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修煉 慈悲心
忍辱和慈悲是出家人的本分,但怎樣修忍辱和開啟慈悲心,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師父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僧團的命脈。在管理方面、修學方面,大家就有了自覺性,在處理人事物方面就有了方向。不會先想到我個人的立場,應先想到別人、僧團的立場,這樣才與忍辱慈悲相應。
每個人都有忍辱的心,就會充滿慈悲的愛力,而整個僧團內在所顯現的
是一股正氣、正念,外在所展現的就是和合的僧團。這一起點,這一目標的背後就是大智慧的力量。因為你掌握了心,一切都從心開始,就像一個人點一盞燈可以照
亮一個角落,那光芒是微弱的。如果每個人都點一盞燈,那將是千盞燈、萬盞燈,就會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黑暗變成光明。那力量是無窮盡的,如果能點燃心
中那盞不滅的燈,就會照亮無邊法界、融入光明海中。那智慧和慈悲的力量是無盡的,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故鄉。
前提是了解忍辱是什麼,之後怎樣下手修忍辱,要抓住重點,有了方向,就不會走錯路。有一首偈頌說得很好:
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
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
這一偈頌已經表達了忍辱的本意,忍辱是進入修道中的第一門徑。如果不能忍辱就談不上是一個出家人,所以要知道其重要性及價值。該如何去奠定基礎,是不可忽略的。要時時提起觀照的心,明理之後,要假借境緣下一番苦工才行。古人雲: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Ⅱ 如何培養慈悲心如何培養真正的慈悲心。求大神幫助
多吃素,放生,多布施能增長慈悲心和克服慳吝心。多幫助身邊的人,擴大自己的心量,體悟眾生與我本來是不可分的共同體,你就會慢慢放下的。人會和別人對立,是因為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如果是一體就不會計較了。好比一個身體上的左右手,左手幫右手抓癢是不需要講條件和計較的。
Ⅲ 怎麼樣才能生慈悲心
佛教一般講的是悲智雙行。
在古代印度就有慈心的禪修方法,來培育慈愛/慈悲之心。比如現在仍然有的慈瑜伽。
佛教的修行方法當中也有四種無量心的業處,主要是依靠這種方法來培育慈愛。具體的做法在清凈道論有記載。
簡單的說一下,第一個培育慈心必須有一個目標,選擇目標的時候,最初階段不能選擇幾種人,親人因為思維親人的時候,可能會因為聯繫到他的某些遺憾的地方而變得很痛苦;不能選擇無關者,因為慈心不易升起;不能選擇敵對者,因為最初階段選擇敵對可能升起嗔恨;不能是異性。排除了這樣幾種人之後,選擇的目標已經變得很小,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尊敬的人,比如老師等等,如果這些都沒有辦法使自己生起慈愛,則選擇對於自己有幫助的人。然後不斷的思維,這種人的良善的品德,或者對於自己的幫助,思維之後,開始散播慈愛,也就是祝願他,沒有身體的痛苦,沒有精神的痛苦,沒有敵意與危險願他快樂。每一次只能選擇一個人,第一個人一定要是自己,對自己散播之後,選擇一個尊敬或者幫助過自己的人。
慈心的培育好注意的事,經常觀察別人的好的地方。悲心的方法和慈心一樣,但是悲心的的觀察入手處是選擇對方的缺憾的地方,看到對方有過患的地方,升起一種憐憫心。
Ⅳ 怎麼修行慈悲心
慈悲心還是要建立在菩提心的根基上,要不然慈悲心往往是造作的。有好像有人看到別人遭受病苦或是橫禍等,就覺得可憐,想要出錢出力去幫人家,這個好像是很慈悲,這個是不是真的慈悲心,其實不是的,這個只是能想像他苦,能感同身受,這個是同情心,慈悲心是別人打殺你的時候,你感到很慶幸,因為你的這個死業受掉了,但同時你又觀照到他今天這樣成全了你,自己卻背上了這個殺業,將來的果很苦,這個是悲,又發願他今天的業果,以後由你來承受,不要成熟在他的身上,讓他去受樂,你來替他受苦,這個是慈,所以這個需要有一定的覺性基礎。自己發不起這個菩提心的話,這樣觀,觀不來的,這樣生起的同情心也並不算慈悲心。
Ⅳ 修習慈悲心的方法有哪些
大乘般若專門有修慈悲心的法門,通過一系列觀想一步步修持,但須有老師指導。平時布施、放生、施食等等,也都是在踐行慈悲。
Ⅵ 如何培養慈悲心如何培養真正的慈悲心。
如何培養慈悲心:
要記住,慈悲心就是平等心。多把別人看得善良一 點,多把別人看得平等一點,都是兄弟姐妹,為什麼我 要恨他?有飯同吃,有難同當,有苦大家一起受,對不 對?當你對一個女人不好的時候,想一想,如果她是你 的姐姐呢?是你的媽媽呢?你要懂道理啊,多多心疼人 家,女人很可憐的。整天罵女人的人、打女人的人,是 沒有出息的人。她要發脾氣,讓她、躲她、遠離她,等 她的脾氣發完了,有話慢慢談,聽得懂嗎?
清除一切習氣就叫修心,而且修到後來,你們知道 要修什麼嗎?要用空性來應對所有的煩惱。空性是什 么?修到後來想通了,就是空了。我想通了,我們兩個 人在一起的日子也就這么幾十年,有什麼好吵的,到最 後要死了呢?昨天上午,一個悉尼的僑領打電話給師父: 「台長,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我的太太早上突然之 間心絞痛,在送往醫院的路上死了。」想一想,人的一 生就這么簡單,一口氣緩不過來就走人了,為什麼要用 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不停地吵啊、鬧啊?空性就是想通 一點吧,空了,明白了,通了。師父問你們,這條路通 暢了,是不是空了?沒有車堵在馬路當中,不是空了嗎? 這個房間空了,就是沒有阻礙了,想通了啊。所以空性 能夠解除你所有的煩惱。
煩惱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你想不通。今天和別人 一比較,我就想不通了;今天一貪,我就想不通了。要 想通不容易啊,想一想,很多人天天嫌棄家裡不好,要 知道很多人還沒有家呢;很多人嫌自己的手還不夠漂亮, 要知道有多少人還沒有手呢;很多人嫌自己的眼睛不夠 漂亮,想一想,有多少人還看不見呢。多想一想吧,真 的不要再去貪了,夠了,人生就這么幾十年。
我們的周阿姨年輕時候是周小姐,28歲的那個時候 也是很漂亮的,個子高,家境也好,養著一副小姐脾氣, 現在呢?駝著背吃飯,駝著背走路,怎麼樣啊?還能怎 么樣?這就讓你們看到,你們的今後和將來,等你們八 十多歲的時候就是這樣子,你們現在長得好看有什麼了 不起的?不都是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嗎?有什麼了不起 的?那些電影明星很多都不知道自己是吃幾碗飯的,不 知天高地厚,不可一世,你能比得過過去的那些大牌電 影明星嗎?現在連大牌明星都過世了。其實都是一樣的 啊,什麼名利都沒有,都是空的,有空就沒有煩惱。
你們現在舉手說:「師父,我有煩惱,我老公今天 和我一起出去的時候,在馬路上盯著別的女人看,我很 煩惱。」師父就教育你們:「要空,想一想,50年之後, 你老公在哪裡?他還會看女人嗎?如果他修得不好,他 下地獄去看鬼;你呢,修得好的話,在天上看菩薩。」 想一想,你想通了,讓他去看吧,看到後來就是看鬼了, 就這么簡單。
要學會調節。為什麼要打開心鎖?為什麼人家心理 研究中心要跟師父合作?就是要打開你心靈的鎖啊。現 在人的毛病是心出毛病了,不是肉體出毛病啊,肉體的 營養品還少嗎?現在的營養品什麼都能夠補,可是能夠 補你的心嗎?能夠補你的煩惱嗎?能夠補你的憂愁嗎? 我要買個大房子,一顆葯吃進去,我不想買了,有這種 葯嗎?只有自我調節,想一想:如果我買個大房子,房 屋貸款我一輩子都還不完,我發神經啊?我有個小房子 住住也很好了。聰明有智慧的人,看著自己的小房子, 一塊一塊磚頭摸過去,知足常樂很開心的,對不對?
師父講個故事給你們聽聽,心中有佛到處都是佛。 有一個小和尚,從小就出家了,心地純潔,他的師父是 高僧大德,這個小和尚跟師父在一起很開心。但是呢, 小和尚的一個遠親有一次到廟里來看小和尚,覺得小和 尚很可憐,從小就在廟里,沒有看過外面的世界,覺得 學佛沒有什麼快樂的事情,這個遠房叔叔很難過,就對 小和尚說:「侄子啊,你天天在廟里,你不難過嗎?」 小和尚說:「不難過。」「你沒有看過外面的世界啊, 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的精彩,多好啊。你在這里寂 寞嗎?」「我天天跟師父在一起可開心了。」這個叔叔 偷偷地把小和尚拉上車,帶到自己的大戶親戚家,然後 跟家裡的人講:「我把他放在家裡,你們好好善待他。」 隨後自己外出做生意去了。親戚家的房子像宮殿一樣, 一個月後,這個叔叔想起來小和尚還在自己的親戚家呢, 趕緊去看他。門一打開,看見小和尚,叔叔就說:「我 的小佛祖啊,你過得好嗎?」「我過得很好啊。」「你 覺得這里和廟里有什麼不一樣嗎?」「我就覺得有一個 不一樣。」「什麼不一樣啊?」「我住的那個廟很小, 這里的廟很大,還有,這里的佛光普照,而我在那個廟 里陽光很少。」
你們看看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這個故事就說明, 心中有佛,他到哪裡都是佛光普照。他把這個豪華的房 子當成一個廟,他把這么明媚的陽光看成是佛光普照。 所以,修心修的是你們的這顆心啊,你們的這顆心修不 好,那麼你們就是爛心、爛肺、爛肚腸,聽得懂嗎?因 為不好的東西會擴散的,所以有一句話叫「仇恨入心要 發芽」的。所以,不能仇恨到心裡啊,仇恨到心裡,恨 人家,恨到後來,你會恨死自己,也會恨死別人。
----習氣是阻礙修心 恭錄部分
Ⅶ 怎樣培養慈悲心
不斷自我成長,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層次,完善自己的人格結構;
7
無條件接納來訪者,尊重來訪者的感受,並深信她在自己的處境、框架、立場下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幫她理清這些發生在外部世界的一切,在她內部的感受是由她的內部結構決定的,並通過重新感受,讓她重新知覺,發現以往不成熟的認知模式,徹底化解情緒,釋放生命的自由能量,提高生活質量。
Ⅷ 根據佛法,發慈悲心是讓自己斷煩惱的必要條件和修煉步驟嗎
不是, 小乘就不用發慈悲心 也能證阿羅漢。。。但是大乘強調必須發菩提心 圓滿佛果, 佛是智慧福德兩足尊, 慈悲心 救度眾生是成佛的正因,一發菩提心 就業障消除 成菩薩了,的當然是小菩薩。。。 而且發起菩提心對滅煩惱 有幫助。。。真正的慈悲心是破除我執後才升起的 因為以自我為中心 就不平等 。。不能平等視一切
Ⅸ 怎樣才能有慈悲心
隨喜。問的好。這個問題佛菩薩早就給我們總結好了。就是要不斷的修習「七重因果」啊。 "七重因果教授"
一,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二,念恩——思惟一切有情於我有恩
三,報恩——思惟當報一切有情恩
四,悅意慈——見一切有情猶如愛子生歡喜心
五,大悲——思惟一切有情於生死中受無量苦,我當如何令其得離此苦
六,增上意樂——恆常思惟自己應該擔負令諸有情離苦得樂的重大責任
七,菩提心——須具有兩種欲樂
(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
(二)欲成無上菩提
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且在修"知母"以前,須先修四無量心,其中又以"平等舍心"為主,才能
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等心. 詳細的請看 《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相關大德開示。
Ⅹ 如何生起慈悲心、長養慈悲心
珠脫仁波切開示 開基法師: 珠脫仁波切: 長養慈悲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最重要的是,你要常常提醒自己。每五分鍾、每十分鍾,你就提醒自己一下:「我應該好好地長養我的慈悲心,我應該好好地鞏固我的菩提心。」長養慈悲心,首先要做到不斷地提醒自己。 其次,你要常常誦讀一些可以激勵菩提心的經典或是聆聽善知識的開示。這樣可以使我們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更加堅固。舉例說,就好像一個女人,她也許從來沒做過母親,不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就要隨時去照顧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會不會肚子餓?這個孩子會不會受著涼了?他是不是要這個?還是要那個?照顧菩提心,就像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你把一切眾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像母親一般地去照顧他、關心他,那麼,那麼你的菩提心就會慢慢地、不斷地增長起來。不過,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你要常常提醒自己。 另一方面,增長菩提心、大悲心的方法,就是:你常常要以佛 --- 以釋迦牟尼佛 --- 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你看佛陀經歷了多少生、多少劫的修行,他為了達到無上正等正覺,他怎麼樣去修習福德,他怎麼樣為利益眾生而努力。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要什麼,眾生也要什麼;我們自己不要什麼,眾生也一樣不要什麼。我們要從這個「將心比心」的角度,來長養我們的慈悲心。 同時,我們是生在一個黑暗的、空檔的時代裡面,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已經涅盤,而彌勒菩薩還沒降生到人間。在這樣的時代裡面,我們需要親近一些真正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們在佛法上有正知正覺,在修持上已經有了成就,我們需要這些善知識的教導。如果沒有這些善知識的教導,人生就會處於黑暗之中。所以我們要珍惜一切親近善知識的因緣。要恭敬善知識、感恩善知識,要以善知識為榜樣,去除我們自己的壞習氣,降服我們自己的惡念。所以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裡面,依止真正的善知識,也是我們長養大悲心、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因緣。沒有真正的大善知識,好像走路沒有路燈一樣。所以我們要發心來恭敬善知識、供養善知識、依止善知識、隨順善知識教,只要依止有修行的上師,我們的菩提心就能夠不斷地鞏固。 再其次,「聞」、「思」、「修」的智慧也非常重要,我們要經過「聞」、「思」、「修」的次第才能夠得到證悟。聞思修的第一步是聽「聞」善知識的教導,然後要「思」,也就是要常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覺察自己的過失。惟有覺察自己的過失,才是正確的起「修」的時候;如此經過「思」的抉擇、觀照的抉擇之後,才能夠把佛法真正地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的智慧都是來自聞思修的基礎。有了聞思修的基礎之後,我們很多的智慧就會開發出來,我們會很清晰、會懂得判斷,會懂得怎樣去抉擇,會懂得如何增長我們的菩提心。 此外要常常痛念「無常」。不管我們多麼有錢,或是在社會上擁有多少東西,如果此刻一口氣不來,什麼都不是你的,什麼都與你無關;所以,要常常痛念「無常」,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去執著什麼東西,應該把心放在正法上。即使是一個國王,不管他擁有多少軍隊,國庫里有多少珍寶,可是一旦一口氣不來的話,什麼都不是他的了。因為生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我們能親近善知識的善因緣。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眾生,他們都沒有親近善知識的因緣,因此我們有親近善知識的因緣,就要更加珍惜。 也許我們會覺得惶恐,覺得沒有把握這一生、在這一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可以確信的是,只要我們能夠在聞思修上真正地下功夫,在戒定慧上真正地用心去修持,那麼,至少在我們未來的成佛之路,我們已種下非常好的種子,培養非常好的資糧了。 整個佛法的修持核心就是要去利益眾生。為什麼「利益眾生」對於我們整個佛法的修行那麼重要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六波羅蜜」的修持,就是靠眾生來成就的。沒有眾生做對象,我們沒有辦法去實踐「布施波羅蜜」;沒有眾生嚴厲的考驗,我們無法落實「持戒波羅蜜」;沒有眾生的打擊、羞辱,我們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不管是精進、禪定、智慧,一切都離不開眾生,所以佛法的修持重心之所在,就是常常想到「利益眾生」。整個佛法的架構,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去圓滿六波羅蜜的修持。 為了徹底實踐六波羅蜜的修持,我們要發大誓願,要有大擔當。因為六波羅蜜講來講去,都離不開大悲心與大般若。要「悲智雙運」,才能圓滿六波羅蜜的實踐。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們就要學習去觀想: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的動物被殺?多少的動物糊里糊塗地犧牲了它們的生命!今天又有多少人,正在醫院里忍受者病苦的折磨!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只要想到這些地方,我們自然就會生起慈悲心、生起菩提心,然後,許下一個大的悲願:但願所有我的用功修持的功德,迴向給所有這些已經被殺的動物,願它們永遠不在遭受到苦難與折磨,願它們能夠往生善道,來人間聽聞正法;也願所有在醫院里受苦的眾生,都能遠離病苦,早日康復,也能夠聽聞正法,學習正法,護持正法。人生難得,我們要感恩這一世我們能夠來到人間,我們擁有父母、兄弟、師長、還有許多愛護我們的人;同時,我們也要認知到,過去生、過去世我們也擁有無數量的父母、兄弟、師長;而我們的未來世,也將會有無量數的父母、兄弟、師長。因此,我們要觀想:一切的眾生,他們都有可能曾經是我的父母、兄弟、師長,他們都與我息息相關。此時應該要生起無量的慈悲心、感恩心,來回報過去、現在、未來這些無量數的父母、兄弟、師長。如此經常的觀想,則有助於開展我們的慈悲心與感恩心。 例如,眼前也許有一隻受傷的小鳥,或是有一個需要被照顧、被保護的孩子,我們豈能視若無睹?要知道這只小鳥,或是這個孩子此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樣的因緣,都是來幫助我們開展菩提心。也有可能他們在過去、現在、未來正是我們的父母、兄弟與師長。這個時候,我們要生起大悲心,盡最大的力量把他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如果我們能夠常常保持這樣一份慈悲心,那麼,我們修習慈悲的善根就會不斷不斷地自然成長。同時就從這個當中,我們的智慧也會生起。我們如果能夠常常照顧身邊的人,我們就會改變我們自己的習性。我們原來看到別人的過失就生氣,看到別人的錯誤就覺得不能忍受的習氣,自然地就會轉變過來。只要我們常常提醒自己,常常生起這樣的悲心,自然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慈悲心越來越廣大。慈悲心不是一夕之間成就的事情。慈悲心是一點一滴,每天、每天不斷的培養,每天、每天去關懷別人,然後從這當中,你的慈悲心就會很自然地擴大起來。 大悲心是我們菩提道的根,就像花一樣,像樹一樣,如果這個根不鞏固,這個根沒有扎得很深的話,那麼,這棵樹、這個花一定長得不好。所以,要像種花一樣,像種樹一樣,這個善根要把它扎得很深很深,自然而然地,我們就很容易得到正覺得大果。所以我們要修持正法,要獲得無上的正果,就要常常在菩提心的根本上,在大悲心的根本上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