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清庫銀元寶怎麼看是真假
大清庫銀元寶鑒別真假:
1、蜂窩法
由於鑄造技術的缺陷,銀元寶在澆鑄時,底部會形成不少蜂窩狀的氣孔,一般稱為蜂窩,這些蜂窩的大小多少、深淺是鑒別真假銀元寶的重要依據。如果銀元寶的蜂窩較深、較密、孔內圓潤光亮,有彩色光澤,說明是真的銀元寶;如果銀元寶中間摻雜了其他金屬,就沒有上述征,而常見的合鉛元寶,蜂窩中則是灰黑一片。
真
2、看顏色和包漿。
白銀的顏色白潤而沉穩,老銀元寶經過多年的使用或存放,表面會生成一層包漿,包漿的顏色大多為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藏界有「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和「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的說法,說的分別就是含有黃銅和紅銅的銀色。
一般來說作假銀元寶的時間較短,不可能像老銀元寶一樣生成天然的包漿,色澤看上去像剛出爐,「火氣」很大,銀元寶表面的包漿是帶黑色或其他顏色的花包漿。
3、看銘文
銀元寶銘文指的是鑄造銀元寶時鏨刻或鑄造在銀元寶上的文字,內容歷代不盡相同,大體包括銀元寶鑄造的時間、地點、用途和工匠姓名等。
鏨刻銘文是為了保證銀元寶的質量,用簽字畫押的方法,表示對經手的銀元寶負責。這也是後來鑒別真假銀元寶的重要依據。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大多為鏨刻銘文。鏨刻銘文又分鏨刻陰文和陽文。時間大致以清代雍正時期來劃分,以前的多為陰文,以後的多為陽文,若不相符,則有可能是贗品。
4、掂重量、聽聲音
銀元寶的鑄造重量在清代前無統一規定,但在清代,銀元寶的重量就有了基本統一的規定,通常是五兩、十兩和五十兩三種銀元寶,五兩以下為碎銀,主要限於市場流通,補零等使用。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叄拾兩」「肆拾兩」「壹佰兩」的清代銀元寶,基本都是假元寶。聽銀元寶的聲音主要是防包殼假元寶,對有疑問的銀元寶,拿另一個銀元寶敲打,若有空心聲或破聲應是包殼銀元寶。
Ⅱ 家裡有一個大清庫銀元寶,大家幫我看看鑒定一下。
這個 顏色太新了,另外 正面不應該有「招財進寶」這幾個字,因為下面印著庫銀。所以這個應該是仿製的。
真品如圖:
銀元寶,清代貨幣。1985年在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松北二小區出土。
計3件,現藏吉林市博物館。皆范鑄,重量相同,每個重38兩(按10兩為1市斤計)。形制類似,作馬蹄狀。表面皆有澆鑄時因排氣不暢形成的密集砂眼和長期在地下埋藏形成的土浸斑痕。但三件元寶的尺寸略有差異,其上的字型大小也不一樣:其一,口長1.3、底寬4.5、通高10厘米。
在口內兩側分別列印有「吉林萬源長」朱文楷書印記,並列印有「長記」朱文楷書印記;其二,口長13.3、底寬4、通高9.5厘米,口內字型大小同其一。
其三,口長11.5、底寬5、通高10.5厘米,在口內兩側分別印有「吉林會盛德」朱文楷書字型大小二,「恆記」朱文楷書代號一,另有白文押記二,除其有一「未」字可識,余不能識讀。
從三件元寶的字型大小,知其出自兩個范模,而且是兩家銀號的產物(見照片及拓片)。早期吉林的錢庄(又稱錢鋪、錢局、銀號),主要從事銀錢兌換業務,最初是由商號兼營,後來才形成專業的金融機構。清代,吉林地方開設錢庄,無需得到官府的許可,只要得到同業者數人作保,並向吉林商務會提出申請,獲准後即可開業。
到光緒年間,吉林城內的專業錢庄已進入鼎盛時期,可謂「比戶相望,所在皆是。」到宣統元年(1909年),經吉林商務會登記的錢庄尚有42家之多。其中就有座落在北大街兼營銀爐業的萬源長錢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