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古代和現代還有哪些通訊方法

古代和現代還有哪些通訊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3 02:13:13

1. 從古到今有哪些信息傳遞方式

1、驛傳,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在途中設有驛站,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傳統的郵驛僅用來傳達政令及軍情,民間通信無法利用。

2、書信,通過郵差郵遞的書信用語言文字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和進行思想感情交流,親筆給親戚朋友寫信,不僅可以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給受信人以「見字如面」的親切感。

3、電報,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通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該信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摩爾斯編碼。

4、電話,通過電信號雙向傳輸話音,設置在電話通信起點和終點的用戶側,能夠方便地實現終端用戶之間的呼叫和通話。

5、電腦,以資料庫管理系統為基礎,輔助管理者提高決策水平,改善運營策略的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具體包括數據的採集、存儲、加工、分類、排序、檢索和發布等一系列工作。‍

2. 古代 近代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法有哪些,特點是什麼

古人有:
古代:烽火、驛傳
現代:電話、信、電子郵件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王命傳龍節
戰國時楚國的信節。青銅制,長條形,首端刻鑄龍形紋飾。正背兩面分鐫「王命、命傳、賃一棓、飲之」,共九字。此種銅節已發現多枚,凡因公事往來之持之可以宿止驛傳,並得飲食。
十萬火急將軍令
西夏銅牌有信牌、內宿待命銅牌、守御牌三種形式。圖中銅牌為信牌,也稱軍令牌,為銅質合套式,由上蓋和下底兩部分組成。整體為上方下圓,上方有長方形穿孔,可系繩或用皮帶固定在身上,使行軍或傳遞命令時不易丟失。
圓形部分直徑15厘米,圓蓋邊有0.6厘米的半圓邊圈,中間鐫有正楷西夏文「敕然馬焚」(漢字釋為「火急馳馬」)4字,圓蓋下邊部分平展光滑,牌的另一面上半部分外圈也有一個寬0.6厘米的半圓圈,牌中刻有四連忍冬花捲草飾紋,可插入有文字的銅牌中。銅牌的製作工藝相當精緻,銅質密度很好,沒有砂眼,外表規整美觀。據考證,西夏人著《文海》對「信牌」釋曰:「迅速緊急之燃馬上用,故名信牌」,說明此牌為緊急軍務即十萬火急時傳達軍令的專用符牌,是西夏軍隊中官職級別較高者才使用的。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宋軍在元豐五年(1082年)六月同西夏的戰爭中,斬西夏「統軍威明墨沁威,副統軍阿布雅,得銅印,起兵符,兵馬軍書,並獲蕃丁頭凡三十八級,詔以印符契兵馬軍書來上」。這里所說的「兵符」即為「符牌」或為調軍專用的「軍令信牌」。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寫的比較簡略,若有誤,請諸位斧正!謝謝!!)
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

古代通信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鍾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志。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於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只。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信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信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信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現代:
手機、電腦、商務痛、電話、廣播、電視、書籍等等......
語言,眼神,手勢,手機、電腦、商務痛、電話、廣播、電視、書籍,網路,等等,太多太多了

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

發郵件 發簡訊 打電話 發傳真 視頻會議 衛星定位 郵遞 如QQ等聊天工具傳遞信息 等等一些高科技方式

快速投遞,網上傳遞,手機,電話,小靈通,書信,快報,廣告 發郵件 發簡訊 打電話 發傳真 語言,眼神,手勢,手機、電腦、商務痛、電話、廣播、電視、書籍,網路

3.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和現代傳遞有哪些

一、現代
⒈有線通訊傳輸,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⒉無線通訊傳輸,對講機,行動電話,收音機。 ⒊數字通訊傳輸,網際網路,數字電視。 ⒋紙張通訊傳輸,書信,報紙等。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馬按規定次序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180里,再快日行300里,最快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消息,傳遞速度達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二、古代
中國: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烽火 外國:有漂流瓶等。 特殊方法:
⒈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⒉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 ⒊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 ⒋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⒌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4. 古代和現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什麼變化

1、古代: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烽火 ,漂流瓶等。

2、現代:有線通訊傳輸,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無線通訊傳輸,對講機,行動電話,收音機。 數字通訊傳輸,網際網路,數字電視。 紙張通訊傳輸,書信,報紙等。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現代通信-網路作為快捷的通訊方式,越來越讓人接受。像郵箱,只要輕點滑鼠,幾秒鍾之內好友就會收到你發的郵件。

又如像QQ、MSN這些聊天工具,也被人接受,同時存在因為以虛擬數字傳遞為基礎造成這種傳遞方式漏洞百出越高新越容易信息崩潰,即使常備份也抵不住數據外溢黑客攻擊,同時因為其傳遞速度快捷也容易使錯誤的不安分的信息快速傳播。

(4)古代和現代還有哪些通訊方法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250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5. 聯系方式的多樣性,古代人們的通信方法有哪些

1、烽火傳訊

在中國古代,為傳遞軍事情報的需要,人們曾設立了烽火台,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指煙及火,「晝則舉烽,夜則舉火」。煙在唐朝時也稱「狼煙」。

因為當時的突厥、鮮卑、吐蕃等少數民族都崇尚狼,其軍隊在當時被稱為「狼兵」,其君主被稱為「狼主,狼煙的意思就是狼來了。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台台相傳,一直傳到軍營。

2、風箏、天燈傳訊

風箏,如今用於娛樂,在古代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春秋時期,魯班曾仿照鳥的造型用木頭做成「木鵲」,這成為風箏的前身。至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人們用竹篾做架,糊紙做成「紙鳶」。

五代時人們在紙鳶上拴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天燈,也稱孔明燈,如今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現代人多作為祈福之用。在古代多用於軍事通信,有點像如今的信號彈。

3、鍾鼓傳訊

鍾和鼓,都是打擊樂器,通過敲打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響。除了作為樂器外,二者均可通過聲音傳遞信息,尤其是鼓,在古代軍事領域應用廣泛。

4、燈塔、通信塔傳訊

公元前7世紀,古埃及誕生了人類最早的燈塔。燈塔的作用主要是指示危險的海域、引導船隻航行,通過燈塔上的不同顏色或者不同明暗的光或煙來輔助航行。

18世紀的法國,在巴黎和里爾之間出現了一種通信塔,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通信塔,上有木柱和橫桿,人們利用望遠鏡查看塔頂木柱和橫桿的形狀變化而獲得信息。咦?這貌似與我國的烽火台有相似之處噢!此外,還有利用旗語、手語傳遞信息的。

5、郵驛接力傳書

郵驛是國家出現後,專門為政府傳送公文和傳遞軍情而設置的國家通信機構。主要通過在交通干線上,每隔一段設置一個驛站,即負責傳遞公文、轉運官方物資及供應來往官員食宿的機構,並備有馬匹和驛夫。

遇有緊急軍情,採用接力方式傳遞信息。我國的驛站始於周代,稱為傳舍,以後歷代有不同的名稱,如郵亭、郵置等,後來統稱為驛站。郵驛制度彌補了烽火台傳訊雖快但信息不具體不明確之缺點,後與烽火台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6、個人長跑傳書

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人的長途跑步來完成。如《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稱,能日行八百里。國外亦有馬拉松的故事。

7、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被匈奴扣留,他英勇不屈,遂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去。

後漢昭帝再派使節到匈奴,得知蘇武仍活著,便用計謊稱漢昭帝打獵時,射到一隻足上系有書信的大雁,信上說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匈奴單於聽後大為吃驚,見無法抵賴,只好將蘇武放回。

8、信鴿傳書

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唐朝宰相、詩人張九齡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歷代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6. 現代和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古代人的通信方式: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而在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這是一般的信息傳遞,戰爭中,烽火狼煙,都是通信方式,數量方位的不同,表示的敵人數目方向也不同,還有鴿子,海上的旗語,當然,普通人之間的信件就多由人來捎遞,或是乾脆的口頭捎信(以致捎到最後都變樣了),等多種方式。
現代的通信方式就多了,最常見的有線/無線電通信,激光通信,網路通信。
現代的通信方式遠比古代的先進的多,也可靠的多,而且更加的普遍,人與人的聯系十分緊密,而不像古代那樣,多為國家或是軍隊使用。重要的是,現在很多的通信方式都更注重保密性,這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樣,也比古代有了更多的副作用,比如有人說的手機依賴性。

7. 我國古代和現代有哪些通信方法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
1、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目的地。
2、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3、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4、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還有比較常用的就是飛鴿傳書!打仗時 軍隊用狼煙來告訴友軍敵人進攻了!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8. 中國古代到現代通訊方式的演變

1、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

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鴻雁傳書」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千百年,而「鴻雁傳書」也就漸漸成了郵政通信的象徵了。

3、飛鴿傳書

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

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

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

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4、風箏通信

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5、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

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6、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

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7、郵遞

以實物傳遞為基礎,雖然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但越簡單越真實,越純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傳遞最簡單最純朴的方式,更不因傳遞速度過快造成信息的溢漏;

快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因為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需求面也越來越高,但其發展受交通運輸制約無便利的交通運輸怎麼也快不起來。

8、電話

電話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與網路電話,其傳遞方式與網路方式優缺點基本相同,與網路方式不同之處在於電話不能直接傳遞文字圖片,與郵遞方式不同在於不能傳遞實物。

9、傳真

傳真是近二十多年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

將文字、圖表、相片等記錄在紙面上的靜止圖像,通過掃描和光電變換,變成電信號,經各類信道傳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過一系列逆變換過程,獲得與發送原稿相似記錄副本的通信方式,稱為傳真。

傳真的主要技術有:掃描技術,記錄技術,同步同相技術,傳輸技術。傳真的通信過程包含掃描,光電變換,圖像信號的傳輸,記錄變換,收信掃描和同步同相。

傳真是基於PSTN的電信信號通過設備中轉傳真信號。直接由於科技大迅速發展,電子網路傳真逐漸成為取代傳真機的新一代通信工具。

10、衛星電話

基於衛星通信系統來傳輸信息的電話就是衛星電話。

衛星電話是現代移動通信的產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補現有通信(有線通信、無線通信)終端無法覆蓋的區域,為人們的工作提供更為健全的服務。現代通信中,衛星通信是無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現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衛星通信中得到應用。

11、電報

電報,就是用電信號傳遞的文字信息。通訊越來越迅捷,電報的作用已經不是很大了,也許有一天電報就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電報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

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

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12、數據通信

計算機網路中傳輸的信息都是數字數據,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就是數據通信方式,數據通信是計算機和通信線路結合的通信方式。在數據通信中,按每次傳送的數據位數,通信方式可分為:並行通信和串列通信。

並行通信是一次同時傳送8位二進制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需要8根傳輸線。並行方式主要用於近距離通信,如在計算機內部的數據通信通常以並行方式進行。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傳輸速度快,處理簡單。

串列通信一次只傳送一位二進制的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只需要一根傳輸線。串列方式雖然傳輸率低,但適合於遠距離傳輸,在網路中(如公用電話系統)普遍採用串列通信方式

9. 古代和現代都有什麼傳遞信息的方法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5.鍾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
1.擬態與手勢語。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一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徵。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徵其長頸。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里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在身體上塗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老習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塗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繪身裝飾。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一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我國雲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麵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我國雲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台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於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斗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范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里,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鑽孔石珠、鑽孔小礫石、鑽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於額前,或結於背後,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扎緊。浙江東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婦女,頭飾用竹筒製成,長三尺左右,外麵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後都釘有一個銀牌,並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里,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臨近或敵對氏族群體之中,原始廣告傳播的功能也表現得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廣告「告知」功能。
根據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對眾、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里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廣告傳播媒介。
二借代物——廣告信息傳遞的特定標記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更多的則是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廣告信息的傳遞。這些自然物,一種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樹木、岩石等,另一種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尚沒有被有意識地專門用來當作廣告媒介來使用,而是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這種借代物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我國古代社會結繩記事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描述,《周易》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載:「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結繩法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台灣高山族人記錄約會日期,就按天數打若干繩結,每過一夜即解開一結。西藏珞巴人則是每過一天用刀割一結,直割到最後一結就表示到期,繩結解完表示赴約之日。雲南獨龍人單獨出遠門,往往要在腰間系一麻繩,走一天打一結以記錄走出天數。瑤族在二人發生糾紛時常在頭人面前獲得裁決,其方法是,爭執者各執一繩,誰訴說一理由即打一繩結,直至說完為止,繩結多者勝訴。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也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酒店肆、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用繩串綴,下綴幌綢、五彩條狀織物、各種料珠或排穗,也有許多造型獨特的幌子,由粗麻繩打結編織而成。在這里,繩節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為另一種符號語言。史書上也曾記載我國各地刻木記事的歷史事實,如《後漢書》載,「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以為信」,雖無文字,亦不敢違。《嶺外代答》也載:「瑤人無文字,其要約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執其一,守之甚信。」《雲南騰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風俗,一切借貸賒用、通財期約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為符,各執其半,如約酬償,毫發無爽。」 刻木為記的習俗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則演變為官工的銘刻或名人商品的標記,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視為商品商標和標記廣告的源頭。
(3)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4)鼓。原始的信息傳遞法既有作用於視覺的,也有作用於聽覺的。作用於聽覺的信息傳遞主要藉助於音響傳播工具來進行,其中以信號鼓最為常見。我國基諾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樹木的兩端鑿空,再縛以帶毛的黃牛皮,懸在樹上用木槌敲擊,每逢年節,一聽鼓聲即男女老幼雲集,唱歌跳舞。
(5)竹號。我國怒族在喪禮時用竹號傳播信息,通過吹奏不同數量的竹號來向全村報喪。竹號的數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減:未婚死者吹一個竹號,已婚者吹兩個,老人和首領吹五六個。部落成員聞訊隨即趕到死者家裡,送來雞蛋弔唁。進入階級社會,隨著行商坐賈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吹、拉、彈唱等信息傳播工具,如漢代商人就有吹簫賣貽糖的記載。
(6)音響器具。我國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鍾、陶塤,姜寨遺址的三孔陶塤都具有音樂發聲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聲響廣告的形態日益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都有可能成為聲響廣告的傳播媒介,如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碗、盞、盆等,與娛樂相關的簫、琴、瑟、鼓、鑼等,也成為了廣告信息傳遞的工具。出於廣告宣傳的需要,許多商人還專門製作了表現行業特徵的響器器物,比較典型的就有貨郎的撥浪鼓,剃頭理發者所用的鑷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銅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廣泛使用,說明廣告傳播的方法、途徑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傳播活動的頻繁和傳播技術的進步,人們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針對性地傳遞廣告信息。媒介形態的豐富,使人類的廣告傳播在更寬泛的地域內進行,並傳遞著更為豐富的思想、文化及商業信息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取消
.zaihua5056 | 2009-09-21 08:43:24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
可以用火把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10. 古代和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有哪些方式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古代和現代還有哪些通訊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編織披肩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36
集體備課的步驟和方法微博 瀏覽:802
易拉罐做花籃簡單方法 瀏覽:706
如何抓住漲跌的方法 瀏覽:844
種草花常用方法 瀏覽:222
租戶如何對付物業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534
五級量化表分析方法 瀏覽:356
綁魚鉤的方法簡單圖解 瀏覽:782
石廠輸送帶的安裝方法 瀏覽:851
防爆棍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633
藍牙連接檢測設備方法 瀏覽:72
姬存希煥顏乳使用方法 瀏覽:786
鰻麥雞胸沙拉的食用方法 瀏覽:322
胸下肌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677
數字萬用表電容測量方法 瀏覽:591
電腦怎樣復原系統文件和設置方法 瀏覽:645
小產串門怎麼破解方法 瀏覽:440
電商拍照構圖方法和技巧 瀏覽:924
15乘以35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2
老人尿失禁治療方法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