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物理 關於彈力
先整體後隔離的方法:B與桌面的力等於2倍mg,隔離a與b之間為mg,磁力為內力互相抵消不考慮,所以答案為1:2。
B. 高一物理彈力題怎麼做我剛進的高一,說的太復雜我不懂。
分析:因為彈力與彈簧的伸縮量成正比。即彈力F=伸縮量*勁度系數
所以要想使物體在靜止時下面的彈簧的彈力減為原來的2/3,那麼也就是要求使重力減少三分之一即1/3mg
而實現這一目的是靠給K2的彈簧一個向上的拉力F2,所以F2=1/3mg
又根據彈力F=伸縮量*勁度系數
所以F2=1/3mg=K2*D
所以D=mg/3K2
C. 高一物理彈力與摩擦力應該注意些什麼
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於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①摩擦力的產生是由於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個物體相互接觸;B.兩物體發生形變;C.兩物體發生了相對滑動;D.接觸面不光滑。
ⅱ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①"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於"與運動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說明:①FN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於彈力,不是重力。應具體分析。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並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ⅴ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得多。
(2)靜摩擦力:兩相對靜止的相接觸的物體間,由於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摩擦力。
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物體相接觸;B.相接觸面不光滑;C.兩物體有形變;D.兩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
ⅱ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總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說明:①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②靜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相反,還可以成任一夾角θ。
③靜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ⅲ靜摩擦力的大小:兩物體間的靜摩擦力的取值范圍0<F≤Fm,其中Fm為兩個物體間的最大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大小應根據實際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進行計算。
說明:①靜摩擦力是被動力,其作用是與使物體產生運動趨勢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圍內是根據物體的"需要"取值,所以與正壓力無關。
②最大靜摩擦力大小決定於正壓力與最大靜摩擦因數(選學)Fm=μsFN。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趨勢。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是研究力學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研究對象,選取研究對象的原則是要使對物體的研究處理盡量簡便,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
2.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環境中隔離出來,按照先場力,再接觸力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並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方法常稱為隔離法。
3.對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不要把研究對象所受的力與它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相混淆。
(2)對於作用在物體上的每一個力都必須明確它的來源,不能無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體受哪些"性質力",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重復分析。
力分解問題的關鍵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接著就轉化為一個根據已知邊角關系求解的幾何問題
D.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解題技巧
一、靜力學問題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1、確定研究對象:並將「對象」隔離出來。必要時應轉換研究對象。這種轉換,一種情況是換為另一物體,一種情況是包括原「對象」只是擴大范圍,將另一物體包括進來。
2、分析「對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邊分析,邊處理力。以受力圖表示。
3、根據情況處理力,或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或用三角形法則,或用正交分解法則,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減少盲目性。
4、對於平衡問題,應用平衡條件∑F=,∑M=,列方程求解,而後討論。
5、對於平衡態變化時,各力變化問題,可採用解析法或圖解法進行研究。
靜力學習題可以分為三類: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規律的'運用。
②共點力的平衡及變化。
③固定轉動軸的物體平衡及變化。
認識物體的平衡及平衡條件
對於質點而言,若該質點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即加速度為零,則稱為平衡,欲使質點平衡須有∑F=0。若將各力正交分解則有:∑FX=0,∑FY=0。
對於剛體而言,平衡意味著,沒有平動加速度即=0,也沒有轉動加速度即=(靜止或勻逮轉動),此時應有:∑F=0,∑M=0。
這里應該指出的是物體在三個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時,據∑F=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結論:
①三個力必共點。
②這三個力矢量組成封閉三角形。
③任何兩個力的合力必定與第三個力等值反向。
二、對物體受力的分析及步驟
(一)、受力分析要點:
1、明確研究對象
2、分析物體或結點受力的個數和方向,如果是連結體或重疊體,則用「隔離法」
3、作圖時力較大的力線亦相應長些
4、每個力標出相應的符號(有力必有名),用英文字母表示
5、物體或結點:解法。
受四力以上:用正交分成法或正交分解法。
受三個力作用:力的合
6、用正交分解法解題列動力學方程
①受力平衡時
7、一些物體的受力特徵:均可傳。
桿或彈簧:拉力、壓力(張力)不能傳壓力。繩或橡筋:不能受拉力
8、同一繩放在光滑滑輪或光滑掛鉤上,兩側繩子受力大小相等,當三段以上繩子在交點打結時,各段繩受力大小一般不相等。
(二)、受力分析步驟:
1、判斷物體的個數並作圖:
①重力;
②接觸力(彈力和摩擦力);
③場力(電場力、磁場力)
2、判斷力的方向:
①根據力的性質和產生的原因去判;
②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去判;
a由牛頓第三定律去判;
b由牛頓第二定律去判(有加速度的方向物體必受力)
E. 求高中物理有關「彈力的定義」知識點分享。
彈力也叫做「彈性力」。物體受外力作用發生形變後,若撤去外力,物體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力,叫作「彈力」。
彈力的方向跟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外力的方向相反。因物體的形變有多種多樣,所以產生的彈力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一重物放在塑料板上,被壓彎的塑料會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重物的支持力。將一物體掛在彈簧上,物體把彈簧拉長,被拉長的彈簧要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物體的拉力。
不僅塑料、彈簧等能夠發生形變,任何物體都能夠發生形變,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不過有的形變比較明顯,能直接見到,叫做彈性體;有的形變相當微小,必須用顯微鏡才能覺察出來,叫做剛性體。
如雞蛋碰石頭,石頭完好而雞蛋殼破碎,雖然石頭和雞蛋受到同樣的力,但石頭比雞蛋堅硬,發生的彈性形變沒有雞蛋明顯,所以雞蛋殼會破碎,但石頭完好。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F. 兩道高中物理彈力的題,怎麼做
(一)其實繩子只受到一百牛的力.(二)彈力=形變數×勁度系數,所以形變小,但勁度大的話彈力也不一定小
G. 高一物理第一冊第一章彈力知識點的歸納整理
彈力產生原因:發生形變的物體想要恢復原狀而對迫使它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的力。
1、定義:直接接觸的物體間由於發生彈性形變(即是相互擠壓)而產生的力.
2、產生條件:直接接觸,有彈性形變。
3、方向:彈力的方向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與形變恢復方向相同),作用在迫使物體發生形變的物體上。彈力是法向力,力垂直於兩物體的接觸面。具體說來:(彈力方向的判斷方法)
(1)彈簧兩端的彈力方向,與彈簧中心軸線重合,指向彈簧恢復原狀的方向。其彈力可為拉力,可為壓力;對彈簧秤只為拉力。
(2)輕繩對物體的彈力方向,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即只為拉力。
(3)點與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過接觸點垂直於接觸面(或接觸面的切線方向)而指向受力物體。
(4)面與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5)球與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在接觸點與球心的連線上而指向受力物體。
(6)球與球相接觸的彈力方向,沿半徑方向,垂直於過接觸點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7)輕桿的彈力方向可能沿桿也可能不沿桿,桿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壓力,這一點跟繩是不同的。
(8)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利用平行條件或動力學規律判斷.
說明:①壓力、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接觸面(若是曲面則垂直過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
②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③桿既可產生拉力,也可產生壓力,而且能產生不同方向的力。這是桿的受力特點。
桿一端受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桿的方向。
4、彈力的大小:
①彈簧、橡皮條類:它們的形變可視為彈性形變。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跟形變關系符合胡克定律遵從胡克定律力f=kx。
上式中k叫彈簧勁度系數,單位:n/m,跟彈簧的材料、粗細,直徑及原長都有關系;
x是彈簧的.形變數(拉伸或壓縮量)切不可認為是彈簧的原長。
②一根張緊的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③非彈簧類的彈力是形變數越大,彈力越大,一般應根據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動力學規律(牛頓定律)來計算。
【重難點突破】
1、彈力有無判斷
彈力的方向總跟形變方向相反,但很多情況接觸處的形變不明顯,這給判斷彈力是否存在帶來困難。可用以下方法解決。
(1)拆除法
即解除所研究處的接觸,看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若不變,則說明無彈力;若改變,則說明有彈力。
(2)分析主動力和運動狀態是判斷彈力有無的金鑰匙。
分析主動力就是分析沿彈力所在直線上,除彈力以外其它力的合力。看該合力是否滿足給定的運動狀態,若不滿足,則存在彈力,若滿足則不存在彈力。
2、彈力方向判定
(1)對於點與面、面與面接觸的情形,彈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垂直。對於接觸面是曲面的情況,要先畫出通過接觸點的切面,彈力就跟切面垂直。
(2)對於桿的彈力方向問題,要特別注意不一定沿桿,沿桿只是一種特殊情況,當桿與物體接觸處情況不易確定時,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動力學規律來判斷。
3、彈力的計算
彈力是被動力,其大小與物體所受的其它力的作用以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所以可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求解。非彈簧類彈力的大小計算,只能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 利用f合 = 0或f合 = ma求解
第一章彈力知識點的全部內容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物理網預祝大家新學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H. 高中物理彈力知識點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後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3)假設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後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後,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後,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於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並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倔強系數),反映了彈簧發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並聯:串聯:1/k=1/k1+1/k2並聯:k=k1+k2
如何學好物理
1上課專心聽講
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盡量與老師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課後再找老師討論。做好筆記為輔,好的解題方法,好的例題,聽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記下來。課後還要整理筆記,一方面是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還要對筆記作好補充。
2自覺獨立復習
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此外學習資料要保存好,作好分類工作,還要作好記號。學習資料的分類包括練習題、試卷、實驗報告等等。要想對於物理的過程中,要清楚的,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我們都要先把圖畫出來,還有在學習的時候,我們都要專心的聽講,在上課的時候不走神,還有不要自以為是,要不斷的學習,向老師和同學問一下,還有這樣的話我們要多練習,這樣的話就能好好的把物理學下去,在學習的時候多練習。
3重視實驗、勇於探究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物理的規律、原理都是通過物理實驗現象或數據分析,總結或推理出來的。我們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物理實驗要求同學們去做,去探究。只有同學們敢於實驗,敢於實踐,敢於動手,才能把物理真正學好。
電場知識點
1.兩種電荷、電荷守恆定律、元電荷:(e=1.60×10-19C);帶電體電荷量等於元電荷的整數倍
2.庫侖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點電荷間的作用力(N),k:靜電力常量k=9.0×109N?m2/C2,Q1、Q2:兩點電荷的電量(C),
r:兩點電荷間的距離(m),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電場強度:E=F/q(定義式、計算式){E:電場強度(N/C),是矢量(電場的疊加原理),q:檢驗電荷的'電量(C)}
4.真空點(源)電荷形成的電場E=kQ/r2 {r:源電荷到該位置的距離(m),Q:源電荷的電量}
5.勻強電場的場強E=UAB/d {UAB:AB兩點間的電壓(V),d:AB兩點在場強方向的距離(m)}
6.電場力:F=qE {F:電場力(N),q:受到電場力的電荷的電量(C),E:電場強度(N/C)}
7.電勢與電勢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電場力做功:WAB=qUAB=Eqd{WAB:帶電體由A到B時電場力所做的功(J),q:帶電量(C),
UAB:電場中A、B兩點間的電勢差(V)(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E:勻強電場強度,d:兩點沿場強方向的距離(m)}
9.電勢能:EA=qφA {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
10.電勢能的變化ΔEAB=EB-EA {帶電體在電場中從A位置到B位置時電勢能的差值}
I.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方法與技巧
學好物理不僅要注重平時的積累學習,還要注意保持好心態及答題時的技巧,本文為大家介紹了高中物理答題中常見的技巧包括心態的保持,選擇題,計算題,大題,易錯題的答題方式技巧,如何才能學好物理呢?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快來學習學習吧!
高中物理力學題受力分析解題方式
第一、如何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1. 明確研究對象,並把它從周圍的環境中隔離出來
分析物體的受力,首先要選准研究對象,並把它隔離出來。根據解題的需要,研究對象可以是質點、結點、單個物體或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
2. 按順序分析物體所受的力
一般按照重力、彈力、摩擦力的順序分析較好。「重力一定有,彈力看四周,摩擦分動靜,方向要判准。」彈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觸力,環繞研究對象一周,看研究對象與其他物體有幾個接觸面(點),每個接觸面對研究對象可能有兩個接觸力,應根據彈力和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逐一分析。
3. 只分析根據性質命名的力
只分析根據性質命名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不分析根據效果命名的力,如下滑力、動力、阻力、向心力等。
4. 只分析研究對象受到的力,不分析研究對象對其他物體所施加的力
研究物體A的受力時,只分析「甲對A」 、「乙對A」 、「丙對A」......的力,不分析「A對甲」、「A對乙」、「A對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的認為通過「力的傳遞」而作用在研究對象上。
5. 每分析一個力,都應能找出施力物體
這種方法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們在分析物體的受力時,只強調物體受到的作用力,但並不意味著施力物體不存在,找不出施力物體的力不存在的。
6. 分析物體受力時,還要考慮物體所處的狀態
分析物體受力時,要注意物體所處的狀態,物體所處的狀態不同,其受力情況一般也不同。如:放在水平傳送帶上的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傳動時,若傳送帶加速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若傳送帶減速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向後;若傳送帶勻速運動,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
第二、力學部分常用的分析方法:整體法和隔離法
整體法是從局部到全局的思維過程,是系統論中的整體原理在力學中的應用。它的優點是:通過整體法分析物理問題,可以弄清系統的整體受力情況,從整體上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變化規律,從而避開了中間環節的繁瑣推算,能夠靈活地解決問題。通常在分析這一整體對象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外力),不考慮整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內力)時,用整體法。
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體系中隔離出來,作為研究對象,只分析該研究對象以外的物體對該對象的作用力,不考慮研究對象對其他物體的作用力。它的優點是:容易看清單個物體的受力情況,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方便、簡單,便於理解。在分析系統內各物體(或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間的相互作用時用隔離法。
整體法和隔離法是力學部分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先隔離再整體,也可以先整體再部分隔離。這就是整體法與隔離法的綜合應用。
在力學中,解決力學問題時,往往遇到這樣一類情況:題中被研究的對象不是單一的一個物體,而是互相關聯的幾個物體組成一個系統。解這一類問題,一般採用隔離法:即把各個物體隔離開來,分別作受力分析,再根據各自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列式求解。但在這類問題中,往往單用隔離法很難求得結果,解決過程也十分繁復,甚至用隔離法解簡直無從著手。這時,我們不妨試用整體法:即把整個系統當作一個整體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再列式求解。這樣做,往往能使原來很難求解的問題簡單化,無從著手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其實一邊情況下,針對不同的運動狀態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分析方法,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整體都處於靜止狀態或一起勻速運動時,或者系統內一部分處於靜止狀態,另一部分勻速運動。以上這些情況,整體都平衡,整體內每個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整體所受合力也為零。這樣,根據整體的平衡條件,就可以確定整體或某一個物體的受力特點。
(2)、系統處於不平衡狀態且無相對運動。由於系統內物體間沒有相對運動,即整體內每個物體都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這時整體所受的合力提供整體運動的加速度。這種情況利用整體法,更容易把握整體的受力情況和整體的運動特點。
(3)、系統內部分平衡部分不平衡。這種情況由於系統內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同,物體間有相對運動,通常習慣用隔離法。若系統內兩個物體一個處於平衡,另一個處於不平衡狀態時,也可以利用整體法來分析,有時會使問題簡化易於理解。當然,這種情況整體所受合力不為零,整體所受合力就等於不平衡物體所受的合力,用來提供不平衡物體的加速度。
綜上所述,在分析物體的受力問題時,能掌握物體的受力分析方法和步驟,並靈活運用整體法和隔離法應對不同的問題是解決物理受力分析問題的關鍵。這不但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知道物體的多種運動狀態,增強整體法的思維意識,也能幫助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力和運動的相互關系,是幫助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的好方法。
高中物理解題技巧總結
一、考場中心態的保持
心態「安靜」:心靜自然「涼」,腦子自然清醒,精力自然集中,思路自然清晰。心靜如水,超然物外,成為時間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情緒穩定,效率提高。心不靜,則心亂如麻,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如坐針氈,眼在此而心在彼,貌似用功,實則騙人。
二、高中物理選擇題的答題技巧
選擇題一般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的理解及應用這些知識進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計算。解答選擇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每一選項都要認真研究,選出最佳答案,當某一選項不敢確定時,寧可少選也不錯選。
(2)注意題干要求,讓你選擇的是「不正確的」、「可能的」還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斷:凡已做出判斷的題目,要做改動時,請十二分小心,只有當你檢查時發現第一次判斷肯定錯了,另一個百分之百是正確答案時,才能做出改動,而當你拿不定主意時千萬不要改。特別是對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學這一點尤為重要。
(4)做選擇題的常用方法:
①篩選(排除)法:根據題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識,從易到難,逐步排除不合理選項,最後逼近正確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讓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過簡單的分析、計算進行判斷。它僅適用於以特殊值代入各選項後能將其餘錯誤選項均排除的選擇題。
③極限分析法:將某些物理量取極限,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
④直接推斷法:運用所學的物理概念和規律,抓住各因素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甚至要用到數學工具進行計算,得出結果,確定選項。
⑤觀察、憑感覺選擇:面對選擇題,當你感到確實無從下手時,可以通過觀察選項的異同、長短、語言的肯定程度、表達式的差別、相應或相近的物理規律和物理體驗等,大膽的做出猜測,當順利的完成試卷後,可回頭再分析該題,也許此時又有思路了。
⑥熟練使用整體法與隔離法:分析多個對象時,一般要採取先整體後局部的方法。
三、物理實驗題的做題技巧
(1)實驗題一般採用填空題或作圖題的形式出現。作為填空題,數值、單位、方向或正負號都應填全面;作為作圖題:①對函數圖像應註明縱、橫軸表示的物理量、單位、標度及坐標原點。②對電學實物圖,則電表量程、正負極性,電流表內、外接法,變阻器接法,滑動觸頭位置都應考慮周全。③對光路圖不能漏箭頭,要正確使用虛、實線,各種儀器、儀表的讀數一定要注意有效數字和單位;實物連接圖一定要先畫出電路圖(儀器位置要對應);各種作圖及連線要先用鉛筆(有利於修改),最後用黑色簽字筆塗黑。
(2)常規實驗題:主要考查課本實驗,幾年來考查比較多的是試驗器材、原理、步驟、讀數、注意問題、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解答常規實驗題時,這種題目考得比較細,要在細、實、全上下足功夫。
(3)設計型實驗重在考查實驗的原理。要求同學們能審清題意,明確實驗目的,應用遷移能力,聯想相關實驗原理。一定要強調四性(科學性、安全性、准確性、簡便性),如在設計電學實驗時,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時還要盡可能減小實驗的誤差,避免出現大量程測量小數值的情況。
四、高中物理計算題的答題技巧
(1)仔細審題,明確題意
每一道計算題,首先要認真讀題,弄清題意。審題是對題目中的信息進行搜索、提取、加工的過程。我們初審時所獲取的信息,可能既包含有利的解題信息,又包含不利的解題信息,也有可能是不完整的,這都會使解題偏離正確的方向,造成一步錯,步步錯的局面。在審題中,要全面細致,特別重視題中的關鍵詞和數據,如靜止、勻速、恰好達到最大速度、勻加速、初速為零,一定、可能、剛好等。一般物理題描述的可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運動過程,此種情況下,要把整個過程分解成幾個不同的階段,充分地想像、分析、判斷,建立起完整准確的物理情景和模型,還常常要通過畫草圖展示物理情景來幫助理解題意,保證審題的准確性。否則,一旦做題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一場。
(2)敢於做題,貼近規律
立足於數學方法,解題就是建立起與未知數數量相等的方程個數,然後求解。怎樣建立方程呢?方程蘊含在物理過程中以及整個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存在於狀態或狀態變化之中;隱藏在約束關系之中。
首先應由題目中的物理現象及過程所對應的或貼近的物理規律,建立主體關系式。然後,根據物理過程建立題意所提供信息的縱向、橫向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關系。所謂縱向關系是指同一研究對象的前後過程的相互關系;所謂橫向關系是指某一研究對象與其他物體間的相互關系。
(3)敢於解題,深於研究
遇到設問多、信息多、過程復雜的題目,在審題過程中,若明確了某一階段的情景,並
列出了方程。要敢於先把結果解出來,這對完全理順題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①很多情況下第二階段的情景要由第一階段的結果來判定,所以第一階段的結果成為打通障礙的重要武器。
②當所列方程的個數少於未知數的個數時,一次處理可同時消去兩個未知數。如用下圖所示電路可測量出電池電動勢E和(r+R0),除非R0已知,才可測出電池內阻r.
(4)重視規范,力爭高分。
解題規范化的具體要求:書寫清楚,規律方程原始准確、條理規范,文字元號要統一,單位使用要統一,作圖要規范,結果要檢驗(是否符合物理實際和物理規律),最後要有明確結論。弄清楚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未知條件,最後結果必須用已知條件或要求的字母表示。
五、常見物理易錯易混問題:
(1)、判斷兩個矢量是否相等時或回答所求的矢量時不注意方向;
(2)、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時不注意運用牛頓第三定律進行說明;
(3)、不管題目要求g值習慣取10m/s2,在計算某星球上的平拋、落體等問題時,很容易出現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m/s2當做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處理情況;
(4)、受力分析時不完整,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題時合外力漏掉重力;
(5)、字母不用習慣寫法或結果用未知量表示,大小寫不分(如L和l),求得物理量不帶單位(對字母表示的結果做完後可用單位制檢驗其是否正確);
(6)、不按題目要求答題,畫圖不規范;
(7)、求功時不注意回答正負功;
(8)、不注意區分整體動量守恆和某方向動量守恆;
(9)、碰撞時不注意是否有能量損失,兩物體發生完全非彈性碰撞時,動能(機械能)損失最多,損失的動能在碰撞瞬間轉變成內能;
(10)、運用能量守恆解題時能量找不齊;
(11)、求電路中電流時找不齊電阻,區分不清誰是電源誰是外電阻,求通過誰的電流;
(12)、求熱量時區分不清是某一電阻的還是整個迴路的;
(13)、實驗器材讀數時不注意有效數字的位數;
(14)、過程分析不全面,只注意到開始階段,而忽視對全過程的討論;
J. 高一物理彈力問題高一新生求詳細分析
形變、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
物體發生伸長、縮短、彎曲等變化稱為形變;
撤去外力後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叫彈性體,彈性體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范性形變。
實例:
1.橡皮筋發生的形變是彈性形變。
2.彈簧發生的形變是彈性形變。
3.橡皮泥發生形變後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叫范性形變。
彈性限度
當彈性體形變達到某一值時,即使撤去外力,物體也不能再恢復原狀,這個值叫彈性限度。
實例:
外力使彈簧的形變過大,如拉成一條直線後,當外力撤去後,彈簧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彈簧有個承受限度,這個限度就是彈性限度。
彈力
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而對與之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1.符號:F
2.單位:牛頓,牛,N。
3.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施力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
4.
產生條件:①物體相互接觸。②發生彈性形變。
5、方向:彈力方向指向施力物體恢復形變的方向.
彈簧兩端的彈力:與彈簧測力計中心軸線相重合,指向彈簧恢復原狀的方向。
輕繩的彈力:沿繩指向收縮的方向
支持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和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垂直於支持面
詳解:
彈力的應用:
1.拉伸或壓縮彈性體,必須克服彈性體的彈力做功,所做的功以彈性勢能的形式儲存在彈性體中。
2.彈簧具有彈性,可以緩沖減震。
3.彈簧有自動復位的作用。
實例:
1.自動傘收攏時彈簧拉伸,儲存了勢能。撐開時彈簧恢復原狀,釋放出能量。
2.人體關節受壓或受沖擊時,關節處的軟骨改變形狀,使震動得到緩沖。
幾種類型的彈力方向
1.彈簧兩端的彈力:與彈簧測力計中心軸線相重合,指向彈簧恢復原狀的方向。
2.輕繩的彈力:沿繩指向收縮的方向
3.接觸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和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垂直於接觸面
(1)面與面接觸的彈力:垂直於接觸面指向受力的物體
(2)點與面接觸的彈力:過接觸點垂直於接觸面(或接觸面的切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3)球與面接觸的彈力:在接觸點與球心連線上,指向受力物體
(4)球與球接觸的彈力:垂直於過接觸點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體
4.桿的彈力:桿對物體的彈力方向的判斷方法:通常利用平衡條件或動力學規律求解。即:若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則用平衡條件求解;若物體處於非平衡狀態,則用動力學知識(牛頓第二定律)求解。
實例:
求採納!!!