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稻種植是如何實現全程無人機械化作業的
水稻種植實現全程無人機械化作業的過程是:首先採用無人駕駛旋耕機完成土地耕整;然後採用無人駕駛水稻旱直播機進行水稻播種;再採用無人駕駛高地隙噴霧機和無人直升機完成了施肥和施葯等作業;最後由無人駕駛收獲機和運糧車協同完成收獲作業。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增城教研科學基地,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羅錫文團隊的水稻無人農場喜獲豐收。「我們的水稻無人農場已經實現耕、種、管、收的全程全面機械化,未來該項技術有望推廣至全國各地。」羅錫文說。
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已經出產了首批大米,這批大米的耕、種、管、收均由無人駕駛的農機完成,在國內尚屬首次。
(1)農場水稻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無人農場
「無人農場能把作業人員從繁重的駕駛操作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羅錫文介紹說,無人農場是實現智慧農業的一種途徑,包括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等五大特點。
在無人農場,旋耕機、拖拉機等機械,按照設計好的程序,自己從機庫開到田間作業再回到機庫,輕松將農活完成,全程實現無人化。
自2004年,羅錫文團隊就開始研究農業機械導航及自動作業,突破了十大關鍵技術,先後研製出無人駕駛旋耕機、播種機、插秧機、高地隙寬幅噴霧機和收獲機,實現了耕整、種植、田間管理和收獲全程無人機械化作業。
㈡ 水稻也可以土栽嗎
水稻旱作是為了克服水稻種植過程中水耗費過大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種植方式。主要的方法有孔栽法、紙膜覆蓋旱作法和高產半旱作技術。其中的水稻旱作孔栽法是在 美國新奧爾良的泰斯農場發明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濕潤免耕的土地上,用小巧的打孔播種器(機)在土中打一直徑約3厘米、深13—15厘米的孔,打孔時隨 即播下1~2粒稻種,播完後以土肥掩蓋孔,並在孔中灌滿水而孔周圍土壤僅以濕潤為宜。一般情況下,在下種後40天內可不給水,使稻苗的蔸根長得深且有茁壯 的根系,能有效地吸取地下的水分,在稻秧生長的同時,可在行間除草一次,這樣既除草又起到了中耕作用,40天後如無雨,可再浸灌一次,直至成熟收獲。
㈢ 我的世界水稻怎麼種植 水稻種植方法介紹
種植作物需要耕地之類的處理,簡單的用作物種子和泥土互動是沒有用的,具體種植方法見下。(不同種類的作物會分開敘述)
首先你需要一些:種植地(不同作物的種植要求不同
詳情見下)、鋤頭(一些作物需要耕地)、水源(並不是所有作物都需要水)、種子(有些作物本身就只種子如:土豆)。
圖片為各種作物和它們的生長情況。
第一類:泥土種植類。(包括小麥、土豆、胡蘿卜、西瓜、南瓜)
此類作物需要耕田。
第一步:找到一片土或者自行放置一些泥土(你可也可以製作農場)。
第二步:確保該區域泥土附近有水源(水方塊,或流動的水方塊),你可以直接在水源附近的泥土耕種或者放置一個水源。
第三步:耕地,使用鋤頭(不分材質)互動泥土(即在默認設置的情況下右鍵)。
圖片為:與鋤頭合成的有關合成表。
完成圖:
第四步:播種,使用種子和耕地互動。(你可以使用骨粉加速生長)
PS:南瓜和西瓜需要留出生長空間,級上圖未被處理過的泥土部分。1.7+的版本會有甜菜
㈣ 我的世界怎麼種植水稻 種植水稻方法
種植作物需要耕地之類的處理,簡單的用作物種子和泥土互動是沒有用的,具體種植方法見下。(不同種類的作物會分開敘述)
首先你需要一些:種植地(不同作物的種植要求不同 詳情見下)、鋤頭(一些作物需要耕地)、水源(並不是所有作物都需要水)、種子(有些作物本身就只種子如:土豆)。
圖片為各種作物和它們的生長情況。
PS:南瓜和西瓜需要留出生長空間,級上圖未被處理過的泥土部分。1.7+的版本會有甜菜。
㈤ 水稻的具體種植方法 詳細點
㈥ 水稻種植全程實現機械化,這樣做有什麼利與弊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水稻大國。說到水稻種植,我們一定會想到一位老者,那就是袁隆平老爺爺。在我們很小的時候,袁隆平就出現在了我們的教科書上,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因為有了他人人才能吃飽飯,他是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同時也被譽為“稻田裡的守望者”。是的,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他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也正是因為有了雜交水稻,中國人才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吃飽飯。
接下來來說說機械化的弊端。首先,中國目前農民這個職業還是農村的老人在做,所以說一般想要發展成機械化操作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老人並不是很有知識文化。其次,我們要考慮到是不是說有的地形都適合機械化,如果地勢不是很平坦的話是不適合的。所以說機械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㈦ 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是大關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全縣糧食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單產,增加總產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為此,推廣應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
1.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蟲強的優良品種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生產條件、經濟條件、栽培水平及病蟲害發生危害等情況,選用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能力強、抗倒、分櫱強、成穗率高、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如:宜香725、Q優6號、宜優1988,其中以宜香725品質最佳)。
2. 培育壯秧
培育壯秧是水稻增產的關健技術措施之一。生產實踐證明,培育壯秧應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應大力推廣應用旱地育秧技術,旱育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的返青期,有效分櫱率高,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旱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2.1壯秧標准
根:根系發達、粗短、白、無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葉綠,葉片上沖不披散。生長旺盛,群體整齊一致,個體差異小,苗體有彈性,葉片寬挺健、葉鞘短、假莖粗扁,到秧齡30天達到3個以上分櫱。葉色深綠,綠葉多,黃、枯葉少,苗高適中,無病蟲。
2.2播種
2.2.1種子准備
選購經過審定,經過試驗示範適宜當地種植,抗病蟲、抗倒、分櫱強、穗大、結實率高的優質、高產品種種子。
2.2.2苗床准備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菜園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細整地,做到土壤細碎無大土塊,按1.5-1.6米理墒,溝深30厘米,廂高15厘米;按每畝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1500-2000公斤、普鈣50公斤、鉀肥5-8公斤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將農家肥與普鈣需充分混合堆漚發酵,施肥時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平整墒面等待播種。
2.2.3浸種催芽
浸種前將種子攤曬1-2天,再用3%的多菌靈葯液浸泡12小時,清水淘洗,直到水變清時開始浸種。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後將種子淘洗干凈,再用50-60℃的水將種子預熱,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溫度保持在30-35℃,24小時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後逐步降溫至20℃左右,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芽1天後即可播種。
2.2.4播種
播種期: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當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既即可播種,我縣播種期安排在4月上旬為宜;
播種:稻種做到稀密均勻,每畝苗床播種10-12公斤為宜。播種後搭棚蓋膜,保溫保濕,防止由低溫引發的爛芽爛秧,減少生產損失。
2.2.5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種後,當苗床出現雜草要及時除草,除草採用人工輕輕拔除雜草,防止傷及稻苗。
水肥管理:播種到2葉期保持苗床土濕潤,2葉期後要控水降濕防病。當苗床出現土干發白或早、晚秧苗葉尖無水珠或秧苗開始卷葉時,應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溫天氣中午揭膜通風降溫防止高溫燒苗。在2葉期每畝施尿素5公斤作斷奶肥、促進生長健壯;在4葉期每畝施尿素7-8公斤、鉀肥2-3公斤促進分櫱;在4.5-5葉期進行煉苗,准備移栽,移栽前3-4天每畝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病蟲防治:在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農葯防治苗期病蟲害,防止病蟲害傳入大田,減少大田病蟲害的發生率。
3.移栽
3.1粗細整田、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後及時翻犁,翻埋殘茬,栽前再進行犁耙。精細整田,達到田面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 無水」。 底肥堅持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施用。栽前結合稻田翻犁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結合耙田畝施普鈣40-50公斤、鉀肥8-10公斤作底肥。
3.2適時煉苗,適當早載
旱育秧宜適當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秧齡30天左右,秧苗長至5-6葉期移栽為宜,因旱育秧根系發達,秧苗過大,在起苗時易造成根系損傷。
3.3合理密植
根據稻田肥力的高低,確定移栽密度,移栽時視秧苗分櫱情況,每窩栽帶櫱苗1-2苗。
雙行條栽:大行0.9-1.0尺,小行0.4-0.5尺,窩距0.4-0.5尺。1998-1999年在翠華鎮、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2年進行雙行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雙行條栽比常規移栽分別畝增產76.4公斤和88.5公斤,增11.2%和13.3%。
廂式條栽:按5尺開廂,溝深0.8-1.0尺,每廂栽5-6行,窩距0.4-0.5尺。1998-2000年在金坪村花塔村民小組連續3年進行廂式條栽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廂式條栽比常規移栽畝增產63.2-76.8公斤,增10.6-12.1%。
拋秧:每畝拋秧1.5-1.8萬苗,拋秧做到稀密均勻。1998-2000年在雄魁村魚蘇村民小組連續3年進行拋秧與常規移栽對比試驗,拋秧比常規移栽畝增產72.1-79.3公斤,增9.8-11.1%。
4.田間管理
4.1追肥
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鉀肥4-5公斤、硫酸鋅1.5公斤作追肥。在移栽後10天左右追施提苗肥,促進有效分櫱,占總追肥量的30-35%;在孕穗期追施攻粒肥,占總追肥量的65-70%,以提高結實率及促進籽粒飽滿。
4.2合理灌水
在水稻生長期間為促進根系生長良好,增強吸收能力,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為中心,增強根系活力為目的。返青期以適當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灌溉,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餘時期均以保持濕潤為主。
分櫱期要求淺水促櫱,分櫱後期宜適當曬田控櫱,減少無效分櫱,增加通透性,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曬田控櫱時不宜重曬;乾旱季節,要抗旱灌水,以免脫水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蒸煮食用品質;灌漿成熟期要做到干濕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收割時,做到田間無水,以免稻穀浸泡在水中影響米質。
5.病蟲害防治
5.1主要病蟲害
在我縣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蟲害有:稻飛虱、稻螟、粘蟲、稻負泥蟲等。
5.2防治措施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種植抗病蟲品種為中心,以健身栽培為基礎,葯劑保護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5.2.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灌水;及時清除遭受病蟲危害的植株,減少田間病蟲基數;水稻收獲後及時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破壞病蟲害越冬場所,降低來年病蟲害基數和病蟲害發生率。
5.2.2化學防治: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水稻生長期間,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葯防治病蟲害,施葯後保持田間3-6cm水層3-5天。
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種24小時,洗凈後催芽;每畝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稻瘟病。
用10%強氯精500倍液浸種48小時,用20%噻枯唑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用45%代森銨水劑500~800倍液浸種24~48小時。在水稻三葉期和移栽前5天各噴施1次10%強氯精500倍液,每畝用35%克壯·葉唑可濕性粉劑28~35克,或15%葉枯唑可濕性粉劑20~25克,或45%代森銨水劑23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水稻白葉枯病。
每畝用20%粉銹寧乳油50-76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3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50-75克、加水100公斤噴霧,或拌細土25kg撒施防治水稻紋枯病。
抽穗前5~10天每畝用5%井崗黴素水劑150毫升或20%粉銹寧乳油75毫升或或12.5%紋霉清水劑15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霧防治1~2次防治水稻稻曲病。
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5%銳勁特膠懸劑1200-1500倍液噴霧防治稻飛虱。
播種或移栽前每畝用3%的呋喃丹顆粒劑2.5-3公斤拌細土15-20公斤撒施;移栽時用90%的敵百蟲晶體0.5兌水400-500公斤浸秧苗10分鍾;大田期用50%的殺螟松乳油或50%的巴丹水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螟蟲。
用百蟲或50%殺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25%殺蟲脒或25%殺蟲雙500倍液、20%速殺菊酯或2.5%敵殺死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水稻粘蟲。
每畝用25%敵百蟲粉3-4斤;或煙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乾時撒施;用50%殺螟松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霧防治稻負泥蟲。
㈧ 日本如何種植水稻
一 、日本水稻種植秧機種類
1.低成本乘座插秧機。2000年日本生產的插秧機中,實現乘座式功能、步行式價格是機具發展目標之一。目前日本各大公司生產出相應的四行乘座式機型洋馬PE一1、久保田SPJ40A、三菱MPR42、井關PP4等,這些機型的價格均在70萬日元左右。
2.免耕插秧機。這類機型帶有淺栽旋耕裝置,可以解決季節緊張及降低農本的問題。
3.施肥插秧機。這類作業機具將施肥、插秧一次完成,肥效高,增產效果顯著,日本已推廣應用了30%以上,我國北方地區也正在試用之中。
4.環保插秧機。為了降低農葯污染, 三菱公司推出MKP610型插秧機,機上裝有再生紙滾筒, 它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以及隔斷菌核的遊走而產生的病源,大大降低農葯應用的污染。
5.密植插秧機。這類產品的特點是在高速雙排行星輪系的種植機構上,設置了秧爪左右擺動機械, 實現一組秧針各插一行的要求, 原來的6行機成為12行機。這種栽植方式有些類似於我國南方稻區20× 20am的常規規格, 但似乎與寬行窄距的水稻種植模式相悖。
二、直播機械化新技術
日本20世紀90年代開發了較多的水直播機及早直播機型, 近年來又開發了環保型直播機, 實現了除草、滅菌、減少農葯使用的有機栽培。
三、水田中耕除草新技術
日本水稻種植強調機械中耕除草技術,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其創新的重點除了行間除草外還增加株間除草機構。
㈨ 水稻的種植方法
水稻的一生水稻介紹
1、水稻一生概述
水稻從種子發芽到穀粒成熟全生育期中,經過生根、長葉、分櫱、穗分化、孕穗、開花、灌漿到成熟,每一個生育期對外界條件即溫度、水分、空氣、光照、養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掌握它的生長規律,不斷提高水稻的栽培技術,才能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水稻的一生,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從種子萌發到幼穗分化前,為營養生長階段,主要是建成營養生長器官,為生殖生長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從幼穗開始分化到稻穀形成,為生殖生長階段,此期主要是長穗、開花、灌漿、結實。構成產量器官,同時,根據水稻外部生態顯著變化的情況,又將其劃分為若干個生育時期,這些時期通常包括:秧苗期,移植返青期,分櫱期、孕穗拔節期,抽穗開花期,灌漿期,黃熟期等。這兩個階段和這些生育期是互相交叉,緊密聯系,相互制約的。
2、水稻優化控灌技術
水稻是喜水作物,從播種到收獲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水稻的各個生育階段對水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掌握水稻各生育期需水規律,實行科學用水,是奪取水稻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2.1水稻節水技術概述
水稻和水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人們把水稻稱為水生作物,這說明它離不開水,水稻需要在一定水份條件下生長,這是它的生理需要,但是,水稻又和它所需要的生態環境分不開。人們稱水稻是水生作物,但水稻的一生並不是每個生育階段田面都要保持水層。有時田面需要淺水,有時不需要水層,實踐上看,水稻是一種半水生作物,這就為水稻節水灌溉新技術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舊的整地和灌水方法,以水整地為主,深水灌,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不利於根系發育,因此普遍低產。高產水稻必須改革稻田的整地灌溉技術,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使水稻有個良好的生活條件,水稻的高產經驗是:「要以根定水」「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增產」;二是「水肥氣熱」這四個條件與土壤肥力相互配合,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水調溫,乾乾濕濕,壯根保葉,提高產量。
在稻田水、肥、氣、熱四大因素中,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水調氣,以水調溫,以水調肥,就可以有效地對水稻生育進行促控,這是水稻節水高產灌溉技術研究的基本原理。節水灌溉具有許多優點。
2.1.1更新土壤生態環境,提高氧化還原電位,能排除有害物質,防止爛根,有利於根系發育。
2、能抑制氮素過量吸收,有抑制無效分櫱效果,並能提高稻株體內的碳氮化,促使結實良好,防止蟲害與水稻穗莖瘟病的發生。
3、使土壤呈氧化狀態,可增加鉀氧化,使水稻的莖桿組織堅硬而不倒伏。
4、可以增加土壤中速效性養分釋放,促進有機質分解,為水稻下階段生長提供良好條件。
5、使稻株既獲得必要水分,又不使其感到氧氣不足,水、肥、氣、熱等因素得到合理調整。在前期能增大土壤晝夜溫差,促使分櫱早生快發,提高成穗率。在中期能夠限制氮素的過量吸收,能控制無效分櫱的發生,推遲封壠,控制葉片的角度和基部節間伸長,提高稻株碳氮化,促進生育轉換,提高抗倒伏能力。在後期能防止根葉早衰,有利於光合作用和干物質的積累,使水稻籽粒飽滿,活桿成熟,增加千粒重。
6、水稻群體,協調生長,能形成高產株型(高產株型就是上邊的三個葉片短,下面的三個節間短,)充分發揮水稻高產優勢。
7、田間滲漏及棵間蒸發等水稻生態耗水的合理調節,減少了稻田養分流失。水稻抗病蟲害能力增強,使水稻高產再高產。
2.2水稻的需水規律
水是肥的「總開關」,也是土壤中空氣、溫度的「調節器」,因而水對水稻的生長直接起著促進和控製作用,,搞好水的管理,對奪取水稻高產關系重大。水稻需水量,稻田水分消耗主要有三種途徑,即「棵間蒸發,葉面蒸騰,田間滲漏。
2.2.1棵間蒸發:就是植株之間所消耗的水量(稱為生態需水)。
2、葉面蒸騰:就是作物將從土壤中吸入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蒸發到大氣中的現象(也稱為生理需水)。
3、地下滲漏:就是當水稻根系活動層中土壤水分超過飽和水量時,滲入到根系活動層以下的重力水。
根據多年觀測試驗所得數椐,水稻日需水強度是;分櫱7.0毫米,孕穗拔節期8.6毫米。水稻整個生育期需水高峰有兩次,第一次出現在分櫱期(峰值主要由棵間蒸發形成的)。第二次峰值在孕穗拔節期(峰值主要是葉面蒸騰形成的)。棵間蒸發的峰值是由於水稻前期植株少,葉面積小,陽光能夠充分照射在水面上,所以棵間蒸發量就高。相返隨著植株的增多和葉面積的增大,葉面蒸騰逐漸上升,到孕穗拔節期日平均需水量達到最高峰8.6毫米,以後逐漸呈下降趨勢,這就是水稻的整個需水規律。
2.3控制灌溉水稻秧田及本田管理技術
2.3.1育苗技術
農諺說的好:「秧好一半稻,壯秧產量高」。水稻育苗好壞對水稻全年生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寒地旱育稀植水稻應用「控制灌溉」技術對育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健壯秧苗,「控灌」技術的優勢更能有效發揮。目前,寒地水稻先進的育苗技術是大棚「旱育秧」(即旱整地、旱作床、旱播種,人工澆水補水)。「旱育秧」主要技術環節有以下幾點。
2.3.1.1育秧場地的選擇
選好育苗地塊,是「控灌水稻」育壯苗的重要環節。要選擇地勢高而平坦背風向陽,靠近水源,土質肥沃,透水通氣良好,保水保肥,底墒充足、灌排方便的旱田地塊。要在秋天去掉根茬、殘株後,用人工或機械耕翻10厘米,整平耙碎。每15畝本田面積需純綠色秧田面積100-125平方米。
2、品種的確定和種子處理
確定水稻品種。要選擇適合本地的中早熟品種。要選擇在當地已種植3-5年的抗稻瘟病和結實率高的品種。
第一積溫區:比如,松粳8號(松98-128)、松粳9號(松98—122)、牡丹江26號(牡98-594)、牡丹江27號(牡99-881)、牡丹江29號(牡98-1130)、龍稻5號(哈99-744)。
第二積溫區:比如,龍粳17號(龍育99-390)、龍粳18號(龍交01B-1330)、龍粳19號(龍選99-196)。綏粳7號(綏98-199)、綏粳8號(綏02-6222)、綏02-6159、綏02-6007、綏02-7015號,龍盾104(龍盾97-1)、墾稻10號(墾92-509)、墾稻11號(墾00-1113)、墾稻12號(墾99-34)、龍稻4號(哈99-85)、)、龍稻6號(哈99-245)、龍稻7號(哈02-220)、莎莎尼等。主推龍稻7號
第三積溫區:比如,龍粳13(龍花96-1513)、龍粳14號(龍D99-904)、龍粳15(龍品02-1)、龍粳16號(龍D99-709)、墾稻11(墾00-1113)、綏粳3號(綏92-188)、龍粳20號(龍育1126號)。
晾曬種子:選擇晴好天氣,在乾燥場地上,將種子薄層攤開,翻曬2-3天,增強種皮的透性,降低種子內抑制發芽物質的濃度,激發種丕的活性,打破種子休眠期,使種子乾燥一致,吸水均勻,發芽整齊,提高發芽率。
泥水選種:目前一般使用泥水選種,去掉漂浮秕谷。
浸種消毒:將種子消毒的葯劑(目前有施保克、使百克)倒入容器中,按要求加清水溶解均勻,再將選出的稻種放入浸泡,浸泡時間長短,主要和水的溫度有關,水溫15℃,需浸泡5—7天,如水溫低於15℃時需浸泡8-10天。一般100斤水浸種80斤。
催芽:催芽播種,有利於出苗快,出苗整齊,秧苗健壯,目前催芽的普遍方法有兩種。火炕催芽和大棚催芽均可。
3、苗床製作和播種
配製床上(營養土)。將旱田豆地土70%和腐質草碳土30%混拌均勻,摻入壯秧劑,混拌均勻即可(營養劑一定要按說明書的用量使用,不需增加任何肥料)。
平整床面鋪墊育秧片。用木板將床面推平整細後將育秧片鋪好,再往育秧片上覆蓋2厘米厚營養土,並一次性澆透底水即可。
播種:適宜播種期為4月10日至4月20日。苗棚內地面溫度達11.5℃以上開始播種。發芽率在90%以上的稻種。每平方米均勻播芽籽0.5-0.6斤。將稻籽壓入土中,覆土0.7厘米,最厚不得超過1.0厘米,播種後用苗床化學除草劑,進行封閉滅草。
4、秧田期管理
出苗期:從播種到出苗為封閉期。此期要保溫、保濕。這個時期棚內溫度不得低於10℃-12℃,適宜溫度是25℃-30℃,最高溫度不得超過35℃。如果氣溫正常,7-9天一葉就能露尖,此期控制苗床水分不要過高,促種子根生長。
此期如果發現床面有點片落干現象,就要及時用腳踩實即可。
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期;此期需5-7天,是一葉伸展期,鞘葉節根伸長,此期管理重點是,地上控制1葉鞘高在3厘米以內,地下促發鞘葉節根伸長。適宜溫度是20℃-25℃,盡量少澆水,干處適當補水,此期應見綠就通風。一葉一心期應澆一次預防立枯病的農葯(見本空間立枯、青枯病的防治)。
二葉一心至三葉一心期;此期需5-7天,是二葉伸展期。地上要控制1葉至2葉的葉耳間距1厘米,地下促發不完全葉節根生長。適宜溫度是20℃-24℃,早晨或晚間要觀察秧苗葉尖處是否有露珠,如無露珠,新展開葉打卷,田面發干,要及時補水,此期要注意通風,加大通風口,晝揭夜蓋。
三葉一心至四葉一心期;此期需7-9天,是三葉伸展期。地上控制2至3葉耳間距1厘米,控制3葉長8厘米左右。適宜溫度是20℃左右,如果發現秧苗發黃脫肥,可在3葉期,每平方米用硫酸銨25克,兌水2.5公斤葉噴,噴後用清水洗苗。此期要加大通風量,減少棚內外溫差。此期還要防治生理性立枯病和青枯病,如發現點,片發病時應立即灌跑馬水沖洗。
移栽前的准備工作:揭膜後,應及時用人工拔除苗床大草,追好送嫁肥,打葯預防潛葉蠅,達到帶肥,帶葯下地的目的。
2.3.2控制灌溉本田及田間管理技術。
整地、施肥、泡田
整地要以秋翻為主,耕層深度應在20-25厘米為宜,秋翻地有利於曬垡熟化土壤,滅蟲滅草。
施肥:基肥泡田前旱整地時施用尿素80-100公斤+磷酸二胺100公斤+氯化鉀150公斤/公頃(基肥一定要在放水前施入)。
泡田:5月初開始泡田,灌水時應由高到低,由遠至近。泡3-5天後進行水整地。水整地的標準是上糊下松,泥爛適中,有水有氣,溝清水暢,埂直如線,地平如鏡。地平如鏡是指同一田塊高低差不超過3厘米,沒有偏臉池:上糊下松指水田表面泥水融合軟活,下部土團粒較大,喧松,通氣性好,這樣有利於插秧,插後返青快、有利於根系的發育。溝清水暢,埂直如線是指引水渠系修整清障,排水溝加深加固。保證灌排通暢,保持條田筆直,夯實加固,防止跑漏。然後用除草劑做土壤封閉處理,目前大多數使用除草劑丁草胺或農思它,用量0.5-1.0公斤/公頃(丁草胺使用時最好是耙完地補水後使用,農思它在耙地混水時施入)。保水5-7天,等水層自然落至花達水時插秧。
水稻本田移栽後,要經過移植返青、分櫱、孕穗拔節、抽穗開花、灌漿黃熟六個生育期。每個生育期中,應用控制灌溉技術都有明確的要求和標准。
2.3.2.1移植返青期
插秧一般都在5月13日-5月20日之間栽秧到全區有10%植株的新生分櫱葉類露出葉鞘。
水稻移栽時田面保持花達水,移栽後不建立明水層,改變了傳統的寸水返青不露泥的淹灌方式。秧苗素質好的水稻返青時間大約在移栽後6-8天左右,秧苗素質不好的大約需要10-12天。(水稻有三黃期,第一期就是秧田的後期,第二期是分櫱末期、第三期是收割前)。這就是說在插前必須使秧苗充分落黃、積累大量的干物質,提高秧苗的含糖量,就是通好風和煉好苗這樣才能使插到地是的秧苗提高對低溫冷害的敵抗能力和抗旱能力。此期稻田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土壤含水量的36.4%-46.8%。占土壤飽合含水量的70%-75%,以田間裂縫(6-8毫米),地不幹皮為標准,如秧苗移栽後馬上建立水層,水稻發根漫,遇到大風天氣造成飄苗現象。移植返青後建立水層的,表面現象看秧苗比不建立水層的葉片綠,不建立水層的,表面看地皮發黑不顯眼,但實際上不建立水層,除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外(如潛葉蠅),還能使地表土直接愛到太陽的輻射,有利於提高地溫,使水稻發根快,白根多,紮根深,有利於提前返青分櫱,給水稻分櫱,用葯,封閉滅草打下堅實的基礎。
移植返期的田間管理。插秧規格:旱育稀植一般在稀播種培育壯秧的基礎上,本田插秧密度由過去的8寸×3寸×3株每平方米37。5穴=112.5株=每畝11.25萬株的密植,減少到9寸×4寸×3株=每平方米25.0穴=75.0株=每畝75萬株稀植或超稀植的9寸×7寸×2株,每平方米14.2穴=28.4株=每畝28.4萬株或9寸×8寸×2株,每平方米12.5穴=25.0株=每畝25.0萬株。稀植、稀插有利於充分發揮分櫱成穗的作用,反而容易獲得高產(栽培形成要因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品種和生產水平等不同,以因地制宜為好,就是說肥田少插、瘦田時當密植)。
(2)插秧期問要在田埂大邊上噴一次防治地老虎的農葯,以防埂邊秧苗受害(通常使用氯氰菊酯)。
2.3.2.2分櫱期
分櫱初期:從10%的稻株開始分櫱至50%稻株有分櫱的時期,如果插秧時間在5月15日,分櫱初期應延續至5月23日-6月11日左右。
分櫱中期:從50%稻株有分櫱至田間總莖粒達到設計穗數80%的分櫱時期。如果插秧時間在5月15日,分櫱中期應從6月12日左右至6月26日左右。
分櫱末期:田間總莖數達到設計穗數的100%的分櫱時期。大約為6月27日-7月6日左右,大約經歷8-10天。
分櫱期水分管理:分櫱初期的0-20厘米根層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85-90%。控制上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分櫱中期的0-20厘根層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80%,控制上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分櫱末期的0-20厘米根層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70%-75%。控制上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
但是根據實踐經驗,分櫱初期和分櫱中期有滅草與施肥要求,此期結合揚肥施葯進行封閉滅草,需建立30-50毫米水層,分櫱期如天氣乾旱,一般要灌4次水,如雨水調和可灌3次水,具體為:
第一次灌水大約在5月23日左右,灌水20毫米,結合灌水施第一次分櫱肥,每公頃施硫酸銨100斤+尿素50斤。
第二次櫱肥補水大約在5月27日—5月29日之間,補水30-50毫米。結合揚肥施葯滅草;施尿素100-150斤+阿羅津3——4並+稻無草15代/公頃,分櫱肥和葯劑滅草同時進行。
第三次補水大約在6月2日—6月4日在灌30-50毫米等其自然落後,看崗處和漏水池子是否有稗草,如果稗草就用快殺稗(二氯喹啉酸)進行莖葉噴霧處理,這樣能使滅草效果接近100%,乘余的田間大草用人工拔除。
分櫱末期重控時間應根據稻苗生長狀況和土質、肥料、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控制灌水的適宜時間和程度,其具體做法是:一看苗量,當達到畝穗數的要求後(達到總苗數的80%時)進行早控(大約在6月20日左右。)二看苗勢,稻苗長勢過旺,封壠過早,應重控。三看葉色。葉色濃綠應早控。四看天氣,陰雨連綿應搶晴天露田。五看肥力,土質肥沃及地下水位高的田塊要早控。6月25日-7月5日左右結合控田後灌水施氯化鉀150斤/公頃。
分櫱期田間管理:分櫱前期田間管理重點防治草荒和潛葉蠅,負泥蟲等促使分櫱早生快發。分櫱後期重點控制無效分櫱和預防稻瘟病,促使水稻健康發展。給水稻孕穗打下堅實基礎為水稻結實創造良好的環境。
拔節孕穗期一般在7月7日—7月26日,大約經歷20天。孕穗拔節前期,從10%稻株拔節到80%的稻株拔節為止。孕穗拔節後期,從80%的稻株拔節一10%的稻株抽出劍葉為止(水稻拔節的標準是莖桿基部第一個伸長節間長度達到1厘米,由扁變圓)。
控制灌溉時,此期田面一般不需建立水層,孕穗拔節前期的0-30厘米根層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90%,控制上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孕拔後期的0-30厘米根層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95%,控制上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此期如有雨可蓄雨水,但時間不要過長)。
孕拔期是水稻生育過程中的需水臨界期,這個時期水稻植株生長量迅速增大,根的生長量也是水稻一生中最多的時期,稻株葉片相繼長出,群體葉面指數將達到最高峰值,水稻生長也將轉移到穗部,所以,水稻對氣候條件與水肥反應比較敏感,稻田不可缺水受旱,否則易造成穎花分化少而退化多,穗小,產量低,因此要適時灌水,使土壤含水量達到飽和狀態。此期還要看天氣狀況,如果降雨,可蓄雨水,減少灌溉定額,以達到省工,節能的目的。根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一般年傷此期基本不用灌水,因為此期正值雨季,再加上植株繁盛,陽光照射不到地面,土壤含水量始終能達到飽和狀態。
孕拔期的田間管理,分櫱末期控完田(大約在6月25日—7月7日左右)灌一次水,施肥氯化鉀100斤—150斤/公頃左右。以後看水稻長相和天氣狀況,如果氣溫高和天氣晴好,水稻托肥,可在7月14日左右結合灌水施尿70-90斤/公頃左右,之後要注意小雨不排,大雨排干,調氣促根保葉,其間要割除池埂大草,預防稻瘟病的發生。
2.3.2.4抽穗開花期
抽穗開花期一般在7月30日—8月10日之間,大約經歷15天左右,抽開期:始穗期(全區10%的稻穗頂端露出葉鞘的日期)、抽穗期(全區50%的稻穗頂端露出葉鞘的日期)。齊穗期:(全區80%的稻穗頂端已露出葉鞘的日期)。水稻抽穗開花期光合作用強,新陳代謝旺盛,是水稻一生中需水較多的時期。此期缺水受旱會降低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影響有機物合成和枝梗穎花的發育,增加穎花的退化和不孕。因此,要合理調控土中水氧關系,盡力保護根系,延長根系生命,養根保葉,迅速積累有機物,提高水稻結實率。
控制灌溉時,此期田面也不建立水層。0-40厘米根層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90%,控制上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如遇到降雨天氣,可蓄雨水。
抽穗開花期田間管理,割除田埂大草,預防穗莖瘟病
2.3.2.5乳熟期
從10%的稻穗中部籽粒灌漿到稻穗籽粒發黃為止。一般在8月11日—8月28日之間,大約經歷18天左右(與氣溫高低和天氣陰晴有直接關系)。
此期灌溉管理不容忽視,否則易造成產量下降0-4厘米根層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75%,控制上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如果遇到降雨天氣,可蓄雨水,但不超過5天。
根據有關資料查明,水稻的上部葉片(即劍葉、倒2葉、倒3葉)所形成的碳水化合物總量的60-80%,積累的干物質重占水稻一生中干物質重量的70%左右。上部頂葉(指倒3葉)製造的有機物質基本上輸送給稻穗,不再向下輸送。下部葉片所造成的養分向根部和下部節間輸送。因此要養稻根、保三葉、長大穗、攻大粒。有利於水稻通氣、養根、保葉、促灌漿,提高粒重和產量。
2.3.2.6黃熟期
黃熟期一般在8月29日—9月18日之間,大約經歷21天左右。80%植株的穀粒變黃時稱黃熟期。
黃熟期水分管理,此期稻田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標准為飽和含水量的60%。如果水稻生長後期乾旱少雨,應在割地前10-15天灌一次飽和水(此期因始終沒建立水層,灌這次水不會影響收割),如果此期放水過早,土壤嚴重缺水,會造成水稻早衰,影響水稻產量和米質,缺水嚴重地塊可減少20-30%。如秋天雨水多可不灌這茬水。
黃熟期田間管理,水稻成熟後要適時收割,作為種子用的可在霜前收割。收割最佳時期是稻穗上部的枝梗應該有三分之二黃化變干,穗基部變黃色,全穗外觀失去綠色,莖葉顏色變黃。在水肥過多的情況下,雖然部分莖葉還有綠色,但穀粒已經變黃,也應及時進行收割。
3、「控制灌溉」在水分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土壤水分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75%時,最有利於水稻根系生長發育。
2、控制灌溉表明早熟品種產量較高,晚熟品種相對較低,熟期越晚的品種,水分虧缺時生育期延遲越多,經研究證明在水分脅迫時間長的情況下,水稻生育期的延長是在齊穗期前,「也就是營養」生長期與生殖生長並進期。
3、在分櫱盛期與生殖細胞形成期,長期處於較低的土壤水勢,則明顯結實率降低。
4、結實期間;對低土壤水勢反應最敏感的時期為籽粒灌漿初期。
4、水稻調查項目及標准
4.1田間調查項目及標准
4.1.1播種期:播種當天的日期。
2、苗期:全區50%植株第一完全葉展開成喇叭狀的時期至移栽的時期。
3、返青期:插秧到全區有10%植株的新生分櫱葉尖露出葉鞘之前。
4、分櫱前期:分櫱始期到有8%植株的新生分櫱露出葉鞘。
5、分櫱後期:有80%的植株出現新生分櫱到有10%的植株開始拔節(即拔節始期,其植株基部莖節間伸長的程度:1cm以上。)
6、拔節孕穗期:拔節始期到有10%植株的稻穗抽出劍葉前。
7、抽穗開花期:抽穗始期到有10%植株的稻穗中部籽粒進入乳熟前。
8、乳熟期:乳期始期到有10%植株的稻穗中部籽粒進入黃熟前
9、黃熟期:黃熟始期到有80%植株的穀粒變黃。
10、本田全生育期:從栽秧到成熟收割的時期。
11、全生育期:從出苗到全區80%的稻穗基部2/3的籽粒達到玻璃質狀,用指甲不易壓碎的程度日期。
4.2生育動態調查內容與方法
4.2.1基本苗數:水稻返青後成活的稻苗數(有分櫱的應包括分櫱數)。
2、分櫱:通過定點觀測每穴苗數,考察分櫱增減動態和最高分櫱數,開始分櫱時每隔5天觀測一次,臨近分櫱高峰期至抽穗期每隔2-3天觀測一次。
3、株高:抽穗前為土面至每穴最高葉尖的高度,抽穗後為土面至最高穗頂(不連芒)的高度。
4、葉齡指數:某生育期的出葉數佔主莖總葉片數百分比。
5、葉面積指數:農田中葉面總面積與農田面積之比。
6、干物重:應分別測定地上植株,根系及總干物重。
7、根系性狀:包括發根數目(莖基部分櫱處發根的數目)、根的分布以及根量(單穴根的體積、鮮重與乾重)。
8、長相:在各主要生育階段內,用田間定穴照相測定。
9、倒伏性:目測記載倒伏日期、原因、程度、面積。
10、倒伏程度:分五級。
0級:植株不倒。
1級:植株傾斜度不超過150。
2級:植株傾斜度在150—450之間。
3級:植株傾斜度在450—850之間
4級:植株傾斜度超過850以上
倒伏面積:目測,以平方米表示
11、稻瘟病:
葉瘟:齊穗期調查,分六級
0級:無病株
1級:植株葉片有針頭大小褐斑點。
3級:植株葉片病斑直徑為1—2毫米,病斑灰色,邊緣褐色。
5級:植株葉片有典型病斑,為害面積為葉面積的26—50%。
9級:植株全葉植死。
穗莖瘟(包括節瘟)於黃熟初期調查,分為六級。
0級:無病株。
1級:全區植株發病率低於1%
3級:全區植株發病率低於1—5%
5級:全區植株發病率低於6—25%
7級:全區植株發病率低於26—50%
9級:全區植株發病率低於50—100%
12、蟲害:潛葉蠅、水稻二化螟證明發生日期、危害程度。
4.3室內考種
4.3.1穗長:穗節至穗尖(不連芒)的長度。
2、有效穗數:每穗結實粒數在5粒以上,、的稻穗數(被病、蟲危害造成的白穗亦作有效穗計算)。
3、每穗粒數:包括實粒,空癟粒(穀粒完全未灌漿的為空粒,灌漿充實程度不到2/3的為癟粒),和以脫落的粒數。
4、千粒重:兩次隨機所取曬干揚凈穀粒各1000粒的平均重量,換算成標准含水量(13%—14%)的千粒重,兩次重量之差不得大於3%。
5、產量:
(1)、理論產量是指按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和千粒重計算出的產量。
(2)、實際產量是指單打單收曬干揚凈的稻穀產量。
6、穀草比例:稻穀和稻草乾重之比。
2007年3月31日
氮、磷、鉀調配施用技術
基肥:尿素:80—100斤/公頃
磷酸二銨:100—150斤/公頃
鉀肥:150斤/公頃
追肥:硫銨100斤+尿素50斤/公頃(插後7—9天)
尿素100斤/公頃(插後12天左右)
鉀150斤/公頃(6月25日—7月1日)
尿素60—80斤/公頃(7月13日—7月16日倒二葉露尖)
氮磷鉀
下限基肥:119斤+100斤+150斤=總量369斤/公頃
追肥:250斤+—+150斤=總量400斤/公頃
上限基肥:158.5斤+150斤+150斤=總量458.5斤/公頃
追肥:270斤+50斤+150斤=總量420斤/公頃
上限總量:878.5斤/公頃
下限總量:679.0斤/公頃
上限累計:氮、磷、鉀
428.5斤150.0斤300斤=935.49元
下限累計:369.0斤100.0斤300斤=811.86元
磷酸二胺每斤=1.35元
尿素每斤=0.94元
鉀每斤=1.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