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打通脾經最簡單公孫穴的方法

打通脾經最簡單公孫穴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3 16:29:20

A.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經10穴常按揉,少生病、精神足、人歡喜

在中醫的理論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稱為是「後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運用經絡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強人體的氣血。

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淤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正具備了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只要把脾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

通過飲食來健脾,的確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怎麼辦呢?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按脾經。

1、隱白穴

脾經的循行是從腳到胸,隱白穴是其第一個穴位,它在大腳趾趾甲旁約1毫米的位置。隱白穴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對各種出血症狀都能有效地緩解。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如果沒有,可以用一根香煙代替,同樣有止血的效果。

隱白穴還有一個功效,就是通鼻竅,治療慢性鼻炎,鼻出血。治療鼻炎的時候可以點按。這個穴不太好找,因為它特別小,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這個穴。用指節尖點它,或者找一個細一點的按摩棒來點按,效果都很好。

2、大都穴

從隱白穴往上,大腳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

大都穴對老年人來講特別重要,這是一個補鈣的要穴。吃鈣片會有些效果,但是為什麼還會缺鈣?不是因為補的少,而是因為體內不吸收,這才是缺鈣得真正原因。只要揉一揉大都穴,就能幫您吸收鈣了。大都穴相當於租地反射區的甲狀旁腺,而甲狀旁腺正是吸收鈣的。

大都穴除了補鈣,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腰腿痛。有頸椎病的人也要經常揉一揉大都穴,再在這個穴的旁邊找一找最痛地點去揉,這樣珠聯璧合地配合起來治療,效果就會更好。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都強。

脾虛的症狀:睡覺流口水、舌兩邊有齒痕、消化不良,吃完東西不一會兒就腹脹、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因氣血上不到頭部而頭暈,等等。這些症狀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

脾虛的症狀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為它是原穴,主管脾經上各個問題。揉太白穴有個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內側多硌它,這樣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按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節血糖,治糖尿病。

4、公孫穴

從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孫穴。它的功能非常強大,既可以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輸送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瘀滯造成的各種症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淤。

有婦科方面的問題,請每天揉揉公孫穴。另外,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現吐酸水的情況,趕緊揉一下公孫穴,很快就會好轉。

公孫穴還可以增加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如果吃完東西不消化,也要趕緊揉揉它,很快就會往下運化了。

5、商丘穴

在內踝骨的前緣偏下一點,就是商丘穴。正好對應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症。同時它又揭示了一個醫理:炎症一般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但為什麼揉這個學還能消除炎症呢?這是因為脾是管運血的,它能把新鮮血液運到病灶上去,臟東西被清走後,炎症自然就消除了。

脾經上的穴位都是幫助血液循環的,都能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去,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種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6、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腳內踝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的地方。「三陰交」就是肝、腎、脾3條陰經交會的點,所以這一個穴位就可以治3條經上的病症,真可謂一穴多用。

三陰交穴還是婦科病的通治要穴。無論婦科問題發生在附件、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穴來治,而且有病時按揉該穴會非常痛、非常敏感。每天多揉三陰交穴,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三陰交穴還可以緩解痛經。

7、漏谷穴

從三陰交穴貼著腳骨內側下緣往上3寸,就是漏谷穴。「漏谷」是穀子漏出來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東西,沒能得到很好地消化,營養沒吸收,又排出來了,這叫做「完谷不化」。而多揉漏谷穴就可以治療。

它還可以治療小便不利,對男性前列腺問題很有療效。

8、地機穴

貼著脛骨往上走,與腿肚子上的最高點正對著的地方就是地機穴。「地機」就是大地充滿生機的意思。所以揉地機穴可以增強整個腸胃的運化功能。

地機穴對胰腺很有幫助,像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都可以通過揉地機穴來防治。

9、陰陵泉穴

順著脛骨一直往上走,捋到膝窩下卡住了、捋不動了,那個地方就是陰陵泉。該穴是一個祛濕的要穴,而人體濕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

10、血海穴

血海穴又稱百蟲窩,意思是有一百個蟲子在那兒扎窩。它是專門治癢癢的穴。老年人身上經常瘙癢,用艾條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住。這個方法效果最好,而且很方便。

「男子主氣,女子主血。」女子以血為先,所以她們身體里的血一定要充足。血海穴可以調配人體的血液,把多餘的血分配到少的地方去,把淤滯的地方給疏散開,其功效相當於足三隻不過一個是補氣的,一個是調血地,但都是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治本大穴。

11、推小腿脾經

如果在推小腿脾經的過程中發現痛點正好壓在脾經上,那一定要多揉小腿脾經才真正管用,也就是找到小腿脾經上的陰陵泉穴、地機穴、漏谷穴、三陰交穴這4個穴位上去推。如果找不準,也不想記得那麼詳細,您就索性順著脛骨內側邊緣上下推。哪個穴敏感,哪個穴痛,您就多揉哪個穴。

實際上,揉脾經既管胖也管瘦。揉它可讓瘦的人長胖、胖的人減肥。總之,揉完後任何人都會感到歡喜。

B. 打通經絡的最快偏方

打通經絡的最快偏方

打通經絡的最快偏方,我們有很多的疾病都是堵出來的,經絡的通暢,對我們的身體有好多的好處。經絡不通的人,身體往往會有很多的疾病,那麼,今天就來學習一下打通經絡的最快偏方。

打通經絡的最快偏方1

如何打通經絡,教大家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拉足背

拉抻腳背可以運動肝、膽、脾、胃4條經絡,起到疏泄肝膽、調養脾胃的作用。 腳背上不僅縱向由腳外側到腳內側順序排列著膽、胃、肝、脾四條經絡均至足趾端,而且有膽經的耳部支脈經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腳外側的(足臨泣)分出橫向穿越腳背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還有胃經三條經脈至足趾端,其中胃下口支脈下經腳背進入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進入足大趾內鍘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做法

具體做法很簡單,只要盡力綳緊腳面,像跳芭蕾一樣,把腳背綳直,十趾盡力下壓,大腳趾尤其要特別用力,因為大腳趾上有脾、胃、肝、膽四經匯集。 拉足抻足運動時如果仔細體會,能夠感覺到腳外側經絡痛感從腳趾牽扯到足三里。 如果脾胃有不適或經絡郁結,中趾和二趾會出現痙攣樣疼痛感。 腳內側脾經上的公孫穴及延伸向上一段會有脹痛感,只要忍住酸脹痛感,持續用力下抻足背,下壓腳趾,比經絡按摩還有功效。 拉足背動作我們平時坐著、躺著都能做,簡簡單單就能打通經絡。

打通經絡的最快偏方2

為什麼經絡會不通呢?找到原因是關鍵

經絡不通,是因為體內的氣血不夠了。如果想要血液循環正常的運作,離不開氣與血的推動,就好像河流一樣,光有水不行,不然就成了死水了。氣血運動的暢通,人體的氣血才能更足,少了哪樣,都可能會引起淤塞。

經絡不通,是因為氣血運行速度慢了。光有氣血不行,還要防止經絡當中有不速之客,好比我們開車一樣,汽油加滿了,在高速上如果遇到堵車,氣血的運行速度也是會變慢的。一旦堵車,再多油也沒用,還是走不了。

如何疏通經絡?這些方法或能派上大用場

我們都知道,人體內的氣血不足才會導致經絡不通,因為對於這類人來說,最關鍵的是保證體內氣血的充足,可以多吃一些補氣血的食物,比如說阿膠,補充氣血以後,更有利於打通經絡,防止堵塞的情況發生。 氣血有了,下一步就是防止阻滯經絡的現象發生了。隨著秋冬季節的來到,要及時的.做好保暖工作,防止虛邪賊風趁虛而入。水濕內停後,更易損害到氣的推動,進而使氣血不暢,這是我們要多注意的。

想要氣血正常的運行,運動自然是少不了的,每天至少堅持40分鍾以上的體育鍛煉。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盡量避免高強度的運動,每天可以進行慢跑或是打太極等運動,都是有利於疏通經絡的。

經絡不通百病生,經絡雖然是中醫的說法,但是跟我們健康關系還是很大的。平時要注意及時的補充氣血、避免邪氣、活躍氣血,堅持一段時間後,讓體內的氣血活回來,延緩衰老更顯年輕。

打通經絡的最快偏方3

1、升溫是疏通經絡最有效的方法

身體內寒濕重時,就如面對一塊因冷而凍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針刺的方法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凍,河流才會通暢,土地才會松軟、透氣。

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只要身體內寒濕重,身體內所有的管道就會因冷而收縮,身體內的肌肉、組織也會遇冷而板結。

這時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對治療各種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暫時緩解,復發率非常高。遇到這類情況時,就要同時學會為身體升溫、排寒濕的技巧,才能讓身體內全面化凍,各種管道自然暢通。

2、輕揉耳輪通腎氣

雙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1分鍾,直至耳輪充血發熱。

中醫認為全身精氣有各臟器收集後交腎來保存,腎開竅於耳,耳朵上布滿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僅能健腎,還能打通全身穴位。

3、梳頭促進血循環

用手指或木梳從額頭前至枕後,從兩側的顳部至頭頂進行「梳頭」,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頭為最佳。

人體各條經絡都匯聚於頭部,梳頭時要經過眉沖、通天、百會、印堂、玉枕、風池等近50個穴位,對這些穴位進行如同針灸的刺激,可以促進頭部血流,疏通經絡。

C. 按什麼穴位打通脾經

脾經上的穴位都是幫助血液循環的,打通脾經的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經。脾經的循行是從胸到腳,從腳趾的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腿部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腹部的不好找,就採用推腹法就行了。離經不離穴,沿著經絡按摩 ,找到最痛的點,按到不痛就打通脾經了。

D. 按摩公孫穴有什麼作用

按摩方法:用左手栂指按壓右足的公孫 穴 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梅指按壓左 足公孫穴。 按摩功效:作為脾經上的絡穴,公孫穴歸 屬於脾,聯絡於胃,又與胸腹部的沖脈相 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多種疾病的 功效。

E. 這樣揉脾經,能擋掉許多慢性病:5個方法,簡單易學

我們常常說「健脾」,在葯店裡也會看到很多葯寫著「健脾補血」的字眼。這里的「脾」到底指什麼呢?所謂脾,就是 脾經 ,全名叫 足太陰脾經 ,屬於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一個人,如果眼皮耷拉沒精神,舌苔顏色很淡,而且偏黑,就很有可能是脾經有問題了,可能是脾虛,要抓緊時間調理。

脾經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充養全身,更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可以看做是體內殺菌消毒的第一能手。可以說,脾經一旦有問題,人就相當於廢了一半。因此, 學習揉脾經,可以補血氣、增能量,經常揉脾經,還能揉掉一些慢性病 ,比如小孩睡覺常流口水、慢性鼻炎、月經不調、糖尿病、消化不良等。

不過,怎麼揉脾經才是正確的方法呢?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脾經具體在人體的哪個位置。

脾經循行於小腿的 內側的中間,至內踝上8寸後循行於小腿內側的前緣 ,大概就是位於腿內側的前緣的線上。脾經左右兩側共有42個穴位,一側有21個穴位,其中11個穴位分布於下肢內側面的前份,10個穴位分布於側胸腹部,包括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三陰交穴等穴位。

所以說,脾經牽連全身。脾經能夠將養分輸送至五臟,讓胃消化和吸收。如果脾經不正常,那麼人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如胃脹、胃痛、腹瀉、便秘、浮腫、失眠等。

那麼,如何通過揉脾經來預防和治療一些慢性病呢?

第一,先來說敲打脾經的正確方法

首先要端正坐姿,將一隻腳的腳踝壓在另一條大腿上,一手握空拳,沿著大腿內側由上至下用掌指關節端拍打,力度適當,兩腿輪換。也可以盤著腿,沿著脾經的循行路線拍打。在拍打脾經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脾經的循行路線有淤堵的地方,可以用手指進行點按,使氣血通暢。

第二,了解脾經上的重要穴位及其功能、揉法

1. 脾經之隱白穴

作用:止血、通鼻竅、治腹脹。

位置:大腳趾趾甲旁1毫米處。

按摩手法:艾灸或點掐,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節兩側,力度稍重,每次按摩5分鍾,每日按摩2次。

2. 脾經之公孫穴

作用:抑制胃酸的分泌、治胃痛、補脾、安神。

位置:在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按摩手法:用對側大拇指指尖掐按公孫穴1分鍾,再順時針方向揉按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3. 脾經之商丘穴

作用:健脾化濕,治腸胃炎、消化不良、腳裸痛。

位置: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按摩手法:用適當的李渡,每天按摩3—5次,每次持續2—4分鍾。

4.脾經之三陰交穴

作用:調理月經、補血養顏、緊致肌肉。

位置:腳內踝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的地方。

按摩手法:

(1)中午11點,脾經當令,按揉兩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鍾;下午5-7點,腎經當令,按揉兩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鍾。

(2)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壓對側三陰交穴,一壓一放為1次。

(3)先順時針,再逆時針揉三陰交穴,持續10分鍾。

5. 脾經之地機穴

作用:治痛經、小便不利、水腫、胃痙攣

位置: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按摩手法:用食指指腹點按地機穴,找到最敏感的地方,然後用拇指的指腹慢慢地按壓,力度由小到大,每次持續1分鍾左右。

上述5個脾經主要穴位的作用、位置和按摩手法,你都學會了嗎?

我國的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通過按摩穴位來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更是千百年來人們智慧的體現。了解脾經各個穴位的位置和功能,學習正確的按摩手法,就是我們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之一。

參考文獻:

[1] 調理足太陰脾經治療肥胖[J].張石,裴景春.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01)

[2]東垣論脾胃[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元)李東垣,2008

[3]針灸治療失眠的古代處方取穴規律探析[J].王金玲,陳莉,魏明芬.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01)

[4]《常推脾經長得壯》. 健康 時報. 2018-04-1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F. 疏通脾經易堵穴位

脾經的易堵塞穴位是小腿脛骨內側與腓腸肌結合部上段的「地機穴」和內踝尖上三寸的「三陰交穴」,還有大腳趾與腳掌結合部後方的「太白穴」「公孫穴」。

地機穴:脛骨內側緣,膝關節內側下3寸(4指寬)

三陰交穴:脛骨內側緣,內踝尖上3寸(4指寬)

太白穴:足大趾後,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公孫穴:太白穴後一寸

閱讀全文

與打通脾經最簡單公孫穴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會計核算中常用哪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546
孫思邈的傷寒論研究方法 瀏覽:106
頭皮出油有什麼土方法嗎 瀏覽:417
治療血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81
如何消除虛偽的方法 瀏覽:922
xml的方法如何用java實現 瀏覽:35
紹興石墨烯地暖安裝方法 瀏覽:344
摩托車輪胎胎壓正確檢測方法 瀏覽:775
如何製作小冰激凌簡單方法 瀏覽:141
提折舊都有哪些方法 瀏覽:896
披薩皮的保存方法視頻 瀏覽:215
惠而浦無線連接方法 瀏覽:363
紙歪斜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361
說明文大多數有哪些什麼方法 瀏覽:419
發酵糯米飯發酵方法視頻 瀏覽:331
停車卡使用方法 瀏覽:829
電池充電方法有哪些 瀏覽:104
本田思域防盜模式快速解除方法 瀏覽:45
言語障礙治療的方法 瀏覽:933
編寫非標准檢驗檢測方法要求包括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