西高山峽谷林區,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達280立方米/公頃,西藏波密崗鄉一片200年生的雲杉林,平均胸徑達92厘米,樹高57米,蓄積量達1950立方米/公頃。藏東南察隅地區,130年生的雲南松蓄積量高達990立方米/公頃。
森林枯損嚴重。由於這里成、過熟林比重高,森林自然枯損嚴重,有人估測:西南林區每年自然枯損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
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比較低,多數地區的森林處在自生自滅狀態,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十分嚴重,生活用材量也很大。雲南省每年因開荒、火災、生產和生活用材達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全國木材產量所消耗資源的1/5,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東南的高山峽谷地區。其范圍有7500萬公頃,有林地面積達17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31億立方米。
處於高山峽谷地區的森林資源,起著極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部分森林已劃入了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體系之中。
除高山峽谷原始林區外,還有很多森林資源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圍山區和雲南中部、南部、東南部。
西南地區發展森林資源的潛力很大。本地區林業有地的利用率僅為42%,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里發展林業條件較全國其他地方優越得多。例如:土地面積豐富、自然條件復雜而且有些地區的條件比較好,林木生長快。
今後除保證一定規模的防護林和特用林外,積極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特別是亞熱帶和熱帶的經濟林。
西南地區木材生產較為困難,採伐率低,基本建設投資效果低。今後的用材林源在地區上有所轉移,向交通條件較好,海拔較低的山區發展。如四川從川西高山峽谷向四川盆地周圍山區,雲南省將用材林基地移至滇中和滇東南。
南方地區
本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
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
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南方地區森林資源集約經營水平高,林木品種多、生長迅速,為東北地區林木生長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質優良,生長迅速,一般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頃達150立方米,中心產區的速生豐產地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頃可達150立方米。30~35年的馬尾松林,每公頃蓄積量可達150立方米。
南方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贛、浙的烏桕;浙、贛、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閩、浙、贛的毛竹等。
東部少林地區
本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
本地區的林業類型主要是以平原林業為主,即農田、溝渠、道路、村莊等防護林為主,絕大部分為帶、網狀的形式,還有林農間作形式,極少量的片林。
華北石質山區在古代森林較茂盛,宋朝至今,幾經戰亂,封建王朝大興土木,又接近發達的農業區,森林帶遭大規模破壞,部分陽坡地已經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產能力。綠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對華北大平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防護作用。這里主要以營造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經濟林為主,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還應結合名勝古跡發展風景林和森林公園。
西北和華北西部地區
本區包括的范圍有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
西北地區森林資源基本指標
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南坡(漢中、甘肅白龍江流域)、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青海東南部等。這里為原始林區,並有國有林業局分布。其次,陝、甘的隴東地區(小隴山、子午嶺),陝西黃龍山、橋山,山西的管涔山、太岳山、呂梁山、五台山、關帝山、中條山等為次生林區。
本地區是我國「三北」防護林的主要地區,黃土高原為我國最大、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地區,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為該地區發展林業的重點任務,也是為本地區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條件。蒙新高原是我國乾草原和荒漠區,風沙危害尤為嚴重,每年沙漠化面積以千萬畝速度擴大,因此,防風固沙是這里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解放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營造各種防護林近億畝,基本上控制了蒙新地區的風沙危害;平原地區基本實現了林網、林帶的保護;部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積有所縮小,災情減輕。目前全國人均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福建。
4. 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概念
即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
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是以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森林經營單位或縣級行政區域為調查單位,以滿足森林經營方案、總體設計、林業區劃與規劃設計需要而進行的森林資源調查,其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資源檔案,制定森林採伐限額,進行林業工程規劃設計和森林資源管理的基礎,也是制定區域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林業發展規劃,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指導和規范森林科學經營的重要依據。
包括區劃、調查、資源統計分析 3大部分。
①區劃。林業基層企業的區劃包括分場或營林區及林班。其中林班是永久性經營單位,是二類調查的資源統計單位。林班區劃方法分為自然區劃、人工區劃和綜合區劃(見森林區劃)。
②調查。以適用的地圖如地形圖、平面圖或航空像片等為依據首先按區劃的林班,設計調查方案和進行的路線。森林經理調查中的資源調查,主要是在劃分小班的同時進行的目測與實測。小班是以經營措施一致為主要條件劃分的。在有近期航空像片時可先在室內勾繪,結合現場確定;也可對坡勾繪或深入林內在地形圖等上勾繪。高度集約經營時,可通過實測劃分小班。小班調查內容、項目可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而定。一般調查重點是蓄積量。小班蓄積量調查的常用方法有樣地實測法、目測法、回歸估測法與抽樣控制總體法。因一般小班面積小,難於控制調查精度,抽樣控制總體法的優點是在分別進行小班調查的同時,又以全場或營林區為總體結合進行抽樣調查,以取得總體蓄積量的一定可靠性精度,而後與小班匯總資源對比,如發現誤差過大時,再對小班蓄積量進行修正。樣地實測多採用群狀樣圓、樣方或角規點代替單個較大面積樣地。目測調查時,除選典型地段外,還應按面積分散地選出一些目測點。此外,生長量、枯損量、天然與人工更新效果、土壤、病蟲害、火災危險等級、立地條件、珍稀動植物資源及有關經營效果等,也是小班調查的內容。
③調查成果分析。主要成果必須滿足編制經營方案以及林業區劃或總體設計所需資料的要求。主要包括:地類面積,森林面積,用材林近成熟、過熟林組成,樹種蓄積,人工林及四旁樹,經濟林,竹林等資源數據及林相圖,森林分布圖等資料和調查報告說明書等。如是復查,對於資源的動態變化應進行詳細分析。
5. 森林資源調查的二類調查
包括區劃、調查、資源統計分析 3大部分。
①區劃。林業基層企業的區劃包括分場或營林區及林班。其中林班是永久性經營單位,是二類調查的資源統計單位。林班區劃方法分為自然區劃、人工區劃和綜合區劃(見森林區劃)。
②調查。以適用的地圖如地形圖、平面圖或航空像片等為依據首先按區劃的林班,設計調查方案和進行的路線。森林經理調查中的資源調查,主要是在劃分小班的同時進行的目測與實測。小班是以經營措施一致為主要條件劃分的。在有近期航空像片時可先在室內勾繪,結合現場確定;也可對坡勾繪或深入林內在地形圖等上勾繪。高度集約經營時,可通過實測劃分小班。小班調查內容、項目可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而定。一般調查重點是蓄積量。小班蓄積量調查的常用方法有樣地實測法、目測法、回歸估測法與抽樣控制總體法。因一般小班面積小,難於控制調查精度,抽樣控制總體法的優點是在分別進行小班調查的同時,又以全場或營林區為總體結合進行抽樣調查,以取得總體蓄積量的一定可靠性精度,而後與小班匯總資源對比,如發現誤差過大時,再對小班蓄積量進行修正。樣地實測多採用群狀樣圓、樣方或角規點代替單個較大面積樣地。目測調查時,除選典型地段外,還應按面積分散地選出一些目測點。此外,生長量、枯損量、天然與人工更新效果、土壤、病蟲害、火災危險等級、立地條件、珍稀動植物資源及有關經營效果等,也是小班調查的內容。
③調查成果分析。主要成果必須滿足編制經營方案以及林業區劃或總體設計所需資料的要求。主要包括:地類面積,森林面積,用材林近成熟、過熟林組成,樹種蓄積,人工林及四旁樹,經濟林,竹林等資源數據及林相圖,森林分布圖等資料和調查報告說明書等。如是復查,對於資源的動態變化應進行詳細分析。 一、調查范圍
森林經營單位應調查該單位所有和經營管理的土地;縣級行政單位應調查縣級行政范圍內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二、調查內容
(一)調查基本內容包括:
1.核對森林經營單位的境界線,並在經營管理范圍內進行或調整(復查)經營區劃;
2.調查各類林地的面積;
3.調查各類森林、林木蓄積;
4.調查與森林資源有關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因素;
5.調查森林經營條件、前期主要經營措施與經營成效。
(二)下列調查內容以及調查的詳細程度,應依據森林資源特點、經營目標和調查目的以及以往資源調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由調查會議具體確定:
1.森林生長量和消耗量調查;
2.森林土壤調查;
3.森林更新調查;
4.森林病蟲害調查;
5.森林火災調查;
6.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
7.生物量調查;
8.濕地資源調查;
9.荒漠化土地資源調查;
10.森林景觀資源調查;
11.森林生態因子調查;
12.森林多種效益計量與評價調查;
13.林業經濟與森林經營情況調查;
14.提出森林經營、保護和利用建議;
15.其它專項調查。
6. 枯損量是什麼
(mortality)
(李芝喜)
林分中由於部分林木自然枯死所減少的蓄積量。林木枯死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見枯立木)。枯損量的測定是研究林分生長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掌握枯損量產生規律,就為控制林木密度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加強經營措施保持良好衛生條件下,可以減少林分枯損量。集約經營的杉木人工林,幼林時實行林糧間作(見林農間作),控制密度,可基本不出現自然枯損,使蓄積量逐年穩步增長。
測定方法
在森林調查工作中,林分枯損量和生長量測定同時進行。主要方法包括:①固定標准地法:通過定期重復調查,統計枯損木株數,量測胸徑,查一元立木材積表求算枯損量。利用這種方法不僅所得數據精確,而且可以看出枯損量的變化規律。②臨時標准地法:根據樹皮脫落程度、樹干腐朽情況和樹枝保留狀況等特徵,目估最近5年內枯損木和倒木株數,並用平均枯損木單株材積乘以株數求算出枯損量。③航空象片判讀法:利用特大比例尺紅外航空彩色象片,判讀統計枯損木株數,求算枯損量。④其他方法:根據固定標准地和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的積累資料,研究林木自然枯損變化規律,建立數學模型預估枯損量。
枯損量變化規律
林分在其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都能自行調節其所需要的營養空間,並形成一個與立地條件相適應的株數密度結構。林分隨著年齡增加,一方面由於單位面積上的林木株數不斷減少,相應減少了林分蓄積;另一方面林分蓄積量又隨林木的生長而增加。當林分處於生長旺盛階段時,枯損量小於生長量。林分進入衰老階段時,枯損量大於生長量,直到全部枯損,被下一代林木代替。在枯損量的變化過程中,枯損株數、蓄積量隨年齡增加而減少,枯損木的單株材積則隨年齡增加而加大。枯損量大小與樹種生物學特徵有關。在相同經營條件下,針葉和硬闊樹種的枯損量一般比軟闊樹種的枯損量小。
7. 林子多的地方怎麼確定樹木砍伐數量
林子多的地方確定樹木砍伐數量,遵循以下原則:
1、我國實行森林採伐限額制度。森林樹木砍伐是國家通過制定統一的年度木材生產計劃,對森林和林木實行限制採伐,以控制森林資源的消耗量不超過森林資源的生長量,從而達到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我國生態狀況以及充分發揮森林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中的作用。
2、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同步制定森林林木5年採伐限額。制定年採伐限額的「單位」,以國有林場、鄉鎮為基本(經營區)單位,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對本經營區內的林木進行科學的測算,並經國家批準的年度採伐森林的資源消耗最大限量。森林的消耗量低於森林的生長量,是制定年森林採伐限額的基本原則。
3、確定國有林場、鄉鎮的林木生長量。林木生長量是對森林林木生長速度的一個相對度量指標,以年林木生長量與總生長量的比值來表示。
4、確定森林資源消耗量。確定國有林場、鄉鎮在一定時期內森林的木材蓄積減少的程度。林木自然枯損、災害損失和人類採伐森林,采、捕林內生物,以及為種植、養殖、放牧、工程建設等而使森林(林木)減少或其他破壞森林的行為都是對森林資源的消耗。
5、國務院關於全國「十三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的批復 (國函〔2016〕32號 ) ,確定了全國 「十三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已經分解到各省(市)、市(地區)、縣(市、區)國有林場、鄉鎮。
6、「十三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是全國每年採伐森林、消耗林木蓄積的最大限量,國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嚴格按照森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執行,不得突破。採伐限額要分解落實到限額編制單位,省、市級均不得截留,不同單位間的採伐限額不得挪用,同一單位各分項限額不得串換使用。因重大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需要採伐林木且在採伐限額內無法解決的,應上報國務院批准。天然林的商業性採伐限額另行確定。
7、國務院要求各林業局要進一步細化年森林採伐限額管理措施,並對各地執行情況組織定期檢查,檢查結果向國務院報告。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本行政區域森林經營的監管、指導和服務,依法打擊亂砍濫伐、毀林開墾、亂占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確保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質量不斷提高、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
8. 楊樹怎麼計算枯損率
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 V表示體積) 按照這個公式可以取樣算出密度,再1噸=1000千克除以密度就是體積 立方米體積單位,符號m³,等於每邊長為一米的一個立方體的容積,等於一立方米。
9. 森林資源
東北地區
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
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
主要用材樹種:針葉林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樟子松、沙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有樺、楊、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榆、槭、柞樹等。
東北林區特點是:營林和木材生產集中,國有林業企業規模比較大,機械化水平比較高,採伐率高,林區道路密度大,林區經營水平高。目前,木材生產量仍佔全國林業系統木材產量的一半。
東北林區的資源危機:林業用地面積在縮小,黑龍江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10萬公頃;吉林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4萬公頃;可採伐的成、過熟林蓄積量下降更快。有1/3林業局的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沒有天然原始林可采,靠摘山帽和間伐次生林、人工林生產木材;1/3的林業局勉強能維持生產到2005~2010年;只有1/3的企業能維持正常輪伐生產。林區木材徑級和質量普遍下降。紅松和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等珍貴樹種的比重下降過快。如牡丹江林區的紅松面積比重不足5%,蓄積量不足1%,從而已失去「紅松故鄉」的稱號。
西南地區
這里所指的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西藏。該區的森林資源有如下特點:
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既受太平洋的影響又受印度洋的影響。多數山脈和水系為南北走向,海洋濕潤氣團可以從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較遠的地方,西邊的山坡上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構成了西南地區林業的主體。這里山體在30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在千米以上。地帶性是這里最明顯的特徵。幾個熱量帶、森林帶同處在一座山上,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類型和樹種非常復雜。
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
單位面積蓄積量很高。川西高山峽谷林區,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達280立方米/公頃,西藏波密崗鄉一片200年生的雲杉林,平均胸徑達92厘米,樹高57米,蓄積量達1950立方米/公頃。藏東南察隅地區,130年生的雲南松蓄積量高達990立方米/公頃。
森林枯損嚴重。由於這里成、過熟林比重高,森林自然枯損嚴重,有人估測:西南林區每年自然枯損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
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比較低,多數地區的森林處在自生自滅狀態,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十分嚴重,生活用材量也很大。雲南省每年因開荒、火災、生產和生活用材達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全國木材產量所消耗資源的1/5,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東南的高山峽谷地區。其范圍有7500萬公頃,有林地面積達17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31億立方米。
處於高山峽谷地區的森林資源,起著極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部分森林已劃入了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體系之中。
除高山峽谷原始林區外,還有很多森林資源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圍山區和雲南中部、南部、東南部。
西南地區發展森林資源的潛力很大。本地區林業有地的利用率僅為42%,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里發展林業條件較全國其他地方優越得多。例如:土地面積豐富、自然條件復雜而且有些地區的條件比較好,林木生長快。
今後除保證一定規模的防護林和特用林外,積極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特別是亞熱帶和熱帶的經濟林。
西南地區木材生產較為困難,採伐率低,基本建設投資效果低。今後的用材林源在地區上有所轉移,向交通條件較好,海拔較低的山區發展。如四川從川西高山峽谷向四川盆地周圍山區,雲南省將用材林基地移至滇中和滇東南。
南方地區
本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
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
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南方地區森林資源集約經營水平高,林木品種多、生長迅速,為東北地區林木生長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質優良,生長迅速,一般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頃達150立方米,中心產區的速生豐產地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頃可達150立方米。30~35年的馬尾松林,每公頃蓄積量可達150立方米。
南方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贛、浙的烏桕;浙、贛、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閩、浙、贛的毛竹等。
東部少林地區
本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
本地區的林業類型主要是以平原林業為主,即農田、溝渠、道路、村莊等防護林為主,絕大部分為帶、網狀的形式,還有林農間作形式,極少量的片林。
華北石質山區在古代森林較茂盛,宋朝至今,幾經戰亂,封建王朝大興土木,又接近發達的農業區,森林帶遭大規模破壞,部分陽坡地已經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產能力。綠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對華北大平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防護作用。這里主要以營造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經濟林為主,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還應結合名勝古跡發展風景林和森林公園。
西北和華北西部地區
本區包括的范圍有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
西北地區森林資源基本指標
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南坡(漢中、甘肅白龍江流域)、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青海東南部等。這里為原始林區,並有國有林業局分布。其次,陝、甘的隴東地區(小隴山、子午嶺),陝西黃龍山、橋山,山西的管涔山、太岳山、呂梁山、五台山、關帝山、中條山等為次生林區。
本地區是我國「三北」防護林的主要地區,黃土高原為我國最大、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地區,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為該地區發展林業的重點任務,也是為本地區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條件。蒙新高原是我國乾草原和荒漠區,風沙危害尤為嚴重,每年沙漠化面積以千萬畝速度擴大,因此,防風固沙是這里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解放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營造各種防護林近億畝,基本上控制了蒙新地區的風沙危害;平原地區基本實現了林網、林帶的保護;部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積有所縮小,災情減輕。
10. 野生原始林和次生林/人工林有什麼區別呢
我國森林資源的地區分布 東北地區 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三盟和赤峰市。 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 主要用材樹種:針葉林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樟子松、沙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有樺、楊、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榆、槭、柞樹等。 東北林區特點是:營林和木材生產集中,國有林業企業規模比較大,機械化水平比較高,採伐率高,林區道路密度大,林區經營水平高。目前,木材生產量仍佔全國林業系統木材產量的一半。 東北林區的資源危機:林業用地面積在縮小,黑龍江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10萬公頃;吉林省每年減少林業用地4萬公頃;可採伐的成、過熟林蓄積量下降更快。有1/3林業局的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沒有天然原始林可采,靠摘山帽和間伐次生林、人工林生產木材;1/3的林業局勉強能維持生產到2005~2010年;只有1/3的企業能維持正常輪伐生產。林區木材徑級和質量普遍下降。紅松和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椴等珍貴樹種的比重下降過快。如牡丹江林區的紅松面積比重不足5%,蓄積量不足1%,從而已失去「紅松故鄉」的稱號。 西南地區 這里所指的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西藏。該區的森林資源有如下特點: 主要林區處在橫斷山脈,既受太平洋的影響又受印度洋的影響。多數山脈和水系為南北走向,海洋濕潤氣團可以從山谷由南至北深入到較遠的地方,西邊的山坡上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構成了西南地區林業的主體。這里山體在30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在千米以上。地帶性是這里最明顯的特徵。幾個熱量帶、森林帶同處在一座山上,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景。因而,森林類型和樹種非常復雜。 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過熟林比重大。面積佔90%以上,蓄積量比重超過95%。 單位面積蓄積量很高。川西高山峽谷林區,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達280立方米/公頃,西藏波密崗鄉一片200年生的雲杉林,平均胸徑達92厘米,樹高57米,蓄積量達1950立方米/公頃。藏東南察隅地區,130年生的雲南松蓄積量高達990立方米/公頃。 森林枯損嚴重。由於這里成、過熟林比重高,森林自然枯損嚴重,有人估測:西南林區每年自然枯損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 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比較低,多數地區的森林處在自生自滅狀態,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十分嚴重,生活用材量也很大。雲南省每年因開荒、火災、生產和生活用材達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全國木材產量所消耗資源的1/5,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東南的高山峽谷地區。其范圍有7500萬公頃,有林地面積達17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31億立方米。 處於高山峽谷地區的森林資源,起著極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部分森林已劃入了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體系之中。 除高山峽谷原始林區外,還有很多森林資源分布在四川盆地周圍山區和雲南中部、南部、東南部。 西南地區發展森林資源的潛力很大。本地區林業有地的利用率僅為42%,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里發展林業條件較全國其他地方優越得多。例如:土地面積豐富、自然條件復雜而且有些地區的條件比較好,林木生長快。 今後除保證一定規模的防護林和特用林外,積極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特別是亞熱帶和熱帶的經濟林。 西南地區木材生產較為困難,採伐率低,基本建設投資效果低。今後的用材林源在地區上有所轉移,向交通條件較好,海拔較低的山區發展。如四川從川西高山峽谷向四川盆地周圍山區,雲南省將用材林基地移至滇中和滇東南。 南方地區 本地區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貴州等10省區。 南方地區是我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也是歷來林業發達的地區,人工林佔有很高的比重。山區的農民有經營林業的習慣。 南方森林資源的分布比較均勻。武夷山系和南嶺山系較為集中,兩個山系的面積佔南方地區總面積的22%,而有林地面積佔45%,蓄積量佔65%。 南方地區森林資源集約經營水平高,林木品種多、生長迅速,為東北地區林木生長速度的2~3倍。例如杉木,材質優良,生長迅速,一般20~30年生的林地,每公頃達150立方米,中心產區的速生豐產地15~20年生的杉木林地,每公頃可達150立方米。30~35年的馬尾松林,每公頃蓄積量可達150立方米。 南方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贛、浙的烏桕;浙、贛、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閩、浙、贛的毛竹等。 東部少林地區 本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市。 本地區的林業類型主要是以平原林業為主,即農田、溝渠、道路、村莊等防護林為主,絕大部分為帶、網狀的形式,還有林農間作形式,極少量的片林。 華北石質山區在古代森林較茂盛,宋朝至今,幾經戰亂,封建王朝大興土木,又接近發達的農業區,森林帶遭大規模破壞,部分陽坡地已經岩石裸露,童山濯濯,失去生產能力。綠化燕山、太行山、豫西山地和沂蒙山地對華北大平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防護作用。這里主要以營造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經濟林為主,少量的用材林和薪炭林。還應結合名勝古跡發展風景林和森林公園。 西北和華北西部地區 本區包括的范圍有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 西北地區森林資源基本指標 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南坡(漢中、甘肅白龍江流域)、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青海東南部等。這里為原始林區,並有國有林業局分布。其次,陝、甘的隴東地區(小隴山、子午嶺),陝西黃龍山、橋山,山西的管涔山、太岳山、呂梁山、五台山、關帝山、中條山等為次生林區。 本地區是我國「三北」防護林的主要地區,黃土高原為我國最大、最嚴重的水土流失地區,防止水土流失,保水保土為該地區發展林業的重點任務,也是為本地區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條件。蒙新高原是我國乾草原和荒漠區,風沙危害尤為嚴重,每年沙漠化面積以千萬畝速度擴大,因此,防風固沙是這里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解放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營造各種防護林近億畝,基本上控制了蒙新地區的風沙危害;平原地區基本實現了林網、林帶的保護;部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積有所縮小,災情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