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田黃石的鑒定與區別
福州老料壽山田黃石最權威鑒定方法
首先鑒定福州老料壽山田黃石是一項非常專業,復雜必須依靠專業大型儀器和福州國家級雕刻大師經驗結合才能鑒定出來的。所以我們只需在不同時期選擇對的,權威的鑒定證書。就能找到正宗老料壽山田黃石!以下為國際頂尖大型拍賣行公認的不同時期權威老料田黃鑒定書選擇;
2013年之前 福州雕刻總廠鑒定證書(只可電話查詢)
2013-2015年 福州雕刻總廠鑒定證書或福州壽山石鑒定中心證書(可網路查詢)
2016年至今 福州壽山石鑒定中心證書+國際「碳14」老料田黃證書(缺一不 可)福州雕刻總廠證書不適合市場淘汰
老料壽山田黃石與新料壽山田黃石鑒定與區別
老料壽山田黃石 新料壽山田黃石
埋在福州壽山溪田裡年代久 沒在壽山溪田裡呆過或年代不夠
已經絕產,流通市場少量 量多,無太大收藏價值
土色深,不太透 土色淺,比較透
有田黃皮 有石皮,無田黃皮
質地溫潤,不易裂,值得收藏 質地干,易裂,不值得收藏
有福州壽山田黃石鑒定中心證書 有福州壽山石鑒定中心證書
由老料壽山田黃石進行雕刻 由新料壽山田黃石進行雕刻
田黃有貼國際「碳14」老料田黃 石頭沒貼國際「碳14」老料田黃
激光防偽標志 激光防偽標志
由於台灣是東南亞地區最早收藏老料壽山田黃石的省份,鑒定機構沒有腐敗現象,所以他們田黃的「碳14」年代檢測在國際上是權威的,也是田黃打開國際市場的重要通行證。
目前就福州知名的原石藏家江姐開的淘-寶-店-鋪「田黃閣」(現福州天音人工藝品有限公司)能買到正宗老料壽山田黃石。
⑵ 如何鑒別田黃石
其實鑒別田黃石的最主要的秘密:鑒別田黃石的最主要的標志要看血絲(紅筋)。因為在世界上所有的石頭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品種具有這一特徵。紅格、血絲是壽山石所獨有的特徵,但是紅格在壽山石里的其他品種也可能有,而血絲則不僅其它石種沒有,就連壽山石中的其他品種也沒有,所以,是否具有血絲才是鑒定是否田黃是的最靠得住的特徵。血絲越細密,有規則,是指也就越好。這一鑒定田黃石的秘密很多行家出於多種原因的考慮,往往都不肯說出來,希望後學者要特別加於注意。至於鑒定田黃石的標准,都可以參照其他資料上說的去做。
(1)形狀 根據田黃石的地質形成和演變歷史,一般的田黃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狀,即鵝卵形狀,但在上板坑頭附近出產的田黃石,有時也有稜角,這是因為這里接近溪流的源頭,田黃石缺少滾動、磨練的機會。此外,還有少部分田黃石,在埋藏地下的過程中,因地殼運動,石身裂碎,分成幾瓣,形成稜角,雖然經過泥土的長期滋養,但斷面的稜角並未被磨平,因此有時石農在挖掘發現這種斷裂性田黃石時,通常還會繼續在附近尋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 除了少數田黃石外表無石皮外,一般情況下,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因此有無石皮是鑒定田黃石的一個重要依據。
田黃石的皮層,或極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顏色主要有黑、黃、白、綠,皮層有單層、雙層和三層,皮質比其它掘性壽山石的石皮質地要細結柔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石皮」是田黃石的主要標志之一,絕大多數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有無石皮是鑒定田黃石原石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皮質比其他壽山石或巴林石細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
一般情況下,單層皮的田黃石顏色有黃、白、黑、綠,色澤有濃有淡,分布有的整體統一,有的兩面不同,還有的呈塊狀組合,質地也有優劣之分。皮色純如牙黃者,質地極為純優,稱為黃金黃田黃石;黃而灰綠者,質微硬結,色澤偏黝;黑而微綠,皮清一色者,也屬優質;皮色灰白淺淡的色澤多深沉偏黝;黑中夾有小塊黃綠或小塊灰白的,紋路粗雜,通靈度差,多為硬田黃或雜田石。有的單層皮田黃石,一面為白皮,另一面卻是黑皮,即一面為銀裹金,另一面為烏鴉皮。
雙層皮的田黃石,有的是烏鴉皮內又有一層薄黃皮,有的是烏鴉皮內又有一層半透明的白皮。這兩種雙層皮的田黃石,大部分屬枇杷黃田黃石,外層皮質細膩,內層皮厚薄分布均勻,肌質純佳,甚至凝靈如凍。而且,田黃石的肌理表皮組織比較有特點。表皮都會出現密如織網的細蘿卜紋,而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卜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頭的紋理比較雜亂。同時,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多呈現於表層,交叉狀,如龜裂紋。
由於田黃石有一定的遷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層酸鹼度的變化,所以,有時還可見到三層皮田黃石。或烏鴉皮在外、黃皮居中、白皮居內;或黃皮在外、黑皮居中、黃皮在內。含多層石皮的田黃石,皮雖不透明,難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質極佳。
通常情況下,除部分三層皮的田黃石外,一般的田黃石,在燈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內在的肌理色質。
(3)色相 要辨識田黃石的本色,不能在燈光下觀察,而要在太陽光下觀察。善於鑒別田黃的行家,通常以色調的濃淡來形容田黃的「熟」「老」與否,藉以推測田黃在地下沉睡的長短。田黃石色澤鮮而不俗,穩而不濁,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點是毫無「火氣」,並且以黃色為主。無論紅田、黑田、白田,都有一層「帝王之氣」,帶有黃味,但不同的田黃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純度、濃度和肌質的通靈度是不盡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塊田黃石,其內外色澤也不是一成不變。除白田黃石以外,大都是外濃而內漸黃淡,尤其是大而寬厚的田黃石,內外一色的極少,只有形狀薄、體積小的,方能內外接近一色。蘿卜紋理細致而顏色不重者為貴。確定田黃石的品相,一般要從四點入手。首先是顏色,黃石一般呈黃、白、紅、黑等色,以黃為尊,黃色色澤越厚重純正者價值越高。二者是手感,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者價格為高。三是透明度,位於將透未透「中庸」狀態的田黃石價值最高,而且,油滑透光中雜質越少越好,純凈者為上品。
通常人們所說的銀裹金田黃,其實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介於白田黃石和黃田黃石之間,外具白田黃石肌質,內心近似黃金黃田黃石之質。白田黃石多數帶有黃心。黃心多的,即屬銀裹金。另一種是白皮田黃石。還有一種「金裹銀」田黃石,極為罕見。紋理也是決定田黃石價值的重要方面。蘿卜紋理明顯,切紋理細致有序的田黃石價格更高,「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的說法正來源於此。不過,蘿卜紋理的顏色不能太重,不能影響田黃石以純凈為貴的總原則。
「綠田石」,世有傳聞,迄今未見。
(4)肌理 田黃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隱有密如織網的細蘿卜紋,而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卜去皮,像鮮產橙柑剖瓤。田黃石的肌質愈細膩、色澤愈淺、愈透明,其蘿卜紋就愈明顯,所以白田石的蘿卜紋,往往最為好看。也有一種田黃石,蘿卜紋極隱、極細、極不顯眼,色質也很純優,是最凝靈的田黃石之一。
(5)格裂形態 壽山界古有「無格不成田」的說法,這是因為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黃石獨有,只是田黃的裂格,其顏色和形狀與眾不同。
田黃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現於表層,多呈交叉狀,如龜裂紋。坑頭田黃石、碓下田黃石等居多。格線挺直而利落的,坑頭田黃石等最常見。暗格則較多深藏於田黃石的肌理內。格粗大而深長的,石性多軟,如白田黃石、上坂田黃石等。格紋若斷若續、蜿蜒而長的田黃石,質較松嫩,時見之於上坂。格斜淺而短小的,質凝而嫩,中坂的居多,同時在上坂和下坂品質好的田黃石中,也較常見。
田裡挖掘的田黃石類的紅格,也稱「紅筋」,多呈褐黃或赭黃色。無皮的田黃石紅格濃重。黑皮田黃石與白皮田黃石還常見其皮隨格侵入,以致雕制時難以掩飾。
(6)手感 田黃石的另一重要特徵是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各色田黃石,即使是白田黃石或黑田黃石,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寶氣燦爛,雖寒冬臘月,也感溫存有情,入手可親。田黃石在握,手感脂潤,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變,一經摩挲更覺油光欲滴。
(7)比重 2.6--2.65
常見的制假現象:
一種是利用色澤接近田黃石、肌理似有蘿卜紋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沾上土或著色,再加蒸煮,使其顏色外形與無皮的田黃石相似。這種假田黃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細觀察,其外表鑿痕密布,終不自然。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偽物。
第二種是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或泡葯水高壓加溫,再經磨製,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石。然而,這種假石皮鬆而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干結如疤,難以受刀。辨認時,一經摸或加油,不久,其圖文均不見。雕刻時也只能刻制組線條景物,而不能精雕細刻。
第三種是改變別的石種色澤,使它類似田黃石,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石的「裹皮」,偽造成烏鴉皮田黃石,但其皮層淺薄如紙,這種假品,因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所以易於識別。
第四種是利用某些質地與田黃石相似的石種進行冒充。這種冒品的識別,要求鑒別者必須熟悉幾種與田黃相似的石種的特性,以便進行比較和鑒別。如掘性高山石與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蘿卜紋,但前者石性較松,後者石質微堅,都不如田黃石溫潤。又如鱟箕石也屬掘性高山,質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狀。再如舊洞善伯的黃色結晶體,雖可與田黃相比美,但沒有石皮與蘿卜紋,而且肌理時有金屬砂點,有時還有「花生糕」渾點,與田黃相比,相去甚遠。此外,黃色荔枝凍石因偶有石皮和蘿卜紋,也常被石賈製成方章,冒稱田黃凍,這種冒品要價極高,且因為沒有人工痕跡,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識別,但細察之下,還是可以發現這種荔枝凍質地過於通靈,蘿卜紋也較粗,缺乏田黃的穩重感。
近年,有關部門在研究田黃的內部成份中,用某種科學的方法,改變一些石材的分子結構,使其色澤與內部結構接近於田黃石,但終不能溫潤其質、絲紋其體,由此可見田黃石的天生麗質並非人工所能牽強達到。
⑶ 如何鑒別田黃石
怎樣鑒別田黃石呢?
鑒別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外觀上入手,另一個是靠手感。
我們先來看田黃石外觀上的三大特徵: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
紅筋,也叫紅格,就是田黃石上這些紅色的線條。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岩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到溪里,再被埋入農田中形成的。石頭從山上滾落時內部難免會因為撞擊而產生裂縫,裂縫在泥土中受到微量元素長期的侵蝕,就會形成紅色或其他顏色的筋格。
那麼憑借這種紅色的筋格是否可以鑒定出田黃石的真假呢?
這塊黃色的石頭上面也布滿了紅色的筋格,但它卻不是田黃石,而是產在福州連江縣的「連江黃」。
為什麼其它品種的石頭也會產生筋格呢?原因很簡單,只要石頭受到外力影響出現了裂縫,再有機會被埋進土中或落在水裡,時間一久就會形成有顏色的筋格。
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等石頭都有可能形成紅筋。
獨石是壽山石中一個大的種類,指因自然原因脫離礦脈,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而形成的石塊。田黃石和掘性石都屬於獨石;田黃石和它們的區別在於產地。
產在壽山溪流域的獨石是田黃石;產在礦洞附近或者稍下一點上坡上的獨石是掘性石;而產在其他地方的則被統稱為獨石。
由於產地不同,田黃石和其他獨石的質地也不同,田黃石的質地更加溫潤細膩。
看來只憑紅筋並不能斷定出田黃石的真偽;而有些田黃石經過切割打磨之後幾乎完美無瑕,更是看不到這樣紅色的筋格。
田黃石的另一個特徵是石皮,石皮是指石頭受到外部環境中其它微量元素的長期侵蝕而在石頭表面形成的一層外皮。
同樣,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都可能帶有石皮,也就是說石皮和紅筋一樣,不僅僅為田黃石所特有;那麼,蘿卜絲紋是否是田黃石的獨有特徵呢,從外觀上鑒別田黃石是否可以憑借察看它的蘿卜絲紋呢?
我們將一個蘿卜縱向切開,可以看到一條一條很有規律的紋路,這就是蘿卜絲紋。
我們現在看到的石頭叫高山石,它的身上也有這種類似蘿卜絲紋的紋理。
看來,蘿卜絲紋也不是田黃石獨有的特徵,從外觀上鑒別田黃石必須要綜合考察它的三個特徵,即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
不過,高山石、都成坑石與田黃石的質地決然不同,所以,除了外觀,手感就是鑒別田黃石的第二個方法。
田黃石的比重在2.53到2.9之間,是壽山石中僅次於芙蓉石的石種。所以,拿兩塊同樣大小的石頭放在手上,田黃石會讓人感覺稍沉一些,這種手感,行話稱之為「手頭」。
既然比重不同,也就是說石頭的礦物成分不同,在科學儀器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是否還可以從田黃石的成分構成上鑒別它的真偽呢?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岩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而形成的,它的礦物組成與它的母體壽山石一致,所以,科學儀器的測量結果並不能作為田黃石鑒別的惟一標准。
⑷ 田黃求專家指教
常見的一些造假方法
1:冒充法這種方法由來已久,主要是用產於壽山一帶的其他石種如掘性高山石、掘性坑頭、掘性都成、鹿目格、善伯洞、溪蛋、牛黃蛋、連江黃等來冒充田黃石。這些石種表象類似田黃石,但自身各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如鹿目格沒有蘿卜紋而有「鴿眼砂」、善伯洞具有「金沙地」和「花生糕」、溪蛋無蘿卜紋無紅格、牛黃蛋沒有蘿卜紋和比重大,連江黃比重大和乾燥易裂等,經仔細觀察是可以識別的。
2:拼接法拼接法是指將許多不成才的小田黃石即小於30克的「田黃仔」粘合成大塊田黃石,然後在拼接部經過工藝處理以掩蓋拼接痕跡。
3:染色處理,田黃石的主要典型顏色是黃色,當選用的上述各種石料顏色不符合時,就採用染色的辦法來解決,主要是用各種黃色化工顏料將石料染成似田黃石的黃色。
4:造型處理 按照田黃石的礫石形狀特徵,經過切割和琢磨,製成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似田黃石的礫石形狀。
5:造皮處理 按照田黃石的各種石皮特徵,經過加熱、蒸煮、煙熏、酸浸、上色等多種方法製造出各種顏色的外皮,以黃色為主,也有黑皮和白皮。
6:雕琢 按照田黃石的一些傳統題材進行薄意雕刻,最後拋光,打臘成型。這類田黃石仿製品目前在市場上數量最大,由於它是按照田黃典型的質地、顏色、石型、石皮精心仿製的,外觀特徵與田黃石十分相似,因而欺騙性最大,使不少人上當受騙。識別這種假田黃石需要儀器分析和感官分析結合,方能准確以予識別。
如何鑒別田黃石
首先,「石皮」是田黃石的主要標志之一,絕大多數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有無石皮是鑒定田黃石原石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皮質比其他壽山石或巴林石細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
再者,田黃石的肌理表皮組織比較有特點。表皮都會出現密如織網的細蘿卜紋,而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卜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頭的紋理比較雜亂。同時,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多呈現於表層,交叉狀,如龜裂紋。
最後,田黃石的手感類似軟玉,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其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燦爛醒目,即使在寒冬臘月,也感覺溫潤,但如果用指甲劃田黃應該不留痕跡,因為田黃壽山石的硬度大於人類的指甲。而其餘相似石頭的手感則明顯乾燥許多。符合手感、表皮特徵,並且同時擁有「石皮」的石頭,一般可初步鑒定為田黃石。
真品難求,小編提醒各位田黃石收藏的愛好者,若真心想收藏田黃石真品,切莫輕易相信市面上泛濫的中介機構,花大錢買贗品。而應在正規收藏機構咨詢,以防上當受騙。參考:http://www.cnartn.org/6/11/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