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hiv核酸檢測是艾滋病檢測裡面最好的方法嗎,哪裡有這個
不是最好的方法,有些時候感染者是測不出核酸的。要查抗體,無手術、大出血,一般人6-8周足以。否則請等三個月。
如果沒有高危(無套XJ)就不用查了,恐多了不好。如果確實高危了,又想補救一下,請按如下方法:
艾滋病病毒暴露後的預防性用葯
(一)工作中發生艾滋病病毒(HIV)暴露(如針頭刺傷)後,應請專家進行危險評估,決定是否需要用葯及怎樣用葯。
(二)選擇葯物,齊多夫定(AZT)是已被證明可以減少針頭刺傷後HIV感染的葯物,現已證明AZT加拉米夫定(3TC)具有更強的抗病毒活性,而且3TC的耐受性很好,一般不會增加預防用葯的毒副作用,這一組合更具合理性。雙汰芝就是含有AZT和3TC兩種葯物的聯合制劑。
(三)確定方案,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推薦方案是至少兩種葯物。如果傷害程度嚴重,應使用AZT+3TC,再加一個蛋白酶抑制劑(PI),這樣的組合具有更強的抗病毒活性,並且可以防止因污染源中的病毒對AZT或/和3TC耐葯而發生的治療失敗。在我國因獲準的葯物品種有限,目前可採用的基本用葯方案是單用雙汰芝,強化用葯方案是用雙汰芝,同時合並使用蛋白酶抑制劑佳息患(茚地那韋)。處方如下:
1、 基本用葯方案
兩種逆轉錄酶抑制劑,使用常規治療劑量,連續服用28天。如雙汰芝(AZT與3TC聯合制劑)300 mg/次,每日2次,用葯時間為連續服用28天(或參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抗病毒治療指導方案)。本程序適用於輕度低危暴露。
2、 強化用葯方案
基本用葯加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韋。均使用常規治療劑量,連續服用28天。本方案適用於嚴重暴露。
(四)用葯時間及注意事項
1、 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開始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發生後1~2小時之內。動物實驗顯示,預防用葯的時間推遲至24~36小時之後將無預防作用。不過,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仍推薦,高危的職業性暴露後1~2周仍應該給予預防用葯。劑量同前。用葯一般為四周。
2、 育齡婦女使用AZT作為預防用葯期間應避免或終止妊娠。動物實驗表明AZT可使懷孕的小鼠增加癌症的危險。在妊娠期間服用3TC和佳息患的安全性報告很少。
3、 每種葯的詳細用法和注意事項見葯品說明書或咨詢有關專家
每天都上演很多高危事件,而高危剛剛過後,人們都會後悔不已。接下來能做啥,疾控中心的大傻子醫生可能告訴你,等3個月!於是還沒等到3個月大家都被恐死了。疾控中心的醫生和一些綜合醫院的醫生很不負責,本身對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人就持有排斥的態度。更不會提出合理的補救方案,就告訴你等死。
其實,如果及時發現自己有高危行為,並有可能感染的話,應該參照下面的方法:
在懷疑自己有可能被艾滋病感染後的24小時~72小時內,應立即採取補救措施。
(一)局部處理
1、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沖洗傷口或沾污的皮膚。若發生粘膜暴露,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
2、若伴有皮膚破損,則應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
(二)預防性用葯
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對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人員實施預防性用葯。
1、預防性用葯分為基本用葯程序和強化用葯程序,由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技術小組根據職業暴露情況確定。
2、發生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時,可以不使用預防性用葯;發生一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者發生二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時,使用基本用葯程序;發生二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重度或者發生三級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為輕度或者重度時,使用強化用葯程序;暴露級別與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不明時,可以使用基本用葯程序。
3、預防性用葯應當在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後盡早使用(最好在1-2小時內實施)。對於感染危險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間隔時間很長也應考慮使用預防性用葯。預防性治療用葯時間應持續4周。
4、用葯後,若證實暴露源未感染艾滋病病毒,則應立即中斷治療。用葯期間若出現毒副作用,應在專家的指導下,減少劑量或更換葯物種類,並詳細記錄葯物毒副反應情況。
5、預防性用葯期間,應避免懷孕,妊娠3個月內者建議終止妊娠。
6、預防性治療期間和服葯兩周後應進行全血和肝、腎功能檢測。
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緊急處理措施
2010-12-07 18:55:19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整理
絕密:名師+真題=通過檢驗資格考試
堅持預防為主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因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措施。現已證明,職業暴露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是存在的,但是發生率很低,這取決於暴露的性質、接觸病毒的多少等諸多因素。及時
堅持預防為主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因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措施。現已證明,職業暴露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是存在的,但是發生率很低,這取決於暴露的性質、接觸病毒的多少等諸多因素。及時聯合使用2至3種抗-HIV葯物,可以明顯降低實驗室和醫護人員職業暴露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
一、職業暴露是指實驗室、醫護、預防保健人員以及有關的監管工作人員,在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它銳器刺破皮膚,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況。
上述人員職業暴露後,存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性,但實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機率是很低的。研究資料表明,醫務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針具刺傷後,發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機率為0.33%,粘膜表面暴露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機率為0.09%,無破損皮膚暴露者無發生艾滋病病毒感染。影響針頭刺傷後的危險性因素包括:傷口的深度;有可見的血液從傷口溢出;針頭刺破了靜脈或動脈;污染源來自於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二、艾滋病病毒暴露後緊急局部處理:
1、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
3、受傷部位的消毒:傷口應用消毒液(如70%酒精,0.5%碘伏等)浸泡或塗抹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干凈。
三、暴露後預防性用葯
抗艾滋病病毒葯物的使用,是作為減少HIV職業感染的最後一個環節。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推薦方案是至少兩種葯物。在我國因獲準的葯物品種有限,目前可採用的基本用葯程序是單用雙汰芝(兩種逆轉錄酶抑制劑的聯合制劑),強化用葯程序是用雙汰芝的同時合並使用佳息患(蛋白酶抑制劑)。
暴露後預防性用葯的開始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發生後1~2小時之內。預防用葯的時間推遲至24~36小時後將無預防作用。由於上述葯物的毒副作用較大,因此確定使用適應症非常嚴格。
數據分析表明,醫護人員對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病人從事醫療和實驗檢測活動是比較安全的。執行嚴格的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醫護及檢驗等人員的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當不慎受到暴露後,除立即進行局部處理外,還應及時報告,以得到進一步處理和追蹤隨訪。
請盡量不要高危,請幫忙轉發,希望大家都平安! 再次強調沒有高危不用查了!就是因為恐的人多,這個阻斷方案才推廣不了。這方案很多權威不會說出來,但是他們自己要是病毒暴露了,你不讓他們吃葯,他們會殺你全家,哎,希望大家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