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臨帖效果好
如何臨帖效果更好?臨帖最實用的6種方法:
1、大、小
指的是結字的大小,在創作時,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變化,這樣就避免了呆板。
2、粗、細
我們常說筆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們敢於在正常書寫狀態下突然用筆尖書寫,雖然是用筆尖書寫,但是也要有提按變化,也要用力書寫,而絕不是描。所謂按得下,就是敢於讓毛筆大面積吃紙,甚至使用側鋒。這里要說明的是,雖然筆畫很重,但也要見筆,筆劃要有質感。
3、枯、濕
枯,是毛筆上的墨汁將近用完時的狀態,這時就是出現飛白。濕,自然是剛蘸墨時的狀態,這時寫的字很容易出現漲墨,漲墨後的字一定要可識,否則就是墨豬。枯要見筆,濕要見形,枯濕過渡要自然。
4、疏、密
除了要有相當的筆墨技巧,更重要的時能對全篇進行調控。陳嘉強書法培訓
5、欹、正
在一幅書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參差錯落。
6、連、斷
指字與字之間的連接關系。斷和連不要有死板的規律,但不能沒有呼應。
7、感性與理性
感性,任情恣性;理性,巧作安排。感性和理性的反復運用,既能表現作者的情感變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調節節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節奏感,同時也更能打動觀賞者。
❷ 怎麼才能更科學高效的臨帖
學習書法,首先就是臨帖,當然,臨帖之前建議先讀帖。怎麼讀和怎麼臨,是有科學的,科學的讀、科學的臨才能有最後好的效果。
一、
讀帖的科學
大家都知道讀帖,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心得。但很多人讀帖是走馬觀花,不能做到細致入微。這樣一來,眼睛看不到微妙的東西,自然手上表現就趨於直白,最後到自己創作時大腦必然一片空白。讀帖的方法簡單介紹三種:
1、對比看!使用列印機將同一系統或書家的字,放大列印貼牆上,直面觀摹、比較,找出其間異同和規律;
2、放大看!使用放大鏡細致觀察分析,觀摩運筆、折筆及墨色細節,會有新發現。或購買放大字帖、單字帖結合使用,放大字帖的單字結構更具體直觀(書法思考商城有放大字帖、和單字帖均有);
3、雙鉤觀摩!用鉛筆壓白紙勾線觀察。這是手目一體的好方法:(1)有趣,反復玩味;(2)辨識殘缺,提高想像力;(3)可集中注意力;(4)可增強記憶力
二、
選帖的科學
選帖很重要,選不好,就走彎路,或擁擠的窄路。現在大家選帖概率最多的是《蘭亭序》,目光都盯在這里,這就不好了。作為千古不朽之作,完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我們之所以寫不出《蘭亭序》的神采,首先是宣紙無法表現,再者是我們不論才情、功力、學養,連歷史上的二流書法大家都沒法靠近、連王羲之本人再寫的時候都不能重現,對於初學者而言就是痴人說夢。不僅是《蘭亭》,其他如《祭侄稿》《寒食》《蜀素》等高級法帖都是這樣。這些是頂級高手的菜,不應該是中低級學習者的對象。
但是,古代大師們留傳下來的東西很多,經典手札、詩冊,相對性情的東西要多很多,可利用、再造的空間也很大,這才是我們要學的。
圖:對臨
三、
工具的科學
1、筆。很多人進行了大量毛筆學書法的研究,其實,初學毛筆大多是加健或兼毫為主,最重要就兩點:1、質量不差(20元以上的選擇性很多);2、自己習慣並順手即可。所以,不必要在毛筆上花太多心思。至於墨和硯台看心情、看情懷,如果儀式感能促進學習心態,也可以講究下。
2、紙。不要用報紙臨摹;盡量用毛邊紙,手工或機制都可以;臨摹行書不要用打格的紙(哪怕是單字選臨)。
3、臨帖架。不少人忽略臨帖架,其實非常重要!如下:
如上圖,臨帖架是個好東西,在此特別推薦給大家,原因有三:
1、視野好,視線正,原帖氣息直觀呈現,無需扭頭比對或挪來挪去;
2、節省桌面空間,令雙手更靈活、更自在;
3、便於習作和原作的比對。
❸ 怎麼臨摹字帖
1、臨帖是每一位學書法者不可缺少的功課。首先要弄明白臨帖是在臨什麼,臨帖就是學規矩,把練習的紙張放在字帖旁邊,根據字帖里字的外形和筆勢慢慢地對照在練習紙上進行書寫。
2、臨帖前,要學會看帖,看內容,看作者的書寫年代,甚至於作者在書寫時的心境。需要學習者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筆先」,看的同時記住筆畫和結構的主要特徵。下筆臨寫時,才能心中有數,做到心手合一,達到理想的臨寫效果。
3、學習者要學會邊臨帖邊體會。每寫一遍應該與字帖對照,找出筆畫、結構好的方面和差距,下一遍臨寫時注意縮小差距,分析、改進寫得不像的字體與臨得不準的部位,力求字如法帖。經過多年的練習,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就能一筆到位,不再塗描。
4、由於楷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字體,所以一般建議從楷書入手。楷書於隸書與行書之間,於上承接隸書,於下則便於我們掌握與楷書相近但技法更為復雜的行書。所以一通百通掌握好楷書就基本上能掌握毛筆書寫技巧,對學習其他書體(隸書,行書等)也大有幫助。
❹ 臨帖的四種方法分別是
一般認為,臨帖有三法,即對臨、背臨、意臨。如果加上描帖(描紅),也就四種方法。
臨帖是每一個學書法者不可缺的功課,首先要弄明白臨帖是在臨什麼。臨帖就是學規矩,而不是別的。也就是說,字的外形、結構、筆畫的位置等從理,從字理,即中國漢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規則和法度;而筆則從書,反映的是趣和味。這是兩個原則。外部形態的東西是一目瞭然的,合不合規矩一看便知;用筆則是書法本體的東西,粗細,放收,快慢,墨的濃淡,都是書法本身要求,決定字的味道,用筆不同決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結構是理性要求,是中國漢字的形體美要求,必須嚴謹,無論行書還是隸書,這是書法的基礎,這是兩個不同的原則,臨帖就是在學習這種理法和原則。
對臨。將範本置於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
背臨。不看範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意臨。臨寫範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❺ 臨摹的方法有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要教學習者讀帖。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1)實臨法。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
(2)指臨法。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休息時.在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晉人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話,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在腦海里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等學習者有一定臨寫基本功後可試用。
(5)創作臨習法。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雕」。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6)臨摹互補法。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還有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❻ 大師教你如何臨帖
現在許多朋友都喜歡寫書法,閑時寫上兩筆,陶冶陶冶情操,確實是十分不錯的選擇。要想學習書法,就必須學會臨帖,而關於如何臨帖,大家卻都有不同的意見見解。
其實,早在1700多年前,王逸少就已經說過一段有關如何臨帖的話:「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臨之,為取滑健能,不計其遍數」。(《筆勢論十二章》)
可見,剛開始寫時,無法盡得其形勢,這時首先要「正手腳」,即把點畫寫像,第二步稍得形勢,第三步就要和原帖較為接近了,第四步力求寫的更加遒潤自然,第五步兼加抽拔,即能做到自然提按,提高筆畫線條的質量。
下面我們來欣賞王羲之臨的鍾繇《宣示表》
用筆老辣,氣韻連貫,神采飛揚,俯仰生姿。這應該可以算是優秀的臨摹本了,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其實,我認為臨帖應分為幾個階段,循序漸進:
一、精臨
這個階段要求做到有古無我,盡量求筆畫的相似及形似,完全根據原帖的樣子來臨摹。最佳的方法是把原帖放在旁邊,一開始先寫某一個字,一筆一畫跟著他寫,熟練後可以幾筆幾筆地寫,可適當提高速度。注意,這個階段不需要我們加入任何的自我元素,只求與古人最大程度的貼合相似,在臨摹時因注意字型字勢、傾斜等,因注意點畫的起筆、收筆、頓筆等,注意出鋒、藏鋒、逆鋒等細節。
二、通臨
這個階段既要注重筆畫、字型的相似,又要注意整體的神韻,即要求我們或一行或幾行或整篇地臨,可以訓練我們書寫的節奏、書寫的連貫,可以訓練我們對章法的處理等。
三、背臨
這個階段要求我們在不看原帖的情況下盡量還原原帖,要求書者對原帖有較深入的掌握與理解,能夠記住原帖的字型、筆畫等,難度系數較大。
四、意臨
這個階段的前提是書者對原帖有較為通透的理解,能高度掌握書寫的技巧方法。意臨時往往會在原帖的基礎上加入其它書家的風格特點,融入個人的風格,往往與原帖並不像,當然前提是你已經能臨的像了,如果一開始就自詡為意臨,那是大大沒有益處的,甚至可以說是自欺欺人,適得其反。意臨作為書法臨摹的最高境界,可以說難度系數最大,也最具有迷惑性,下面我們可以來欣賞幾位名家的意臨作品:
❼ 書法臨帖的方法及要求
書法臨習就是依照范帖進行書寫基礎訓練和作品欣賞,它是接受書法傳統,發展書法的必由之路。書法臨習的基本內容是書寫技法、書法形象作品精神。
臨習方法:
(1)讀帖
書法臨習應先動腦後動手,未臨摹之前,先要理解,這就需要讀帖。讀帖就是體會范帖的神韻,認識范帖,分析它的寫法,掌握它的基本特點和規律。
(2)摹帖
摹帖就是直接依託在范帖或其仿樣上書寫。常用的摹寫形成有四種。
仿影法:把透明的紙覆在范帖上,照著紙面上透過來的字影描摹。
描紅法:在印有紅色範字的紙上描摹
廓填法:也叫雙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書寫紙覆在范帖上,用硬筆沿字點畫的外沿精確勾畫,然後照空心字描摹。廓填法的好處是在勾勒過程中能加深對范帖點畫形態的認識。
豐肌法:就是把透明紙覆在范帖上,用硬筆在字的點畫中線上勾畫,然後看著字帖沿單線描摹。
(3)臨帖
臨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一邊,憑觀察、理解和記憶書寫。常用的臨寫形式有四種。
對臨法:反范帖放在眼前對照著寫,可以寫得與範字一樣大,也可以放大或縮小。
背臨法:不看范帖,憑記憶書寫臨習過的字。
意臨法:不求局部點畫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對帖的大關繫上和神韻的把握上。
創臨法:運用對范帖點畫、結體、篇章和風格的認識、書寫范帖上沒有的字,或聯字成文,創作作品。
臨帖要求
字帖應放置於書案左上方。硯台放在右上方,練慣用紙正對自己,不能歪斜,書寫時紙可上下左右移動。 墨不可蘸得太飽,養成完後再蘸的習慣,不能寫一筆就蘸墨。
書法格式為從上到下豎寫,先右後左。 每天的臨帖時間應保證半小時以上,至少應寫三十字,節假日也不要間斷。如欲在書法上有所成就,這點時間是很不夠的。
初學可參照點畫運筆動作圖示,但千萬注意這只是為初學方便而提供的圖示。事實上點畫的運筆都是一氣呵成的,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動作的重復。因此,臨寫點畫既不能信手塗雅,也不能像木偶一樣動作僵化。一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臨習中逐漸領悟筆法,否則一旦形成不良習慣,糾正起來就不容易了。
字的結構要經過長時間臨習才能掌據。應先看清楚字再下筆,盡量養成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的習慣,不能看一筆寫一筆。特別要注意第一筆起筆的位置。初學只要能把字工整地寫在格子中間就算達到目的了。
米字格是供臨習書法的界格紙,臨習時對照範本字形,掌握點畫位置,充分利用米字格,能幫助我們盡快掌握字的結構安排,為過渡到“背臨”奠定良好的基礎。
❽ 臨帖的三種基本方法
臨帖的三種基本方法:
1、對臨:將範本置於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
2、背臨:不看範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3、意臨:臨寫範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選帖以後,開始臨帖,從鉤摹或影格開始,再進入對臨、背臨。
1、鉤摹。即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紙,如有光紙、硫酸紙等,蒙在選好的帖上,用毛筆或用鉛筆沿著範本的字,用極細的淺色的線條沿著字形的輪廓線鉤出字的輪廓,稱「雙鉤」。
2、影格。用比較透明的紙蒙在範本上,為了不讓範本受墨跡污染,在兩層中間可以放一張完全透明的薄角膜片,然後照字的筆畫,用「描紅」的辦法,一筆一畫地臨寫,這就是影格。
臨 注重字的上下連貫,左右映帶,著眼法帖的精神風貌。
臨可分兩種,一種是實臨,即把帖放在面前,依樣而寫;另一種是空臨,即把帖中的字背出來,空閑的時候,既不用帖,也不用筆墨紙張,而是邊回想邊用手比劃。空臨能提高書寫的手感,可加深對法帖的印象,是一種非常經濟便捷的臨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