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
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
掌握一些養生的小技巧,並做好日常的養生事宜,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養生保健都有哪些好方法,這是不少人在關注的一個事情,在此為大家詳細解答養生期間應該做好的事情,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能給我們帶來好處?
養生16宜,是我國歷代相傳的養生方法,適用於中老年養生保健,為延年益壽的有效方法。
(1)發宜常梳。每晨梳發數十次,可疏風散火,明目清腦,增強腦髓功能,延緩脫發和白發的生長。
(2)面宜多擦。每日晨起和夜眠時,用雙手合掌搓熱,摩擦面部,再用食指和中指揉兩側太陽穴和腦後枕骨下的鳳池、風府穴各數十次。可使人容光煥發並能有效地預防感冒。
(3)目宜常轉,早晚或較長時間看書後,兩眼應向前平視,先按左、上、右、下、左的順序,運轉眼球7~8次,然後閉目稍息,再睜眼。可解除眼睛的疲乏。
(4)耳朵常彈。兩手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用中指和食指相叩,彈擊後腦作咚咚聲。彈擊7~8次後,再兩手離開耳門l次,如此反復3~4歡,可增強聽力,防止老年性耳鳴、耳聾。
(5)舌宜抵胯,舌尖抵住上齶。
(6)津宜漱咽,用舌尖抵住上齶,使唾液分泌增強,待津滿口後,分數次緩緩咽下,同時用意念使之送到臍下丹田。唾液有幫助消化、中和胃酸和殺菌作用,唾液中還有大量的含游離鈣的酵素激素,具有抗衰老作用。
(7)齒宜數叩。叩齒就是上下牙齒對叩作聲,每日早晚行49次,可使牙齦健壯,防止牙病。
(8)濁宜常呵。寢室安靜,側卧、閉目、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入腹、足則停止,然後從口細細吐盡,再從鼻細細引入,一如前法,這種靜思慮和深呼吸相結合的有意識的呼吸活動,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整具有一定的作用。新鮮空氣中的陰離子,對人體健康極有利,宜常吸取。
(9)背宜常暖,古人認為背部是風寒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宜常保暖,可免感冒。
(10)胸宜常護。心肺處於胸中,宜常保護,以免外傷。
(1l)腹宜常摩。腹部常用手按摩,可幫助消化,運化食物,防止腹脹和腹瀉。
(12)穀道直常撮。穀道就是肛門,常練提肛功,對防止痔瘡有效。有意識地收縮和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行30~40次。
(13)肢節宜常搖。就是四肢、腰肘等部位宜常活動。游泳、爬山、慢跑、做體操和打拳、跳舞等都是較好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可增強體質,特別對從事腦力勞動者更為有益。
(14)足心宜常擦。每晚睡前,用熱水洗足,洗後用手掌摩擦足底湧泉穴30~40次,有利於睡眠,還可降血壓、治頭暈、頭脹和失眠,對老年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5)皮膚宜常干淋浴。除定期洗澡外,皮膚宜常干淋浴,包括日光浴、空氣浴等。浴後用干布或手掌摩擦全身,可增強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預防感冒。方法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16)大小便宜閉口勿言。大小便時隨便談話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可引起大便干澀或小便失禁。小便時咬緊牙齒,這對健齒有作用,練武功和氣功的人很重視此法,稱作內養功之一。
1、每天喝八杯水,保持不缺水的.狀態很好,但是不僅僅只有水才可以,其他的含水的食物如西瓜、生菜和湯也同樣可以。
2、每天都吃的很健康,偶爾吃些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也無大礙的,但是不要吃太多次,一次不要吃太多。
3、每晚保持八小時的睡眠,很多人都保持每晚八小時的睡眠,但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數據顯示七小時的睡眠也更加長壽。只要保持第二天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4、每天吃五份果蔬,沒有研究表明這個分量是最完美的,研究只是顯示多吃果蔬有利於健康,但並不要拘泥於份數。
5、養生保健都有哪些好方法?不要吃掉在地上的食物,在地上的食物也許會有很多細菌,但是其實並沒有那麼危險。但是如果掉在地上的食物時間長了就不要吃了,因為也許會有小蟲子爬進去。掉地上一夜的也不要吃。
6、給自己的飲用水消毒,如果水源是不幹凈的,如井水才需要消毒。
7、不鍛煉到精疲力竭,就沒有收獲,也許你根本不需要鍛煉到精疲力竭,例如,每小時4英里的散步可以燃燒400卡路里的熱量,10分鍾每英里的跑步堅持30分鍾也會燃燒同樣的熱量。有規律的適度鍛煉就可以了。
8、旅行的時候也要保持平時的美容習慣,旅行的時候也許不用那麼麻煩,使用洗發水、洗面奶和沐浴乳簡裝就可以了。或使用潤膚乳和眼霜的試用品。
9、離感冒的人遠點,除非你有肺部疾病或哮喘,和感冒的人在一起沒什麼大礙的。但記住和感冒的人接觸後用肥皂和溫水洗手,因為感冒細菌會通過接觸傳染。
10、從不放棄鍛煉,保持體力充沛是有好處的,但是偶爾多多休息也會使機體更加健康。如果病了或受傷了就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
B.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中醫養生是我們中國歷史悠久的養生方法。中醫養生特別的多,這是我們中國獨有的養生之道,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中醫養生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促進腸胃蠕動,消除便秘,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時推一次,晚上臨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從肋骨兩側向前下方推,仔細按揉,過程要放鬆。
3、跪膝30秒
跪膝對腰部有很多好處,能治療腰痛,如果您經常腰痛,那就試試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將力量用在臀部後身體微微撐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個身體微微浮起來,這樣才不會傷害到自己的膝蓋。
5、30秒金雞獨立
這個動作能調和平衡,中醫一直認為身體有疾病就是陰陽失調,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我們找回平衡。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C.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一些保健的知識了,一些保健的方法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的相關內容。
1、發宜常梳。每晨梳發數十次,可疏風散火,明目清腦,增強腦髓功能,延緩脫發和白發的生長。
2、面宜多擦。每日晨起和夜眠時,用雙手合掌搓熱,摩擦面部,再用食指和中指揉兩側太陽穴和腦後枕骨下的鳳池、風府穴各數十次。可使人容光煥發並能有效地預防感冒。
3、目宜常轉,早晚或較長時間看書後,兩眼應向前平視,先按左、上、右、下、左的順序,運轉眼球7~8次,然後閉目稍息,再睜眼。可解除眼睛的疲乏。
4、耳朵常彈。兩手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用中指和食指相叩,彈擊後腦作咚咚聲。彈擊7~8次後,再兩手離開耳門l次,如此反復3~4歡,可增強聽力,防止老年性耳鳴、耳聾。
5、舌宜抵胯,舌尖抵住上齶。
6、津宜漱咽,用舌尖抵住上齶,使唾液分泌增強,待津滿口後,分數次緩緩咽下,同時用意念使之送到臍下丹田。唾液有幫助消化、中和胃酸和殺菌作用,唾液中還有大量的含游離鈣的酵素激素,具有抗衰老作用。
7、齒宜數叩。叩齒就是上下牙齒對叩作聲,每日早晚行49次,可使牙齦健壯,防止牙病。
8、濁宜常呵。寢室安靜,側卧、閉目、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入腹、足則停止,然後從口細細吐盡,再從鼻細細引入,一如前法,這種靜思慮和深呼吸相結合的有意識的呼吸活動,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整具有一定的作用。新鮮空氣中的陰離子,對人體健康極有利,宜常吸取。
9、背宜常暖,古人認為背部是風寒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宜常保暖,可免感冒。
10、胸宜常護。心肺處於胸中,宜常保護,以免外傷。
1l、腹宜常摩。腹部常用手按摩,可幫助消化,運化食物,防止腹脹和腹瀉。
12、穀道直常撮。穀道就是肛門,常練提肛功,對防止痔瘡有效。有意識地收縮和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行30~40次。
13、肢節宜常搖。就是四肢、腰肘等部位宜常活動。游泳、爬山、慢跑、做體操和打拳、跳舞等都是較好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可增強體質,特別對從事腦力勞動者更為有益。
14、足心宜常擦。每晚睡前,用熱水洗足,洗後用手掌摩擦足底湧泉穴30~40次,有利於睡眠,還可降血壓、治頭暈、頭脹和失眠,對老年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5、皮膚宜常干淋浴。除定期洗澡外,皮膚宜常干淋浴,包括日光浴、空氣浴等。浴後用干布或手掌摩擦全身,可增強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預防感冒。方法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16、大小便宜閉口勿言。大小便時隨便談話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可引起大便干澀或小便失禁。小便時咬緊牙齒,這對健齒有作用,練武功和氣功的人很重視此法,稱作內養功之一。
自我保健的方法
一、搓腳心法: 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取坐姿搓兩腳心,每次5至10分鍾。按摩腳心,有益精補腎的作用,能活躍腎經內氣,防止高血壓及動脈硬化。
二、意守丹田法: 當工作、學習引起疲倦時,閉上眼睛,舌抵上齶,排除雜念,使整個意念集中在臍下的丹田部位,時間可靈活掌握。做完之後會感到精力充沛。
三、強壯心臟法: 經常按壓手心的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作用。可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也可將兩手頂在桌腳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
四、壯腰健腎法: 扭擺腰部,以起保健腎臟功能作用。站立,兩手插握在腰部,上身向前稍傾,慢慢將腰部左右扭擺,動作逐漸加快,使腰部感到發熱時為宜。
五、暖腎法: 每晚臨睡前,用兩手交替輕輕按摩睾丸各81次,動作如手中握著兩個球來回滾動。
六、按摩小腹部: 每晚臨睡前,將手放在丹田部位,順時針按揉36次,再逆時針按揉36次。有理氣、助消化、健胃之功效。
七、按壓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全身強壯要穴之一,用手指甲按壓足三里穴,以感到麻脹為度,經常按壓有益健康。
八、牙齒保健法:1、大、小便時,將嘴閉住,咬緊牙關。 2、經常叩齒,長年堅持可保護牙齒堅固,不易脫落。
九、促進睡眠法: 每晚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掌,而後將雙掌貼於面頰,兩手中指起於「迎香穴」向上推至發際;經「睛明」、「攢竹」、「瞳子髎(liao)」等穴位;然後兩手分別向兩側額角後而下,食指經「耳門」穴返回起點,如此反復按摩30至40次,可治療神經衰弱症,促進睡眠。
十、散步法: 堅持每天散步是極有效的健身之道,飯後散步有助於消化。散步時間可靈活掌握。
註:文中提到的一些穴位的位置
下丹田: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處,方圓一寸二分,兩腎之前。虛空一穴,內藏先天真精,丹田顧名思義是生丹之田,人之根本,是修煉的下手關竅,為結丹之所。
勞宮穴: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即在手掌正中的凹陷處。
足三里:你坐正,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右手掌心放在膝蓋骨上,四指下放,無名指尖位置為足三里,剛剛在那個小腿硬骨頭外側一邊的凹坑上。
迎香穴:這個穴位在鼻旁五分,大約半個你的拇指寬度處。
睛明穴:睛明穴位於眼部內側,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
攢竹穴:位於眉毛內端。該穴與印堂穴成一字排列,該穴位在睛明穴上方。
瞳子髎:取穴時可以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面部,眼睛外側一厘米處(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溫馨提示:我的的身體就是台神秘的機器,只要你正確使用,就會健康永駐,平時工作之餘,茶餘飯後順便就能做一些保健手法,而且堅持下來,受益無窮。
頸椎保健的方法
方法一:要糾正不良的坐姿
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打撲克、打麻將、操作電腦、看書等,均會改變頸椎的'正常曲度,導致頸椎出現慢性勞損。因此,人們在進行上述活動時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在長時間低頭工作和學習時,應每隔10分鍾就活動一下頸部,適時伸展四肢。
方法二:要糾正不良的睡姿,並科學地選用枕頭
人在睡覺時,若睡眠姿勢不正確(如採用俯卧位睡覺),就會使頸椎之間的韌帶處於緊張的狀態。因此,人們一定要保持正確的睡姿,即以側卧位為主,以仰卧位為輔。另外,枕頭的高低和質量對人的頸椎也有很大的影響,標准枕頭的高度應該在10厘米左右,枕芯的材料應以柔軟、彈性好為佳。
方法三:要加強頸部的鍛煉
加強頸部肌肉的鍛煉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措施。這是因為頸部的肌肉、韌帶對頸椎起著重要的固定和保護作用,是頸椎天然的圍領。需要注意的是,不科學的頸部運動反而會加劇頸椎的勞損。正確的頸椎鍛煉法應該是用肩部和上肢的運動來帶動頸部的肌肉,如進行慢跑、做甩手運動、練瑜伽和游泳等。
D.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人都開始關注養生保健了,最常見的就是利用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那麼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下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的相關內容。
1、叩齒法
每天清晨醒後,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於堅固牙齒。
【解讀】 中醫有個健齒功法叫做「叩天鍾」,也就是叩齒,是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術,民間還有諺語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堅持叩齒,能暢通經絡、強腎固精,不僅能強健牙齒,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減少皺紋的產生,延緩衰老。
2、閉口調息法
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解讀】 中醫認為,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而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類經·攝生類》也曾記載:「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
【解讀】 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曾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這里所說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現代醫學發現,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過氧化物酶等,還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緩衰老、減肥等多種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熱雙手,再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解讀】 搓面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記載:「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升陽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還可治療面神經麻痹、面部色素沉著、黃褐斑、面部神經痛等病症。長期堅持可延緩顏面衰老,推遲老年斑的產生。
5、梳頭
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梳理頭部,每次50-100下,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解讀】 頭正中為督脈,兩旁分別為膀胱經和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所以中醫又將這套保健養生功法叫做「拿五經」。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梳頭「拿五經」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每天梳頭3-5次,每次3-5分鍾,可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還能防治失眠、眩暈、心悸、中風等症。
6、運目法
將眼球順時針轉動10次,再逆時針轉動10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讀】 這個方法不僅有明目的功效,還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稱翳狀贅肉,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嚴重者可影響視力。從現代解剖學角度看,「運目除眼翳」的本質相當於眼睛通過自我主動按摩,起到暢通眼內氣血,改善神經營養,以達到消除睫狀肌緊張痙攣及消除初期翳狀贅肉的`目的。
7、凝耳法
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醒。
【解讀】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以耳養生」的記載,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圍穴位眾多,如耳尖、翳風、頭竅陰等,掩耳的同時可按摩這些穴位,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反復低頭、仰頭,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使頭腦清醒,頓感精神爽快。
8、提氣法
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
【解讀】 該方法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提肛運動」,相當於中醫的「撮穀道」,穀道即肛門,撮即提。肛門處於人體督脈上,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氣的作用。經常進行提肛運動,不但可以升提中氣,強壯臟腑,還有助於肛腸保健。提肛運動幾乎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方法極為簡便,一提一松即為一次,若每日堅持做2-3遍,每次5-10分鍾,必獲良效。
9、摩腹法
飯後用手掌在臍周的腹部順時針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解讀】 每天下午1-3點順時針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為此時段小腸經經氣最旺。中醫認為,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經常按摩肚腹,能協調脾胃,調和五臟六腑氣血運行,促進肚腹血液循環,有提神、補氣、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可適當增加次數和力量,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
九月養生防秋燥非常關鍵,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個月份,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而秋應對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葯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葯百合大棗粥
【配方】 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
【做法】 將山葯、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葯具備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有滋陰養胃的作用。
清補瘦肉湯
【配料】 瘦肉250克(5兩),生熟薏米10克(2錢),蓮子5克(1錢),百合5克(1錢),淮生10克(2錢),玉竹5克(1錢),茨實5克(1錢)。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滾水中煮5分鍾,取出洗凈。洗凈全部清補涼配料。把適量的請水煲滾,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時,湯成用鹽調適味即可。
【功效】 此湯清甜滋補,有去濕開胃,除痰健肺等溫和清涼功效,特別適宜身體瘦弱,虛不受補者飲用,是夏秋季節的合時湯水。
在對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認識後,選擇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的時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進行,不過對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長期進行,而且每種方法使用上,都要適量,不宜使用過度,否則對自身也是會造成負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