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蕭統主持編纂的詩文總集什麼
昭明文選
⑵ 我國文學總集起源很早各個朝代都有哪些代表作
我國文學總集起源很早,《詩經》就是一部詩歌總集,但它是一體總集;詩文總集即各體綜合性總集,始於晉代摯虞的《文章流別集》,但此書已佚。摯虞以後,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了一部《文選》,這是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它選錄了先秦至梁代近八百年的各類詩文,收錄詩歌434篇,辭賦99篇,散文219篇,按文體分為38類,所選作家129人。《文選》保存了先秦至梁代大部分優秀作品,為後人研究這一段文學發展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此書對後世影響極大,研究、注釋著作很多,形成專門的「文選學」。《文選》之後,有《古文苑》21卷問世,編者不詳,為北宋孫洙所傳,收周代至南齊詩文260餘篇,分20類;清代孫星衍作《續古文苑》20卷,補收周至元各類詩文。此外,明人張溥編的《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118卷,也是唐以前又一部通代詩文總集。北宋李防等人奉敕編纂的《文苑英華》1000卷,上續《文選》,輯梁至唐詩文,但其中唐代詩文佔90%以上,故實際上是一部唐代詩文總集。《文苑英華》卷帙浩繁,不便通讀,因此宋初姚鉉從中選錄1/10,編成《唐文粹》100卷,形成斷代詩文總集,也頗便學者利用。宋代詩文總集,有南宋呂祖謙編選的《宋文鑒》150卷,原名《皇朝文鑒》,此書仿照《文選》體例,選錄北宋詩文,共分61類。清代庄仲方為接續《宋文鑒》,編成《南宋文苑》70卷,外編4卷,作者考2卷,選錄南宋詩文,分為55類。元代蘇天爵編選的《元文類》七十卷,原名《國朝文類》,是一部元代詩文總集,後人因與《唐文粹》、《宋文鑒》並稱,書中選錄元初迄中葉的主要詩文,分為43類。反映明代詩文概況的斷代總集,主要有《明文衡》、《明文在》兩書。《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明代程敏改編,98卷,補缺2卷,選錄明人辭、賦、樂府、琴操、散文,沒有古體、近體詩,內容較蕪雜,且多台閣體作品,反映了明初文風。《明文選》100卷,清代薛熙編選,仿《文選》體例,錄明代詩文2000餘篇,多選唐宋派古文,所選亦不全面。清代詩文,雖有《清文匯》、《清詩釋》、《全清詞鈔》等分體總集問世,但未編成綜合體詩文總集。
⑶ 《工程做法》的總編纂是誰
中國建築標准設計研究院。
《工程做法》是2007年12月1日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標准),作者是中國建築標准設計研究院,主要包括道路、場地、台階、坡道、散水、樓地面、踢腳、牆裙、內外牆面裝修、頂棚、屋面等部位的建築構造做法。
簡介
圖集採用與建築專業《工程做法》05J909編號完全一致的方式,將建築專業《工程做法》中的外牆飾面(外飾面)做法、樓面面層做法、內牆飾面(含外牆內飾面)做法、頂棚和吊頂做法及屋面做法的厚度和自重通過計算編製成做法自重表。
設計人員根據建築圖中所標注的工程做法編號,直接從做法自重表中查找到做法厚度和自重,減少設計人員按工程做法計算自重的工作量。本圖集主要為工程設計人員計算荷載提供方便。在附錄中還提供了牆體自重表(不含飾面自重)和材料自重表,方便設計使用。
⑷ 《武備志》在內容和編纂方法方面有什麼特點
《武備志》在內容和編纂方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1)廣收博採,內容豐富。茅元儀的祖父茅坤是著名藏書家,又「究極兵家之學,其書多秘諸枕中」(顧起元《武備志序》),為茅元儀采輯兵學資料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他不滿足於此,又四方搜討傳借,私訪秘圖寫本。」其所采之書二千餘種,而秘圖寫本不與焉;破先人之藏書垂萬卷,而四方之搜討傳借不與焉」。(宋獻《武備志序》)全書囊括了當時兵學的各個方面。(2)選材精當。強調資料要可靠,不憑道聽途說;講實用的問題,不採稗官野史,如他在《占度載·度·序》中說:「其聲聲之不通於中華者,不敢據稗而信也;貢獻不通於大國者,不敢信耳而傳也。」緊緊圍繞武備選材,如在《戰略考》和《占度載·度》序言中規定:「非略弗錄」;「於武備稍遠者,聽之輿圖方史可矣」;名勝古跡主要供游覽、弔古之用,與行軍作戰關系不大,「故不敢詳」等。注意選錄最新資料,全書對明代軍事記載最詳,不僅選錄了先於編者的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治軍、練兵、作戰等方面的言行,也選錄了與他同時代人的軍事資料,如王鳴鶴的「號令說」等。(3)編排合理,有一定的邏輯秩序。全書五大部分,從理論到實踐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郎文喚在序言中以醫葯作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首兵訣者,如醫,之探腑臟,論脈理也。次戰略者,如醫之舉舊案,宗往法也。次陣練者,如醫之辨葯性,講泡製也。次軍資者,如醫之分寒溫,定丸散也。終占候者,如醫之考壯弱,斷死生也。」每部分的子目順序也是按照它們的內在聯系排列的,如茅元儀在交待《軍資乘》子目的排列順序時說:「三軍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後氣可養,身安而後患可防,故首以營。營具而可以戰矣,故次之戰。地有異形,時有異勢,不可徒恃其野戰,故次之以攻。可以攻人,人亦可攻我,故次之以守。五兵之用有時窮,則必濟之水火,水火之資生者大,故其為殺也亦暴,智伯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國也,故次之水。水待於地,火時於天,地有定而天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明乎六者而思過半矣,然民以食為天,故次之餉。士以馬為命,故次之馬。於茲八者,核其詳,辨其制,是為軍資乘。」(4)評論精煉概括,既講歷史沿革,又講當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自己的看法,具有批判精神。如在評論兵器時說:「諸藝宗於棍,棍宗於少林,少林之說莫詳於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闡宗。」(《陣練制·練·教藝·棍·序》)又指出,弩之法不傳,程宗猷革新古弩機,創造出腰開弩,力可達三十六鈞(合當時1080斤),而力舉三百斤者便可使用。他在「挑壕而營」的上方批評說:「今御虜者,全用挑壕法,所謂自置其身於死地也。」(卷七十眉批)(5)輯錄了許多他書罕載的珍貴資料。如一些雜家陣法陣圖,連研究陣法的專著《續武經總要》都未記載。尤其珍貴的是收錄了「鄭和航海圖」、「航海天文圖」,及明代一些少見的艦船兵器及火器等。(6)圖文並茂。全書附圖738幅,除《兵訣評》和《戰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圖,生動形象,便於理解說明文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們窺見明代兵器、車船等的形制,山川河流的概貌。(7)採用了目錄學中的參照法,對交叉重復的內容進行了說明,便於互相參照。如《軍資乘·戰·器·弩·序》指出:「其詳則見於練制中。」《占度載·度·序》指出:「若漕河,見於餉,不復再。」這樣讀者便可到《陣練制》中去查找弩的資料;到《軍資乘·餉》中去查找漕河方面的資料。
⑸ 正史藝文志的編撰方法有哪些
我沒研究過歷代正史藝文志,給你點個人淺薄的建議,希望能啟發到你。以下是我自己的觀點和總結,不太准確的,你權當參考,歡迎大方之家指正!
一、編纂的分類方法:
1、不斷發展的合理的分類方法:「七略法」(六分法)、「四部法」(四分法)
中國傳統圖書分類法主要在七略法和四部法之間演變。有三個關鍵點:
《七略》——《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
這種分類方法使得類例適應著作;分類各從其義。遵循了「離其疏遠 ,合其近密」的著錄原則。
2、史志目錄
因歷史資料篇幅過大的原因,進行壓縮、去掉敘錄,僅留必要的小注。採用了正史中設置書目部分,通過史志目錄保存官修目錄成就。
3、注序的框架結構
從班固起分小注、總序、小序三類分別論之,到隋志延續這一方法,後唐、宋、明、清,或有少三類中的一些,但也遵循了這一框架結構。
二、編纂的遵循原則
1、斷代為書,兼收前代書目,不著錄檔案。
《漢書》 、 《隋書》 、 《舊唐書》 、 《新唐書》 、 《宋史》 、《明史》 、 《清史稿》這七部的藝文志中。 其中《漢志》 至《宋志 》 兼收前代書目 , 《明、清史藝文志》則斷代為書 , 只記一朝之典籍。
2、參閱前代成就,今考現存,敘學術源流,考書籍存亡
像是,班固以《七略》為底本,隋志以《隋大業正御書目錄》為底本等等,可以說是認真選核,並進行增補刪改。有時引前代著作為注文 ,作為參考。 相對來說保存了許多舊代著錄 。並把本朝已散佚之本子、已殘缺的本子或別本列出。
有綜合系統的書目、有總結的性質,遵循「辨章學術 ,考鏡源流」的宗旨 。
3、遵循「儒學傳統」的編纂思想(這點不知道說的對不對,漢志是遵循當時「獨尊儒術」的思想的,對到有抑制,後面的藝文志不知道是尊儒還是揚道,不太確定啊,請方家指正)
4、重視學術意義。
以學者,論學資料的摘錄為主,輔以其生平傳略及評價,重視學術。
5、學案體的編纂方法(不確定)
這是我在一則文章中看到的,我本人對學案體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種特殊編纂形式,你可以查閱下,看看正史藝文志的編纂有沒有這種共性。
三、編纂的思想理念
1、歷史觀
我們一般說他們的歷史觀是「唯心史觀」,但現在也有學者認為並非可以簡單定性的,歷史觀比較復雜,多個層面.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歷史觀局限於當時社會經濟的制約,並趨於不斷的進步。
我摘抄一段關於《漢志》的資料吧,你看看:強調歷史變化的立場,注重歷史之"勢"的制約與影響,強調民心向背對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重視經濟發展狀況對歷史進程的影響,等等,更多地表現出努力掙脫天命神學的傾向.史觀深受儒家尊君思想的束縛,其批判性比較遜色。由於首開斷代為史的編纂法,又體裁規整,編訂縝密,特別是具有濃厚的封建正統史觀和卓越的學術成就,因此對中國此後近兩千年的封建史學產生了十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被舊史家長期奉為「命代奇作」、「史家冠冕」而「奔走班固之不暇」。
2、 文學觀
在文學觀念上,由於有了文體分類意識,可以說這方面是進步的文學觀。
在編纂時並非僅僅從文學自身來著錄,而是從其教化作用與藝術特徵的關繫上來看待。
這是我剛剛思考出的幾點,可能還不全。我想,你大概可以從這幾類角度來思考,這樣說不定會打開思路,出現一片開豁之境。祝你成功!
⑹ 我國小說史上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說總集是
《太平廣記》
⑺ 總集編是什麼
不是的 那些基本是一些沒有用的東東了 有些還有可能是病毒什麼的 最好不要打開了
⑻ 如何編纂一部地方文學總集
這個難度蠻大的,你得先找地方誌的文學部分,不知道你要編的是地方名人由古到今的總集還是說現當代文選總集,如果是全部的,就要參考很多文獻,因為有的地方誌上不見得記那麼全
⑼ 永樂大典是用哪些方法編纂的
《永樂大典》採取接韻與分類相結合的「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編篡方法。依《洪武正韻》的韻目,按每韻下分列單字,在每一單字下詳注該字音韻,訓釋和它的篆、隸、楷、草各種書體,然後分類匯集和這一單字有關的天文、地理、人事、文物、詩文、詞曲等。所收典籍極為廣泛,突破了過去類書偏重收集儒家經典、史傳文集的傳統,廣收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永樂的經史子集百餘部以及天文地理、僧道技藝等8000餘種典籍。
⑽ 唐大詔令集的編纂及整理
書名,唐代皇帝詔令的匯集,北宋宋敏求編。《玉海》和《宋史·藝文志》均題宋綬編。據《唐大詔令集》敏求自序,該書是由宋綬纂輯,但「未次甲乙,未為標識」,後由其子敏求「緒正舊稿,厘十三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誤作30類),於神宗熙寧三年(1070)九月整理成書。
13類包括:帝王、妃嬪、追謚、冊謚文、哀冊文、皇太子、諸王、公主、郡縣主、大臣、典禮、政事、蕃夷,總計130卷。
但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編《四庫全書》時,已闕卷第14~24,87~98,凡23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參校諸書皆同,其脫佚蓋已久矣。」唐代詔令,《新唐書》大抵未收,《舊唐書》、《通典》、《唐會要》、《冊府元龜》等書所收亦多缺漏或訛誤。唐《實錄》除順宗一朝外,其餘早已散佚。故唐代「詔誥命令之得以考見者,實籍有是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詔令奏議類》)。《唐大詔令集》包含有豐富的史料,特別是其中第83卷至127卷政事類中的禮樂、刑法、恩宥、官制、舉的禮樂、刑法、恩宥、官制、舉薦、按察、制舉、貢舉、田農、賦斂、財利各門,關涉到唐代的政治、經濟、法律、選舉、行政管理等,為研究唐代法制史的重要資料。
該書自宋至清末都是抄本,清末光緒年間才據明抄本刻版,收入適園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